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06 00: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整体看教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4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二、细细品教材

与一、三学段不同,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因此,对于教材的编排要用心品味。 1、注重理解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懂课文的有效信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关键词”则是阅读感悟的快速入门之道。如第2课《第一朵杏花》:“4、读下面的两句话,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第3课:“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所填词语的意思。”第9课《祁黄羊》:“4、联系上下文,体会带点语句的意思。”第21课《古诗两首》:“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第23课:“4、查字典,先

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在阅读教学的漫长道路上,以理解“关键词”为基础。引领学生从理解一个词到读懂一句话,最后感悟整篇文章。 2、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都有明显的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主要表现在: 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4、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4、‘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如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第7课《人类的老师》:“4、 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5、 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查字典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

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3、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

培养良好的习惯(8)包含两个内容: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翻看这5页彩色插图和一位同学的三篇日记,不由想起这正是苏教版教材“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编写策略的显现。在三年级下册的习作7,学生已经学习了怎样写日记,了解了日记的格式、内容以及写日记的好处。相信每周坚持学写日记的同学也为数不少。四年级上学期“读书有选择”和“留心观察事物”习惯的培养,也为“坚持写日记”提供了前提,而这个习惯的养成又可强化前阶段的能力及习惯要求。“爱护图书”和“爱惜学习用品,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一样,包含更多的态度和情感在其中。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相信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培养良好习惯时,都很在意他们一点一滴的态度和一丝一缕的情感。四年级上学期“读书有选择”这一习惯培养中,“轻拿轻放”就是对图书的爱护,学习“读书做记号”时,提醒学生保持书页整洁、不要随意在别人书上做记号,也是在告诉学生要爱护图书。正应了那句: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文本研读:

本课共有5页图画,第一页三幅小图;第二页、第三页通版图,有两幅小图和一位学生的三篇日记。这三页图的主题是“坚持写日记”。第四、五页也是通

版图,其中第四页有两幅图,第五页有三幅图,这两页的主题是“爱护图书”。 学生学什么:

1、仔细观察课本图画或教学挂图,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2、观察课本图画或教学挂图,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师如何教:

1、指导观察第一页图画

从左上方的图画入手,在帮助学生弄清图上是什么书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一个人或者家庭唱起记日记,可以讲日记收集整理成册。更重要的是,坚持写日记有很多好处。例如,能为自己提供写作的机会,提高写作水平。。“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日记还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从而积累一些珍贵的见闻或资料等等。教师可以列举名人记日记的故事。例如:鲁迅先生一生坚持写日记,直至逝世前三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雷锋写下了大量的日记,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足迹。 观察右边小图,在学生弄清图上有什么人,在干什么之后,告诉学生这是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日记。而后提出写日记的要求,如开头要写上某年某日、星期几、天气怎样。观察第三幅图,这是全班学生在写日记,黑板上是写日记的要求和内容:1、持之以恒;2、看到到、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3、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说的话。 2、指导观察第二、三页通版图

先看左上方和右下方两幅图,告诉学生这是同一位同学在家里写日记。学生说说她的姿势怎样,态度怎么样,桌上的文具摆放怎样,用的什么本子。观察中间三页日记,可先告诉学生这就是图上那位同学三天的日记的部分内容。再让学生读读这些日记,讨论这些日记怎么样、字写得怎么。而后告诉学生书写时要注意一个标点占一格,与习作的要求一样。最后可让学生将这位同学的日记与自己的日记或习作进行对比,谈谈自己的体会。 3、指导观察第四、五、页图

上面两幅图画的重点要让学生看清并说说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么样,那位同学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然后,由教师讲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让学生结合画

面,说说怎样爱护图书。

下面三幅图让学生分别说说三幅图的内容。先重点说说左下方那一幅,使学生弄清图上有哪些人,在做什么,他们使用了什么工具。然后教师要讲清,对于已经损坏的图书,要及时修补。如果图书卷了角,要用手轻轻抹平,再压一段时间,使卷角处保持平整。观察下面中间一幅小图,要使学生了解修补图书时需要两个人相互配合,目的是提高修补质量。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事先准备好有关物品和有关破损的图书,让学生当场联系,教师给予示范和指导。观察右下方的图,学生说说内容以后,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说说是怎样到图书馆借书的,是否遵守图书馆的制度,是否做到爱护图书,以加强对爱护图书的认识。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颂春篇”,本单元安排了四课,分别是《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

《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现代诗歌,描写了少年儿童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示了植树造林的好处,号召人们踊跃投入到植树活动中去。

《第一朵杏花》真正写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尤其是对台风与物候的关系有着深刻研究。本文不以“竺爷爷的故事”为题,而选用“第一朵杏花”,突出了这“第一朵杏花”是故事的中心事物,集中体现了竺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苟的研究精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

《燕子》是春天常见的飞鸟,本文将燕子和春天交织起来描写,写燕子外形可爱,写燕子赶来添趣,写燕子飞行轻快,写燕子休息美态,都置于春天这一大背景之中。正因为万木滋荣、百卉争妍的春天降临大地,才招来燕子,而燕子轻掠、戏水,乃至停歇时组成正待演奏的乐谱,都使春色更添生趣,二者相映生辉,让读者获得优美感受。

《古诗两首》:《江南春》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秀丽春光,同时由烟雨迷蒙中的楼台佛寺联想到南朝覆灭,流露了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春日偶成》,表达了春日郊游,偶有所感,于是由着意兴所至,写下了这首即景生情的作品。

“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这一主题在之前的春学期教材中已有所体现,这样的编排,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如《第一朵杏花》原来安排在第七册的第五单元,现在把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放到了“早春二

月”的学习中来,也许更能激起孩子们对第一朵杏花的期待和关注吧。

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

文本研读:

苏教版国标的第一篇课文均为诗歌,每次读这样的诗歌,就会在脑海闪现一幅幅明丽的画面;每次读这样的诗歌,心就会慢慢静下来,为之动容,受之点化,心更明澈。

一、图文对照,读懂诗歌

课文精心安排了两幅插图。第一幅,红领巾在微笑,抗着树苗,带着铲子,提着水桶,一路欢歌向前进。鸟儿向他们问好,小河向他们表示感谢。身后是片片村庄,绿树环饶,清河拥抱,红花点缀,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看着看着,不禁有诗句跳入脑海:“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多么亲切的召唤,带着希望,带着鼓励。“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领巾。是红领巾,是植树,让大地换上新颜。

翻动书页,满眼的绿树,沟沟坎坎,坡坡岗岗,目力所及,绿意盎然,更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有了绿树的世界充满希望,带来遐想。欣赏着,欣赏着,不禁会感叹:“森林是人类的朋友!”不禁要呼唤,要感谢:“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用心欣赏插图,轻易就走进了诗中。忍不住要细读,发现诗歌用比喻、拟人清晰地告诉读者植树的好处:(1)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2)增添新绿,染绿版图;(3)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4)建设“四化”(提供木材。也可认为是对上文的总括,尊重孩子的理解。看成总括更容易理解文章结构。)

插图是文本的重要资源。借助插图,诗画结合,更有助于走进诗歌。 二、感悟诗歌,净化心灵。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在文章出现了两次,一呼一应,震撼着我们的心。如今,还有多少孩子能为植一棵树而弯下纤弱的腰,伸出友爱的手?但如果真正让孩子知道了“植树的好处”,真正明白了“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的重大意义,孩子是会为之动容的,载下一棵树,护出一片绿也就不是梦。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第一次出现在第一节。它在一二节的语境中,表达的是孩子们植树时的愉悦。课文的插图中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课文中的“和煦、轻快、欢声笑语”,是最好的证明。他们为什么这么愉悦、欢快,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童年伴随着的是一棵棵小树吗?这样的植树目的,这样的课文主题,显得过于浅显、过于单薄了。诗歌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些吗?

课文第二次出现“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是课文的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这一次出现又蕴含了什么意思,表达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也仅仅是为了首位呼应吗?作者说,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为什么说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为什么说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仔细分析,这两句是承接三、四、五节而来,是对三、四、五节的一个总结。因为植树可以给人们提供清新的氧气,作者把树木比喻成绿色工厂;树木可以绿化荒山,染绿祖国的版图;孩子们栽下的不仅仅是伴随着自己成长的树苗,栽下的还是绿色的希望,是若干年之后,人类、动物生活的更加愉快、幸福。这时的孩子们再去体会“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就不单单是愉快、欣喜,它厚重多了,中间有沉甸甸的责任,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同样的语句,在课文的不同位置表达的情感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通过阅读,通过对比分析,体会到了作者这样的表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感受到了诗的情感发展是顺着一定的次序,一定的节奏进行。诗的情感在越来越厚重中,学生读来看到的是自己肩上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如果学生读完之后,只是感到植树重要,植树的好处,植树很快乐,表表植树的决心,也就枉费了诗人、编者的一片苦心了。

学生学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版图”、“音符”“绿色工厂”等词语。 3、学会观察图画,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4、联系课文内容,了解植树的好处。

5、体会少先队员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决心,从小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师如何教:

1、 以读为主,把握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本文是首轻快明丽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

读第一节,先通过“迈开轻快的脚步”这一诗句来体会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愉悦心情。结合课文插图,再从“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想象少先队员参加植树时的豪情。“和煦”是温暖的意思。这一节要读得欢快、有力,要读出少先队员蓬勃的朝气来。

读第二节,从“到处”一词体会参加植树的少先队员多。从“欢声笑语”一词体会他们植树时的喜悦心情。通过读“伴随??”一句,体会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今天像栽下的小树,在阳光雨露下,健康蓬勃地成长,将来就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读第三节,教师通过讲植物的光合作用,帮助学生弄清楚把树称为“绿色工厂”的道理。通过朗读“送来??健康、幸福”,使学生体会到植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读第四、五两节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明白“绿色的希望”是什么,鼓励学生不仅为祖国多植树,自觉地爱护树木,而且要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读第六节,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森林是人类的朋友”,真正懂得“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的道理。末句再次表明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决心,点明全诗的中心。

2、 把握重点段落,认识首位呼应的写法,感受少先队员绿化祖国的决心。

在教学一、五小节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奥秘,再加以点拨,告知学生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在反复朗读之下体会少先队员绿化祖国的决心,也增加自身对植树绿化的热情。 3、 知识传递:

植树节趣话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

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植树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次年3月12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邮票。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据联合国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全年12个月,每月都会有国家欢度植树节:约旦的植树节是1月15日;西班牙的植树节是2月1日;伊拉克的植树节是3月6日;朝鲜的植树节是4月6日;澳大利亚的植树节是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芬兰的植树节是6月24日;印度的植树节是7月的第一周;巴基斯坦的植树节是8月9日;菲律宾的植树节已有70多年历史,他们把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植树节;泰国的植树节是9月24日(也是国庆日);古巴的植树节是10月10日;英国的植树节是11月6日至12日;叙利亚的植树节是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塞内加尔每逢雨季一到,全国性的植树活动随即开始,时间持续长达半年之久,是世界上植树节最长的国家。

有了这么多植树节,地球的未来一定是绿色的!

植树趣闻

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

1、庆功栽杨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2、生儿育女树

《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后,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等到结婚年龄,20棵树成材了,就够结婚费用。为婴儿植树,是当地盛行的风俗。现在贵州的

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3、治病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4、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5、写诗护树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中国植树节

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重视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1979年2月,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次年3月12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邮票。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据联合国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

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全年12个月,每月均有一些国家欢度植树节:约旦的植树节是1月15日;西班牙的植树节是2月1日;伊拉克的植树节是3月6日;朝鲜的植树节是4月6日;澳大利亚的植树节是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芬兰的植树节是6月24 日;印度的植树节是7月的第一周;巴基斯坦的植树节是8月9日;泰国的植树节是9月24日;古巴的植树节是10月10 日;英国的植树节是11月6日至12日;叙利亚的植树节是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积累与运用:

1、利用植树节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谢谢活动的心得体会。

2、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向同学们介绍。 课例链接:

1、老百晓:http://tele.lbx777.com/yw08/s_zwmqz/zwmqz.htm 2、凤凰语文: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2&id=118191&page=&star=1

第二课:《第一朵杏花》

文本研读:

《第一朵杏花》写了竺可桢爷爷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没答上来,第二年,孩子通过留心观察,终于掌握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课文通过这件事情的记叙,表现了竺可桢爷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次读课文时,会觉得课文内容简单,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场面,没有激动人心的话语,只有一位老人与一个孩子的两段对话。但细读之后,才发现许多精彩都静静地在课文中等着读者慧眼识金呢。

刚开始写杏花并未盛开,从“泛”可以感觉杏花的颜色并不是很浓烈的。但正因为杏花刚开放就被竺可桢爷爷发现了,我们更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事物的留心与敏感。一个“便”字,活画出了一位严谨认真的老科学工作者的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竺老的一个习惯:对花开草长,燕归虫飞等一切物候现象的关注。而且,他的关注与文学或艺术的观照有所区别:数了数,还看出四朵杏花开放的

程度不一。一位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对事物如此细心,令人感叹。本段中有两个写花开的词语值得关注:“泛”和“绽”,杏树上花苞一片,所以用“泛”,而当竺老走近去数一数时,面对的则是几朵杏花,因此用“绽”,用词如此准确,使杏树之上生机盎然的景象直扑人眼。

孩子与竺爷爷的第一次对话围绕着“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进行。孩子对于竺爷爷的问题不仅不知道答案,而且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也是正常的,包括我们的学生,他们即使读完全文,也未必能真正明了个中的原因。这段话中,竺爷爷“习惯地问”引人注目,他没有亲眼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所以想要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是一种怎样的习惯呢?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孩子关注。竺爷爷看花并不是一次两次了,应该是经常看,所以孩子才会说“又看花啦”,这与第一段当中的有些内容应该结合起来读,互为阐释。孩子并不明白竺爷爷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但课文中没有把孩子当时的话写出来,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向竺爷爷提问。当竺老说他有用处的时候,孩子会记住吗?

第二年,孩子记住竺可桢爷爷的话,终于观察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他多么激动,多么兴奋!他要马上把这个发现告诉竺爷爷!而竺爷爷得知这一消息,他也很高兴,你看:竺爷爷顷刻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多激动。为什么高兴成这样呢?他观测物候几十年了,掌握了多少个第一次呀,为什么这一次如此激动?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掌握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吧,我总觉得还有一层意思:孩子能牢记爷爷的嘱咐,从小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多么可贵的品质!这样可爱的孩子,怎能不让人打心眼里喜欢呢?从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这几个字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里还存在一个指导朗读的契机。应当指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生活,用生活的感觉来读好课文。因为对话进行得相当急促,所以都很简短,行文时也省略了提示语。阳光下的杏花多么动人!这朵杏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体现了竺可桢爷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孩子可贵品质。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很显然,单纯从内容方面考虑,这一段话可以不写。文章完全能独立于这一段话而形成完整的叙事。但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段文字放在这里呢?可能还是出于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考虑吧。正是因为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所以他才会对孩子说,他问的是“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课文展现的是竺爷爷无数次物候观测中的一幕,但由于孩子的出现,为枯燥的观测抹上了亮色,让我们如此近距离地感受一位科学工作者的人文情怀。课文中只写到“这一次”,而竺可桢一生坚持观测,记下厚厚的气象日记,这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相关资料,使课文变得更加丰满。 学生学什么:

1、学会8个字;会认7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通过对“郑重”一词理解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

4、品读课文的对话,学会正确使用提示语。

5、通过读文,让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师如何教:

1、把握重点段落,利用对话朗读品悟课文

学习课文第二段,应着重指导读好对话,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分清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并结合人物语言及前文内容,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然后分角色朗读。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5)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开心,竺可桢爷爷的激动。除了对话部分,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6)“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2、补充阅读人物故事,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课文最后一段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介绍竺可桢的生平科学研究小故事,让学生在更加充分地了解竺可桢后,感受他对待科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3、 知识传递: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该书1963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73年、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增订再版。 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同志,1890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84岁。他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是我国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诸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又是我国物候学的创始者,对于我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卓著的贡献,就物候学而言,他致力于我国古代节气知识的考证和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亲自坚持几十年的物候观测:倡导组织物候观测网,奠定物候观测研究的基础;撰写物候学的论文和专著,并指出我国物候学研究的方向和途径。直到晚年,还念念要把物候学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其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令人崇敬。

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文学方面,牛顿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还把这个定律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后来它成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同时,它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也有普遍意义。

光学方面,牛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实验解释了白光(即日光)是由有色光组织成的,从而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另外,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能够放大40倍,可以看到木星上的卫星,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数学上,牛顿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学,推动了数学研究的发展。 力学上,牛顿在伽利略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牛顿在科学上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成就,是他善于观察思考,勤奋刻苦钻研的结果。

1642年,牛顿生于英国东南部林肯郡的一个农村。他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勤奋,还特别喜欢手工。18岁那年,牛顿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26岁,就成为剑桥大学著名的数学教授。

年轻的时候,牛顿就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据说一天傍晚,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觉得很奇怪,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下,而不向天上飞去呢?经过专心思考和研究,牛顿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非常勤奋,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连六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

牛顿虽然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却从来没有骄傲自满过,他谦虚地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块美丽的石子。至于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呢!

1727年,牛顿病逝于伦敦郊区。英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课例链接:

《第一朵杏花》课件: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2&id=133480&page=&star=2 竺可桢生平:http://tele.lbx777.com/gjc/zkz/zkz.htm

老百晓教学设计集合:http://tele.lbx777.com/yw08/s_dydxh/dydxh.htm

附:《第一朵杏花》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7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通过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读文,让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设计说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在这一课中我以朗读为训练主线,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在角色互换的对话中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复习导入

师: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爷爷来到杏树下,只见四朵不同程度的杏花都绽开了花瓣。可惜的是小男孩没看到第一朵杏花,竺爷爷也很遗憾呀!昨天,我们学习了1-5自然段以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杏花很美丽。

生2:我认为竺爷爷很认真,观察很仔细。

生3:“我”不知道为什么竺爷爷说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用处大着呢!这一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板书:用处大着呢!) 师:是啊!知道这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瞧!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春姑娘悄悄地来了……(画树枝,花苞)

师:(出示句子)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个句子多美呀!让我们自己读一读。注意字音要读准,句子读流利哟!

生:(学生自由练读) 师:(教师点击课件,“皱”“醒”“绿”“鼓”带红)咱们再来读读,可要特别注意带点的词语哟!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把你想到的画面美美地说给自己听一听!(学生自读感悟2-3分钟)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大家读书都很投入!有的同学边读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着画面,有的同学读的时候配上了自己的动作,还很有表情呢!

师:赶快在小组中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吧!把你感受到的美和大家分享。当一个同学发言时,我们要认真倾听,学会欣赏!

生: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热闹!哪一小组把你们感受到的美来给大家读一读、说一说?

生1:我仿佛感到春风轻轻拂过我们的脸,春绿了柳树,柳树柔软的枝条随风舞蹈。

师:啊!你想得画面多美啊!柳树好像和我们说着悄悄话呢!你来读一读吧! 生1:学生边做动作边读。

生2:小草从妈妈的怀里探出脑袋,看着这精彩的世界!看着这一切,我忍不住想读啦!(学生美滋滋地读。)

师:我的确感受到了小草看到的精彩的世界!

生3:我感觉花儿、小草、柳树、小溪像活的一样,有了生命。(极富表情作动作读。)

师:刚才大家描绘的画面多美呀!微风吹过,湖面泛起了一道道的波纹,小草苏醒了,探出了头来,风儿吹绿了柳梢,杏树的花苞胀得鼓鼓的,就要绽开了!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春天吧!

(课件出示春天的情境图) 全班齐读

师过渡:是呀!第一朵杏花马上就要开了。小男孩此时又来到院子里。他呆呆地站在那儿,痴痴地守着那朵杏花。你们看,你们看,花开了!(师板书画画苞)这可是一年的期待呀!谁来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谁来?谁来?

(同座位合作读、表演对话)

师:有谁想告诉竺爷爷?谁想当竺爷爷?(指名读) 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同学们,这段精彩的对话,没有写出两人的神态、表情,现在老师送给你们一些词语,你对照这些词语能把这段对话读好吗?

(出示词语:奇怪、半信半疑、高兴、自豪、激动、肯定、)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生:根据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话。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指名学生逐句读,读出对话中的神态。 师: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瞧: 师:(出示句子: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咱们来把这句话读读看!“捧出”是什么样呢?谁会做?

生1:“捧“就是小心翼翼地端在手心。(并用手做出动作) 生2:很小心地把东西放在手上。

师:是啊!这可是第一朵杏花呀!要知道小男孩等了一年了,多么珍贵呀!再来读读看,体会体会。

生互相交流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小男孩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非常高兴。 生2:这朵花对爷爷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师:这样珍贵,这样重要,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竺爷爷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就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这个日子就是——(提示学生齐说)第一杏花开放的日子。

师:虽然,现在我们不能亲眼看见竺爷爷日记的内容。大家猜猜看竺爷爷还会郑重地记下哪些日子呢?

生1:记下天气的变化。

生2:记录下地壳变化的变化。

师小结:这一个个精确的时间离不开他长年累月的细心观察。(回顾课文)上节课,有些同学不明白竺爷爷,为什么说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用处大着呢!”现在你该明白了吧?

师:(课件出示)竺可桢生平介绍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竺爷爷。他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从1917年开始,他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纪录的内容。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数据,这为他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巍巍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在他一生中,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师范读

(出示句子:我需要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自己读读想想,从竺爷爷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1:我从中明白了竺爷爷是一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对待科学,从来没有半点马虎。

生2:我觉得竺爷爷是个意志坚强,热爱科学的人,在他生病时还不忘做记录。

生3:竺爷爷还很关心小朋友,他教我们做事情时要仔细观察。

师:竺爷爷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来,让我们带着对竺爷爷的敬意再一次齐读。

生:(有感情地、带着崇敬之情地朗读) 三、拓展延伸 师:《第一朵杏花》的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里有许多话想对竺爷爷说,对小男孩说,或者对自己说。拿起桌上的花瓣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学生互相交流想法。

师:我看见大家都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来,我们放下笔来,交流交流吧!谁先来?

生1:我要向竺爷爷学习,学习他观察仔细的精神。

生2:竺爷爷是一个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生3:我想对那个小男孩说:“你是一个做事情非要弄个究竟、细致观察的好孩子。

生4:竺爷爷,我也要做个像您这样的科学家。 师:《第一朵杏花》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课下了,大家可以把

花瓣送给朋友,给他也讲讲这个故事;你可以与同学交换花瓣;你也可以自己珍藏起来,让第一朵杏花伴我们成长。

第三课:《燕子》

文本研读:

《燕子》选自郑振铎的《海燕》,初读原文后,感觉到了浓浓的乡愁。再读,觉得那小燕子忽而像作者自己翩飞在海外,坚强,不怕风浪;忽而像家乡的亲人,引起作者浓浓的乡情。种种感觉之下,再读《燕子》,发现课文只是原文的第一小节。那种种复杂的感觉不在了,只留下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心中,渐渐地,升腾起一种喜爱。

不论是燕子的外形,还是它“从南方赶来”,飞行的姿态,就连“休息”也在谱出春天的歌,怎一个“活泼机灵”了得。

但总觉得这样的文字,传递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除了朗读,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这清新俊逸的文字,欣赏这活泼机灵的燕子。 一、形美,活泼机灵

羽毛,翅膀,尾巴,作者像一位画师,寥寥数笔就勾勒出燕子的外形。再略作修饰,使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如剪刀,这样徐徐如生的燕子便在眼前了。

课文对原文进行了修改,读来更具有节奏的美感,像一首简明的儿歌唱出燕子简明而不累赘的形体美。但细细一读,觉得原文的 “俊劲”比课文的“俊俏”更传神,不仅漂亮而且带劲,难怪飞翔时总让人感觉是在眼前一“掠”;原文中的“凑成了”比“这就是”也更有神,更有魔术师般的感觉,“机灵”之感油然而生。不知愚想法是否有理。 二、春美,燕子添趣

作者用浓重的笔墨勾勒了一幅春光图,微风细雨,柔柳嫩叶,青草绿芽,鲜艳的花,使得春天“烂漫无比”。但细细品读,还少了点什么?那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有了燕子才有“生趣”。春光再美,美不过有生趣的小燕子. 三、飞行,“掠”见活泼

作者描绘了两幅燕子飞行图。一是一只燕子掠过稻田,二是几只燕子掠过湖面。原文中这两幅画之间是一个句号。我倒觉得教材编者改成分号更恰当,一气呵成,让读者觉得,春燕飞行是一幅幅连绵的画卷。写燕子飞行却用了两个“掠”

字,如此轻快,怎不让人觉得燕子活泼机灵呢。 四、休息,谱出赞歌

燕子倦了,停在电线上,成了音符,谱出了春天的歌,这歌在赞美美丽的春天,赞美勤劳的人们,赞美可爱的故乡??连休息也是一首赞歌,不由让我们从心底发出一声感叹:这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学生学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味作者描写动物的方法,学会“从整体到局部”、“从前到后”的描写顺序。

4、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教师如何教: 1、导读揭题。

(1)读句导入。读读下面这段话,并补充完整。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 )。

(2)齐读这段话。说说你对燕子的了解。提示描绘动物的外形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能杂乱无章。

(3)阳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开了春天美丽的画卷。(出示课题,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4)自由读课文,捕捉几幅春天的镜头。

(设计点评:把课文第一段话作为特殊的谜面,以近似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触了文本,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 2、概括品读,摘词解说。

(1)概括画面。读着课文,你发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给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预计学生能概括出“可爱的燕子”、“光彩夺目的春天”、“机灵的飞燕”、“春

天的曲谱”等有关燕子外形、飞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内容的画面题目。) (2)圈点品读。哪些词语描绘出燕子的机灵可爱与春光的明媚,自由选择四个画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圈圈点点做上记号。 (3)交流品味,感情朗读。

(4)摘词解说。请同学们自选其中的一个画面,在小卡片上写上图的名称,在卡片上摘录关键词语,看着卡片介绍自己喜欢的这幅画面。 例1: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可爱的小燕子

例2:斜着身子 “唧”的一声 掠 沾 荡漾 机灵的飞燕

(设计点评:概括画面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并提高了概括能力;圈点品读使学生获得更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在此基础上,看词解说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完成积累运用,这样牢牢把握语言学习本位,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状推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3、扩读延伸

(1)了解作者。这节课我们与燕子齐飞,领略美丽的春光,我们再来认识课文的作者郑振铎。(出示作者相关资料)

(2)补充阅读。(分发阅读资料《燕子》全文《海燕》)。读一读,文中的燕子给你带来什么新的印象。

(设计点评:《燕子》一课选自于郑振铎旅法途中所写的散文《海燕》。当作者看到勇敢的海燕时,想起了家乡活泼的燕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一份情让学生去品味领悟,更能加深对全文的认识,学生的阅读也就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在这样的学习中,郑振铎笔下的“燕子” 伴随一缕“乡愁啊,淡淡如轻烟似的乡愁”会一直萦绕在学生的心间。相信当学生阅读《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一定会在作者那浓浓的爱国情中再次回忆起那份幽幽思乡情。) 资料链接:

《 燕子》原文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

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末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同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于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往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沈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胶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翻翻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末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

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的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沈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天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写电线为什么用“几痕”?

《燕子》一课中,写电线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条”、“几根”或“几道”呢?这是作者遣词造句准确、形象的表现。《新华字典》以“根”、“条”、“道”等条中都有量词的注解,是指长条形的东西。如:一根麻绳,一条河,两道红线,等等。但是,这些东西是明显可见的,而课文中的“几痕细线”是指远处模糊不清的电线,看过去好像只看到电线的一些痕迹一样。再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彩色图画:嫩蓝的天空中有几道隐约可见、似有似无的痕迹,上面还有几个小黑点,很像是“正待演奏的曲谱”。课文用了“几痕”这个朴实无华又富有形象性的词语,在插图中再配以嫩蓝的天空来映衬,这就给春天的大自然增添了新意和生趣,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燕子》资料:http://tele.lbx777.com/gjc/yz/yz.htm 《郑振铎》资料:http://tele.lbx777.com/gjc/zzd/zzd.htm 积累与运用:

1、阅读《燕子》的原文。

2、摘录文章中你所欣赏的词、句。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顺序,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 课例链接: 《燕子》教学设计: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2&ID=64473&page=1 《燕子》flash课件: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2&ID=31440

第四课:《古诗两首》

文本研读: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后两句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与此同时也慨叹了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学这首诗,老师引导学习最好别让学生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为,

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现在,好多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春天的文章,我觉得除了我们与学生同游春天去写,引导学生同家人再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4、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两首诗中作者所描绘不同的春天美好的画面,先说再写。

5、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师如何教: 《江南春》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春日偶成》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

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程颢 (1032~1085),教育家。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宋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人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己。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两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其著述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遗书》,其中包括杨时编

辑之《粹言》、朱熹编辑之《遗书》(即《二程语录本》原本)、《外书》和程颢之《文集》。

有关春天的古诗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韩愈《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两首》作业设计

一、将词语补充完整。

云( )风( ) 傍( )随( ) 忙里( )( ) 风( )日( ) 花( )柳( ) 心花( )( ) 依( )傍( ) 柳( )花( )( )( )若狂 二、选择正确的意思。

余:①剩下;②大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③某种事情、情况以外或以后的时间;④我;⑤姓。

1、参加这次无偿献血活动的人数达二百余人。( ) 2、时人不识余心乐。 ( )

3、退休老教师发挥余热,给社区的孩子辅导功课。( ) 4、哥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拉二胡。 ( ) 三、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诗句“( )”再现了绿树红花、黄莺欢歌的自然景观,诗句“( )”展示了水村山郭、酒旗招展的生活场景,诗句“( )”展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图景。从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在赞美江南( )的同时,还有( )。

2、《春日偶成》是( )诗人( )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兴致高涨时所写。诗的前两句( ),后两句( )。人们误 以为作者“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诗句是( )。感受到作者( )心情。 四、积累:填写带有“山、水”的诗句。 1、遥望洞庭山水色,( )。 2、水光潋滟晴方好,( )。 3、( ),桃花流水鳜鱼肥。 4、京口瓜洲一水间,( )。

《习作1》

文本研读:

《习作1》是一次写春游的习作练习,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这部分规定了这次写作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春游的建议。 第二部分:两篇习作例文。

例文一时钱学亮同学写的关于到“村南面的大池塘”去春游的建议。文章开头先明确建议的内容:到村南面的大池塘走一走,看一看,因为那里的春天别有一番情趣。接着描述性地介绍了大池塘东面的油菜田、北岸的桃树。钱学亮同学在介绍更加迷人的“池塘”本身时故意“不多说”,以便调动大家亲自去看的兴趣。

例文二十华建勇同学提的“建议”,和钱学亮同学的建议一样,都是到“村南面的大池塘”去春游,但写法不一样。钱学亮同学的“建议”,其实就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只不过在写“池塘”时故意留下“如何迷人”的悬念,以调动大家去看的欲望。而华建勇同学写的建议则将去村南面池塘春游的理由进行简明的条文式介绍。一是介绍了“那里的花多”;二是介绍了“池塘的景色美”;三是介绍了那片可供“进行多种活动”的“开阔地”。 第三部分:习作要求。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春游建议,鼓励学生在习作中配上相应的插图或附上以前去游览时的照片。 学生学什么:

1、读懂两篇例文,体会两篇例文表达的建议一样,但写法不同。 2、选择其中的一种写法,根据习作要求写一篇关于春游的《我的建议》 教师如何教: 一、谈建议

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有学生会提出好的建议,可以以此谈话;在三年级曾对学校的绿化作过调查,当时有学生给学校里提出有关绿化的建议,合理的建议在这个春天再次提起,学生会有学校小主人的感受;三年级的春游活动,肯定是采纳了部分学生的建议,学生对今年的春游活动当然是翘首以待,满怀信心。

新课程带来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我的作文教学中体现的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了学生,而不是因为作文而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和感情。 二、读《建议》。

两篇例文都是建议去村南头的大池塘春游,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指导读例文时,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感悟。如果提出“你能接受他的建议吗?为什么?”这个问题也许要比“他的理由有哪些,是否充分?”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走进小作者心中,读进作文里去,享受到作文的美妙。或许,有的学生“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教者适当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例文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描写有顺序、有重点、有特点,但不需要教者一一指出,暗含在学生的思考评价中就行了。

前面说过两篇例文的表现手法是不一样的,让学生通过对比就会发现自己更喜欢哪种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重要的是给予引导而不是束缚。 三、说建议

既然“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小组讨论的形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这样他们可以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拘谨,没有相当的自信,一般是不敢到众人面前说建议的。他们需要自我思考、组内锻炼和同学的鼓励,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老师“温柔”地指正、大家热情地评议,才会有拿笔的勇气和喜爱作文的一颗童心。如果再带上去年春游时拍的照片,教室里一定是欢声笑语,仿佛真正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四、写建议

童心的娇嫩正是他的可爱,记得有位老师说她喜欢从孩子的篇、段、句、词中寻找闪光点,她一定不仅是位受孩子喜爱的老师,更是一位懂得欣赏童心的老师。也许学生笔下充分的理由还不够充分,但那理由是他留心观察到的;也许他的表达还不太清楚,可以建议他多读几遍,好好修改??也许是对作文的偏好或对学生的袒护,因为爱而写,童心的爱值得我们珍爱! 佳作引路:

我 的 建 议

春姑娘又轻轻的来到了人间。在青翠的山间,留下了她的足迹。我建议同学们到诗情画意的山上去走一走,上次在山上看日出的情景,至今都留在我的脑海里。

走上干净的阶梯,好像走进了地球另一边的世界,那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蜿蜒起伏的山路,就像一条随时准备腾空的卧龙,景色秀丽宜人。如果你到了山的顶峰,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焕然一新,松柏向我们点头,鸟儿向我们歌唱,连路边平时不起眼的小草,也欢呼雀跃起来,衬托在小草上的鲜花,也那么透明晶莹,真不知道春姑娘施了什么神奇的咒语,把所有一切平常的事都变的不同寻常。一座座青山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这好像一幅画。

我希望老师和同学采用我的建议,在山上玩一玩,看一看。

我 的 建 议

春天来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者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我建议同学们到东洲公园去游玩,那里的春天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三月的春风吹拂,东洲公园早已是春色满园,迎春花,蝴蝶兰,矮牵牛,竞相开放。有的含苞欲放,等待春姑娘的歌谣;有的展开的柔嫩花瓣儿,给人们送上迷人的笑脸;有的则早已穿上了美丽的舞裙,迎着春风翩翩起舞……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湖面像一只闪烁奇异光芒的大眼睛,水中小虾自由穿梭,鱼儿知趣地吐着泡泡。水面上,还有游人划着小船滑过,留下一道道波纹荡漾开去。

在东洲公园还可以放风筝,享受难得的自由欢畅。我和明明合作,我双手紧紧抓住风筝的“脊梁”,而明明则手握线轴,在那儿扯线。这时,一阵凉风习来,抓紧机会,我便一个劲地往前跑,当风筝顺风向上伸的时候,我急忙松手,小风筝就像一只迎风飞翔的小燕,尽快飞上天空。明明呢便一个劲地往后退,一边放

线一边调整风筝的方向。啊!风筝飞上天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它多么拥有活力,一会儿幽雅自然地绕一个圈子,一会儿在春风的衬托下直冲云霄,一会儿又徐徐下降。正是应了这首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

在东洲公园,我们还可以野餐,可以游戏,可以健身,还能欣赏到很多叔叔阿姨在那边展示优美的舞姿。啊,我还是不啰嗦了,感兴趣的话,你还是亲自去体验吧!

《练习1》 文本研读: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板块,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学生学什么:

1、认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

2、理解“读读背背”中描写景色的成语,学会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 3、写好钢笔字,注意横在左边别落地,还要写得稳一点。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推荐或自我推荐。 5、学会毛笔字中“反文旁”和“折文”的写法。 教师如何教: 1、处处留心

此版块是训练学生初步感知“拟人”的修辞手法。教材分为三个层次。 (1)、认识拟人句。通过《秋天》这首诗,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拟人句,把事物当成人来写。其实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接触过拟人的手法。比如一些童话故事。理解起来应该不算太难。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拟人句,怎样判断拟人句?老师可提问: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这句话把苹果、葡萄当作人来写的?(嚷、穿红袄、披紫袍)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拟人句的标准应该看句子中是否把事物当成人来写,即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动作、语言等。(判断依据:句子中出现了相关的人的情感、动作、语言的词语。)最后可以通过学生说以前学过的拟人句来巩固对拟人句的认识。

(2)、写拟人句。由于学生已经明白拟人句的判断依据:句子中出现了相关的人的情感、动作、语言的词语。这个环节学生自然会想到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动作、语言,情态。当然要鼓励创新,不必求同。

(3)、运用拟人句。这是一个看图写片断的练习,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在弄清图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用拟人的手法为太

阳、闹钟、小鸟说写一两句话,进而说写一段话,来介绍图意。 2、关于成语歌的教学

正因为“成语歌”有着押韵上口、成块成包、似曾相识的特点,因此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应是教学的重点。当然,学生会背成语歌,这只是学习成语的第一步,教师还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地感悟。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用过去那种解释词语的方法来教学成语,在“理解”上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让学生了解大意即可,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激发学生“读”和“背”的兴趣上,这就好比牛儿吃草,先把草吞下去,以后再来慢慢反刍。学过的成语歌要让学生经常温习,还可以让学生按义类分别列举成语。要鼓励学生平时处处留心,学课文,读课外书,看电影,看电视,跟人谈话,如果读到或听到成语歌里的成语,就要想一想,人家是在什么场合用的,是怎么用的,并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学过的成语。

这一单元读读背背的8个成语都是描写景物的,熟读成诵是重点。理解成语可以让学生讨论讨论每个成语所描绘的画面,也可借助书上插图引导、点拨。在学生初步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从而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学会使用成语。例如:我到九寨沟旅游,看到飞瀑流泉,古木参天,景色蔚为壮观,充满了诗情画意。 3、口语交际

这是一次让学生学会推荐与自我推荐的口语交际训练。我觉得应该创设真实的情境,即利用班会进行新一届班委改选,让学生事先准备。当然要提醒学生注意:一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二要有礼貌,学会倾听;三要心态平衡,能主动祝愿别人成功。 积累与运用:

1、课后搜集一些生动的拟人语句,适当地进行摘抄。 2、搜集一些描写景色的成语,读读背背。

3、开展“班委竞选”的活动,同学们进行推荐或自我推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教材解析

建昌小学 邓海琴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和《人类的“老师”》。这三篇课文都是围绕“创新”展开。《苹果里的五角星》讲的是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最佳路径》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力办法的教育;《人类的“老师”》是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的事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第5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

与文本对话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教材。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联系上下文理解“循规蹈矩”、“创造”。

3、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的意思,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以读为主线,采用三个层面的朗读(初读,再读,感知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自主形式正确朗读有关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课文围绕切苹果展开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前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时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后的,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由句扣词,联系生活;

过渡:对于苹果里的五角星,作者也觉得特别新奇,因此他有这样的一番想法——课件相机出示语句:

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齐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循规蹈矩”一词的意思并联系生活说说哪些做法属于“循规蹈矩”的做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激活生活经验,同时作为实施后续读悟环节的“药引子”。 二、比较做法,初悟“创造”;

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同时初步感悟“创造”。

1、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循规蹈矩”与“不循规蹈矩”不同做法的相关语句 并以苹果示意图指名让学生用红粉笔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避免单调机械的讲解式教学,以直观形象的图示法来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同时检测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连贯地说一说这两种不同的切法,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句子:“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以这个句子为载体,进行品词品句及朗读训练。接下来稍作小结后,相机进行有序表达的训练,即“对于这两种情况,谁也能用连贯的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好也能用上“却”这个词。”学生有序表达的基础上,再出示文中相关语句,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学生演示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直面文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一系列情趣性训练交织于读悟的各环节,扎实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内化文本及有效读悟的能力。

2、有效渗透,引领学生初悟创造。

学生说说“喜欢哪种切法?为什么?”,相机引导渗透“不循规蹈矩切苹果,也就是拦腰切苹果,发现里面有五角星,这其实就是创造的结果。” 三、读悟魅力,深悟“创造”;

文末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首先我让学生从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人谈起,相机揭示作者的感触,并出示这句话:“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对“魅力”的理解,进一步得出这魅力不仅仅是苹果中五角星的魅力,更是创造的魅力,从而引出教学的难点,并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2、教师举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学生自由练说的基础上,教师追问:“那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交流的基础上,点拨渗透:创造力,往大处说其实就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魅力”为催化剂,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训练,

实施文章重难点的突破。并以亲身经历进一步促思,以写话交流进一步促悟,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活用板书,名言励志。

学生齐读三则有关“创造”的名言,以此为基础,再激情谈话励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不言而喻,就是以情趣性板书为载体,总结全文,以名言强化文章主旨的价值引领,激励学生积极创造。 积累与运用

1、 有关“创造”的名言

推陈出新是我无上的诀窍。 ————莎士比亚 所谓创新,往往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 ————普拉斯 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福尔克

2、 有关创造的故事

http://zhidao.http://www.wodefanwen.com//question/87841105.html?fr=qrl&cid=74&index=2 课例链接

教学设计:http://www.lbx777.com/yw08/s_pgldw/jxsj02.htm

http://www.17xxw.com/Article/sjb/yw/sinjx/jhhy666jh/200902/20090212164927_16191.html

教学课件:http://www.zengmin.net/sujiao/softdown.asp?softid=9532

第6课 《最佳途径》

与文本对话

《最佳路径》是一篇内容生动、含义深刻、意蕴深远的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的故事,着重记叙了他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卖葡萄方法上受到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路径设计策略,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过程。学习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大师的风采,感受到大师的独特思考。同时还给我们启示: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和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本课内容与前一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有联系,包含着一定的创新思想,学生对此比较容易体会。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所体现了他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路径的设计策略中闪耀着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这将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学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吆喝(hè)、看(kān)管、调转(diào zhuǎn)。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讨论交流,从中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我们怎么教

一、图片导入,带入情境

1、出示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米老鼠,迪斯尼乐园中的部分图景) 导入:迪斯尼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那一座座建筑新颖别致,造型独特,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精心设计的,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

指答(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如何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 二、感悟路径的美丽,初识大师的精神 1、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快速提取、概括信息

最终他设计出来了吗?而且还被评为最佳设计。这就是最佳路径。(读题)请同学自己读一读,划一划课文,迅速找出最佳路径是怎样的一条路径?

交流。根据回答出示句子。作概括能力的训练。

没多久,小草长出来了,整个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幽雅自然。

由两句到一句,由一句到半句,再到词语,这是一个逐步概括的过程。 2、展开想象:感悟路径的美丽

读到“有宽有窄,幽雅自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小道? 3、紧扣词句:感受设计之难

创造这样一个最佳路径来,容易吗?请同学们字读课文的1、2两小节,看看到底有多难?

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路径设计很困难?主要紧扣1、2两小节中的一些词句。相机出示句子。

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接到催促电报,他心里更加焦躁。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了地中海海滨。他想清理一下思绪,争取在回国前把方案定下来。

(讨论:修改了什么?多少次?你体会到什么?)

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

人?)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对路径设计的要求之高,总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劳动。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精益求精。

指导朗读。突出:40多年、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大伤脑筋、50多次、没有一次、更加焦躁等词,感受设计师“精益求精”的精神。 4、创造灵感:要有放松的心态和情景

创造一样东西很难,创造需要灵感,可是灵感在什么时候比较容易出现?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话。

“灵感”的获得一般是在放松的无意识情况下获得的。

举例:阿基米德洗澡时候发现浮力,莱克从扔酒瓶得到启发发明双壳体潜艇等 大家都赞同放松才能有灵感,你说格罗培斯知道这个道理吗? 所以,引读课文“他就让司机驾车??”

三、读懂两种卖葡萄的方法,感悟办法的巧妙

导入:那么他放松的时候,得到了什么的启发呢?请同学们读课文3、4小节,认真思考。

1、比较“许多园主”与“年迈的老太太”的卖法有何不同?生意如何?你喜欢哪种卖法? 2、如果你刚好经过这里,你愿意买哪边的葡萄,为什么?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儿?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3、此时,大师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可读读5、6自然段) 四、阅读第三段(5——6),感悟方案的高明

1、是的,大师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盘棋,想好了该怎么做了,他真善于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示。他设计了怎样的方案?

步骤一: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步骤二: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小草长出来了,草地上被游人踩出宽窄不一的小道,宽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多,于是路径就设计得宽些,窄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少些,也该设计得窄些,而没有人走的地方,自然就用不着去设计路径了。这些“优雅自然”的路径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格罗培斯的设计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方法,可见他设计的用心良苦。

2、你对格罗培斯的设计是如何认识的?说说你的见解。 3、朗读第三段,体会方案的高明。 五、阅读第四段(7),评价“大师”

1、指读。同学们,假如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专家、评委,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评为最佳路径?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之所以评为最佳路径,理由一:------- 理由二:----- 理

由三:-----

2、带着敬意齐读第四段 六、拓展延伸,与“大师”对话

此时此刻,假如他就在这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七、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感谢格罗培斯,他送给我们一个道理:有的时候,不知怎么办的时候,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也许是最佳路径。在这里,老师真诚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以格罗培斯为榜样,不断争取,创造“最佳”。 积累与运用

(1)给得到世界最佳设计的格罗培斯写一段颁奖词。

(2)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获得成功。你们从格罗培斯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呢?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

(3)布置以“走近迪斯尼”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例链接

教学设计:http://blog.jyjy.net.cn/user1/rsjy/archives/2009/57107.html

http://train.teacherclub.com.cn/dts/publichomework/publichomework!public_homework_show.action?id=897494&trainingid=117

第7课 《人类的“老师”》

与文本对话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学生学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随文理解“教训”、“轻而易举”等词语。

3、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从学生们熟知的词——“老师”入手,通过双引号的理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完成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脉络、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的任务、完成生字教学。

第二课时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1、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讲读结合。

这篇课文涉及到的科学术语比较多,“流线体”“薄壳结构”等都是。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认真地阅读,在文章中找答案。比方说“流线体”,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流线体的定义,但是从“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发现它的外形事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中,不难发现,所谓“流线体”是和鲸的体形差不多的。用笔画一画,流线体的形状就有了,它的作用这几句话中也有答案,那就是减少了水的阻力。“薄壳结构”的解释同样也可以在书中找到。随文理解“教训”、“轻而易举”等词语。同时可以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让学生从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

3、 教师引导,出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

“老师” 特 点 启 发 4、 教学难点突破

“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引导学生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去概括,也可以提供文中的句式:科学家从( )中得到启示,发明了( )。 积累与运用

1、搜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在小组内交流。

2、仿照课文写一篇《人类的“老师”》,一、二节和最后一节可以照抄。中间的例子自己举。 课例链接

教学设计: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2&ID=134648 http://www.cersp.net/userlog23/157864/archives/2008/795308.shtml

习作2 与文本对话

《练习1》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推荐或自我推荐\。而《习作2》恰恰就是要学生写一篇推荐文章:推荐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应该说,这两项练习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口语交际中的许多经验是可以迁移到习作中来的。《习作2》提出了“注意有详有略”。特别是教材提供的可供学生参考和模仿的例文,在篇幅上已较过去明显增长,描写与叙述更加细致、具体。这从一个角度暗示我们:本学期的习作,一定要在坚持减少限制,让学生放开手脚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醒他们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注意把文章写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之所以这样做,是为向第三学段能把文章写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因此,本学期的习作教学,不能死死盯住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要在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如何提高写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 学生学什么

1、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能按要求写一篇推荐文章。

2、学习通过采访的方式搜集相关的写作素材,学习围绕人物的主要事迹安排详写与略写,提高选材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真诚地赞美、热情地推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具体的事例 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 2、学习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并提高选材能力。 我们怎么教

1、 练习“争章”,明确习作要求

教师结合少先队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也可联系教材中的要求和四幅“雏鹰争章”图案,鼓励学生开展推荐活动。明确了本次习作的要求是推荐在各个方面突出的同学,写出推荐的理由。

2、组织交流,丰富习作素材

(1)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要求确定被推荐的人是谁,说出推荐的主要理由,懂得推荐应以具体的实力来说话。 (2)班级交流,教师适当指导

围绕“奖章”,突出重点;围绕“奖章”,丰富材料;发现疑难,课后采访。 3、拓展思路,指导书面表达

可以采用总分方式来推荐某个同学。 4、沟通生活,展示学生习作。

(1)可选一篇写得比较差的文章,师生就“是否用具体事例把人物优点写具体”方面进行评议。

(2)修改习作草稿

(3)佳作欣赏(见教学参考用书93页) (4)再次修改 (5)展示学生习作

练习2 学生学什么

1、读懂小芳和爸爸的对话,了解有关磁悬浮列车的知识,并为句子加标点。 2、学习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意思。

3、写好钢笔字,知道类似的半包围结构的字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来一些。 4、熟记八个词语和诗歌《真知》。 5、学习续编童话故事。 6、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处处留心、说说写写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爸爸带小芳坐了一次磁悬浮列车,这可是小芳第一次坐磁悬浮列车呢! (2)让学生自由练习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仔细分辨哪几句是小芳说的,哪几句是爸爸的回答,并判断提示语的位置。

(3)请学生回忆:如何根据提示语的位置来加标点。 (4)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加标点的练习,教师巡视。 (5)全班集体订正。

(6)学生默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思考:通过和爸爸的交谈,小芳对于磁悬浮列车有了哪些了解呢?请学生谈谈。

(7)以后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也要像小芳这样多提几个“为什么” 2、教学第二部分

(1)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极快了,每小时可以走400-500千米。

小芳第一次坐上磁悬浮列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请学生练习读一读小芳说的话,要读出小芳兴奋的心情。

(2)小芳的话突出了磁悬浮列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车速快。思考:为了表现列车的快,还能怎么说?

(3)学生自由练说,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启、戴、氛”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小结:“启、戴、氛”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3)示范书写“启“。提醒学生注意:写这三个字时,既要注意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外框些,又要注意字中的撇、斜钩或横斜钩要写得舒展些。 3、练习。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

(2)对于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请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学习词语。 (2)请学生自主学习词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再意义上的联系。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2、背诵《真知》。

(1)出示诗歌内容,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再读。思考:在你的印象中真知是什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获取真知呢? 在小组内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4)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5)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6)课外拓展:课后搜集同样有关真知地诗句或名人名言等。

第三课时 说说写写

1、审题

2、指导。

(1)请学生讲述原《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讨论:乌鸦会上当,狐狸能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2)想一想,当狐狸再次遇到叼着肉的乌鸦的时候会怎么做? 乌鸦又会怎么应付呢?再想想,可能会有几种结局呢?

(3)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觉得最合理的结局续编故事,分组练说,组员之间互相评议。 (4)每一组推荐代表到讲台上说,师生评议。 3、反馈。

同桌互相评改自己编写的故事,再试说修改后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xo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