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

更新时间:2024-02-18 16:0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弹1.5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1.5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年时间,1.5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1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2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3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颁奖词】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2007年2月26日(正月初九)晚7时54分,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隆重揭晓。

现在把他们的事迹和颁奖词整理一下和所有的感动的朋友一起分享。

1.独臂英雄丁晓兵(真的勇士;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

人物介绍:丁晓兵,男,1965年9月出生,现任武警某部团政治委员。丁晓兵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失去右臂,战后,他拒绝了许多单位提供的要职和优厚待遇,选择留在了部队。武警8722部队政治委员,入伍20多年,曾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武警部队“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标兵,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他曾经感动中国。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的刹那间,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而就在此时,他一头栽倒在地,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含泪为他化妆,紧紧抱着迟迟不忍就此让他而去。路过的前线医疗分队被这个场面深深感动,切开腿部动脉血管强行压进2600CC血浆。死神就这样与这位独臂英雄擦肩而过。以“中国兵”为题宣扬他的英雄事迹强烈地震撼着“中国心”。他因此荣立一等功,荣获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他是独臂英雄,更是一位常人;他是一名党员干部,更是一名党的形象代言人。2003年,部队在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丁晓兵一只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潜到水里垒围堰。其身如令,其势似锋,18天时间,他就是这样在抗洪一线表现他的人格官品。二十多年来,他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部队的责任,全部倾注于他军人生涯中的每一个细节,付诸于部队生活中的每一个举动。284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不平凡历程。

二十多年来,丁晓兵先后任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虽然失去了右臂,但经过刻苦训练,他的射击、单杠、越野等军事训练成绩均在良好以上,打背包的速度全连第一。2003年,部队在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丁晓兵一只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潜到水里垒围堰。此外,他结合工作实践创造的鲜活经验,有105条被上级肯定和推广,在部队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7月,他作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丁晓兵同志“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荣誉称号。

4

2.好军医华益慰(大医有魂;“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人物介绍: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长为普通外科:胃肠道、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诊断治疗。

华益慰同志从医56年来,始终忠诚实践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自觉恪守人民军医的行为准则,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增添了光彩。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不愧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胡主席充分肯定了华益慰同志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精辟概括了华益慰同志先进思想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深入开展向华益慰同志学习的活动。全军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要自觉以华益慰同志为榜样,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8月12日,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在北京去世,走完了自己平凡而高尚的一生,享年73岁。老军医华益慰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现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

退休后,华益慰不为地方医院的高薪聘请所动,被返聘进了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专家组,仍像以前那样出门诊、查房、做手术。手术有时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年事已高的华益慰常常是大汗淋漓,体力不支。为此,他专门准备了一个高凳子,实在撑不住了,就坐在凳子上为病人做手术。

他在不遗余力地为病人解除痛苦,自己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去年7月底,华益慰被查出患晚期胃癌。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患有颈椎病、腰椎病和高血压。

病重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看望、慰问了华益慰,对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在遗嘱中表示将遗体解剖,贡献给医疗事业,不留骨灰。

3.气象学家叶笃正(上下求索;“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

1948年,叶笃正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得到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当时,美国大学教授的年薪也不过5000美元左右,可是新中国成立后他很快就回了国。

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的研究。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同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叶笃正在国际前沿的工作,并不是跟在外国人后面的所谓“同国际接轨”,而是做出了系统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从而成为这些前沿领域科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叶先生常说的,“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叶笃正现在依然坚持每天工作8个小时,可是他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

4.排爆专家王百姓(百姓平安;排除炸弹1.5万多枚 )

5

篇二: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一、河南警察感动全国

王百姓,男,55岁,中共党员,全国知名排爆专家,现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高级工程师。曾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从1969年参军至1985年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至今,已经在爆破、防爆和排爆这个令人肃然的岗位上工作了37年。

从事排爆工作35年来,先后“摆平”各类炸弹1.5万多枚,排除爆破装置和哑炮1100多个,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他创立的有关爆破理论和爆破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侦破案件及处理事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他参与的“爆破治黄”等重点工程业务指导工作,有力地服务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丹、阎肃、张瑞敏、易中天等43名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人士组成的组委会这样描述对王百姓的感动印象:10年时间1.5万颗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有一次遭遇炸弹,已经够惊心动魄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王百姓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他是本届评选中河南省唯一当选者,也是全国公安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公安民警。

【颁奖辞】十年时间拆除15000颗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 ,警徽上有国徽。

二、丁晓兵:“独臂英雄”

丁晓兵,武警8722部队政治委员,入伍20多年,曾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武警部队“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标兵,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的

刹那间,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而就在此时,他一头栽倒在地,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含泪为他化妆,紧紧抱着迟迟不忍就此让他而去。路过的前线医疗分队被这个场面深深感动,切开腿部动脉血管强行压进2600CC血浆。死神就这样与这位独臂英雄擦肩而过。

以“中国兵”为题宣扬他的英雄事迹强烈地震撼着“中国心”。他因此荣立一等功,荣获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他是独臂英雄,更是一位常人;他是一名党员干部,更是一名党的形象代言人。2003年,部队在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丁晓兵一只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潜到水里垒围堰。其身如令,其势似锋,18天时间,他就是这样在抗洪一线表现他的人格官品。二十多年来,他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

热爱、对部队的责任,全部倾注于他军人生涯中的每一个细节,付诸于部队生活中的每一个举动。284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不平凡历程。

【颁奖辞】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

三、华益慰:人民的好军医

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长为普通外科:胃肠道、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诊断治疗。华益慰同志从医56年来,始终忠诚实践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自觉恪守人民军医的行为准则,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增添了光彩。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不愧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胡主席充分肯定了华益慰同志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精辟概括了华益慰同志先进思想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深入开展向华益慰同志学习的活动。

华益慰同志1933年3月出生,1953年3月入伍,1956年10月入党。曾任我院外一科医师、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专业技术四级。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被军区评为“育才有功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30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和“医德医风先进个人”。1998年退休返聘为我院专家组成员后,仍然战斗在临床一线,因积劳成疾,于2005年7月被查出胃癌晚期,目前生命垂危,正在全力救治之中。

华益慰同志一辈子忠诚于党,始终把组织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他品学兼优,在同班同学中第一批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由南开中学保荐入协和医院燕京大学医预系;1953年调往军医大学学习。1960年,部队组建支援西藏医疗队,他多次向组织提出申请,被批准后他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在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怀着极度兴奋的心情,向你们报告一个好消息,经组织批准,我已成为支援西藏医疗队中的一名成员,我非常感谢党的关怀和信任,坚决完成好任务,以此来回报党。”在援藏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从藏西北到藏西南,在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雪域高原,在杳无人烟的“无人区”,华益慰和战友们一起经受了异常恶劣的环境考验,战火与疾病的生死考验。从而,使他的思想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练。

这一段经历,成了华益慰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他还经常对周围的同志讲:“在西藏的一年,使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吃大苦耐大劳,什么叫奉献,知道了党的伟大,军人的光荣。”正是有了这种对党、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他都争着上,冲在前,把组织的需要视为自己的最高选择。唐山大地震,他告别身患重病的妻子,赶赴抢险救灾一线。他连续十年担任医院野战医疗所所长,多次参加军事演习、边防巡诊等重大活动。他年过七旬每年还做100多例手术,直到自己被查出晚期胃癌住进病房的前一天,还坚持为患者做完了最后一例手术。

华益慰同志一辈子勤勉敬业,始终把精益求精作为行医治学的毕生准则。从一名普通军医到知名专家,始终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病人极端负责,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管好每一位患者,

查好每一次体征,做好每一台手术,写好每一份病历。他每做一例手术,都坚持做到术前反复研究病情,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观察,手术数千例,诊治上万例,从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他的同行和患者都说:“华主任不仅是用手术刀在为病人做手术,而是在用心来解除患者的痛苦”。他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他勤奋好学,善于总结,参与编写的《手术学全集》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华益慰在军内外普通外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13届常委,第三军医大学教学医院兼职教授,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临床教授。1996年应邀与吴孟超、黄志强院士等5位专家教授赴台参加学术交流,并于1997年共同倡议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普通外科学术交流会”,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华益慰同志一辈子廉洁行医,始终坚守着医生的职业操守。他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无数患者点燃了生命之火;他视病人为亲人,处处为病人着想,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与患者心相通、情相连;他体恤患者的不易,尽量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他廉洁行医,拒收红包、拒绝吃请、拒拿回扣,固守清贫,从没做过一件对不起病人的事,时刻用行动维护着白衣战士的良好形象。在他眼里,手术没有大小之分,病人没有高低贵*。无论是下岗职工、基层官兵,还是领导干部,他都一视同仁,认真负责,精心诊治,哪怕一名普通战士做个阑尾手术,只要找到他,他都亲自上台手术,从不推诿。16岁农村姑娘李莹,2003年因乳腺长了个肿块,破溃流出脓血,异味难闻。父母把她送到军区总医院时,已经换好衣服准备下班的华主任,马上留下来为她做检查,小姑娘含着眼泪望着华主任:“老爷爷,俺太脏了,你不嫌弃吧?”华益慰慈爱地安慰她:“没关系,爷爷不怕!”小姑娘在住院期间,华益慰不仅亲自为她做了手术,还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她。出院时,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向华主任深深地鞠了一躬。回家后,给华主任写了封长信,她说:“我是农村的一个穷孩子,没想到您对我这样好,从您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人间的亲情和温暖。”像这样的事情,在华益慰5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有很多很多。

北京医院原院长、著名外科专家吴蔚然曾这样评价他:“华益慰同志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热爱伤病员,作风正派,医德高尚”。华益慰同志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业务上他从不保守,始终把培养新人作为事业和生命的延续,将自己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医生。他倾力支持年轻的同志搞科研、写论文,但在论文署名和科研成果名次确定上,却总是主动谦让。他总是把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让给年轻人,使他们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他诲人不倦,先后带教过200多名学生,很多都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我院原院长施凤池,二炮总医院、武警总医院、第304医院、第307医院等11家医院的普外科主任都曾是他亲自带过的学生。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所钟爱的医学事业,即使病情危重,想着的还是病人。华益慰第一次手术,胃全切术后,由于食道返流,呕吐严重,非常痛苦,当他听到于聪慧主任说病房里有一位和他情况类似的患者准备手术时,他立即拉住于主任的手,认真地叮嘱他说:“以后遇到这样的病人,能保留一部分胃则保留一部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会好些,如果一点胃都不能保留,宁肯不做。” 华益慰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军医,是新形势下卫生战线涌现出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突出代表,是我们军区总医院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全院官兵学习的榜样,是我们的光

荣和自豪。军区和联勤部党委、首长对总结宣扬华益慰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度重视,多次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联勤部党委做出向华益慰同志学习的决定。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党委、首长的指示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开展我军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学习华益慰同志的活动引向深入,开拓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广大官兵服务。围绕实现“当名医、创名科、建名院”的目标,不断加强医院全面建设,努力提高卫勤保障能力。

【颁奖辞】他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爱人,知人,医乃仁术

四、叶笃正:气象学泰斗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2003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叶笃正先生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叶笃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大原始创新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国际前沿的工作,并不是跟在外国人后面的所谓“同国际接轨”,而是做出了系统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从而成为这些前沿领域科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叶先生常说的,“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他先后从事动力气象、高原气象、海气关系、大气与地表面过程、全球变化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共发表专著6册、科学论文90余篇。因叶笃正先生的杰出贡献,他曾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颁奖辞】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五、季羡林:国学大师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季先生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

季羡林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颁奖辞】智者永,忍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六、孔祥瑞:“蓝领专家”

孔祥瑞,天津港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72年,孔祥瑞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他多次放弃了深造机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将工作岗位当成课堂,将设备故障当做课题,把身边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友视为老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一名仅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34年创造了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孔祥瑞在为企业创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他所在部门的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跨入同行业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平。

【颁奖辞】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400万效益,这就是一个蓝领工人的成就。在轻视铁锤的时代,工人何为?他说:“全世界的门吊,我都能

开!”

七、黄舸:感恩的人

黄舸,生于1988年10月30日,7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病只能活到18岁,黄舸现在离医学界同类患者最长生命记录仅差两年时间。

篇三: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

姓名:丁晓兵

籍贯:安徽

人物名片:真的勇士

事迹:丁晓兵,男,1965年9月出生,现任武警8722部队政治委员。

入伍20多年,曾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武警部队“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标兵,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他曾经感动中国。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的刹那间,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而就在此时,他一头栽倒在地。路过的前线医疗分队切开腿部动脉血管,强行

压进2600CC血浆,死神就这样与这位独臂英雄擦肩而过。他因此荣立一等功,荣获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他是独臂英雄,更是一位常人;他是一名党员干部,更是一名党的形象代言人。2003年,部队在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丁晓兵一只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潜到水里垒围堰。其身如令,其势似锋,18天时间,他就是这样在抗洪一线表现他的人格官品。二十多年来,他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部队的责任,全部倾注于他军人生涯中的每一个细节,付诸于部队生活中的每一个举动。284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不平凡历程。 二十多年来,丁晓兵先后任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虽然失去了右臂,但经过刻苦训练,他的射击、单杠、越野等军事训练成绩均在良好以上,打背包的速度全连第一。此外,他结合工作实践创造的鲜活经验,有105条被上级肯定和推广,在部队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7月,他作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丁晓兵同志“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荣誉称号。20年前,当英雄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

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20年过去了,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 颁奖词: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

王百姓

现居:河南

人物名片: 百姓平安

事迹:王百姓,1951年出生,现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调

研员,三级警监,高级工程师。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亲手排除战争时期遗留的

各类炸弹1.5万多枚;从事排爆工作35年来,先后“摆平”各类炸弹1.5万多枚,排除爆破装置和哑炮1100多个,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他创立的有关爆破理论和爆破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侦破案件及处理事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他参与的“爆破治黄”等重点工程业务指导工作,有力地服务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001年,王百姓奉公安部之命,赶赴内蒙古,对该地7000余枚炮弹排除销毁。这些炮弹分别埋在居民区,如有一颗发生爆炸,将会全部引爆。他与当地公安机关研究了排除方案,疏散了群众,向参战人员讲述作业方法,并与他们一起排弹。每遇危险的场所他都亲自作业,顺利安全地完成了任务。2001年,石家庄市发生了一起建国以来最大的爆炸案,死108人,伤54人。王百姓接到公安部通知后火速赶赴现场,经过紧张勘察和分析,确定了案件的性质,划定了正确的侦查范围,为案件的顺利侦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7天后,凶手在广西落入法网。 2004年大年初二,郑州火车站售票处发生爆炸。王百姓放弃春节休假,全力投入到案件的侦破工作中,为破案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两天后,该案件便胜利侦破。 作为全国公安爆破专家,他先后参与了陕西榆林市爆炸案、山西繁峙县金矿爆炸案等全国各地数十起爆炸事件的侦破指导工作。他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二十年如一日,

穿越在生死线上。 2006年6月6日,他作为全国公安系统唯一的爆破专家参加了三峡围堰“天下第一爆”的专业指导工作。他作为一名中国爆破专家,参加中美防爆技术访问团,代表中方在美国提出了“猛炸药爆炸瞬间不能引燃汽油等易燃品”的论断,使世界同行对中国防爆界刮目相看。多年来,王百姓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上级公安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多次立功受奖,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好卫士”称号,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 王百姓常说:“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公安战士,但也要承担起国家昌盛和社会治安稳定的义务和责任。” 王百姓创立的有关爆破理论和爆破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交流中,王百姓以其独到见解令世界同行对中国防爆界刮目相看。2006年6月6日,他作为中国的爆破专家,在美国提出了“猛炸药爆炸瞬间不能引燃汽油等易燃品”的论断,使世界同行对中国防爆界刮目相看。颁奖词:10年时间,1.5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t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