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纪念馆

更新时间:2024-05-20 05:3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庄镇八路军驻日照办事处、滨海军区六团纪念馆

1932年春,蒋介石向中共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为配合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1932年10月13日晚,中共日照中心县委在现东港区两城、秦楼、涛雒及现岚山区后村一带发动了“日照暴动”。暴动分南北两路同时发起。他们涌到地主宅院,收缴了地主枪支,焚烧了地契,开仓分粮。郑天九率领300多名暴动队伍,解决了山子河、大小曲河、马家店、焦家集子等处的地主兵团,随后南下与陈雷部在涛雒外围会合,遭到地主军团优势兵力狙击,辗转苦斗数日后,只好疏散转移。

北路暴动队伍由安哲、于共方(后叛变)、安子璋领导。几经周折,暴动终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惨遭失败。

这次武装暴动从10月13日到25日,共坚持了13天,经历大小战斗30多次。最激烈的有王家滩攻击战、沟洼反击战、潮河迂回袭击战、魏家北山遭遇战、宅科攻击战、大王口突围战等。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日照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1、双庙遗址

双庙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港区秦楼街道双庙村东北,处在河岸二级阶地上,面积约6万平方米。采集标本原料为火山岩、石英岩、燧石。器形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雕刻器等。文化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对研究鲁东南沿海一带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 2、东两河遗址

东两河遗址位于日照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东两河村东北的高台地之上,东两河水库西侧,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保存现状较好,年代为北辛文化时期。它的发现,是日照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填补了日照沿海地区北辛文化(距今7300一6300年)的空白。东两河遗址是我市沿海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址,对于研究海岱文化区,尤其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宝贵考古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 3、后果庄遗址

后果庄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果庄乡后果庄村西北,茶城河自西向北流经遗址北部。遗址西北高出河床3米多,东部高出2米,属河崖高台地,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年代以北辛文化晚期为主,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等时期遗存,对探讨古莒地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价值。

4、郑家结庄遗址

郑家结庄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岚山区虎山镇郑家结庄村东南,面积约6万平方米。地面采集标本有不规则陶片,年代属大汶口文化时期。该遗址系岚山区少有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之一,为研究鲁东南沿海一带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5、小朱家村遗址

小朱家村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莒县店子集镇小朱家村西,属河崖高台地。东北邻屋楼崮山峰,南面是小丘陵,西靠小公路,西北距大朱家村遗址约600米,朱家村河自东向西流经遗址北部。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于1972年发现,采集到的遗物有石铲、石凿和大量的陶片。1979年秋山东省博物馆和莒县文管所联合进行过试掘。共清理墓葬6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陶器有鼎、盉、壶、鬶等80余件。陶质以夹砂和泥质两类,陶色可分黑、灰、褐、白等。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对研究日照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发展提供了宝贵考古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 6、寨遗址

寨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莒县桑园乡寨村西,桑园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西部、南部,属河崖高台地。遗址高出河床3米多,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时期。该遗址对研究日照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仕阳遗址

仕阳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莒县招贤镇小仕阳村东南。遗址东南距皮狐楼山300米,东北为仕阳水库大坝和水库管理局,袁公河自东北向西南流经遗址的西北部。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于1959年修水库时发现,土质为黄褐色,文化层厚约2米。出土了大量精美器物,有特大玉铲、石铲、石斧、石扳指、鼎、罐、鬶、黑陶单耳杯、三足杯等。年代为大汶口中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遗址内涵丰富,对研究日照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考古资料。

8、西林子头遗址

西林子头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港区涛雒镇西林子头村南,地势平坦,南侧与岚山区虎山镇相邻。文化内涵丰富,面积约4.5万平方米。时代为龙山文化时期。该遗址对研究鲁东南沿海一带龙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9、冯家沟遗址

冯家沟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村南,地形自西向东斜,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采集有龙山文化的陶片,以夹砂黑陶为主,次为夹砂红陶、白陶、黄陶,多素面,可辨器形有罐、鼎、鬹。石器有凿、镞、刀、镰。另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足等。时代为龙山文化、商周时期。该遗址内涵丰富,对研究东夷文化及商周文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 10、西辛兴遗址

西辛兴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岚山区碑廓镇西辛兴村东,地势西高东低,遗址呈不规则五边形状,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地表采集标本有陶罐口沿等陶片,从器物特征、纹饰分析属龙山文化时期。西辛兴遗址面积较大,属本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群\都邑聚\金字塔形等级结构中的一处\邑城\,对研究鲁东南沿海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群的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11、段家河(薄板台)遗址

段家河(薄板台)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莒县龙山镇段家河村西北。遗址西北距薄板台村约200米,南距泰石公路1.5公里。遗址为平原高台地,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段家河(薄板台)遗址面积很大,应属古莒地龙山文化聚落群的中心聚落,对研究鲁东南地区龙山聚落群乃至龙山古国的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12、孟家洼遗址

孟家洼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莒县东莞镇孟家洼村东北,淮河东岸,俗名\楼顶地\。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约5万平方米。采集到的标本主要有石铲、鬼脸鼎足、黑陶器物沿等。遗址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一处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对研究莒县北部地区龙山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13、辛留遗址

辛留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岚山区巨峰镇辛留村东南,呈长方形,地势平坦,中部微凸。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面采集标本有鬲档、罐口沿、绳纹陶片等。从器物特征、纹饰分析属龙山文化、商周时期。该遗址面积较大,内涵丰富,对研究日照地区龙山文化、商周文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 14、凤凰城遗址

凤凰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港区秦楼街道苏家村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断崖处暴露有灰坑,采集有龙山文化夹砂黄褐陶、红陶铲形足、鸟喙形足、粗砂黑陶器底,岳石文化的夹砂褐陶罐口沿,饰有方格纹、附加堆纹、戳划纹等。石器有斧、刀、镞等。商代的夹砂褐陶绳纹鬲口沿、鬲足及鹿角等。时代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该遗址对研究鲁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文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5、汪湖遗址

汪湖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莲县汪湖镇汪湖村北,属一处沿河高台地遗址,中间隆起,大体呈东西方向的长方形,遗址东、南、西三面为断崖,南侧紧临东西走向的汪湖河。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的遗迹有灰坑、墓葬。采集的标本有陶器、兽骨及卜骨等。该遗址的内涵较为丰富,属一处商周时期遗址。汪湖遗址对于研究鲁东南沿海一带商、周时期文化发展变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16、钱家屯遗址

钱家屯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莒国故城西北角,遗址南屏莒故城北外垣,西傍刘清河,在钱家屯和潘家屯两村之间,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1982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莒县文物管理所共同进行抢救发掘,清理墓葬50座,出土器物300余件。文化内涵丰富,灰褐土且较硬。出土器物有,夹砂灰陶绳纹瘪裆鬲、陶罍、陶罐、铜剑等。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有龙山文化、西周、东周等几个时期的遗存。遗址对研究莒地史前文化、周代文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7、崮河崖遗址

崮河崖遗址位于日照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崮河崖村东,崮河东岸。面积约20万平方米。吕母崮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崮河崖遗址北部,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农民起义领袖吕母所用的点将台,断崖处曾出土汉代陶器、石器、瓦当等。崮河崖遗址南部发现商周墓葬群,出土有铜鼎、壶、鬲、盆、盘、匜、方鼎等。鬲口沿铸有铭文\釐伯□好作宝鬲,子孙永宝用\。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地表采集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的陶片,器型有绳纹陶片、陶罐、陶鬲等残片。遗址年代为商周、汉代。崮河崖遗址对于研究日照地区商周古国以及汉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8、大土山遗址

大土山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岚山区巨峰镇大土山村北,面积28万平方米,基本呈长方形,地势东高西低,西南角最高,东北角最低。遗址中偏北部有一条西南、东北向自然弯曲的小河。采集标本有罐口沿、罐肩部残片。从出土器物特征、纹饰分析属汉代时期。有关专家从该遗址的内涵、规模、位置及等分析,认为可能是一处汉代县城遗址,对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及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9、田家寨遗址

田家寨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岚山区碑廓镇田家寨一村东,呈长方形,地面平整,北部略高。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地面采集标本有板瓦片、罐口沿、

陶片等。从出土器物特征、纹饰分析属汉代时期。田家寨遗址面积较大,内涵丰富,应为一处大型的汉代重要遗址,对研究鲁东南沿海地区汉代历史文化及其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0、海曲故城

海曲故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港区日照街道西十里堡村西,坐落在岭地上。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遗址东、西两边残存极少的夯土城墙,高近1米。从考古调查分析,故城面积约40万平方米。曾出土有石磨、砖、瓦、铜印等,地表散布有冶炼铁渣等。年代为汉代。海曲故城遗址对研究鲁东南沿海一带汉代文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1、莒子墓

莒子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莒城西10公里,辛庄村西。墓封土基本呈正方形,北部因取土而致陡峭,边长约155米,占地约1600平方米。墓高约55米,平地突兀,形若山状,为层层夯土筑成。墓西北方有点将台,系当年护陵兵演练的指挥台。墓西南方约五百米处的山脚下有烧木炭遗址,是当年下葬时,烧制围棺木炭的窑场所在。莒国是西周的封国之一,计30传。时代为春秋时期。莒子墓对研究莒国历史及春秋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2、朱家课庄墓群

朱家课庄墓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莒县长岭镇朱家课庄村西南的一片高台山岭地上,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总面积20万平方米。出土过绳纹陶器,属周代墓葬。该墓群对研究莒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3、海曲汉墓群

海曲汉墓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港区日照街道西十里堡村西南岭地上,地势自南向北倾斜。西部为丘陵,北部为村村通公路,中部有日东高速与同三高速立交桥。时代为汉代--魏晋。从考古调查勘探分析,墓群面积约30万平方米。2002年为配合同三高速公路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中的三座封土堆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发掘成果被列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共发掘墓葬90余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铁器、角器、丝织品、竹简、木牍等1200余件,为研究汉代墓埋葬制度和埋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对研究鲁东南沿海一带汉代葬制葬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24、大土山墓群

大土山墓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岚山区巨峰镇大土山村西北,中间高四周低,中间高出周围地面5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采集有陶罐、墓砖等标本。年代属汉代-南北朝时期。该墓群对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及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2i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