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计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5 19: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

一、需求论证 (一)行业背景

1、国际背景 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异常激烈,发达国家农业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劳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高;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高;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高,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农产品出口量大。但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粮食产量还存在较大缺口,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主权、经济主权、社会稳定甚至国家主权是否受制于人。

2、国内状况 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较东部沿海地区还很落后,绝大多数还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仍停留在农产品总量增加和化学肥料与高残留农药使用上。农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以及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较低。随着国民经济的整体推进,加快中西部农业发展,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势在必行。

3、区域经济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与河南林州,山西黎城、左权,河北磁县、武安、大名、魏县等地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全境皆为山区,山高坡陡,干旱缺水,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针对我县立地条件和农业特点,当地政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核桃、柿子、花椒(以下称涉县“三珍”)地方特色产品生产作为主要生产项目,积极扶持“涉县三珍农产品有限公司”、“三利食品有限公司”、“黄金龙食油有限公司”等农产

1

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并带动周边地区同步发展。目前,我县林地167万亩,占总面积的69.5%,林果资源丰富。县领导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号召,继续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并把优种核桃作为退耕还林的主栽树种,黑枣和花椒作为补充树种。现在已建成核桃基地20万亩、花椒基地12.3万亩、黑枣基地7.6万亩;基本形成了家家有退耕还林地,户户有核桃树的种植生产格局。但农业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市场化、产业化和经营管理程度低,绝大多数还是无组织的分散小农户经营,农民缺乏技术,管理粗放,产量低,品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出现低产低收的尴尬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农业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职能。为此,参与管理的人员必须是技术水平很高的专业队伍;与此同时,社会化和专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将应运而生,管理、经营、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将严重短缺,据预测,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提档升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将有所减少,但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4、人才需求 当前,随着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加大,目前涉县“三珍”产业呈规模化发展。千亩种植园区的发展,蔬菜大棚的建造等,为“三省交界区域次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调研我县新农村建设中急需一大批核桃栽培、花椒栽培、无核黑枣栽培、大棚蔬菜、葡萄栽培、生物药剂使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贸易管理,农业信息收集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我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肩负着培

2

养果树生产经营和蔬菜大棚管理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培养模式,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扩大长班招生,进一步加强送教下乡培养工程,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有效缓解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对中等农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压力。

(二)专业建设的基础

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2001年,我校农林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开辟了山东广饶蔬菜实习基地和石家庄平山元坊果树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2+1”人才培养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我们本着服务当地经济的办学思想,在学校实行宽基础,活模块的具体指导下,结合当地产业调整,及时进行课程调整,通过校本教材开发,补充了花椒栽培技术、优质核桃栽培技术、无核黑枣栽培技术、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等专业技术模块课程。同时,在试题库建设,课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2、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 30名,多数是本科毕业,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14名,初级教师6名,双师型教师 25名。专业带头人杨良辰主任,毕业于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本科,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研究,他带领张永红、杨旗顺、牛水安等课题小组成员,在2009年完成《太行山区“退耕还林”规范化技术与示范》的课题,且顺利结题,2010年该课题获邯郸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果蔬花卉生产

3

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具有较高水平,近几年来,发表了30余篇专业论文,编写了《涉县三珍栽培技术》等两本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评比中获河北省三等奖。同时,学校还与县林业局、农牧局、新桥种植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农大长期建立联系,我校还是邯郸市职教研农林牧专业主持学校。

3、基础条件 1983年建校至今,果蔬花卉技术专业一直是我校的骨干专业,原为林果和农学两个专业,2010年两个专业合并,并更名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28年来,为涉县培养了4000多名果树和蔬菜管理方面的中等技术人才,分布在各乡镇和农村,还为高校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学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有农林实习实训室3个、分析化验实2个。校内实训基地126亩。其中,蔬菜育苗地8亩,主要培育黄瓜、西红柿、西葫芦、茄子、辣椒、甘蓝苗等;果树苗圃地30亩,主要培育优种核桃嫁接苗、黑枣嫁接苗、花椒苗、苹果苗、桃树苗、葡萄苗等,是涉县最大的蔬菜和果树育苗基地。有5亩优种核桃密植丰产示范园,3亩花椒栽培示范园,12亩黑枣示范园。校外实习基地12个,合计1300多亩。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建设 我校已多年与新桥种植科技有限公司、西戌经济沟等企业及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首先,教师驻场实习,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能为企业和农户提高技术上的指导,从而实现了理论和生产实际的对接;同时为了弥补实习教师的不足,我们有计划的对企业技术员进行教学实

4

践培训,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能力,成为学校合格的实习指导教师。我们还制定了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学生实习成绩评价标准等,为今后进行规范办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校果蔬花卉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国家示范校建设标准有很大差距,距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现将问题和不足总结如下:

1、在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规划和能工巧匠参与教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让更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到专业建设上来。

2、在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开发方面还存在差距,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3、在师资培训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增加专业带头人1-2人,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培养。

4、在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方面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大胆尝试新的机制,解放思想,加大投入。

5、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

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5

依托政府支持和果蔬花卉生产企业、加工企业的密切配合,通过项目建设,实施“理实结合,校企一体,驻场教学”办学模式;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扩大和创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适应专业建设需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建设一支教学理念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一套适合本专业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完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把我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邯郸及周边地区果蔬花卉生产的人才培养基地,带动区域内兄弟学校同类专业共同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更大贡献。

(二)具体目标

1、构建“3+1+2”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1+2”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三年制果蔬花卉专业的特点提出来的。根据植物生长周期长,季节性强的特点,校内增加生产性实训项目,校外延长企业顶岗实训时间,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融合,校内实践和企业顶岗双线并行。

2、加强“文化+基础+模块”的理实一体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岗位的要求,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6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二年内,力争建设1-2门精品课程,开发3-4门校本教材,充实学生学习资料,资源共享,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3、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工学交替: 2013年度建立两个花卉基地,增加核桃和黑枣基地各一个,并新增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两个。2014年度,建立核桃、黑枣、花椒和蔬菜示范基地各一个。我们要与以上基地签订实习协议书,规范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能够形成与企业互利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用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精一技”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多面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创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我们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创建有企业、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等单位科技人员参与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和深化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学分制分类指导的课程结构,修订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引入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核心课程内容及能力标准设计,对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时调整教学实施方案内容。

5、加大师资培训,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是“双师型、专家型、研究型、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结构合理、规模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培养与聘请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鼓励专业教师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任,积累实际工作经

7

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计划在二年内,在专业带头人杨良辰主任的带动下,积极培养中青年领军型专业带头人1-2名;新增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5名;培养和引进兼职教师6-10人。

6、探索一套有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7、主动适应区域经济,提升社会、市场服务能力: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为用人单位提供员工培训服务,并继续搞好扶贫培训、阳光培训和送教下乡工作,确保每年培训达1000人次以上。

8、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全体专业教师分工协作,创建果蔬花卉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有:产业分析报告、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核心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课程教学教案;课程技能库和试题库;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书;学生学业评价方案等内容。加强与本地区有同类专业的兄弟学校交流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

三、果蔬花卉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要求、结合我校果蔬花卉专业建设的要求,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与新桥种植科技有限公司、涉县三珍农产品有限公司、三利食品有限公司、圣奇花卉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紧密合作,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教学设计理念,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学历与培训紧密结合为途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工

8

学结合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通过引进能工巧匠、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参与教学,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实践,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经过两年建设,把果蔬花卉专业建设成为邯郸市中职精品专业,并成功辐射周边地区。

四、项目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 1、办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实施“理实结合,校企一体,驻场教学”办学模式

我校将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办学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传播技术、富民强县”的办学宗旨,积极主动采用“理实结合,校企一体,驻场教学”模式,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果农联合体等办学模式,着力进行技能培训改革。依据“共建、共赢”的原则,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制度,以保障校企一体化办学顺利开展。我校进行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创新。

(1)构建多层次合作模式

我校果蔬专业将在2年的建设中,与有基础的企业或公司发展成依存关系,与一般企业或公司发展成为合作关系,与没有基础的

9

新企业或公司建立起关系。通过定期交流、技术服务、顶岗实习、驻场管理、共建实体等形式,逐步加深校企合作力度,实现校企合作的数量增加和质的飞跃。从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完善现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加强与“偏城优质核桃园生产基地”、“石岗大棚蔬菜示范区”、“赤岸蔬菜大棚生产基地”、“王金庄花椒合作社”等多家企业或公司发展成合作关系,扩大校外实习基地。从2013年7月—2014年7月新发展4家合作公司:新桥蔬菜实业有限公司、鹿头蔬菜大棚公司、林业局苗圃场、圣奇花卉有限公司,使校企合作数量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择业需求。

(2)探索建立“学校+果农联合体”合作模式。

涉县是林业大县,林果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5%左右,已形成核桃、花椒、柿子、黑枣等生产区,生产区果农主以个体生产为主。

在政府引导下,建立果农联合体,与学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学校提供技术人员、设施为果农生产无偿服务,使果农得到实惠,果农联合体可为学校提供大规模生产性实习基地。学校和果农联合体共同发展,共同生产,实现“双赢”良性发展。

(3)建立多方位合作形式。 ①交流合作。

我校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和企业实施“互聘用制”,使专业团队教师80%都能参与合作企业或公司的技术改造和开发工作;合作企业或公司专家及2-3名技术骨干都能实质性参与

10

专业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和相关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培训员工,使校企合作关系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②顶岗实习。

依据学生培养计划,学生以班组为单位到企业顶岗实训,体验社会、感受企业、调整自我。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专业技能全面进行实战演练。

③驻场教学实习。

在植物的生长季节采取驻场教学模式,在学校实习农场进行果蔬种植,每个班级都有生产田,每生管理一块地或一栋温室和大棚,专业教师搞试验田,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选择问题,师生共同完成,这既解决了学生实训课的教学、使学生学得过硬技能,又帮助教师完成研究课题。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探索和完善“3+1+2”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三年制果蔬专业的特点,我校提出“3+1+2”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人才途径。具体做法是:将果蔬专业三年(六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

1-3学期为第一阶段,学习场所在校内,主要完成专业相关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根据企业生产需要,穿插开展短期企业实践实训,为就业进行专业上准备。在基础训练1-2学期内,主要完成《种植基础》、《植物科学基础》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为

11

学生掌握各项技能奠定基础。专业基础训练主要在实验实训室内进行,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为综合技能训练奠定基础。技能培训在1-2 学期内,主要完成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在熟练掌握整地、播种、育苗、施肥、整枝、修剪、采收、销售等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包括:试验与统计、设施与使用、果树栽培、作物栽培、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作物育种及种苗繁育、保护地栽培等技术,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各生产项目完成,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生产实训在3学期内完成,在各单项实践技能训练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各单项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围绕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设置校内实习基地生产项目(蔬菜温室生产、苹果生产、葡萄生产等),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师生专业技术优势,引进企业生产项目(如玉米繁种、核桃苗木生产),以基地真实的生产项目和自主创业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法”,采取“一个教师,一门课程;一个班级,一块基地;一个学生,一块责任田;一个项目,一份收获”的管理模式。形成教师和学生、课程和项目、教学任务和基地管理的一体化,实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第4学期为第二阶段,学校统一安排,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企业顶岗实训,体验社会、感受企业、调整自我。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实战演练的同时,根据企业项目种类和技术专长开设企业主修课,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加强特长培训,为就业进行思想上和心理上准备。

12

第5-6学期为第三阶段,学生以一个企业员工的身份分散到相应企业顶岗实训,承担一个员工职责,完成一个员工任务,接受企业对一个员工考核,将专业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岗前试用合为一体。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4学期 项目课程 核心课程 项目课程 第三阶段 第5—6学期 生产实训 拓展课程 顶岗实习 第1—3学期 基础课程 基础理论 综合实践

作物生产 果蔬生产 园林绿化 农业机械 加强实践提高技能 拓展能力服务社会 岗位对接融入社会 专业认知学习

企业实战演练提高技能 毕业实习岗前试用为一体 果蔬花卉专业3+1+2校企一体理实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在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我校把企业生产和教学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

在基础课(含文化课)的教学模式上,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集中研究和使用2-3种方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改理念,科学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合理按排专业基础课的阶段实习和实验,不断总结,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13

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上,推广应用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教师将实践项目以任务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按照生产实际进行操作,从计划制定、任务分解、具体实施、结果检测和最后评定,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教师则起辅助、指导、答疑的作用,在该模式下不仅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奉献精神,还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要求专业教师,依据课程特点和任务,积极探索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比较教学等方法的应用。

4、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改革课程体系

①以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传统的种植类教学仅围绕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开设相应课程,每门课均强调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因此要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开发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适应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知识,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我校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一起共同研讨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依照行业技术标准,构建与办学模式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见表4-1

4-1表:果蔬专业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开发

段阶一学

1-2公共素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化学、14

质能力 专业基础技能 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 模块教材 计算机基础、体育 以生长季植物科学基础、种节安排在校内植基础、农村社会基础 实习,提高基础能力 果树生产、蔬菜生实训环节产、作物生产、园林绿在校内或校外化 实习基地 核桃栽培技术、无实训环节核黑枣栽培技术、花椒在校外实习基栽培技术、山杏栽培技地 术、大棚西红柿栽培等 第学期3 第二阶段第学期4 果树育苗、播种、岗前培嫁接、扦插等实践;果实训基地训 树冬季、夏季修剪等实或企业 践 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等方式,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一起研讨,进行核心课程开发,最后确定《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园林绿化技术》3门课为核心课程并进行开发。同时编写出《涉县优质核桃栽培技术》、

第三阶段第学期5-6习 顶岗实果园规划、果园管理、果品营销、新技术推广 企业实习 ②核心课程开发。

根据理实一体、工学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

15

项目建设建成后,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放教学环境,实现自主学习,促进学校教学模式改变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及学习型社会提供丰富的共享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农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中等人才,能更好的直接带动学校内其他专业的科学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运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较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全省同类学校果蔬花卉技术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果蔬花卉生产专业建设所起到的预期效益如下: (1)加快专业品牌建设

完成果蔬花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建立规范的、具有中职专业特色的适应现代果蔬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变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果蔬花卉专业在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育内容、队伍建设、评价模式等方面领先发展,完成精品课程建设, 完成4本特色校本教材编写,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

(2)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自主学习及备课的平台 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网上多媒体自主学习的环境,实现自主式个性化学习。丰富的素材资源库支持和使用简单的教学设计模板,可方便的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集成化的开发环境为教师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和制作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31

(3)教学团队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引进、企业兼职和重点培养并重,使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较快建成,专业带头人能引领专业发展方向、骨干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企业兼职教师能发挥信息和技能的优势、双师型师资队伍较快建成,成为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4)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

培养模式的创新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展现自我,取得优良成绩。专业技能的提高,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保障。

(5)专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通过两年的建设,果蔬花卉专业在校企合作、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质量评价等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可起到示范作用。

32

3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lp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