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4-03-25 10: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2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B ) 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3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BCD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B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4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BC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ABCD )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BC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B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BCD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ABCD )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ABCD )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BCD )

5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三、 辨析题

1.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错)

2.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错)

3.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错)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错)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错) 6.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 7.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错)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 单项选择题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6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忙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7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B)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8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的观点有(ABCD)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 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B)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 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BC) A. “抓典型”

B.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 “一切经过实验”

9

D. “欲擒故纵”

12.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BCD) A. “一分为二” B. “和二为一”

C. “万物莫不有对”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5.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D)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 辩证的否定是(ABCD)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9. 下列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BC)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和实生物”

20.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BD) A. 激变论

10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

21. “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BD) A. 整体依赖于部分 B. 部分依赖于整体 C. 整体是部分之和

D. 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CD)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 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辨析题

1.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 2. 世界统一于存在。(错)

3.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

4.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 5.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 6. 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 7.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

8.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错) 9.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 10.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错) 11.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对)

1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错) 13.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错)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践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 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1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体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意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 实践的中介(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D.科学实践是科学的目的

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句强调的是(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 我们通过耳,眼,鼻,舌,身各种感官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分析

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C )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12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

13.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4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 C )

A .在任何情况下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 .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 辨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 “真理是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7.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的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 18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使真理”这是( A ) A. 混淆了真理性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19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 B )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 .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

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3.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C ) A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 .真理的形式的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 .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13

24.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 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知道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强调了( D )

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要有理性的指导

26.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7.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C )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29.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C )

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变革力量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D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二、 多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是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14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D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辨证统一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BCD )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 .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CD )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辨证过程

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D )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BC ) A. 没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CD )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BCD)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上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上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CD ) A .理论接受实践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5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发展

12.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CD )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13.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CD )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BC) 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 C .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辨证过程是( CD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的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BC ) 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的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BCD )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 十月的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C)

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16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 列宁说:“只要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BC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BCD)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之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有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BCD )

A.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主体是一个过程

23.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B ) A .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BCD )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人的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25.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辨证关系的有( ABCD )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的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的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 价值的特性是(ABCD )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BCD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D ) 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唯一的 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17

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BCD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BCD )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BC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 )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辨证的统一,表现在( BCD )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 人类在客观世界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活动状态是(BD ) A .必然 B. 必然王国 C. 自由 D. 自由王国 三. 辨析题

1.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

2.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 3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错) 4. “人是思维是至上,有是非至上的”。(对) 5.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对)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

18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期决定作用的是(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理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规律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19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D)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耳河布朗基助威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功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A、唯心主义观点 B、折中主义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A、经济条件

20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BC)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 ) A、人民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CD)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1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B)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派出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误服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B)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 A、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么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ACD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22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CD)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A、历史发展无论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BD)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三、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错)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对)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对)

4、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错) 5、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错) 6、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错) 7、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错)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B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者有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3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C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D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D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C )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B )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资本是一种运动, 资本循环是从( A )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4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动资本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B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下更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的资本的是( C )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D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 B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B )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 )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C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D )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25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C )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BCD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D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B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5、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 )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增加

6、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CD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的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BCD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ABCD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产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9、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ABCD )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BC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6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ACD )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2、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CD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3、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BCD )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4、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C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ABD)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16、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D )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BC )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ABCD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CD )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27

20、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BD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21、借贷资本的特点是( ABCD )

A、一种资本商品 B、一种商品资本

C、一种所有权资本 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 22、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ABD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息 D、银行利润

23、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CD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2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C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2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ABCD )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26、剩余价值规律( ABCD )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27、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D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2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CD )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的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C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30、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ABD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28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31、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BCD )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BCD )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3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AD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4、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CD )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35、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CD )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6、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ACD )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37、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表现为( BC ) 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B、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

C、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D、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增加。 3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有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BCD ) A、工资被看作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39、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AB ) A、其实质量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29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40、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ACD )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4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BCD )

A、个别资本增长 B、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D、平均利润率下降 4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ABC )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ABCD )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4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BC ) A、立法司法只能 B、对内职能 C、对外职能 D、行政职能 45、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 BCD )

A、资产阶级政党 B、军队、警察 C、监狱、法庭 D、政府机构 46、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 AB ) 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

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47、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 ABCD ) A、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 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4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BCD )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49、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ABCD )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博爱

30

50、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ABD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主权在民 C、人们当家作主 D、分权制衡 51、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ACD ) A、立法权 B、管理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52、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 ABCD ) A、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影响、控制仪会 B、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C、操纵选举

D、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

5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ABC )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5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 ABCD )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5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CD )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56、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 ABCD ) A、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三、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错) 2、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错)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错)

4、利用价值规律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错)

5、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错)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对) 7、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对) 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对) 9、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错) 1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对)

31

11、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错) 12、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错) 13、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错)

1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润为内容的。(错)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错)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对)

17、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对)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对) 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对) 20、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对)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A)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职能 B. 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 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 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 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 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 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A. 国际卡尔特 B. 混合联合企业级 C. 跨国公司 D. 国际康采恩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D) A. 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 金融寡头的统治

C. 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 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 金融资本是由(C)

A.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 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 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 A. 工业资本 B. 农业资本 C. 银行资本 D. 金融资本

32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C)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 A.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 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 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C) A. 国有垄断资本 B. 资产阶级国家 C. 私人垄断资本 D. 资本输出

1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A. 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 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 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 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11.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 A. 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 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 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 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1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A. 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B) A. 发展缓慢不稳定 B. 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 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 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1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C) A. 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 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 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 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 A. 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 国家调节经济 C. 公私合营经济

33

D. 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16.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B) A.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 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度 D. 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D)

A. 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 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 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涨状态

D. 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8.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D) A. “代理制” B. “个人联合” C. “企业联合” D. “参与制”

19. 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B)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国际垄断同盟

C.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 殖民地和宗主国

20.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C) A. 新科技革命 B. 生产国际化

C. 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 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2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B) A. 有利于所有国家

B. 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2. 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 A. 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 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 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3.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C) A. 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 降低其生产成本 C. 扩大了贸易逆差

D. 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24.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D) A. 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 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34

C. 金融风险加大

D. 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25.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D) A. 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 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 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26.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 寄生的资本主义 B. 腐朽的资本主义

C. 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 过渡的资本主义

2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 A. 全面的社会化 B. 全面的商品化 C. 全面的市场化 D. 市场的计划化

28.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C) A. 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 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 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 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29. 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A. 垄断资本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生产社会化

D. 经营管理社会化

3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是(D) A. 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 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 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 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

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 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 .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ABCD)

A.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 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能力

C.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投资

D. 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BCD)

35

A. 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 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 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BD) A. 国营企业 B. 国私合营企业

C.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 .国家调节经济

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AD) A.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 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 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6. 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ABCD) A. 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 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 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 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7. 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ABCD) A. 竞争的目的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 竞争的手段有政治的力量 C. 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 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8. 垄断价格是(ABD)

A. 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 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 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 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9. 垄断利润是(ABD) A. 凭借垄断地位获得利润 B. 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 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 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ABD) A. 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 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C. 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D. 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11. 垄断形成的原因(ABCD) A. 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 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 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惧伤

D. 规模经济效益促进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36

12. 垄断竞争特点(ABCD) A. 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B. 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C. 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D. 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 13. 垄断价格(BC) A. 完全是人为定价 B. 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 C. 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 D. 违背了价值规律

14.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BCD) A. 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 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 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15.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厂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种社会制度的国家(ABD) A. 可能互相交往

B. 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 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 可以和平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6. 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ABCD) A. 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 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 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 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17.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ABD) A. 生产全面社会化 B. 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 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 资本日益社会化

18.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BCD) A.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 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 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 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总量 19.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ABCD)

A. 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 为商品输出开路

C. 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 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ABCD) A. 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 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37

C. 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 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ACD) A.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B. 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

C. 生产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

D. 发达国家互相输出为主要流向

22.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ABCD)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 实行部分国有化 C. 实行职工持股

D. 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

23. 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ABD) A. 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

B. 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 C. 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

D. 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2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ABD)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七十七国集团 D. 世界贸易组织

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ABCD) A.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 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 资本输出的需要

D. 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26. 经济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是(AB) A. 可靠而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B. 重要的廉价原料产地

C. 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供应地 D. 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地

27. 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BCD) A. 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 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28.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BCD) A. 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 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9.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BCD) A.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38

B.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0.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ACD) A. 长期的历史过程 B. 隐蔽的历史过程 C. 曲折的历史过程 D. 复杂的历史过程 三、辨析题

1. 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对)

2. 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错) 3.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对)

4. 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错) 5. 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错)

6. 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错)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 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 )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B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B)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 )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C)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D )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

A.消灭剥削 消灭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9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

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B)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的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D )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C )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破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B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 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D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在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 )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D )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B)

40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1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D )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D )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2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D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25.马克斯说,暴力是使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主助产婆。这说明( B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2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度过社会主义的理论 2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A) 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2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A)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 )

41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3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3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 C )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B )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二、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国社会主义( ABD ) A.南斯拉夫 B.罗马尼亚 C.奥地利 D.匈牙利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C )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做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括是( CD)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BD ) 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BCD )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6.社会之以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 ABC ) 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42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7.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ABD )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有的条件是(ABCD )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国家政权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9.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 BCD ) A.是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10.无产阶级的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ABC)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 集体领导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ABD)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坚持改革开放 12.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ABCD )

A. 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入社会主义 C. 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13.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ABCD ) 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致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14.列宁指出的具体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 ABC ) 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

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C.多数工人充分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 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 ABCD ) A.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16.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BCD)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AB ) A.经济斗争 B. 政治斗争 C.文化斗争 D.思想斗争

18.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 ABCD ) 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43

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9.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其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ABCD )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20.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BC )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2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AD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2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ABC )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23.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ABCD )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4.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基本观点( BCD)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

26.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势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BC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

ABD)

44

2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CD ) 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8.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 BCD) A.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 C.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 29.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 ABCD ) 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者数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3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因为( ABCD )

A.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B.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段

C.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D.工人阶级是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31.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BCD )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的领导

32.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 ABC)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C.国家开始消亡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3.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ABCD) 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B.用合作社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C.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D.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34.社会主义民主是( ABCD )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ABCD )

45

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三、 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错)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错)

3.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错)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错) 5.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对)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项选择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D )

1.只有空想社会主义预见了未来社会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 A )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46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C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 A. 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 消灭利益差别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D ) 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江泽民所说“远大理想”是指( A ) A.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 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1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D )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1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 ) A. 两种不同的状态 B. 两种不同的选择 C. 两条不同的道路 D. 两种不同的理想

47

1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D )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

1.下列选择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BCD ) A. 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 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CD ) 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马克思主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灭的“三大差别”有(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 工业和农业的区别 C.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D.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别

5.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ABCD ) A.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 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ABCD A. 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 B. 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C. 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D.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7.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BCD ) A. 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 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 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8.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状态的有( ABCD )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ABC )BCD ))

48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9.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CD ) A. 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 获得绝对自由

C. 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 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1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BC ) A. 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 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 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 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BCD ) A.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 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 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12.下列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BCDA. 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C. 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1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BCD ) A. 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 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 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 有其历史局限性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 ABCD ) A. 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 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 通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15.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 BD ) A. 共产主义渺茫论

B.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辨析题

1. 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对) 2.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对) 3.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83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