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6 02: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科目对比表

及容易滋生舞弊的会计科目

小企业会计准则 一、资产类 1 1001 库存现金* 2 1002 银行存款 3 1012 其他货币资金 4 1101 短期投资 5 1121 应收票据 6 1122 应收账款* 7 1123 预付账款* 8 1131 应收股利 9 1132 应收利息 10 1221 其他应收款* 11 1401 材料采购 12 1402 在途物资 13 1403 原材料* 14 1404 材料成本差异 15 1405 库存商品* 16 1407 商品进销差价 17 1408 委托加工物资 18 1411 周转材料 19 1421 消耗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会计制度 一、资产类 1 1001 现金 2 1002 银行存款 3 1009 其他货币资金 4 1101 短期投资 5 1102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6 1111 应收票据 8 1131 应收账款 7 1121 应收股息 9 1133 其他应收款 10 1141 坏账准备 11 1201 在途物资 12 1211 材料 13 1231 低值易耗品 14 1243 库存商品 15 1244 商品进销差价 16 1251 委托加工物资 17 1261 委托代销商品 18 1281 存货跌价准备 19 1301 待摊费用 21 1402 长期债权投资 20 1401 长期股权投资 22 1501 固定资产 23 1502 累计折旧 20 1501 长期债券投资 21 1511 长期股权投资 22 1601 固定资产 23 1602 累计折旧* 24 1604 在建工程 25 1605 工程物资 26 1606 固定资产清理 27 1621 生产性生物资产 28 1622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29 1701 无形资产 30 1702 累计摊销 31 1801 长期待摊费用* 32 1901 待处理财产损溢 二、负债类 33 2001 短期借款 34 2201 应付票据 35 2202 应付账款* 36 2203 预收账款* 37 2211 应付职工薪酬 38 2221 应交税费 39 2231 应付利息 40 2232 应付利润* 41 2241 其他应付款* 42 2401 递延收益 25 1603 在建工程 24 1601 工程物资 26 1701 固定资产清理 二、负债类 29 2101 短期借款 30 2111 应付票据 31 2121 应付账款 32 2151 应付工资 33 2153 应付福利费 35 2171 应交税金 34 2161 应付利润 36 2176 其他应交款 37 2181 其他应付款 38 2191 预提费用 39 2201 待转资产价值 40 2301 长期借款 41 2321 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 42 3101 实收资本 43 3111 资本公积 44 3121 盈余公积 45 3131 本年利润 46 3141 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 47 4101 生产成本 27 1801 无形资产 28 1901 长期待摊费用 43 2501 长期借款 44 2701 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 45 3001 实收资本 46 3002 资本公积 47 3101 盈余公积* 48 3103 本年利润 49 3104 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 50 4001 生产成本* 51 4101 制造费用* 52 4301 研发支出 53 4401 工程施工 54 4403 机械作业 五、损益类 55 5001 主营业务收入* 56 5051 其他业务收入* 57 5111 投资收益 58 5301 营业外收入 59 5401 主营业务成本* 60 5402 其他业务成本 61 5403 营业税金及附加 62 5601 销售费用* 63 5602 管理费用* 64 5603 财务费用 65 5711 营业外支出* 66 5801 所得税费用

48 4105 制造费用 五、损益类 49 5101 主营业务收入 50 5102 其他业务收入 51 5201 投资收益 52 5301 营业外收入 53 5401 主营业务成本 55 5405 其他业务支出 54 5402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56 5501 营业费用 57 5502 管理费用 58 5503 财务费用 59 5601 营业外支出 60 5701 所得税 关于会计错误与会计舞弊

一、会计错误

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会计错误的特点

1、会计差错并非出于故意,而且从客观后果来看,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例如会计人员由于业务生疏,将应计入制造费用的车间管理人员差旅费计入了管理费用;出纳人员由于粗心大意,误将现金收入8000元记为800元,但并没有侵吞差错部分;材料核算人员因月末结账任务繁重,对材料收发业务只记总账而未计明细账等。

2、会计差错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也可能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而只是在业务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例如,会计人员误记会计科目或误记金额,均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但出纳人员为图方便没有逐日登记现金日记账,而将几天的业务合并填列等错误,虽违反了正常的操作规定,但并不至于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然,不能因为这些错误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而听之任之,因为这些差错如不纠正,常会诱发严重的舞弊行为。

3、会计错误往往只是个人行为,而非团伙行为。

4、会计错误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好,则错误很容易在复核、账目核对、试算平衡、内部审计等环节中被发现并予以纠正。

会计错误的主要类型

在会计账务处理过程中,其错误形态多种多样。有的是由于工作粗心大意、业务不熟练而造成的过失性错误;有的是出于不法目的、不良企图,故意做错账的舞弊行为。过失性错误,又分为会计原理性错误和技术性错误两种类型。

1、会计原理性错误。这是由于运用会计原理不当和违反财务制度所引起的错误。比如,对“借贷”概念认识模糊而引起的错误;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划分不清而引起的错误;账户设置和使用上的错误;收入或费用的处理与现行财务制度相违背的错误,等等。

2、技术性错误。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发生的记录性错误。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粗心大意、业务不熟练、基本功不扎实、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工作中,可能出现记错账户、重记或漏记、数字错位、数字颠倒等错误。这些错误,在会计工作中是常见的。不仅初做会计工作的人容易犯这种错误,就是多年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只要稍有疏忽,也会出现差错。而且,各种不同的记账技术错误又往往交叉在一起,检查起来,十分麻烦。因此,掌握查找记账技术错误的科学方法,对于迅速地、准确地查出错误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就会计错账的性质来讲,可将其划分为过失性错误和舞弊两大类;但就错账本身来讲,不是违反会计原理,就是记录混乱。不法分子在进行营私舞弊时,惯用混淆账务处理的手法或故意制造数字错误,张冠李戴,遮人耳目,浑水摸鱼。因此,了解和掌握错账的类型以及各种记账技术错误的查找方法和各项主要经济业务错误的查找方法,无论对查找过失错误,还是查找舞弊行为,都是有用的。

二、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 舞弊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与会计错误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舞弊是见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众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作假,一般很难发现。会计舞弊主要包括:

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 2、侵占资产。

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 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故。 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会计舞弊的特点

1、会计舞弊一般都是故意行为,当事人进行舞弊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例如,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隐瞒现金收入业务;企业领导为虚夸利润、粉饰其业绩而骗取上市资格等而授意财会人员虚列收入、人为少计费用等。

2、会计舞弊一般都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与客观事实不符,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不能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会计舞弊可能是个人行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团伙行为。例如,出纳人员以篡改凭证的方式贪污现金,通过私自签发支票并不予登记的方式挪用企业存款等属于个人舞弊;而材料核算人员与仓库保管人员串通舞弊,侵吞企业财物,企业领导授意有关财会人员人为调整账目、虚计损益则属于团伙舞弊。

4、会计舞弊由于一般都有预谋,因而手段比较隐蔽,较难被发觉。

5、会计舞弊一般后果比较严重,往往导致企业财产受损、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流失等经济后果,而且它一般与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伴生。因此,经济、法律各界人士都应学习一定的查账技巧,以保护个人或集体的财产不受侵害。

会计舞弊惯用手段

1、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进行舞弊,以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例如,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弊端,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经费报销核算人员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而将自己的个人消费票据随同有关业务支出一起报销入账等。

2、拉拢掌握与自己职责不相容的人员串通舞弊。例如,材料核算人员拉拢仓库保管人员侵吞材料;产成品核算人员勾结产成品库人员窃取产品;费用核算人员串通出纳人员虚列费用侵吞公款等。

3、隐匿或篡改凭证。例如,出纳人员隐匿收款单据侵吞公款,经费报销人员篡改单据多报费用私吞,企业为隐瞒收入而隐匿销货发票等。

4、虚构业务。例如,企业为虚报利润而虚构收入,少计费用;为套取现金而虚构预借差旅费业务;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等。

5、利用一些过渡性会计科目进行舞弊。例如,企业为调节利润而故意多记或少记

“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金额;为隐瞒销售收入而将其列入“预收账款”科目长期挂账;为套取现金而利用应收应付等往来科目来回倒账等。

6、故意造成一些相关科目相应变动进行舞弊。例如将“现金”和费用科目同幅度多记以侵吞现金等,这种舞弊极具隐蔽性,看起来很像偶然的笔误所致。

7、发票造假或伪造单据,如“阴阳票”、“大头小尾”发票,虚开、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侵吞企业财物,偷漏国家税款,进行走私活动。

8、收款不入账或支出多记账,将差额私分。

9、虚报冒领、私物公报。将个人所用物品和个人应承担的费用,如炒股赌博、游山玩水、请客送礼、装修房屋、购买高档消费品、子女读书、通信联络等作为企业开支项目列支报销。

10、将企业单位资金挪用,供个人或团伙经营之用。

11、恶意使用会计政策中不完善的地方,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12、恶意透支和非法集资,将所得资金用于炒股和期货生意。

13、利用计算机舞弊。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舞弊者会盗用计算机密码,暗藏计算机程序,扰乱计算机命令来使计算机财务系统生成一套“假账”。这类舞弊常被忽视,较难被发现。

会计舞弊——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 1.为了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

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或扭亏)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涉及到会计数据。除了内部考核外,外部考核如行业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据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来确定的。

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等。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可见,基于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是最常见的动机。

2.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会计报表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然而,资金又是市场竞争取胜的四要素(产

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之一。在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局面。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

3.为了发行股票而粉饰会计报表

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IPO)和后续发行(配股)。在IPO情况下,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要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此外,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也与盈利能力有关。为了多募集资金,塑造优良业绩的形象,企业在设计股改方案时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在后续发行情况下,要符合配股条件,企业最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在10%以上。因此,10%的配股已成为上市公司的“生命线”。统计表明,1997年755家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10%至11%的高达211家,约占28%,可见,为配股而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并不亚于IPO。

4.为了减少纳税而粉饰会计报表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当然,也有少数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

5.为了政治目的的而粉饰会计报表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扭亏为盈、创造良好经营业绩已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对厂长经理而言,完成这项任务可能仕途光明,否则可能职位难保,甚至下岗分流。在这种政治压力下,国有企业很有可能粉饰会计报表。

此外,许多地方的市长、局长从大型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挑选。为了表现其才能,体现业绩,厂长、经理们就有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不难发现,一些企业的老总一旦被提拔为市长和局长,继任者往往不得不花费几年的时间来消化上任厂长经理因粉饰会计报表而遗留下的沉重历史包袱。

6.为推卸责任而粉饰会计报表

(1)更换高级管理人员时进行的离任审计,一般暴露出许多问题。新任总经理就任当年,为明确责任或推卸责任,往往大刀阔斧头地对陈年老账进行清理。

(2)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实施,

可能诱发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提前消化潜亏,并将责任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3)发生自然灾害,或高级管理人员着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粉饰的类型 1.粉饰经营业绩

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当年尤其明显。典型做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利润最小化,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就不足为奇了。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

利润均衡化,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应付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利润清洗(亦称巨额冲销),当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明确或推卸责任,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典型做法是: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7o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