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渊源

更新时间:2024-05-15 02: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珠玑溯源 各姓氏分布

东江三角洲区

石龙以下,东江支流放射分流,以狮子洋为总汇,和对岸西北三角洲相对。故为珠玑巷迂民顺流入迁地点,东莞、增城两县沿河荒坦甚大,故为难民集中分布地区。分述如下: 1.东莞市

为东江三角洲所在,珠玑巷迁民甚多。

(1)虎门镇北栅陈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末立村,粤北南雄珠玑巷陈文龙任盐运使驻扎于此,后人口繁衍,遂成村落。”又《凤冈陈氏族谱》:“唐大中间(847~859年) 由江西石城县竹园迁居南雄保昌严塘里,宋建炎间(1127~1130年) 陈常仕宋为朝奉大夫,宦游五羊,留家于大宁,传六世,陈述迁北栅凤冈下。”人口近达3000人。

(2)虎门镇大宁谭氏 《东莞市地名志》云:“立村于宋,为粤北南雄珠玑巷谭氏南迁至此始居。”又据《东莞大宁谭氏族谱》称:“世居江西宁都,建隆元年(960年) ,宏帙定居南雄保昌珠玑里沙水村,避乱三年,回宁都。景德二年(1005年) 宏帙次子瀚回珠玑里,曾孙惟月迁东莞大宁,在绍兴间(1131~1162年) 分支虎门金州乡洲头村、小榄、惠阳等地。”

(3)元江罗屋堂罗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末(1279年) 罗姓由番禺罗边第三房迁此。”按罗姓为珠玑巷民罗贵后人。

(4)长安霄边肖氏、甘氏、屈氏、钟氏《东莞市地名志》:“相传元代初(按即南宋末) 福建和南雄肖、甘、屈、钟四姓迁居,以肖姓为主。”

(5)长安咸西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元朝初,粤北始兴县人迁此。”

(6)长安镇锦厦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元朝福建,南雄人迁此。”

(7)长安镇李屋村李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村民姓李,故名。”

(8)长安镇冈背戴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村民姓戴。”

(9)长安镇塘下蔡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蔡元乡迁来沙头山冈头”即此地。又在陈琏《琴轩集·蔡府君墓表》及《深圳罗湖蔡屋围蔡氏族谱》均有记:“先祖由长江迁南雄柯子里珠玑巷。宋末蔡安迁沙头靖康场。本支后分宝安沙浦于明末,分居深圳桑屋围于清初,地名赤坎。”

(10)长安镇桥头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先祖元代由福建莆田迁于南雄,后由南雄迁此。”

(11)长安镇沙头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元朝福建、南雄人迁此,此地原是海滩。”

(12)长安镇乌沙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元朝福建、南雄人迁此。原地黄沙堆积成丘。”

(13)长安镇上沙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末福建、南雄人迁此,据说此地原是海滩。”

(14)长安镇上近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初本省南雄人迁此。”

(15)长安镇镇地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末本省南雄人迁此。”

(16)长安镇增田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本省南雄珠玑巷大井头人迁此。”

(17)长安镇横冈头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末本省南雄珠玑巷人迁此。”

(18)长安镇新农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徽宗时(1101~1125年) ,始祖由南雄珠玑巷白沙迁来。始居于虎门区怀德乡田尾村。1958年兴建五点梅水库时,迁此立村。”

(19)长安镇蔡屋蔡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原住在街口鬼山(黄洞山) 。”

(20)长安镇陈屋陈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始建于今镇田龟山。”

(21)中堂镇旧楼罗氏 《东莞市地名志》:“1125年广东南雄珠玑巷罗氏迁此。”按此条系北宋入粤记载,即南渡时迁入,在徽宗朝。 (22)大岭山镇梅林叶氏、邝氏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时南雄珠玑巷人迁此立村。由叶屋、邝屋二村组成。

(23)大山岭太公岭邝氏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时,南雄珠玑巷人迁新会潘村,后迁莞城沙头坊,后又迁石井,其后裔邝附贤,号爱源,迁此立村。”

(24)大山岭镇鸡翅岭汤氏 《东莞市地名志》:“汴梁汤氏南宋时迁南雄,再迁中山古井,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 又迁红泥坳,嘉靖年间迁此。”

(25)寮步镇石步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初年,南雄珠玑巷人迁此立村。”

(26)寮步镇渡头村人 同上条。河边步头成村。

(27)常平镇板石梁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初南雄人梁食迁此立村。”又《梁氏崇桂堂族谱》亦说:“梁格世居福州三山,二子熙学流寓韶关南华寺,迁南雄。赘居许塘许氏。孙克登,掌教增城,迁板石。”

又板石梁氏还可据洪武三年(1370年) 织染局大使八世孙友文撰《梁氏族谱序》载:“南渡后有梁格次子由泉州流寓韶州南华寺,继迁珠玑巷,入赘许家,生二子,长充生登,淳熙任教增城,遗四子,长文奎,次文壁卜居莞之板石。三文治、四文定随母夫人蔡氏归广州舅氏家,因隶籍焉。”可与上文互相引证。

(28)常平镇桥沥利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初,南雄利隽乡迁来立村,称大沥。至十二世孙时分立桥头村。” (29)常平镇大沥利氏 见上条。

(30)常平镇桥头利氏 建于大沥头故名,亦利氏分衍立村。

(31)常平镇沙湖口杨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始祖杨衍自南雄迁此立村。”

(32)常平镇泰园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 始祖自南雄迁此立村。”

(33)常平镇鲤湖李氏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末年,始祖李而恭自广州河南鹭江迁此立村。”鹭江李氏先祖来自珠玑巷。 (34)东坑镇彭屋大围彭氏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末年南雄珠玑巷人迁此定居。”

(35)石碣镇黄家山黄氏、陈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朝中期,黄、陈等姓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初名禾架沙。后因黄姓人多,故改今名。”

(36)石碣镇黄屋黄氏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时,黄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此立围耕洲。”此条可见珠玑巷迁民一到即建堤围开沙洲成田。

(37)石碣镇陈屋陈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末陈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此立村。”

(38)石碣镇麦屋麦氏 《东莞市地名志》:“元初麦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此。”按元初即宋末。

(39)桥头镇田头角陈氏 《东莞市地名志》:“宋熙宗末年(1135~1148年) ,南雄珠玑巷陈氏迁来立村,原名棠堤阁。” (40)桥头镇石水口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南雄珠玑巷人迁此立村。”

(41)凤凰镇南岸村人 《东莞市地名志》:“宋末元初村民从南雄珠玑巷迁此。”

(42)塘厦镇林村李氏 《东莞市地名志》:“李姓一世祖李陇西是朝议大夫,初由南雄迁居东莞长安乌沙村,九世祖李上唐在明代景泰至弘治年间由长安锦厦村迁此。”

(43)塘厦镇诸佛岭刘氏 《东莞市地名志》:“刘氏二世祖雪溪,元朝时从南雄珠玑巷迁此。”

(44)东坑镇丁屋丁氏 见东莞《丁屋丁氏家谱》:“始祖丁迪隆(处士) ,其先南雄保昌县丁家洞人,宋乾德(963~967年) 中,迁东莞文顺乡。历十八世至元,十九世丁麟(1270~1336年) 字世祥,号碧崖,迁居周坑(今东坑镇丁屋东面) ,明洪武五年(1372年) 丁松确,号雪村,迁至丁屋。”

(45)莞城东郊上士冈黎氏 崇祯《东莞县志》卷五云:“黎氏先世居虔州,宋熙宁间(1068~1077年) 黎董孙官于南雄,宦游入广、卜居莞城东郊上士冈。”

(46)虎门镇赤冈何氏 《琴轩集·何氏族谱序》:“其先南雄沙水人,宋南渡初,何行迁赤冈。”

(47)茶山镇卫氏 《东莞茶园卫氏族谱》:“原籍河北大名,唐僖宗(874~888年) 间迁南雄沙水。宋建炎(1127~1130年) ,卫弘官福州司户,金兵南侵,弘与弟达衍南下避兵,达家于番禺沥滘,弘衍家于茶园”。茶园今名茶山。

(48)茶山雄绪堂袁氏 据袁严齐《袁氏族谱序》载:“至宋朝而一世祖讳祯,当南渡时由江西袁州府迁广东南雄保昌县大庾岭麓珠玑巷柯树乡乃其故居。云后以迁宦游于广东至乡之茶山,隶籍家焉。生二子,长琚、次珂,是为二世祖。”至严齐为十八世。

据近人杨宝霖综合《东莞茶园雄绪堂氏族谱》、明代林光《南川集·茶园袁氏族谱序》:“先世居南雄珠玑巷,袁祯于绍兴(1131~1162年) 迁茶园。”

(49)茶山山茶李氏 《山茶李氏族谱》:“李氏居南雄保昌柯木里,宋建炎(1127~1130年) 中南迁,居莞城,至八世李定道,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避乱于茶山,遂定居。”

(50)茶山钟屋钟氏 《茶山淳家坊钟氏族谱》:“宋雍熙(984~987年) 钟穆为南雄别驾,因居珠玑巷,长子徙新会,数传至钟亮,宋隆兴(1163~1164年) 任福州归宁县主籍,乃迁茶园钟屋。” (51)茶山袁氏 《冰蘖集·袁氏族谱。序》(明代林光南撰)“袁氏世居袁州分宜,有字君能者,宋孝宗朝(1168~1189年) 为奉议大夫,迁居南雄柯子里,君能第六子松华徙茶园。”

(52)茶山镇塘角陈氏 据《茶山乡志稿》:“陈应甲,字廷魁,号巨生,本江苏建康人,宝祐间(1253~1258年) ,授广东南雄府郡守,为避乱,偕子徙茶山塘阁。”

(53)东莞邓氏 据杨宝霖综合邓步云《南阳邓氏开宗族谱源流考》、《锦田邓氏师俭堂家谱》、《青衣谭蓝村邓氏族谱》、《屏山邓氏族谱》、肖国健《香港新界邓氏源流考》等云:“邓宣先世居吉水白沙

里,子汉黻宋初为承务郎,开宝间(968~975年) 迁珠玑巷,曾孙符,崇宁四年(1105年) 进士,授阳春令,权南雄州倅,符精堪舆,南游东莞。乐卦(原字为左边‘忄’,右边一个‘卦’字)角山在今香港新界筑力赢书楼,讲学其中,迁三代墓于元朗,长子阳,迁石排福隆,次子布居岑田,在香港新界,阳子珪,布子瑞,珪子元瑛、元禧,瑞子元祯、元亮、元和,共称“五大房”,元瑛子孙居东莞竹园。鲤鱼石、莞城南街,元禧子孙居福隆、雁田,元亮子孙居锦田(即岑田) 、元朗、大埔,元祯子孙居屏山、白蚝,元和子孙居东莞怀德。香港邓氏多为元祯、元亮两房之后,新界邓村50座,人口百万。”元亮子惟汲,尚宋宗室女,惟汲封郡马都尉,我的博士研究生伦敦大学Freebern 先生,即娶邓氏女,并由作者指导写出博士论文《论邓氏家族》一书(英文) 。

(54)东莞封氏 《琴轩集·宋朝奉封公墓碣铭》:“世居南雄保昌封坑,封氏朝奉公之父、兄、弟三人南迁。一居新会,一居羊城,一居东莞。”

(55)东莞南街翟氏 据《翟氏族谱》载:“吾族入粤自翠峰公始,然实与致政云谷两公,兄弟三人,同奉梅坡公至南雄珠玑巷,既而兄弟并迁东莞,分三大房。梅坡公有六子,依次为征、徽、颢、显、举、兴。徽即翠峰,显号致政,兴号云谷,宋室南渡,公已老,致仕家居,诸子奉公南迁,兄弟分割画梅,半携入粤,半留故土,因自号梅坡云。\另据杨宝霖综合《罗村翟氏族谱》、王纶《存溪翟先生墓表》、阮

元《广东通志》等云:“先世居(安徽) 休宁,宋靖康之变(1126~1127年) ,中原大乱,翟徽入南雄,继迁东莞,居南街。”

(56)东莞李氏 《琴轩集·李氏族谱序》:“先世南雄保昌人,自南雄府君来居邑迄今已有十三传。作者琏明初人,故李氏入广在崇宁间。”

(57)莞城北街何氏 据杨宝霖综合《琴轩集·宝安何氏族谱序》、《讷庵处士何公墓表》、民国《东莞县志》卷44《选举表》云:“世居南雄沙水,有宏者,登宋崇宁(1102~1106年) 进士,为四会令,摄东莞,卒于官,子孙遂家于东莞城北街。”

(58)东莞城南街邓氏 《英村罗氏族谱》:“莞城谚语云:“东门古、西门罗、南街邓、北街何。市桥下有只大鹏(彭姓) 哥。即邓氏后人聚居地点。”

(59)东莞英村罗氏 《英村罗氏族谱》:“罗贵居南雄珠玑巷,宋绍兴元年(1131年) 组织九十七家三十三姓南迁。罗贵居冈州大良都古蓢甲蓢底村,罗贵生子清之,清之生翔,徙东莞英村,迁莞后七世孙罗亨信居莞城西门。”

(60)东莞西门罗姓 据《英村罗氏族谱》:“清之生翔,徙东莞英村,迁莞后七世孙罗亨信居莞城西门,是为‘西门罗’之始。”莞城谚云:“东门古,西门罗。”

(61)中堂镇槎滘黎氏 陈琏《茶滘黎氏族谱序》:“先世居南雄,宋绍兴间(1131~1162年) 黎氏之致政公迁居茶滘。”此为南宋初入东莞迁民了。

(62)茶山镇员头山何氏 《东莞茶山何屋村何氏族谱》:“祖居南雄,历十世,何氏嗣祖迁东莞城西栅口,复迁员头山,明初封东莞伯何真,为入莞后第五代孙。”

(63)篁村镇篁村房氏 据杨宝霖综合陈琏《琴轩集·房氏族谱序》(明代) ,吾庆善《房氏族谱序》(明代) 云:“世居山东定陶,宋代中叶朝奉公宦于南雄。后游东莞,家于篁村。”

(64)白马李氏 《琴轩集·梅外李公墓表》:“先世南雄人,自李氏朝议公迁东莞白马,孙李用有重名,精理学。”

(65)茶山镇陈屋陈氏 《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时立村,村人姓陈。”按下朗陈氏立村下朗,是宋庆元二年(1196年) 立村,按《茶山陈氏燕喜堂宗谱》:“陈彦清本徐州人,金兵南侵,其曾祖避乱居南雄,彦清登庆元二年(1196年) 进士,父孔范随任,任满从水路归,经东莞,时流寇峰起,水陆阻绝,遂寓居茶山,彦清于是置田宅于茶山龙湖头,即定居。今茶山超朗之龙头,下朗之陈屋,皆其后也。” (66)茶山镇超朗龙头陈氏 同上条引《茶山陈氏燕喜堂宗谱》,今称“超朗陈屋”,古名龙头,与“下朗陈屋”相距达6公里。 (67)莞城栅口张氏 《琴轩集·张氏家谱序》说: “文弼字延用始由南雄来(理宗时) 迁今八世,居东莞栅口。”

(68)茶山镇增步刘氏 《茶山乡志稿》:“沙墩刘氏始祖刘仲平,咸淳间(1265~1274年) 携子束游东莞,遂家于增步。”即立村在宋末。

(69)茶山南沙谢氏 《茶山乡志稿》:“谢氏本会稽人,宋末,族人谢希良为南雄推官,卒于任,值国乱不能归,妻子尚仁,徙东莞,居茶山芦获,转卜居于南社。”

(70)莞城梨川祁氏 据明张元祯《江西左布政使部祁公墓志铭》:“宋有银青光禄大夫祁某,迁自南雄,卜居东莞县城北郊棠梨涌,八传至初顺。”

(71)东坑镇塔冈李氏 《东莞塔冈李氏族谱》:“出陇西唐末迁江西吉安,宋真宗间迁南雄,居溪塘。四传到仙之徙番禺鹭冈,仙之子才举,迁广州城北龙头市,孙昂英,宝庆元年(1125年) 一甲第三名及第,第四子性道,性道次子韬,迁居塔冈。”

(72)万江镇大汾何氏 《东莞大汾何氏家谱》:“何粟政和五年(1115年) 进士第一,官至尚书右仆射,随徽、钦二帝被虏北迁,粟二子雍,熙居南雄沙水,粟之曾孙九继之子东起,仕元为南海沙湾巡检司。任满,居东莞莞城之何篱贝(今平乐坊街尾) ,东起孙佐,迁大汾。”

(73)石排镇石排黄氏 《宋处士世表王公墓志铭》(明袁昌作撰) :“系出中原,南宋中叶,王松隐由南雄宦游东莞,卜居于石冈。” (74)茶山镇社吉刘氏 《明处士正斋刘公墓表》(明肖云举撰) 又《茶山社吉坊刘氏族谱》介绍:“刘氏徐州人,成贵子保真景炎(1276~1278年) 间,元兵南侵,保真从袁州迁陵江,再迁宝安,居茶山社吉坊,估计他是由南雄入广的。

(75)万江小享梁氏 《琴轩集·重修梁巡检墓记》:“先世南雄人,元初梁一郎迁东莞小享。”

从上述可见东莞是珠玑巷迁民归宿地点,如“市桥黄氏”即东莞市桥的黄姓居民是由惠阳水东迁下来,说明宋末由南雄迁惠阳的黄锦一家,迁下莞城,居凡六世。

(76)焦利莫氏 据南海沙头《莫氏族谱》载,莫氏二世为状元宣卿,七世之用为南雄府判,老年携三子迁广州清风桥居,卒葬白云嗣旗峰。后以台风毁庐,第三子钝公投亲迁东莞焦利(今蕉利) 。” (77)沙头孙氏 雍正元年(1723年) 《孙氏族谱序》说孙氏在“珠玑巷聚族而居,讵料咸淳年间,因胡妃之难,各姓夜窜潜处,我祖常德,不得已越东莞而住沙头。”

(78)水南林氏 窖头林氏 按同治林文度《林氏受姓远祖纪》称:“宋时林楚伍宦南雄州大参政,卒后子孙有迁东莞水南、窖头,皆其裔也。” 2.增城市

增城后汉立县,正当增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交汇区,荒坦地甚多,且不断增生。故亦为珠玑巷迁入立足地区,迁户众多。 (1)增城刘氏 《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献章撰) :“宋之惠州刘仲明,自南雄迁增城,增城有刘氏,自仲明始也。”

(2)三江镇堂下冯氏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冯氏夫妇从南雄迁来,在何堂边搭寮定居,故名。”

(3)三江镇山村钟氏、《增城县地名志》:“宋代由本县石滩芦氏、东莞陈氏、南雄钟氏三姓在此开村。”

(4)石滩镇沈元沈氏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由南雄迁来,为沈姓聚居,名沈园,后改元。”

(5)新塘镇黄沙头黄氏 《增城县地名志》:“南宋末年村人从南雄县迁来此地,在河边沙洲上定居。”

(6)永和镇贤江刘氏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村人由南雄迁来,在贤堂和江东之间定居。”又有:“一世祖高卿从番禺迁增城官湖,再迁永和洪园头,三世长孙刘廷广于绍兴末(1162年) 再迁贤江。” (7)宁西镇郭村郭氏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村人由南雄迁来,全村姓郭故名。”即由江西入南雄珠玑巷南迁。

(8)宁西镇冯村冯氏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冯氏由南雄迁来,故名。”

(9)朱村镇大冈村人 《增城县地名志》:“宋代村人由南雄县迁来。”

(1O)福和镇荷岭村人 《增城县地名志》:“宋末村人从南雄迁来。”

(11)福和镇三迳村人 《增城县地名志》:“唐代村人从南雄迁来,先到新塘,再到朱村,第三次迁来此地,故名。”

(12)三江镇张冈尾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中称: “始祖张观政,熙宁八年(1075年) 从南雄、韶关迁入。”

(13)新塘镇石下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刘旭,绍兴二十年(1150年) 由珠玑巷入迁。”

(14)石滩镇石厦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刘元,浙江人,于淳祐十二年(1252年) 由南雄珠玑巷迁此。”

(15)新塘镇白冈叶氏 “南京人,于淳祐三年(1243年) ,由南雄迁此。”据《增城修志通讯》

(16)荔城镇槎冈曾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曾洪祥,江西人,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 由南雄迁此。”

(17)朱村镇山阁罗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罗光之于淳熙七年(1180年) 由南雄迁此。”

(18)仙村镇沙头何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由江西入南雄珠玑巷,再迁增城。”

(19)石滩镇南堂何氏 同上。 (20)石滩镇沙龙何氏 同上。 (21)石滩镇竹园莆氏 同上。 (22)宁西镇石迳梁氏 同上。

(23)仙村镇神山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廷光次子刘硕信,咸淳元年(1265年) 居仙村神山。”

(24)新塘镇官湖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祖八世孙刘信,于至正三年(1343年) 由贤江迁回官湖。”

(25)朱珠镇横朗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廷光三子石伟于咸淳元年(1265年) 迁居仙村镇神山。”

(26)石滩镇麻车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廷清于开庆元年(1259年) 迁石滩麻车。”

(27)荔城镇肖角巷毛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毛日鉴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广东南雄府保昌县,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 入增。”

(28)中新镇乌石毛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毛日鉴后代毛龙韬分居中新镇乌石。”

(29)中新镇莲塘毛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毛日鉴后裔毛武韬居中新镇莲塘。”

(30)中新镇毛村毛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毛日鉴后代毛虎韬居中新镇毛村。”

(31)中新镇山美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陈就江西泰和柳溪古井巷人。后代南雄珠玑巷,再迁番禺重冈。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 迁入增城山美。”

(32)仙村桥头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 后代居仙村桥头。”祖名陈鹤公。

裔分居镇龙镇龙门埔。”

(38)仙村镇抬步李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李姓始祖中原地区人,避乱迁入广,再迁增城。

(39)石滩镇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 其后裔分居石滩镇。”

(40)福和镇里汾陈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 其后裔分居福和镇里汾。”

(41)福和镇田美村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黄姓始祖中原地区人,避乱南迁入广,明代再迁增城。《增城县地名志》说祖先南雄人。

(42)朱村镇山阁罗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他们祖先是中原人,避乱入广,再迁增城。《增城县地名志》说他们来自南雄县,但时间却在唐代。此条可证南雄梅关一道,古已为南北迁民取道之处。

(43)正果镇麦村麦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说其先中原人,避乱南迁于南海、番禺、东莞等地才入增城。”按麦氏南到中山黄阁,五兄弟各散处,五弟必雄居新会,长兄必荣居东莞,二兄必秀居南海麦村,四弟必瑞居番禺,与此文合。

(44)荔城张屋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始祖张宗宪其先祖从北京顺天府固定县入南雄始兴县,迁曲江,再迁番禺黄岐角。绍定四年(1231年) 崔与之请任增城教谕,居城南礼园社。即今张屋。”

(45)派潭镇旧高浦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荔城张屋张宗宪后代分居于此。”

(46)派潭镇新高浦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由旧高浦分支来。”

(47)小楼谭村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谭村张姓为荔城张宗宪后人。”

(48)派潭镇禾岭头张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本村姓为荔城张宗宪后人。”

(49)新塘镇白石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先祖从溥南宋时任南雄府知府,游罗浮山后卜居,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 卜居白石。”

(50)新塘镇白水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白水黄氏为黄氏二世黄彦圣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 迁此开村。”

(51)新塘镇瑶田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是:“荔城张屋黄从溥(一说黄以溥) 二世元徽于隆兴元年(1163年) ,迁瑶田开村(东方) ,西方迟至1166年(乾道二年) 由二世黄肇源开村。”

(52)新塘镇沙头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是:“黄氏二世黄宝于乾道五年(1169年) 迁此开村。”

(53)三江镇石沥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是:“黄氏二世黄嗣昌于乾道八年(1172年) 迁此开村。”

(54)镇龙镇竹园黄氏 《增城修志通讯》说是:“黄氏二世黄西三于绍熙元年(1190年) 由白石迁此开村。”

(55)朱村镇朱村朱氏 《增城修志通讯》:“(朱氏始祖) 朱见源原住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因兵灾遭乱,于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 为避难而迁入增城。”

3.龙门县

龙门县本为增城县北部地区,位于增江上游,故离增江三角洲区不远,有水路可沿,故珠玑巷迁民亦有沿增江上溯垦耕河滩荒滩。兹记如下。

(1)永汉镇社潭刘氏 《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氏三世次孙刘廷光长子硕德,字仲民,于景定元年(1260年) 迁龙门县永汉镇社潭,即今马图岗。”

(2)龙城镇旧屋刘氏 《龙门县地名志》说:“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 村人由南雄县迁此建村。”

(3)龙城镇水头围刘氏 《龙门县地名志》云:“北宋熙宁年间甘香,田屋刘氏迁居龙门河南岸,因近水而得名。”

(4)龙城镇下园村人 《龙门县地名志》称:“元末年村人由南雄县迁此。”此条指宋末珠玑巷迁民于元末才沿增江迁上。 5)龙城镇井头村人 《龙门县地名志》称:“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 建村,为纪念祖居南雄井头村,故名。”

(6)龙城镇水背村人 《龙门县地名志》称:“元朝延祐年间(13l4~1320年) ,村人由南雄迁此建村。”

(7)王坪镇下村人 《龙门县地名志》:“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 南雄县人迁此,后分上下两村。”原名转龙围。 (8)龙江镇阮田心村人 《龙门县地名志》说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 南雄人迁此。”这是说珠玑巷迁民到明代才迁入此地。

(9)塘基背巢氏 据巢海周先生提供《巢氏太祖由来序》载:“开基太祖巢宣荣生高祖友俊,由珠玑巷奉旨下广州上东江入增城开基立业,遇大变止龙门七里岭落户,先有户长良贵,后筑龙门城。遇贼迁

龙门地派田心围,过从化番禺流溪保司属陈瑞甲约小粤岗塘背开基立业,落祖祠,起镇宅。”序提供时为1992年1月26日。

(10)龙门县莆氏 《东莞莆氏家谱》称:“由兰陵迁珠玑巷,淳熙七年(1180年) 迁东莞古梅乡。次子祥生五子,长子土远迁龙门。” 4.深圳市宝安区

宝安已近珠江口,在伶仃洋东侧,但由于接近珠玑巷迁民最后立足地区东莞长安镇、虎门镇,故亦有少数珠玑巷迁民移入垦耕,记所知如下。

(1)沙井镇沙井陈氏 《宝安燕村陈氏省庵祖家谱》:“先世居洛阳,北宋末,陈氏之朝举公偕三子避金兵,迁南雄珠玑巷,长子康道,三子康运,继迁东莞归德场涌口里。”即今宝安沙井乡。《元朗浮流山陈氏家谱》:“燕川陈氏中康运,居沙井。”

(2)松岗镇燕村陈氏 《宝安燕村陈氏省庵祖家谱》:“康道之孙友直迁燕川”。即今宝安松冈镇燕村。

(3)沙井镇新桥曾氏 《番禺小龙曾氏族谱》、《宝安沙井新桥曾氏族谱》由杨宝霖综合为:“原籍山东武城,南宋初迁南雄保昌珠玑巷,继迁羊城,弟仕行居番禺小龙,兄仕贵则迁东莞归德场。”为新桥曾氏始祖。

(4)宝安长表刘、氏 《琴轩集·长表刘氏家谱》:“先世南雄人,宋季刘富始迁长表。”

(5)宝安椎山黄氏 《琴轩集·宝安椎山黄氏族谱序》:“先世南雄人,黄锦于宋末徙惠阳之水东,又自惠阳迁东莞县城市桥,称‘市桥黄氏’。六世孙思实,厌市桥烦喧,迁椎山称为‘椎山黄氏’。” (6)松冈镇沙浦村蔡氏 《琴轩集·蔡府君墓表》、《深圳罗湖蔡屋围蔡氏族谱》经杨宝霖综述如下:“始祖汀州,迁南雄,居柯子里珠玑巷。宋末蔡安徙靖康场,明末分支今宝安松冈沙埔村。” 5.深圳市特区

深圳市特区已入海岸区。滩地不多,离珠江三角洲有一段距离。只有珠玑巷迁民后代迁入,为数不多。

(1)罗湖区蔡屋围蔡氏 《深圳市地名志》:“村建于300多年前,原村民姓陈,后因从宝安县松冈沙浦村雇了一个姓蔡的看鸭老。姓蔡的成家立室,人丁兴旺,成了该村的主人,定名为蔡屋围。又《深圳罗湖蔡屋围蔡氏族谱》亦记:“清初又分赤坎,今蔡屋围”,两处相合。

宋代珠玑巷迁民活动范围主要是开垦荒滩荒地瘠地。东入惠阳,北至佛冈,西北入广宁,西向阳江,南达于海,如东至罗湖,西至台山汶村,都是沿江沿海而进行的,即沿北江上可达清远和佛冈,沿东江上溯可到惠阳,沿增江上溯可达龙门,沿流溪河上溯可达从化,沿绥江上溯可抵广宁,如《岭南冼氏宗谱》即载:“江谷房一世祖伯涤,宋户部员外郎,咸淳间由南雄珠玑巷初迁绥州马冈,后改迂江谷。江谷在肇庆府广宁县八十余里。”即为一例。至于《开平县志》引《司徒氏谱序》亦说沿潭江而上,“而恩平,而阳江,各择所向,不遑宁

处。”甚至如《开平县志》引《陈氏谱序》说:“由汶村迁波罗,而开基于海心三江乡,闰迁潮阳,图往冈州,仁迁清远也。、祖迄今,传世四十,丁逾百万。”则更广衍韩江三角洲了。以上所述仍只就作者所接触少数资料而言。未加详细调查的初步看法,相信后人会有更多发现。

东江下游三角洲区

东江下游指惠阳、博罗县两地。因目前人工围垦已把东江下游放射状三角洲水道系统,改变成单一正干流道。故不少珠玑巷迁民移入,且多为下游东江三角洲区。如东莞、增城县珠玑巷迁民后代不断沿江上溯开垦的原故,手头资料也不多,录如下: 1. 罗县

博罗县已近东江三角洲,接连增城,故有不少珠玑巷迁民及迁民后代上溯开垦坦地而分布入博罗县内。

(1)园洲镇下南刘氏 《博罗县地名志》:“相传汉朝陈氏从鸾冈迁到梁屋冈头。后于唐代到此建房定居,宋朝年间刘氏从南雄迁入。”此条说明珠玑巷迁民入迁是有依傍的。

(2)泰美镇岭坑利氏 《博罗县地名志》:“宋末利大初兄弟从福建省南雄县石井头迁来落居。”按本条福建省当系误,但有由福建莆田县徙南雄入广的记载。此处或有脱漏。

(3)平镇安大洞胡氏 《博罗县地名志》:“宋朝末期胡氏从江西、南雄迁来。”

(4)柏塘镇新坡王氏 《博罗县地名志》:“七百年前王氏从江西、南雄珠玑巷迁入居住。”

(5)石湾镇源头茹氏、李氏、严氏、卢氏 《博罗县地名志》:“宋朝末年,南雄府保昌县君茹氏父子起兵响应文天祥抗击元将张弘范,力战古冈。后奉檄至新会县崖山取兵。宋亡后滞留于新会县周郡村、石滘村,为避战乱迁来源头落户。同时,朱氏从河源迁至。李、严、卢三姓接踵从南雄珠玑巷迁来。”

(6)石湾镇白沙黎氏 《博罗县地名志》:“北宋末年间黎氏从南雄珠玑巷迁入定居。”

(7)龙华镇鹤溪关氏 《博罗县地名志》:“宋代关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定居。”

(8)龙华镇王村陈氏 《博罗县地名志》:“宋时陈氏从南雄珠玑巷迁入。”

(9)龙华镇北堤关氏 《博罗县地名志》:“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关文彩从南雄珠玑巷迁到礼村乌石,后由其重孙迁来定居。” (10)龙溪镇礼村关氏 同上条。

(11)龙溪镇银冈毛氏 《博罗县地名志》:“据族谱记载,宋朝时毛氏从增城县中新区毛村分居而来。”又《增城县地名志》亦说荔城毛氏绍兴元年(1131年) 由南雄保昌县来本县,分衍中新镇毛村。 2. 惠阳县

惠阳县当东江和西支江等交汇地区,河岸荒坦也多,亦偶见珠玑巷迁民迁入。

(1)湖镇永平唐氏 《博罗县地名志》:“宋朝时唐姓祖先从南雄县迁至此定居。”即因潼湖是东江天然堤后积水洼地,荒坦较多,能吸引珠玑巷人来垦。

(2)惠阳谭氏 《东莞大宁谭氏族谱》:“分支金洲之洲头,及中山、小榄、惠阳等地。” 番禺冲缺三角洲区

北江正干切过顺德丘陵和市桥台地后,即在乌珠大洋中沉积沙泥,形成小型三角洲,西侧为洪奇沥,东北为沙湾水道,其间放射状水系有榄核河、西樵冲、骝岗水道等主要支叉。宋代成沙,故市桥南已有珠玑巷迁民迁此开垦,兹记如下。所记番禺多包括今天广州市郊区。 1.番禺市

(1)市桥韩氏 《番禺县志》载:程可则《市桥韩氏族谱序》云:“九世韩魏公,功高宋室,十四世从会稽徙于广之南雄,十五世、十六世始自南雄入番禺,居于古坝,留于古坝者四,入于市桥者一。” (2)古坝韩氏 据陈献章《韩氏族谱序》载:“韩氏南渡后寓会稽,世乡公谪官广南,因家珠玑巷,孙洪泽公徙番禺古坝,卜地居焉。” 古坝韩氏按《韩氏族谱序》又云:“十六世始自南雄入番禺,居于古坝,留于古坝者四.”属沙湾镇。

(3)市桥谢氏 《市桥谢氏族谱》:“始祖六郎,字忠卿,自南雄珠玑里迁居番禺慕得里司大田村,八世礼叟,乃迁居市桥。六郎父武仲,生宋咸淳中,仕南雄路总管府照磨,六郎以开禧元年同陆阔圣、

罗贵等九十八名赴告,向南而行。”按此谱纪年有错,六郎生于咸谆,而开禧赴告,时间颠倒,生辰有错。

(4)慕德里大田村谢氏 见上条。《广州市地名志》云:“相传南宋珠玑巷人迁此建村,开垦了大片田地,故名。”

(5)沙湾李氏 欧庆云:“《定香楼集》二载《云南武定、军民府知府靖吾李公行状》云李氏祖江西泰和人,大观年间(1107~1110年) 迁南雄溪塘镇,三世后再迁广州。再三世生李昂英。英二世孙李光文迁沙湾,今属沙湾镇。”

(6)番禺麦氏 《小榄麦氏族谱》:“麦必瑞,由南雄始迁番禺,按谱序必瑞为南行五兄弟中四弟,三兄必达留黄旗角”,谱称:“隶香捐钱十万,立石基以防水患。”可见迁民是有财产、技术知识和人力的。因五兄弟合家为200多人同达的。该谱记:“咸淳九年二月十六日起程抵广州,五月十五日至香山黄旗角乡。可见行程停留广州三月之久。

(7)南村镇罗边罗氏 《番禺县地名志》:“南宋时,罗姓居民自新会蓢底迁此建村,故名。”按蓢底村即珠玑巷人罗贵等登岸开村地点。他当时即任蓢底村新图一甲里长。

(8)新造北约黎氏 按宋黎氏始祖建礼园村分九坊,北约即礼园北约。

(9)新造南约黎氏 即礼园南约简称。

(10)石基镇小龙曾氏 《小龙曾氏族谱》:“南宋初迁南雄保昌珠玑巷,继迁羊城。弟仕行居番禺小龙。”

又按小龙曾氏一族,据宣德丙午(1426年) 何善承撰《曾氏族谱序。》载:“祖承务郎由南雄保昌于建炎偕弟侨寓广州,公次番禺小龙宁仁乡居焉。”时为建炎三年(1129年) ,避搜匿皇妃而迁。但《曾氏族谱》则载咸淳九年(1274年) 王妃胡氏疯颠出南雄溺水死,行文查访,时虑乃于次年正月内约万余人逃窜,时无船渡,结竹为筏,载至连州,过夜泊湾,狂风大作,潦水涌散竹筏,淹死男女不计其数,尚存余筏在海飘流??直抵连州水口,遂各散而求奠居焉。” (11)都那简氏 “始迁祖永修度宗朝由南雄迁广州,再迁都那村,定居大巷尾。”(见《简氏宗枝源流》)

(12)韦涌乡西涌简氏 《粤东简氏大同谱》二云:“仲立者被契丹之乱。后晋天福七年(942年) 由涿州迁南雄州保昌县珠玑巷。远祖肖二,子念三,宋开宝间(968~975年) 随父由南雄州迁广州城大市街,子汝恭,江西临江新喻县儒学教授,宋真宗时(998~1022年) 由大市街迁番禺县韦涌乡之西涌。”

(13)屏山简氏(今入钟村镇区) 《粤东简氏大同谱》二称:“始迁祖荣属,字郁文,原籍江西南昌,因避兵燹,迁广东南雄始兴县沙水村珠玑巷,历宋南渡,迁广州城大市街,于后迁番禺县屏山乡。” (14)都那简氏 据简朝亮编纂的《粤东简氏大同谱》二称:“始迁祖永修、父英,号梅轩,原籍江南,入岭南为参议,居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四子:伯某、仲永修、叔某、季某。宋度宗时(1265~1274年) 贾似道专政,有胡妃事,兄弟四人,避祸携家迁广州。既而伯居新会,仲居番禺都那大尾巷。”属钟村镇。

(15)石若简氏 番禺简氏据《简氏宗枝源流》称:“其堂曰南庆堂,始迁祖世雄,二世由明季南雄府迁来。”

(16)石壁区氏 《区姓族谱》云:“文溪祖宋室南迁时,由保安入广州烧鹅巷,第三子名志和,迁石壁(今属番禺市境) 。” (17)新造镇礼园(今名崇德) 黎氏《礼园黎氏族谱·陈琏序》:“先姑苏人,自刺史公仕唐,宦游岭南,因家居南雄珠玑。历宋,至讳念泗,崇宁间举贤良,拜待御史,南渡入广,始居番禺之礼园。”又番禺新造《黎氏族谱》云: “始祖念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 丙戌,以举贤行领荐,历宣侍御,南渡至广,居南雄珠玑巷,值寇南雄,衣冠之士多避地于粤,公遂居番禺之礼园乡。”这是北宋入迁的珠玑巷人。

(18)化龙沙亭(即沙路) 屈氏 “屈氏祖,原岭南道南雄府始兴县沙水里珠玑巷人。其先出于楚,宦游入岭南,遂居焉。”又云:“卜居番禺之沙亭。\这也是北宋珠玑巷人入广者。

(19)大石胡氏 《胡氏族谱》云:“宋祖永太居绍兴山阴县兴贤坊学前街,生胡宿,榜眼及第,因谏庙制贬肇庆高明尉,后召回,去梅岭遇寇,侨居保昌沙水,生三子。三子伯高大元初以贡仕,任广州府教授,生三子,长子秉正,任满,友人荐番禺大岭下设帐,后裔立齐公迁广城,九传至茂积公无嗣,择大石冈房志登公长子世昌入继。三子秉文迁横冈乡,三传至道明,生呈智,隐居番禺大石冈。” (20)沙湾何氏 按伯川、如澄《何氏水本源记》说:“喾祖于宋南渡时,寇蹈广州,避地广州桂林坊为初祖,但旧谱又说初、二祖仍留

珠玑巷。有记“何人鉴始居番禺沙湾乡,即今四世祖,实沙湾何氏之始祖也。”

(21)大冈侯氏 嘉靖36年(1557年) 《侯氏族谱序》:“厥祖讳明雍,由宋末徙自珠玑巷,卜居于南海亨田乡,其分支之祖普亨公也。当元之末游于大冈乡,乡之叟李姓字均达,见而奇之,遂以次女妻之,奁田卅亩,祖因之而家焉。是为大冈始祖,入清立籍番禺白泥六图,生五子,族著大冈。”

(22)韦涌莫氏 据《莫氏族谱》称:“一世让仁公居封川,二世状元莫宣卿,七世之用公居南雄,乱世南迁入广州清风桥,时有三子,卒葬白云山嗣旗峰。后台风毁庐,长子愚公投亲居番禺韦涌云。” 2.南沙开发区

旧称南沙镇,珠玑巷迁民很少到此。

(1)南沙深沙村人 《番禺地名志》说:是宋村,一说为珠玑巷人,但无实证,录此备考。

(2)南沙朱氏 《博罗县地名志》说石湾镇梅村朱氏说其祖由番禺南沙宋末迁来。 新会冲缺三角洲区

西江宋代在新会县出海,故西江支流切过江门市丘陵区即被称为“江门”,出江门后河道放射分流形成一小型三角洲,为新会县所在。故《太平寰宇记》即说新会县“前临大海,后抗群山”。1690年版《新会县志》也说:“厥地汉为海,宋元为潮田。”可见正是珠玑巷

难民集中开垦的最后地点之一。并且随着三角洲向南发展,珠玑巷迁民后代也随着向南沿沙田新生而分布,远达台山、阳江县境开垦海坦。 《新会县乡土志》载:“在新会县全境分邑城、东北、西南三区,乡村七百多,男口逾十万者十余族,千口以上者无数。始迁入本境皆唐以后人。咸淳九年(1273年) 由珠玑巷来者占6至7成,起因是谣传朝廷访缉逃妃之故,”麦氏谱载至详。序称:“三月廿六日至香山。”禀词称:“四月十三日,因南雄引文限四月廿日缴,故改时日以与官牍相应。迁族中又多不与团禀35姓之列。”该谱又言新眷附行甚众,即35姓之外有同来者,惟引文官衙称知府,而《宋史·地理志》南雄为州,或咸淳时置,迁民多居郁江两岸,如中乐、华萼等都,皆籍围防洪。宋时虽成洲渚,尚少乡落,称土广人稀,为当日实况。97人同里而徙,居亦连乡,易成新聚。 1.新会市

(1)会城冯氏 《新会县乡土志》云:“北燕冯遣子业将三百人浮海归,宋文帝以为新会郡太守,定居番禺。粤之冯氏,皆其后也。业十九世孙宁邦,元初由今开平甘村迁新会,子孙分居邑城爵芳巷、紫竹里、天马乡、企榜乡、冲口市诸处。各房男丁约二千人。” 别支由业22世至元昌,咸淳九年(1273年) 挈兄弟七人自珠玑里迁香山大良角;十世至诚大,迁新会近城大口涌、清化关西塾,及散居各乡共二千余丁。县志称业家新会,自业至融墓在新会,但址不可考。

2)邑城尚书坊何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宋尚书桌十郎因宋南渡,徙于南雄。子太郎迂新会何村(今河村) ,十世至泰宇,迁邑城新魁滘,生熊祥,万历中,为吏部尚书。迁城内因祠建坊,子孙环居,今丁口2500人。”

(3)新会李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新会李氏分布l7个区,千人以上有三江区的深吕、新谢。荷塘区的塔冈、篁湾。司前区的小坪、雅山、天等、石名、昆石、石步、石乔。古井区的古井。崖西区的甜水、明举。七堡区的建新、南北、文明、朝阳、潭冲。少的有礼乐、棠下、罗坑、沙滩、睦击洲、环城、杜阮、大泽、崖南、崖门等区。” 在新会按入境先后也可分三支:

①七堡李氏在北宋末南宋初靖康时迁入 (1126年) 。避金人乱迁入的。

②荷塘李氏在南宋末直接迁入新会,与联 名团逃难事有关。 ③会城李氏是迟到一族,即先迁台山,七 世后才迁入。 (4)七堡李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始祖靖康时迁珠玑里,后迁新会云步。元初迁七堡潮阳里高地村。这是南宋初迁入迁民。” 七堡李氏又按《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年间(1266—1274年) 李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新会云步(今司前石步) ,再迁七堡朝阳里高地村。”《新会县乡土志》云:“始祖珠,靖康避金人乱迁珠玑里,后迁广州。”末由珠玑里迳迁新会,今男丁三千余。” (6)新会城务前李氏 《新会县乡土志》云:“始祖联,宋末由南雄徙新宁,九世朝德迁新会务前,现男丁约六百人。”

(7)荷塘篁湾李氏 《江门市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 李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地牛山麓立村。”今子孙聚居千人以上。 (8)筋竹坑李氏 《开平县志》引明黎贞古冈州《李氏族谱》云:“宋季有侃、徇兄弟,奉母禤氏,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之高第街。侃、徇分居南海、香山,奉禤氏至新会,初居邑西筋竹坑。”(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已划入台山县。)

(9)新会周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祖中原人,迁自珠玑巷,后迁新会,现分布十七个区,千人口上聚落有棠下区沙富、大泽区潮透(即潮漏) 、田金。”

(10)大泽潮漏周氏 《新会县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年) 周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徙此立村。”已入潭江平原北岸了。 (11)潮漏周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新会周氏千人以上大聚落有大泽区潮透(即湖漏) 。”

(12)天禄叶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叶祖闽人,南宋入粤,由珠玑巷迁新会各地。分布18个区,环城天禄,子孙聚居达千人以上。” (13)牛湾东坑叶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6—1274年) 叶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

(14)双水南岸李氏、叶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6—1274年) 李、叶两姓先祖从南雄来此立村。”

(15)棠下甘氏 《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 有甘棠下其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此。以卖茶水经商为生,后成圩。”

(16)棠下新昌邓氏、梁氏、容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565—1274年) 邓、梁、容三姓先祖从南雄迁此。” (17)棠下石滘茹氏、甘氏 《新会县地名志》:“德祐年间(1275—1276年) 茹、甘两姓先祖从南雄到此立村。”

(18)棠下周郡苏氏、周氏、谢氏、黄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一1274年) 苏姓道人来小丘上结庐修行。随后周、谢、黄等姓先祖从南雄迁来,筑围造田,开垦种植。”又周郡即“苏君\转写。此条可见南雄迁民建堤造田。

(19)棠下横江张氏、黄氏 《新会县地名志》:“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8年) 张、黄两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 (20)棠下东溪陆氏、卢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1274年) 陆、卢两姓先祖从南雄来此立村。” (21)司前镇陈屋陈氏 《新会县地名志》:“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 陈姓先祖从本县棠下分此立村。”

(22)罗坑镇潭冈阮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十年(1274年) ,阮族先祖石麟公从南雄珠玑巷来此。”

(23)杜阮镇木朗李氏、刘氏、苏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九年(1273年) 李四庄、刘大用、苏汝卿三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此。” (24)芦村李氏、刘氏、苏氏 《新会地名志》:“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 李、刘、苏三姓先祖从本县木朗迁此立村。”

(25)崖西京背黄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1275年) 南雄难民黄源深携家人至新宁定居。其六世孙从新宁迁此建村。”

(26)杜阮黄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祖居正淳熙进士,罢官为广南漕运使,卜居新会杜阮乡,子孙二万人多‘分派黄涌’。” 又杜阮黄氏据《新会县地名志》:“绍兴年间(1190一1195年) 杜姓先祖及阮姓先祖来此立村。遂以姓氏为村名。至咸淳九年(1273年) 黄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来,村名未改。”此条反映迁民依附土人情况。

(27)黄涌黄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黄涌黄氏由杜阮乡分派,男丁五千余人。”《黄涌谱》云:“迁自珠玑里宋末再迁杜阮乡。” (28)横江吴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棠下区横江吴氏咸淳间由珠玑巷迁新会,现分布全县20个区,聚居棠下横江有一千多人。\(29)古井吴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古井区吴氏分布文楼、玉州、古井三地,各地子孙均在千人以上。”

(30)新会钟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钟姓金陵人,先居南雄、广州,迁新会,全县l8个区有子孙分布,千人以上乡有三江区的官田,友水区的东北、葫头,古井区的古井,大泽区的谭塾。其他千人以下的区有:礼乐、棠下、荷塘、司前、水冈、牛湾、双水、沙滩、睦洲、大鳌、环城、崖西、杜阮、崖南、会城等。”

(31)龙塘谭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分二派。慕凌派远祖宏帙建隆三年(962年) 由虔州入粤,居珠玑巷后迁仁化再迁广州司后街。

孙伯仓进士,曾孙凌迁新会龙塘。后裔有竺山,由龙塘迁会城东门外之东头村,三世彦实,元时迁凌涌,十一世昭璇等明万历中迁南坦。又一支明正德中,由新宁之白水迁浚涌,丁约五千。南坦丁2500人。此为北宋入迁之民。”

(32)天河谭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一曰万庄派,祖乾,汴梁人,建炎初为广州判官,居仓边街,迁新会天河仓边村,4传至万庄,分居天河堡13乡。5世广怀由天河迁白石乡,今居天河者男丁4千余人,居白石者男丁一千余人。此为南宋初迁民也。”

(33)天河谭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此天河别派谭氏乃宋末迁民,不同于慕凌及万庄派。咸淳九年(1273年) 迁至,与万庄派异村而居,丁七百人。”

(34)三江洋尾容氏 《新会县地名志》载:“德祐元年(1275年) ,容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转徙到此立村。”

(35)河塘容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南雄保昌令容沙,因留居南雄珠玑里。宋末迁新会潮居里之容村,传14世至以安,元末迁河塘良村,今丁口三千余,分衍本邑洋尾、古井、泰坑、新村、井根各乡,共约丁口千余。皆容沙后人。”

(36)容村容氏 据成化修《容氏族谱》载:“远祖讳沙者,由闽始居南雄珠玑巷。历六世,宋靖康间(六世) 尚者避狄,偕弟记男元辅、元弼入广之新会潮居里容村居焉,创业立基,乐天安土,是为容氏之始迁也。”

(37)古劳冯氏 永乐十三年(1415年) 《冯氏族谱序》说:“玄雄祖在南雄生槐,槐次子冯铨迁新会古劳。”

(38)萃冈宋氏 据萃冈《宋氏族普序》说:“宋开宗孝宗时随父任保昌县署,居珠玑巷内,后迁冈州萃冈,分衍大桥坊、赤龙坊、腾龙坊、沙头冈坊、新龙坊、小江坊、谷岭坊、大巷坊、挹薰里、正冈坊、村头里、田心坊、文楼长庚坊等村。外县有新会潮连、沙堆、白沙山、隐溪等乡。南海则九江;顺德则北溪;高要则高墩;香山则小榄、南面山、澳门等处。”

(39)新会周氏 据《周氏大宗全谱》谓:“凤冈祖宋授广东宣教,值干戈扰攘,就珠玑巷居住,幼主南渡,迁古冈州新会县居,生4子,长天赋居芦荻那洋村,三居新会上街,次居沙冈竹院里,四居神步里村。”

(40)冲廉吴氏 文楼《吴氏始祖开基实录》云:“原居珠玑巷,咸淳间吴超五子入广(即宣教郎理、乐、射、御、书) ,乐公因广州时乱(宋元间) 迁恩平,后迁新会冲廉村。”

(41)水渴郑氏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郑氏司农谱序》称:“宋神宗尚书郑侠次子荣茂于熙宁元年(1068年) 迁珠玑巷,六世湛露公生5子清溪、清溲、清濂、清泗、清淮。至咸淳九年(1273年) 癸酉正月甲子夜,避胡妃之厄,至冈州洒冲乡水渴村居焉。”

(42)冈头郑氏 乾隆《郑氏司农谱序》:“珠玑巷世居湛露公五子,五房清淮开居新会冈头,其余族弟迁居潮洲、广州、肇庆等地。须自

南雄而来,实是福建之裔也。”书录(璇按指《新宁海宴族谱》) 一联云:

由湛露开居五房泗、溲、淮、濂、清溪源流已远。 自南雄而分六县江、会、平、宁、香、德支派攸长。

(43)白麻园肖氏 据《肖氏家谱》云:“祖居珠玑巷,宋避胡妃之祸,遭羁族之风波,几散乘桴之魄,与兄弟九官人分袂荔枝园,是其托终之区命,子二世祖以迁白麻园,是其创业之地。”

(44)石头棠下张氏 新会《张氏族谱序》称:“九龄五世孙纲迁保昌沙水村,十世后,孙喾居古冈(新会) 。胡乱三子分居就产于小范、北街、泷水、张桥、沙冈各地。近稽吾荣翁孙纯,徙居泷水,纯翁孙丙与寅,由泷水迁石头棠下。序书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 。” (45)沙富张氏 据1540年张子元《张氏族谱序》说:“富翁生诚(次子) 、诚生三子,长仁生廉迁居沙富,又分河塘。”

(46)做笔街黎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祖宏芳由珠玑巷迁南海泮塘(今入顺德) ,子承宗,延祐二年(1315年) 进士,三世至恭爱,洪武中由沣浦迁长沙乡,再迁城南礼义坊新魁滘,属新魁派,族丁千余人,承宗至今22世。”

(47)小冈梁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始祖子美大观中由山东郓州入居始兴郡,子绍进士迁珠玑巷,生抚民爱民,抚民生永保,亦中进士,迁会城仓步巷(即仓浦巷、苍蒲巷) ,子彦雄进士,由仓步迁翼石桥;彦雄七世传至乐天,咸淳乙丑(1265年) 进士,迁天台山下,即小风山,今分八村,男丁约六千。”

“别派爱民无子,女弟适区氏,有子名施,爱民收为己子,施生璟、璋,欲复区姓,爱民不许,讼于朝,命双郡冠其族,即平阳(区氏) 安定(梁氏) 二郡名,兼祧两宗,衍白庙、松厦、小泽,丁口约万余人。”

(48)环城镇东甲梁氏 《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 ,梁姓先祖从南雄珠玑里来此立村。”

(49)桐井梁氏(棠下) 《新会县地名志》:“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 梁姓先祖从南雄来此立村。”

(50)环城河北梁氏 由东甲梁氏明正德间(1506—1521年) ,分衍于此,原名小梅。

(51)大泽镇小泽余氏、梁氏 《新会县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年) 余、梁等姓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当时是一片沼泽。

(52)荷塘马氏 《马氏本房世谱》称:“河塘(即荷塘) 原南雄珠玑巷之裔,立乡新会河塘张土园。”

(53)双水岭头冯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十年(1274年) 冯姓先祖由南雄岭头迁来。”

(54)沙滩村人,宋氏 《新会县地名志》:“南宋祥兴三年(1279年) 廿一户人家从南雄珠玑巷辗转南逃到此立村。”原为黄沙堆积地。宋氏即迁自苹冈。

(55)新会松朗宋氏 《鹤山县地名志》说:“绍兴初年宋氏由南雄迁此。”

(56)新会邝氏 《开平县志》引明邝道行《邝氏宣城谱序》:“始迁祖一声,咸淳朝,以进士授兵部尚书,因忠言忤主罢官,宝祐元年,挈家南迁石羊巷,继迁新会。

(57)新会城社仓地陆氏 《开越大夫祠纪异》:“始祖陆顺宗,宋建炎间,由南雄迁居新会城社仓地。”

(58)新会中乐陆氏 《开越大夫祠纪异》:“始祖陆龟龄(1272年) 始居古冈州,后居隔蓢乡,至龟龄,乃迁新会县中乐乡。” (59)冈州陆氏 《开越大夫祠纪异》:“始祖滨,字公涯,号镇南,宋度宗咸淳元年十月(1265年) 甲子朔,兄弟十一人,随父由南雄珠玑里迁居新会冈州。”

(60)石头陈氏 《新会县乡土志》说今丁口达二千人,分衍陈涌,天湖等各乡,达二万多人。

(61)产湾陈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陈珠者,南宋初自汴迁南雄,再迁新会凌村,邑城产湾陈氏,其后也。\按凌村今已划入鹤山。 (62)崖西长冈陈氏 《新会县地名志》:“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 陈姓先祖从本县棠下来此立村。”

(63)沙堆镇梅冲陈氏 《新会县地名志》:“绍兴六年(1136年) 陈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

(64)大泽镇李苑陈氏 《新会县地名志》:“陈姓先祖世兴,从南雄珠玑巷移至崖南,再迁鹤山凌村,至七世祖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8年) 始由鹤山来此立村。”当时是荒山地。

(65)恩州陈氏 《开平县志》引光绪十年陈石园开平《陈氏谱序》中说:“宋仁宗时陈氏谪官入粤居珠玑巷,二传入新会,后代有入新会恩州居住。”

(66)环城镇天马陈氏 明万历间(1575—1585年) 由棠下石头衍此。

(67)新会凌村陈氏 黄佛颐文:“有陈珠者,亦于南宋初,自汴迁南雄,再迁新会凌村。”今凌村已划入鹤山。

(68)司前镇陈屋陈氏 《新会县地名志》:“明崇祯年间(1628一l644年) 陈姓先相从本县棠下分此立村。”

(69)沙堆梅阁蒋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九年(1274年) 蒋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

(70)崖西仙洞杨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一1275年) 杨姓先祖从南雄到白叶坑立村。”元至元六世思全在此遇仙得今名。

(71)小冈镇梅冈苏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间(1266—1274) 苏姓先祖伊生,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

(72)小冈天台戴氏 《新会县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年) 戴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南海立村。明洪武年间(1368—1378年) 再迁新会衙前山下现址。”

(73)坑头刘氏 《刘氏续修谱帙序》说:“永嘉19年苏妃之祸,迁冈州,又迁坑头。”按永嘉为晋代年号,有错。因永嘉无19年之长。

(74)大泽沙冲刘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1274年) 刘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子孙千口以上。

(75)荷塘雷(原字为左边‘虫’,右边一个‘雷’字)步刘氏 《新会县地名志》:“刘始先祖仲敏,南宋建炎年间(1128一1130年) 擢南雄州刺史,其六世孙于咸淳年间(1266—1274年) 南逃迁此立村。此地原有黄、何、蔡、李等姓聚居。”子孙聚居成千人以上大聚落。(见《新会县乡土志》)

(76)向阳(棠下) 肖氏 《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九年(1278年) 肖姓先祖从南雄县沙水村迁此。”

(77)新会白石唐氏 黄佛颐文“新会白石唐族,始迁祖雄源,宋末由珠玑巷迁至。”

(78)北达(棠下镇) 谭氏、梁氏、吴氏 《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 谭、梁、吴等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此。 (79)荷塘高村余氏、朱氏 《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6—1275年) 余、朱两姓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初名圣堂里。随后高姓迁来。”

(80)牛湾六堡林氏、许氏、蔡氏、钟氏、黎氏、陈氏 《新会县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年) 林、许、蔡、钟、黎、陈等姓先祖从南雄逃至此,分成六处立村,每村一堡。

(81)朗(原字为左边‘土’,右边一个‘朗’字)底罗氏 据范湖显学冈《罗氏族谱》:“彦怀”宋忠翊郎由祥符县迁徙居于南雄珠玑巷,七传孙罗贵于宋高宗绍兴元年,因皇上缉苏妃之祸,挈眷及里人

38姓97家南迁至冈州蓢底(新会) ,更藉辟居,公有九子47孙,分布于广东各郡县繁殖。棐轩乃罗贵祖之裔孙财禄祖也,居于南海小榄圩边长延乡东南,妣张氏生四子,长大周迁小榄圩边白仙乡,次子细周居小榄长延乡大埚村。

(82)甄村甄氏 据万历庚辰(1580年) 进士黄淳撰《甄氏族谱序》载:“南宋甄善庆由进士为南雄州推官,生二子,次景贤入藉南雄珠玑里,其子如金如壁如圭如锡因咸淳癸酉(1273年) 失妃之变,沿乡搜捕,珠玑巷人避兵播迁,如壁兄弟亦率族南迁,行至连江水口,飓风大作,金壁二人幸庆安全,天相吉人,俾昌厥后,非偶然也。金壁兄弟随偕我祖黄干翁,同隐连山(今英德) 之阳,又恐祸及,同迁冈州,各祖相宇冈居,金壁之子若孙,即居大岳之甄村。其后复迁于新宁之霞坑、旺北、石海、簕冲聚族盘居。”又云:“陶驸马辟筑冈城,如壁裔举人甄实佐理其事,我冈城之金瓯不拔,实与有功焉。” (83)横江黄氏 据宋嘉定十年(1217年) 珠玑五世孙国泰述《黄氏家谱序》(江夏合族谱) 载:“黄氏轩辕七世孙,受封于黄国,109世祖黄昌为南雄太守,入藉珠玑巷。南渡中兴,生二子,次子澄乐生二子,长曰居政,淳熙二年(1176年) 进士,广南都曹运使,生三子,次子源辅,迁居天河横江。”

(84)新会瑶溪区氏 《区氏族谱》:“始祖镇南,字朝弼,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 举贤良,赐进士,历任浙江招讨使,由南雄珠玑巷迁居新会卢冲文奇里,至四世韶逻,迁开平县睦冈乡,十二世子礼,始由睦冈迁新会瑶溪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00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