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论文

更新时间:2023-03-08 06:00:3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家庭社会工作结课论文 学号:A12110046

浅析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的成因和解决

方法

学生姓名:张馨元 指导教师:孙皖江 所在院系:文法学院 所学专业:社会工作 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工作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中国·哈尔滨 2013 年 6 月

摘要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影响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然而近年来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日渐增多,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青少年亲子关系这一问题,从青少年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导致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提出促进青少年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系统、全面地改善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 家庭社会工作 青少年 亲子关系

1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都知道亲子关系在发展阶段中存在着适应困难,也就是说,有些父母与子女在某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到了另一阶段则无法相处。譬如,有些父母能好好照顾且抚养日夜安睡的幼小婴儿,但觉得难以管教到处乱跑的幼儿;或能应付依赖的孩童,但无法与青春期的子女和谐相处。由于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促使青少年获得“成人感”,自主意识高涨的时期,是思维发展进入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时期。阶段的社会化和年龄的增长使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在转化过中,难免会出现亲子沟通的障碍和困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面临急剧的时代变化,出现亲子双方的心理困惑与矛盾的几率不断增加,所以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从家庭社会工作入手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对于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家庭乃至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其中:

第一部分为前言。本部分主要是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综述。本部分阐述的主要有亲子关系的概念以及亲子关系问题的概念。

第三部分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法。

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

2 亲子关系以及亲子关系问题的概述

2.1 亲子关系的概念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心理学意义上,亲子关系乃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于子女出生以后,要依赖父母来养育,要依靠父母,所以其关系即以上下之“纵向关系”开始,此与“横向关系”为始终的夫妻关系不同。不过,亲子关系并非始终停滞于“纵关系”而不变。事实上,随着子女的成长,当子女长大成人时,亲子关系逐渐变成“横关系”;而当父母年老衰退时,这种关系又变成“反的”“纵关系”,即由子女来照顾衰老的父母。

2.2 亲子关系问题的概念

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是指发生在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影响双方感情投入和积极评价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亲子关系所产生的问题,有几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也就是说,有些父母与子女在某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到了另一阶段则无法相处。譬如,有些父母能好好照顾且抚养日夜安睡的幼小婴儿,但觉得难以管教到处乱跑的幼儿;或能应付依赖的孩童,但无法与青春期的子女和谐相处。有时亲子关系的问题,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特殊或过分的期待。有些父母将自己一生无法得到和满足的愿望转移到子女身上,要求他们来完成,使子女难以接受。

3 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3.1 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的成因

心理咨询中,经常可以听到来访的家长抱怨自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听话,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相互关系极为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有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在此过程中,父母和子女均感到非常痛苦,但又无法解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亲子之间的关系恶劣到如此程度呢?究其原因,主要分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

3.1.1 个人因素

随着青少年的不断成长,其心智也逐渐趋于成熟,独立性增强,同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意思是随着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体长得已经越来越接近他们的父母,第二性征已开始出现,并且对周围社会的了解已经具有相当的程度。因此,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却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很不成熟,还需要保护,所以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冲突就产生了。认知发展观点认为,心理能力的阶段性变化是引起青少年行为发生迅速改变的原因,个体从青少年中期到晚期时的认知重组导致了亲子冲突的增加。但在这种理论中,有两种相似的观点必须加以区分开,它们所强调的认知重组的程度并不相同。Selman和Youniss等从整体上描述了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在他们看来,认知发展表明了青少年对其与父母角色的认知的重构。他们逐渐以看待朋友的标准来衡量父母,如果父母不接受这种平等式的关系,冲突就会产生。Smetana则详细阐述了个体特定领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在他看来,认知成熟意味着在某些事情上,青少年以往将其看作是父母权威范围内的事情,现在则认为这些事情应该由自己决定,如果父母仍试图维持他们的权力,冲突就会加剧。他们觉得,如果想脱离父母而独立,首先就必须要摆脱养育自己的人,包括父母、老师等。这种从父母的保护和依赖中挣脱出来,开始独立的过程也叫做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在此阶段,孩子对父母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疑问或批评,非常容易产生父母和孩子互相对立的紧张关系。

(2)心理表现出闭锁性。

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除了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要求独立之外,在心理上既有封闭性的一面,又有选择性地向外开放的一面。在一些传统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父亲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刻意与孩子保持相当的距离,本来过去和孩子的交流就不多,现在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感到陌生,更无法进行适当的沟通。另外,对于大多数现代家庭来说,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一般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他们的未来倾注了全部的希望。但是,由于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他们的心理世界却了解甚少,很少和孩子谈他们自己的内心感受,造成双方心灵的沟通发生困难。因此,青少年渴望有一个不受干扰的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其中充分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苦恼和快乐。为此,他们有时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希望私下默默地收藏和品味自己的小秘密。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看来,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部分是通过沟通来进行的,因此家庭的沟通方式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良性的沟通方式是“表里一致”的,这种良性沟通方式会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较高的自尊,并且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责任感。而不良的方式恰好与之相反。

(3)青少年缺乏控制情绪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青少年子女作为成长之中的个体,他们的身心素质还是不成熟的,处理问题的技能和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子女,自主意识增强,希望能够处理自己的事情,并且他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也许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同和支持。然而,许多父母都对子女报了太高的期望,因而对子女所得到的结果不满意,进而要求子女严格按照他们的指令行事,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这就使父母和子女在亲自关系中扮演了一对相互冲突的角色,进而就使亲子关系产生了矛盾。

现今许多青少年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他们暴躁、易怒,无目标、抗忧虑能力差、自我沉沦。同时因他们知识、社会阅历所限,还缺乏真正的独立性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更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

3.1.2 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是个人基本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的来源,也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亲子关系问题上,有的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父母身上。下面几点是对这一因素的具体分析:

(1)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指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系。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是其情绪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可以称为个人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儿童与父母若不能正常经历这个阶段,相互之间的这种亲密联系就很难重新建立起来。有一个15岁的中学生,在4岁之前,由于父母工作很忙,无暇照顾,就把他送到外地祖父母家抚养。这个男孩与祖父母建立了很深的情感关系。4岁后父母把他接回来一起生活,发现他和父母很少有感情沟通,并且对父母有很强的敌对情绪,亲子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投其所好,均不成功。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尽可能增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且父母在儿童早期尽量避免和孩子长期分开。 (2)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青少年有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作为家庭系统的结构要素,可直接影响家庭的心理环境和青少年发展。有研究表明,高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显著高于低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亲子关系的好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父母的职业类别则往往预示着不同的工作条件、社会地位和家庭的物质生活等,这些都是与他们的自尊、抱负、价值观密切相关的,转而影响他们

对子女的期望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日本学者村山良子通过研究发现父母的职业类别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我国学者杨志伟等[5]采用定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调查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即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家庭亲和度、孩子学业成绩等呈正相关。 (3)父母的修养对青少年有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层面与青少年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自我同一危机都有很强的相关。”这些与埃里克森、贝克尔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如果父母持有温暖、接纳、爱护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同样,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国外学者报道,不协调的亲子关系在子女不良性格、不良行为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张克让等通过对初中生的测查得出结论:亲子关系主要与人格的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两个维度有关。神经质倾向和精神质倾向两种人格的突出表现将构成一些不良情绪、错误观念、异常行为以及某些精神疾患的人格基础。 (4)现今社会日益明显的代际差异。

代际差异就是两代人因为生理的、心理的、角色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经历的不同,在行为和认识上产生差异。不同代的人各自具有以自身群体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对同一现象或一系列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两代人之间这种认识上、价值观念上的明显差异,通称世代隔阂或代沟。

3.3 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的解决方法

萨提亚家庭结构模式认为,家庭是不可分割的系统,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构成了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与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家庭成员在互动中寻求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满足其他成员的需要,如果部分成员的需要受到忽略或歪曲,这些成员就会在情绪和行为上出现“病症”,这些病症所反映的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运用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解决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父母加强心理学学习,以便更合理的处理亲子关系。 父母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要求父母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同时,还要针对青少年阶段孩子特有的心理特点,尊重其独立性,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形成民主型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矛盾其产生的原因都与心理学有观,如青少年的心理、如何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等等。若果父母了解了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后,他们就能够正确的分析孩子的行为、心理,根据孩子孩子的现实情况及时给予建议,而不再是一味的严厉要求,这样就可以使孩子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谈话,更加了解自己,综合自己与父母的认识,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 (2)青少年必须学会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以便更好的理解父母。

青少年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的意识,但是由于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在思考问题上还有一些不足,因而容易冲动,做出一些不对的事情,甚至悲剧。因此,青少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父母的决定、行为、言语,这样就可以让孩子能够充分的了解父母行为的意图、目的,从而体谅父母。也许父母的行为有不对的地方,他们也会太极端,也可以慢慢地学会去分析,想办法去解决那些争端。若从这两方面出发,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一般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解决矛盾了。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亲子双方的共同努力、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才能建立起来。

(3)教育内容多样化,重视对孩子心理素质及个性特长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品质等全面发展的人”。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多样性的,父母不应把子女的成长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子女生理的、心理的、道德的健康发展。应注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避免对孩子成绩的高期望值给孩子的沉重的心理压力,以及其所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碍和理解不足,并重视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以此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4)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父母对子女的口头教导效果远不如身体力行。而塑造孩子价值观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以身作则,以“共同参与的问题解决”方式,和孩子讨论出他们的价值观。“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条件之一,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4 结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青少年的亲子关系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又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现在有叛逆心理等情况的孩子越来越多,加上应试教育、网络游戏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亲子矛盾正变得越来越激烈。亲子关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出现并积累起来的。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做人的摇篮,同时也是终身教育的基础,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可谓任重道远。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合格的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矛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而,我们要更加积极的去研究这个问题,争取解决问题,给社会、家庭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俊.论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科学报,1994,(6):40-43,61.

2. 张奕.家庭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亲子关系. 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6(6):96-98.

3. 梁佼.中国社会工作现状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8(3):383-386. 4. 黄果春.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芜湖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70-171. 5. 李果春.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及对策. 湖北社会科学,2006,(1):135-147. 6. 岳新峰.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诸多问题的反思.湖北社会科学,2006,(1):135-147.

7. 李亚妮. 隔代抚养下的亲子关系分析.学理论,2010,(1):135-1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w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