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雨水管网改造工程可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26 02: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县城雨水管网改造工程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1

第一章 概 述

1.1 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X县城雨水管网改造工程

1.1.2编制依据

1、《X省X县城总体规划》(2010-2025);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定出版); 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国建设部2007); 4、《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建标(2007)164号]; 5、《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2007)

6、《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建设部城市建设司1993年5月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 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 6、相关专业设计规范; 7、排水现状调查资料;

执行的法律法规、标准及遵循的设计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2、《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T50106-2001 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答复1) 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6、《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3-90

2

7、《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

1.1.5编制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及城市排水管线敷设的有关要求,确定以下编制原则:

1、以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规划、各专业规划为指导,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工程设施,结合当地经济实力、技术管理能力水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步实施,合理划分工程规模;

2、在保证排水管线合理、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

1.1.6项目提出理由与过程

1、地理位置概况 X县位于X省西南隅,X市西部,秦岭巴山之间,县境周围东、东北为勉县、略阳,西北、西与甘肃省康县接壤,西南、南与四川省广元市相邻,东南为南郑县。X县是汉江发源地,有“汉江第一城”称谓,属长江流域。县域有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系长江一级支流。全县辖21镇,2008年县域总人口33.98万人。

2、县城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县政府为了完善城市生活雨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提高城市的总体运行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把X县城建成一个X省县城地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外向型城市

县人民政府在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

3

工作方针,实施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X县以矿产、生物资源开发为依托,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并依靠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开发旅游资源,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发展,繁荣经济。

3、现状排水系统需要改进的需要 目前城区范围内均为雨污合流制管线,覆盖县城大片范围,还存在部分区域依靠明渠排水。结合X县城区雨水管网现行运行情况,近年来X县最大降雨量,行政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导致雨水收集范围,收集总量也增加,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为了解决县城区域内排水设施落后的现状,保证区域内排水顺畅,居民生活环境不被污染,完善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更好的进行城市经济发展,本报告分析研究决定将县城雨水、污水管道进行分而治之是必要的。

合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个管渠内统一收集并排放。在合流制污水系统设计中除考虑污水的收集外,雨季要考虑一定雨水截流倍数,使排水管道及截流干管截面增大。在污水处理上,雨季污水混入,致使污水处理厂水质变化较大,不利于污水处理,同时部分污水仍排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分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和雨水分别收集在独立的管渠中排放。分流制可克服合流制的一些缺点。分流制具有以下优点:a、管内水量较稳定,水力条件好;b、截流干管规格较小,投资较省;c、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流量和水质比较稳定,易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及管理;d、雨、

4

污分流不会出现污水溢流对江河造成污染的现象。

4、给城市防汛、水资源保护工作减压 X县连续遭受暴雨侵袭,城市排水管网管道滞后,排水管道径流能力较小,雨水收集设施多处瘫痪,造成每遇暴雨袭击时,城市道路积水严重,形成内涝,引发了交通堵塞,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也给防汛工作带来了极大地压力。

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应及早规划,纳入南水北调中线总体方案的统一要求,保证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建设雨、污水分离管线具有必要性,也具有紧迫性。

因此,对X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城市现有排水系统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和全面调查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城市布局、城市发展规划、地域使用性质及其发展前景,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和实施可能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并广泛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对工程方案进行了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比较,统一认为:城区雨水管网工程建成后,实行分流制,消除了城区污水对玉带河乃至汉江游流域水体的污染;改善排水系统现在的弊病;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本工程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和迫切的。

1.2 项目概况

1.2.1建设内容和规模

X县城现有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本工程拟对县城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将现有排水管线规划成为污水管线,用于排放污水,雨水不再排入到该管道内。另外新建设雨水管道、雨水检查井、雨水收集

5

口。

新建雨水管道总长87169.8米,其中口径1米管道长13584.9米;口径0.8米管道长30062.8米;口径0.6米管道长21563.3米;口径0.5米管道长12458.8米;口径0.4米管道长9500.8米。?1000检查井2903座,500x1200x600雨水收集口2903座。

1.2.2资金筹措

本工程总投资5255.2万元,申请上级拨款4600万元,自筹655.2万元。

1.2.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投资资构成表

单位:万元

序号 1 1.2 1.3 1.4 1.5 项 目 名 称 建筑工程费 设备购置费 安装工程费 工程建设建设其他费用 预备费用 合 计 投资额 4204.16 788.28 262.76 5255.2 占建设投入资金的比例% 80% 15% 5% 100.00% 备注 1.3 项目区概况

1.3.1地理位置

X县位于X省西南隅,X市西部,秦岭巴山之间,位置在北纬32°37′06″~33°12′42″,东经105°20′10″~106°35′18″,县境周围东、东北为勉县、略阳,西北、西与甘肃省康县接壤,西南、

6

南与四川省广元市相邻,东南为南郑县,县城东西长101.65公里,南北宽65.325公里,面积3282.73平方公里。县城驻地汉源镇,位于县域中部,东北距省会西安市区370公里,东距X市区99公里,西南距四川省广元市区72公里。

X原名宁羌,系明代建卫,1942年易名为X。X县境,周以前为少数民族氐羌所据,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 年)归秦,属蜀郡葭萌地。X县城所在地汉源镇,古代有金牛古道通过,明以前,县境内数次单独设置行政建制,治所均在阳平关;县城作为全县中心,是由明代屯兵而始,其主要功能为军事,其中心职能由此演化而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川陕公路(现为国道108)通车,县城经济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川陕之间重要的地方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但随着宝成、安阳铁路建成,阳平关、大安的地位逐步上升,县城的中心地位有所回落;西康铁路通车后,阳平关的铁路枢纽地位有所削弱,而大安则因同时具有国道、铁路之利而迅速发展;县城则由于位于汉江水源保护地内,工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其经济中心职能逐步为阳平关和大安所分担;随着GZ40勉宁段和GZ40西汉段的通车,县城的区域物资集散地功能会逐步恢复,成为全县行政、文化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X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县城东部10公里处的高寨子镇,为矩状开发区,国家级公路干线京昆高速和108国道分别从产业园区南侧和北部通过,形成了产业园区北通北京、南达昆明,向外辐射的道路途径。产业园区地处丘陵盆地,地面高差起伏不大,玉带河自西向东由

7

园区南面绕过,云书溪在园区东面向南汇入玉带河,园区西距X县城10公里,东北距省会西安市区548公里,东距X市区118公里,交通便利。

1.3.2行政区划

X县隶属于X市辖区,现状总面积3282.73平方公里,现辖21个乡镇,包括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乡、庙坝乡、南屏乡、宽川乡、巩家河乡、东皇沟乡、曾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巨亭乡、安乐河乡、禅家岩乡、黄坝驿乡、二郎坝乡。总人口33.9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55万人。

1.3.3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

X县地处秦岭余脉向大巴山过渡的交汇地带,以桑树湾—金山寺为界,北属秦岭山系,大部为1000—1600米的变质岩山地,山涧纵谷比较发育,南属大巴山系,大部分为1000—1800米的台阶山地,山顶比较开阔;全县最高点位于青木川九垭子,海拔2103.7米。最低点位于燕子砭镇嘉陵江入川处,海拔520米。按地貌类型的不同,全县可分为北部中山,西部低山,嘉汉谷地,五丁关中山,玉带河谷坝,巴山高中山六个区域。

2、气候气象

X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县内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区,为北亚热带气候,占全县总面积的18%,年均气温高于13.5℃,是稻

8

麦两熟的高产稳产区,海拔800—1400米,属暖温带气候,占全县66%。年平均气温11.0℃—13.5℃,海拔1400米以上地域年均气温不足10℃,只适于发展林业。X县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全年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1.3m/s,全县年均降水量1178mm,一般大于900mm,随海拔增加而增加,部分地区可达1400mm 以上,主要降水量集中于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4.6%,在总体上呈从西北向东南递增。

主要气象参数如下:

最大降水量(1981年):2022.9mm 最小降水量(1979年):847.3mm 最大积怨雪厚度:10mm 全年蒸发量:784.6mm 年平均气温:12.9℃

月平均最高气温(7月):28.7℃ 月平均最低气温(1月):-1.9℃ 极端最高气温:36.2℃ 极端最低气温:-10.3℃ 3、水系与水资源

X是汉江发源地,有“汉江第一城”称谓,属长江流域。县域有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系长江一级支流,年平均地表自产径流量17.36亿立方米,另有入境客水56.6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河流716条,5Km以上的河流78条,河网密度1.4公里/平方公里。以父子

9

岭为分水岭,岭东属汉江水系,岭南属嘉陵江水系。汉江水系流域面积69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3695亿立方米。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2490.2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8.25亿立方米。

西部嘉陵江,由北向南流入四川,境内流长65公里,其较大支流有黑水河、燕子河、广坪河、西流河等,本县的玉带河为汉江正源,支流有导岭沟河、云书溪、白岩等(史称汉水发源于境内的潘冢山)。

4、工程地质

X县地质构造上以金山寺—阳平关—勉县大断裂为界,县城属扬子地台川北褶皱西北边缘;北部属秦岭地槽褶皱带南缘,县城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不太强烈,燕山运动后逐渐上升;北部地槽则地质活动强烈,在勉、宁、略交界地带形成了富含金及其它金属矿藏的区域,俗称“金三角”。

由于山林植被保护较好,裸露地表岩石很少,风化不强烈。但因降水量较大且集中,也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现象。

根据地震活动性分析,X县无潜在震源区,远震影响在规划区可达到烈度6度,县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所有建筑物按7度设防,重要生命线工程按8度设防。

5、防洪

X县城及产业园区规划区紧邻玉带河,根据X省河道堤防管理规定及国标《防洪标准》有关规定,玉带河按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50年一遇校核。在逐年安排护堤、砌墙、清淤工程中,重点实施加固堤防险段,玉带河城区沿线段设计堤防已能满足规划防洪标准。拦河坝

10

及防洪堤范围内所有用地均为玉带河流域范围,严禁占用。

1.4 建设区域现状

1.4.1现状排水系统中存在问题

1、合流制不符合污水处理的要求,明渠排水不适宜X城区的开发建设。

2、排水设施普及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3、已有管道规格太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雨水收集、排放。 4、部分道路无雨水排放管道或者为单向管道,遭遇大、暴雨时路面积水严重。

5、雨水篦子为预制混凝土结构,无法修复、清理困难,长时间没有得到维护导致损坏严重,基本无法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

1.5 建设的必要性

1、县城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X县委、县政府以“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为指导,加速县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力争在一、二、三产业方面有所突破。第一产业重点在畜、药、茶、食用菌等方面做出规模和特色;第二产业在原有的水电、矿业基础上,力争在食品饮料、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方面形成新的发展优势;第三产业方面,力争使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色。排水系统的改造将使得县城道路整洁,交通通常有序,不易受雨水影响。因此,完善县城排水系统也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2、是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基本条件 虽然污水处理厂于2012年9

11

月建成,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统一的排水系统。还有少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玉带河和云书溪,使水质面临污染的危险。由于排水管网不健全,雨污未分流,对污水的集中处理造成了一定难度,进水浓度太低,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工作量和能源消耗,满足不了节能减排的要求。排水管网改建后将实行雨、污水分流,分流后污水量会明显减少,这无疑会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 3、给城市防汛、水资源保护工作减压原有雨水管网不能满足防汛的要求。部分路段无雨水排水管线,或者单向排水管线;原有雨水管网系统设计排水量过小,管且网为雨污混合制管网,是早期埋设的d400-d500混凝土管道,已经不能满足雨水排放的需求;雨水收集口破损严重,雨水收集口多为预制混凝土结构,无法修复、清理困难,长时间使用导致破损严重,收集口堵塞,基本无法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导致每年汛期,遭遇大、暴雨时城区内涝严重,部分路面积水深达20厘米。而排水管网改建后,污水、雨水的收集和流向会分开来,污水将由污水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减少玉带河水质污染;雨水则通过改建后收容量的扩大管网流向玉带河,避免形成城市内涝,减少城市防汛压力。 4、建设本项目是落实《X县县城2010-2025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任务。城市的发展是向前的,落后的雨水管网在地下杂乱交错不统一,不易维修易堵易漏。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制约城市整体发展,影响城市品位的整体提升,改建雨水管网后,统一的、增大收容量的管网将不再制约城市整体发展。

12

5、建设本项目是巩固国家园林县城成果的迫切要求。

“国家园林城市”成果的巩固是X县目前的重要任务,也是X县长远的发展目标,雨水管网改造工程的建设是对X县老城区功能的调整和补充。目前,老城区是X县主要的居住服务中心,虽然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但排水管网的老化和不足,致使降低了居住环境质量。雨水管网改造的建设不仅使未来的X有了环境优美、经济发达、适宜居住的环境,也使污水处理厂更加高效,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合理排水体制,缓解了环境压力,促进城市化发展。所以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6、建设本项目是改善县城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X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其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张,而其排水管网建设却略显滞后,仅仅依靠现有的排水设施根本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并严重影响区域的环境和持续发展。排水管网尤其是雨水建成后,X县城雨水排水设施有足够能力解决区域内近年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内涝情况,使区域和整个城市经济发展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不断改善,使X县城真正成为未来X生活、休闲的中心,对X县城城市化整体发展、X县的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区域现状为农业生产居住所在地,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主要为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严重,居民生活条件差。

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居民污染物的集中收集、处理,减少环保投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3

也可以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节约土地,降低建设投入成本,同时可以集中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更好地体现出新型小城镇的环保内涵。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它对推动与促进X县县城城市化进程,实施“扩容强县”战略,完善城市排水网络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县域”经济的建设必将产生强劲的拉动作用,所以它的建设与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4

第二章 工程方案论证

2.1 设计依据

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4、《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雨水口) 05S518

2.2 工程内容

县城雨水管网改造

2.3排水管网规划

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2010~2025)及县城的地形地势、规划用地布局,排水应采用分流制,新规划区的地段,一次建成分流制排水管网;目前已有合流制排水管网的老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的排水体制,在以后的改建中逐步将原有合流制排水管网按规划改造,远期达到分流制的目的。老城区的排水管网逐步改造为雨污分流制式,完善城区排水管网。

2.4设计原则

1)、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近、远期工程内容,以近期为主,考虑远期的发展。做到长远规划、逐步实施、突出重点,力求经济合理,全面优化的解决城区的道路建设及水污染问题,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城区及现状管网的实际情况,从排水系

15

统的使用、投资及环境保护方面综合考虑,合理确定城区排水体制;

3)、新建小区、道路一律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排入城区主干管,雨水就近排入水体;

4)、老城区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对合流污水进行截流,排入主干管,在以后的改建中逐步将原有合流制排水管网按规划改造,远期达到分流制的目的。

2.5设计指导思想

1)、管道尽量沿规划道路布置,以发挥管道最大效用; 2)、雨水管线就近排入水体,减少主干管长度,节约投资; 3)、污水管线利用原有管线,污水管道尽可能布置在排污大户附近;

4)、改造污水管道尽量利用原有合流管网,减少重复投资。 5)、充分利用地形坡度,尽量采用重力流排水; 6)、工程的总投资综合考虑初期投资以及维护管理费用; 7)、管道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根据地形、道路建筑情况、土质、地下水位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2.6雨水管线

县城区雨水干管将各道路雨水支管的雨水收集后,将雨水排放入玉带河;

雨水收水口采用平箅立箅结合式,吐口形式为八字排放口。

2.7排水构筑物

1、检查井位置

16

(1)管道方向转折处 (2)管道坡度改变处

(3)管道断面(尺寸、形状、材质)及基础接口变更处 (4)管道交汇处

(5)直线管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处 2、检查井井身高

检查井位于路面或步道上时,应完全与路面或步道相平 3、直线管道上检查井间距

检查井最大间距表

管别 管径(mm) ≤400 500-700 排水管道 800-1000 1100-1500 ≥1500 最大间距(m) 40 60 80 90 100 排水检查井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对检查井最大间距的规定设计。

检查井设计符合下列要求:

1、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

2、检查井井室高度根据管道埋深确定,一般不小于1.8m,污水检查井由流槽顶起算。

3、检查井井底设流槽,污水检查井流槽顶与0.8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流槽顶部宽度满足检修要求;接入检查井的支管(接户管或连

17

接管)数一般不超过3条。

4、结构设计 (1)设计依据

国家现行的各种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①《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03 ②《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及其使用规定 ③《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排水管道工程,沿途设置排水检查井,采用砖砌井结构。 (3)设计条件 自然条件:

①标准冻深:Z。=1.8M ②抗震设防烈度Ⅵ度 (4)主要构筑物结构形式

检查井——砖混结构,底板坐落于天然地基上。 (5)主要建筑材料

1、检查井和阀门井井盖、井座为钢塑结构。 2、检查井采用砖砌井,采用MU10红砖,M5砂浆。 (6)基本设计要求

①结构抗震: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设计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②降水要求:管道开挖应采取降水措施,基槽开挖后应迅速进行

18

管道埋设施工,不允许地下水扰动地基土。防止泥岩胀缩变形对管道地基造成危害,降水需在回填土完成之后方可停止。

③抗冻胀要求:所有建(构)筑物的基础均坐于冻土层以下.井体外壁表面与土接触部分刷冷底子油一道,沥青横竖各一道.池外冻深范围内的回填土采用砂或炉渣等松散材料。

④抗浮要求:所有地下管道和地下建(构)筑物均按洪水位和最高地下水位进行抗浮验算。

(7)沟槽、沟底与垫层

沟槽的宽度应便于管道铺设和安装,应便于夯实机具操作和地下水排出,沟槽的最小宽度b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b≥D1+2S 式中:

b——沟槽底部的最小宽度 (mm) D1——管外径(mm)

S——管壁到沟槽的距离 (mm) 1. 管壁沟槽壁的距离确定

推荐的S值(mm)

管道公称直径DN 300

19

3. 根据沟槽的土质情况,必要时沟槽壁应设置支撑或护板。当土壤承载力为8~100kPa和非岩石时,采用原状土作为基础;当土壤承载力为5~70kPa时,采用经夯实后的原土作为基础,夯实密度应达到95%。

4. 当沟底遇到岩石、卵石、硬质土、软的膨胀土、不规则碎石块及浸泡土质而不宜作沟底基础时,根据实际情况挖除后做人工基础,基础厚度采用0.3~0.5倍管径,且不小于150mm。

5. 当沟底遇到地下水时,采取降水施工。

6. 在管道接口处,应边铺设管道边挖工作坑;接口施工完毕后用砂或砾石回填,夯实。

7. 管道的垫层按回填材料的要求使用砂或砾石或混凝土垫层,当采用砂或砾石时,垫层厚度不小于50mm,且不大于150mm。

20

第三章 环境保护

3.1 概述

排水工程是一项结合雨水收集和水污染治理工程,排水管道建成后,将会集中污水、雨水、减少随意排放,大大消减对纳污水体的污染。但同时,管线建设也将会给环境带来一些次生影响。本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将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规程和标准要求,把“清洁生产”落实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和资源,严格按照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其批复意见中提出的各项要求落实到设计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减轻以至避免对环境的影响。这里谨从工程的角度对此做初步的定性的评价,以供决策参考;最终评价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为准。

3.1.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04-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07-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03-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06-29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 2004-01-08 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1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 GB12523-90 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21

3.1.2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1、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

本工程计划实施工期为3年,施工期间将有土方工程、土建工程、安装工程以及大量的运输工作量。因此在施工期间,对环境造成的主要是施工扬尘和施工噪声。

(1)空气污染源 ①扬尘

施工场地平整、建筑材料及弃土、回填土运输、装卸,混凝土搅拌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使周边大气环境中的TSP浓度增加,施工现场周围粉尘浓度与源强大小及源强距离有关。

②施工车尾气

施工期间使用的各种施工机械燃烧的柴油、汽油所产生的废气也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尾气中主要污染物有CO、THC、NO2等。

③其它有机废水

防水工程、防腐工程所用的沥青、油漆、稀释剂等将产生废气,沥青烟气的主要成份将对环境产生影响。

(2)水污染源

施工期水环境污染源主要是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

施工废水主要是土方开挖、沟槽回填、基础灌注施工等环节排放少量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泥沙、悬浮物等;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维修保养也会产生少量含油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油污。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BOD、SS、氨氮等。

(3)噪声

一般常使用的施工机械有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自卸车、搅拌机、吊车等,各种机械运行中的噪声,将会造成扰民影响。

22

(4)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2、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

管线在正常运行期间基本上不对周边环境产生水、气、渣、声等环境污染,但存在管道破裂及管道渗漏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隐患。

管道建成运行后,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环境影响较小,但是管线处于非正常状态时(即事故状态),可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非正常运行状态主要指可能发生的管道破损,断裂等。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即地震、气候变化等;二是人为因素,即选材、施工、防腐、检修、操作以及管沟的回填土没按规范要求去做等等。

事故危害及防范措施: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管道事故,都将直接影响该区局部或全部地区排水,影响居民的生活和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当防事故于未然。在管道施工中,要求严格按管道安装规范的要求去操作,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和监督措施,另外事故发生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修,把事故的发生率及危害程度降低最小程度。

3.2 控制污染和生态变化的初步方案

3.2.1施工建设期环境保护

1、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机械产生的噪声较大,对现场施工人员,特别是机械操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影响。建议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工时,使其轮流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时间,并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体力。

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环境敏感区,对影响较重的施工地需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对施工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减退而使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

23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居民区附近,严禁夜间施工。

2、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开挖土方堆积将影响交通,并产生扬尘,影响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土方运输过程中,也将产生扬尘;在运输沿途洒落泥土,也给城市卫生环境带来影响。

对于施工中产生的扬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使之减小到最低范围。材料要集中堆放,减少尘源;运输过程中要加盖蓬布或适当洒水,降低起尘;施工中还应配置洒水车,以减小扬尘范围。

水泥混凝土的拌和,采用站拌方式,并慎重选择地址,拌和站应远离环境敏感点,并设在主导风向下风向一侧。拌和站应配备除尘设备,加强劳保措施。

3、其他防治措施

施工区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应统一收集、统一清运、合理处理;堆弃土方时应注意减少破坏掩埋地表植被。

如在雨季施工,将由于开沟断路而改变局部地表径流使地表径流流水不畅,道路积水泥泞,给城市市民带来不便。由于雨水冲刷泥土,暴雨时可能造成城市下水道堵塞。所以雨天施工要防止水土流失,堆积土方应采取适当措施覆盖。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可能有少量的沟槽,穿越道边的绿地和树木,应尽量避免损坏绿地和树木,将草皮和树木完好移走以便完工后及时补栽。

施工时设置路障及施工安全标识。建筑材料堆放整洁,用蓬布覆盖。

3.2.2生产过程环境保护

因管道破裂及管道渗漏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主要指管道施工质量不合格和管材质量不合格造成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解决办

24

法主要是在进货上、施工中、验收上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遇到破裂及渗漏的情况一经查知尽快采取相应修补措施。

3.3 环境监测

3.3.1环境管理计划

环境保护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工程各时期环保措施的落实,使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实施,将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限度,使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3.2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特点,该工程在施工期应设立环境保护机构,负责对该项目施工期进行环境监测和管理。

3.3.3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部门定期监测计划:针对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主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测,为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依据。具体监测计划详见下表:

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要素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大气环境 施工现场场界及环声环境 境敏感点 施工噪声 TSP 监测时间及频率 每月1次,每次连续3天 每月1次,每次连续2天,昼夜各1次 当地环保省、市环保监测站 局 实施机构 监督机构 3.4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或环境影响分析

1、工程分析评价结论

规划污水管线的进水水质可行;工艺流程可行。 2、噪声评价结论

施工期通过对施工现场及设备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的情况下,可使

25

噪声满足GB12523-90标准限值的要求,由于施工区评价范围内有噪声敏感点,需在施工时采取一定控制噪声措施。

(1)在施工过程中,机械产生的噪声较大,对现场施工人员,特别是机械操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影响。建议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工时,使其轮流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时间,并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体力。

(2)施工区域建筑多,人员密,要尽量减少噪音对附近居民的污染。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对施工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减退而使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格规定施工时间表,在早8点前、午休、夜间严禁施工。

施工期间采取以上控制噪音方法,本项目对区域声环境的影响可以被接受。

3、环境经济分析结论

该工程的建设,改善城区环境,对经济发展将作出贡献,促进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4、环境风险分析结论

该工程主要的环境风险是事故污水,只要设计中充分考虑、运行中加强管理,可将发生频率降到最低点。

4.5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本工程将促进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只要在工程的施工及运行过程中严格管理,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工程本身产生的污染,使之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则在评价区域范围内,从环保角度论证,该工程的建设是必要的。

26

第四章 安全生产

4.1 安全生产制度

施工期间要求施工队伍严格按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电安全规范》(GB50194—9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操作规程》JGJ33—86、进行施工,并建立如下安全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施工单位应制定安全施工生产纪律,成立以各层主要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安全领导小组,由专职安检工程师负责监督检查。

2、安全生产教育制度: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坚持每天进行班前安全生产讲话,确保施工生产安全。

3、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单位应编制适用于本项目的安全技术交底书,下发项目队严格执行,并由安检工程师负责监督执行。

4、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作业班组安全员坚持每天检查施工现场安全情况,施工队安检工程师每周进行一次施工现场安全检查,上级安监部应每月派监察人员到各施工现场检查安全施工落实情况。

5、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4.2 安全生产措施

1、防止电气伤害

为保证检修人员和电气操作人员的安全,对各种等级的电气设备的对地距离,操作廊道尺寸,严格按规程规定设计,在高压电气设备的周围,按规程规定设置栅栏和遮拦,为防止雷电击伤应设有避雷装置及接地保护装置。

27

2、防止机械及其它伤害

在转动机械设备的外露部分应设有防护罩或遮栏,在容易发生烫伤的设备管道上加保温措施,楼板的吊装孔和地坑的周围设有围栏。以上措施能有效的防止人身伤害。

3、防振及卫生措施

对于转动设备采取有效的防振措施,本工程由于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较高,运行人员可大部分时间在控制室操作,对控制室的设计,拟采用隔音处理。

4、为保证运行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设计有专用的休息室和倒班宿舍,同时设计中考虑男女职工分别同时使用的专用浴室,以提高运行人员的工作卫生条件。

5、防暑防寒

当环境温度超过或低于一定范围时,会对人体及设备产生不良影响。为防范暑热,在值班室设置必要的风扇空调装置。为防范冬季低温严寒,对设备及管道则采取必要的防冻保温措施。

采取了上述一系列安全措施和卫生防护措施后,各生产部位和场所均能满足职工的安全卫生标准。

4.3 安全卫生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工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本设计依据国家《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工安全卫生监察的暂行规定》、《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等有关章程,对生产运行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给予考虑,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工人的安全与健康。

28

第五章 节 能

5.1 编制依据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对能源的使用,实行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主要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4、民用建筑节能标准 5、节约能源管理条例

5.2 节能措施

5.2.1项目设计期

1、合理选择阀门、流量计和管路附件,减少管道不必要的局部水头损失。

2、管线铺设避免迂回重复,减少配水系统水头损失。

3、充分利用地势高差,采用重力流排水,尽量避免加设提升泵站。

5.2.2项目施工期

施工中采用机械及机电产品要满足国家及省对节能的要求,或达到国际能源消耗标准。

施工中,对各种机械及机电产品要在消耗最少能源条件下,得到最大的功效,尤其是各种拌合设备,要尽量减少空转或少料拌合,对行走机械要严格控制能耗指标,在限定范围内争取发挥最大的功效。

5.2.3项目运营期

设置管线维护人员,定期对管线进行巡查维护,防止管道泄漏,污染环境。

29

第六章 管理机构及建设进度安排

6.1 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

6.1.1管理机构

项目单位: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为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下设的部门有办公室、城建科、规划科、技术审查科、建管科、房产科等。本工程不再增设建设及管理机构,技术由规划科管理,财务由局财务室代理。

6.1.2人员编制

本工程管道维护和管理人员由新设置人员分管,新设人员5人。

6.2 建设进度安排

本工程确定工期为3年, 2015年底完工。 2013年02月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报批;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

工程地质初勘及初步设计准备工作; 初步设计及审批; 工程地质详勘; 施工图设计及审查;

管材及附属设备采购、安装标书编制。

2013年4月-2015年10月底排水管网建设安装施工完毕,年底调试、验收、投运。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a6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