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08 05:34:3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证书号:林资证字甲A012号

**省*****族自治县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二○○六年三月

项 目 名 称 ****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项目完成单位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分院 分院院长 ***(高级工程师) 业务副院长 *** (工 程 师) 主任工程师 *** (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 (高级工程师) *** 技术负责人 *** *** 参加项目人员:

项目组人员 *************** 配合单位人员:

**************************************************

成果编制人员:

数据统计 *** ***

编制专题图 *************************** 编写报告 *** 审 稿: ***

前 言

*****族自治县山区幅员广阔,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业有着雄厚的物资基础。如何进一步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本县森林资源,关系到保障农业稳产高产、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山区农户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调查,摸清森林资源家底,建立完备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受**彝族自治县林业局委托,**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承担本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任务。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接到任务后,及时抽调23名技术人员,组建项目组,全面负责**县的森林资源调查任务。

本次调查,按照《**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试行)》(2004年5月)、《思茅市、文山州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补充规定》、《**彝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案》、《**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第一次调查会议纪要》的有关要求开展调查工作。

调查工作于2005年6月开始筹备,8月17日至11月2日开展外业工作,历时78天;11月3日进入内业工作阶段,包括调查材料检查、统计、制图、成果复制等工序;2006年3月全面结束。外业工作的各阶段,由县林业局和项目组组成外业联合质量检查组,对外业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外业结束时,省森林资源总站和思茅市林业局组成联合质量检查组对作业小队进行抽查。抽查结果,全县外业调查综合合格率为98.1%,质量评定等级

为“优”。

本次调查全县总面积为446585hm2、活立木蓄积量27666100m3,森林覆盖率66.8%,林木绿化率69.1%,公益林与商品林比例为34.7:65.3;系统抽样调查估计的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6621290m3,总体蓄积量的估计区间为24356402~28886186m3,小班调查活立木总蓄积与抽样调查估计值差值在1倍标准误内,系统抽样总体蓄积精度为91.49%,达到规定精度90%以上要求。

本次调查的主要成果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森林分布图、森林按森林类别、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和事权等级图、基本图、林相图、2×2m县卫星全景影像图、森林资源统计表、小班因子一览表及其电子文档、县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库光盘。

调查成果,在林业厅的主持下,于2006年3月22日在思茅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评审会上顺利通过评审验收;项目组根据验收会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县人民政府对本次调查十分重视,成立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调查的协调和处理工作。林业局抽派5名技术人员与项目组组成联合质量检查组,各乡镇、保护局、森工局抽派人员18名配合工作。在整个外业工作中,得到**县人民政府及市林业局、各乡镇政府、林业站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项目组

二〇〇六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工作开展情况 ....................................................................................... 1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 1 第二节 调查的内容 ......................................................................................... 1 第三节 调查的依据 ......................................................................................... 1 第四节 主要技术方案 ..................................................................................... 2 第五节 工作开展情况 ..................................................................................... 4 第六节 外业工作质量评定及调查精度 ......................................................... 7 第七节 主要调查数据 ..................................................................................... 8 第八节 成果资料 ............................................................................................. 9 第九节 需要说明的问题 ................................................................................. 9 第二章 基本情况 ............................................................................................. 13 第一节 地理位臵及行政隶属 ....................................................................... 13 第二节 自然条件 ........................................................................................... 13 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 ................................................................................... 18 第四节 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现状 ................................................................... 20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 25 第一节 各类土地面积、森林覆盖率 ........................................................... 25 第二节 森林面积蓄积 ................................................................................... 30 第三节 林种结构 ........................................................................................... 33 第四节 用材林资源 ....................................................................................... 36

第五节 经济林资源 ....................................................................................... 41 第六节 竹类资源 ........................................................................................... 44 第七节 灌木林资源 ....................................................................................... 45 第八节 无林地资源 ....................................................................................... 46 第九节 人工林、天然林及四旁树资源 ....................................................... 46 第十节 农地上的森林 ................................................................................... 51 第十一节 林下资源 ....................................................................................... 51 第十二节 林地土壤及立地类型划分 ........................................................... 51 第四章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 ............................................................................. 54 第一节 森林资源生长量 ............................................................................... 54 第二节 森林资源消耗量 ............................................................................... 56 第三节 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 58 第五章 森林分类区划及经营措施 ................................................................ 64 第一节 森林经营区划 ................................................................................... 64 第二节 森林经营措施 ................................................................................... 67 第三节 用材林中幼林抚育间伐 ................................................................... 68 第四节 低产用材林 ....................................................................................... 69 第六章 森林资源特点及评价 ......................................................................... 70 第一节 森林资源特点 ................................................................................... 70 第二节 森林资源的评价 ............................................................................... 71 第七章 林业发展规划建议 ............................................................................. 73

附 表

**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表(表1~19)

附 图

1、**县森林分布图;

2、**县森林按森林类别、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和事权等级图; 3、林相图; 4、基本图。

附 件

1、**彝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第一次调查会议纪要; 2、三表(立地类型表、经营措施类型表、土壤亚类、下木、草本关系表);

3、**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跟踪检查质量检查报告; 4、**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外业质量检查报告;

5、**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景政发【2005】65号《**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领导小组的通知》;

6、**彝族自治县林业局景林字发【2005】102号《**彝族自治县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县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的通知》;

7、**彝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调查成果验收意见(包括验收意见、验收领导小组及专家组名单)。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1.1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林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调查,摸清**县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为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依据。

1.2 调查的内容

(1)调查**县各类林地的面积和权属; (2)调查各类森林蓄积及其分布;

(3)调查各类森林的类别、事权、保护等级、起源、林种、群落结构、自然度、林木健康状况;

(4)调查各小班测树因子、植被和立地因子;

(5)为满足编制立地类型表、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和土壤亚类、下木、草本相互关系表进行补充性专业调查;

(6)调查和收集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因子(包括地理位臵、气候、水文和自然灾害等)和社会经济情况。

1.3 调查的依据

(1)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2003年4月);

(2)国家林业局资源司《遥感图像处理与判读规范(试行)》

1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1999年5月);

(3)**省林业厅编制的《**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试行)》(2004年5月);

(4)**省林业厅云林林政[2005]141号《**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山、思茅两州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进度的通知》;

(5)**省林业厅云林林政[2005]146号《**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思茅市、文山州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补充规定〉的通知》;

(6)**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编制的《思茅市、文山州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检查办法》;

(7)**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编制的《**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案》;

(8)**彝族自治县林业局与**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签订的《**县利用卫星影像图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协议书》。

1.4 主要技术方案

1.4.1 工作图制作

对购买的ASTER或SPOT5卫星数据进行融合、几何精校正、正射纠正等影像处理,采用ASTER卫星的2、3、1波段组合或SPOT5卫星的4、1、3波段组合合成影像,叠加必要的基础地理信息(如县、乡、村、河流、山峰、等高线等)和行政区划界线,制作1:2.5万卫星影像纸质图,作为外业调查手图。 1.4.2 小班调查方法

先利用1:2.5万卫星影像图对坡进行小班区划,深入调查小班综合因

2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子,再进行小班区划线的矢量化工作。 1.4.3 成果制作

利用计算机进行面积、蓄积求算,资源统计,成果图制作。 1.4.4 系统抽样控制

以全县为总体,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控制全县活立木总体蓄积量。根据全县总体样地数量,按点间距2km×3km布设样地,利用GPS或罗盘仪进行样地定位;采用角规控制检尺方法调查断面积,利用二元材积式计算每公顷蓄积量。 1.4.5 补充调查

在充分收集**县土壤普查资料、植被专题调查报告、科研报告的基础上,深入工作区进行立地因子、森林土壤和植被等专项补充调查,满足编制**县立地类型表、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和土壤亚类、下木、草本相互关系表。森林消耗量直接利用**县2004年编制“十一五”采伐限额时的调查成果。

1.4.6 主要技术指标

制作的影像图符合国家林业局《遥感图像处理与判读规范(试行)》;调查因子允许误差执行《**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详细等级为C级商品林标准;总体蓄积量抽样精度≧90%;小班调查活立木总蓄积与总体抽样蓄积估计值不超过±1倍标准误。 1.4.7森林分类区划

公益林和商品林比例按照**县2004年森林分类区划上报批准结果;布局按照两类林区划和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情况落实到山头地块。

3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1.5 工作开展情况

1.5.1 组织领导与调查队伍组建 (1)组织领导

为确保按时完成**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任务,分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有关事宜,层层落实责任人。分院编制了以规划院副院长邓惠为该项目分管领导、分院院长胡宗华为分院负责人、张正全副院长、瞿林主任工程师为技术负责人的墨江、镇沅、**三县森林资源规化设计调查工作方案。此外,为配合搞好此次调查工作,**县成立了**县森林资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调查的协调和处理工作。 (2)调查队伍组建

分院成立了**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项目组,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检查和协调工作,抽调23人名工程技术人员具体承担**县森林资源调查任务。此外,为保证任务的顺利开展,县林业局还抽调了18名技术人员配合此项工作。

整个项目从前期工作准备、试点、外业调查、内业材料整理、统计、报告编写、制图、印刷和质量检查等工序均由项目组负责完成。 1.5.2工作程序

(1)购买卫星数据和卫星影像图的制作

任务下达后,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及时与北京视宝卫星图像有限公司联系,购买了ASTER卫星数据和SPOT5卫星数据。由分院信息中心处理卫星数据,制作1:2.5万卫星影像图。 (2)技术和物资准备

4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①技术准备

分院组织编写了《**彝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案》,组织学习《**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思茅市、文山州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补充规定》、《思茅市、文山州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检查办法》、“技术方案”及其相关规定。

②物资准备

完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所需工器具(如罗盘仪、角规、测高器、计算器、笔记本电脑等)和调查卡片的准备。

③调查用表准备

收集上期森林资源调查成果,初步编制立地类型表、经营措施类型表和土壤亚类、下木、草本相互关系表暂供外业工作套用,待补充性调查后进行修改完善;收集整理立木形高表。

(3)界线落实、林班区划及面积求算

将**县民政局提供的县级行政界线和**县林业局提供的乡、村界线、保护区界线、国有林界、森工局界线、责任山、自留山界线、重点公益林界线,清绘在1∶5万地形图上,进行林班区划并将各类界线扫描、输入计算机配准后,对县、乡、村、林班和权属界线进行矢量化,并用GIS软件求算面积。

(4)试点准备和练习考核

项目组于2005年8月17派出技术人员进行试点准备,并于8月21日至27日进行试点练习、考核。通过15块标准地和1个林班的练习、考核,提高了调查人员的综合能力,为确保调查成果质量和按期完成任务打下了

5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扎实基础。

(5)召开第一次调查会议

2005年8月26日,**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李是呈主持召开了**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第一次调查会议,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甲乙双方责任与义务;审查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确认县控制面积;确定两类林比例及布局;确定统计单位等有关事宜。 (6)外业调查

2005年8月28日至11月2日,完成全县1739个林班24716个小班和740个角规样地的调查和测设。 (7)内业材料整理与成果制作

2005年9月30日至2006年3月,完成内业材料整理、检查与成果制作。在此期间,调查人员对调查资料进行全面整理、检查;项目组再进行逻辑检查,无误后才进行数据统计和成果制作(制图和调查报告编写)。 (8)调查质量管理

为确保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质量,从外业调查到内业材料整理,项目组高度重视,按照小组自捡、小组与小组互检、项目组抽检的步骤进行质量检查控制。项目组与县林业局成立联合质量检查组,对作业人员进行外业跟踪检查,抽取了林班和样地总数不小于3%的外业检查和10%的内业检查;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和思茅市林业局组成联合质量检查组,对作业人员进行林班和样地总数不小于1%的外业抽查。每个工序实行层层把关,确保调查成果质量。

6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1.6 外业工作质量评定及调查精度

1.6.1外业工作质量评定

由**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与思茅市林业局组成的外业调查联合质量检查组,于2005年10月17日至21日对**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进行检查。检查组按照《思茅市、文山州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检查办法》有关要求,随机抽查了全县8个小组中的7个小组,外业共检查18个林班和9个控制样地。18个林班,共区划362个小班,其中有12个小班不合格,小班合格率为96.8%;9个样地全部合格,样地合格率为100%。根据外业调查质量评定方法,按照小班合格率权重占60%,控制样地合格率占40%,全县外业调查综合合格率为98.1%,质量评定等级为“优”。 1.6.2调查精度 (1)影像图制作质量

经检查,分院信息中心处理的ASTER卫星影像和SPOT5卫星影像校正精度高、图像清晰,层次丰富,影像制作质量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2)系统抽样控制指标

全县共布设控制样地740个,总体平均数为59.6108081m3/hm2,总体标准差68.98082879m3/hm2,总体标准误为2.535785699m3/hm2,总体变动系数115.719%,绝对误差限5.07158%,相对误差限8.5078%,总体蓄积量估计值26621294m3,总体蓄积量估计区间24356402-28886186,总体蓄积量精度91.49%,达到规定精度90%以上要求,1倍标准误为1132540m3。 (3)小班调查蓄积量累计值与样地抽样估计值的比较

全县小班调查活立木蓄积量为27666100m3,系统抽样调查估计的全县

7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6621290m3,总体蓄积量估计值与小班调查蓄积汇总值的差值为1044810m3,全县小班调查蓄积量汇总值落在抽样总体蓄积量估计区间内,且小班调查活立木总蓄积与抽样调查估计值差值在1倍标准误内。为此,小班调查汇总的总体蓄积量符合对比精度要求。

1.7 主要调查数据

1.7.1 土地总面积和林地区

本次调查土地总面积为446585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12442.4hm2,非林业用地面积134142.6hm2。

全县共区划林班1739个,平均林班面积256.8hm2。全县共区划小班24716个,平均小班面积18.1hm2;其中林地小班19712个,林地平均小班面积15.9hm2。各区划统计单位面积、林班、小班数详见表1-1。

**县各区划统计单位面积、林班、小班数统计表

表1-1 区划统计单位 全县 安定乡 漫湾镇 文龙乡 龙街乡 林街乡 太忠乡 锦屏镇 景福乡 曼等乡 大街乡 文井镇 花山乡 大朝山东镇 无量山保护区 哀牢山保护区 **林业局 面积 446585 22250 26966 23610 24038 17390 25227 42844 24251 16879 17053 79550 26627 54373 23355 11667 10505 林班数 1739 93 111 105 105 79 91 159 101 71 67 288 100 233 51 33 52 8

小班数 24716 1250 1665 1287 1101 971 1356 2262 1349 900 1145 4962 1864 3060 547 372 625 单位:hm2、个 备注 在文龙、文井、者后三乡镇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1.7.2 活立木总蓄积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27666100m3。 1.7.3 森林生长量和消耗量

全县森林净生长量1024380m3,2003年森林资源消耗量617910m3。 1.7.4 森林覆盖率

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6.8%。其中,有林地覆盖率63.9%,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覆盖率2.9%。

全县林木绿化率69.1%。其中,有林地覆盖率63.9%,灌木林覆盖率4.8%,四旁树占地折算覆盖率0.4%。

1.8 成果资料

(1)**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2)**县森林分布图(1:15万);**县森林按森林类别、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和事权等级图(1:15万);以乡镇为单位的林相图(1:5万);基本图(1:2.5万);

(3)县、乡(镇)森林资源统计表; (4)小班因子一览表; (5)2×2m县卫星全景影像图;

(6)以上成果电子文档及县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库光盘。

1.9 需要说明的问题

1.9.1 调查方法说明

按照**省林业厅2004年5月编制的《**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

9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细则(试行)》、**省林业厅云林林政[2005]146号《**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思茅市、文山州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补充规定〉的通知》和结合**县实际编制的技术方案的有关要求,利用ASTER卫星影像和SPOT5卫星影像作为工作手图,现地对坡勾绘小班,调查林木的综合因子;再将小班线转绘在计算机中,并用GIS软件求算小班面积。抽样控制样地,以县为总体,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控制全县活立木总体蓄积量;样地调查统一采用角规控制检尺的方法进行。 1.9.2 林地区划系统与林班编号

**县1996年进行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便于查找、比较资源变化状况,林地区划系统沿用上期区划系统。调查的林班网、林班号原则上沿用上期区划的林班网、林班号;但对上期区划不合理或由于行政界线变动的林班作局部调整。由于行政界线变动而影响林班增减的,林班编号按上期顺延或顺减进行编号,如文龙乡的105林班在中山村;文井镇的169、170、171林班在山心村。林班按村委会从北到南、由西向东顺序编号,编完一个村,再编另一个村;小班编号先编林业用地,再编非林业用地。无量山保护区、哀牢山保护区单独区划、编号;**林业局的文龙林场、大湾山林场和五林场统一编号。 1.9.3 资源统计和制图

本县有行政单位13个乡(镇);管理区划单位3个,其中1个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林业局。根据**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第一次会议精神,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局作乡级对待;**林业局的文龙林场、大湾山林场和五

10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林场作村委会对待。由于**林业局下设的三个林场分布在文龙、文井和者后三个乡(镇),且地块十分分散,不单独成图。为此,全县统计单位16个,制图单位15个。

1.9.4 全县各级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和保护区界线

本次调查的县级行政界线由**县民政局提供;县境内的的乡(镇)、村、国有林、责任山、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区、森工局界线均由**县林业局提供。

1.9.5 全县土地总面积

根据**县民政局提供的县级行政界线,利用GIS软件量算面积。所求面积(445730hm2)与县民政局提供的面积(446585hm2)对比精度为1/522,达到规定精度(1/500)要求。所以,本次调查面积以县提供的为准,即为446585hm2。

1.9.6 森林分类经营区划问题

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界线按县林业局提供的为准,比例按2004年省林业厅批准的比例不变,即34.7:65.3。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按《**省**彝族自治县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区划界定图的范围确定,面积为49896.5hm2;地方公益林按《**彝族自治县地方公益林布局规划方案》确定。

1.9.7 “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的林种问题

“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林种原则上按设计林种确定,但营造的经济树种或兼用树种是生态林的,且造林株数达不到生态林株数要求的按经济林确定。

11

第一章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1.9.8 起源为飞播的问题

**县的飞播造林是指森林采伐后,采取人工促进更新且人工措施达到50%以上的林地。飞播造林地块由当地林业部门提供,龄组、蓄积量计算按天然林标准。

1.9.9 专业调查有关问题

根据**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第一次会议精神,不再提供专业调查报告,但要做能满足编制立地类型表、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土壤亚类、下木、草本关系表的补充性调查;森林消耗量直接利用**县2004年编制 “十一五”采伐限额时的调查成果。 1.9.10 关于农地上的森林问题

农地上的森林是指有土地承包证的耕地、轮休地上人工造林或天然更新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标准的森林。调查时作林地调查记载;统计时作林地统计,计算森林覆盖率;成图时按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着色和标示符号。

12

第二章 基本情况

第二章 基本情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隶属

**彝族自治县(下简称**县)位于**省西部,思茅市北部,澜沧江以东、哀牢山以西。地理位臵为东经100°24'—101°15',北纬23°57'—24°50'之间。东与楚雄州的楚雄市、南华县和双柏县接壤,西以澜沧江为界与临沧市的云县隔江相望,南与思茅市的镇沅县毗邻,北与大理州的弥度县、南涧县相邻。南北跨度73km,东西跨度61km。全县土地总面积446585hm2。 **县行政隶属思茅市,辖锦屏、文井、漫湾、大朝山东镇4个镇和安定、文龙、龙街、林街、太忠、景福、曼等、大街、花山9个乡,共有169个村委会, 2345个自然村。

锦屏镇是县委政府所在地,距省城昆明477km,距思茅市279km,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县地处**高原南段,地势北高南低,呈现由北向南倾斜之势。境内无量山与哀牢山是横断山的余脉。哀牢山与无量山东西对峙,层峦叠嶂,从山顶到山脚,地势随海拔下降逐步变得平缓。境内相对高差较大,无量山最高峰——笔架山顶峰,海拔高达3371m,大朝山东镇的文肖河口与澜沧江汇合处海拔仅有795m,相对高差2576m。县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整个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倾斜的高原山地。

**县的主要山脉有无量山、哀牢山和打雀山。无量山是澜沧江与川河

13

第二章 基本情况

的分水岭,为云岭山脉的西南余脉,呈南北走向,南延至国境线;哀牢山是川河、者干河及石羊江的分水岭,为云岭山脉的南延余脉,向南延伸至国境线;打雀山在无量山和哀牢山之间,是者干河与川河的分水岭,为哀牢山的支脉,与哀牢山呈平行状从**往南延伸到镇沅县。 2.2.2 水文

境内水系分属澜沧江水系和元江水系。县内以无量山为分水岭,无量山迤西为澜沧江水系,无量山迤东为元江水系。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东北部,流经西藏,注入**德钦县,经南涧进入**,沿本县西侧南下,经镇沅、景谷等县,于西双版纳南部勐腊县出国境;县境内流程117.4km,流经漫湾、林街、曼等、大朝山东镇四个乡镇;主要支流有五里河、安乐河、保甸河、昔掌河、勐片河、文肖河等。元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有川河(把边江)和者干河。川河发源于无量山与哀牢山之间的南涧县宝华乡,从安定流入**,流经县内文龙乡、锦屏镇由文井镇出境流入镇沅县,经普洱到墨江汇合者干河称李仙江,从江城出国境,县境内流程118.95Km;其支流在境内主要有会良河、瓦伟河、文垂河、大坝河、菊河、开南河、者吉河、速南河、挖萨河、会地河等。者干河,发源于境内哀牢山西坡太忠乡大柏树村,流经境内的大街乡、花街乡后入镇沅县,到墨江与绿春县的泗南江汇合后称墨江,再与把边江汇合,县境内流程62.45Km。

**县水利资源丰富,地表径流达32.0793亿m3,地下水为8.8801亿m3,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水库坝塘修建较少。川河、者干河为两岸农田灌溉创造了有利条件;已建成的漫湾、大朝山两座百万千瓦级电站为**工农业生产和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所需能源。

14

第二章 基本情况

2.2.3 气候

**县地处北回归线迤北附近,气候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境内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海拔高差悬殊,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气候总的特点是: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四季气候不分明,无明显冬季;降水丰沛,雨量集中;雨热同季;立体气候明显。

根据**县气象站的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10.9℃,极端最低气温-1.4℃(1964年12月28日)。最热月6、7月,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为23.2℃;极端最高气温37.7℃(1958年6月2日)。历年气温年较差为12.3℃;日较差最大的出现在3月,为18.9℃;≧10℃的活动积温为6447.6℃;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131.6小时。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年平均降水量为1086.7mm,5月份进入雨季,10月份结束,5—10月的降雨占全年降水的84.14%,年平均降雨日数153.5天;平均年蒸发量为1743.3mm,为降水量的1.6倍,其中3—6月蒸发量大,为795.7 mm,占全年蒸发量的43.3%;年平均相对湿度77.0%;年平均风速0.8米/秒;年平均霜期37天。气象灾害主要是:冬季少雨,夏多洪涝、秋季偏湿,干旱是农业生产中的突出灾害;有不同程度洪涝灾害。 2.2.4 森林土壤

由于境内地貌类型众多,山地相对高差大,生物气候复杂,成土母质多样,为各类土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县的森林土壤包括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土壤主要包

15

第二章 基本情况

括赤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石灰土。

赤红壤: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峡谷、把边江及者干河丘陵河谷地区,海拔795~1500m之间的丘岗、中低山地貌上,分布上限一般不超过1600m 。年降水量在1000~1300 mm之间,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植被为稀树草丛及思茅松林,还分布有紫胶寄主及各种经济作物。

红壤:在全县各地都有分布,海拔高度为1500~2000m之间,无量山西坡上限可达2100m。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地貌,年降水量在1300~1600 mm。植被为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带为主,还分布有核桃、桃、李等经济果木林。农作物以旱粮为主。

黄棕壤:主要分布在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两侧的中上部,海拔在2000~2500m间的深切割中山地带,年降水量为1100~1500 mm。主要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两大自然保护区的原生植被之一。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荞子、蚕豆和洋芋等。

棕壤: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上部和哀牢山顶部残存的高原面上的残丘,海拔2500~3000m之间。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针阔混交林及山顶苔藓矮林为主,植被保护较好,是**县的主要水源林。

亚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锦屏、景福、林街之间的无量山山脊线的16座山峰上,海拔3000~3371m,土层较薄、岩石裸露。主要植被为灌木草丛,如高山杜鹃、香白珠、箭竹等,树干上布满苔藓类植物,这部分地带气温低、云雾多、日照少、温差大、风力强、条件恶劣。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大街、花山、太忠、龙街、景屏、文井等丘陵地

16

第二章 基本情况

带,零星分布。

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大街、花山、太忠、龙街、文龙、安定、景屏等地,呈零星分布。 2.2.5 森林植被

在植被区划上,**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地处高山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带滇西南中山山原河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并向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带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松林区过渡。水平带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由于林地反复采伐,在分布和演替上紧密联系的是思茅松林。由于境内多山、山体大、海拔高,河谷深切,相对高度变化大,地貌变化复杂,致使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丰富多彩,垂直分布明显。在植物组合中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植被类型的交错、镶嵌现象,从澜沧江河谷795m至无量山顶 3371m之间,排列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1)暖热性干热河谷半干旱稀树灌木草丛

分布于澜沧江、川河沿岸,海拔1300m以下的低热河谷地区。主要乔木树种有:木棉、楹树、刺桐、八宝树、思茅松、白花羊蹄甲、栎类及榕属。紫胶寄主牛勒巴、秧青、钝叶黄檀、大叶千金拔、三叶豆等。灌木树种和草本主要有:余甘子、虾子花、算盘子、银柴、苦刺花、金合欢及紫茎泽兰、扭黄茅、棕芦、仙人掌等。

(2)暖热性思茅松林

海拔1300~1900m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原生植被已遭破坏,次生思茅松林占据绝对优势,个别地方有**松纯林和少量华山松。主要伴生树种有栎类、木荷、厚皮香、桦木、**樟、木莲、冬青、顶果木等。灌木及草本

17

第二章 基本情况

主要有余甘子、乌饭、南烛、杜鹃、水锦树、虾子花及紫茎泽兰、野古草、香薷、蕨类及人工栽培的茶、油茶、油桐、桃、李等经济林木。

(3)暖温性针阔混交林

海拔1900~2500m之间,地广人稀,原生常绿阔叶林保存比较完整。主要树种有:硬叶石栎、刺栲、大叶木荷、红木荷、鹅掌柴、楝树、桦木、旱冬瓜、野樱桃、水红木及少量的**松、思茅松、华山松、油杉、**樟等。灌木以杜鹃为主,箭竹在局部地区有分布。草本以蕨类为主,林内常见藤本和各种附生植物。

(4)湿性常绿阔叶林

主要集中在海拔2500m以上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和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顶部,气温低,湿度大,人畜活动极少。国家级保护植物如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 Ⅱ级)在这一地区有分布,此外还有高山栲、桦木、桤木、木荷、野樱桃、**樟等。灌木有多种杜鹃、箭竹。其它植被有蕨类、苔藓、地衣遍布地面和树干,枝干多寄生有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

2.3 社会经济概况

**县社会经济概况是依据《**彝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04年)资料统计和整理。

2.3.1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县行政区划为4镇9乡169村委会,锦屏镇是县委政府所在地,是全县行政、文化和经济中心。

全县总人口3540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24‰。全县人口密度约79人/km2。是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县,有汉、彝、哈尼、回、傣、瑶等

18

第二章 基本情况

2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189609人,占53.6%;彝族人口140190人,占的39.6%;其他民族人口24204人,占6.8%。

全县有农业人口326567人,占总人口的92.2%;非农业人口27436人,占7.8%。非农业人口集中在锦屏镇,占全县非农业人口的60.7%。农村劳动力187589人,其中:女劳动力87406人。全县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62458人。

2.3.2 工农业生产情况 (1)国内生产总值

全县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2156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0046万元,占41.2%;第二产业25546万元,占21.0%;第三产业45977万元,占37.8%。

(2)农业及农村经济

全县2004年粮食总产量129218t,农业人口人均生产粮食396㎏,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蚕豆、署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籽、甘蔗、烤烟。实有耕地445691亩,其中水田面积139057亩,人均耕地1.36亩。茶叶产量2451.9t;水果产量3084.2t;核桃产量1730.6t;棕片94.6t;松脂8785.7t;竹笋片24t;板栗45.9t;脂胶149.8t;花椒20.3t。农村经济总收入562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元,人均所得粮食3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42元。

全县农林牧渔业按现行价总产值719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7332万元,占51.9%,林业产值12313万元,占17.1%,牧业产值19883万元,占27.7%,渔业产值2380万元,占3.3%。由此可见,林业虽在总产值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仍以生态效益为主,其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对农村经济的

19

第二章 基本情况

贡献率不大。

(3)工业

全县2004年工业按现行价总产值22310万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2257万元,占56.5%;重工业产值10053万元,占43.5%。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褐煤)、电力、糖、茶、酒、锯材、松香、松节油、水泥、砖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电力资源减轻了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的能源依赖,以煤、电力替代木质燃料,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财政收支

全县财政总收入29190万元,财政总支出28690万元。属以农业为主的财政贫困县。 2.3.3交通、通信

县内交通较为方便,公路通车里程2473km,与县内、外的交通连接便捷,县内169村民委员会均通公路。全县民用汽车1205辆、轮式拖拉机708辆、摩托车8958辆、机动车驾驶员11909人,年货运量87万t。全县邮政、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发展迅速,县内县外通信十分方便。便利的交通、通信条件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的交流,对林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现状

2.4.1 林业机构

林业机构设臵:县林业局、县绿化委员会、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县林业局是县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设有局办公室、计划财务股、护林办、林政资源股、造林绿化股、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天然林资源保护及退耕还

20

第二章 基本情况

林办公室、森防站、农村能源工作站、森林公安分局、森林经济民警中队、**长臂猿保护站、孔雀山园林管理所、13个乡镇林业站及3个木材检查站等部门。

**县林业局机关编制17人,事业编制248人,各乡镇林业站117人。全局有工程技术人员159人,具有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137人。林区各村配备有林业助理员167人。

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公益型事业单位,两块牌子、一班人马,设有局办公室、财务室、科研中心、宣教中心、哀牢山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无量山保护区和哀牢山保护区都是一级局,在执法上受县林业局委托,业务上互相支持、配合。全局在职职工(含10个保护站)73人;全局有工程技术人员47人,其中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39人。无量山保护区设6个保护站,有25人;哀牢山保护区设4个保护站,有13人。

**林业局,市属森工企业,经营范围涉及**县和镇沅县。设有局办公室、计财科、组织科、劳动人事科、林政资源科、营林科、护林办、天然林资源保护暨退耕还林办公室、工会、森林公安派出所。**林业局(**部分)下设文龙林场、大湾山林场、五林场;在职职工302人,有工程技术人员48人,其中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3人。 2.4.2 林业经营管理现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4】9号)精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

21

第二章 基本情况

全县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工代赈、干果基地建设、商品林基地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大力实施造林、森林管护、森林的采伐、加工利用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对本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自“天保”工程实施(2000年)以来,全县森林管护224.6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22.43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8156万亩,人工模拟飞播0.6234万亩,封山育林17.999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9.8000万亩;其它工程造林3.3833万亩;木材生产(原木)27.5万m3;松香生产42616t,松节油8910t;2004年四旁植树200万株,育苗1200万株。

全县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拥有汽车35辆,电台27部,对讲机119部,灭火机51台、了望台5座,防火公路3376km。其中,县林业局汽车15辆,电台19部,对讲机96部,灭火机12台、了望台5座,防火公路3007km;**林业局汽车17辆,电台1部,对讲机4部,灭火机12台、防火公路365km;保护区管理局汽车3辆,电台7部,对讲机19部,灭火机27台、防火公路4km。富足的设施设备条件,为森林消防、制止乱砍乱伐和营造林等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无量山国家级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了物种资源,扩大了种群数量,为多种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2.4.3 林业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业既是一项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兼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

22

第二章 基本情况

①林业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不可替代性

森林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同时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护路护岸、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据本次调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森林面积(有林地、灌木林)306778.5hm2。按每公顷森林贮水375m3计,可贮水1.15亿m3;按每公顷森林减少水土流失60t计,可保土1841万t;粮食增产按10%计,可增产粮食12922t。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地区生态平衡

**县特殊的地理位臵,多样的气候类型、高大的山体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境内有近1500种高等植物和800多种野生动物;有喜马拉雅红豆杉(**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Ⅰ级)、伯乐树(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 Ⅰ级)、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 Ⅱ级)、千果榄仁(Terminalia myriocarpaⅡ级)、长蕊木兰(Alctmandra cathcartiiⅡ级)、**翅子树(Pterospermum kingtungense Ⅱ级)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种;有黑冠长臂猿、蜂猴、黑颈长尾雉、虎、云豹、绿孔雀等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36种。现有森林资源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③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境内的黄草岭森林旅游区、孔雀山森林公园、无量山探险旅游、徐家坝旅游区等景点景区是人们休闲、观观的好地方。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将对**县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3

第二章 基本情况

(2)经济效益

**县不是“天保工程县”,但**林业局在**县境内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面积224.6万亩,大大减少了林木的采伐量。尽管如此,**的林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4年林业产值1231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7.1%。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木材(年5万m3)、能源及各种林副产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将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也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3)社会效益

林业发展对当地乃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影响很大。**丰富的森林资源,高盖度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66.8%,林木绿化率69.1%),既是**县的一座绿色金库,又为**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优美的生态、生活环境。同时,森林巨大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对漫湾、大朝山两座百万千瓦级电站构成生态屏障,有效保护了电站及库区的安全,同时也给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航运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对当地及周边区域的社会贡献将日趋显著。

24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3.1 各类土地面积、森林覆盖率

3.1.1 全县土地总面积

全县土地总面积446585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12442.4hm2,占总面积的70.0%;非林业用地面积134142.6hm2,占总面积的30.0%。 3.1.2 森林覆盖率

全县森林覆盖率66.8%。其中,有林地覆盖率63.9%;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覆盖率2.9%。

全县林木绿化率69.1%。其中,有林地覆盖率63.9%,灌木林覆盖率4.8%,四旁树占地折算覆盖率0.4%。各统计单位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详见表3-1。

由表3-1看出,全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是无量山保护区(95.6%),其次是**林业局(94.7%),最低的是林街乡(49.1%);林木绿化率最高的是无量山保护区(99.5%),其次是**林业局(94.9%),最低的是林街乡(54.3%)。 全县13个乡(镇)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是文井镇(73.6%),其次是文龙乡(72.0%),最低的是林街乡(49.1%);林木绿化率最高的是文井镇乡(75.1%),其次是文龙乡(72.3%),最低的是林街乡(54.3%)。

**县各统计单位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一览表

25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表3-1 单位:hm2、%

森林覆盖率 单位 总面积 计 国家特别有林地 规定 灌木林 63.9 47.5 60.2 66.9 57.9 47.4 55.9 69.9 60.9 49.1 51.8 2.9 7.3 1.2 5.1 1.3 1.7 2.4 1.8 1.2 5.4 11.2 名次 林木绿化率 四旁树 名折算 次 0.4 0.0 0.1 0.1 0.7 0.2 0.4 0.2 0.8 0.3 0.7 计 有林地 灌木林 全县 安定乡 漫湾镇 文龙乡 龙街乡 林街乡 太忠乡 锦屏镇 景福乡 曼等乡 大街乡 文井镇 花山乡 大朝山东镇 无量山保护区 哀牢山保护区 **林业局 446585 22250 26966 23610 24038 17390 25227 42844 24251 16879 17053 79550 26627 54373 23355 11667 10505 66.8 54.8 61.4 72.0 59.2 49.1 58.3 71.7 62.1 54.4 63.0 73.6 62.0 58.2 95.6 90.5 94.7 14 10 5 11 16 12 6 8 15 7 69.1 61.0 62.1 72.3 61.1 54.3 60.4 73.4 65.3 56.2 65.9 75.1 64.5 60.4 99.5 91.7 94.9 63.9 47.5 60.2 66.9 57.9 47.4 55.9 69.9 60.9 49.1 51.8 4.8 13.5 1.9 5.2 2.4 6.8 4.1 3.3 3.7 6.8 13.4 12 10 6 11 16 13 5 8 15 7 71.2 60.4 2.4 1.6 4 9 71.2 60.4 3.3 2.9 0.6 1.2 4 9 55.1 92.8 88.9 94.3 3.1 2.7 1.6 0.4 13 1 3 2 55.1 92.8 88.9 94.3 5.1 6.7 2.9 0.6 0.2 0.0 0.0 0.0 14 1 3 2

26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3.1.3 林地使用权构成

在林业用地中,按林地使用权分国有面积110140.5hm2,占总面积的35.2%;集体面积199225.6hm2,占总面积的63.8%,个体面积3076.3hm2,占总面积的1.0%。 3.1.4 林业用地构成

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85370.1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1.3%;疏林地面积500.0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2%;灌木林地面积21408.4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775.7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9%;无立木林地面积197.1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1%;宜林地面积2188.5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7%;苗圃地面积1.4hm2;辅助生产林地1.2hm2。

全县林业用地构成比例图

无立木林地灌木林地0.1%6.9%疏林地0.2%未成林造林地0.9%宜林地0.7%辅助生产林地苗圃地0.0%0.0%有林地91.3% (1)有林地构成

在有林地中,乔木林面积284230.3hm2,占有林地面积的99.6%;竹林面积1139.8hm2,占有林地面积的0.4%。

在乔木林中,纯林面积237366.7hm2,占乔木林面积的83.5%;混交林面积39688.0hm2,占乔木林面积的14.0%;乔木经济林面积7175.6hm2,占

27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乔木林面积的2.5%。

(2)灌木林地构成

在灌木林地中,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13040.5hm2(其中灌木经济林12310.9hm2;其它特别灌木林729.6hm2),占灌木林地面积的60.9%;其它灌木林面积8367.9hm2,占灌木林地面积的39.1%。

(3)未成林造林地构成

在未成林造林地中,人工造林未成林地面积2721.5hm2,占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的98.0%;封育未成林地面积54.2hm2,占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的2.0%

(4)无立木林地构成

在无立木林地中,采伐迹地面积50.4hm2,占无立木林地面积的25.6%;火烧迹地面积1.5hm2;占无立木林地面积的0.7%;其它无立木林地面积145.2hm2,占无立林林地面积的73.7%。

(5)宜林地构成

在宜林地中,全部为宜林荒山荒山地,面积2188.5hm2。 3.1.5 各统计单位土地利用构成 各统计单位土地利用构成详见表3-2; **林业局各林场林业用地构成详见表3-3。

28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各统计单有位土地利用构成表

表3-2 单位:hm 林 地 有 林 地 统计 单位 土地 总面积 林地合计 有林地计 小计 纯林 混交林 乔 木 林 地 乔木 经济林 竹林 疏 林 地 小计 灌 木 林 地 国家特别规定 灌木林 其中灌木经济林 8367.9 2775.7 1.4 1.9 1387.8 173.0 43.8 269.3 873.6 433.1 646.8 589.1 250.9 373.7 0.6 738.7 19.2 82.8 62.0 19.4 415.3 197.1 2188.5 0.0 31.7 68.8 4.8 15.3 5.6 0.5 17.2 141.6 198.9 186.2 135.9 103.8 374.5 33.6 49.5 1.2 1.2 134142.6 30.0 7921.1 9963.2 6487.7 9127.3 7590.1 9482.0 10880.3 7937.0 7391.6 5728.4 66.82 69.07 其它 灌木林 未成林造林地 苗 圃 地 无立木 林地 宜林地 辅助生产用地 非林业 用地 森林覆盖率 林木绿化率 2

合计 % 安定乡 漫湾镇 文龙乡 龙街乡 林街乡 太忠乡 锦屏镇 景福乡 曼等乡 大街乡 文井镇 花山乡 大朝山东镇 无量山保护区 哀牢山保护区 **林业局 446585.0 100.0 22250.0 26966.0 23610.0 24038.0 17390.0 25227.0 42844.0 24251.0 16879.0 17053.0 79550.0 26627.0 54373.0 23355.0 11667.0 10505.0 312442.4 70.0 14328.9 17002.8 17122.3 14910.7 9799.9 15745.0 31963.7 16314.0 9487.4 11324.6 59840.6 16861.6 33019.2 23278.3 11464.4 9979.0 285370.1 63.9 10571.7 16234.8 15802.6 13925.1 8242.8 14110.4 29956.2 14760.5 8280.5 8828.8 56659.8 16070.5 29978.0 21678.2 10365.6 9904.6 284230.3 63.7 10571.7 16196.1 15795.7 13915.8 8234.2 14085.8 29863.7 14757.3 8280.5 8605.7 56575.0 15425.6 29974.8 21678.2 10365.6 9904.6 237366.7 39688.0 7175.6 1139.8 500.0 21408.4 13040.5 12310.9 53.2 8547.6 11901.8 13450.1 11368.7 4809.9 11451.2 26413.7 8968.4 7664.5 7050.2 8.9 1400.1 3837.0 1809.0 1648.9 3122.2 2238.7 2778.3 4930.8 428.4 1287.8 1.6 624.0 457.3 536.6 898.2 302.1 395.9 671.7 858.1 187.6 0.3 38.7 6.9 9.3 0.1 75.6 82.3 4.8 3001.3 499.9 1236.9 573.6 1174.3 1035.6 1394.8 884.9 1155.1 2290.1 2.9 1613.5 326.9 1193.1 304.3 300.7 602.5 748.0 295.8 904.2 1916.4 2.8 1602.2 326.9 1193.1 304.3 300.7 602.5 748.0 295.8 904.2 1916.4 54.76 61.04 61.42 62.12 71.99 72.26 59.20 61.05 49.13 54.33 58.32 60.42 71.67 73.38 62.09 65.30 54.41 56.22 63.01 65.89 29 8.6 177.2 24.6 92.5 3.2 43.0 33.6 458.6 1.4 288.5 18.2 156.2 267.7 223.1 51037.2 4633.5 904.3 84.8 67.1 2642.9 1856.3 1856.3 13163.3 1820.4 441.9 644.9 3.2 763.0 437.8 410.6 786.6 300.8 325.2 17.4 52.3 117.7 18.6 10.7 69.4 31.4 718.1 19709.4 73.56 75.11 9765.4 62.00 64.46 25936.9 3478.1 559.8 16275.9 9937.2 9390.1 5354.9 426.2 493.7 47.4 2.2 20.8 8.5 2788.7 1671.5 1671.5 1117.2 156.0 12.7 1568.7 334.0 64.6 638.6 191.4 39.5 114.7 24.2 39.5 930.1 142.6 25.1 32.8 9.8 21353.8 58.21 60.43 76.7 202.6 526.0 95.55 99.54 90.49 91.71 94.66 94.9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林业局各林场林业用地面积统计表

表3-3 单位:hm2 地类 单位 合 计 文龙林场 大湾山林场 五林场 合计 9979.0 3248.8 1777.1 4953.1 有林地 疏林地 9904.6 3234.6 1768.3 4901.7 灌木 林地 64.6 14.2 8.8 41.6 未成林无立木造林地 林地 9.8 9.8 宜林地 苗圃地 辅助生产林地 3.2 森林面积蓄积

3.2.1 活立木总蓄积量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27666100m3。其中,有林地蓄积27609240m3,占总蓄积量的99.8%;疏林地蓄积9970m3;散生木蓄积16050m3,占总蓄积量的0.1%;四旁树蓄积30840m3,占总蓄积量的0.1%。各统计单位活立木蓄积量统计详见表3-4;**林业局各林场活立木蓄积量统计详见表3-5。

全县各统计单位活立木蓄积量统计表

表3-4 单位:m3 蓄积量 统计单位 全县 安定乡 漫湾镇 文龙乡 龙街乡 林街乡 太忠乡 锦屏镇 景福乡 曼等乡 大街乡 文井镇 花山乡 大朝山东镇 无量山保护区 哀牢山保护区 **林业局 合计 27666100 801820 1391730 1410410 1117730 682620 1061470 3215130 1335290 593790 766150 5601020 1301990 2902310 3326620 1194470 963550 有林地 蓄积 27609240 799710 1388820 1409320 1114460 675150 1057400 3211870 1327630 588590 765020 5593000 1298590 2898260 3324120 1194020 963280 30

疏林地 蓄积 9970 2000 1000 4580 690 790 710 130 70 散生木 蓄积 16050 660 130 70 120 620 560 240 4060 1850 240 2390 750 1250 2470 380 260 四旁树 蓄积 30840 1450 780 1020 2150 2270 2820 2230 3600 3350 890 4920 2650 2670 30 10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林业局各林场活立木蓄积量统计表

表3-5 单位:m3

蓄积量 统计单位 合 计 文龙林场 大湾山林场 五林场 合计 963550 263270 222660 477620 有林地 蓄积 963280 263250 222560 477470 疏林地 蓄积 散生木 蓄积 260 20 90 150 四旁树 蓄积 10 10 3.2.2活立木蓄积量按林木使用权统计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中,国有林木蓄积12081660m3,占43.7%;集体林木蓄积4094280m3,占14.8%;个体林木蓄积11490160m3,占41.5%。详见附表2。

3.2.3 有林地面积蓄积统计

全县有林地面积285370.1hm2,蓄积27609240m3,株数(竹林)2641130株。其中,乔木林地面积284230.3hm2,蓄积27609240m3;竹林面积1139.8hm2,株数2641130株。详附见表2。 3.2.4 乔木林地面积蓄积

在乔木林地中,纯林面积237366.7hm2,蓄积23629220m3,分别占83.5%和85.6%;混交林面积39688.0hm2,蓄积3932560m3,分别占14.0%和14.2%;乔木经济林面积7175.6hm2,蓄积47460m3,分别占2.5%和0.2%。

(1)乔木林面积蓄积按龄组划分

全县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面积277054.7hm2,蓄积27561780m3,其中:

幼龄林面积44184.2hm2,蓄积2801090m3,分别占16.0%和10.2%;中龄林面积149468.5hm2,蓄积13623860m3,分别占53.9%和49.4%;近熟林

31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面积40648.5hm2,蓄积4873560m3,分别占14.7%和17.7%;成熟林面积27489.8hm2,蓄积3629230m3,分别占9.9%和13.2%;过熟林面积15263.7hm2,蓄积2634040m3,分别占5.5%和9.5%。详附见表4。

全县乔木林以中龄林占绝对优势。 (2)乔木林面积蓄积按起源划分

在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面积、蓄积中:

天然乔木纯林和混交林的面积270396.8hm2,蓄积26949930m3,分别占97.6%和97.8%;

人工林乔木纯林和混交林的面积908.8hm2,蓄积11730m3,面积占0.3%;

飞播(撒播)乔木纯林和混交林的面积5749.1hm2,蓄积600120m3,分别占2.1%和2.2%;

全县乔木林以天然林占绝对优势。 (3)乔木林面积蓄积按林种划分

在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面积、蓄积中:

防护林面积64242.6hm2,蓄积6410500m3,分别占23.2%和23.3%;特种用途林面积36292.0hm2,蓄积4949640m3,分别占13.1%和17.9%;用材林面积173629.6hm2,蓄积16017260m3,分别占62.7%和58.1%;薪炭林面积2890.5hm2,蓄积184380m3,分别占1.0%和0.7%。详附见表3。

全县乔木林以用材林占绝对优势。 (4)乔木林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划分 在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面积、蓄积中:

思茅松面积169511.2hm2,蓄积15899440m3,分别占61.2%和57.7%;栎类面积74956.2hm2,蓄积8511740m3,分别占27.1%和30.9%;其它阔叶

32

第三章 森林资源现状

面积15073.5hm2,蓄积1331090m3,分别占5.4%和4.8%;栲类面积6374.4hm2,蓄积752910m3,分别占2.3%和2.7%;**松面积4510.8hm2,蓄积286700m3,分别占1.6%和1.1%;桤木3950.0hm2,蓄积435750m3,分别占1.4%和1.6%;木荷面积962.6hm2,蓄积93530m3,分别占0.3%和0.3%;铁杉面积789.0hm2,蓄积188110m3,分别占0.3%和0.7%;其它树种面积927.0hm2,蓄积62510m3,分别占0.4%和0.2%。详附见表4。

全县乔木林以思茅松、栎类为主。

3.3 林种结构

3.3.1 林种划分

按照规定,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应划分为五大林种,即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划分结果详见表3-6。

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种结构统计表

表3- 6 单位:hm2、m3、% 林种结构 全县 比例 防护林 比例 特用林 比例 用材林 比例 薪炭林 比例 经济林 比例

33

合 计 面积 100.0 有林地 面积 100.0 疏林地 面积 500.0 100.0 83.4 16.7 12.7 灌木林地 面积 100.0 3836.5 17.9 1839.7 8.6 蓄积 100.0 蓄积 100.0 蓄积 100.0 2460 蓄积 307278.5 27619210 285370.1 27609240 9970 21408.4 68204.5 6412960 64284.6 6410500 22.2 23.2 22.5 23.2 24.7 70 38144.4 4949710 36292.0 4949640 12.4 17.9 12.7 17.9 2.5 363.6 72.7 40.3 8.1 0.7 5860 58.8 1580 15.8 175091.0 16023120 174727.4 16017260 57.0 6352.1 58.0 185960 0.7 47460 0.2 61.2 2890.5 1.0 7175.6 2.6 58.0 184380 0.7 47460 0.2 3421.3 2.1 19486.5 6.3 16.0 12310.9 57.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i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