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

更新时间:2023-12-16 17:28: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第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家庭——家庭成立——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问题——家庭社会工作

一、什么是家庭? (一)家庭

定义: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婚姻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就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一夫一妻制度下可以适用。

以婚姻、血缘、收养、同居等关系为纽带连接起来的共同生活以及经济相关、情感分享的社会群体。

家庭特征——

1、是群体而非个体——最基本特征。有明确成员关系、有持续交往、一致群体意识和规范、分工协作、一致行动等。

2、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婚姻是起点,夫妻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婚姻关系有了血缘关系。最稳定的关系:血缘、婚姻、收养。

3、家庭以共同生活、经济共有、情感共享为条件 4、家庭是变化着的历史范畴 (二)家庭的成立

婚姻的本质特征是规范性——包括三个阶段:婚姻缔结和成立、婚姻关系维系、婚姻关系的解除与消亡——全部行为规范。

(三)家庭结构:

家庭的组成(构成状况)方式,即有哪一种或哪几种家庭关系组成(全体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构成的稳定的整体性关系模式和维系机制)。两个层面含义:一是具体人员构成;二是互动和关系整体模式,即“硬件”和“软件”。最基本的关系是夫妻关系。

从互动关系看,家庭结构是抽象的——日常运转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制约着相互关系,固化了的家庭关系;结构对家庭成员生理心理行为有影响;结构受到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社区文化影响。

家庭结构分类:

1

2

第一个维度——家庭人口组成。多少人组成、哪些人组成,影响到家庭结构特征。涉及规模变迁与什么因素有关?社会平均家庭规模对社会的影响?家庭结构对成员社会化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家庭规模会越来越小。

按照人口多少可以分为:大家庭(5人)、小家庭(4人及以下)和单身家庭。

人口组成特征表现在代际要素方面,按照家庭代际关系和亲属关系特征分类是最常用的,主要有:

夫妻家庭——只有夫妻二人,包括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未生育的家庭。以夫妻二人感情生活为中心,对情感生活要求比较高,向其他家庭转变的可能性比较大。

核心家庭——由一对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占主导地位,现代社会的特征即现代社会占主流的家庭结构形式,成为趋势。

主干家庭——即有两代或两代以上的夫妻组成的家庭,每代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父母与已婚子女。

联合家庭——家庭中任何一代含有两对或以上夫妻的家庭,父母和两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两个或以上核心家庭平行组成一个大家庭性质的家庭,家庭关系复杂,在大多数地区是不多的。

其他家庭形式——一个核心家庭加入非直系的未婚亲属,夫妻一方的未婚兄弟姐妹组成扩大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等。

第二个维度——维持家庭运转和家庭稳定的机制。谁养家?谁做家务、照顾和教育孩子?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与之相联系的责任权利义务就构成了家庭规则。明确、稳定的家庭规则及富有弹性的家庭家庭结构对于幸福家庭是必要的。家庭规则不能过于僵硬,建立过程是:沟通、理解、公开的意见表达与协商,从整体而不是从某个个体角度形成被家庭成员认可的分工格局、行为规则。

维持家庭运转——家庭收入的多少(高中低收入家庭)、来源(单双收入)和构成。单收入中,世界范围内男性收入维持家庭的较多,此家庭结构对男性责任感要求较高,对女性的自我调适、自我发展及沟通

2

3

能力要求也很高,否则容易导致家庭危机——

双收入家庭,最大的问题是家务分工;双方收入,贡献相当时或者女性高出男性时,需要协商、调整,形成新规则。

第三个维度——家庭成员在日程互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关系模式。谁主事?谁跟谁比较亲密?彼此沟通方式等等。

家庭结构考察,还有家庭成员的配偶数量、居住点、婚姻次数等等。 (四)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成员之间的联系方式和互动关系。最主要的夫妻、亲子。

关系与结构——关系本身就是结构的一部分,从成员的互动层面体现结构的。关系复杂程度取决于人口和结构,结构类型与关系息息相关。

夫妻家庭一种夫妻关系,没有人际压力和生活压力,容易有高质量生活。但维系纽带少,比较脆弱。

核心家庭,矛盾围绕夫妻、亲子,事业发展、生活压力大等。情感受孩子、事业、父母等影响,关系紧张冲突机会较大,孩子起到一定纽带作用,维持幸福的原则:对待孩子保持一致;父母平等互让,经常协商;两人独立空间更新情感。

主干家庭,多重婚姻关系,复杂易纷争,婆媳、翁婿无血缘的自然约束、无情感维系、无法律约束,矛盾来源,婆媳关系成为焦点。

联合家庭,隔代夫妻、同代夫妻易于产生矛盾,强调:子系统之间的距离(边界)和互不干涉。

(五)家庭功能

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起的作用。

生产功能、消费功能(住房、汽车、家用电器、教育)、生育功能、教化和教育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欠发达或不发达国家,养儿防老)、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功能、其他功能(宗教、社会控制等)。

负功能: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对子女的过度照顾(拼爹、坑爹)、对于女性发展制约形成两性不平等等。

主要功能:生产功能、情感满足、子女养育。

家庭功能是否正常,与结构、关系、运转情况相关,紧密结合、互

3

4

为因果、三位一体,既可以通过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来考察家庭功能失常的内在原因和解决之道,又可以从家庭功能发挥状态来了解结构及关系的不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婚姻家庭的变化

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伦理轴心从纵向亲子转向横向的夫妻,重心从长者转向儿童。积极作用家庭关系民主化、平等化,弱势群体的侵害,敬老不足爱幼有余。

结婚动机、择偶标准和婚姻媒介的变化——择偶注重爱情但经济理性超过了以往,婚姻媒介——非诚勿扰是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平均收视率20强,折射出社会现象。

离婚率上升与再婚人口增加——2012年离婚率2.29?,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再婚家庭增多,需要社会工作支持体系。

生育观念和家庭结构变化——个人服从家庭整体、重男轻女等观念根本性变化,生育是充实家庭生活、体验走父母乐趣、巩固家庭关系等,人口结构导致家庭结构变化。

流动家庭大量增加;妇女家庭地位提高;性观念的变化。 家庭功能——由家庭走向社会。生育功能退化,消费功能从单一到多元,赡养功能退化,教育功能分化。

我国婚姻家庭问题

婚姻对性行为的社会控制功能在减弱,婚前和婚外性行为活跃;婚姻生活质量不高(幸福感、满意程度、关系弹性等指标);婚姻“创新”引发家庭问题。

发展趋势:

家庭关系更加注重爱、关心和平等;家庭结构进一步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职业女性增加;家庭网区位距离扩大。

总结即为: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家庭功能转移拓展(生产功能消失和改良、消费功能小康、生育功能衰退、抚养和赡养功能转嫁、教育功能弱化、情感娱乐功能强化);家庭关系民主化情感化。P17—20

家庭相关概念、中国家庭的变迁及主要家庭问题、社会工作的应对 二、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以家庭为中心进行的社会工作介入级提供的家

4

5

庭服务;其目的在于协助解决家庭问题,改善日常家庭生活,提升家庭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及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

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区分,家庭社工包涵范围较广,内容和方法都比较傲广泛,家庭治疗只是其中的一种治疗和辅导方法,适用于出现问题的家庭。

三、家庭社会工作基本内容

传统家庭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救助、家庭心理辅导。

专业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救助、家庭咨询与治疗、亲职辅导、家庭服务。

四、家庭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原则

基本价值理念:

(1)每个人都需要家庭;(2)家庭希望自身是健康的;(3)家庭希望每个成员能在一起克服其差异;(4)家庭每个成员都需要爱的滋养;(5)家庭成员无论性别年龄都应彼此尊重;(6)家长在维系家庭关系和养育孩子时面临着挑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7)如果家长能够得到知识技巧和支持,他们是能够学习积极和有效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8)家长只有在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能积极有效的回应孩子的需求;(9)家长在教养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之间是有差异的;(10)家长的问题是逐步发展而非一夕之间产生的;(11)家庭需要环境系统予以公正平等的待遇。

平等尊重、案主自决、发挥潜能依然适用,家庭是系统的。 基本原则: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七大原则

关注家庭需要、家庭介入情境化、优势与增能、家庭介入个别化——

五、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 (一)家庭个案工作

具有个案工作的一般特点,但按照家庭个案工作服务对象的不同、服务领域的不同,又必须有一些专门的知识。家庭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在角色功能实施上有障碍的家庭成员,所以家庭个案工作要把其重点放在家庭的角色关系上,以家庭整体作为援助对象,帮助家庭成员角色

5

26

象展示出人的关系、家庭沟通模式和内心的感受。基于对家庭状况的了解,要求家庭成员利用身体语言雕塑出彼此的关系,以展示他们的关系和沟通方式。如,对于一个将不能表达愤怒作为家庭规则之一的家庭,雕塑者可以让家庭成员摆出愤怒的身体姿势。

2. 戏剧——让家庭成员表演自己或他人生活中某个特点的场景。手势、雕塑技术和空间关系都可成为戏剧语言。用非语言的方式比语言描述更能有效表达个体的内心感受。使人以新的眼光看当下情境,并与他人发展出新的关系。

3. 冥想

(二)主要技术 家庭重塑

是让人重新体验和感受已经格式化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对人有负面影响的成长经历。提供崭新的视角,重新去看待父母和自己,并以全新的观念来看待现在和未来。包括给予自己更多自由、更大可能性,可提升自己的责任感。

家庭重塑作用:一是释放出被压抑的感受并克服来自过去的种种影响;二是突破目前所知道的局限。这可以帮助个体向着正面、成长、完善以及健康和最优的功能迈进。

1)家庭重塑工具

进入家庭重塑阶段前,主角(他的家庭将被重新演绎)就已经被选定。主角和治疗师一起进行事先准备——准备好家庭重塑的工具,包括完成主角的家谱图、家庭生活编年史等。澄清什么是主角想要改变的,协助治疗师探索主角原生家庭中的特定事实。

①家谱图

家谱图组成:一位成年男性,一位成年女性以及一个孩子。由于萨提亚的家庭概念要跨越祖孙三代,还要扩展到主角的(外)祖父母。准备家谱图4个步骤:

步骤一:询问有关主角父母的一些问题——结婚日期、父母名字、生日和出生地、现在的年龄或是去世时的年龄、职业、教育以及业余爱好等。

步骤二:需要让主角为父母增加一些内容:三个描述父母的形容词、

26

27

他们在压力情境下采用的主要应对姿态和次要应对姿态。

步骤三:主角还需补充:按年龄从大到小所有的孩子、步骤一中针对每个孩子的问题、步骤二中针对每个孩子的问题。

步骤四:主角已经可以画出三个独立的三步骤家谱图,包括他祖父母的家庭、他外祖父母的家庭以及主角当前的家庭。除了步骤三的资料,主角还需补充说明:父母和祖父母的家庭规则;任意家庭模式(如疾病、应对姿态、死亡原因等);家庭持有的价值观(如对于教育的价值观);家庭秘密。

②家庭生活编年史

家庭生活编年史涉及祖孙三代,从主角年龄最大的(外)祖父母开始,并以主角到达法定成人年龄的时刻作为结束。编年史可以通过年代顺序总结下列信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重要的家庭事件的日期(如搬家、结婚、离婚、死亡等),以及获得重大成就的日期(如毕业、升职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日期(如灾害等)。

③影响力车轮

影响力车轮图表可以展现出每一个在主角成长过程中给予他情感、智力方面影响的人。这些人可以给主角许多学习经验,而主角也会对他们做出回应或反抗。 主角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中间,在自己名字周围一圈列出其他人的名字——就像一个装有辐条的车轮,辐条的宽窄可变,线条越粗表示关系越亲密。

这些人包括:祖孙三代的家庭成员;其他生活在主角家庭里的人;特殊的老师,朋友。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宠物;珍惜的玩具,以及个人的特殊事件和物品。

在每个名字下面,主角需写出三个形容词描述每个个体。对于家庭成员,可以直接使用在家谱图中提到的形容词。主角还要将每个形容词用符号标出积极的(+)或是消极的(-)。

2)家庭重塑的过程

引导者熟悉了主角的家谱图、家庭生活编年史和影响力车轮时,可把它们悬挂在工作坊的墙上作为参考。经典的家庭重塑通常是在一个大组当中完成的,大组人数从15人到几百人,要花费 1~3天的时间。

在介绍性陈述后,引导者告诉大家主角的家族历史,主角坐在一旁

27

28

倾听。当主角吸收了其中包含的大量信息时,引导者让主角去挑选小组中其他成员来扮演在他童年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家庭重塑在开始部分还需要在引导者、主角和扮演者之间建立起某些契约,花时间了解主角的目标并记录下来。完成了介绍阶段的工作后,家庭重塑就开始遵循四个步骤来开展:

步骤一、雕塑主角的原生家庭:让主角描述一个全家都处于压力状态下的时刻,最好是选一个主角离家之前发生的创伤性事件。

步骤二、雕塑主角父亲和母亲的原生家庭:让主角分别雕塑其父亲的原生家庭和母亲的原生家庭。目的在于让主角注意到他的父亲和母亲是怎样成长的,引导者要鼓励主角在一个更深程度的关怀和亲密水平上接触自己的父母,与他们分享深层感受。

步骤三、雕塑主角父母的约会、求婚和婚礼场景:演员演示主角父母的约会和求婚情景,演示一个具体雕塑让大家一起经历二者的婚礼。

步骤四、重新雕塑主角的原生家庭:在婚礼之后,演员通过演示包括主角在内的每个孩子的出生来雕塑主角的原生家庭。通常引导者会让主角回忆并雕塑一个创伤性场景或者重要经历,并询问每个演员对它的评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展示出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加工过程,让主角从中获得对自己以及所有其他家庭成员的新的评价。

当主角达到了较高的自尊水平、充满希望和能量的状态时,引导者就可以结束家庭重塑了。结束活动包括解除扮演者的演出角色,让扮演者和观众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整个过程带给自己的影响。

家庭重塑中,主角要达成的基本目标:一是认识到过去的经历中蕴藏着哪些资源;二是认识自己父亲和母亲的人格;三是为探寻自己的人格铺垫道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父母,建立新的生存模式。

三、治疗方法与技巧 (一)治疗策略

①注重家人成长而非问题解决;②注重过程而非内容;③注重让家庭获得新经验而非消除旧经验;④注重滋润而非强迫;⑤治疗就是教育。

(二)治疗过程

第一个阶段:接触期。开始接触的时期。工作重点:①获得当事人家庭的信任。②观察当事人家庭的互动方式。③对当事人家庭的回馈。

28

29

要求用第一人称叙述观点和感受。用 “我”而不是“我们”或“他”,更直接面对自己,对自己的需要、感受和选择更加清晰和敏感。

——引导每个人描述而非分析自己的经验;——示范如何沟通;——鼓励不同观点的表达。

第二个阶段:蜕变期。治疗最重要的阶段,工作重点:用各种技巧,帮助家庭改变互动方式,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治疗策略:醒觉一接受一经验(改变)。“醒觉”是对现状有所觉醒,并认识到现状并非不可改变。“接受”有多重意蕴,指承认现状的真实性,不再逃避问题,不再用否认逃避的防卫方式;接纳自己对现状的情感反应,并把这些反应视为重要的线索,反映出自己内心的需要;接受自己对现状应负的责任,并且承担改变的责任。接受是改变的关键,代表着治疗过程的第二次模式转移。第一次模式转移是从专注于问题转为专注于问题的解决,而这次是个人从“现状非我可改变”的无助心态中解脱出来,转而专注于“什么是我可以改变的”和“我可以怎样改变”。即使现状是不能改变的,仍然可以改变自己对现状的回应方式。“经验”是从尝试中体验改变的经历,新经验会增加改变的动力,诱发出更大更多的改变,形成良性循环。

配合上述治疗策略,有一些技巧。诸如:连接——即重建家庭成员间感情上的联系。例如,在治疗师问“当你听到你妻子(或丈夫、父亲、母亲)能够说出这番话时,你心中有什么感受?”,或者“当你明白了父亲内心有这样的挣扎,在这一刻你心里有什么感觉浮现出来?”这是在引导家庭成员进行感情上的交流。

——引导说出正面动机。任何家庭成员行为的背后都有正面动机,如果能将正面的动机表明,难以接受的行为都变得可以理解,就有机会寻找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动机。如,治疗师:“刚才你的妻子说她觉得你??其实你真正的动机是什么?”丈夫:“我觉得??”治疗师:“你的动机是想保护她?”丈夫:“是的”治疗师:“虽然你的动机是想保护她,但是她觉得你?。使用的方法并不适合,不如让我们看看有什么更好的更适合她的方法,能够帮助她应付。”或者:“或者你可以试试用另一种表达方式,看看效果会否不同?现在请你面对对看着她,试试这样说??”

29

30

——澄清。有问题的家庭,沟通是含糊不清,让人猜度的。对于同一句话,各人的理解不同,引起误会。治疗师可以引导当事人进一步澄清自己的意思:“刚才你说觉得??能不能解释得详细一点呢?”或者:“你说希望丈夫能尊重你,你心目中的尊重是什么意思呢,过去有没有一些例子可以帮助他明白你所指的是什么?”

——对质。引导个别家庭成员对某些信念、规矩、成见、感受、行为等反省的技巧。如:治疗师:“既然这个做法不能达到目的,你是否愿意放弃这个做法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呢?” 或治疗师:“从今年你在这里所听到和看到的,你自己原来的想法有没有一些改变呢?

——调整步速。习惯专注于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感受,而忽略另一些想法和感受,以致当一些重要醒觉在治疗中出现的时候,也会匆匆带过,此时,要减慢他的惯性反应速度,引导他去注意这些新的醒觉。例如:丈夫:“我知道过去我的一些做法必须改变,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治疗师:“请你稍停一下,我想听你多说一点,你过去什么做法要改变?哪些是你的责任?”

——鼓励选择。人运用自己选择的能力,会提高自尊,应鼓励运用选择的能力,但不能用命令、勉强等方式左右他的选择。比如:治疗师:“这是你过去的做法,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这是另一种做法,或者可以带来一些转变,使你可以考虑的,你愿意冒这个险吗?”治疗师:“以前你觉得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你知道即使你不能改变事情的发生,但你可以选择有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正面经验。治疗师如果能够引导案主发掘出一些正面的经验,并且用这些经验作为指引的话,他的改变会更容易。

——视线转移。这个技巧是对案主原有的经验提供不同的解释,借此引发改变的连锁效应。

第三个阶段:巩固期。取得了重要的改变后,治疗进入准备结束的预备阶段——巩固期。工作重点:①巩固蜕变期已经取得的改变;②帮助当事人家庭整合治疗经验;③预备家庭再返回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新挑战。

个人和家庭的成长永无尽头,治疗应在着眼于目前的改变的基础上,为日后的成长铺路。须消除当事人家庭对他的过分依赖,提高他们

30

41

不足为人道的辛酸故事,这些故事限制了病人的主观世界,把他们困在自己那些消极的经验里面。

治疗师要怀着谦卑热忱的同理心,耐心而专注地聆听这些故事,并适时表达自己对求助者的关心、理解、肯定和支持,而不去刻意挑战故事的内容和非理性情绪。治疗师的这份包容、肯定和期待本身就是协助求助者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故事疗法成为个案辅导和家庭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法。

3.精要治疗学派 4.新女性主义学派

第五章 家庭过程 第一节 择 偶

一、关于择偶的理论

择偶的基本原则:一是同类性(阶层、职业、知识水平、价值观念、兴趣和爱好、生活习惯);二是对等性(要求按照社会标准,双方的属性和资源能对等交换或者互补);三是互补性(能满足对方身心经济等深层需要)。择偶会受亲友网络的影响。

二、现代人的择偶动机和标准

具体标准:一是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人口等),主要以家长的职业背景为衡量因素;二是自身的个人特征和属性(长相、能力、性格、职业、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等)。男性看重女方的个性特征和自然特征,而女性看重男方的家庭背景和能力特征。除功利性标准,讲究“缘”。爱,是主观感觉,客观测量都是不准确的,无固定模式可循。婚姻“和两性之好”,扩大社会网络,结合不仅是双方的行为,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事情。强调自由恋爱,父母干预度降低,但要征求父母亲意见,父母亲依然有很大的发言权。

三、择偶与约会 四、恋爱

第二节 结 婚

一、婚前准备

结婚之前的相关准备。广义包括择偶、恋爱的过程,狭义是指订婚后至正式结婚前的阶段。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

41

42

进入婚姻——重要转折,许多方面做好准备很重要。准备包括心理、知识、物质和法律。心理:心理上对婚后生活变化有心理预期,做好适应性调整,生活空间、内容、角色的变化。知识:学习处理家务和婚姻问题的方法。如生理、家政知识等。物质:建立新的家庭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法律:越来越看重的步骤,婚姻是契约关系,如何签订婚姻契约,维护婚姻权益,思考的重要内容。如婚姻财产公证时髦的词汇。

事务性工作:①婚前健康检查;②双方父母的沟通;③婚礼的诸项计划和安排。婚礼时间、地点、规模、邀请人、婚礼程序安排、婚礼需要物品、人员、新房的装修和布置等。

二、结婚 1.结婚的涵义

结婚泛指夫妻关系确立的过程。包括:法律和习俗两个层面,可重合,也可不重合。《婚姻法》原则: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原则;结婚自由、自愿原则;法律认可原则。

2.婚礼

第三节 我国一般的家庭过程及其发展任务

我国一个完整的家庭过程以下阶段,各个阶段任务有: 1.新婚期

婚姻调整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前的阶段。

任务包括:①确立夫妻的角色和责任的分配。相互接受谁做什么、谁对谁有责任的各种形态。②发展互相满足的性关系,建立亲密的规范。⑧家庭经济的预算与处理,满足于金钱的赚取与花费。④发展使双方满足的沟通方式,学习如何以非冲突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需要和愿望。⑤与生长家庭感情分离,协商、发展平等、良好的姻亲关系。⑥发展成熟满意的家庭计划,如决定住的问题、生育问题等。⑦发展成熟且彼此满意的工作观点和时间分配。⑧日常生活中的互相适应,如娱乐方式、饮食习惯、共度的时间等。⑨了解和尊重彼此的个人自由和特性,给个人一定的自由空间。

2.育儿期

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学龄前的儿童养育时期。任务比较重要:①适应新的父母角色及职责的划分。②学习为人父母的各种技能。⑧建立家

42

43

庭的规则和标准。④对孩子的成长而失去隐私的适应。⑤保留夫妻两人独处和亲密的空问和时问。⑥教导儿童新的技能。包括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建立自信和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教导如何去合作和分担责任,建立性别认,教导性别的不同和出生的过程,发展健康的爱别人的能力,社会化的发展,发展积极的态度和感情等。

3.有学龄儿童期

孩子上小学后,从对父母感情依赖和生活依赖中分离,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交往。而父母对孩子管教方式调整,多关心孩子的适应和学业问题。职责:①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环境和规则。②鼓励孩子独立,支持孩子与同辈群体的交往。③提供有关性的知识以及健康的异性关系的发展。④促进孩子良心的发展,建立是非善恶的标准。⑤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期望和要求应协调一致,分工合作。⑥接受孩子的特性和不够完美。

4.有青少年子女期

要做到:①应该认识和接受青少年反抗的倾向和要父母给予明确规范的愿望,给予一定的宽容和自由但又要有所限制。⑦父母应认识和鼓励青少年独立的愿望,并在孩子需要意见和帮助的时候才伸出自己的手。③父母应该学习建设性地商讨问题,摈弃权威式的命令和强迫。④培养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自信心。⑤鼓励和协助孩子在家庭以外发展良性的同辈关系。⑥鼓励孩子学习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告知早恋、非婚同居等行为的伤 害性后果。⑦父母应当发展新的兴趣,创造夫妻、亲子之间共同活动的机会。⑧提供辅导子女选择学校、专业、职业和事业、婚姻或其他重要决定的建议,而不过分控制他们。

5.空巢时期

任务:①乐见孩子的成熟而允许其离家。②重建父母关系为夫妻关系,发展自己的兴趣以及夫妻双方共有的兴趣点,不要除了子女外无话可谈。③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创造条件过自己一直想过而没能实现的生活。④处理更年期的情绪问题。⑤做好退休后经济上的安排,妥善使用退休金。⑥增加健身休闲活动或社区活动,保持亲戚关系和邻里来往,保持对社会生活的参与。⑦适应公婆、岳父母和祖父母的角色。⑧保持适度的性生活。⑨在心理上做好死亡和可能失去配偶的准备。

43

44

6.孤老期

夫妻有一方死亡、家庭面临解体的最后阶段。任务:①处理痛苦情绪的冲击,了解从夫妻两人变为孤独个人可能发生的尖锐变化,接受独居的事实并加以适应。②寻求新的友谊,保持与家人、亲戚和社区的接触,寻求且发现新的生活意义。③评估可能的经济境况和补助收入的可行方式。④接受和适应健康的衰微。⑤再婚。⑥子女负起奉养和照顾老人的责任。

家庭过程各阶段的挑战和任务,每个新任务会给个人、家庭带来危机。不同阶段,问题的中心不同,家庭发展过程中时刻潜藏矛盾、问题和危机,幸福家庭需靠智慧和共同努力。家庭幸福不在于有没有问题,而在于组织者是否了解家庭过程中要解决的任务、会遇到的危机,保持一种警醒,做好计划和预防,顺应环境变化而得以成长。

第四节 中年家庭

一、中年家庭结构

是指夫妻年龄约在40—60岁这一阶段。很难准确地说何时进入中年期。晚婚晚育、生活水平提高、寿命延长,意味着夫妻一起相处越来越长。如何度过漫长的婚姻历程?中年家庭,子女基本成年离家,进入“空巢阶段”,人到中年,尚未退休,又不同于老年家庭。会经历核心家庭向“空巢家庭”的发展过程。

二、中年家庭所面临的婚姻问题

中年家庭都是一个转折点,一个难以越过的坎。两性差异——男性是巅峰时期(中年生活过渡期);女性生理变化外,“空巢综合症”,孩子离家压抑、寂寞、空虚、更年期调适等问题。

子女离家、工作繁忙、婚外恋、更年期逼近以及空巢期的来临而进入婚姻的低潮。中年夫妻也会因价值观差异、互信度偏低、沟通时间不足以及外遇几率提高等原因带来婚姻危机。

中年夫妻情感敏感期。共同生活多年,奋斗却疏于感情呵护。突然面对婚姻,感情平淡,最易发生婚姻危机、离婚。家庭主妇再次进入职业生活,追求事业,实现价值的同时,原有婚姻家庭关系随之发生改变。

家庭生命周期每阶段婚姻满意度一条“U”形曲线,中年夫妻婚姻满意度较低。中年家庭面临危机感:①价值观的差异;②互信程度偏低;

44

45

③沟通时间不足; ④外遇机率提高。这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36~40岁外遇最高发生。期疏于呵护经营情感,增加外遇发生几率。特别是对于男性而言,发生外遇的可能性更大。

三、中年家庭夫妻婚姻关系的调适

面临种种危机,调适夫妻关系,对于化解危机至关重要。 ①维系、呵护感情。无规律可循。面临情况千差万别,适用方法亦各有不同。

②互相谅解。夫妻相处八原则:敬爱、信勉、帮让、谅慰。遵从可化解感情危机。

③避免紧张的生活。精力不如年轻时旺盛,尽量避免生活节奏过于紧张。经济比较宽裕,无需事必亲躬。懂养生之道。从不必要压力中解脱,放松身心。

足够的信任、知足常乐、坚持锻炼培养兴趣

第五节 老年家庭与“空巢家庭”

一、老年婚姻家庭 1.老年婚姻

从家庭生命周期看,我国老年人的婚姻特征如下:(1)老年人配偶率低,由男女预期寿命的不一致导致高丧偶率是世界各国老年人口的共同特点。

(2)老年人的婚姻满意度高,婚姻幸福“u”型曲线:婚姻满意度比较高。老两口相依为伴,感情更加和谐”。

(3)老人离婚和再婚率低,老年人仍然受传统的思想、习惯的影响。近年,再婚比例有所提高,与高丧偶率比,比例还很低。原因:一是传统的观念束缚,提别是女性;二是本身缺陷或高龄身体机能衰老不具备再婚条件,还有对再婚要求过高。

2.老年家庭结构

我国老年家庭结构倾向分居,保持独立空间。但因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经济养老和情感养老并存。

传统的老年家庭结构类型是主干家庭为主,空巢或者独居的老人家庭比例较低。但目前老年家庭结构明显的变化,“空巢家庭”比例上升。主干家庭的老年人因子女结婚无房而同住;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而同住;

45

46

需要子女赡养和照顾而同住的较少;仅仅为享受天伦之乐而同住的更少。

我国核心家庭与全球核心家庭不同,父母与子女不同住,但看起来仍然像一个家庭。表现①经济上“分而不离”;②生活上“分而不离”;⑧情感上“分而不离”。

“分而不离”的核心家庭受到老人与年轻人的欢迎。既可以保持独立空间和生活习惯,又可以相互帮助。

二、老年空巢家庭及其介入

是普遍存在的家庭模式,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标志,是社会发展必然。我国空巢家庭问题凸显,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等使空巢家庭绝对数量增加,家庭和社会面临前所未有冲击与挑战。解决空巢家庭老人养老是重大课题,社工服务重要领域。

(一)空巢家庭的概念

空巢恰似人类生命的历程,“空巢期”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中国“空巢家庭” 1982年一普时提出:家庭内部无子女或有子女成人后离开父母,老年父母独自生活的家庭。

(二)空巢家庭的类型

1、按人口数量划分——夫妻空巢、单空巢(独居家庭)。 2、按相处时间划分——长期(永久)空巢、短期(阶段)空巢。 3、按代际层次划分——有长空巢、无长空巢。

4、按年龄结构划分——低龄空巢、中龄空巢、高龄空巢。 5、按空巢老年人居住的地域划分——农村空巢、城市空巢家庭。 将空巢分为:纯空巢家庭——单身独居的空巢家庭和配偶共居的空巢家庭;类空巢或准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身边,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

无论哪一类型,处于何种状态下的空巢家庭老年人,其孤独、寂寞、无助的处境是相同的,都必须高度关注并给予更多的关爱。

(三)中国空巢家庭的现状及特征 1、空巢家庭的现状

人口大国,随着老年人口总数增加,空巢家庭的数量也随之增多。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随

46

47

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观念、住房条件改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空巢现象普遍,空巢期明显延长。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总数的50%以上,家庭养老的实际能力明显下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等事务逐步向社会转移,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等需求不断增多。

2、空巢家庭的特征

(1)空巢周期较长——科学技术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科学饮食与营养保健,人平均寿命普遍提高,从而使空巢期逐年延长。

(2)空巢呈现年轻化——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多,空巢期提前到来,农村最早进入“空巢”夫妻平均年龄在40-42岁之间,提前至少20年。预期寿命为73岁,空巢期30多年。

(三)空巢家庭成因与问题 1、空巢家庭的成因

(1)人口老龄化使空巢家庭成为必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迁,十几年间,完成了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的转变,向高度老年型发展。世界银行报告,2025-2040年,老年人口增长到4亿多。未来社会更多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

(2)家庭结构小型化是空巢家庭形成的最大诱因——传统养老是家庭式养老或“共居养老”,与子女朝夕相伴;经济发展、计划生育,2005年,平均每个家庭人口3.13人。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也意味更多老年人生活在空巢的状态下,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独一代家庭步入老年,421结构型家庭使家庭赡养功能不断弱化,内部资源减少。

(3)社会流动是空巢家庭形成的有效推动力——现代化、城市化迅速发展,吸收大量人口作为新主力军。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构成了中国当代人口迁移特色。农民工数量增加,意味养老人力资源相对缺乏,农村空巢家庭剧增的主要原因。城市青年人的职业地选择。

(4)价值观的多元化使空巢家庭成为人们的自主选择——思想观念变革,对生活质量改善的追求。住房选择,有能力租房或购房,老人有收入或积蓄可独立生活,选择独居生活。老人思想观念变化,追求独

47

48

立性,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5)对孝文化的漠视使家庭养老思想依托不足——国家政治思想与家庭伦理观念一脉相通,孝文化是国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的思想依托。现代社会,成员平等挂念淡化了孝的作用。养老问题成为个体行为模式,增强了随意性,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

2、空巢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空巢家庭经济供养不足——农村和城市下岗或无工作的老年人经济压力很大。独生子女,相对的抗风险系数就低。

(2)空巢家庭老人心理问题凸显、感情慰藉缺乏——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老年期是人生自我整合与绝望时期,问题不能很好处理,会出现一些心理危机。空巢老年人是社会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被遗弃的感觉;无法享受天伦之乐,夫妻共同生活尚可,独居更为凄惨。长此以往会出现心理问题。

养老既要有物质又有精神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好,却永远替代不了亲情、情感需求的满足。家庭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要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和情感的支持。

(3)空巢家庭日常照顾资源短缺——2025年后,中国老年人抚养比超过少儿抚养比,第一大被抚养的人群。日常照顾存在服务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四)空巢家庭的介入 1、开展空巢家庭个案工作

运用家庭外展的方式,走进空巢家庭直接与老人交流。建立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耐心,倾听和回应、个别化的原则,尊重和同理。长效的服务机制,连接社会资源协同解决。

2、开展空巢家庭老年小组工作

提高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质量,正确面对“空巢”产生的空虚、无助、焦虑等心理问题,帮助老人扩大服务支援群体,使空巢家庭的老年人能够恢复自己的社会功能,增强活动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用于空巢老年人的小组活动类型有:老人社交康乐小组、老人支援小组、老人治疗小组、老人服务小组、缅怀往事小组、动机激发小组、现实辨认小组等。

48

49

身心功能较好空巢老人,开展社交康乐性、任务性小组活动;另外,对于一些志愿服务于老年人的群体,可以开展老人服务小组、护老小组等活动;就空巢家庭老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小组活动。

(三)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1、建全空巢家庭老人信息档案 2、为空巢冢庭老人提供日常服务

3、利用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空巢家庭老人 4、为空巢家庭老人提供信息咨询 5、社区内增设老年人活动中心

(四)为空巢家庭老人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1、加强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2、制定有利于家庭养老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 3、大力倡导敬老、爱老的光荣传统

4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e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