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更新时间:2024-05-30 13: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学习要求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熟悉: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内容精要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宏观世界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任务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特别是各个器官、细胞功能表现的内在机制,研究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使人们认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各部分的功能活动是如何相互协调、互相制约,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 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根据生物进化观点,人同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有许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之处。因此,可用动物试验的研究结果间接地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变化及其机制。

2.生理学研究的水平

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许多功能相近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由功能上密切联系的一些器官构成系统,各个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人体复杂的整体。因此,生理学研究从下列层次进行: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 研究构成某器官各种细胞的生理特性和构成细胞的各个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学和化学特性。针对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功能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知识称为细胞生理学。

器官和系统水平 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及其在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心脏如何射血、肾脏如何产生尿液、消化系统如何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

整体水平三个层次来研究的 研究人体整体情况下,各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以及整个机体在变化的环境中是如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

以上三个水平的研究不可分割,互相联系和补充。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1

一、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它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 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只有通过新陈代谢才能不断地获得更新。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便结束。 二、兴奋性

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兴奋活动和抑制活动,两者既对抗又协调,并可相互转化。因此,兴奋和抑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生理活动过程。 三、应激性

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四、适应性

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五、生 殖

高等动物生殖主要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是生命的基本活动,通过生殖生命过程才得到延续。

第三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能随内、外环境的变化做相应而及时的调节。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各种功能活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叫生理功能的调节。它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一、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外液是机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即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细胞时刻不停地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目前,稳态的概念扩展到其他的生命现象,泛指凡是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如体温的相对稳定。 二、神经调节

由神经系统参与对机体生理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称为神经调节。此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这种调节具有反应快、作用部位精确、作用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三、体液调节

由机体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某些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发挥其生理活动调节,这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这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携带生物学信息,能对组织细胞功能进行调节的化学物质称为激素。体液调节具有作用缓慢、广泛、持久的特点

2

四、自身调节

机体许多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下,自身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此调节只在受刺激的局部发生作用,其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生物学控制

人体生理功能的各种调节形式可以用工程技术领域的自动控制理论加以解释,根据控制部分、受控部分的相互关系,控制系统分为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在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之间只存在单向联系,即只有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控制信息,是一开环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的特点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在控制部分和非控制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信息联系,即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号支配受控部分的活动,同时受控部分的功能状态经监测装置检测后发出反馈信号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如果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则为负反馈,其意义在于使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保持稳定。;如果作用的结果是增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则为正反馈,其意义在于使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在同一方向上不断加强,以致使这一功能得以迅速完成。

前馈控制系统是指在干扰信号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其功能改变之前,监测装置提前检测到干扰信号并发出信号作用于控制部分,及时调整控制部分发出的信号以对抗干扰信号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保持受控部分功能状态的稳定。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兴奋性 2. 刺激 3. 负反馈

4. 内环境稳态 5. 神经-体液调节

二、选择题 【A1型题】

1. 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

A. 细胞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 B. 细胞内液理化因素不变

C.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D.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E. 内环境的绝对稳定

2. 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起收缩的现象属于:

A. 反射 B. 反馈

3

C. 反应 E. 应激性 D. 兴奋性

3.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到达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

A. 干扰信息 D. 控制信息 B. 偏差信息 E. 前馈信息 C. 反馈信息

4. 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有:

A. 血液凝固 D. 分娩过程 B. 排尿反射 E. 激素的分泌C. 减压反射

5.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征为:

A. 反射活动 D. 机械收缩 B. 动作电位 E. 分泌 C. 神经传导

6.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反应 D. 适应 B. 反馈 E. 兴奋 C. 反射

7. 感受器细胞能将刺激转变为:

A. 化学信号 D. 反馈信号 B. 机械信号 E. 电信号 C. 物理信号

8. 条件反射的特点是:

A. 数量一定 D. 永久存在 B. 种属固有 E. 反射弧固定 C. 可塑性大

9. 测量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属于哪一层次的研究?

A. 细胞水平 D. 器官水平 B. 分子水平 E. 亚细胞水平 C. 整体水平

10. 维持某种功能状态稳定有赖于:

A. 负反馈 D. 正反馈 B. 自身调节 E. 非条件反射 C. 条件反射

11. 机体受刺激后某种功能活动抑制 ,是由于:

A. 疲劳 D. 处于无反应状态 B. 刺激量不足 E. 特殊的反应类型 C. 受到损伤

12. 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4

A. 细胞内液 D. 血浆 B. 淋巴液 E. 尿液 C. 脑脊液

13. 正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

A. 改善受控部分接受控制信息的反应状态 B. 保持功能活动的稳态 C. 使控制部分受到抑制

D. 使功能活动按固有程序迅速达到特定水平 E. 增强受控部分对控制信息的敏感性 14. 下列哪项属于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A. 突触传递的原理 D. 肺顺应性测量 B. 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 E. 心房肽的利钠效应 C. 肾糖阈测定

15. 内环境稳定的意义在于:

A. 为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D. 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 B. 保证足够的能量储备 E. 将内部功能活动固定在一个水平 C. 使营养物资不致过度消耗

16. 关于刺激的定义,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外部环境的变化 D. 能被生物体感受的环境变化 B. 内部环境的变化 E. 能引起机体兴奋的环境变化 C. 环境的一切变化

17. 保持生物体独立生活条件的结构是:

A. 细胞膜 D. 线粒体 B. 染色体 E. 以上都不是 C. 蛋白酶

18. 生命最基本的表现是:

A. 做功 D. 新陈代谢 B. 运动 E. 氧化反映 C. 体积或重量增加 19. 新陈代谢的基础是:

A. 物质分解 D. 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B. 太阳辐射 E. 氧气 C. 营养物质

20. 机体将由环境中摄取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结构成分并贮备能量的过程,称为

A. 整合作用 D. 异化作用 B. 分解代谢 E. 分化作用 C. 同化作用

21. . 机体将自身结构成分或贮能物质分解利用的过程,称为:

A. 合成代谢 B. 分解代谢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f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