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8--21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

更新时间:2024-04-06 02: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012海南历史24)1.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注意题干中提到“一五”计划和重工业“集中在东北”这些信息。由于一五计划是在苏联帮助下进行了,而此时苏联的经济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出现了题干中提到的情况。B项不是重点发展东北的必要条件,一五计划进行的时候,抗美援朝已经结束,而此时中日关系没有发展重大变化。

(2012天津文综4)2.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兹有本校胡世厚统治因返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2【答案】B

【解析】这道题中出现了1963年,因此我们应该想到:这道题中描述的事情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计划经济时期。而且这道题问的是“实质”,我们不难发现A、C、D三个选项都是具体的某一方面的事情,也就是“表象”;只有B选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就是“实质”,所以选B。

(2012海南历史25)4.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60年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物资严重短缺,市场供应紧张,由此可见此时中央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直接意图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2012江苏11)5.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5【答案】C 【解析】:理清材料的两个时间,“1969年”当时中国属于“文革”时期,“1979年”当时中国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故本题选C。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

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A

【考点定位】必修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抓住时间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年底的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相关史实,容易选对A答案,其他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参考答案】A 【思考感悟】本题属于对周年热点事件的考查,高考历史往往会隐形介入重大热点事件,注意热点事件的历史思考和历史事件的现实联想。

(2012安徽文综18)7.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消费水平 农村(家庭收入)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农村 城镇 17.6% 8.0% 8.9%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改革开放基本时间及概况的掌握。A项在1992年以后,C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启动,这两项排除;1979—1984年农村收入及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镇,是1980年以来中央肯定和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B项正确;D项不符合实际。

(2012江苏20)8.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

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不大。根据漫画信息“真以为我不怕你哪!”和图片“WTO”,说明这一垄断企业受到了WTO的冲击。观察A、B、C、D四项内容,比较一下,只有D项说法比较科学。

(2012全国卷19)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9【答案】D 【解析】: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始终不能改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且材料没有体现国企承包。故ABC项错误,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被打破,故D项正确。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

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答案】C

C【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多消灭一个敌人”“大批军锹、军镐、副油箱”,工人成为工厂的主人,为了战场上的需要加紧生产,生产积极性很高。排除ABD项,选C项。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

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考点定位】必修2·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曲折发展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史料联系历史背景辨别历史问题的能力。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下严重的“左”倾错误,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和影响,中美关系从建国开始一直处于敌对状态,1958年并未发生“急剧变化”,中苏关系在50年代末严重恶化,A、B、C三项均不合史实,容易排除。

【参考答案】D 6.(2012年上海历史,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

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以致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出现负增长。 【答案】D 7.(2012年上海历史,29)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答案】B

【解析】从图中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以判断反映的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此次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D项出现在社会主义改造中,A项出现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C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 【答案】B

1.(2011年福建文综,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

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考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针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成分提出排除外国资本主义,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当时应该是单一的公有制,故排除C项;而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是组成之一而不是指整体,故排除D项。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2. (2011年北京卷,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开始年 结束年 全民 41.5 54.5 集体 3.2 17.1 公私合营 4 27.2 私营 30.7 0.04 全体手工业 20.6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考点】三大改造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表分析能力。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应是过渡时期,故答案选B项。 【答案】B

3.(2011年海南卷,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

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考点】一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的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4.(2011年海南卷,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

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考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3)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

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考点】“八字方针”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解答本题时应紧扣题干关键信息时间“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等。B项规定只涉及经营权的调整,1962年未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故排除; C项1962年及以后“左”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故排除。D项该政策是为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并未波及城市,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A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 【答案】A 6.(2011年广东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图6

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考点】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图片信息

“1958 年”“卫星”。1958年的大跃进由于高指标而出现浮夸风、放“卫星”现象。而A、B、D发

生时

间分别是1970年、1973年、20世纪90年代,这显然与杂志出版时间不符。故选择C项。 【答案】C 7.(2011年全国I卷,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图5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考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国民经济建设“八字方针”)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的理解和图表信息解读能力。注意“1960—1965年”是纠正大跃进错误到经济逐渐恢复发展的一个时期。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据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变化,故选A项。 【答案】A

1.(2011年上海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题干可知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B、C三项都末涉及到承包土地问题,故选D项。 【答案】D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4)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

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项;D项明显与材料相悖;再结合所学知识颁布该规定的背景是当时公有制体制下企业效益低下,故选C项。 【答案】C

3.(2011年山东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

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考点】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图片信息“个体工商业”说明原有的单一公有制局面改变,另外根据时间信息“1980年”可以排除A(21世纪初)、B(1984年)、D(1984年),故选C项。 【答案】C 4.(2011年浙江文综,2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

场经济”

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答案】D 5.(2011年四川卷,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图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注意材料的时间提示“1980年”,这时是改革开放初期。A项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B项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 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项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故选A项。 【答案】A 1.(2011年福建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

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图5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图表材料可以判断1984年起中国进出口总额呈大幅度增长,其原因与这一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关。A、C、D分别是1980年、1992年、2001年,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1.(2011年江苏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

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

产承包者责任

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A

1.(2010·天津文综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C.建立人民公社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开展大跃进运动

1.D 理解“单位GDP能耗”即可解答。根据图中的时间1958年即可选出D。

3.(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3.C 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2010·全国Ⅱ卷文综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4.A 注意选项中的用词,“根本”、“调整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恢复经济中,到1952年,我国经济状况才取得根本好转,故B不正确;同样,到1952年才合理调整了工商业,C也不正确;而人民收入迅速增加,也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我国刚刚建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为了实现、物价和经济的稳定为主,人民收入水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故D错误。正确答案为A。

5.(2010·江苏单科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5.D 此题考查的是对建国后初期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图示反映的是1954年,经分析A 和 C项是在1958年,故应排除;B项是在1956年,故应排除; 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6.(2010·上海单科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C.实施了“一五”计划

B.组织了人民公社 D.发动了“大跃进”

6.C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态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那么为改变“这种状态”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制定和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所以选C。

7.(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7.A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解题,生产资料增长210%,消费资料生产增长83%,生产资料增速高于消费资料增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大,改变了建国初期,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形势,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8.(2010·海南单科24)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8.B 本题考查如何评价历史现象,所给材料对照不同时期的北京最高建筑,强调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评价历史现象。

1.(2009年福建文综,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缓和 【解析】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答案】A

2.(2009年上海历史,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图片明显看出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以及“1956年”字样,反映的是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答案只能选D。 【答案】D 3.(2009年广东历史,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 【答案】A 4.(2009年广东历史,1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年代 增长率(%)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解析】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时至今日我们也未能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使浮夸风盛行,66%的增长率是虚假的,因此1958年增长率也不能说是增长率最低的1955年的12倍。表中没有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一五计划期间平均两位数的增长率是可信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工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答案】A 5.(2009年江苏历史,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高考资源网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高考资源网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发展合作社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

高),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6.(2009年广东理基,65)“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从“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 【答案】A 7.(2009年广东文基,26)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解析】1960年9月30日 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答案】D 1.(20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解析:A.注意图片下方的时间1953年4月,这个时期正在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选A。B项中的公私合营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实行的措施,不选。C项中的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开始实行的。D项包产到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解析:B 可以用排除法。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还不能说已经充分暴露,排除A项;C项是内容不是原因;D项不符合纠“左”的史实;由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了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因此选B。 3.(2008年广东理基,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由于“左”倾错误,当时中共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求快,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即只注意了“多”和“快”。 4.(2008上海历史,A组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解析:从图中的文字和数字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1958年大跃进的有关内容,而“大跃进”的重要特点就是急于求成、浮夸成风,因此D项正确。 5.(2008上海历史,B组15)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 A.大跃进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 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

解析:C 此题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题,实际上是要求比较建国前后人口变化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建国后有利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的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7、(2007广东理科基础65.)“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B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D.杂交水稻推广后 8、(山东文综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D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 50年代末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因此50年代末,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9、(全国文综一21.)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B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解析] 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依据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故B项为正确答案。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安徽文综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图5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1.B 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2.(2010·四川文综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2.C ②选项,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所以选C。

6.(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4)(1分)“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解析:B。注意歌曲中的关键词“1992年”、“春天”,很显然题干所指示邓小平南方谈话。 7.(20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解析:B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8.(2008年广东文基,28)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C 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1986年,我国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等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9.(2008年广东单科,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 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解析:A 根据书本表述和常识推断。 11、(上海历史15.)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D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12、(北京文综19.)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中国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8.(2009年广东文基,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 【答案】D 9.(2009年山东文综,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农业(%) 26.6 27.2 28.8 工业 轻工业(%) 32.1 34.3 36.7 重工业(%) 41.3 38.5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B和C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 【答案】D 10.(2009年福建文综,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此题根据1984年时间和厂长经理呼吁‘松绑’信息容易确定是C。 11.(2009年全国文综二,15)表1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1978 1997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77.6 25.5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其他经济 工 业 类型工业 22.4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答案】D 16、(2007四川文综17.)图5所示票证曾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D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17、(2007宁夏文综35.)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A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名题分解

(备注:无。) 12.(2009年四川文综,18)1973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

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

A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 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解析】A B、C、D三项都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情况,应排除。 13.(2009年江苏历史,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高考资源网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高考资源网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高考资源网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高考资源网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高考资源网 【解析】此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答案】B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7o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