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6:32:5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习作 1

教学内容

学会看图写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画面,学习例文

1. 仔细观察四幅图,说说他的四要素。

2. 分图简洁说说图的意思。

(1)妈妈给小建买了一件棉衣。

(2)一棵小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3)小建和小华为小树捆稻草。

(4)小树也穿上了\棉衣\。

3.师生共同观察第二幅图上的景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

(1)要交代小树所在的地方。

(2)要描写小树在寒风中的样子。

(3)想象小华对小建说了些什么。

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

5.阅读全文。

6.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仔细观察下面四幅图,也请大家练习写一件事。

二、观察图面,运用要点,分图口述

1

1.观察四幅图,说说这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

2.观察第一幅图。

说说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说说小明这时的样子。

3.观察二、三两幅图。

这时小猴和小熊到了什么地方?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注意二、三幅图之间的语言连贯。(提示难点)

4.观察第四幅图。

5.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观察另4幅图,练习说说。

三、明确要求

1、 读习作要求。

2、 讨论,任选一组写一篇作文,也可以自己找几幅连贯的图写。

四、打草稿。

五、多读修改。

六、认真誊写。

教后记:

习作2

2

教学目标

1、 提起手中的画笔,为同学,老师,家长画张像,也可以画想象中的人。

2、 介绍画中的人物,用文字为别人画张像,写一写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3、 画和写的时候,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重点介绍自己画中的人物,写出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2、 画和写的时候,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己准备水彩笔和白纸。

2、 投影仪。

教学过程

1、 课前请一位同学离开教室。

2、 找一找,我们班级少了谁?

3、 如果让你通过报纸来寻找他,你应该怎么办?(画像,把他的外貌描述出来)

二.画像指导

1、你们看,这是武建设的画像,谁来说说他的外貌?

2、根据这幅画像,你能知道武建设有什么爱好吗?(这 也是他的特点)

3、我们在画像的时候,要把人物的特点画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谁)

4、 学生画像。

三.例文引路

1、 小作者怎么介绍武建设的这些特征的?我们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

2、 指名译名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小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武建设同学的特点?

3

3、 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介绍画像中的这个人,可以写他的外貌,也可以写他的性格和爱好,但是,必须够抓住任务的特点。

5、学生分别练习说自己画像中的人物。

6、集体交流

7、指导:为抓住人物的特点,在介绍他的性格和爱好是,可以举一两个例子。

一. 学生习作

1、明确要求,向大家介绍人物是,要抓住他的特点,写清楚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也可以举一两个例子,语句要通顺。

2.习作顺序,先介绍他的外貌,再写他的性格 ,爱好。每写一部分用一个自然段,条理要清楚。

3.练习写稿子,修改,誊写。

教后记:

习作三

教学要求:

4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2、借助“例文”的提示,领会写发现一要新,二要细。

3、按照“作业”要求,从观察到的景物中,选择两三次,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借助例文,让学生领会写发现不但要新、细,还要注意按顺序抓住重点观察所见到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1、 交流平时生活中新发现的情况。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小草中的发现

二、揭示要求,明确目标

1、出示要求,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小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发现的?

三、学习例文,总结写法

1、指名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新发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默读,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发现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3、小结:这篇例文通过小作者细致的描写小作者又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要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板书)

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1、 启发谈话:

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同学们都是有心人,在生活中,你们曾有过哪些发现呢?想一想你的发现,把它有重点地回忆回忆。

2、口述。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p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