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

更新时间:2024-02-18 16:0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关于对联的知识

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又称楹联等,是悬挂或粘帖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诗、词的特点,但比诗、词更精炼、更工整,也更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也是汉族文学艺术中独有的一大艺术特色。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作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它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欣赏,也日益为国内外汉学家所重视;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它已流传至许多国家和地区。

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同时,它又是与书法揉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互相映衬,更显出一种神彩飞扬、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对联讲究练字练意,作者常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各种作品,因而,它能引人入胜,发

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凡思想健康、艺术精巧的联语,更是耐人品赏,永放光彩。

许多联语不但和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它与诗、词相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从对联发展史看,它萌发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我国对联的形式,其渊源极为久远。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雏形的对句。

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其说不一。有人认为,最早出现有是五代孟昶的春联。宋张唐英在《蜀☆☆》中记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但这种春联,在当时还只是写在宽约一寸、长约七八寸的桃木板上。又有人认为,后蜀宫廷题联,早已成为习惯,而孟昶不是最早的题联人。到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遍风俗。以后,人们又用纸张代替桃木板写联,这与今天粘贴的春联,并无什么区别。

又据传,把?桃符?推广为春联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事。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次除夕前,他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粘帖一副春联。除夕晚上,他还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他非常惬意。当他走到一家庶

民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他很奇怪,一打听,原来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出春联贴上。于是朱元璋就精心思索,亲自给这家写出一副对联,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全联并非说出?阉猪?二字,但这个?阉?字的含义却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而且全联对得工整、确切,曲而不浮。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口察看,见门框上仍未贴出对联奉承更觉得奇怪。当询间时,这家主人说:?因这副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供起来了。?朱元璋一听大喜,当即赏给这家主人一些银钱。由于皇帝亲自提倡春联,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就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不但婚丧、喜庆使用它,一些名胜古迹、驿站茶亭、官署试院、楼台亭阁等处,也都普遍地使用它。

对联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它绝不是什么小玩艺、小摆设,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特殊艺术形式。它这些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所以,对联会使人获得鉴赏的乐趣,增加各种知识,品味各类书法,同时还能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但要写好一副对联,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还要顾及到对仗和平仄,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和写得好的。

就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基本格式,是律诗(五律、七律)的中心部分。

篇二: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对联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古代常将对联悬挂、张贴于店堂庙宇的楹柱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的形式、用途和种类有不少新的变化,“楹联”便成了对联的雅称。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是感叹号、问号、句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 、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春联。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例:

福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2.喜联。

喜联又叫婚联。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例:

万里长征欣比翼 / 百年好合喜同心

一世良缘同地久 / 百年佳偶共天长

3.寿联。

寿联现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写了。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这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例: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五十整寿)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寿)

从古称稀尊上寿, 自今以始乐余年。 (七十整寿)

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八十整寿) 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九十整寿)

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整寿)

以上所举之例皆为男寿联,在祝寿时,送给寿星的联语因性别的不同,联语是有区别的。

女寿联举例:

恭俭温良宜家受福,仁爱笃厚获寿保年。(通用联)

庭帏长驻三春景,海屋平分百岁筹。(五十)

玉树阶前莱衣兑舞,金萱堂上花甲初周。(六十)

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稀。(七十)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八十)

设帨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称觞逢此日祝萱颜百岁有奇。(九十)

桃熟三千瑶池启宴,筹添一百海屋称觞。(百岁)

4.谐趣联。

就用途上而言,相对于其他联语,谐趣的用途最广,给人的印像也最深。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现撷取一二,共大家玩味。

(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天青褂,时人不齿,做无情对讽之曰:“四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2)苏东坡自幼在父亲苏洵的指引下,博览群书,知识越来越丰富。为了成为有用之才,他写了一副自勉联。这副对联是:“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3)近人何颜升,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的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4)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晚上,浓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他随口吟道:

“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

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向他借一样东西。听明来意,他让秀才对出下联,方肯借物与他。

秀才想了想,脱口说: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主人一听,正是佳对,于是高兴地把东西借给了秀才。

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通常加一个4个字的横批(从右自左书写)。

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

第二节 对联四要素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

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

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

一、“字数相等”要素的主要含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

字数相等。通常还指“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例:上联:春 来 眼际下联:喜 上 眉梢(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有一种所谓的“绝情对”是字数相等要素的特例:

袁世凯 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意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二、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

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病例:春来眼际 悲上心头(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隔甚远,不能算对联。)

三、“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

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词性分类参考《汉语词类语法表》。例:春

来眼际喜上眉梢 名词 动词 名词病例:春来眼际 名词 动词 名词 风光无限 名词 形容词

四、平仄相谐

“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

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平仄相谐”就是声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除了上下联单边的和谐,还包括上下联的相互协调。对联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例:春来眼际 平平仄仄喜上眉梢仄仄平平。

平仄基本规则:句中偶数位的字平仄应交替,上下联偶数位的字平仄应相反,奇数

位的字可平可仄(联脚除外)。这个规则总结为一句话就是“135不论,246分明”。

对联练习:

上联:凤落梧桐梧落凤。

下联

上联:松叶竹叶叶叶翠。

下联

上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咩咩。

下联

上联:松叶竹叶叶叶翠。

下联:

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咩咩。

下联:

上联: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长长是官。

下联:

上联:。

下联: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上联: 。

下联: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上联: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下联: 上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下联: 。

上联:看山,山已峻。

下联:。

上联:即色即空,即心即佛。

下联:。

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下联: 。

下联: 。

下联:

下联:。

对联练习:

上联:凤落梧桐梧落凤。

下联:舟随浪潮浪随舟

上联:松叶竹叶叶叶翠。

下联:秋声雁声声声寒。

上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咩咩。

下联: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角,哞哞哞。

上联:松叶竹叶叶叶翠。

下联:秋声雁声声声寒。

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咩咩。

下联: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角,哞哞哞。

上联: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长长是官。

吾联:黛玉宝玉红玉金玉香玉玉玉非石。

上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下联: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此为杭州清代行宫花园古亭柱联。

上联: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下联: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此为杭州西湖天下景联。

上联: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下联: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上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篇三: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目录

对联知识一、二

对联知识三、四

对联知识五、六

对联知识七、八

对联知识九、十

诗钟概说

新手必读《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联格律--对联谱》

对联知识 《一》

一:〖基础部分〗

1、【对句】

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

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

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

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

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

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

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

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

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

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

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

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 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

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

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

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

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 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

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

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

《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

“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

“黄鹤楼”、“同仁堂”。

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

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

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

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1、【通用联】

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

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

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浅谈对联知识《二》

〖应对部分〗

1、【对仗】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3、【词性相当】

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4、【结构相称】

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主谓:面熟;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5、【节奏相应】

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6、【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7、【工对】

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

1,字数相等;2,词类相当;3,结构相应;4,节奏相同;

5,平仄相谐;6,意义相关;7文字相异。

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宽对】

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9、【自对】

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

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10、【借对】

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11、【失对】

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

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

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12、【正对】

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13、【反对】

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

满招损,

谦受益。

14、【串对】

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5、【无情对】

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是逐字相对;

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浅谈对联知识《三》

〖应对部分〗

1、【作联基本法则】

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1)【工】

即结构和对仗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2)【稳】

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

其一要“形稳”。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

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

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

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

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

其二要“音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t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