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专项突破练(4

更新时间:2023-03-08 05:24:1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专用】2015届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第一轮)

专项突破练(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2014·福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闽 中 秋 思 杜荀鹤

[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进行简析。(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主要考查运用动词和叠词的好处,先点明用得好的词,再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句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朗朗上口,余味无穷。(答出“匀”“弄”1分,答出“丛丛”与“叶叶”1分,不分析不给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只堪图画不堪行”中“堪”字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再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1分)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1分)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他

1

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反而使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2分)

2.(2014·福建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颔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答:

答案:“一身”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1分)“万死”表现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1分)“六千里”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1分)“十二年”从时间上高度概括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1分)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先点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颈联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瘴云墨,营造出桂岭环境的不堪;水如天写出洞庭春色的别样,两地反差之大,写出了自己不得归的惆怅之情。(1分) 或: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将桂岭瘴云墨的不堪环境与洞庭水如天的美丽春色对比,以两地强烈的反差,写出了自己不得归的惆怅之情。(1分)

或:颈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由眼前瘴云墨桂岭环境的不堪,想到洞庭水如天的美丽春色,两地的反差之大,表达了自己不得归的惆怅之情。(1分)

2

3.(2014·漳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金 谷 园 杜 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诗人生活于晚唐时期。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②坠楼人:石崇爱妾绿珠,美而艳,大将军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1)请结合本诗的前两句分析景情关系。(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景情关系的思路是前两句写了哪些景,抒发了哪些情,要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前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1分)面对现已荒废的金谷园,作者触景生情,想起此处曾经的繁华,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1分)尽管眼前的流水依旧,春草依旧,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作者感慨今昔之变化。(1分)

★(2)请从三、四句中指出诗眼是哪一个字,并结合三、四句进行赏析。(3分) 答:

答案:“怨”是诗眼。(1分)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但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显得哀怨悲切;(1分)此时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让人联想到绿珠坠楼而死的旧事,寄寓了诗人的怜惜之情。(1分) 【规律方法】

找准诗眼的技巧

所谓诗眼,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眼。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3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

1.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练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2.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歌的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扣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认真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话”。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4.(2014·泉州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杜陵:在京城长安附近,为诗人的故乡。

(1)诗歌各句之间的关系有“主宾”之说,“主”起支配作用。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句与其他各句之间的关系。(3分) 答:

【解析】第三句为本诗的主句,其他三句是宾句,都是为突出主句中的思念之情服务。 答案:第三句为主句,其他三句为宾句。(1分)一、二两句,写出寒食禁火,更逢阴雨,独对春江听流莺,渲染了萧索气氛、孤独心境,引出并烘托第三句对诸弟的思念。(1分)最后一句联想(想象)到故乡情境,深化了第三句诗人的思念之情。(1分)

★(2)“杜陵寒食草青青”为历来文人传诵之笔,试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特色。(3分) 答:

4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最后一句主要是以景结情,主要分析此手法对表达情感的效果。

答案:最后一句以景结情,(1分,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亦可得分)想象故园的寒食景色,更烘托出诗人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之情,(1分)含蓄蕴藉,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1分)

5.(2013·龙岩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的妙处。(3分) 答:

答案:收:收回。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1分)出:送出。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1分)一“收”一“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1分)

(2)这首诗歌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饱含深情,感受着春色美景与清贫农家给他心灵造成的强烈的对比碰撞。诗人用美好的诗句写尽田园春色,结尾却显得异常沉重。“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之相适的惬意生活。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

5

悲剧的背景罢了,不过是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在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诗人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只有在那样的美景的衬托下,才更能突显最后一联的悲凉气氛。这是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答案: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对比、对照、衬托)的手法,(1分)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百姓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1分)表现自然界的美好与现实贫困的不协调,抒发了满腔的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1分)

6.(2014·厦门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 答:

答案: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2分)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1分)

★(2)本诗表现出什么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3分) 答:

【解析】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颔联的“草木变衰”,指草木的盛衰变易,上承“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

6

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颈联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尾联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

答案:沉郁顿挫。(明确风格,1分)“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相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思家”“忆弟”表现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前三联悲凉沉郁,最后一联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表达了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分) 【加固训练】

(2014·鞍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馆中新蝉 杨 亿

碧城青阁好追凉,高柳新声逐吹长。 贵伴金貂尊汉相,清含珠露怨齐王。 兰台密侍初成赋,河朔欢游正举觞。 云鬓翠

徒自许,先秋楚客已回肠。

【注】①兰台密侍:指宋玉。②先秋楚客:先秋指庾信,楚客指宋玉。二人文章皆以哀怨凄伤见长。

(1)联系全诗,简要赏析诗歌前两联的主要作用。(3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分两步,第一步要明白本诗为咏物之作,而咏物诗一般有“别有寄托”的特点,此诗写一新蝉,前四句咏蝉,后四句写人。第二步要读懂诗人由秋蝉之悲鸣感叹人生短暂。这样本题答案便可顺理成章得出。

答案:前两联写秋蝉悲鸣,托物言志,借物喻人;(1分)诗人借秋蝉之悲鸣感叹人生短暂,从而为抒写诗人“回肠”之悲做铺垫。(2分) ★(2)以尾联为例,鉴赏本诗语言的妙处。(3分)

7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本诗可结合注释理解诗人所表达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悲。鉴赏诗歌语言即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如运用何种修辞,使用什么表现手法,是否有炼字等。本诗尾联使用的修辞用典不难答出。同时,由“云鬓”“翠

”形容美人的乌发和衣服入手,可确定“借代”手法,联

系“徒”与“已”,“自许”与“回肠”,则可顺利组织答案。 答案:诗歌尾联采用多种方法,如借代,“云鬓”“翠

”均代指美女,诗人以美人自比,

不为人赏识的悲凉之情油然而生。(1分)最后一句用典,以庾信、宋玉自喻,抒发年华已逝、怀才不遇的哀怨凄凉。本联炼字也颇有特色,一个“徒”字,一个“已”字,使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跃然纸上。(2分)

专项突破练(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舟泊汉江望黄鹤楼

张居正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州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注】①张居正初入政坛时,正值严嵩当政,官场昏暗。他深感理想无法实现,又因体弱多病,便产生暂时归田思想。嘉靖三十三年,他借口养病,离京归乡。②槎,木筏或木船。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间的木筏。

★(1)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8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比喻)的手法。(1分)颔联实写傍晚之景,长江尽头的商船帆影,好像行驶在云雾里;黄鹤楼高耸入云,宛如明镜般悬于天空中的仙人楼阁。(1分)颈联夜晚幻想之景,明月与星星倒映在江中,小船像停泊在银河边,笛声从远处传来,仙乐般使人迷醉。(1分)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构成一幅高远清丽、幽静闲适的秋江夜景图。(1分)(若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或者“以动衬静”角度赏析亦可得分) (2)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答:

答案:夜深时分,诗人独自叩舷高咏,表达了理想暂时无法实现,归隐田园的孤寂与悲凉之情。(2分)(表达了陶醉在自然风光的自得、愉悦之情) 2.(2014·泉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

答案: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

3.(2014·宁德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9

浣溪沙·瓜陂铺题壁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①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 (1)“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全面理解。

答案:将定情信物剪碎反映出女主人公不忍分别又不得不诀别的强烈情感; (1分)泪水浸湿了剪碎的香罗,可谓悲痛至极。(1分)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做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上下阕情与景关系的不同。

答案:上阕以哀景衬哀情(正衬),鹧鸪的哀鸣,马的嘶叫,在黄昏的暮霭中,进一步衬托别离的痛苦。(2分)下阕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杨柳陌,杏花村景色优美,却更触发对恋人的无限思念、留恋,倍增其哀。(2分)

4.(2014·龙岩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过 李 陵 台

萨都剌

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注】①李陵台,与下文的望乡台,均指李陵墓。②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

10

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 (1)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

答案:空,徒劳地、白白地。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1分)(意思大致符合即可) ★(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4分) 答:

答案:①对比手法。以李陵的投降与苏武的坚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李陵的贬斥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2分)(以苏武的坚贞不屈对比汉主的无恩不救,亦可)

②借景抒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凄凉之景抒发作者对李陵的哀怜之情,流露历史的沧桑之感。(2分)

5.(2014·龙岩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瑞 鹤 仙

[注]

周邦彦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注】此词写于作者逝世前不久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时,表达了作者晚年深沉的忧患之感。

(1)上片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寓着什么感情?试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上片前六句中描绘的意象,并分析各意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将各意象组合成一幅图

11

画。解答第二问,一要注意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其忧愁的感情基调;二要分析六句所绘图景的特征,从而挖掘出其寄寓的感情。

答案:前六句描写的是:孤城落日,斜阳衔山,郊外的原野映带着城郭,漫长的道路通向远方。(2分)“客去”句既描绘景象,也传达心情,行人离去,若有所失,作者感到心绪怅然,内心空荡荡的。作者通过这一图景的描绘,抒发了惜别之情。(2分)

★(2)下片“扶残醉,绕红药”在结构上和表达主旨上各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结构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提问的两个角度,一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在表达主旨上的作用。针对第一个角度,分析句子所处的位臵,可得出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第二个角度,要先概括出本词的主旨,再分析这句话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答案:“扶残醉,绕红药”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残醉”前承上片的“重解绣鞍,缓引春酌”和下片的“醒眠朱阁”,同时启出下文,引出对春光的观赏,流露着对春光的深切依恋之情,有这样的深情才能与下文的“叹”字紧密呼应。(1分) 6.(2014·福建四地六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古长城的起点。

(1)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答案:“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1分)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也暗指

12

征人心情的悲苦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1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这首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塞外古战场凄凉的感受;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形成的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1分)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抵触情绪。(2分)(表现手法回答侧面描写亦可得分)

专项突破练(六)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本词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可抓住“醉”“泪”“难看”三词分析词人在不同阶段的感受。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1分)“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1分)“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

13

心思赏梅。(1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答:

答案:示例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1分)

示例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2分)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1分) 2.(2014·惠安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 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1)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从“开”“卷”两字中任选一字予以赏析。(3分) 答:

答案:示例一:“开”以动写静,形象地表现了一夜雨后,江面水涨,视野开阔的情形。示例二:“卷”字暗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雾散天晴山影清晰的景象。(3分) ★(2)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 答:

答案: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伤感、愁情;(1分)通过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出来。(2分,每点1分)

14

3.(2014·莆田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寄韩潮州愈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这首《寄韩潮州愈》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1)请对颈联中的“悬”“浸”二字做简要赏析。(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炼字题首先解释该字,然后具体分析其好处。 答案:“悬”字描绘山高路险的画面(1分);“浸”字写潮州地低潮湿。(1分)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心情。(1分) ★(2)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情感。(3分) 答:

【解析】题干已明确从借景抒情的角度,首先描述尾联的内容,然后分析抒发的情感。 答案:尾联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1分)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1分)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1分)

4.(2014·厦门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题张十一旅舍 韩 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15

(1)分析“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句的艺术特点。(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很多同学一看“旅舍”二字,一下子就把主题定位在游子在外,思乡怀人的角度上,这无疑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因为静观全诗,绝没有思乡怀人的影子。而内容应该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作者满腹才华、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其手法正是运用了借花(物)喻人,用“五月榴花”空艳无人赏的际遇来喻指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含蓄蕴藉,耐人品味。

答案:不从正面描写榴花,而从榴花给人的感觉来写。(1分)用字生动传神,榴花能照耀人眼,而且使人眼睛一亮,那榴花的鲜艳美丽,就可想而知了。(2分)(或:以花喻人,以表现张十一的才华横溢,为下面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情张本。或:与下面写的好花空艳无人赏形成对比。)

★(2)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谈。(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表层应该指所写的石榴花空艳无人赏,深层是指作者满腹才华不得重用的哀伤之情。这样,以物喻人的手法,怀才不遇的感伤便显而易见了。 答案: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感叹,(1分)进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2分)

5.(2014·泉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16

(1)分析“独鸟下东南”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精妙字需要注意:解释词语时应把词语放在诗句中进行分析,分析所赏之字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本题中的“独”字是“孤独”之意,写鸟“独”实际上是写人“独”,从而突出诗人的孤独、愁苦之情。

答案:“独”有孤独、失群之意。(1分)迷蒙的雨幕上一只小鸟独自向东南飞去,形单影只。(1分)“独”字以物写人,看见这失群的小鸟,诗人不由得想到只身赶路的自己,表现了此时诗人的孤独、愁苦之情。(1分)

★(2)结合诗歌颔联“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回答,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题材,如诗歌的类型是羁旅诗,一般表达的情感就是羁旅之愁,回答时再结合一下题干中的诗句即可。

答案:远处山寺传来一声接一声的悠长的暮钟声,茫茫楚天挂上了雨幕,诗人内心不由生出一种凄怆之感,(2分)表达了诗人不知前路在何方的羁旅之愁。(1分) 【规律方法】

情感分析题的两种解答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答思想感情题,特别要说行话,即用感情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

17

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以“愁”为例,又可分为多种,如亡国之愁、家破之愁、失子之愁、失意之愁、失恋之愁、相思之愁、困顿之愁、贫寒之愁、羁旅之愁、痛苦之愁、闲居之愁等等。 6.(2014·铁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采 桑 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1)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通过分析,对比手法比较容易看出。人物形象可结合“忧患凋零”“老去光阴”等词分析。

答案:对比。(1分)十年前的“月白风清”与如今的“忧患凋零”形成鲜明对比。(1分)刻画出一个老病羸弱、饱经忧患、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1分) ★(2)有人评说此词流于颓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表明观点,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理由。

答案(示例):不同意。“鬓华虽改心无改”,虽然久经人世沧桑,但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试把金觥”,一个“把”字,更显其豪迈气概。(观点1分,分析2分)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o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