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研方法》考试版本

更新时间:2023-03-08 09:56:2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重点 (识记并掌握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 1.研究: ①深入探究;②讨论、商量。

2.教育研究:一般认为教育研究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

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

3.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认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4.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理解并掌握):

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教育研究亦如此。具体而言,教育研究主要由“5W2H”构成,即:

A.为什么研究(Why)?——研究目的 B.谁来研究(Who)?——研究主体C.研究什么(What)?——研究内容 D. 怎样研究(How)?——研究方法E. 何时研究(When)?—研究时间(时间价值) F. 何地研究(Where)?—研究地点(对象)G. 研究得怎样(However)?——研究评价 5. 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并掌握) 5.1一般特性(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性)

(1)问题性(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继承性(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 (3)有效性(在一定范围内能解释、推广)(4)可靠性(也就是信度问题) 5.2独特特性(不同于一般研究方法的特性)

(1)伦理性(害人的“证伪”和“求真”都不允许)(2)异质性(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3)实践性(实践性很强)(4)难控性(不确定因素太多)(5)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急于求成) 6.教育研究方法的操作原则和道德原则(难点,理解并掌握): 6.1操作原则:

A客观性原则(避免主观偏见、歪曲和虚构等)(1)结论的客观性(2)过程的客观性 (3)分析的客观性 B教育性原则(时刻牢记我是教育者)(1)内容的教育性 (2)过程的教育性 C可行性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2)定量定性结合 6.2道德原则:道德原则也叫伦理原则。主要包括:

(1)不容许“强制”(要征得研究对象同意)(2)不容许“证伪”(不能以损害研究对象为代价)

(3)不容许“失责(尊重研究对象的权益,否则就是失职)(4)不容许 “练手”(研究人员要经过专业训练) 二、能结合实例,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当前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了解教育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教育

研究方法的类型。

第二章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定

一、重点

1.研究课题的内涵(识记并掌握):

即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具体研究项目。换句话说,研究课题就是依 据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选择和确立的研究的问题。 2.研究课题的特征(识记并掌握):

定向性(目的明确)、价值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现实性(科学性:事实依理论依据)、新颖性、可行性 3.正确选题的原则(理解并掌握):

A价值性原则(1)选题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2)选题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3)选题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B需要性原则 (1)选题应体现教育实践改进的需要(2)选题应体现教育理论完善的需要 C创新性原则 (1)选题要体现时代感(2)选题要突出内容新 (3)选题要凸显角度新

D确当性原则 (1)具体明确 (2)冷热相济 (3)难易兼顾

E可行性原则 (1)考虑研究的客观条件(2)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3)考虑研究的时机问题 以上五个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开来、机械照搬。 4.选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 A选定研究课题的程序 (1)确定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有三层含义:一是总方向,指教育研究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方向,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二是某学科领域的方向。三是研究者个人的主攻方向。 一般说来,确定研究方向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该方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有无继续深入开掘的必要和可能;二是研究者在此方向上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三是相对于其他方向,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势。 (2)分解研究问题

所谓分解问题就是把一个大的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

也就是说,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的基础上选题。 (3)分析研究背景

进行研究背景分析时,主要弄清楚:

一是本课题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哪些亟待解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是前人是否进行过同类问题或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三是本课题与别人已经或正在研究的同类课题在目标、对象、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四是哪些已有的理论、观点、方法可以为本课题继承和借鉴。

研究背景分析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教育调查法。 (4)明确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目标,应注意两点:

一是将研究目标与工作目标区分开来,不能以工作目标替代研究目标。

二是把通过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地确定下来,使各个具体问题与研究主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选择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的价值和研究的效率,一般应考虑: 一是适用于本课题有哪一种或几种方法;二是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

三是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与技术;四是评价研究成果的方法与技术;五是课题进展的程序。 B选定研究课题的策略

(1)分析的策略 在分析教育现状中发现问题 (2)归纳的策略 在总结经验中归纳研究课题 (3)怀疑的策略 (4)类比的策略 (5)换位思考的策略

二、难点是如何做学习中形成问题意识、唯物主义观点和求实态度。

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选定一个教育研究课题,形成问题意识、唯物主义观点和求实态度。 四、了解正确选题的意义;研究课题的类型;研究问题的来源; 选题的策略。

第三章 教育文献检索

一、重点

1.文献的含义(识记):

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和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2.教育文献的含义(识记):

是指一切用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献材料,即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3.文献检索的含义(识记):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众多的文献中迅速、准确地获取所需文献的过程。 4.文献研究的特点(理解并掌握):

A文献研究的优点:间接性 、无反应性、 研究费用低、保险系数相对较大 、便于做纵向分析 B文献研究的局限 :偏见、 信息缺损 、抽样偏差 5.文献研究的优点和不足(理解并掌握):(同4)

6. 零级文献和一级文献的范围区分(难点、理解掌握):

零级文献(最原始文献,如手稿)一级文献(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 7. 理论性文献和政策性文献的范围区分(理解并掌握):

理论性文献(如教育专著)政策性文献(如规章制度、统计资料等) 8. 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

A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准”、“全”、“深”、“快” 的要求,具体包括 全面 、准确 、勤于积累 、善于思索 。B确认文献的真实性确认文献真伪一般有外审和内审(定义识记)两种方法。 外审法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内审法是指对文献所载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 9. 文献综述的内涵(正确理解并掌握):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对某个时期或某个专题的若干文献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综合概括和评论。文献综述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自己的课题研究作铺垫,是研究准备阶段的重要一环。二是为他人提供有关信息,使别人能从中获得最新动态和进展的信息。

二、了解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文献的分类;教育文献的分布;文献综述的类型和基本格式。 三、能够使用常见的检索工具、途径和方法查找某一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第四章 教育研究设计

一、重点

1.研究设计的含义:

研究设计是研究者在正式开始研究之前“运筹”,是“施工蓝图”,是研究工作的计划与安排。 2.抽样设计的含义:

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3.变量的含义(难点):

变量是在一个研究中不同的个体体现出不同价值的特征和条件。 4.选取样本的要求(理解并掌握):

A规定总体 (研究目的决定总体范围)B取样的随机性 (随机即随意、不加任何条件)C取样的代表性 (样本能代表总体)D合理的样本容量(注:不能绝对地理解为样本越大越好) 二、1. 研究计划的含义(识记并掌握) 2. 研究方案的含义(识记并掌握)

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研究题目、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变量、下操作性定义、提出研究假设、进行文献检索以及拟定研究计划等内容。 3.取样的方法(理解并掌握)(难点选择合理方法) 具体的取样方法很多,主要介绍四种: A简单随机取样

简单随机取样也称概率样本,总体成员被选入样本的概率都不为零。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而且所抽取样本较小时经常采用的这种形式。优点:总体各成员被选中的概率相等,且简便易行。局限: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有两种方式:随机数字表和抽签或抓阄。

B分层随机抽样当要抽样的总体是不同质,由若干个子总体组成的时,可以把一个母总体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子总体,或称作“层”,再从每层中抽样。这种抽样方法叫做分层随机抽样。层中样本大小分配一般采用“按比例分配法”。

C整群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是一种以群体为单位选择样本的方法。整群抽样与分层随机抽样的区别主要在于:整群抽样的样本单位是“群”,而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单位是个体。当一个群被选为样本时,群内的所有个体就全被包括在样本中。分层抽样中,每一层的成员能否进入样本是随机的。 D有序抽样

有序抽样又称系统随机抽样。当总体容量很大、并已按某种顺序(如汉语拼音等)整理好的名册时,即可采取有序抽样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具体做法是:当样本的第一个个体被随机选定后,其他个体就可按一定规律抽出。

三了解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的意义;教育研究设计内容。

四、学会分析一项具体教育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初步学会拟定研究计划。

第五章 教育观察研究法

一、重点

1.教育观察法的含义(识记并掌握):

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和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教育研究方法。 2. 教育观察法基本要素和特点(识记并掌握): 基本要素:A观察的手段

听觉和视觉器官。借助各种现代技术手段 。B观察的对象一是教育活动中的人;二是人的活动,比如学习、教学、管理等。C观察对象的状态观察的目的不是改变观察对象,而是了解观察对象的客观情况,所以一定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特点: A教育观察的目的性

B教育观察的计划性 C教育观察的自然性和客观性D教育观察的直接性和能动性 E教育观察的理论性 3.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的含义(识记并掌握)和区分:

根据教育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将教育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A自然观察:自然观察也称现场观察,是指在现场自然情境中,对观察对象不加以控制的一种观察。 B实验观察:实验观察又称控制观察或条件观察,指在研究者控制条件的过程中,对现象或行为进行的观察。通常要求观察程序标准化,观察问题结构化。 4.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含义(识记并掌握)和区别:

根据是否借助仪器,可将教育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A直接观察:是指凭借观察者的自然器官如眼、耳等感官在现场直接进行观测,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观察。 直接观察能使观察者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直观,获取直接、具体、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形成对观察对象的整体认识,适合于在实践第一线的教师应用。但直接观察运用纸笔记录往往会遗漏许多信息,被观察的行为现象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难以再现原始情境。

B间接观察是指观察者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或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等为中介,间接地对现象或行为进行观测,从而获取资料的观察。 间接观察可克服感官的局限性,能将现场情境尽可能地保留下来,供日后重复观测和反复分析用。

5.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的含义(识记)和区别: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介人被观察者所进行的活动,可将教育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A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这种参与是有程度上的差别的,所有的观察都介于“参与者的观察”和“观察者的参与”之间。 B非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非参与性观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然状态下的非参与性观察。二是实验情景下的非参与性观察。 6.教育观察法的设计步骤及要求(理解并掌握): A步骤:

a教育观察研究的准备(1)界定观察问题(2)明确观察目的 (3)确定观察内容(4)选定观察方式

(5)拟定观察提纲 (6)编写记录方法 (7)制定观察计划(8)训练观察人员 b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理解并掌握)(1)进入研究情境(2)实施观察活动(3)收集记录资料

(1)进入现场实施观察,观察者要做到:第一,备有可信的证明文件。第二,了解观察对象的风俗、习惯等

文化背景第三,与观察对象建立友善关系。取得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

(2核心阶段。一是观看,这是最主要的方式。二是倾听。三是询问。四是查看。现场查看与观察目的有关的资料。五是思考。六是记录。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及时作好现场记录。

(3)观察记录应力求全面、准确、有序。“准确”即要尊重客观事实。“全面”即要根据观察内容将全部情

况都记录下来,不能随便丢掉一些现象。“有序”即要按事情发展的固有顺序记录。 c教育观察研究的总结

(1)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整理记录资料、做好分类与编码、进行量化处理、分析观察数据 (2)撰写观察研究报告:一般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步骤、研究结果和讨论三个主要部分。 B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要求(理解并掌握):

观察是由观察者的感知觉、注意力、解释力三部分组成。一般来说,实施观察法要求具备以下几点: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全面性 (4)观察的主动性

二、难点是正确理解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的不同(理解并掌握);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区别(难点)。 日常观察是对自然存在的现象随机的、自发的感知,无一定目的和计划,也不要求严格的记录。 科学观察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有明确的目的、有系统的计划,选择观察对象,并要做严格而详细的观察记录。 三、了解教育观察法的优点、局限性及其适用范围;观察法的类型、记录方式。

四、能够结合案例,分析某一研究中运用了哪种观察类型和记录方式;并进行初步的教育观察的设计。

第六章 教育调查研究法

一、重点

1.教育调查法的特点(识记):

A广泛性:可以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班级或某一学校,也可以是某一市、某一省或某一国家教育情况的调查,甚至是跨国的大型调查。

B原始性:在自然状态下收集资料,对被调查者不进行任何干预和操纵。 C间接性:通过间接的方式收集资料以研究当前的教育现实。

以访谈、问卷的方式对被调查者提出问题,间接地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2.教育调查法的分类(识记):

A按照调查目的来划分: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变化调查、原因调查 B按照调查对象来划分: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C按照调查手段来划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3.教育调查法的一般步骤(理解并掌握):

A明确问题,形成调查设计(1)阐述问题 (2)选择调查对象(3)确定方法手段(4)编制选用工具 在使用已有的调查工具时需注意:使用的对象范围;变量的抽象定义与操作定义;进行试用和修订。 (5)制定调查计划

内容: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对象与范围;调查地点及时间;调查的方式方法;调查及日常安排;调查的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调查报告完成日期。 B实施调查,搜集调查资料

调查资料一般有两大类:一是回收问卷、访谈记录。二是有关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 搜集资料要力求全面、系统,要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C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首先,要审核资料。识别真伪和价值,保持资料真实、准确与完整。其次,整理资料。分组、分类、汇总和加工,以集中和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再次,分析资料。对资料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或两者结合。 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工作的收尾阶段。 4.访谈调查的优缺点(理解并掌握):

优点A易于对访谈过程及环境进行控制;B适用于更广泛的调查对象;C收集的资料范围广泛;D成功率高。 缺点A费时、费力、费财,访谈规模有限;B匿名性差; C访谈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可能受到样就素质的影响。 5问卷调查的优缺点(理解并掌握):

优点:A问卷内容客观统一,问卷资料易于量化统计;B问卷调查的匿名性强,回答较为真实; C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实施必将经济,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

缺点:A灵活性不强; B问卷调查的指导性较低;C问卷调查的深入性不够;D问卷调查的适用性有限。 二、理解并掌握

1.访谈调查的实施过程与技巧 A访谈前的周密设计 a明确访谈问题

访谈问题的形式:一是封闭式问题(限定性问题);二是开放式问题(非限定性问题)。 访谈对象回答的方式有填空式、等级式、量表式等。 b确定访谈对象:集体访谈的人数一般以6—12人为宜。 c选择和培训访谈者

培训内容:访谈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有关的理论知识;具体的访谈方法和技巧;受访者的情况。 d约定访谈时间和地点

一般每次访谈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最后不超过两小时。

一般教育问题访谈,以工作地点访谈为宜,有关家庭教育问题,以家里访谈为好。 e设计访谈提纲

B访谈初接近被访者:其任务是与受访者建立信赖、真诚、合作的关系,以赢得支持和参与研究工作。 C访谈中的有效沟通 (1)访谈中的提问

注意问题的顺序(以非指导性问题开始,从结构性问题过渡到半结构性问题)

访谈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近及远。问题的过渡(问题与问题直接的衔接自然) (2)访谈中的追问:

追问是指研究者就受访者前面所说的某一件事情、观点、概念或其所使用的词语做进一步的询问。 (3)访中的倾听:听通常表现在行为层面、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 (4)访谈中的记录

(5)访谈中的回应:回应的方式有认可、重复、重组、总结、自我暴露和鼓励对方等。 (6)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D访谈末的适时结束:注意:控制访谈时间;把握好结束谈话的时机;对受访者表感谢。 2.封闭性问卷的实践

三、能够根据一个具体问题恰当进行访谈设计(难点),

并运用它进行实际访谈;能够根据一个教育研究课 题设计一份封闭性问卷(难点)。

四、了解教育调查法的意义和作用;访谈调查的类型。

第七章 教育实验法

一、重点

1.教育实验法的含义(难点,理解并掌握)和特点(识记):

定义:教育实验法就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 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特点:

A基本特点:能够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有目的地控制变量。这是教育实验研究法最本质的特点。 B独特特性(1)在实验研究对象上: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着力研究的是社会条件下教育活动的发展规律。

第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第二,教育实验是一种充满情感、有明确目的和价值取向的活动; 第三,教育实验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2)在实验研究手段上: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中进行,教育实验不能脱离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在实验研究方法上:强调的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4)在实验条件控制上:教育实验的控制不可能像自然科学实验的控制那样严密。 (5)在教育实验结果上:不能完全客观测量,同时还涉及对被试的实验道德问题。 2.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的含义与区分(理解):

(1)前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对无关干扰和混淆因素缺乏控制,误差程度较 高的一种实验。

(2)真实验:真实验是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干扰来源,能系统地操作自变量的实验。相对于前实 验和准实验,真实验的实验效度高,误差程度低。

(3)准实验:是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控制误差来源,只尽可能予以条件控制。 3.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及其影响因素(难点,识记,理解):

(1)是实验者所控制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真正影响程度,是实验结果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准确程度。

(2)涉及两个问题:所研究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否确实是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其确切程度如何。

(3)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历史(偶然事件);成熟;测验;测量手段;统计回归分析;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的流失;取样与成熟程度交互作用。

4.教育实验的外部效度及其影响因素(难点,识记,理解):

(1)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度。具体说来,就是指一项实验的发现能应用于被研究对象以外的个人和环境的程度。结果能被推广到的人、情境和条件。外在效度反映研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2)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四个:

a测验的交互作用。b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c实验安排的负效应(霍桑效应)。d多重处理干扰。 二、能根据一个具体的教育研究问题,分析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 三、了解教育实验的类型;教育实验实施的一般步骤。

第八章 教育行动研究法

一、重点

1.行动研究的内涵(识记,难点):

行动研究就是实践者为了改进工作质量,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

2.合作研究的内涵(识记):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与其他研究者合作,建立研究群体或团队一起开展研究活动。

3.叙事研究的内涵(识记,难点):叙事研究主要以教育事件和经验为对象,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 4.教育行动研究的特征(理解并掌握):

A研究目的:注重问题解决与工作改进;B研究主体:重视专家与实践者的合作; C研究过程:强调自然情境下的行动 ; D研究方法:重视对行动过程的反馈与反思 。

5.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难点):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完整单元来讲,无论哪一种对行动研究过程的理解,“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四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A问题:问题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与分析问题两个方面的事情。

a明确问题(难点)

(1)明确问题的方式[1]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2]理论学习受到的启发; [3]他人成功经验的启示; [4]通过社会调查发现问题。 (2)确定问题的原则:实践性、可行性、科学性。

b分析问题(难点):分析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向题,用自我追问的方式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把握,要尽可能地明确这个问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影响,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

B计划:计划就是拟研究问题的可能策略。总体的计划应包含计划的内容和要求: a计划的内容

(1)计划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研究目的; (2)行动的步骤与时间的安排; (3)行动研究涉及的人 ;(4)准备将要使用的问卷或其他收集数据的工具 ;

(5)对课程实施改变的因素以及如何观察或监控这些因素;(6)如何实施已修改的策略。 b计划的要求(1)计划要具有可行性;(2)计划要明确具体;(3)计划要具有灵活性

C行动:行动环节是指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步骤。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 行动阶段包括两个方面:行动及对行动的考察。 a行动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实践(行动)的问题,改善实践(行动)的质量。行动是不断调整的、灵活的、能动的,包含着行动者的认识和决策。 b考察:

考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

(1)考察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文献分析法、三角分析法、日志法、个案描写法。

(2)考察的要求: 在考察中,要注意按计划,但不满足于先定的构想,也不要过多地受到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困难的干扰,随时注意观察、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感想。如果遇到问题,也要随时做到具体分析。 D反思:反思是对行动过程及行动结果的思考。

a评价:评价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 计划与结果 的不了致性,从而形成基本设想,总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 b总结:主要工作是整理和描述,即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研究的循环过程与结果。 E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总结:

总之,教师的整个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是不断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调整,直到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改进。因此,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间断的过程。 二、掌握从事行动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四个:

A问题研究:根据问题研究的水平,问题研究有三种: (1)直觉型问题研究: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问题研究。

(2)探索型问题研究:是教师通过教育实践而进行的研究,也是从经验到理论的行动研究。 (3)理论型问题研究:是教师为了教育实践而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是研究理论以促进工作。

B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与其他研究者合作,建立研究群体或团队一起开展研究活动。根据合作的形式,合作研究的模式有如下三种:

a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合作研究 b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 c协作型的合作研究 主要由专业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等合作。 C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主要以教育事件和经验为对象,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按照教师参与和改进的程度,叙事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a经验叙事:叙述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 b反思叙事:叙述教师对某个教育事件的反思。 c自传叙事:自传是有关个人如何成长或自我如何演变的故事。

D反思研究:根据教学的过程,反思研究有三种模式:a教学前反思 b教学中反思 c教学后反思 三、了解行动研究的起源;行动研究的意义。

第九章 个案研究法

一、重点

1.个案研究法的内涵(难点,识记);

个案研究法是指以一个特殊的个体(教师或学生)、典型的教育事件或教育团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与该研究对象有关的一切资料,来探究某种特殊情况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促进研究对象改进和良好发展的研究方法。 2.个案研究法的特征(理解并掌握)

A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B研究过程的深入性C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 3.个案研究的对象(理解并掌握)(的划分)(难点) 特殊的个体(教师或学生)、典型的教育事件或教育团体 4.个案研究的方法(理解并掌握)

A追踪法:所谓追踪法,就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1)探索发展的进程和变化的规律 (2)研究早期教育对研究对象发展的影响

B追因法:追因就是追寻和探究现象的原因。追因法是个案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与实验法因果顺序相反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施步骤:(1)确定结果和研究的问题;(2)假设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3)设置比较对象; (4)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对比; (5)检验和反复验证,得出结论. C临床法:以谈话形式进行的一种个案研究。形式:口头谈话和书面谈话 过程:(1)由教师、父母或学生本人提出具体需要帮助的问题,观察他的行为。

(2)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测量情况、同伴评价,以及该生在各种环境中的表现,明确当前情况,了解过去历史。

(3)家庭历史可能的假设,设置处理方案。

(4)根据初步处理的结果判断假设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 (5)用实验法加以检验,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D产品分析法:研究者通过研究对象的作业、作品、日记等的分析,去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E教育会诊法:在教育教学中,教育理论工作者会同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家长,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分析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提出教育措施的具体方法。 二、了解个案法在研究中的作用及其优势;个案研究法的分类。

第十章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

一、重点

1.教育研究成果的含义(难点,识记):

教育研究成果是在进行教育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经过智力加工而产生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并被同行专家认可的知识体系、方案或产品。

2.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识记):标题 、摘要 、序言 、正文 、结论与讨论 、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 3.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要求(理解并掌握):

A在事实基础上创新 B观点与材料的一致C在思考基础上借鉴 D在书写格式上规范

4.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原则(难点):

A全面公正的原则 B定性定量结合原则C延时评价原则 D效益效率原则 二、能够运用评价的基本知识对教育研究成果作出初步的评价。 三、了解教育研究成果的分类、基本格式和评价原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3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