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19世纪美术史

更新时间:2023-11-05 12: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7、18、19世纪的美术(外国美术史)

一、17世纪意大利美术、荷兰、佛兰德斯美术、西班牙美术和法国美术 二、18世纪法国罗可可美术、英国美术和意大利美术 三、19世纪法国美术、 俄罗斯美术、 英国美术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的多种风格共存并互有影响的时代。 所谓“巴洛克”,意大利语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葡萄牙语义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是一个贬义词,人们借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嘲弄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有:

1、由于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和大量装饰绘画、雕刻,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文艺复兴的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则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巴洛克式艺术品给人感觉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旋律,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动感和不稳定感。在建筑上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

3、巴洛克艺术很重视空间关系处理,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空间立体。绘画依靠光造型,追求空间深度感,建筑和雕刻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

4、巴洛克艺术还强调综合艺术处理,这种综合在总体上有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综合,也有绘画与雕刻的互相综合、造型和环境的综合,也包含自身各部分的综合。因为巴洛克艺术受宗教支持庇护,所以不可避免地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

巴洛克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在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意大利和佛兰德斯,受到宗教势力支配的罗马巴洛克风格占主要地位;在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流;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荷兰和英国则流行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

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美术家的队伍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走向国王、教皇宫廷,成为他们的御用国家,为封建贵族和宗教服务,形成以贝尼尼为代表的“罗马巴洛克”艺术;一部分画家则主张保护和继承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创造成就,建立美术学院,这就是以波伦亚的卡拉齐兄弟为代表的学院主义,他们既不反对受官方教廷支持的巴洛克,也不支持和反对与官方巴洛克对立的走向社会底层的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三足鼎立,这就是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现状。 荷兰和佛兰德斯的美术

16世纪下半期的尼德兰革命,是以荷兰的独立和佛兰德斯的妥协而告终的。在这块曾产生过凡·埃克、博斯和勃鲁盖尔等一代绘画大师的土地上,也因革命后的分裂出现了南北两个各具民族艺术特色的派别:一个是以伦勃朗为首的17世纪荷兰绘画,一个是以鲁本斯为首的17 世纪佛兰德斯绘画。

17世纪荷兰的美术

1609年的尼德兰革命,终于以荷兰独立、建立起荷兰共和国而胜利结束,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较封建专制社会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这使美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资产者和市民阶层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装饰厅堂居所,美化生活环境和附庸风雅,大量订购油画,荷兰绘画得到空前繁荣,著名的“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 为了迎合社会的多元审美需要,艺术的题材扩大了,表现形式多样了,独立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个体和群体的肖像画,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都深受广大市民们欢迎。因此出现了专事某一种题材的画家,诸如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赫达,风景画家霍贝玛等等。

“荷兰小画派”的画家们是以题材的多样性来打动观者的。在他们的笔下常常出现的是谨小慎微的小市民,养尊处优的贵妇人,美丽多情的少女,放荡不羁的青年和勤劳憨厚的仆人以及流浪汉和醉鬼等。这些作品大都受到了荷兰市民阶层的欢迎。风俗画家的代表人物有彼 得·德·霍赫(1629-1684年)、赫里特·道(1613-1675年)、赫里特·特尔·博希(1617-1681年)和彼得·萨莱达姆(1597-1665年)等。 17世纪的西班牙美术

从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的约150年的时间里,被称为西班牙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西班牙文艺复兴臻于极盛的时代。人们习惯把16世纪下半期的绘画称为“格列柯时代”,这位神秘的克里特人被视为西班牙绘画的灵魂;而把17世纪的绘画称之为“委拉斯开兹时代”,由于这个时期欧洲流行巴洛克风格,所以也有人称这时期的西班牙绘画为“巴洛克绘画”。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考察,这个历史时期西班牙绘画的主流,仍然是以现实主义为其主流特征。

17世纪下半期,因时代的变迁,在文学艺术上作为主流的现实主义开始趋向衰退,而古典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艺术逐渐发展,画家们虽然仍保持着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艺术的题材中

现实的世俗内容,更多地让位于宗教神话。不过在塞维利亚画派中,以牟里罗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仍为主流。

17世纪法国美术

虽然古典主义占17世纪法国文艺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排除巴洛克和现实主义的存在。 在世纪的上半期,受到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影响,曾兴起了专门描绘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这一流派反映了第三等级的美学思想和平民意识,以此与贵族阶级的古典主义相对立。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艺术主要表现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和天顶画创作中,但始终未扎下根,其原因是巴洛克艺术中那些狂热的运动感和宗教激情不适合君王的口味,它与具有理性、追求宁静和谐的古典主义不相协调。17世纪的法国,虽然王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可是法国的美术是在意大利的美术成就基础上发生、发展、繁荣起来的。一切有成就的美术家都受到过意大利美术的影响和启迪。他们不论属于哪一种思潮、风格和流派,都与意大利的风格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说,法国美术是意大利美术在法兰西土地上的继承和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北欧尼德兰相邻,他在艺术发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北方佛兰德斯和荷兰美术成就的影响。17世纪的法国美术,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和尼德兰艺术传统,并逐渐与法国本民族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过渡时期。

17世纪以后欧洲美术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法国,代替了意大利,成为西方世界艺术圣地。

18世纪的美术

第一节 法国罗可可美术

罗可可,是贝壳工艺的同义语,由此引申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或样式。由于主要是在路易十五时代流行,所以又称路易十五风格,它反映出上流贵族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是 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主流艺术样式。同时期还存在有反映第三等级艺术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市民艺术,即启蒙运动影响下的现实主义倾向的艺术。这两种艺术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所谓启蒙运动,即是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所进行的旨在反对贵族文化的大规模的文化教育运动,借以唤起人们反封建思想觉悟。 罗可可风格表现在绘画和雕刻上,则多选择愉悦享乐轻松的题材,用愉快活泼的情调来表现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爱情风流韵事。在这些作品中,着重刻画男女调情的细节,甚至追求色相和肉感、性感的描绘,以这种感官刺激的艺术形象迎合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审美趣味。

罗可可风格波及欧洲大片地区,是涉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时代风尚。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亦有差异,大致有根植于法国本土的法兰西罗可可,全欧流行的国际罗可可,在罗可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各地方罗可可等。

18世纪罗可可雕塑主要是在17世纪古典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往往依附于建筑而存在,有大量作品用来装饰环境和室内灯具,尤其是室内装饰小雕刻作品增加,它们具有强烈动感和丰富的表情,以纤巧、细腻的表现手法使之更多具有绘画效果,形成罗可可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强调要求复兴古代趣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又不同于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它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

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以古代美为典范,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以及对古代景物的偏爱,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德。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法国建筑连同绘画一起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代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一字,意思是中古欧洲所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

浪漫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另外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

1、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 2、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

3、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

4、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现实主义美术

法国画坛经历了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发展,浪漫主义逐渐地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具有进步思想的艺术家认为艺术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提出了“为生活为民众而艺术”的口号,产生了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此刻劳动者真正走进艺术殿堂,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的青睐。

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是法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专指19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当时人们称之为“写实主义”,这个流派无疑是使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它的哲学观是求真求实,导致它的美学观是以真为美、以实为美,它是写实主义的主要特征。

法国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反映到画坛上就成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争论,一部分画家对此种种不屑一顾,悄悄地进入巴黎郊区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他们都无限热爱大自然,主张到大自然中去直接描绘丰富多彩的风景,他们把描绘自然的丰富奇伟、优美秀丽和内在生命作为终生追求。他们从不把自己的艺术信仰强加于他人,因为都居住

在巴比松村,共同描绘大自然,所以这群画家被称之为“巴比松画派”,主要代表是科罗、卢梭、和特罗容等。

19世纪俄罗斯绘画

19世纪中期的俄国好像从昏睡中醒了过来,人们开始思索,充满批判精神。一大批进步的文艺批评家、美学家和作家的进步思想影响着一大批年轻的美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托尔斯泰等成为青年画家们的朋友和崇拜者。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别罗夫(1833—1882年)最具代表性,他与克拉姆斯柯依、马柯夫斯基、希施金、萨符拉索夫等14人发起在莫斯科成立了“巡回展览画派”,与没落的官方学院派决然对立。

这个画派从成立一直到20世纪初,成为推动俄国艺术发展进步的艺术团体,拥有很多著名的大画家,如列宾、苏里柯夫、希施金、列维坦、谢洛夫等等。 19世纪是俄国美术最光辉的世纪,是俄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巡回展览画派

1870年在民主艺术发源地莫斯科,成立了巡回展览画派。发起人有克拉姆斯柯依、彼罗夫、马柯夫斯基、萨符拉索夫、希施金等。

这个画派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目标的进步美术家组织,他们在创作思想上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美是生活”、“艺术家的使命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生活,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

巡回展览画派一登上俄国画坛,就受到一切进步艺术家们的重视和关注,热情支持他们的有乌斯宾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柯夫和斯塔索夫等,他们为巡回展览画派鸣锣开道,大造舆论。

英国绘画18世纪就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像荷加斯、雷诺兹和庚斯博罗那样具有全欧意义的绘画大师,使英国绘画在欧洲画坛上占有仅次于法国的重要地位。尤其到了19世纪,英国绘画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气象。

英国绘画的发展根植于英国社会工业革命的成就。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到了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工业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有“世界工场”之称。加之掠夺大量的殖民地财富,这使英国进入了一个繁荣的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

工业文明促进了艺术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大诗人兼画家布莱克,风景画艺术进入了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康斯太勃尔、透纳和波宁顿等杰出的风景画大师。他们对大自然光与色的描绘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的艺术探索目的是使艺术回到一种严格的、认真的、精确的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在光的瞬间变化中去描绘自然物的状态,这种艺术实践对整个欧洲绘画趣味的变更和发展存着启迪先导意义,法国浪漫主义雄狮德拉克洛瓦就从康斯太勃尔的画中获得阳光、空气和色彩的启发,为后来的印象主义绘画的产生开了先河。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进入维多利亚女王的“繁荣”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皇家美术学院一直把拉斐尔的艺术视为典范,致使画界追摹古典画风,同时社会上流行秀媚甜俗、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还有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堂皇典雅而又矫揉造作的风格摹仿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思想的艺术家十分不满,于是以亨特、米莱斯和罗赛蒂发起组成一个“拉斐尔前派”,他们竭力推崇拉斐尔以前的朴实真挚的画风。

理想主义绘画

19世纪后期的大英帝国还放射着盛世的余辉,人们感叹现实更引起怀旧的情绪,所以一种外观艳美的华丽艺术迎合了世人。无可比拟的华美和难以超越的辉煌,是真实与梦幻的矛盾在艺术上的升华。这种艺术并不注重表现现实情节,而着重在探索和表达艺术美感。这派艺术家回过头去搜寻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中的美学法则和形式,通过古代神话来发挥自己的想像,编织美的画面。他们不以真实为目的,尽力美化和完善画面上的人物和情节,这种倾向的艺术被称为“理想主义”。

所谓理想主义艺术,指一方面包含理想化的画法,另一方面也包含理想感情的传达,它以曲折的艺术境界反映了维多利亚晚期普遍的国民情绪。它安慰着不安人们的心灵。 在某种层面上看理想主义是对拉斐尔前派的补充和修定。它们之间不同在于:拉斐尔前派推崇的是中世纪的纯朴,多取宗教题材,重形象的精神美创造,推崇朴实,反对造作,重道德教化,很少画裸体。而理想主义向往的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中神话传说,重作品的形式美和装饰效果,推崇古希腊文明,大量使用完美的裸体表达崇高的情操。

理想主义实际上属于古典主义学院派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它的艺术效果更为细腻和典雅,是最具唯美气息的绘画风格。著名的理想主义画家有莱顿、塔德玛、穆尔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f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