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铁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4-02-19 08:5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九大理念故事版

九大理念

一、成功是因为态度:

故事:

一天,两个一贫如洗的青年来到东京谋生。两个人都处于饥寒交迫中,好不容看到一个有水的地方,但万没有想到,这里的水竟然是收费的!第一个年轻人就绝忚地喊道:“这个鬼地方!连水都要花钱买!”然后扭头就走。而另外一个年轻人却想:“东京这个地方居然连水都能卖钱。那肯定有很多机会可以让我发展!”于是就打定主意坚持留了下来开始创业。

“水居然都要钱”和“水居然都能卖钱“,两句话看似相同,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认为水都要钱,产生的就是沮丧;相反,认为水都能卖钱,产生的却是兴奋,前者的结果是离开东京或者继续过艰难的生活,后者浅野一郎却成为日本赫赫有名的水泥大王。

“影响力训练” 机构两万以上人次调查结果显示,决定一个人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中,80%是属于个人自我取向的“态度”类因素,如积极、努力、信心、决心、恒心、雄心、爱心、意志力等;13%是属于自我修炼的“技巧”类因素,如各种能力;7%是属于运气、机遇、环境、时间、天赋、背景等所谓的“客观”因素。

能否具备技巧、是因为我们的态度,因为技巧根源于态度。

能否驾驭客观因素,还是因为我们的态度,因为它根源于我们对待客观因素的态度以及把握客观因素的技巧,而“技巧”已被证明属于“态度”。

成功是因为态度!让我们记住这一令人吮指回味的结论,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过去,把握今天,准备未来。

二、我是我认为的我:

故事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有什么样的自我期忚,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

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态度;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要想结果变得更好,先让行为变得更好;

要想行为变得更好,先让态度变得更好;

要想态度变得更好,先让信念变得更好;

要想信念变得更好,先让自己选择更好的自我期忚。

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最终,你就会是什么。

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

三、我是一切的根源:

故事:

一位老鞋匠,在一个城镇外的道路上修补了40多年的鞋子。一天,一位外地年轻人要进城,看到老鞋匠,就问道:“老先生,我由于工作关系要入住这个城市,想先问您一下,这个城市

是个怎样的城市?”老鞋匠反问道:“那我先问一下你来的地方是个怎样的地方?”青年人皱了眉头回答说:“别提了!先前的地方人们勾心斗角,维持表面的关系,没有人肯付出真心,必须要很谨慎地生活。”老鞋匠默默地看着年轻人说道:“那你会很失忚,这里和你那里一样。”年轻人哑然离开。

过了一阵,又一个打算来入住的年轻人问了老鞋匠同样的问题,老鞋匠同样反问他,他上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如何。这个年轻兴高采烈地说:“先前的地方人都很好,相互彼此关心,对待每一个人都肯付出真心,不管你有什么困难都会得到义无反顾的帮助,很温暖的。”老鞋匠微笑地注视这个年轻人回答说:“那么恭喜你,这里每一个人都象你以前的城市人一样,心里充满温暖,也都很热心地想要帮助别人。”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作出不同评价与解释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可能无法掌控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

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

让我们不再抱怨,

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四、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故事:

有人问你:为一家超市一天内推销一瓶红酒,能做到吗?

你或许会说:小菜一碟。

那么有人继续问你:那么推销汽车,一天一辆,能做到吗?

你也许会说:那就不一定了。

那么继续要求你好多年都是每天卖出一辆汽车呢?

你肯定会说:不可能,没有人能做到。

但世界上就有人能做到,这个人在15年的汽车推销生涯中总共卖出了13001辆汽车,平均每天销售6辆汽车,而且全部都是一对一销售给个人的,他也因此创造了吉尼斯汽车销售的世界纪录,同时获得了“世界上最伟大推销员”的称号,这个人就是乔·吉拉德先生。

当他第一次走进汽车经销店提出不让任何一个跨进门的客户流失时,被雇主嘲笑,但当他一天打了8、9个小时电话以后,并在晚上8:50分时卖出一辆车时,他的诺言得到了证实,让雇主对他刮目相看起来。就这样,他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时,仅仅用了3年时间。

以前的人一定认为“水不可能倒流”,我们知道,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的人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未来的人一定会说,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在另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的方法而已。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让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不要总是“自我设限”。 假使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已经习惯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不可能”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那么,这样的“氛围”也许就注定他们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一定会被那些不说“不可能”只专注找方法的人所淘汰。

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

让我们调整好自己注意的焦点,把“不可能”这个极其消极的字眼从我们的“字典”中永远删去。 因为即使真的遇到难题,我们至少还可以说:

不是不可能,知识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五、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故事:

从前,一位大师告诉人们,他正在练一种大法:可以让大山移过来。几十年后的一天,他开始表演移山。他对着大山念念有词:“山过来,山过来…”,喊了半天山也没动,到了黄昏,当他用嘶哑的嗓子喊过一遍以后,人们异口同声地说:“大师,山肯定没过来。”

于是,他边喊边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山脚下。这时,大师就近距离地面对着大山站住,并说:“各位,这次山到底有没有过来?”,大家一听觉得很诧异,这时大师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就是我几十年练就的移山大法。”

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移山大法”启示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让人喜欢;

如果无法说服他人,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顾客不愿意买我们的产品,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 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那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六、每天进步一点点:

故事:

有一首童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篇二:寓言故事---十个小故事

十个小故事,传递正能量

1、《自信》

二战时,德国法西斯头头戈林曾问一名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作战?”“五十万”

“如果我派百万大军进入贵国,你们怎么办?”答曰:“简单,我们就每人开两枪。”

匆匆容容,坦坦荡荡,而且充满信心,这就是自信。在现实工作中无论你在什么工作岗位,你所应当承受所有压力,多数的时候都是来源你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再加上你的行动你就是强者。“有自信的人永远是强者,决不会倒下。而我们常常欠缺的就是这点。”

2、《成功在于一念之差》

有两个人他们逃难来到东京。东京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商业都市,什么都要钱,他俩看到有钱人用钱买水喝,都很奇怪:“水还得用钱买吗?”其中一个人马上想到:“东京这个地方,连用点水都要花钱,生活费用太高,怕难以久住。”于是便离开了,继续去流浪。

而另外一个人却不怎么想,他想:“东京这个地方,居然连水也能赚钱,我一定可以在这里出人头地。”想到这他十分兴奋,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留在东京的那个人不久便开创了一片自己的事业。他就是日本水泥大王,汪野一郎。

3、《哪一块不是好肉呢》

盘山宝积禅师有一天路过市场时,偶然听到顾客与屠夫的对话。顾客对屠夫说:“给我割一斤好肉。”

屠夫听了,放下屠刀反问:“哪一块不是好肉呢?”

顾客当时怔住,而在一旁的盘山宝积禅师却领悟了。

我们总是感到,现在的工作不够理想,有很多的抱怨,如:“工作的环境不够好、开的工薪比其它公司的员工要底、觉得自己的公司品牌比较小等等,有着很多的不如意。”而实际上,“哪一块肉是不好的呢?”

不论在什么样的公司里,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中,你对这份工作投入了多少你就会收获多少。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

4、《巧妙的谎言》

有一家宾馆欲招聘客房部经理,宾馆老板面试甲、乙、丙三个男性候选人时问:“假如你无意中推开房门,看见女客一丝不挂的淋浴,而她看见你了,这是你怎么办?”甲答:“说声?对不起?,就关门出去。”乙答:“说声?对不起,小姐?就关门出去。”丙答:“说声?对不起,先生?,就关门出去。”结果丙被录用了。

试想一下,只有丙的故意装错的答案才能使春光外泄的女客真以为他没看见,因而减少惊吓和愤怒,所以相比之下,丙的回答更灵活,更聪明,丙被录取也就不足为怪了。

5、《守住你的金矿》

美国田纳西洲有一位秘鲁移民,在这里他拥有六公顷山林,在美国掀起西部淘金热时,他变卖家产举家西迁,在西部买了九十公顷的土地进行钻探,希望能在这里找到金沙或铁矿。他一连干了五年,不仅没有找到任何东西,最后连家底也折腾光了,不得不又重返田纳西洲。

当他回到故地时,发现那儿机器轰鸣,工棚林立。原来,被他卖掉的那个山林就是一座金矿。如今,这金矿依在被开采,它就是美国有名的门罗金矿。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天赋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一个人是否有幸挖到这座金矿,关键看能不能脚踏实地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心去经营自己的人生。

6、《站起来》

在一个促销会上,美国某公司的经理请与会者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坐椅下有什么东西。结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坐椅上发现了钱,最少的捡到一枚硬币,最多的拿到一百美元。这位经理说:“这些钱都归你们了,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没有人能猜出这是为什么。

于是经理一字一顿的说,我只不过想告诉你们一个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甚至忘掉的道理:“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

我们往往埋怨机缘总是与自己擦肩而过。实际上,当你作者瞻前顾后,不知何去何从时,那些智者,此时已果断地站起来,抓住了机缘,只有这样,才会在机缘到来时,不至于束手无策,与之失之交臂。“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

7、《“1>51”的启示》

法国银行大王贾库。拉非萨托年轻时一度失业,曾五十一次求职遭拒绝,当他第五十二次求职遭拒绝后走出去时,发现这家银行门前的台阶上有一枚打头针,就弯腰把它捡了起来。

第二天,他收到了这家银行的录用通知。

原来,他蹲下捡针的情景正好被银行的懂事长看见了。懂事长认为,从事银行工作的人,正需要有拉斐萨托的这种精神。

或许他是万中无一的幸运儿,但你能保证这种幸运不会降临在你的身上吗?我相信成功的他,包括:最后成为法国银行大王。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好运,更关键的是,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捡针不是他的一时之举,而应该是他能够很好跟进细节的一种态度。这也就是说如果你拥有发现细节、了解细节、执行细节的拉斐萨托精神,难道你不会成功吗?

8、《你可以弯一下腰》

耶酥带着他的门徒彼得(Peter)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酥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酥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了三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酥猜到彼得肯定渴的够呛,就把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酥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八次腰,于是耶酥笑笑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面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就将在大事上操劳。”

其实,不会弯腰或疏于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肯定是傻子!弯腰的确有点累,但如果农民不弯腰,他能开镰收割吗?

9、《一碗汤的哲学》

有一次,台湾诗人林先生到日本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用餐,要了一份他感兴趣的汤。入座不久,服务生将一大盆汤放在他的面前。他一愣,问服务生:“这么大一盆汤,我能喝得了吗?”服务生理直气壮地回答到:“你没说明是要一小碗呀!”他一时语塞,匆匆喝了几口汤,心理觉得很不是滋味,便按一大盆汤的价格付了钱后拂袖而去。

后来,他又到一家日本人开的料理店,要了一份同样的汤,也没有说是一大盆还是一小碗。不一会儿,服务生给他端来一小碗汤,并说:“如果不够,可再来一碗。”他只喝了一小碗,当然只付了一小碗的钱。再后来,他每次去日本,都要到那家料理店用餐,包括喝他感兴趣的汤。注:

那家中国人的餐馆,原想乘机很宰,却失去了更多赚钱的机会,而那家日本人开的料理店没有乘机多赚钱,而赚钱的机会如细水长流,源源不断。

10、《马太效应》

一个国王要到远方去,想征服一个国家。临行之前,他把十个仆人叫到面前,交给他们每个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然后就出发了。

后来,这位国王凯旋而归,他又把那十个仆人叫到跟前,要他们报告赚了多少钱。

头一个上来说:“陛下,你交给我一定银子,已经赚了十锭。”国王赞赏地说:“好哇,你这么能干,我就给你权利,让你管理十座城池。”

第二个上来说:“陛下,你给我的一定银子,我已经赚了五锭”。“也不错”国王说:“你可以管理五座城池。”

又有一个仆人来说:“陛下,你的一定银子在这儿,原封未动!我一直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没敢拿出来。我本来怕你,因为你是最厉害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

国王听后,便沉下脸来呵责他说:“你这个恶仆,贪婪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是最历害的人,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钱庄,等我回来的时候连本带利地交还给我呢?”说着转身对其他仆人说:“夺下他的1锭银子,交给那赚得10锭的人。”

“陛下”身边的人说:“他已经赚了10锭了。”

“我告诉你们”国王说:“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回来。凡是多的,我还要加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篇三:马蹄铁和樱桃

马蹄铁和樱桃

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希望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换来三文钱,并用这些钱换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漠,耶稣猜彼得渴得厉害,于是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扔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几次腰。于是耶稣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要是按我说的做,你最开始只要弯一次腰不就行了。”

这个故事可否这样理解呢?它说明了服从和执行的重要性。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队组织,服从领导、步调一致都是我们能完成任务、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领导者作为整个队伍的统筹策划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领会领导意图、服从安排,我们的事业才能全面发展、整体推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默契配合、精诚合作、从而无往不胜。试想如果我们的护士都像彼得那样,对领导交待的任务充耳不闻,对领导的良苦用心视而不见,根本不去执行,或者不用心执行,那么所有指令都会变成一纸空文,毫无用处。我们身边就曾经发生过许多类似的例子,时时督促着我们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sa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