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

更新时间:2024-05-26 10: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拙政园

1.背景资料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娄门内东北街178号,占地52000㎡,,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公元15世纪初)的古典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点,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旷远明瑟、平淡疏朗的风格,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

400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作“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晚唐诗人陆龟蒙宅在此一带。其地势低洼,有池石园圃之属,旷若郊墅。北宋山阴丞胡稷言居此,就蔬圃凿池,名五柳堂。其子峰取杜甫诗“宅舍如荒村”之意而名“如村”。元代为大弘寺。张士诚居苏时,此处及任蒋桥等地俱属潘元绍驸马府。

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解官回乡,用大弘寺的一部分基址改建为宅园,取潘岳《闲居赋》中“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林,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音同玉)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拙政园”。园以水为主,自然疏朗的风格由此奠定。王献臣死后,园宅易主三十余次。先是其子因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时称徐鸿胪园,乔木参天,有山林杳冥之致。徐氏居此园五世,日渐荒废。崇祯四年(1631年),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侍郎王心一所购,建成“归田园居”。

园中部及西部在明末清初才合二为一,中部池中二丘约在此时形成。顺治十六年,清将祖大寿圈封自娄门至桃花坞一代民居为大营。第二年设宁海将军,驻拙政园。康熙三年,园归苏松常道署,后又归还陈子,不久卖给吴三桂女婿王永宁。王并入道署等处,大兴土木,重新建筑丘壑,极尽奢侈。园貌与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中记载的大为不同。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反清失败,拙政园又为官府没收。十八年,园改为“苏松兵备道署”参议祖泽深修葺一新,徐乾学作记。二十二年,道署裁撤,翌年康熙帝南巡来园。同年所纂《长洲县志》云,园“二十年屡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日山林雅致。”后由王、顾两富室及严总戍相继居住。乾隆初,园由明末的分割为二再变为三园分立。园中部属知府蒋棨(音起)。乾隆三年(1738年),蒋棨已会亲友于此。经多年经营,将荒凉满目的园亭修复,名“复园”(恢复拙政园之意)。蒋棨去世后,日久池湮石颓。至道光初虽然有王氏子孙在此居住,园子也已成了菜畦草地。嘉庆十四年(1809年),园子卖给刑部郎中海宁査世倓后再修葺,嘉庆末年又归协办大学士尚书平湖吴璥,称吴园。道光二十二年,梁章钜来游览,说园景与160年前恽南田所画拙政园图已有很大不同。西部偏园先后归道台叶士宽、沈元振,其宅第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后又分属程、赵、汪姓。东部偏宅第在道光十二年左右,归部郎潘师益父子,并改建瑞堂叔无。同治初,大部归贝氏(汪东《寄庵笔记》)。太平军如苏,李秀成以吴园及东部潘宅、西部汪宅合建忠王府。忠王府随被改作巡抚行愿,善后局,汪姓房屋归旧主。光绪十三年又加修葺,改园门,建澂(音邓)观楼,其格局保持至今。

辛亥革命时,曾在拙政园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1938年,日伪江苏省政府在此办公。日本投降后,一度作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校舍。解放后,曾由苏南行署苏州专员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当时,园中小飞虹及西部曲廊等处已坍毁,见山楼腐朽倾斜,亭阁残破。苏南文管会筹措资金,按原样修复,并连同中西两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1月,园划归市园林管理处。1955年重建东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园东、中、西三部重归统一。

拙政园历时400余年,变迁繁多,或增或废,或兴或衰,历经沧桑。现存建筑大多为太平天国及其后修建的,然而明清旧制答题尚在。该园规模之宏大,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之首,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拙政园1961年3月4日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实习目的

(1)了解拙政园的造园目的、立意、山水间架、空间划分和细部处理手法。

(2)通过实地考察、记录、测绘和分析,印证和丰富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设计构思。

(3)通过实习,掌握江南私家园林的理法。

(4)提高实测及草测能力,把握空间尺度,丰富表现技法。

3.实习内容

3.1 空间布局

拙政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拙政园称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而各具特色的小园。

3.1.1 中园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与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池广树茂,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亭台楼榭,具有江南水乡风味。 远香堂为拙政园中部主景区的主体建筑,周围环境开阔。远香堂从形制上看为一座明代结构的单檐歇山的四面厅,庭柱为“抹角梁(即在建筑面阔与进深成45度角处放置的梁,似抹去屋角,因称抹角梁,起加强屋角建筑力度的作用,是古建筑内檐转角处常用的梁架形式。)”,并巧妙地分设在四周廊下,因而室内没有一根阻挡视线的柱子,每面装置玻璃长窗,坐在厅中科环顾四面景色。堂北临水为月台,立于平台隔水课眺望东西梁山。厅的南面是一座黄石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远山近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隔水与东西两山岛相望,东西两岛山将水池划分为南北两个空间。东山较小,山上建有待霜亭藏而不露,取唐代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意为名。西山较大,山顶建有结构质朴大方、端正稳重的“雪香云蔚亭”。此亭位于岛之最高处,和远香堂遥相呼应,互为对景。

西山的西南角建“荷风四面亭”,它的位置恰好在水池中央,亭名因荷而来。亭四面为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拂水。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外形轻巧,亭中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亭的西、南侧各架曲桥一座,又把水池分为三个彼此通透的水域。与远香堂西面的倚玉轩及香洲遥遥相对,称三组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小沧浪”横架水面。“小沧浪”取自《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被槛,两面临水,跨水而筑,构成了一个闲静的水院。自小沧浪凭栏北眺,透过亭、廊、桥三个层次可以看到最北端的见山楼,显见景观深远,层次丰富。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各路水源在远香堂汇聚一池,到了香洲钱,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小飞虹的形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路堤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形。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荡漾,桥影随波浮动,宛若飞虹。

过桥往南是方亭“得真亭”,得真亭面北,前面空地栽植有松柏,成为亭前的主景。柏树经霜不凋,亭名取自左思《招隐》中“峭蒨青葱间,竹柏得真意”。

由得真亭向北,有黄石假山一座。其西是清静的小庭院玉兰堂,院内主植玉兰花,配以

修竹湖石、假山北面临水的是舫厅香洲,它的后舱上层名澄观楼。香洲是拙政园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为典型的“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香洲与倚玉轩一纵一横隔水相望,相互映衬。此处池面较窄,在舫厅内安装大玻璃镜一面,反映对岸倚玉轩一带景色,利用镜中虚景而获得深远的效果。香洲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天地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前眺倚玉轩,左望见山楼,右顾小沧浪。舫西是船尾,有小门通往玉兰堂后。 过玉兰堂往北是位于水池最西端的半亭“别有洞天”,它与水池最东端的小亭“梧竹幽居”遥遥相对,互为对景,形成中园主景区的东西向的次轴。

梧竹幽居亭是一座方亭,建筑风格独特,四面均为月洞门,在亭内透过月洞门可以看到不同的框景,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通透、雅致,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由亭向西眺望,巍巍北寺塔,似乎屹立在园内,形成借景。

见山楼位于水池的西北岸,由西侧的爬山廊直达楼上,可遥望对岸的雪香云蔚亭、倚玉轩、香洲一带依稀如花的景色。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以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翻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上层为见山楼,此楼高敞,可将园中美景尽收眼底。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以尽览郊外山色。

枇杷园是中部花园的园中园,位于远香堂的东南面,用云墙和假山障隔为相对独立的一区。园内栽植枇杷树,夏初成熟,果实累累,结满枝头,故取“摘尽枇杷一把金”的诗意为名。全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物又把空间分隔为三个小院。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隔景”。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大小各不相同。海棠春坞尺寸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北面的云墙上开月洞门作为园门,自月洞门南望,以春秋假日亭为主题构成一景;回望又以雪香云蔚亭为主题构成一绝妙的框景。

3.1.2 西园

西园原为清末张氏“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园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建筑呈方形平面,四角带有耳房,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陀罗馆,馆前的庭院种植山茶花,北部名为三十六鸳鸯馆,挑出于水池之上。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由于此馆体积过于庞大,因而池面显得局促,有尺度失调之感。

西园另一主要建筑是与谁同坐轩,是一座扇面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的空窗,一个对着到影楼,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此亭形象别致,具有很好的点景效果,同时也是园内最佳的观景场所。凭栏可环眺三面之景,并与其西北面山顶上的浮翠阁遥相呼应构成对景。

池东北的一段为狭长形的水面,西岸绵延是自然景色的山石林木,东岸沿界墙构筑水上游廊——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沿着东墙分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三十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化不利为有利,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

临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做成高低起伏、曲折变化的,使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

水廊北端连接倒影楼,作为狭长形水面的收束,并与见山楼东西相望。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池塘里可以清晰看到这栋楼的倒影而得名。

水廊的南面是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可见六角形的亭子,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台高,六面为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这是造园技巧上领借的典型范例。

从三十六鸳鸯馆向西,渡曲桥为留听阁,阁前有平台,两面临池,由此北行登山可达山顶的浮翠阁,这是一座八角双层的建筑,处在全园的最高点,但阁的体量稍嫌过大,影响西部的园林尺度。自留听阁以南,水面狭长,在水面的南端建塔影亭1,与留听阁构成南北呼应的对景线,适当弥补了水体本身的僵直呆板的缺陷。

东园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田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岗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秫香馆、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3.2 造园理法

3.2.1 理水

据《王氏拙政园记》记载,原地“居多隙地,有积水恒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与地,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这充分反映出建园者利用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形成碧水浩淼的特色景观。拙政园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近代重建者用大体量水面营造出园林空间的开朗氛围,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建园风格、主要建筑均滨水而建,竹篱、茅亭、草堂与山水景色融为一体。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驳岸以地势曲折变化,多以山石堆砌,大曲,小弯,有急有缓,有高有低,节奏变化丰富。驳岸山石布置,采取上向水面挑出,下向内凹进,不但是水有不尽之意,而且使岸形空灵、险峻,美在其中。

园中水面处理与空间层次创造相结合。基本手法有两种,一是采取狭长水面拉长视线,再加上建筑的点景、植物的掩映,驳岸的处理,造成水边无边无际的感觉,丰富了空间层次。如小沧浪,倒影楼处。二是采取水面上架桥,用桥分隔水面空间,是水面更有层次感。如小飞虹。

3.2.2 建筑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疏朗典雅。到晚清时期,厅堂亭榭、游廊画舫明显增加,中部建筑密度达16.3%,但群体空间租户变幻曲折,错落有致。如由小飞虹、得真亭、小沧浪等围合的水庭院,枇杷园的四个大小院落,大小不等院落空间的对比和衬托,才能够在不大的空间内,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既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普遍手法。

3.2.3 植物

拙政园素来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在明代王献臣始建拙政园时就广植花木。文徵明曾绘图31幅,作《王氏拙政园记》,记述园中景物,其中以花木命名的景点,如玫瑰砦、蔷薇径、芭蕉槛等就占一半以上,如竹洞,“夹涧美竹千挺”;瑶圃“江梅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园虽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变迁,园主人对花木的热爱却没有改变。据统计,园中绿化面积共28.8亩,占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树木共2600多棵,百年以上古树二三十棵。

(1)拙政园的植物配置注重选择植物的“比德”思想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有以物“比德”的传统,到孔子而树立典型。中国园林植物选择受其影响,尤其文人写意园中注重植物的“比德”思想。拙政园水面开阔,池中种植莲花。莲花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宋人周敦颐《爱莲说》曰:“草木之花,可爱着甚多,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诚花之君子也。”把莲花列为花之君子,象征高贵的品格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沿水面周围多布置了与赏莲有关的建筑,称为拙政园的主题景区。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藕香榭、留听阁、香洲等,有利于人们从多种角度欣赏和感受。

园中许多建筑都是与植物的欣赏相结合,如以梅花组景的雪香云蔚亭,以海棠组景的海棠春坞,以梧桐,竹子组景的梧竹幽居,以芭蕉组景的听雨轩,以枇杷组景的枇杷园等等,形成以观赏花木为主题的多处景区,并通过对联、匾额等赞颂花木精神,升华园林意境。

(2)在植物配置上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

清初画家恽南田作拙政园图,题跋上言:“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冈,叠石峻山,下临清池,石间路盘纤。上多高槐,柽、柳、桧、柏虬枝挺然,迥出林表。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数,使人悠然有濠濮间趣。”植物和空间环境相互配合,富有山林野趣。

在拙政园的荷池四周,垂柳轻拂,迎春连翘低垂与水面,更有濒水的芙蓉、碧桃、紫薇、夹竹桃相互掩映,池中则荷叶田田,。山间林地,多植松柏、高槐、杉树、枫杨、女贞,间以观花观果的大中乔木如玉兰、木瓜、梨树、橘树等,低灌木如枸骨、六月雪、南天竹,地被植物如书带草 等,形成丰富的种植层次。

(3)拙政园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植物的季相特征

阳春三月,拙政园里柳枝拂水,桃李争妍。可以看到玉兰堂前玉兰盛开,温润如玉,幽香醉人。可至海棠春坞赏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东坡诗)。仲夏时节,池畔浅紫,粉红的紫薇花掩映着,池中荷叶阵阵,荷香泌鼻。驻足荷风四面亭,可以领略到“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积水一房山”的情景;山坡上浓荫匝地,令人暑气顿消。秋风起时,园中并无萧瑟景象,春华秋实,正是收获的季节。待霜亭是赏秋景佳处,登高望远,秋水长天,山坡上金桔满枝,火红的石榴低垂,枫叶灿若红霞。园内桂花飘香,正真是使人志清意远的佳境。寒冬腊月,腊梅绽放,暗香浮动,松柏长青。

拙政园花木的成功运用表现了中国古代造园家们运用花木的成熟和高超技巧,它典型地表现在集中以某种花木为主题,赞颂花木精神,重视花木的天然生长状态,花木种植宛若天成。

3.2.4 空间

拙政园在构景上通过收放、对比、藏露、围透、借景与对景,虚与实对比等手法,营造了一个开合有致,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空间。

以中部为例,靠北的景区时以大水面为中心形成的较为“疏”的山水环境,山池、树木及少量建筑将其划分,再利用隔断、漏窗等形成通透视线,隔而不断,虚实空间相互响应。这种互相穿插又处处沟通的空间层次,既有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也使其疏朗开阔、平淡简远、具有自然野趣的特点凸显了出来。靠南的景区多是建筑围合的内聚和较内聚的空间,建筑密度比较大,提供园主人生活和园居的需要。这是市以对比的手法,以次景区的密反衬主景区的疏,达到“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效果。

拙政园的中部由多景区、多空间复合构成,园林空间丰富多变,大小各异。有山水为主的开敞空间,也有建筑围合的封闭空间。这些空间间又有分隔又有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按序列组合。大抵具备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出动观为主、静观为辅的组景韵律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空间组织上的开合变幻的趣味和小中见大的特色。

3.2.5 色彩

拙政园以黛瓦为顶,白墙为屏,栗木为柱,绿树为幕,缀以红花翠果,以实物景象的色彩关系营造出浓淡相宜,淡雅明快的气氛和韵味,宛如现实生活中的“写意山水画”。

以绿为底。绿色是自然地颜色,使人感到平和和宁静,也是整个拙政园的底色。绿色植物一方面改善园子的小气候。拙政园里以绿为主题的景点有绣绮亭、晓丹晚翠、浮翠阁。诗人朱临有描写拙政园翠色的诗句:“环池曲水当春绿,叠石苔级遇雨青。”渲染出拙政园碧绿的氛围环境。

以花卉果实色彩作为点缀。只有绿色的世界是单调的,因此在园林色彩设计的过程中少补了色彩缤纷的花卉和果实来点缀。

拙政园里,花木的搭配充分考虑花的色彩和花期。红花和绿叶对比强烈,互相映发,令人心情愉悦。园内春游桃花、杜鹃、牡丹、芍药、玉兰,夏有荷花、石榴、紫薇、睡莲,秋游菊花、炮仗红,冬有梅花等。各处景点皆有花木映衬主景。拙政园就犹以荷花闻名,夏日池塘里满眼田田荷叶,粉红色的荷花点缀其间,正如诗人所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果实也是醒目的景观,秋天累累硕果的色彩同样引人注目。 园林里建筑类型丰富,亭台楼阁高低错落,如果色彩过于复杂,是比影响整体的格调甚至喧宾夺主。在形式美的创造中,色彩比造型有更强烈的冲击力。当建筑全部采用粉墙黛瓦的无彩色,它们非常容易和有彩色协调起来,丰富的形象极为和谐,配以水石花木,就产生了平淡素净的色彩美,显示出一种恬淡雅致、犹若水墨渲染的山水画的艺术效果。

4. 实习作业

(1)草测与谁同坐轩及其环境的平面、立面。 (2)草测嘉实亭及其环境的平面、立面。

(3)草测西部东墙水廊及其环境的平面、立面。

(4)草测听雨轩、玲珑馆和海棠春坞庭院组群,体会随机式庭院组景的精妙之处。 (5)草测自腰门至远香堂及东西两侧导游线路平面。领会“涉门成趣”、“欲扬先抑,欲显先隐”的造景手法。

(6)即兴速写三幅。

(7)以实测内容为基础,分析拙政园的造园特点及手法。

3.2.5 色彩

拙政园以黛瓦为顶,白墙为屏,栗木为柱,绿树为幕,缀以红花翠果,以实物景象的色彩关系营造出浓淡相宜,淡雅明快的气氛和韵味,宛如现实生活中的“写意山水画”。

以绿为底。绿色是自然地颜色,使人感到平和和宁静,也是整个拙政园的底色。绿色植物一方面改善园子的小气候。拙政园里以绿为主题的景点有绣绮亭、晓丹晚翠、浮翠阁。诗人朱临有描写拙政园翠色的诗句:“环池曲水当春绿,叠石苔级遇雨青。”渲染出拙政园碧绿的氛围环境。

以花卉果实色彩作为点缀。只有绿色的世界是单调的,因此在园林色彩设计的过程中少补了色彩缤纷的花卉和果实来点缀。

拙政园里,花木的搭配充分考虑花的色彩和花期。红花和绿叶对比强烈,互相映发,令人心情愉悦。园内春游桃花、杜鹃、牡丹、芍药、玉兰,夏有荷花、石榴、紫薇、睡莲,秋游菊花、炮仗红,冬有梅花等。各处景点皆有花木映衬主景。拙政园就犹以荷花闻名,夏日池塘里满眼田田荷叶,粉红色的荷花点缀其间,正如诗人所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果实也是醒目的景观,秋天累累硕果的色彩同样引人注目。 园林里建筑类型丰富,亭台楼阁高低错落,如果色彩过于复杂,是比影响整体的格调甚至喧宾夺主。在形式美的创造中,色彩比造型有更强烈的冲击力。当建筑全部采用粉墙黛瓦的无彩色,它们非常容易和有彩色协调起来,丰富的形象极为和谐,配以水石花木,就产生了平淡素净的色彩美,显示出一种恬淡雅致、犹若水墨渲染的山水画的艺术效果。

4. 实习作业

(1)草测与谁同坐轩及其环境的平面、立面。 (2)草测嘉实亭及其环境的平面、立面。

(3)草测西部东墙水廊及其环境的平面、立面。

(4)草测听雨轩、玲珑馆和海棠春坞庭院组群,体会随机式庭院组景的精妙之处。 (5)草测自腰门至远香堂及东西两侧导游线路平面。领会“涉门成趣”、“欲扬先抑,欲显先隐”的造景手法。

(6)即兴速写三幅。

(7)以实测内容为基础,分析拙政园的造园特点及手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4r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