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更新时间:2023-10-13 07: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 法(一)

词 类 活 用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 1、①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②划分词类的目的

③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 2、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这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 名词——指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 ? 动词——指表示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的词,经常作谓语。

? 形容词——指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 1、词类的活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

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 2、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前者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后者是指某个

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例如: ? ⑴铁了心了。(活用)

? ⑵我们应当学习群众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因活用变兼类词) ? ⑶我翻译了一本书。(兼词) 古汉语词类活用例子: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⑵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练习:

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⑵草木有生而无知。

⑶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⑷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例如

? ⑸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 ⑹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 ⑺其家必日益。

? ⑻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由此可见,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不是词类

的活用。

? 某一类词,活用得久 了,也可以转化为兼类词。

? 词类的活用,最重要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 三、 名词活用作动词

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 ⑴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⑵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⑸城朔方城

⑹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2、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⑴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⑵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 3、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例如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四、 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一)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二)数量词用作动词(内容见教材)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则必然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⑴遂王天下。 ⑵面山而居。

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⑷子房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⑴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⑵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⑵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⑴秦师遂东。

⑵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 例如: ⑴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 ⑵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⑴晋师军于庐柳。 ⑵请勾践女女于王。

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 ⑴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练习

1、舍相如广成传舍 2、晋军函陵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左右欲刃相如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7、泥而不滓

8、时秦昭王与楚婚 9、置人所罾鱼腹中

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1、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12、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补充: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判断方法 :

1、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2、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

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 2、 吊有忧,贺有喜。

3、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语 法(二) 特殊的动宾关系

一、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这个动作。例如: 1、(张)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2、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

(二)使动用法与“递系结构”(兼语式)之间的关系。

所谓“递系结构”,实际上就是兼语式,其格式为:主语 +使+兼语+谓语+宾语 例如:齐使田忌将而往。

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从形式上来看,是动宾结构,但翻译过来的句子,却是递系式(兼语式)。例如:齐威王欲将孙膑。

总结:1、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是用一种特殊的动宾结构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动宾结构——使动用法用得很多,而递系结构却用得很少,这是读古文时应该特别注意的。

2、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分析几种词类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名词的使动用法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

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例如: (1)止子路宿。

(2)项伯杀人,臣活之。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例如:

(1)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3)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宣子说,乃轻币。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1)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疬。 (3)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二、古代汉语的意动用法 (一)概念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二)如何区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它表示的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它表示的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不是客观上必然如此,翻译为“认为、以为、把……当作”。再如: (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在意动用法中,这个用作谓语的动词叫作意动词。 意动词的来源有两个:形容词和名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谓语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翻译为:认为……,以为……。

注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时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一致的。例如: (1)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2)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例如: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2)孟尝君客我。 (3)侣鱼虾而友麋鹿。

(4)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总之,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认为,当作”这个意念特点去理解,这样就可以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 三、古代汉语的处动用法

? (一)概念。

? (二)处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异同。 ? (三)判断处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方法。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是意动用法。 2、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是处动用法。 四、古代汉语的为动用法

? (一)概念

所谓“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即“为宾语而动”的意思。例如:夫人将启之。

? (二)分析几种词类的为动用法 1、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宾语不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目的或原因。用为“为动用法”的动词,以不及物动词为最多。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一个不及物动词带上了宾语,而且又不是使动用法,那么一般就是为动用法。例如: (1)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2)邴夏御齐侯。

动词的为动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A、表示目的或原因,译为:主语+为了(因为)+宾语+动词。例如:

⑴吾非悲刖也。

⑵今举大计亦死,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B、宾语是主语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益对象。其翻译格式为:主语+给(替)+宾语+动词。例如: ⑴文嬴请三帅。 ⑵提弥明死之。

C、宾语是主语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时直接面对着的对方。其翻译格式:主语+向(对)+宾语+动词。例如: ⑴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

⑵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2、名词的为动用法:

名词的为动用法,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时,它所表示的相关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其翻译格式为:为+宾语+名词+相关动作。例如: 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⑵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⑶佗脉之。

⑷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⑸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时,它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其翻译的格式为:为了(因为)+宾语+形容词+相关动作。例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94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