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实习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18 16: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题目名称:27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设计

姓 名: 李 见 辉 班 级: 道 桥 07- 2班 学 号: 310707020509 指导教师: 徐 海 宾

2010年07月01日

1

一 设计资料

1.1 基本资料

公路等级; 二级 60km/h

车道 本设计为双向两车道,单个车道宽度:3.75m,两侧路肩宽均为1.5-0.25=1.25m.

桥面净空,本设计净空高度为5.0m。

桥面净宽:净—B?2?3.75?1.25?2?10m 跨径及梁长:标准跨径Lb?27m

计算跨径27-(0.4-0.6)=26.5m 主梁全长27(0.03-0.06)=26.95m

1.2结构尺寸

1.2.1主梁间距与主梁片数

主梁间距通常应随梁高与跨径的增大而加宽为经济,同时加宽翼板对提高主梁截面效率指标?很有效,故在许可条件下应适当加宽T梁翼板。为保证桥梁的整体受力性能,桥面板采用现浇混凝土刚性接头,桥宽选用五片主梁,如图2-1 1.2.2主梁跨中界面主要尺寸拟定 (1)主梁高度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高度与其跨径之比通常在1/15~1/25,标准设计中高跨比约在1/18~1/19。当建筑高度不受限制时,增大梁高往往是较经济的方案,因为增大梁高可以节省预应力钢束用量,同时梁高加大一般只是腹板加高,而混凝土用量增加不多。综上所述,设计取用1500mm的主梁高度是比较合适的。

(2)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中腹板内主拉应力较小,腹板厚度一般由布置预制孔管的构造决定,同时从腹板本身的稳定条件出发,腹板不宜小于其高度的1/15。 马蹄尺寸基本由布置于永利钢束的需要确定,设计实践表明,马蹄面积占截面总面积的10%~20%为合适。设计考虑到主梁需要配置较多的钢束,将钢束按三层布置,一层最多排3束,同时还根据《公预规》9.4.9条对钢束净距及预留管道的构造要求,初拟马蹄宽度为400mm,高度250mm,马蹄与腹板交界处作三角过渡,高度100mm,以减小局部应力。

(3) 桥面铺装为2cm的沥青混凝土,容重为 r?21KN/m3,垫层为8-13cm厚的混凝土,容重r?24KN/m3T形翼缘板的容重r?26KN/m3 。

2

1.3横隔梁的设置

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荷载作用处的主梁弯矩横向分布,当该处有横隔梁时比较均匀,否则直接在荷载作用下的主梁弯矩很大。为减小对主梁设计起主要控制作用的跨中弯矩,在跨中设置一道中横隔梁;当跨度较大时,应设置较多的横隔梁。

1.4 桥梁断面图及T形梁尺寸 1.4.1单个T形梁尺寸表示如下:

T形梁尺寸标注 单位:mm

3

1.4.2 横断面图

桥梁横断面图 单位:mm 1.4.3 纵断面图

纵断面图 单位:mm

1.5设计依据

(1)交通部颂《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简称《标准》; (2)交通部颂《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简称《桥规》; (3)交通部颂《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简称《公预规》。

二 主梁作用效应计算

根据上述两结构纵、横截面的布置,并通过可变作用下的梁桥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可分别求得各主梁控制截面(一般取跨中、四分点、变化点截面和支点截面)的永久作用和最大可变作用效应,然后再进行主梁作用效应组合。该梁可看作五梁式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公路-Ⅱ级人群荷载为3.0KN/m,计算跨径26.5m,结构自重系数1.0,已知每侧栏杆及人行道重量的作用力为4.5kN/m。2

4

2.1 结构自重效应计算

2.1.1永久作用效应计算 一横载及内力计算

(1)每延米上的结构自重g

沥青混凝土面层 g1?0.02?1.0?21?0.42KN/m

C25混凝土垫层 g0.08?0.132?2?1.0?23?2.415KN/m T形翼缘板的自重

g0.08?0.143?2?1.0?25?2.75KN/m 合计 g??3gi?g1?g2?g3?6.22KN/m

i?1(2)每米宽板条的恒载内力 2 Mmin,g??12gl212?6.22???2?0.2?o???2????2.5191KN.m QA,g?gl0?5.64?0.9?5.076KN

计算公式: Mgxx?2?l?x? Qgx?2?l?2x? L—简支梁的计算跨径

x—计算截面到支点的距离 (3)主梁

g??0.20?1.5???0.08?0.14??2????2.0?0.2??0.4?0.25?0.1?0.1?1?????25 ?15.2KNm

(4)横隔梁 1 对边主梁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cx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