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

更新时间:2024-02-18 15:57: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

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

前些日子韩寒说巴金的文采很一般。从读者的角度看,他的观点很多人都赞同。不管一个人地位有多高,一个人的文笔并不和地位成正比。处在白话文童年时期的人,可能是大师,少见经典作品。人们都喜欢文笔好的作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红楼梦》也推崇“词藻警人”的《西厢记》。作为读者,肯定有自己的欣赏口味。一个作品,文笔好就是好,如白开水一样的文学作品,不会讨人喜欢,也没必要因为谁名气大就非得说他的作品好。

可中国作家中确实有文笔好的。谁是中国白话文方笔最好的作家?五四后的那代人为白话文做出了贡献。鲁迅、郭沫若、巴金、冰心,我们读着他们的作品成长,在我们的心中,谁的作品什么样子,我们还是能看出一点好坏来。

五四那代作家,他们或小说、或杂文、或诗歌、或散文、或翻译,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我们的现代语文就是从他们那儿开始的,普通话是以他们的作品为基础的。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有了无数的白话文作家,向我们展示现代汉语的精彩。我们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得以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讲述,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接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五四以来的那代作家,是白话文的首创者,他们汲取文言文和西方文学的营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现代汉语很快深入人心。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琳琅满目,风格各异。单从文笔而言,我认为

鲁迅、林语堂、梁实秋、老舍、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琪、钱钟书、王蒙、王小波的文笔最好。鲁迅骂人厉害,语言辛辣。林语堂语言幽默,见解深刻。梁实秋意境清远,博学多才。汪曾祺含蓄空灵、生动传神。老舍语言讲究,为文地道。各家各有所长,都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在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论敌梁实秋评价他说:“据我看,他的小说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

林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光绪二十八年腊月初八(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於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

年毕业後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40岁以後著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行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张爱玲,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太兴路),原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

在《汪曾祺全集》中。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

”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钱锺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作品及时间: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论文)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开明书店6月出版)1947 《围城》(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出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出版)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

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

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

活、工作十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

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

、《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

《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

《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

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

??》、《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

》、《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自选集《琴弦与

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7年出版了自传《半生多事

》、《大块文章》。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l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l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

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

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

区。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

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查良铮)。

篇二: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

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以下排名,仅供参考。

【第50名】 张炜

张炜(1956— ),山东龙口人,原籍山东栖霞。

代表作品:《你在高原 》(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古船》《九月寓言》等。

【第49名】 铁凝 女

铁凝(1957— ),河北赵县人。

代表作品:《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哦,香雪》等。

【第48名】 三毛 女

三毛(1943—1991),原名陈平,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代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

《背影》《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我的宝贝》等。

评价:

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其记游散文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叙述哀情的散文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

【第47名】 白先勇

白先勇(1937- ),回族,台湾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代表作品:《孽子》《台北人》《游园惊梦》《纽约客》等。

【第46名】 阿城

阿城(1949- ),原名钟阿城。原籍重庆江津,生于北京。 代表作:《棋王》《芙蓉镇》

【第45名】 余光中

余光中(1928— ),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泉州,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 。

代表作品:《余光中诗歌选集》《余光中散文选集》《乡愁》等。 评价: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他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第44名】 刘震云

刘震云(1958— ),生于河南延津县。

代表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 《故乡天下黄花》《官场》《我不是潘金莲》等。

评价:

自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始,刘震云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在文体和内容上的双重探索。结构的庞杂、技巧的多变、语言的繁复、意义的含混等等都令人叹为观止。

【第43名】 王朔

王朔(1958— ),江苏南京人。

代表作品:《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 《无知者无畏》《王朔文集》等。

评价:

王朔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

【第42名】 张承志

张承志(1948— ),回族,笔名张录山,生于北京。

代表性作品:《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等。

评价:

张承志有着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 早年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后来的作品转向宗教题材,引起过不少争议。

【第41名】 舒婷 女

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舒婷文集》《致橡树》《双桅船》《真水无香》《心烟》等。

评价: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她的散文叙述轻灵而富有诗意,语言风格机敏、俏皮。舒婷最初一批散文作品是知青时代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写那些诗时,舒婷面对焦灼紧迫的现实压力,经过时间沉淀,却能够比较从容地从往事追怀中提摄更超越具体人事的情思和哲蕴。

【第40名】 苏童

苏童(1963— ),江苏苏州人。

代表作品:《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河岸》《黄雀记》等。

【第39名】 丁玲 女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 代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

评价: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丁玲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和卓越的文化战士,其创作道路是曲折的,创作风格是多变的。她的文艺观经历了从早期的人文主义、现实主义到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因此,她在上世纪各个历史时期都创作出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都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第38名】 穆旦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

代表作:《探险者》《穆旦诗集》《旗》

评价:

穆旦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50年代初以来,穆旦频频遭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外国诗歌的翻译,直至去世。穆旦去世多年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研讨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排行榜上,他甚至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

篇三:现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

现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

指导老师:何希凡姓名:吕维薇

班级:文学院09级4班学号:200902140417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与中国传统的诗意结合

摘要: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在众多文坛女将中,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却张爱玲,却再无第二人。她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本文将对张爱玲的文化背景及其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月亮意象与中国古典文学相结合进行分析,浅谈张爱玲对传统人文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张爱玲 月亮 传统

月亮,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景物,历来被我国文人赋予了多种内涵。它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它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 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其次,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如蟾赊食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等,其中最著名的则是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以谈泊、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而另一个月亮世界,就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思乡或相思。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诗《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要探测中国诗歌中寄托游子思妇思念

情怀的原型,则可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一句,以月光的美比喻所爱的人的美,表达了无限的爱慕和情思。

月,本身就凝聚着文人们各自的经历,情感,心情。月的意象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是来自更为久远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她对《诗经》、汉乐府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又熟读唐诗,在其文本中屡有引述和化用。 她在月亮意象中投射的情感,既带有深深的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又融入了浓厚的西方现代意识。张爱玲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取舍,有异于很多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古典文学的借鉴, “在精神上却与同时代的西方文学有严格意义上的同步关系”。她曾提到的毛姆、赫青黎、威尔斯、奥尼尔、劳伦斯等作家,大都活跃于20世 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文坛,具有现代主义的文学观念,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感受到的深刻精神危机,其作品中流露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迷惘和幻灭感。现代主义的危机意识,是对人类文明和未来前途的清醒反思和严肃思考,对现代读者更具启发性。艾略特 的“荒原”,可以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 这种精神危机的经典意象。处在新旧文化交替 时代,因战争而两次中断学业的张爱玲,与这种危机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说:“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因此,张爱玲以其在小说文本中建构的极富象征寓意并给人以

苍凉启示的月亮意象,回应了同时代西方文学中的危机意识。但是,她以月亮意象所营造出的小说苍凉的感情基调,又明显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决绝“断裂”,而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关系。仅以唐诗中咏及月亮的诗句为例: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晓镜但愁云翼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三湘愁翼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沈诊期)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 ——在这些诗句里,月亮意象中投射了丰富的 情感内涵,有追求理想又无法实现的痛苦叹息, 有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幽怨感慨,有乱世之中颠沛流离的愁惨孤独,也有征夫思妇朝暮思念的憾恨情怀。中国古典诗词善于把世事的优患、 人生的缺憾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审美化和诗意化,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小说中的人物由于生存悖谬而产生的痛苦焦灼的心理困扰,“他人就是地狱”般的人际关系,“时代的梦魔”的恐惧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可把握,都可以汇入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之中,然而这些心理情感却是通过意象,特别是月亮意象诗意化,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说便是“止于苍凉”。由于月亮意象诗意化的浸润弥漫,张爱玲 回应着西方现代意识的小说,同时又是独具特 色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文本。

张爱玲小说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正是文学传统中月亮意

象这个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扩展延伸”。 她在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又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拓展、丰富 和超越,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运用中国诗歌中的比兴手法,以月亮起兴,由月亮意象引领,诗意地敞开了不同女性主体的心灵世界。作品中让丫头小双和凤箫在月下交谈中交代了七巧的身世,之后写道:“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这一句,其实是变化于杜甫的《赠蜀僧闾丘师兄》 “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和南宋词人姜夔的词《齐天乐》中的“庚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这里,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的诗句化成了她的小说语言。

又如在《半生缘》里,曼祯“浴在月光中,似乎特别的白”的手臂,是对杜甫“清辉玉臂寒”诗句的化用。而世钧与曼祯定情之日那“仿佛是从苍茫的人海中升起来的”“黄色的大月亮”,正烘托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的意境,后来他们的不幸命运,也暗合了该词中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调。在《赤地之恋》的结尾,作者写刘荃历经磨难,在异乡遥望祖国时的复杂心境,则直接 引用了李煌的名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种“诗意”的灌注,是张爱玲融汇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效手段。

张爱玲不仅开掘了月亮意象的内涵,更在这种挖掘和继承中创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t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