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城市结构 - 以上海市为例

更新时间:2023-10-09 2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多中心城市结构——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20世纪初,汽车出现之前,单中心城市曾是主要的城市形态,然而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过于集中于中心城区,从而导致市中心拥挤、通勤时间长、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最终单中心模式被打破,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应运而生。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大多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布局结构转变。《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也明确了上海市中心城“多心、开敞”的布局结构。本文首先对多中心城市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然后以上海市为例,从多中心的角度分析了上海的城市空间结构。

[关键词]多中心城市;副中心;

1多中心城市理论简述

多中心理论由美国地理学者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是在同心圆理论和扇形理论的基础上完善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大多城市根据不同元素之间的相容或相斥的原则聚集或分散。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与发展。“多核心模式”理论认为城市内部结构除了主要经济胞体——中心商务区(CBD)外,还有次要的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分别担负不同等级与职能的城市功能。并且其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序列,大小也不一样,空间布局非常有弹性。多中心理论揭示了城市发展为多中心的内在根据和动力学,断定了城市发展具有多中心的趋向。

2上海市多中心结构的形成

上海市的市中心包括人民广场行政中心、外滩-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南京路等商业街和豫园等商业中心。市中心的建设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快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商务区(CBD)。与此同时,市中心地价高涨,居住开始向郊外转移,出现了城市功能的单中心高度聚集、上下班长时间化等大城市问题。并且市中心内的住房开始出现短缺,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抑制商务功能继续向市中心聚集,要向外分散,实现工作和居住平衡发展的城市结构。因此,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城市副中心,引导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移的构想和规划。经过多年的实践,有效控制了市中心商务功能的聚集,目前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四个副中心的多中心型城市结构。这四个副中心分别是:徐家汇,江湾-五角场,真如和花木。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是徐家汇和江湾-五角场两个副中心。(图1)

图1上海市级中心和副中心

3上海市城市副中心的主要功能

徐家汇城市副中心主要服务西南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城市文化、体育、商业中心,其区域定位是“综合服务功能完备、辐射力强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其布局是环绕城市干道的交叉口发展,交通中心与公共活动空间重合。用地约2.2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建成。

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主要服务东北地区,其功能定位为以知识创新为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以科教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居地,著名的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就位于此区。其布局也是环绕城市干道的交叉口发展,交通中心与公共活动中心重合。规划用地约为2.3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建设中。

真如副中心位于普陀区真如地区,东至规划静宁路,西至桃浦河,南至武宁路,北至上海西站北侧富平路和规划边界,规划形成“纵横双轴、南北两心、商街合环、带型公园”。将按照“外圈疏解、内圈保护”的交通组织原则,形成两个交通保护环,将主要地面交通流量引导到副中心的外围区域。其中,外圈是由真华路、桃浦路、大渡河路、武宁路构成的交通疏解环,内圈是由芝川路、铜川路以及两条南北向支路形成的交通保护环,内外两圈对副中心起到保护和疏散分流作用。规划功能定位为服务于长三角的开放性生产力服务中心和服务上海西北地区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用地约为2.4平方公里,目前规划建筑正在启动;此外,真如副中心范围内,还规划有轨道交通11号线、14号线、15号线和16号线经过,形成铜川路站和上海西站两个换乘车站,其中11号线目前正在建设过程中。据预测,2020年真如城市副中心吸引的人流量为31.2万人次/日左右,其中公共交通承担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45%—50%。

花木副中心位于浦东地区,它是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和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以发展政务、文化、会展为主体,规划用地约为2.6平方公里。

第1页 共4页

4总结

从上海市域来看,完整的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尽管徐家汇和江湾-五角场逐渐形成两个稍具规模的城市副中心,但规模尚小,远远不足以形成很强的集聚力;上海的城市空间结构仍然呈现以强大的单中心主导的格局,因此,上海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成功形成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借鉴世界其它地区的成功案例作出如下思考。

4.1政府的规划介入是多中心结构成功的前提

单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集聚经济效益仍然会发展为单中心模式的蔓延和扩张。而多中心城市结构是城市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选择,因此,多中心战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市场负效应的有效纠正。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副中心规划,引导人口、产业向城市中上些区位聚集,促进副中心的民展。例如世界知名巴黎拉德芳斯新城的规划。

4.2城市副中心对交通的依赖

人口高密度是城市副中心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强有力的交通系统是聚集人气的重要条件之一。城市副中心发展早期就要轨道交通支撑。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副中心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城市副中心情功能决定了其位置一般都位于联系城市中心与郊外的交通枢纽所在区域,而且只有在强有力的交通支持下才能得以形成,并长期保持其副中心的地位。例如东京的城市副中心均位于轨道交通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其中新宿副中心最为突出,共有条轨道交通线路经过或始发于新宿车站。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是城市副中心发展成功的关键。而上海的四个副中心规划只有徐家汇与花木通过9号线直接相连,并没有环形轨道交通网将四个副中心联系起来(图2)。

图2上海四个城市副中心与已建轨道交通关系图

第2页 共4页

4.3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对一个区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毕尔巴鄂的古根汉姆博物馆,因其标志性而激活了整座城市。同样标志性建筑在城市副中心的成功营造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东京新都厅舍以超高层建筑聚集布局为核心,成为新宿最显著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宋培臣.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成长[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 李伟.朱嘉广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以东京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3/6. [3] 朱俊成.都市区多中心共生结构与模式研究[J].江淮论坛.2010/4.

[4] 叶贵勋.徐毅松.熊鲁霞.金忠民.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上).(下)[J].上海建设科技2005/6.

[5] 孙斌栋.规模集聚与中心城的疏解[J].上海城市规划1998/6.

第3页 共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jz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