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课程网站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15 21: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

一、选择题 A型题

1.血浆清蛋白下降见于很多病理情况,但除外

A.手术后 B.吸收功能紊乱 C.营养不良 D.肾病综合征 E.急性肝炎早期 2.清蛋白作为血浆载体蛋白,以下哪项特性错误

A.等电点4.7左右 B.带许多负电荷 C.能结合Ca2+、Mg+2、Cu2+等正离子 D.能运载水溶性好的物质 E.能运载胆汁酸、类固醇激素、长链脂肪酸等 3.AAT的遗传表型以哪型最多

A PiMM B. PiSS C. PiMS D. PiSZ E. PiZZ 4.以下哪项不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 ALB B. AAG C. Hp D. C3 E.LDL 5.在急性时相反应中,以下哪项蛋白不增高

A. Hp B. CRP C. AAG D. ALB E. Cp 6.在急性时相时升高最早的是哪种蛋白

A. Cp B. TRF C. AAG D. CRP E. α2-MG 7.哪项蛋白减少与肝功能不全无关

A.清蛋白 B.转铁蛋白 C.前清蛋白 D.α2巨球蛋白 E.α1酸性糖蛋白 8.诊断有无缺铁性贫血可检测以下哪项指标

A. AAT B. AAG C. TRF D. Hp E. α2-MG 9.血管内溶血时浓度下降的是哪项指标

A. AAT B. AAG C. TRF D. Hp E. α2-MG 10.年青肺气肿者,可能为哪项蛋白缺陷

A. ALB B. AAG C. Hp D. α2-MG E. AAT 11.在肾病综合征中,经常升高的是哪种蛋白

A. ALB B. AAG C. Hp D. α2-MG E. AAT 12.下列哪种蛋白下降,可协助Wilson病的诊断

A. ALB B. AAG C. α2-MG D. Cp E. CRP 13.关于前清蛋白以下哪项不对

A. 是运载蛋白 B.是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 C. 是肝功能不全的敏感指标 D. 不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E. 分子量比清蛋白小 14.Wilson病时不可能出现以下哪种变化

A. 血清总铜浓度升高 B. 血清游离铜浓度升高 C. 尿铜排出增加 D. 血清Cp浓度下降 E. 血清ALT升高

15.测定某一种组织抽提物的蛋白质含量,用什么方法合适

A. 凯氏定氮法 B. 双缩脲法 C. 酚试剂法 D. 紫外分光光度法 E. 染料结合法 16.在肾小管细胞膜上转运胱氨酸的载体蛋白是

A. 中性氨基酸载体 B. 酸性氨基酸载体 C. 碱性氨基酸载体 D. 亚氨基酸载体 E. 以上都不是

17.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AS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这里所指的同型半胱氨酸包括一类化合物,但不包括

A. 同型胱氨酸 B. 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 C. 同型胱氨酸-蛋白质 D.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 E. 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蛋白质 18.有关血浆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以下哪项错误

A.正常为3.0-3.5 B. 慢性肝病可降至2.0 C. 肝性脑病时常降至1左右 D.肝昏迷时可降至0.77以下 E. 胰岛素作用增加时升高

19.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关的因素是

A. 遗传 B. 营养 C. 年龄 D. 性别 E. 体重 20.以下哪项遗传性酶缺陷不引起尿酸生成过多

A. HGPRT部分缺乏 B. HGPRT完全缺乏 C. PRS活性增强 D.APRT缺乏 E.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 21.目前认为以下哪项不是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原因

A遗传性尿酸排泄障碍 B.继发性尿酸排泄障碍C 嘌呤合成过多 D 嘌呤吸收增多 E嘌呤分解增加 22.导致嘌呤分解增加的疾病有

A. 白血病 B.多发性骨髓瘤 C. 红细胞增多症 D. 恶性肿瘤化疗 E 以上都是 23.血浆尿酸浓度达多少以上时易出现微小结晶析出

A. 0.1mmol/L B. 0.2mmol/L C. 0.3 mmol/L D. 0.4mmol/L E. 0.5 mmol/L 24.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机制是由于抑制了下列哪种酶

A. 腺苷脱氨酶 B. 嘌呤磷酸化酶 C. 5’核苷酸酶 D. 黄嘌呤氧化酶 E.鸟嘌呤酶 25.SPE图谱上各种M蛋白出现频率如下

A. IgA > IgG >IgM >IgD >轻链 >重链 B. IgA > IgG >IgM >IgD >轻链 >重链 C. IgG > IgA >IgM >IgD >轻链 >重链 D. IgG > IgA >IgM >IgD >轻链 >重链 E. IgG > IgA >IgM >轻链 >重链

26.有关同型半胱氨酸的结构以下哪项对

A. 比甲硫氨酸多一个甲基 B. 比同型胱氨酸少一个巯基 C. 比半胱氨酸多一个次甲基 D. 比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少一个腺苷酸 E.比S-腺苷甲硫氨酸少一个腺苷 27.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以下哪项错误

A.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98%的滤过尿酸 B. 近端肾小管又分泌大量的尿酸 C. 髓绊降支再次重吸收尿酸 D. 最终尿液排出的尿酸仅占滤过量的6%-10% E. 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不至于引起血浆尿酸升高 28.血液同型半胱氨酸增加不会引起

A. 同型半胱氨酸自身氧化 B. 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增加

C. 同型半胱氨酸内酯化合物形成 D. 同型胱氨酸尿症 E.血凝块形成受抑制 29.免疫比浊法不能测定以下哪种蛋白质

A. 铜兰蛋白 B. 清蛋白 C. IgG D. 结合珠蛋白 E.粘蛋白 30.下列哪种氨基酸主要在肝脏中降解

A. 亮氨酸 B. 缬氨酸 C. 苯丙氨酸 D. 天冬氨酸 E.异亮氨酸 X型题

31. 以下哪些是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A 营养作用 B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C 运输载体 D 代谢调控 E 免疫防御 32. 属于α1 区带的血浆蛋白质有

A AAG B AFP C HDL D Cp E AAT 33. 属于α2区带的血浆蛋白质有

A Hp B α2-MG C Cp D AFP E TRF 34.属于β区带的血浆蛋白质有

A TRF B LDL C β2-MG D C3 E C4 35.属于γ区带的血浆蛋白质有

A IgA B IgG C IgM D CRP E Fg(?) 36.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各电泳区带常有的变化是?

A ALB降低 B α1降低 C α2升高 D β升高 E γ降低 37.肝硬化患者血清蛋白各电泳区带常有的变化是?

A ALB降低 B α1降低 C α2升高 D β升高 E γ升高 38.浆细胞病患者检测血清蛋白的常有变化是?

A ALB降低 B α1降低 C α2升降低 D γ升高 E总蛋白升高 39.蛋白质浓度测定可基于下述哪些结构和性质?

A 重复的肽链结构 B 酪氨酸和色氨酸对酚试剂的反应

C 与色素结合的能力 D 酪氨酸和色氨酸对紫外光的吸收 E 沉淀后形成的浊度 40.哪个方法测定蛋白质需要较纯的蛋白质样品?

A 凯氏定氮法 B 双缩脲法 C 比浊法 D 紫外分光光度法 E 染料结合法 41.有关脑脊液蛋白质的叙述哪项错误

A. 脑脊液蛋白质主要来自血浆 B. 正常浓度为0.15~0.45g/L

C. ALB和TRF是其正常成分 D. TTR是其正常成分 E. IgG是其正常成分 42.I型酪氨酸血症可由下述哪种酶缺陷所致

A酪氨酸转氨酶 B酪氨酸酶 C 对-羟苯丙酮酸氧化酶 D 尿黑酸氧化酶 E 延胡索酰乙酰乙酸酶 43.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的原因有

A. CBS活性降低 B. MS活性降低 C. MTHFR活性降低 D. 维生素B6、B12缺乏 E.叶酸缺乏 44.M蛋白可出现于血清蛋白电泳的哪些区带

A.γ区带 B.β区带 C.α区带 D. ALB区带 E. 以上都可 45.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可由哪些原因引起

A. 慢性肾炎 B. 慢性肾功能衰竭 C. 肾小管排泌尿酸减少D. 多基因性遗传缺陷所致 E 以上都不是

46.关于蛋白尿性质,以下哪些叙述正确

A. 肾小球性蛋白尿以ALB为主 B. 肾小球性蛋白尿以IgG为主

C. 免疫球蛋白轻链是肾小管性蛋白尿 D. α1- mG是肾小管性蛋白尿 E. 单纯肾小管性蛋白尿ALB常<30% 47.对不同蛋白质反应性一致的测定方法是

A. 酚试剂法 B. 紫外分光光度法 C. 比浊法 D. 双缩脲法 E.染料结合法 48.以下哪些方法可用于测定尿液蛋白质

A. 直接双缩脲法 B. 紫外分光光度法 C. 考马斯亮兰法 D. 邻苯三酚红钼法E. 磺柳酸比浊法 49.血清清蛋白可用哪些方法测定

A. 溴甲酚氯法 B. 溴甲酚紫法 C. 电泳法 D. 免疫比浊法 E.放射免疫法 50.要同时定量测定体液中的所有氨基酸需要哪种方法

A. 纸层析法 B. 双向薄层层析法 C. 离子交换树脂自动分析仪法 D. 酶法 E.磷酸酮试剂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2345X型题

EDAED678910DDCDE1112131415EDDAC1617181920CDEED2122232425DEEDE2627282930CEEEC 3132333435ABCDEABCEABCABCDEABCD3637383940ACDEAEADEABCDED4142434445ECEABCDEABCABCD4647484950ADEDCDEABCDEC 二、名词解释

1.M蛋白:浆细胞病患者异常浆细胞克隆增殖时,产生大量单一的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或重链片段,称为M蛋白,病人血清或尿液中蛋白电泳时呈现一个色泽深染的窄区带。

2.C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是急性时相反应时极灵敏的指标,升高早且程度高。

3.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血浆中一系列浓度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的总称,其中大部分蛋白质如AAT、AAG、Hp、Cp、CRP、C3和C4等浓度升高,PA、ALB和TRF等浓度下降。

4.血浆运载蛋白:在血浆中能结合其他物质并对之起运输载体作用的蛋白质,如ALB、PA、HDL、LDL、TRF等。

5.前清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比清蛋白小,电泳位置在清蛋白之前的蛋白质,主要起运输载体和营养蛋白作用。

6.血清蛋白酶抑制物:血清中存在的对蛋白水解酶起抑制作用的蛋白质,如AAT等,在局部炎症时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等溶酶体内的蛋白水解酶,从而限制炎症扩散。

7.结合珠蛋白的遗传多态性:结合珠蛋白由α2β2四条多肽链组成,因α链由α1F、α1S、α2三种等位基因编码,因此个体之间可有多种遗传多态性的表型。

8.铜兰蛋白:一种含铜呈蓝色的α2球蛋白,在Wilson病时含量减少因而作为该病的诊断指标之一。

9.双缩脲法:蛋白质中肽键能与碱性铜离子即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红色络合物,利用该显色原理来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称之。

10.凯氏定氮法:利用蛋白质中氮含量平均为16%的特点,通过测定样品中氮含量然后间接计算蛋白质含量的方法。该法简单过程是蛋白质经强酸高温消化后转化成铵盐,加碱使铵盐成氨经蒸馏被分离出来,然后用酸滴定测定氨量。

11.苯丙酮酸尿症: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而经转氨基作用生成苯丙酮酸,因而尿中出现大量的苯丙酮酸尿。

12.I型酪氨酸血症:由于降解酪氨酸的延胡索酰乙酰乙酸酶和对-羟苯丙酮酸氧化酶活性下降,致血尿中酪氨酸浓度增加,即为该症。

13.同型胱氨酸尿症:当同型半胱氨酸形成胱硫醚,或在甲基化形成甲硫氨酸的途径受阻时,体内同型半胱氨酸增多,随之转变为同型胱氨酸,导致同型胱氨酸尿症。

14.痛风:痛风是一组疾病,由于遗传性和(或)获得性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形成和沉积,从而引起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

15.Guthrie微生物试验:一种氨基酸半定量试验,利用高浓度待检氨基酸,可克服其竞争性抑制剂,使微生物菌株得以生长的原理,来反映标本中氨基酸的存在情况。 三、问答题

1.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和M蛋白血症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有何特征?

肝硬化:ALB下降,γ带升高,甚至出现β-γ桥。肾病综合征:ALB下降,γ带不变或下降,α2和β带尤其是α2带显著升高。M蛋白血症:ALB下降,出现一个色泽深染的窄区带即M蛋白带,多位于γ带之中,也可出现在α或β带。

2.简述尿蛋白电泳的方法和临床价值。

尿蛋白可采用类似于普通SPE的CAM或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常需浓缩尿液和采用高灵敏度的染色方法如金染或银染,但一些自动电泳仪采用反复多次在琼脂糖凝胶上加样,也可不需浓缩尿液,电泳后以考马斯亮蓝染色,分离结果可呈现ALB、α1、α2、β1、β2和γ球蛋白六个区带甚至七个区带(两个α2区带);这种电泳能得到尿蛋白的全貌,对许多尿蛋白能做出初步的分类判断,但因为并非按分子量分离蛋白质,一般只作为过筛试验。

采用SDS-AGE或SDS-PAGE,电泳后蛋白区带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则能将尿蛋白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从而判断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及其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等。

3.血清蛋白醋纤膜电泳的五个蛋白区带各含哪些主要蛋白质?

清蛋白区带只有ALB,α1 球蛋白区带有AAG、AFP、HDL、AAT等,α2球蛋白区带有HP、α2-MG和Cp等,β球蛋白区带有TRF、LDL、β2-MG、C3和C4等,γ球蛋白区带主要为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CRP。

4.血清清蛋白有哪些功能,测定血清清蛋白有哪些临床意义?

清蛋白是血浆主要载体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具缓冲酸碱能力、是重要的营养蛋白。临床意义:(1)清蛋白下降见于①清蛋白合成不足如急慢性肝病、蛋白质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②清蛋白丢失包括肾脏丢失如肾病综合征等,肠道丢失如肠道炎症性疾病,皮肤丢失如烧伤及渗出性皮炎;③清蛋白分解代谢增加,由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④清蛋白的分布异常如门静脉高压时清蛋白从血管内渗漏入腹腔;⑤无清蛋白血症。(2)清蛋白增高较少见,在严重失水时发生。(3)清蛋白可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等。

5.请述六种测定体液总蛋白方法的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凯氏定氮法准确度高、但操作复杂费时,用于标准蛋白质的定值和校正其他蛋白质测定方法,可用于固态和液态样品的蛋白质测定。

双缩脲法灵敏度不高,但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适合于蛋白浓度高的血清等样品蛋白质测定。 酚试剂法灵敏度高,但对不同蛋白质反应性不同,适合于测定蛋白种类少的组织蛋白抽提物、经初步分离沉淀后的血清粘蛋白测定等。

紫外分光光度法灵敏度高,但对不同蛋白质反应性不同,且有较多物质如血清中尿酸、胆红素等对280nm附近的紫外光也有吸收,故常用于较纯的酶、免疫球蛋白等蛋白质测定。

染料结合法包括多种染料,其特点均为灵敏度高、但与不同蛋白质反应性不同因而准确度不佳,氨基黑、丽春红常用于血清蛋白醋纤膜电泳后蛋白染色,考马斯亮兰多用于蛋白质聚丙烯酰胺电泳后染色,丽春红、考马斯亮兰和邻苯三酚红钼也可用于尿液、脑脊液等低蛋白浓度样品的蛋白质定量。 比浊法灵敏度高,但对不同蛋白质反应性不同且精密度较差,可用于尿液、脑脊液等低蛋白浓度样品的蛋白质定量。

6.试述双缩脲法测定体液总蛋白的方法原理和方法性能。

蛋白质中的肽键(-CONH-)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2+作用产生紫红色络合物,这个反应类似于2个尿素分子缩合后生成的双缩脲与碱性铜离子的反应,因此称为双缩脲法。因至少含2个-CONH-基团才能与Cu2+络合,故氨基酸及二肽无反应,三肽以上才能反应,体液中小分子肽含量极低,对蛋白质定量可忽略不计,且该法对各种蛋白质呈色基本相同,故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好,此外精密度好;显色稳定性好,试剂单一,方法简便;灵敏度虽不高,但对血清总蛋白定量较为适用。对蛋白质含量很低的其他体液如脑脊液、胸腹水和尿液等,不是合适的定量方法。 7.请述BCG法测定血清清蛋白的方法原理及其方法性能。

在pH4.2的环境中,清蛋白带正电荷,具有与阴离子染料溴甲酚绿(BCG)结合的特性,而此时球蛋白基本不结合BCG,故可直接测定血清中的清蛋白。BCG 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重复性好,能自动化。虽然α和β球蛋白与BCG也能起慢反应,但缩短反应时间即能去除此非特异性反应,自动分析法使显色反应10-30秒后即可进行比色,因而使该法变得很实用。

8.哪些血清蛋白质已有国际公认的标准参考物质?可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的血清蛋白质有哪些?

血清中的蛋白质因为都是由氨基酸组成,性质相似,故除少数蛋白质有某种特性可利用,如清蛋白能用BCG法测定外,其他蛋白测定都需制备特异的抗血清,采用免疫化学方法测定。ALB、PA、AAT、AAG、Hp、AMG、Cp、TRF、CRP,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C4,这14种蛋白质目前已有国际公认的标准参考物质,能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和其他体液中的这些蛋白质。此外,免疫球蛋白轻链κ和λ、甲胎蛋白(AFP)、β2微球蛋白等在体液中的浓度也可用上述方法测定。

9.血浆运输载体类蛋白质有哪些,分别可运载哪些物质?

血浆脂蛋白包括CM、VLDL、LDL、HDL等,运输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及脂肪酸,前清蛋白与清蛋白运输游离脂肪酸、某些激素、胆红素、多种药物等,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运输甲状腺激素,皮质素结合球蛋白运输皮质醇,类固醇激素结合球蛋白运输类固醇激素,视黄醛结合蛋白运输视黄醛,转铁蛋白运输铁,结合珠蛋白运输血红蛋白,血色素结合蛋白运输血红素,铜蓝蛋白运输铜。 10.测定血清转铁蛋白有哪些方面的临床意义?在这些方面的临床应用中还有哪些相关的生化指标?

(1)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在缺铁性贫血中TRF增加,同时有血清铁下降及铁饱和度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时TRF正常或低下,因红细胞对铁的利用障碍,因而血清铁正常或增高,铁饱和度升高,可超过50%,甚至达90%。

(2)TRF在急性时相反应中含量往往降低。

(3)作为营养状态的一项指标,其生物半寿期较短,故能及时地反映脏器蛋白的急剧变化,且是判断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

11.简述苯丙酮酸尿症的代谢紊乱和治疗方法。

当出现遗传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不足时,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成酪氨酸,体内的苯丙氨酸蓄积,并可经转氨基作用生成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血中苯丙氨酸极度升高,苯丙酮酸也异常升高并出现苯丙酮酸尿。

PKU患者有智力缺陷,其严重程度与血苯丙氨酸升高的水平和持续时间有关,因而患儿出生后3月内即需用低苯丙氨酸膳食治疗,控制血中苯丙氨酸浓度,可以改善症状,防止痴呆发生。这种治疗最少至10岁,甚至终生。

12.请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原因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原因有胱硫醚-β-合成酶缺乏、甲硫氨酸合成酶缺乏及食物营养维生素B6、B12和叶酸缺乏。同型半胱氨酸增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后形成同型半胱氨酸巯基内酯,可与低密度脂蛋白形成复合体,随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转变为泡沫细胞;②同型半胱氨酸发生自发氧化,形成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和低密度脂蛋白氧化;③同型半胱氨酸巯基内酯可与反式视黄酸共同引起血小板的凝集,还可引起血栓素(TXB2)以及PGF1α的形成,从而促进血凝块的形成。 13.请述高尿酸血症的病因。

(1)尿酸排泄障碍: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或(和)分泌功能减退时,便导致高尿酸血症。其中一部分是机制不明的多基因性遗传缺陷引起,另一部分由继发性慢性肾疾患等引起。 (2)尿酸生成过多

1)由嘌呤合成代谢紊乱引起,其中大多数属多基因遗传缺陷,机制不明。其中酶缺陷引起者仅占少数: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②PRPP合成酶亢进;③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缺乏,引起葡萄糖-6-磷酸增多,并沿磷酸戊糖代谢途径转化成较多的PRPP,使嘌呤合成增多。④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乏。

2)嘌呤分解增加:在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有旺盛的细胞合成和分解,从而出现核酸分解亢进,嘌呤和尿酸生成增多。

14.请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关系。

血液pH为7.4时,尿酸钠的溶解度约为0.42mmol/L(7mg/dl),尿酸浓度>0.42mmol/L 时血浆尿酸

已成过饱和状态,当浓度>0.48mmol/L持久不降,并出现血浆清蛋白及α1α2球蛋白减少、局部pH降低或局部温度降低时即可使尿酸钠呈微小结晶析出。尿酸盐结晶较易沉淀在血管较少,基质中粘多糖含量较丰富的结缔组织、软骨和关节腔内。运动、饮酒、应激、局部损伤等都可诱发这些部位急性炎症发作,如运动使这些组织容易发生缺氧,于是出现糖酵解加速,乳酸产生增多,pH降低,导致局部尿酸钠结晶析出。微小的尿酸钠结晶表面可吸附IgG,在补体参与、多型核白细胞吞噬作用及各种炎症介质作用下,导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此即为痛风。 15.简述氨基酸的过筛试验和定量测定方法。

氨基酸过筛试验包括薄层层析、尿液颜色试验和Guthrie微生物试验,薄层层析能将体液中氨基酸分离并显色,其中单向层析一般适用于某一个或一组氨基酸增高时的筛选检测,能检测血尿中大部分病理性的氨基酸增多,双向层析可用于鉴定氨基酸种类,作为确诊的参考。尿液颜色试验是根据某种氨基酸与某些特殊化学试剂反应后呈现特定颜色的能力,来定性判断氨基酸的存在以及某种氨基酸异常的疾病。Guthrie试验是一种半定量方法,利用高浓度待检氨基酸,可克服其竞争性抑制剂,从而观察到菌株生长的原理,来反映标本中氨基酸的存在情况。

体液氨基酸定量主要是色谱法,尤其以HPLC法多用,该法分辨率和灵敏度均高,分析时间相对较短;色谱分离后的氨基酸通常被衍生后检测,常用茚三酮或荧光试剂衍生(如邻苯二甲醛或荧光胺),茚三酮法能检出nmol水平的氨基酸,邻苯二甲醛可检出pmol水平。利用色谱原理的专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更为方便。某些氨基酸可采用酶法分析进行定量,如采用L-苯丙氨酸氧化酶或L-苯丙氨酸脱氢酶测定L-苯丙氨酸或苯丙酮酸,谷氨酰胺酶测定谷氨酰胺,亮氨酸脱氢酶分别测定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等。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

一、选择题 【A型题】

1.影响胰岛素分泌和释放的最主要因素是:

A:血脂水平升高 B: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C:血糖水平升高 D:外界因素刺激 E:血氨基酸水平升高 2.胰岛素是由何种细胞分泌的:

A:胰岛α和β细胞 B:胰腺δ细胞 C:胰岛α细胞 D:胰岛β细胞 E:胰岛γ细胞 3.正常成人的空腹血糖浓度是:

A:7.0 mmol/L~11.1 mmol/L B:6.1 mmol/L ~7.0mmol/L C:8.9mmol/L~10mmol/L D:3.89 mmol/L~6.11mmol/L E:2.8 mmol/L~7.8mmol/L 4.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作用是:

A:促进糖异生、抑制糖原分解 B:抑制糖异生、促进糖原分解C:促进糖异生和糖原分解 D: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 E:促进糖的有氧氧化 5.能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是:

A:甲状腺素 B:肾上腺素 C:ACTH D:醛固酮 E:生长抑素 6.下列关于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降低合成代谢的激素 B: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转变而来 C:胰岛素与胰岛素原都有生物活性 D:胰岛素与C肽以2:1的摩尔比释放入血

E:胰岛素首先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触发细胞内一系列特异性的信号转导,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7.下列关于1型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害引起 B: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C:存在胰岛素抵抗 D:是多基因遗传病 E:存在多种自身抗体 8.下列关于2型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常见于青少年 B:胰岛素抵抗 C: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 D:患者多数肥胖 E:起病较慢 9.下列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 B: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

C:各种原因引起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是其诱因 D:血酮体常>5mmol/L E:表现为广泛的功能紊乱

10.临床实验室推荐以血浆为测定葡萄糖浓度的样本,期原因是:

A:制备方便 B:血细胞中葡萄糖渗出会使血糖值升高 C:白细胞增多时会使血糖值增高 D:血细胞中存在糖酵解,会使血中葡萄糖减少 E:细菌污染时会使血糖值增高 11.关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酶促反应产物 B生成不可逆 C高血糖得到纠正时,可以转变为正常物

D促进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E是比糖化血红蛋白更长期的糖尿病控制指标 12.关于低血糖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糖水平≤3.89mmol/L即可诊断 B临床症状主要是与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异常相关 C经典的诊断试验是72h禁食试验 D由多种因素引发 E:糖尿病病人发生的几率较高 【B型题】

A: 3.89 mmol/L~6.11mmol/L B:8.9 mmol/L~10mmol/L C:≥7.0 mmol/L D:6.1~7.0mmol/L E: ≥11.1mmol/L 13. 高糖血症的判断标准是空腹血糖浓度( ) 14. 正常人空腹血浆正常参考值是( )

15. 糖尿病病人OGTT试验时2小时血糖浓度应( ) 16. 肾糖阈值是( )

17. 糖尿病病人的随机血糖浓度值是( )

18. 空腹血糖浓度值为( )时可诊断为空腹血糖损伤

A:葡萄糖脱氢酶法 B:己糖激酶法 C:葡萄糖氧化酶法 D:邻甲苯胺法 19. 目前血糖测定的常规方法是( ) 20. 目前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是( )

A:血胰岛素测定B:糖化蛋白测定 C:尿清蛋白排泄试验 D: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 E: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 F:血和尿酮体测定 G:血乳酸和丙酮酸测定 21. 反映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指标是( ) 22.反映血糖调节物水平的指标是( ) 23.反映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是( ) 24.用于糖尿病诊断和筛查的指标是( ) 25.用于检测胰岛素抵抗的指标是( )

26.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状况的指标是( ) 27.诊断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指标是( ) 【X型题】

28.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包括:

A: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糖原或脂肪 B:促进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 C:抑制糖异生 D:刺激蛋白质合成 E:抑制蛋白质分解 29.调节血糖的激素有:

A:胰岛素 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C:胰高血糖素D:生长激素E:肾上腺素 30.下列关于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相反 B:低血糖时,数分钟之内能刺激葡萄糖的释放增加

C:增加葡萄糖的动员并减少血糖的利用 D:主要的靶器官是肝脏 E: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调节 31.下列关于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B:机体结构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C:参与维持血浆胶渗压的稳定 D:能运输外源物质 E:维持机体的代谢平衡 32.下列关于胰岛素抵抗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位浓度的胰岛素细胞效应减弱 B:机体对正常浓度胰岛素的生物反应性降低

C:胰岛素抵抗状态下易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D:是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E:其检测的“金标准”是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 33.需要进行OGTT 筛查的人群包括

A:所有年满30岁的人群 B:体重≥120%标准体重者 C:存在与糖尿病发病高度相关的因素 D:生育过>9kg体重的胎儿的妇女 E:高血压症患者 34.下列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基化可发生在血红蛋白的α链和β链上 B:其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可逆的、酶促反应程 C:可根据其所带电荷不同而将其分离 D:反映的是过去6周~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 E:测定采用动脉血标本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C 2.B 3.D 4.C 5.E 6.E 7.C 8.A 9.A 10.D 11.C 12.A 【B型题】

13.C 14.A 15.E 16.B 17.E 18.D 19.C 20.B 21.C 22.A 23.B 24.E 25.D 26.G 27.F 【X型题】

28.ABCDE 29.ABCDE 30.ABCDE 31.ABE 32.ABCDE 33.BCDE 34.ACD 二、名词解释

1.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是指8吓死内不摄入含热量的食物后,所测得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FPG为糖尿病最常用检测项目,若空腹血糖浓度不止一次高于7.0mmol/L (126mg/d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但在2型糖尿病中,由于高血糖是相对较晚才产生的,因此仅用FPG这个诊断标准将延误诊断并对糖尿病人群的流行估计过低。

2. OGTT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作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不同个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的一种标准方法,并且对确定健康和疾病个体也有价值。OGTT比空腹血糖更灵敏,但重复性较差。

3.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特征。长期高血糖将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功能紊乱和衰竭,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系统。两种病理过程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胰腺?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及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

4.低糖血症 (hypoglycemia)指血糖浓度低于空腹血糖参考水平下限。多数人建议空腹血糖参考下限为2.78mmol/L(50mg/dl),低血糖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与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异常相关。

三、简答题:

1.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答:机体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依靠激素的调节,主要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主要升高血糖的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另外甲状腺素和生长抑素等也能间接地影响血糖水平。 2.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答: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种。 1.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如多尿、多饮和无原因体重减轻等),同时随机血糖浓度≥200mg/dL(11.1mmol/L)

2.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PG)≥7.0mmol/L (126mg/dl)

3.口腹葡萄糖耐量(OGTT)实验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2h-PG)≥11.1mmol/L(200mg/dL)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单独用来诊断糖尿病,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阳性结果,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任意一种进行复查才能正式确诊。 3.C-肽测定的意义:

答:胰岛素原是胰岛素的前体和主要储存形式,它水解为51个氨基酸的活性胰岛素和31个氨基酸的无活性的C-肽,二者以等摩尔数分泌入血。C-肽虽然没有生物活性,但它对于保证胰岛素的正常结构却是必须的。由于C-肽的半寿期比胰岛素更长(约35分钟),因此在禁食后血浆C-肽的浓度比胰岛素高5倍~10倍,并且C-肽主要在肾脏中降解,受肝脏代谢影响少,因此,同血胰岛素浓度相比,C-肽能更好地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同时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也不与胰岛素抗体发生反应。 4.OGTT试验:

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作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不同个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的一种标准方法,并且对确定健康和疾病个体也有价值。

OGTT试验主要用于①诊断妊娠糖尿病(GDM);②诊断糖耐量减退(IGT);③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7.8 mmol/L,可用OGTT评价。在此时如有异常OGTT结果,不代表有肯定因果关系,还应该排除其他疾病;④人群筛查,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 WHO推荐的标准化OGTT是:试验前3天,受试者每日食物中糖含量不低于150g,且报纸正常活动,影响试验的药物应在3天前停用。试验前应空腹10小时~16小时。坐位取血后5分钟内饮入250ml含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妊娠妇女用量为100g;对于小孩,按1.75g/kg

体重计算,总量不超过75g),之后,每隔30分钟取血1次,共4次,历时2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血标本的收集时间,可长达服糖后6小时。于采血同时每隔1小时留取尿液作尿糖测定。整个试验过程中不可吸烟、喝咖啡、喝茶或进食。一般根据5次葡萄糖水平(空腹时为0)绘制糖耐量曲线。 结果判断:

①FPG正常(<7.0mmol/L,并且2hPG<7.8 mmol/L为正常糖耐量。

②血浆FPG介于6.1 mmol/L~7.0mmol/L*之间,2hPG <7.8 mmol/L为空腹血糖损害(IFG); ③血浆FPG<7.0mmol/L和2hPG 介于7.8 mmol/L~11.1mmol/L间为糖耐量减退(IGT);

④血浆FPG≥7.0mmol/L,2hPG≥11.1mmol/L为糖尿病性糖耐量。

第四章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一、选择题 A型题

1. 下列各种脂蛋白中,脂质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是( )

A CM B VLDL C LDL D HDL E.Lp(阿) 2. 下列各种脂蛋白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是( )

A CM B β-脂蛋白 C 前β-脂蛋白 D α-脂蛋白 E. 糖蛋白 3. 下列各种脂蛋白中,能够抑制纤溶酶活性的脂蛋白是( )

A VLDL B LDL C HDL D Lp(a) E. 糖蛋白 4. HDL中存在的主要载脂蛋白是( )

A ApoJ B ApoB100 C ApoC D ApoE E. ApoA 5. LDL中存在的主要载脂蛋白是( )

A ApoA B ApoB100 C ApoC D ApoE E. ApoJ 6. 下列哪一项是肝脏清除胆固醇的主要方式( )

A 转变成类固醇 B转变成维生素D C 在肝细胞内转变成胆汁酸 D 合成低密度脂蛋白 E. 转变成粪固醇

7. 下列关于Lp(a)叙述错误的是( )

A Lp(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B Lp(a)在脂蛋白电泳时属于β-脂蛋白部分 C Apo (a)与纤溶酶原具有高度同源性

D Apo (a)可从Lp(a)上脱落下来,剩下不含Apo(a)仅含ApoB100的颗粒称LDL E. Lp(a)是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因子

8. 下列哪种脂蛋白可以将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运转至肝外组织( ) A CM B VLDL C LDL D HDL E.IDL 9. 下列哪种脂蛋白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

A CM B VLDL C LDL D HDL E.IDL 10. 人群中ApoE可有常见几种不同的表型( )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E. 10种 11. VLDL受体的配体是( )

A 含ApoB100的脂蛋白 B 含ApoE的脂蛋白 C含ApoC的脂蛋白 D 含ApoA的脂蛋白 E. 含ApoJ的脂蛋白

12. Ⅰ型清道夫受体的SRCR区域富含下列哪种氨基酸( )

A 组氨酸 B 半胱氨酸 C 赖氨酸 D 色氨酸 E. 胱氨酸 13. 清道夫受体有广泛的配体谱,其配体的共同特点是( )

A 都为多阴离子化合物 B都含有ApoA C 都含有ApoB100 D 都含有ApoE E 都含有ApoH 14. LPL在发挥其酶活性时所必需的辅因子是( )

A ApoAⅠ B ApoAⅡ C ApoCI D ApoCⅡ E.IDL 15. 1970年以后世界卫生组织把高脂蛋白血症分为几型( )

激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并进一步泡沫化。Lp(a)是公认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11.如何划分血浆胆固醇浓度的风险界值。

答:高胆固醇血症是缺血性心肌疾患等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浆TC或LDL-C升高到一定水平,就应当引起警觉。我国将血浆TC<5.20mmol/L、LDL-C<3.10mmol/L定为合适范围,TC在5.20 mmol/L~5.66 mmol/L、LDL-C在3.13 mmol/L~3.60 mmol/L定为临界值边缘,TC≥5.70 mmol/L、LDL-C≥3.62 mmol/L定为危险阈值;2001年美国发布的ATPⅢ计划中,将血浆TC<5.17mmol/L、LDL-C<2.60mmol/L定为最适值,TC在5.17 mmol/L~6.18mmol/L、LDL-C在3.36 mmol/L~4.11 mmol/L定为临界高值,TC≥6.20 mmol/L、LDL-C4.11~4.90mmol/L定为高值。上述各值可理解为血浆胆固醇浓度的风险界值。 12. 简述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方案。

答: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方案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非药物治疗就是实施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即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包括减少热量摄入,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和富含纤维性食物摄入量,增加运动量,减少肥胖,特别是缩小肥胖者腰围,以达到降低血总胆固醇和LDL-C的水平;必要时才考虑药物治疗,目前推荐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为治疗药物,主张联合应用降脂药以降低病人血清LDL-C达到目标值为目的。 13. 试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原理及方法学的评价。

答:由于VLDL和LDL中的ApoB含有较多的碱性氨基酸,在二价阳离子存在下可与多聚阴离子形成复合物沉淀,故上清液中只含HDL,再用酶法测定上清液中胆固醇,即HDL-C。主要有五种检测方法:

(1)肝素—锰沉淀法,该法操作简便易行,但遇上血脂升高的标本,有沉淀不完全的差异。 (2)硫酸葡聚糖—镁法,该法简单易行,但试剂较贵。

(3)聚乙二醇法,简便易行,若遇高脂血症标本,其重复性差。

(4)遮蔽直接测定法,利用脂蛋白中某种特异抗体,先将血浆中LDL和VLDL包裹保护,不受测定胆固醇试剂的影响,而直接测定未被包裹的HDL中的胆固醇,在不离心分离条件下,测定出HDL的胆固醇含量、快速准确,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14. 试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的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

答: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间接法和直接测定法。

(1)间接法:也称为计算法,该法是Eriedewald于1972年发明的一个经验式:LDL-C=TC-[HDL-C+(TG×1/5)],利用血清中TC、TG和HDL-C含量按公式推算出LDL-C的量。运用这一公式是有条件的:①空腹血清不含CM;②TG浓度在4.60mmol/L以下;③Ⅲ型高脂血症除外。

(2)直接测定法:主要利用胆固醇酶与表面活性剂进行反应达到测定的目的。分为三大类:①化学沉淀法;②免疫分离法;③均相测定法。其中免疫分离法主要采用免疫比浊试剂进行自动化检测,被临床广泛使用,结果准确快速。

15. 试述免疫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的基本原理及检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免疫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的基本原理为:载脂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与血清中相应的抗原(即相应的载脂蛋白)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并形成微细颗粒,混悬于溶液介质中,光线通过这种浑浊介质溶液时被吸收一部分,吸收的多少与混浊颗粒的量成正比。在抗体量一定的条件下,抗原越多,抗原抗体复合物越多,溶液越浑浊,吸收光越多,以此对抗原(载脂蛋白)进行定量。 在检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免疫比浊法所用抗体应是单价、特异并且高效价,否则测出结果偏高。(2)抗原抗体比例要适当。(3)作定量工作曲线时,不能以单一标准浓度定标、以一次方程直线回归运算,这样无法准确测出过低和过高值。可采用终点法或速率法,用五点或七点不同浓度进行定标,经三次曲线方程拟合求出一条能反应真实情况的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方程,作为定量工作曲线。

16. 何谓神经鞘磷脂?简述其代谢过程。

答:神经鞘磷脂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神经鞘脂,包括含有神经鞘氨类化合物的脂质,主要存在于脑及神经组织中的含神经鞘氨醇、或异构体、或其衍生物、或其同系物等脂质内,构成生物膜的重要

成份, 其组成成份为鞘氨醇、脂肪酸和磷酸胆碱。神经鞘磷脂的合成分为三个阶段:①合成鞘氨醇;②合成神经酰胺;③神经鞘磷脂的合成。溶酶体内含有神经鞘磷脂酶等多种水解神经鞘磷脂的酶,进行分解代谢。若先天性缺乏此类酶,神经鞘磷脂不能被水解而堆积在细胞内,则出现神经鞘磷脂质贮积症,主要临床症状为肝、脾肿大和智力障碍。神经鞘磷脂大量贮积在细胞内,易形成泡沫细胞,如先天性缺乏神经鞘磷脂酶的尼曼-皮克病人,在骨髓细胞中均可见到体积大于红细胞5-10倍的泡沫细胞,称为尼曼-皮克细胞。

第五章 诊断酶学

一、选择题 A型题

1.转氨酶的作用需下列哪一种维生素 ( ) A.烟酸 B.泛酸 C.硫胺素 D.磷酸吡哆醛 E.四氢叶酸 2.酶促反应进程曲线通常可用于确定 ( )

A.酶反应线性范围 B.适宜的pH C.适宜的酶量范围 D.反应线性的时间范围 E.底物的浓度 3. SI制中酶活性单位为 ( )

A.U/L B.Katal C.g/L D.ml/L E.pmol

4.下列哪一种辅因子的生成可通过测定340nm处吸光度的降低数来表示 ( ) A.FADH2 B.NAD+ C.NADH+ D.FMN E.NADPH 5.人体含ALT最丰富的组织是 ( )

A.肝细胞 B.心肌 C.骨骼肌 D.红细胞 E.肾脏

6.用ACP诊断前列腺疾病时,为防止红细胞干扰,应加入何种抑制剂 ( ) A.苯丙氨酸 B.L-酒石酸 C.尿酸 D.EDTA E.L-半胱氨酸 7.为保证酶动力学分析,要求底物浓度必须是 ( )

A.>Km值10倍以上 B.与Km值相同 C.等于1/2Km值 D.<1/2Km值 E.<1/10Km值 8.LD测定的全部方法中,所必需的物质是 ( )

A.丙酮酸 B.2,4-二硝基苯肼 C.乳酸 D.NAD+或NADH E.氢氧化钠 9.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恢复正常的酶是 ( ) A.ALT B.LD C.CK D.AST E.ALP

10.血清肌酸激酶比色法,即利用磷酸肌酸+ADP→肌酸+ATP反应测定肌酸生成量,在试剂中加入半胱氨酸,其目的是 ( )

A.激活剂 B.调整缓冲液的pH C.维持缓冲液的pH稳定 D.提供-SH E.提供高能磷酸基团 11.急性胰腺炎病人在急性发作时尿中淀粉酶活性一般在几小时后增高 ( ) A. 2~6h B. 6~10h C .24~28h D.30~36h E.12~24h 12.下列影响ALP的生理因素中哪项不正确 ( )

A.在肝脏中含量最高 B.高脂肪饮食时ALP降低 C.临产前1个月的孕妇含量明显高于同龄妇女 D.血标本放置过夜可使ALP增高 E.儿童含量明显高于成人 13.肌肉损伤时可见血清LD同工酶的变化为 ( )

A.LD1>LD2 B.LD2>LD3 C.LD3>LD4 D.LD4>LD5 E.LD5>LD4

14.使某酶(Km为0.05mmol/L)催化的反应速度达80%Vmax时的底物浓度应是 ( ) A.0.1mmol/L B. 0.2mmol/L C.0.4mmol/L D.0.5 mmol/L E.0.8mmol/L 15.α-HBD测定实际反映的主要是下列哪种LD同工酶的活性 ( ) A.LD1 B.LD2 C.LD3 D.LD4 E.LD5

16. 连续监测法测酶活性浓度的常数K值,改变其大小最方便的途径为 ( ) A改变标本稀释度 B改变监测时间长短 C.改变底物浓度 D.改变酶反应温度 E.改变酶反应的pH值

17. 连续监测法测定AST所用基质通常是 ( )

A.丙氨酸-α酮戊二酸 B.丙酮酸-谷氨酸 C.门冬氨酸-α酮戊二酸 D.草酰乙酸-谷氨酸 E.谷胱甘肽-氨基酸

18. “胆酶分离”通常是下列哪种疾病的征兆 ( )

A.急性心肌梗死 B.肝癌 C.脂肪肝 D.肝坏死 E.胆石症 19.下列哪种酶与心脏功能是否正常关系不大 ( ) A.AST B.ALP C.CK D.LD E. α-HBD 20.CK-MM有几种亚型 ( )

A.2 B.3 C.4 D.5 E.6

21.在酶活性测定时,底物浓度最好是Km的 ( )

A. 0.1倍 B. 1.0倍 C. 1.0-10倍 D. 20-100倍 E. 1.0-5.0倍 22.乳酸脱氢酶一般形成的同工酶的种类有 ( )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E. 6种 23. 乳酸脱氢酶属于 ( ) A.氧化还原酶类 B.转移酶类 C.水解酶类 D.连接酶类 E.异构酶类 24.目前我国临床实验测酶活性浓度时,反应体系温度变化应控制在 ( ) A.±1℃ B.±0.5℃ C.±0.3℃ D.±0.1℃ E.±2℃

25.在CK测定中,CK的Km为2.4mmol/L,指示酶G6PD的Km为0.27mmol/L。如将CK测定上限定为450u/L(实际测定时样本稀释60倍,实际为7.5u/L),希望VX/(Km)X=Vi/(Km)i,反应体系为1ml,则G6PD用量是( )

A. 0.0835U B.0.835U C.8.35U D. 83.5U E. 835.0U B型题

A.AST B.LD C. α-HBD D.CK E.ACP 26.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恢复正常的血清酶是 ( ) 27.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最大的血清酶是 ( )

A.LD2>LD1>LD3>LD4>LD5 B.LD5>LD1>LD2>LD3>LD4 C.LD3>LD1>LD2>LD4>LD5 D.LD1>LD2>LD3>LD4>LD5 E.LD4>LD1>LD2>LD3>LD5 28.正常成人血清LD同工酶电泳结果为 ( )

29.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9h后血清LD同工酶电泳结果为 ( )

A. ALT和AST B. ALP和CK C. AMY和LPS D. AST和AMY E. CK和CK-MB 30.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酶是 ( ) 31.多用于肝脏疾患诊断的酶是 ( ) 32.多用于骨疾患诊断的酶是 ( ) 33.多用于胰腺炎诊断的酶是 ( )

A. Ca2+ B. Fe2+ C. Cl- D. Zn2+ E .Mg2+ 34.激酶参与的酶促反应需要哪种离子参加 ( ) 35.碱性磷酸酶和羧基肽酶A整体结构中含 ( ) 36.能加速淀粉酶反应的离子为 ( ) X型题

37.ACP与ALP的区别在于 ( )

A.最适pH不同 B.组织来源不同 C.所作用的底物种类相近 D.缓冲液种类不同 E.稳定性不同 38.标本溶血对下列哪些酶测定结果有影响 ( ) A. CK B. LD C. ALT D. AST E. GGT

39.下列哪些组织器官在病理情况下血清及尿液中淀粉酶可增高 ( ) A.肾脏 B.胰腺 C.肺脏 D.唾液腺

40.下列哪项是CK的变异体 ( )

A.巨CK1 B.CK-MB C.CK-MM D.巨CK2 E.CK-BB 41.下列酶中具有酶原形式的酶有 ( ) A.胃蛋白酶 B.胰蛋白酶 C.ALT D. ALP E.糜蛋白酶 42.连续监测法进行酶学测定中常见的干扰因素有 ( )

A.样本本身含有其它酶和物质干扰 B.工具酶中混有其它酶的污染 C.非酶反应的干扰 D.分析容器的污染 E.沉淀形成 43. 影响血清酶的生理变异的因素有 ( )

A.性别 B.年龄 C.进食 D.运动 E.妊娠与分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D 2.D 3.B 4.C 5.A 6.B 7.A 8.D 9.C 10. D 11.E 12.B 13.E 14.B 15. A 16.A 17.C 18.D 19.B 20.B 21.D 22.D 23.A 24.D 25.B B型题

26.D 27.E 28.A 29.D 30.E 31.A 32.B 33.C 34.E 35.D 36.C

X型题

37.ABDE 38.ABCD 39.BD 40.AD 41.ABE 42.ABCDE 43.ABCDE 二、名词解释二、名词解释

1.米氏常数Km:Km是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一般在10-6~10-2mol/L之间。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2.“酶胆分离”现象:.重症肝炎时血中ALT常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酶胆分离”现象,是肝坏死的前兆。

3.同工酶:同工酶是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但其分子组成、空间构象、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和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类酶。

4.同工酶亚型:某些酶或同工酶从组织进入体液后,可进一步变化为数个不同类型即所谓“亚型(isoform)”。 即指基因在编码过程中由于翻译后修饰的差异所形成的多种形式的一类酶。亚型往往在基因编码产物从细胞内释入血浆时因肽酶作用降解而形成。

5.零级反应期:在酶反应的最初阶段,底物常处于过量状态,产物的增加与时间成正比,而与底物浓度无关的这段时间。

6.辅因子:一般指体内结合酶的非蛋白部分,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可分为辅酶和辅基两类。

7.血浆特异酶:主要指作为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发挥特定的催化作用的酶。 8.外分泌酶:指来源于消化腺或其他外分泌腺的酶,如胰淀粉酶等。

9.工具酶:通常把酶学分析中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浓度的酶称为工具酶。

10.连续监测法:连续测定酶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点数据,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称为连续监测法。 三、问答题

1. 根据米-曼式方程计算,当[S]=3Km时,其反应速度V为多大?

V=Vm[S]/(Km+[S])=Vm3Km/(Km+3Km)=3/4Vm=0.75Vm,即V/Vm=0.75 。 2. 临床酶学测定之前,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贮存有何注意点?

临床酶学测定酶之前,标本还要经过采集、分离和储存等一系列处理过程。而酶在血中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血液离开机体后还会有一定变化。因此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起测定值的变化。采血后1~2小时必须及时离心,分离血清。除非测定与凝血或纤溶有关的酶,一般都不采用血浆而采用血清作为测定标本。有必要时,可考虑使用肝素为抗凝剂,在常用抗凝剂中它对酶的影响最小。大部分酶在低温中比较稳定,分离血清如不能及时测定,应放入冰箱保存。 3. 简述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临床酶学测定时系数K值的计算与应用。 条件固定时从理论上来讲V、v和L均为固定值,?为常数,则将上述公式可简化为:U/L=?A/min?K,K=( V?106 )/ ??v?L。一般称K为酶活性浓度定量系数(或称为常数),主要用于临床酶活性测定的计算与校正。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在具体仪器条件下,定期检查和实际测定指示物的?和系数K值(即仪器实测K值)。 NAD(P)H的?可用葡萄糖的己糖激酶法实测,再计算实测K值。这类K值对目前无稳定、纯度高的指示物者适用。对于可得到高纯且稳定的指示物(如色素原),可配制成溶液,直接在实际仪器条件下测吸光度,计算实测?,再计算实测K值(即仪器及反应试剂因素K值)。此外,还可应用酶校正物(EC)或酶参考物(ERM),对于测定全过程和K值进行校正。 4. 简述临床同工酶的分析方法。

由于同工酶一级结构的不同,导致其在理化性质、催化性质、生物学等方面有明显的性质差异,这些差异为同工酶的分析和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临床同工酶的分析大致可分为两步,即首先精确地分离出某酶的各同工酶组分,然后测定酶的总活性和各同工酶组分的活性。常用方法有电泳法、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动力学分析法(如底物特异性分析法、抑制剂分析法、pH分析法、热失活分析法等)和蛋白酶水解法等。临床常规中以电泳法最常用。如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血清酶活性不正常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同工酶图谱异常时要特别警惕血清中有无巨分子酶。 5.简述ALT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ALT的测定方法有许多种,以往多用比色法如赖氏法、金氏法和改良穆氏法。其中以赖氏法最常用。目前多采用连续监测法进行测定。ALT在肝细胞中较多,当肝脏受损时,此酶入血致使含量增加,往往作为诊断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DeRitis比值(即AST/ALT之比)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肝炎的转归也特别有价值。急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时DeRitis比值分别<1、≥2和≥3。重症肝炎时血中ALT常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酶胆分离”现象,是肝坏死的前兆。心脏、骨胳肌等组织受损及其它肝胆疾病时血清ALT水平也可升

高。有些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氯丙嗪、地巴唑等也可引起血中ALT升高。 6.简述CK及其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CK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等。IFCC测定CK的参考方法为酶偶联法,有两种工具酶及指示酶参与反应。临床常规测定CK同工酶多用电泳和免疫抑制法,现推荐用免疫化学方法直接测定CK-MBmass,可不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CK同工酶亚型测定多用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等。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在各种类型的进行性肌萎缩时,活性均可升高。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等,CK活性也有升高。临床上CK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死。血清中CK-MB升高是国内外公认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确定有无心肌坏死的重要指标。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CK-MB急剧上升,可先于总活力的升高。若CK-MB活力下隆后再度升高,则示心肌复发。

7.血清ACP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清ACP测定的底物、原理和方法与ALP 相似,只是反应pH为酸性。如利用磷酸苯二钠法和磷酸对硝基酚法等在酸性条件下测定ACP。国外多推荐使用磷酸百里酚酞法为底物的比色法。不同方法参考值也不同。临床血清ACP测定主要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指标。前列腺癌,特别是有转移时,血清ACP可明显升高,PAP的测定更有意义。溶血性疾病、变形性骨炎、急性尿潴留及近期作过直肠检查者,此酶亦可轻度增高。 8.血清淀粉酶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正常人血清淀粉酶(AMY)非常稳定,它主要来自胰腺与唾液腺,因此血清与尿淀粉酶活性的改变是诊断胰腺疾病的重要指标。肾功能不全患者也有部分AMY增高。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3h AMY开始升高(也有延至12h后升高者),多在12~24h 达峰值,2~5d下降至正常。如持续性升高达数周,常提示胰腺炎有反复,或有并发症发生。而尿AMY约于发病后12~24h开始升高,下降也比血清AMY慢,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定尿AMY更有价值。进一步测定AMY同工酶如P-AMY,更有助于胰腺炎的特异性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清淀粉酶活性降低主要见于胰腺组织迅速坏死、肝炎、肝硬化、肝癌及急、慢性胆囊炎。

第六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代谢紊乱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一组元素属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A.铁、碘、氟、锌、锰 B.铜、钙、硒、铁、铬 C.碘、铜、汞、锌、铬 D.硅、铅、钒、锌、碘 E.氟、硒、铅、铁、碘 2.克山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是由于缺乏

A.硒 B.铁 C.磷 D.锰 E.钙 3.维生素A除从食物中吸收外,还可在体内由

A.肝细胞内氨基酸转变生成 B.胡萝卜素转变而来 C.由脂肪酸转变而来 D.由叶绿素转变而来 E.肠道细菌合成 4.关于铁代谢的叙述何者是错误的

A.盐酸可促进铁游离有利于铁的吸收 B.草酸可与铁结合成难溶沉淀不利于铁的吸收 C.Fe3+ 比Fe2+溶解度大,故Fe3+较易吸收 D.溶解状态的铁才能被肠吸收 E.由于铁的减少引起的贫血是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5.微量元素系指其含量少于人体总重量的

A.1% B.0.1% C.0.01% D.0.001% E.0.0001% 6.缺乏哪种维生素会引起口角炎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A D.维生素C E.维生素K 7.下列哪种元素是构成赖氨酰氧化酶的组分

A.锰 B.铜 C.碘 D.硅 E.钼 8.胃幽门部粘膜病变可导致哪种维生素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2 E.维生素E 9.分子铁(Fe)应如何进行描述

A.主要贮存于肾脏 B.以Fe3+形式被吸收 C.在小肠由转铁蛋白吸收 D.与铁蛋白结合而贮存于体内 E.缺铁时总铁结合力降低 10.正常人体内含铜约为

A.3~5g B.20~25mg C.80~100mg D.14~21mg E.2~3g

11.动物实验显示,缺铜可导致皮下出血,内出血和心血管功能紊乱,这主要是由于 A.细胞色素氧化酶功能不全,机体缺乏能源

B.亚铁氧化酶功能不全,机体贫血,血管壁营养不良

C.赖氨酰氧化酶功能不全, 胶原和弹性蛋白的交联不完全 D.葡萄糖氧化酶功能不全,内源性维生素C合成过少 E.超氧化物歧化酶功能不全,过氧及超氧化物损伤血管壁 12.肠道细菌作用可给人体提供

A.维生素E B.维生素K C.维生素PP D.维生素C E.维生素D 13.各亚细胞组分中,含锰较多的是

A.线粒体 B.内质网 C.细胞核 D.细胞质 E..细胞膜 14.下列有关脂溶性维生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少或过多都可能引起疾病 B.易被消化道吸收 C.是一类需要量很大的营养素 D.体内不能储存,余者都由尿排出 E.都是构成辅酶的成分 15.葡萄糖耐量因子中含有的元素是

A.铁 B.铜 C.锌 D.镍 E.铬 16.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是

A.铁 B.硅 C.锰 D.硒 E.铜 17.在糖代谢中,作为胰岛素辅助因子的元素是

A.铬 B.钴 C.锰 D.硒 E.锌 18.与碳酸酐酶活动有关的元素是

A.锌 B.铁 C.铜 D.硒 E.锰 19.脚气病是由于缺乏哪种维生素所引起的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E E.维生素PP 20.与维生素E抗氧化作用有协同作用的元素是

A.铁 B.锰 C.硒 D.锌 E.铬 21.下列辅酶或辅基中哪一种含有硫胺素

A.FAD B.FMN C.NAD+ D.NADP+ E.TPP 22.下列关于维生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是一类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B.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 C.维生素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素,需要量大 D.酶的辅酶或辅基都是维生素 E.引起维生素缺乏的唯一原因是摄入量不足 23.转氨酶的作用,需要下列哪一种维生素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PP E.维生素A 24.不具有维生素A活性的物质是

A.胡萝卜素 B.视黄醇 C..视黄醛 D.视黄酸 E.番茄红素 25.夜盲症是由于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E.维生素C 26.―痛痛病‖是下列哪种元素的慢性中毒

A.铅 B.汞 C.镉 D.铝 E.砷 27.下列胡萝卜素类物质在动物体内转变为维生素A的转变率最高的是

A.α-胡萝卜素 B.β-胡萝卜素 C.γ-胡萝卜素 D.新玉米黄素A E.玉米黄素 28.坏血病是由哪一种维生素缺乏所引起的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PP E.硫胺素 29.转氨酶的作用需要下列哪种维生素

A.叶酸 B.烟酸 C.泛酸 D.磷酸吡哆胺 E.核黄素 30.指出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维生素D原

A.麦角钙化醇 B.胆钙化醇 C.7-脱氢胆固醇 D.1.25一二羟胆钙化醇 E.24.25一二羟胆钙化醇

31.维生素E中生物活性最强的是

A.α-生育酚 B.β-生育酚 C.γ-生育酚 D.δ-生育酚 E.生育三烯酚 32.以下生化检测结果可见于缺铁性贫血的是

A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B血清铁降低 C血清铁结合力降低 D血清铁增高 E血清铁正常 33.在体内可由胆固醇转变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E.维生素B 34.下列哪一种物质可防治癞皮病

A.维生素A B.叶酸 C.钴胺素 D.尼克酰胺 E.生物素 35.维生素B6作为酶的辅酶最重要的作用是

A.参与合成神经递质 B.参与合成尼克酸 C.参与合成核黄素 D.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分解和互变 E.作为糖原磷酸化酶组分,稳定酶分子 36.经常日光浴体内不致缺乏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37.小儿经常晒太阳可以预防哪一种维生素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E.硫胺素 38.儿童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

A.骨质软化症 B.佝偻病 C.癞皮病 D.坏血病 E.恶性贫血 39.下列哪种维生素不属于B族维生素

A.叶酸 B.泛酸 C.维生素C D.生物素 E.维生素PP 40.下列哪种维生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抗氧化剂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41.维生素K维持体内在正常水平的凝血因子是

A.Ⅱ、Ⅲ、Ⅴ和Ⅻ B.Ⅱ、Ⅶ、Ⅸ和Ⅹ C.Ⅱ、Ⅶ、Ⅷ和Ⅺ D.Ⅱ、Ⅴ、Ⅹ和Ⅻ E.Ⅱ、Ⅷ、Ⅸ和Ⅺ 42.成年人缺乏维生素D将导致

A.佝偻病 B.骨软化病 C.夜盲症 D.皮肤病 E.脚气病 43.与凝血酶原生成有关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E B.维生素A C.维生素K D.维生素PP E.维生素C 44.VB2异咯嗪环上用于传递氢原子的两个氮原子是

A.N1、N5 B.N1、N10 C. N4、N8 D.N5、N10 E.N7、N8 45.下列哪种维生素的吸收过程,需要胃粘膜分泌的内因子协助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B1 D.维生素D E.维生素B12 46.维生素B2是下列哪种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

A.CoA B.TPP C.NAD+ D.NADP+ E. FAD 47.缺乏哪种维生素,其典型病例具有―三D症状‖

A.维生素A B.维生素K C.维生素E D.维生素PP E.维生素D 48.δ氨荃-γ-酮基戊酸合成酶的辅基中含有

A.硫胺素 B.核黄素 C.维生素B6 D.钴胺素 E.尼克酸 49.缺乏维生素B12可引起下列哪种疾病

A.恶性贫血 B.口角炎 C.坏血病 D.脚气病 E.佝偻病 50.长期不吃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可引起下列哪种维生素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B2 C.维生素C D.维生素K E.维生素PP 51.维生素B12分子结构中含有金属

A.铁 B.锰 C.锌 D.钼 E.钴 52.大人、小孩因缺乏下列哪一种维生素而导致泪腺分泌障碍患干眼病

A.叶酸 B.维生素A C.核黄素 D.泛酸 E.磷酸吡哆胺 53.缺乏维生素B1可能引起下列哪一种症状

A.皮炎 B.不育 C.坏血病 D.脚气病 E.恶性贫血 54.主要以维生素B12形式发挥作用的元素是

A.铜 B.铬 C.钴 D.镍 E.镉 55.下列维生素中哪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癞皮病

A.钴胺素 B.硫胺素 C.烟酸 D.吡哆醛 E.泛酸 56.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可引起下列哪种疾病

A.脚气病 B.癞皮病 C.坏血病 D.恶性贫血 E.佝偻病 57.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

A. 凝血时间缩短 B. 凝血时间延长 C. 凝血酶原合成增加 D. 凝血酶原不受影响 E. 凝血时间正常

58.甲状腺素具有的生物学作用与下列哪个元素有关

A. 锌 B. 碘 C. 铜 D. 硒 E. 铁 59.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是

A. 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 维生素B6 D. 维生素B12 E. 叶酸 60.暗适应时间延长是由于缺乏

A. 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E D.维生素PP E.维生素C 61.克山病的发生原因与下列哪个元素缺乏有关

A.锌 B.碘 C.铜 D.硒 E. 铁 62.具有促进胰岛素作用的元素是

A.铜 B.铬 C.钴 D.镍 E.镉 63.脂类消化吸收障碍时,可引起下列何种疾病

A.坏血病 B.夜盲症 C.癞皮病 D.恶性贫血 E.脚气病 【B型题】

A.恶性贫血 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新生儿出血 D.溶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64.长期缺乏维生素E可出现 65.长期缺乏维生素B12可出现 66.长期缺乏维生素K可出现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2 D.维生素D E.维生素PP 67.出现皮炎、腹泻、痴呆症状是缺乏

68.幼儿骨骼变软,易弯曲,不能正常钙化是因缺乏 69.出现多发性神经炎是因为缺乏

A. 硒和锌 B. 铁和锌 C. 钙和铁 D. 锰和铬 E. 铜和碘 70.肺结核患者应注意补充的无机盐是 71.慢性肝炎患者应注意补充的无机盐是 【X型题】

72.人体内重要的含锌酶有

A.碱性磷酸酶 B.丙酮酸氧化酶 C.碳酸酐酶 D.胰羧肽酶 E.乳酸脱氢酶 73.关于锌的生物学作用的描述是

A.锌可作为多种酶的功能成分或激活剂

B.锌是调节DNA复制、转录的DNA聚合酶的必需组成部分 C.锌是很多金属酶的辅助因子 D.对维持人体正常暗适应有很重要的作用 E.参与免疫过程 74.下列维生素名 — 常见缺乏症组合中哪组是正确的

A.维生素B2 — 口角炎 B.维生素B12 — 恶性贫血 C.维生素A — 夜盲症 D.维生素D — 佝偻病 E.叶酸 — 口角炎 75.引起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共同原因是

A.缺乏足够的阳光照射 B.维生素D吸收不良 C.食物中缺乏维生素D D.维生素D过多 E.肾结石

76.在人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的物质有

A.胆钙化醇 B.β-胡萝卜素 C.γ-胡萝卜素 D.7- 脱氢胆固醇 E.麦角钙化醇 77.铝毒性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高铝血症 B.铝贫血 C.铝骨病 D.铝脑病 E.铝肾病 78.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包括下列哪几项:

A.预防衰老的作用 B.作为供氢体与受氢体的作用 C.促进凝血作用 D.高效抗氧化作用 E.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79.关于维生素D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 B.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通过紫外线照射可转变成维生素D3 C.维生素D是类固醇衍生物 D.未经紫外线照射过的纯净牛奶是维生素D的较好来源 E.儿童维生素D缺乏,常见佝偻病 80.维生素K

A.可由肠道微生物合成 B.缺乏时血液凝固发生障碍 C.在植物中不存在 D.缺乏时凝血时间缩短 E.维持体内Ⅶ、Ⅷ凝血因子在正常水平 81.核黄素缺乏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部位

A.唇 B.口腔粘膜 C.舌 D.会阴皮肤 E.骨骼 82.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有

A.泛醌 B.维生素C C.维生素K D.维生素B族 E.维生素E 83.在维生素B1的分子结构中含有

A.噻唑环 B.嘧啶环 C.羧基 D.硫 E.钴 84.含有维生素B2的辅基或辅酶是

A.NAD+ B.FAD C.FMN D.TPP E.NADP+ 85.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

A.骨软化病 B.坏血病 C.佝偻病 D.脚气病 E.骨质疏松症 86.维生素B6的辅酶形式

A.吡哆醇 B.吡哆醛 C.磷酸吡哆醛 D.磷酸吡哆胺 E.吡哆酸 87.锰参与下列哪些酶的激活

A.脱羧酶 B.氧化酶 C.醛缩酶 D.碱性磷酸酶 E.精氨酸酶 88.下述关于锌的生物学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锌可作为多种酶的功能成分或激活剂 B.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抑制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

C.促进维生素A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D.强免疫及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 E.可降低T细胞功能 89.镉化合物的抑制作用体现于

A.可抑制肝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 B.可抑制脱羧酶 C.可抑制组氨酸酶 D.可抑制脱氢酶 E.可抑制过氧化酶

90.下列哪项名称与所给出的维生素名称相符

A.生育酚 — 维生素E B.硫胺素 — 维生素B1 C.钴胺素 — 维生素B12 D.抗坏血酸 — 维生素C E.核黄素 — 维生素B2 91.脂溶性维生素包括

A.视黄醇 B.钙化醇 C.生育酚 D.维生素K E.硫胺素

92.不能从饮食中摄入蔬菜和水果的病人,他将最有可能存在哪种营养性缺乏症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硫胺素 D.钴胺素 E.叶酸 93.下列有关维生素A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

A.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 B.能转变成维生素A的β-胡萝卜素称维生素A原 C.维生素A有两种形式即A1和A2,二者仅来源不同,但化学结构相同 D.生素A可促进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合成与再生,维持正常视觉 E.分子α-胡萝卜可形成两分子维生素A 94.下列有关维生素B2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 B.维生素B2是多种黄素酶类的辅酶

C.核黄素缺乏常引起口角炎 D.维生素B2是水溶性维生素 E.参与体内铁的转运 95.与碘缺乏有关的是

A.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B.地方性克汀病 C.地方性甲状腺肿 D.高碘性甲状腺肿 E.食海产品过多 96.锰是下列哪些酶的组成成分

A.碱性磷酸酶 B.脯氨酸酶 C.精氨酸酶 D.超氧化物歧化酶 E.丙酮酸羧化酶 97.―痛痛病‖的特点

A.肾小管再吸收障碍 B.镉脑病 C.骨软化症 D.消化道吸收不良 E.镉贫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A 2.A 3.B 4.C 5.C 6.B 7.B 8.D 9.D 10.C 11.C 12.B 13.A 14.A 15.E 16.D 17.A 18.A 19.A 20.C 21.E 22.B 23.C 24.E 25.A 26.C 27.B 28.C 29.D 30.C 31.A 32.B 33.B 34.D 35.D 36.D 37.B 38.B 39.C 40.E 41.B 42.B 43.C 44.A 45.E

46.E 47.D 48.C 49.A 50.C 51.E 52.B 53.D 54.C 55.C 56.E 57.B 58.B 59.D 60.A

61.D 62.B 63.B

【B型题】

64.D 65 .A 66.C 67.E 68.D

69.B 70.C 71 .A

【X型题】

72.ABCDE 73.ABDE 74 .ABCD 75 .ABC 7 6.BCD 77.ABCD 78 .ADE 7 9.ABCE 80 .AB 81.ABCD 82.BD 83 .ABD 84 .BC 85 .ACE 86.CD 87.ABCD 88 .AC 89 .ABCDE 90 .ABCDE 91 .ABCD 92.AB 93 .ABD 94 .ABCDE 95 .BC 96 .BCDE

97.ACD

二、名词解释

1.微量元素:系指占人体总重量1/10000以下,每人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

2.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他们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

3.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可溶于脂类及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称为脂溶性维生素。

4.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在结构上与脂溶性维生素不同,可溶于水,不溶于脂类溶剂,称为水溶性维生素。 三、简答题

1.维生素一般分为哪几种类型?

维生素种类很多,化学结构差异极大。一般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类、维生素C、叶酸、烟酸、泛酸、生物素等。 2.引起维生素缺乏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常见原因有:①每天补充的维生素不足;②机体吸收困难;③机体需要量增加;④在治疗某些疾病时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扰乱了机体平衡;⑤食物储存及烹调方法不当常可造成维生素大量破坏与丢失。

3.为什么在某些生化测定前应避免口服和注射维生素C?

因为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同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在进行某些生化测定时,其可干扰生化测定的反应体系,从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4.人体铁的生物学作用。

⑴ 用于合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⑵ 参与人体必需的酶的合成。 ⑶ 参与能量代谢。 ⑷ 与免疫功能相关。

5.简述铁在人体内按功能铁和贮存铁的分类。

铁在人体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功能铁,系指体内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铁,包括血红蛋白(占67.58%),肌红蛋白(约3%),少量含铁酶及转铁蛋白中所含的铁;另一类贮存铁,贮存铁又分为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蛋白的铁是可以被立即动用的贮存铁,而含铁血黄素是不能立即被动用的贮存铁。

6.简述缺铁的三个阶段。

缺铁是指机体铁量低于正常,根据缺铁的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铁减少期(ID),属于缺铁的最早期,此期贮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又称无贫血缺铁期,此期除血清铁蛋白下降外,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IDA),此期除以上指标异常外,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下降,出现不同程度低色素性贫血。

7.简述铬促进胰岛素的作用及对血糖的调节。

胰岛素是糖代谢的核心物质。胰岛素发挥调节作用,必须有铬参加,其作用是含铬的葡萄糖耐量因子促进在细胞膜的巯基(—SH)和胰岛素分子A链的两个二硫键(—S—S—)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桥,协助胰岛素发挥作用。血清铬减少时,胰岛素铬也减少,糖耐量受损,严重时出现尿糖。补充铬可加速血糖的运转,使之转变为糖原或脂肪贮存备用,从而调节血糖。 8.空气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

空气中的铅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工业烟尘污染和含铅汽油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工业烟尘污染,因铅尘及烟雾污染空气和水会使许多领域如农业、交通、国防等产生不同程度的铅污染。例如铅尘污染的水排入农田,由此使铅污染进入了食物链,对人体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影响。汽油是以四乙基铅作为稳定剂和助燃剂,经燃烧后在大气中将转变为无机铅化合物,如果是来自汽车尾气,其部分沉降于道路两旁数公里区域的土壤和作物上,部分悬浮在大气中。 9.简述中子活化分析法检测微量元素。

中子活化分析法(NAA)是放射化学分析法之一,它是利用热中子辐射,使待测元素原子发生核反应,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检测其放射性强度而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是进行元素含量分析的一种最灵敏的方法,因使用中子作为照射源故称中子活化分析法。该方法试样用量小、干扰小,可对同一样品中多种元素进行测定,但因中子源放射性强,成本高,故不易推广。 10.简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微量元素。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根据样品中待测元素原子化的方法不同,分为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化学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它是基于待测元素,从光源发射的特征辐射,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然后根据待测元素浓度与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成正比的关系,求得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简便、灵敏、准确,是临床微量元素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

11.简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检测微量元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它是基于待测元素与某些试剂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化合物,该化合物对紫外、可见光具有选择性地吸收而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吸收光谱法。该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它也是临床微量元素检测中常用的方法。 12.简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检测微量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是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作为激发能源,使处于基态的待测元素的原子从外界能源获得能量,跃过到激发态,激发态原子将多余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返回基态,从而产生特征光谱而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该法灵敏、准确、快速、干扰小,而且可以多种元素同时测定,是临床微量元素检测的常用方法。但由于仪器价格昂贵、结构复杂、所以普及较慢。

13.分光光度法检测维生素C的原理。

原理:抗坏血酸被铜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和二酮古洛糖酸。在酸性条件下,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苯腙,与同样处理的标准液比色,测其含量。

该方法对还原型和脱氢型两种抗坏血酸都能测定,适合总维生素C的分析。 14.简述血液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血样是微量元素检测中最常用的样品,血液样品可以按需要选择全血、血浆、血清、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样品的采集一般在清晨受检查者空腹时,取毛细血管血或静脉血。采血量由检测元素含量及方法而定。盛血样的试管必须用去离子水清洗、干燥处理,按要求制备全血、血浆、血清、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最好立即检测。若需放置,要在4℃冰箱中冷藏,在-20℃或-80℃超低温冷冻可保存较长时间。

15.列表说明维生素的命名及常见缺乏症。

维生素的命名及常见缺乏症 名 称 以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 常见缺乏症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

抗干眼病维生素 视黄醇 抗佝偻病维生素 钙化醇 生育酚 凝血维生素

夜盲症 干眼病 佝偻病 骨软化症 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出血 出血倾向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PP 维生素B6 维生素M 维生素B12 维生素C

硫胺素 抗脚气病维生素 核黄素

烟酸 尼克酸 抗癞皮病维生素 吡哆醇 吡哆醛 吡哆胺 叶酸 蝶酰谷氨酸

钴胺素 抗恶性贫血维生素 抗坏血酸 抗坏血病维生素

脚气病 口角炎 癞皮病

动脉粥样硬化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 坏血症

第七章 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正常成人每天的生理需水量为 ml。 A. 500 B. 1000 C. 1500 D. 2000 E. 2500

2.在正常情况下体液中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分布是 。

A. 细胞外液大于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等于细胞内液 C. 细胞内液大于细胞外液 D. 以上都不对 E. 以上全对

3. 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以pH来表示,可采用下列哪种表达式? A. log10[H+] B. –log10[H+] C. loge[H+] D. –loge[H+] E. 以上都不是 4.对钠的摄入与排出往往伴随什么的出入?

A.氯离子 B.钠离子 C.钾离子 D.钙离子 E.磷离子 5.细胞内主要阴离子是 。

A.Cl- B.HCO3- C.SO42- D.蛋白质和有机磷酸盐 E.OH- 6. 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高于 mmol/L。 A.3.5 B.4.0 C.4.5 D.5.0 E.5.5

7.在正常情况下体液中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分布是 。

A.细胞外液等于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大于细胞内液 C.细胞内液大于细胞外液 D.不能确定 E.以上全对 8. 对阴离子间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指细胞外液阳离子与阴离子之差 B.公式为AG=(Na+K+)-(Cl-+HCO3-) C.临床以AG升高多见 D.临床以AG降低多见E.对代谢性酸中毒有鉴别诊断的作用 9. 肾脏调节血液pH是通过 。

A.Cl-的重吸收 B.Na+—K+交换 C.HCO3-的重吸收 D.排泄固定酸保留并维持血中碱剩余 E.以上都不是 10.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低于 mmol/L。

A.130 B.140 C.145 D.150 E.155 11.体液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E.组织间液 12.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的离子是 。

A.氯离子 B.钠离子 C.钾离子 D.钙离子 E.镁离子 13. 细胞内高钾和低钠是依靠 。

A.膜的渗透性 B.膜上的钾钠泵的主动转运 C.离子间交换 D.电荷平衡 E.以上都不是

14. 关于正常状态下人体体液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血浆与细胞间液之间的交换 B.有细胞间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的交换 C.胶体渗透压在血浆与细胞间液交换中具有主要作用

D.细胞间液与细胞内液之间交换主要受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影 E.晶体渗透压决定人体体液之间的交换 15.新生儿含水量约为体重的 。

A.70% B.85% C.90% D.75% E.80% 16.血气分析中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PO2仅与cdO2有关 B.ctO2= cdO2+O2Hb C.PCO2仅与cdCO2有关 D.ctCO2= cdCO2+CO2Hb E.cHCO3-=ctCO2-cdCO2 17.维持血容量恒定的关键阳离子是 。

A.K+ B.Mg2+ C.Mn2+ D.Na+ E.Ca2+ 18.健康成年人体液在哪一部分分布最多?

A.血液 B.淋巴液 C.组织间液 D.细胞内 E.脑脊液 19. 正常人随年龄增长其体液总量的变化是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成年前多,而后减少并保持恒定 D.成年前少,而后逐渐增加 E.不受影响 20. 细胞外液中主要阳离子是 。

A.Ca2+ B.K+ C.Na+ D.Mg2+ E.H+ 21. 哪一种情况下可导致血浆钾浓度降低?

A.创伤 B.高烧 C.严重腹泻 D.饱餐后 E.缺氧 22. 大量饮水后,水的主要排泄途径是 。

A.皮肤 B.肠道 C.肺 D.肾 E.胆道 23. 正常成人血钾浓度(mmol/L)为 。

A.3.5~5.5 B.5.5~7.5 C.6.5~8.5 D.4.5~6.5 E.7.5~9.5 24. 常用血浆阴离子间隙(AG)的计算是用 。

A.血浆阳离子减去阴离子 B.血浆阴离子减去阳离子 C.血浆阴离子总和 D.血浆[Cl-]与[HCO3-]之和减去[Na+] E.血浆[Na+]与[K+]之和减去[Cl-]与[HCO3-]之和 25. 哪一种原因最易引起高血钾?

A.因长期不能进食而由静脉补充营养时 B.严重呕吐 C.静脉输入过多钾盐 D.糖和蛋白代谢旺盛 E.进食含钾较多食物 26. 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的最主要离子是 。

A.K+、Cl- B.K+、HPO42- C.Na+、Cl- D.Na+、HPO42- E.Na+、HCO3- 27. 严重腹泻病人常引起 。

A.血中CO2结合力↑ B.血液pH↑ C.血[Na+]和[HCO3-]↑ D.低血钾 E.代谢性碱中毒 28. 急性脱水性疾病时体重减轻的原因是 。

A.组织蛋白分解消耗 B.体液的丢失 C.体内脂肪消耗 D.肌糖原酵解 E.肝糖原氧化 29. 血浆与细胞间液组成成分的差别是 。

A阳离子种类不同 B阴离子种类不同 C阴离子含量不同 D阳离子含量不同 E蛋白质含量不同 30. 体内钠主要分布在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骨骼 D.肌肉 E.肝肾 31. 钠主要排泄途径是 。

A.唾液 B.肾脏 C.汗液 D.呼吸道分泌物 E.肠道 32. 目前临床上最为简便和准确的血清Cl- 的测定方法为 。

A.火焰光度法B.化学测定法 C.离子选择电极法D.滴定法 E.电量分析法 33. 可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批量标本分析的血清K+测定方法为 。

A.火焰光度法 B.化学测定法 C.离子色谱法 D.滴定法 E.电量分析法 34.体内总体水量约_________升。

A.22 B.28 C.42 D.44 E.32 35.血浆含水量约占ECF的______。

A.1/4 B.3/4 C.2/3 D.1/3 E.1/2

36.细胞内钾约占总钾量的98%,血浆中仅占______。 A.2% B.0.2% C.1.5% D.0.3% E.1.2% 37.________使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引起高血钾症。

A.急性肾功能不全 B.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严重呕吐、腹泻 E.输钾过多 38.冷藏保存电解质分析的全血标本,会引起________。

A.血清钾增高 B.血清钾降低 C.血清钠增高 D.血清钠降低 E.血清钾、钠同时增高 39.血清钾、钠测定的参考方法是__________。

A.分光光度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D.火焰光度法E.滴定法

40.血清钾、钠直接ISE法_______,使结果更真实反映临床情况,大多数临床医生推荐使用该方

法。

A.免去了样本的稀释 B.为参考方法 C.可控制离子的活度系数 D.免除了电解质排斥效应 E.使离子活度与浓度相等 41.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溶液中气体分压的总和总是等于大气压P(Amb)的

B.溶液中气体分压的总和不一定等于实测压力 C.混合气体分压的总和不一定等于实测压力 D.混合气体分压特性同样适合于溶液中的气体 E.以上说法都不对 42.估计氧饱和度的表示方法为_____。

A.O2Sat B.SO2 C.FO2Hb D.PO2Hb E.FO2Sat 43.常用血气分析标本应为_____。

A.动脉全血 B.静脉全血 C.血浆 D.毛细血管血 E.血清 44.常用血气分析标本必须采用______抗凝剂。

A.枸橼酸钠 B.草酸钾 C.氟化钠 D.肝素 E.草酸铵 45.血气分析标准校正气体比例为______。

A.10% CO2、0% O2、90% N2 B.10% CO2、20% O2、70% N2 C.0% CO2、5% O2、95% N2 D.20% CO2、10% O2、70% N2 E.10% CO2、10% O2、80% N2 46.血气分析标准校正气体比例为______。

A.10% CO2、0% O2、90% N2 B.0% CO2、5% O2、95% N2 C.15% CO2、0% O2、85% N2 D.20% CO2、10% O2、70% N2E.5% CO2、0% O2、95% N2 47.糖尿病酮症会引起_______。

A.代谢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伴呼吸性酸中毒 48.____的测定可以帮助找出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 A.钾 B.钠 C.氯 D.二氧化碳 E.钙 49.因肺部排CO2减少,引起的高碳酸血症被称为_____。 A.代谢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 50.慢性梗阻性肺病常有_____。

A.代谢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 51.过多的酸通过呼吸道排除,可导致_____。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

52.当血清中cHCO3- < 22mmol/L时,一般判断应考虑______。 A.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

53.pH = 7.16,PCO2 = 50 mmHg,cHCO3- = 18 mmol/L ,应考虑_____。 A.代谢性酸中毒伴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伴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伴呼吸性碱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伴呼吸性碱中毒

54. 哪一项不是O2在肺泡里被摄取的支配因素

A.肺泡气中PO2 B.O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的能力 C.Hb释放CO2换取O2的能力 D.HHb对O2的亲和力 E.正常Hb的量 55.哪一项不是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检测途径

A.O2Sat B.SO2 C.FO2Hb D.氧含量/氧容量 E.PO2Hb 56.血可携带O2的量可用以下因素来判定,但除_____外

A.O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的能力 B.动脉血中PO2 C.红细胞中正常Hb量 D.Hb对O2的亲和力 E.Hb有正常结合与释放O2的能力 57.下面哪个不是Hb对O2的亲和力的依赖因素

A.PO2 B.SO2 C.pH D.2,3-DPG E.温度 58.以下哪一项因素不会引起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

A.体温降低 B.PCO2增高 C.O2亲和力增加 D.2,3-DPG降低 E.pH 增加 59.哪一原因不会引起P50增加

A.体温升高 B.O2亲和力降低 C.pH 降低 D.PCO2降低 E.2,3-DPG增高 60.以下哪一项不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cHCO3-过多堆积 B.有机酸产生过多 C.H+排泌减少 D.cHCO3-过多丢失 E.酸堆积太多 61.下列哪一现象在口渴时不出现

A血浆渗透压↑ B水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 C水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 D唾液减少 E尿量减少

6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凭pH值不能鉴别是呼吸性还是代谢性酸碱中毒 B.pH值正常能排除机体酸碱失衡 C.当pH>7.45时,为失代偿性碱中毒 D.当pH<7.35时,为失代偿性酸中毒

E.血pH即血浆中[H]的负对数值

63.某病人呼吸表浅,口唇紫绀,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为pH=7.28,PCO2=6.1kPa,AB=32mmol/L,SB=25mmol/L 可基本诊断为

A.代偿型代谢性酸中毒 B.失代偿型代谢性酸中毒 C.代偿型呼吸性酸中毒 D.失代偿型呼吸性酸中毒 E.失代偿型呼吸性碱中毒 64.某病人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为:pH=7.36,PCO2=4.0kPa,SB=19mmol/L, AB=18mmol/L BE=-5mmol/L,可考虑为

A.代偿型呼吸性酸中毒 B.代偿型代谢性酸中毒 C.代偿型呼吸性碱中毒 D.代偿型代谢性碱中毒 E.无酸碱平衡紊乱 【X型题】

65.血气分析中,以下哪些指标不是直接测得?

A.PO2 B.pH C.PCO2 D.P50 E.cHCO3- 66.参加水、电解质和pH调节的主要器官有_____? A.肺 B.肝 C.肾 D.肠 E.骨

67.关于总体水在体内的分布,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1/3存在于ECF B.2/3分布在ICF C.ECF的3/4为细胞间液 D.ECF的1/4为血管内液 E.1/3存在于ICF 68.血浆中主要渗透物质有哪些?

+-A.Na B.Cl C.葡萄糖 D.尿素 E.Mg2+ 69.钾在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

A.参与细胞内的正常代谢 B.维持细胞内容量、离子、渗透压及酸碱平衡;

C.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 D.在肠道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 E.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 70.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有_____?

A.钾自细胞内移出或细胞外液钾进入细胞 B.细胞外液受稀释 C.钾总量过多 D.体液酸碱平衡紊乱 E.标本严重溶血 71.常见高血钾症引起的原因有_____?

A.细胞外液受稀释 B.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 C.输入过多D.排泄障碍 E.标本严重溶血 72.临床实验室常采用的测定钠、钾的方法有哪些?

A火焰发射分光光度法 B离子选择电极法 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D分光光度法 E化学滴定法 73.测定钠、钾的分光光度法主要有哪些方法?

A.染料结合法 B.酶法 C.荧光滴定法 D.大环发色团法 E.库仑电量分析法 74.临床常用氯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A.汞滴定法 B.分光光度法 C.库仑电量分析法 D.ISE法 E.酶法 75.O2在肺泡里被摄取主要受哪些因素支配?

A.肺泡气中PO2 B.O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进入血液的能力

C.静脉血红细胞中还原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D.动脉血PO2 E.肺泡气中PCO2 76.动脉血哪些特性将保证足够的O2被送到组织?

A.肺泡气中PO2 B.Hb对O2的亲和力必须正常 C.动脉血PO2高 D.血的O2结合功能正常 E.Hb有能力在组织释放O2 77.血氧饱和度检测途径有哪些?

A.Hb氧饱和度(SO2) B.Hb半饱和时氧分压(P50) C.估计氧饱和度(O2Sat) D.氧合Hb分数(FO2Hb) E.正常Hb的比值 78.引起氧解离曲线左移的原因有哪些?

A.pH降低 B.温度降低 C.PCO2降低 D.2,3-DPG降低 E.PO2降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6s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