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的结局

更新时间:2024-02-12 10:11:08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王熙凤根本不是聪明人

王熙凤根本不是聪明人

看原贴,回复请点击

迷恋美丽女士在回复里,说老太君哪里是开明,是被瞒住了。我不同意她的看法,正相反,老太君是一位高明的管理者,她是“假痴作癫”呢。这一点,以后理论。

迷恋美丽还说王熙凤是聪明圆滑的,呵呵,不要说我是杠头啊,我也不完全同意。总之,王熙凤根本不配作现代青年的典范。

下面就是我的正文。谬误之处,多指教啊。

如果说王熙凤聪明,最多也就是那种小小的、娘胎里带来的、朴素的聪明,而不是那种大见识、大智慧。

何以见得呢?请看我的理由:

一:王熙凤没有维系住最该维系住的人

要想在荣国府作个“腕儿”,先要得到老太太的认可和赞许,这一点谁都看得出来。王熙凤终日围着老太太说笑话讲故事,甚至不惜扮一把丫鬟来讨老太太欢心,在得到老太太的认可和赞许这一点上,王熙凤是意识到了,也做到了,并且,基本上可是说做得比较成功。稍不如意的是,王熙凤在做这些事情时,有时有些过分,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不过这也难免,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嘛。

对王熙凤来说,该维系而没有维系住的人是:她的丈夫,贾琏,她的公公婆婆,还有赵姨娘等等一些人。

其实贾琏,除了“裤子拉链”比较松之外,基本上还不是什么太坏的坏人,但王熙凤在处理贾琏和鲍二家的问题上,尤其是在处理尤二姐的问题上,过于穷追猛打,不给贾琏留一点脸面,让贾琏伤透了心。如果王熙凤足够聪明的话,只要她愿意,她肯定可以笼络住贾琏,让他成为自己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关键时刻为自己说话,而不是什么“一令二从三人木”。

对于王熙凤的公公婆婆,大家都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她的公公,明显就是个烂人,她的婆婆,由于地位的关系,对公公的劣行不但不阻止,还常常默认甚至支持。王熙凤,如果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上讲,对这样的公公婆婆表示鄙夷唾弃是非常应该的,可要从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角度上讲,还要考虑如何限制他们、安抚他们,在把他们身上的能量剥离干净之前,最好不要惹起他们的仇恨,毕竟,贾赦还是世袭的一等大将军,从名义上,他们还是王熙凤的公公婆婆,尽管有贾母罩着,可一旦这个保护伞消失,难到王熙凤不考虑一下后果吗?

顺便说一下,在处理尤二姐的问题时,王熙凤把贾珍的媳妇尤氏也深深地得罪了。 对于赵姨娘,这么个思想简单道德水准低下的人,王熙凤处理和她的关系时,也犯了过于托大的过错,对于赵姨娘这样的人,成事不足固然,可破坏的力量不可小觑,假如王熙凤能对赵姨娘采取一些怀柔政策(这是赵姨娘最想得到又最没人轻易给予的),可以断言,王熙凤的麻烦会少好多。至少,王熙凤不会被魔魇住,得了临时性精神病。在花园里耍起大刀

出丑。

以上的三起关系,要想做得好一些,对王熙凤而言可以说易如反掌。可是,由于王熙凤不够聪明,没有足够的预见力,看不到这些关系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完全由着性子来,这些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因素一起,导致了王熙凤最后的凄惨结局。

二:王熙凤没有营造雄厚的群众基础 群众的力量在《红楼梦》的那个时代,远不如现在的群众力量那么大。可是,众口铄金啊,合小力为大力,这种力量,从来是忽视不得的。人家毛主席就知道,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还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又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不管是不是真的这么认为的,反正这话让群众读起来,舒服,心顺。

王熙凤见识就差多了,有一次丢了一件东西,王熙凤的建议是:让那些有嫌疑的丫头婆子们,正午天跪在太阳底下,地上撒上玻璃碴子,不给饭吃,看她们说不说?

你看,这水平多凹啊。今天,即使是真正的犯人,还得讲究依法处理呢,何况,好多人根本是无辜的。给无辜以处罚,这不是无道吗?聪明人怎么能作这样的事?

还有就是贾瑞那件事,那贾瑞色令智昏,确实是起了不良念头,可再怎么说,也不至死罪啊。看看王熙凤的办法,整个就是一个把贾瑞往死里整。我估计小筑里的佳丽们,碰到这样的事,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但决不会有这么阴毒的计划。

细细数来,王熙凤办过的过分的不得下人人心的事多了。人心向背,即使是在大观园,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起到大的作用。

王熙凤不明白这种作用,看不到、预见不到这种作用,不注意公共形象的建立和维护,以至于自己吃了亏。所以说,王熙凤见识不够,没有大见识大智慧。

三:王熙凤人格上过于阴狠歹毒

王熙凤如果足够聪明的话,就应该能够意识到她性格中过于阴毒的残疾,从而积极治疗,主动地预防自己由于这种性格残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间接导致贾瑞死亡。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害死秋桐。

王熙凤用簪子扎小丫鬟的嘴,追着扎。

王熙凤打下人的耳光如同现代人握手般频繁。

??

然而王熙凤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缺陷,反而自我感觉一直良好,十分良好。

所以说王熙凤没有自知之明。

王熙凤是个文盲,不能直接从书上获得知识和领略诗、词、经的美妙,接受美的熏陶,这可以说是王熙凤的一大缺憾。也许这一点,是她不能从小聪明上升到大聪明的关键所在。

四:王熙凤贪小利亡大义

王熙凤的性格中还有一个贪字,按说贪心,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的东西,可是,过于贪婪,则导致了许多人栽了跟头,给人生留下了污迹,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刘青山、张子善、蒋艳萍、张二江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王熙凤也没例外。

王熙凤迟发大家的工资,拿着去放高利贷收利息,以至于后来因为贷款收不回来,搞得上头都知道了。

王熙凤在庙里接受婆子的贿赂,属于间接出卖权利。

王熙凤借着管事,谁给孝敬,就把一些差使给谁。贾芸等远房中层干部子弟,就曾经这么干过,而且得到了实惠。

有人还考证出王熙凤和贾琏贪污了黛玉所应该得到的遗产,使黛玉在贾府里的花消处处依靠赏赐,老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不知道,真不知道,王熙凤想挣这么多钱干什么去呢?

见利而忘义、忘尊、忘善,王熙凤怎么能算聪明呢?

综上所述,我说,王熙凤不是个聪明人,要算,也顶多是那种那种娘胎里带来的、小小的、朴素的聪明,而不是那种大见识、大智慧。

酸酸的说,不知迷恋美丽以为然否?不知大家以为中肯否?

呵呵。

篇二:简述王熙凤的人生悲剧

简述凤姐的人生悲剧

初中阶段就已经读过了《红楼梦》,它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悲剧,家族衰落的悲剧,儿女情长的悲剧,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剧。

众所周知,曹雪芹一生经历了由钟鸣鼎食、风月繁华向茅椽蓬牖、穷愁潦倒的转变过程。因此他在《 红楼梦>>里一方面揭露了封建主义制度的罪恶及其衰亡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为它的衰亡唱出了一曲哀音颤抖无尽的挽歌。曹雪芹对祖上荣耀的追怀,对昔日花柳繁华生活的留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补天”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隐寓于“女娲补天”的故事之中。写在了冠首全书的重要位置上,那么曹雪芹的补天之志寄寓何人之身?毫无疑问,此人就是王熙凤。

文章对悲剧人物“凤姐”这一形象的塑造让人觉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她还是逃不出悲剧的结局。

我对凤姐的第一印象就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觉得她是个有才能的女子,是贾府的当家的。渐渐地,发现她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大蛀虫,贾府的银库一天天亏空,而她的小金库却日见其增。随着贾府的败落,凤姐的命运也不可避免地要以悲剧结束。

王熙凤生来聪明,简直是“太聪明”了,周瑞家的说她“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但她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才真正培育了她的才千。她虽然取了个学名,但不识字,这限制着她的聪明才智的发展,却也使她的才干向另一方面发展。她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十足表现出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阶级。“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两句道出了正在走向没落的一切反动阶级的共同规律。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制造了许多罪恶,直接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好几条人命。但这一切只不过为她自己的最后垮台准备了条件。

太虚幻境薄命司簿册王熙凤页一上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它预示着王熙凤的两方面的悲剧,其一是有使人爱慕的才干的女子在“末世”的悲剧,其二是妇女的婚姻悲剧。

她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罪离家,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等缺德事的被揭露。如对“弄权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尽、自己坐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庙相逢”。

二、在大观园执帚扫雪。这当是她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重返贾府以后的事。脂批说过:怡红院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

三、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回脂批看,她发现丈夫所私藏的多姑娘头发之事是一个导火线,丈夫借此闹翻,将其休弃,那时凤姐“身微运蹇”,只能忍辱,这与“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有天壤之别。所以后半部那一回的回目叫《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四、回首惨痛,短命而死。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

另外,王熙凤的命运悲剧里又笼罩着一种宿命论的思想。尽管王熙凤“从来不相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但是到后来不得不感到“阴风”侵骨,死鬼哭嚎。贾母曾感叹:“我虽疼她,我又怕她太伶俐聪明,也不是好事,怕活不长。”如果说,黛玉、迎春等人的“薄命”有着她们自己身病心痛或者软弱可欺的主观因素的话,那么王熙凤的早夭则实在是冥冥之中那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的操纵!所以作者一方面赞叹其才,另一方面又痛惜其命,充分表现了他那种人生社会体验的矛盾与痛苦,痛定思痛,顿然“彻悟”: “叹人生,终难定。”“因缘命定,天数难违。”这不仅是对王熙凤悲剧命运的痛苦终结,也是作者人生体验的彻悟。

王熙凤的一生,虽然寄寓了作者的“补天”思想,是贾府不可缺少的支柱。但她作为一位统治者,其反动性、腐朽性又从内部腐蚀着这个家族,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这样就注定了作者“补天”之志的破灭。

总之,“凡鸟偏从末世来”,在王熙凤的命运悲剧中,作者始终把她依附于家族、社会末世的衰落之上,这样使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她虽是一只雌凤,却英风俊骨,威重令行,寄寓作者的“补天”之志,但由于 “冰山”的消融,和其自身的放纵、残酷又造成了作者“补天”之志的破灭。痛惜无奈之余,彻悟人生之道:“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必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所以王熙凤一生的命运又充分体现了作者那色空观念和宿命论思想。

王熙凤的命运不像“金陵十二钗”的其他女子那样,家族衰,她们悲,家族兴,她们也悲,而凤姐的命运是与家族兴衰同呼共吸的。一方面家族的衰落、社会的崩溃决定了王熙凤悲剧命运的形成.另一方面王熙凤命运的发展线索又集中体现了家族,社会败落的全过程。所以说,她的悲剧反映了家族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

总之,凤姐的命运注定是以悲剧为结尾,不是世人可以改变的。

篇三:王熙凤人物性格分析

王熙凤,是《红楼梦》宝黛钗凤四大主角中唯一的一位少奶奶。她精明,狠毒,泼辣??有人说,她太看不开了,何苦每件事都抓那么紧?她的曲子《聪明误》上也写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可是,我认为她是很值得同情的一个人,她的性格大部分都是形势所迫。

王熙凤生在王家,是个大家族。王夫人,薛姨妈都是她的姑妈。可是书中却说她“无父无母,只有王仁一个亲哥哥。”宝钗的哥哥薛蟠再怎么坏也顾着妹妹,但是王仁这个哥哥不仅顾不了,帮不上王熙凤,还总是到处要她照顾。大家族里无父无母的生活,该是怎样的一种凄凉?同样在大家族里过着无父无母生活的还有史湘云。她是“事事要看人脸色,一点也做不了主”的。也许是这,养成了王熙凤什么都要控制,什么都要拥有的性格——她太缺乏安全感了。

后来,她嫁到了贾家,嫁给了贾琏。贾琏是荣国府的长孙,她又是大家族的原配,自然要管着事情。房子的打扫修补,宝玉在书房里的零花钱,丫头们的月钱,土地房屋的租子,夫人小姐们的衣服首饰脂粉,在院子里游玩的一项项设施,还有许多突发事件??哪一件不得她筹划处理,哪一件不得操着许多心?王夫人,她的亲姑妈,在与贾母的斗争中选择放手不管事向贾母表明她的态度;邢夫人,作者给她的评价是“嫌隙人”,到处找茬,还在凤姐最艰难的时候出手伤她;李纨不管事,实际上还给她添事??还能有谁可以帮她呢?下面的一个个婆子媳妇都是难缠的,都在盯着她,等着抱怨,等着看笑话儿。只有平儿,能帮帮她了。

黛玉的身体不好,咳血,有不治之症——但是凤姐的身体能好的了多少?连贾琏都说凤姐“这病是好不了的”。黛玉可以不去请安问候,可是凤姐呢?她是最要强,最好强的,她不能让别人嘲笑她??

悲呼哉,凤姐!她看不开,放不下,也无法看开,也无法放下——最后,只能随着这个破败的大家族一起消亡,却得不到一点应有的叹息。

在《红楼梦》中, 作者用了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第65回).

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给予诱饵,设下圈套,让他上钩,最后使其害相思病致死. 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尽 .贾琏偷娶尤二姐让她得知便又”大闹宁国府”,后来也导致尤二姐无地自容,饮恨含金自杀.

王熙凤虽然是如此的劣迹昭着,罪恶累累, 但是人们都无可否认她的聪明才智.在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出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只有她能东借西挪,应付入不敷出的浩繁开支.她对付贾府的种种弊端及危机心明眼亮,处处表现出办大事的魄力和本领.

所以在第五回的判词就写她”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说明了她的归宿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处于”末世”者,最有才干的人逃脱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个华贵艳丽,具有复杂性格的王熙凤恰似毒品与良药的混合物,比之于罂粟花就再恰当不过了.

画: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释]

这一首写王熙凤。

1.凡鸟——合起来是“凤”字,点其名。《世说新语·简傲》说:晋代,吕安有一次访

问嵇康,嵇康不在家,他哥哥请客人到屋里坐,吕安不入,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去了。嵇康的哥哥很高兴,以为客人说他是神鸟。其实吕安嘲笑他是凡鸟。这里反过来就“凡鸟”说“凤”,目的只是为了隐曲一些。

2.“一从”句——因为不知原稿中王熙凤的结局空间如何,所以对这一句有着各种猜测。脂批说“拆字法”。意思是把要说的字拆开来,但如何拆法没 有说。有人说“二令”是“冷”,“三人木”是“秦”(下半是“禾”非“木”),也不像。吴恩裕先生《有关曹雪芹十种·考稗小记》中说:“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而对贾琏可以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于‘休’之 。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 ’云云。”研究脂批提供的线索,凤姐后来被贾琏所休弃是可信的。“金陵王”是她的娘家,与末句也相合。画中“冰山”喻独揽大权的地位难以持久。《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说:有人劝张彖去拜见杨国忠以谋宝贵。张说:“君辈倚杨右相若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所恃乎?”“雌凤”,当指她失偶孤独。

红楼梦曲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王熙凤的。曲名“聪明累”,是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的意思。语出北宋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注释]

1.“机关”二句——费尽心机,策划算计,聪明得过了头,反而连自己的性命也给算掉了。机关,心机、阴谋权术。卿卿,语本《世说新语·惑溺》,后作夫妇、朋友间一种亲昵的称呼。这里指王熙凤。

2.死后性空灵——所依据的情节不详。从可以知道的基本事实来看,使凤姐难以瞑目的事,最有可能是指她到死都牵挂着她的女儿贾巧姐的命运。“死后性灵”是迷信的说法。

3.奔腾——在这里是形容灾祸临头时,各自急急找生路的样子。

4.意悬悬——时刻劳神,放不下心的精神状态。

[鉴赏]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显着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十足表现出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阶级。“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两句道出了正在走向没落的一切反动阶级的共同规律。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制造了许多罪恶,直接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好几条人命。但这一切只不过为她自己的最后垮台准备了条件。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糟的。从脂批中可以知道原稿后半部有以下情节:

一、获罪离家,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待罪候命处,还不是监狱),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等缺德事的被揭露。如对“弄权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尽、自己坐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

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第十六回)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庙相逢”(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批)。此外,在狱神庙见到凤姐的还有小红、茜雪等人。

二、在大观园执帚扫雪。这当是她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重返贾府以后的事。脂批说过:怡红院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第二十三回)。

三、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回脂批看,她发现丈夫所私藏的多姑娘头发之事(批:“妙。设使平儿收了,再不致泄漏,故仍用贾琏抢回,后文遗失,方能穿插过脉也。”)是一个导火线,丈夫借此闹翻,将其休弃,那时凤姐“身微运蹇”,只能忍辱,这与“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有天壤之别。所以后半部那一回的回目叫《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四、回首惨痛,短命而死。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第四十三回)

总之,凤姐的惨痛结局是自食恶果,并不是什么人世祸福难定。

王熙凤----《红楼梦》中人物,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着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王熙凤叫做“女曹操”,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在许多评论中,就是“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这恐怕是每一个《红楼梦》偏爱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她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不仅是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作者还写了这个大家族中四百多个人物。如果没有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的结果会如何。可以说,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从而突出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这个原因,或者说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她有贾母的靠山,有邢王二夫人矛盾的牵制,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欲望的主观条件。同时也就把王熙凤推到了火山口上,成了众矢之的,众多旧矛盾的结果又成了新矛盾的导因。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王熙凤身上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一种家长理短的那种家务事,所谓叔嫂斗法、妇姑勃溪之类,不是那样的。因为在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里,家国是同构的,历来一脉相通,家是国的一种简化的形式。封建帝王“家天下”内的权势消长、朋党倾轧、派系争斗,它的雏形,它的胚胎都可以在家族里面看到。所以从那个王熙凤,以她为焦点的,或者说她辐射出去的

种种矛盾,就是给人一种纵深感,不能够就事论事的看成是一种家族的矛盾。以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企及的,比如,放债生息这样一个细节。王熙凤是把那个月钱拿出来去放高利贷,小说里面不只一次的写到,平儿说过,“每年少说也得翻出一千银子来”,连数目都很具体。这样的经济细节放在别的人物身上是不可能的,比如说老爷太太不会做这种事,不屑做这种事,姑娘小姐她们根本不理财,那么只有王熙凤能够承担。所以王熙凤这个形象的社会触角是最长的,可以越出贾府的门墙,可以伸向官府,可以伸向佛门,可以伸向宫廷等,也就是说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是不可代替的、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王熙凤,《红楼梦》在它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就要受到极大的削弱,甚至就不成其为《红楼梦》。

王熙凤的“辣手”在更多的情况更多场合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这方面《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描写,她素常惩治丫头的办法怎么样呀,说这个“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当她发现为贾琏望风的小丫头,喝命“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而且威吓她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这种簪子叫做香闺刑具,戳人是很疼的,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立刻两腮紫胀;另外你看在清虚观的时候,一个小道士,那真是一个小孩子,无意中冒撞到王熙凤身上,王熙凤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都站不住。这种地方,王熙凤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是名副其实的“辣手”了,在贾府的主子里面,像这样亲自出手的人并不多见。在下人的眼里,像那些小丫头小厮小道士的眼里,真是吓得心惊胆颤,这个时候王熙凤确实像一个恶魔,怪不得有些奴仆在背后诅咒她,说她是“阎王婆”,说她是“夜叉星”,那么在这个时候,所谓的“杀伐决断”就有一股森然的冷气,真是叫人不寒而栗。

在这里还可以举出有名的“弄权铁槛寺”。这个情节,老尼求王熙凤办这件事,王熙凤有一句很着名的话,人们也常常引用的,就是王熙凤说我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句话大家经常引用,而且有的人据此认为王熙凤不迷信。的确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气概,就是鬼神难挡,有这样的气魄,只可惜这种气魄用在了邪恶的方面。在这里,并不是说王熙凤不迷信,王熙凤也像一般的妇女一样,她也供瘟神,给女儿起名求福祉,并不说明她不迷信,是说明她不虔诚,没有顾忌,毫无顾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后果,所以在这个地方点明了,她是“弄权”,如果说,“协理宁国府”时是“用权”,那么,这里就是“弄权”。“铁槛寺”这一段说她玩弄权术,她府内府外,勾结官府,倚仗权势,在府里欺瞒长上,假借贾琏名义,神不知鬼不觉做成这样一种肮脏交易,贾琏并不知道。如果说“协理宁国府”的时候是“用权”,权在威随,威重令行,那么在这里就是“弄权”,就是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上,假权营私。所以这个是不一样的,小说里头还点明自此王熙凤胆识愈壮,更加恣意作为起来。可见“弄权”一节正是让人们领教王熙凤手段的一个“案例”。她这个辣手到了赶尽杀绝,不留后路的地步。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王熙凤和其他的妇女,和王夫人比起来,她没有什么“妇人之仁”,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她作了事以后,从来不后悔,而且她要斩草除根,如果我们没有忘记的话,贾雨村对于知道自己底细的门子,最后是把他远远的充发了;那么王熙凤对那个落有把柄的张华父子,最后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治死。从这种地方,我们可以充分领教王熙凤手段之辣,这一点在别的人身上是感受不到的。“辣手”常常是形之于外的,机心则深藏于内,当然这两者是有联系的,尽管“机心”深藏于内,但同样有迹可循。人们常常说王熙凤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是形容她的心计之多,机变之速。可以从王熙凤的日常的表现来看。王熙凤日常的处人当中常常也有利害的权衡、得失的算计。有一次,为了大观园诗社的费用,王熙凤李纨姐妹在那里说笑,因为这个诗社要有点花销,王熙凤就笑李纨:“亏你还是大嫂子呢!”她就算“你一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又有个小子,足足又添了十两,

---年中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通共算起来,一年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她们来闹我--”,就说了一大堆的话,李纨就回她“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她就说了这么一车的话--”,“天下人都被你算计去了!”李纨的这句话虽然也是带些玩笑的性质,其实对王熙凤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语,她说“天下人都被你算计去了”。王熙凤的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单是把下人的钱拿来克扣,她连老太太和太太的都敢挪用,都先克扣住不发,而且即便是“十两八两零碎”她也要把它攒到一起放出去。所以李纨说她“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一点没有冤枉她。王夫人屋里的金钏投井以后,丫鬟名额出缺,王熙凤作为管家,这个名额迟迟不补,为什么?她说等着人送礼送够了,因为很多人看上这个缺,觉得这是一个“巧宗儿”,大家都要来谋这个差事,王熙凤就拖着,等大家送礼送足了才补。诸如此类的事很多,“大闹宁国府”的时候还不忘记向尤氏要五百两银子,其实她打点只用了三百两,要了五百两,她又赚了二百两。王熙凤的算计之精、聚敛之酷,是出了名的,连她自己也都知道,她跟平儿说:“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放是放高利贷),都要生吃了我呢。”可见王熙凤的放债、王熙凤的聚敛,那是出了名的。这是她的算计,她的心机用在这方面,其实王熙凤的机心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的心机深细、谋略周密,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凤姐出场

(见《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象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他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着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画笔,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因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说话声。她先是赞美林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做如许皴染,后文焉得不活跃纸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x4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