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 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更新时间:2023-03-08 05:34:3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 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词语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 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4、将焉取之(焉:哪里) 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 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 2、共其乏困(共:供) 3、秦伯说(说: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三、一词多义

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

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

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 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四、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

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

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 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 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 五、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

共74页 第1页

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 六、特殊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 3、晋军函陵(省略句)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七、重点句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译: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这是很难的。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勾践灭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共74页 第2页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

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得力的帮手 今义:帮凶 2、生丈夫,二壶酒 ..

古义:男孩 今义: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古义:原野 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4、国人皆劝 .

古义:劝勉,勉励 今义:劝说

共74页 第3页

六、难句翻译

1、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满;虽:即使) 二、通假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 三、多义词

1、朝:皆朝于齐(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 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3、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

4、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王曰:善(可以) 5、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共74页 第4页

中间力拉崩倒之(夹杂) 四、词类活用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作状,当面)

2、朝服衣冠(朝:名作状,在早上;衣:名作动,穿)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意动,以??为美)

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使??听闻) 5、王之蔽甚矣(蔽:形作名,被蒙蔽的事情)

五、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义:表地点)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侍从,近臣;今:表方位)

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日;今:今天的下一天) 六、文言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 七、重点句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2、王之蔽甚矣。

译:大王您被蒙蔽得太厉害了。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想对我有

所求啊!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发表议论,使我听到的,给他下等的奖赏。

《触龙说赵太后》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赵太后新用事(新:刚刚) 2、老妇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道歉) 4、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依赖)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置办,配备)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义词 1、质:

文质彬彬(本质) 质疑问难(询问)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做人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用 ) 3、甚:

共74页 第5页

若长安君主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 4、异:

永州之野产异蛇(奇异)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 5、少:

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 6、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作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做,准备)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做,治) 四、词类活用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名作动,封侯;继:动作名,继承人) 2、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作状,每日)

3、没死以闻(闻:使动,使??听闻)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动,使??尊)

五、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到,上推到;今义:多作副

词,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宾语前置) 七、重点翻译句 1、

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译:我私下认为您喜欢燕后超过喜爱长安君。

3、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难道这不是为他作长远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做国君吗? 4、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从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他的继承人有在的吗? 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平?

译:不仅仅是赵王,其他诸侯的子孙继承人有在的吗?

6、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译:这样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他们身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他们的子孙身上。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父母爱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

*《季氏将伐颛臾》

一、词类活用

共74页 第6页

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二、特殊句式

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

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尔言过矣(过,错) .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四、一词多义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曹刿请见(拜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 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 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 D、是谁之过与(过错) 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 五、句子翻译 1. 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 5.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共74页 第7页

与?

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6.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

一、通假字 1.

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三、重点字词解释 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句末...

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黄..

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内凶亦然(亦然,也是这样) ....3.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

如,不如,比不上) 4. 5.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欢;请:

请允许我) 6.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之:助词,

无义;既:已经。) 7.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兵:兵器,武器;或:有的人) 8.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

(无,毋,不要) 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无,毋,不要) 3. 4.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 .

涂有锇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

不过;走:逃跑)

10.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1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时:季节)

二、词类活用 1. 鼓) 2. 植) 3.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作动,种.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名作动,击.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学校;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背着东西,顶着东西)

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人食:吃人吃的东西;检:约束)

1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

动,归罪) 4. 5. 称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作动,.

共74页 第8页

济百姓)

17.非我也,岁也(岁:年成) 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异:区别) 四、古今异义 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

E、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六、文言句式 1. 后置) 2. 3. 后置) 4. 5. 置) 七、翻译句子

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译: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迁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迁移他的小米到黄河以北。 3.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别国的政治,比不上我用心。 4.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5.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 6.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7.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

共74页 第9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宾短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短语后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宾短语

指黄河;今指一切河流) 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古义

“跑”,今:行走) 五、一词多义

1.数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shu?) D、数罟不入洿池(数cù:密) 2、发A、百发百中(发射)

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调,派遣) C、涂有锇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 3、直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

C、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 4、兵A、非我也,兵也(兵器) B、穷兵黩武(战争)

C、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D、草木皆兵(士兵)

5、胜A、驴不胜怒,蹄之(能忍受)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宾短语后

王道的开始。

8.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9.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死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劝 学》

一、通假字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 黄金)

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

三、词类活用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

使??弯曲)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

状,每天) 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

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 游水) 四、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 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

(有:通“又”) 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

通“性”,资质,禀赋)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5. 6.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 7. 8.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

“措”) 9.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二、古今异义 1.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

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共74页 第10页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 . ⑤杀人如不能举(尽) .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大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 5、意: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 6、置: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

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 四、词类活用

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

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

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

状,像财物一类的)

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

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 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

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

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 五、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

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六、难句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译: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3、项庄拔剑起舞。

译:项庄拔出剑来开始舞剑。

共74页 第16页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译: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吞并)之心,杀人如恐不尽。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兰亭集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 二、通假字 1、

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共74页 第17页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 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归去来兮辞》

一、重点词解释: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 .二、通假字

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 .三、一词多义

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2、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以为流觞曲水(退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疏导,引来) 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着) 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策扶老以游憩(拄着) 退而论书策(竹简)

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 四、词类活用

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名作动) .2、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状) .3、或棹孤舟(划着,名作动) .

4、善万物之得时(以?为善,意动用法) .5、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意动用法) .6、携幼入家(儿童,形容词作名词) .7、眄庭柯以怡颜(使颜怡,使动用法) .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

9、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动作状) .五、古今异义词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比喻纠纷和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变动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

共74页 第18页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属戚属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的成员)

5、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是。非:古义:错误;今义:判断词,不是) 六、特殊句式

1、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3、乐天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4、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 5、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6、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 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来者之可追 译: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无法挽回,知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3、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感简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乐满足。

4、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共74页 第19页

第二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谏太宗十思疏》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

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共74页 第20页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

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

共74页 第21页

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滕王阁序》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 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

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 二、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共74页 第22页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

共74页 第23页

词,相当于“了”)

②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 三、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四、句式

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 五、成语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萍水相逢 兴尽悲来 高朋满座 命运多舛 达人知命 天高地迥 人杰地灵 老当益壮

《师 说》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 属) 2、

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

共74页 第24页

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共74页 第25页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阿房宫赋》

一、一词多义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作动,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副词,全,都)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形,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形,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作动,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属)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共74页 第26页

矣(名词,家族) 5、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否焉(代词,它) ③且焉置土石(哪里)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代词,在那里) 6、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表并列) ②不敢言而敢怒(表转折,却) ③谁得而族灭也(表递进,并)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表递进,并且) 7、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于拒秦(语气词,不译)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句首语气词,表示议论,不译)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代词,那) 二、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作动,统一)

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辇:名作动,坐辇车)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作状,

在早上,在夜晚)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作名,搜集保存的金银珠宝)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作动,把??当作??)

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作动,灭族)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形作动:感动悲哀;鉴:意动,以??为鉴)

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作动,出现彩虹)

三、古今异义的词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结构精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斥)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古义:搜集保存;今义:收集保藏。经营:古义:治理营造;今义:筹划、计划、组织。精英:古义:精华;今义:出类拔萃的人。) 四、句式

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介宾短语后置)

2、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3、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定语后置)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后置) 五、难句翻译 1、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

共74页 第27页

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秦国人没有空暇哀怜自己,后世人来哀怜它;后世人只是哀怜它却不以它为鉴,也让后世人又来哀怜后世人。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并不是秦国;使秦灭族的是秦自己啊,并不是天下的百姓。

《六国论》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共74页 第28页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四、词类活用

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 ②今义:爷爷。 3、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 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 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六、句式

1、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3、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共74页 第29页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

《游褒禅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址、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山脚;死后)

2、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缘故)

3、以、乃、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是;山的南面)

4、盖、谬: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大概;错误)

5、者:而记游者甚众(??的人) 6、窈然: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7、怠: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8、且:不出,火且尽(将要)

9、盖、十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大概;十分之一)

10、既、或、咎、其、极: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既:已经;或:有人;咎:责怪;其:自己;极:尽情享受)

11、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12、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

13、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14、然: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但是)

15、其: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16、以、悲: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感叹)

17、胜道:何可胜道也哉(说得完,说得清楚) 二、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通“甫”,字) 三、一词多义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共74页 第30页

①有碑仆道(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 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 四、词类活用

1、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

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

3、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

4、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5、见: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6、明: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 7、险远: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 8、幽暗昏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9、谬、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使动,使??错。名:名作动,识其本名。)

10、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 五、古今异义的词

1、非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古义:不同寻常。②今义:很,十分) 2、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治学的人。②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六、句式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共74页 第31页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七、难句翻译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现在所说的“华(huā)”念作“华(huā)实”的“华(huā)”,大概读音错误吧。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但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5、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因而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达那里。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达到。 7、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能讥笑他们吗?

8、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

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伶官传序》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

2、与、其、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应当;你的)

3、从事:则遣从事以一少近牢告庙(一般属官)

4、负、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背;等到)

5、相:君臣相顾(相对) 6、至于:至于誓天断发(以至于) 7、抑: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8、损:满招损,谦得益(损失) 9、逸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乐)

10、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从) 11、举:举天下之豪杰(所有的) 二、一词多义 1、与:

①与尔三矢(给)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吗)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替)

共74页 第32页

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 ⑤原庄宗这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得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辅助,结交) 2、归:

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秦以归梁(投靠,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也(投靠,返回)

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④若水之归下也(会聚)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回家)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③以乱易整,不武(代替) 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4、告: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禀告,报告)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

三、词类活用

1、函:函梁君臣之首(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2、夜:一夫夜呼(名作状,在夜里) 3、东:仓皇东出(名作状,向东) 4、兴、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动词使动,使??兴盛;使??灭亡) 四、句式

1、盛以锦囊(介宾结构后置)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宾结构后置) 3、而告(之)以成功(省略句)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五、难句翻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国家兴与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推究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种道理了。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庄宗后来用兵,就派一个一般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领取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它向前奔跑,等到胜利归来,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4、满招损,谦得益。

译:自满招来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共74页 第33页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国家灭亡。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译:祸患常从微小的事积累起来,而才智勇气多被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

《石钟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

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 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 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 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

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 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

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

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 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

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

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

因)

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

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 二、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暮) .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微风鼓浪(振动)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 2、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 3、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共74页 第34页

也(不要,不可)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 4、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

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5、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③水何澹澹(多么)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

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四、词类活用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

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

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

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②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

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

共74页 第35页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项脊轩志》

一、多义词

1、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2、稍: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 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

余稍为修葺(稍微,略微) 3、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4、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

比去,以手阖门(离开)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

5、归: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 二、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向下,名作状) .2、使不上漏(从上面,名作状) .3、东犬西吠(向西,名作状) .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名作.动)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名作状)

6、前辟四窗(从前面,名作状) .7、垣墙周庭(砌上垣墙,名作动) ..8、执此以朝(上朝,名作动) .三、古今异义词

1、先大母(古义:去世的;今义:在前边) .2、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3、凡再变矣(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又) 四、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

《五人墓碑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墓: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修墓)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名词,坟墓)

2、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指某人,含贬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形容词,空)

3、众: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共74页 第36页

(形容词,多)

众不能堪(名词,众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无矣(形容词,一般的)

4、行: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上路)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道德品行)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名词,行为)

5、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动词,伸张)

哭声震动天地(名词,声音) 6、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名词,头发)

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7、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动词,改变)

贼易之(意动用法,轻视)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动词,交换)

8、按:按诛五人(查究) 二、通假字

1、赀: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

2、曷: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通“何”,什么)

3、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 三、一词多义 1、盛:

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盛)

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装) 2、卒:

①未及见贼而士卒散(士兵)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去世)

③买五人之脰(d?u)而函之,卒与尸合(最终)

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 3、私: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宠幸的)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自.私)

④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以私人身份秘密地) 四、词类活用

1、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作名,行为)

2、屈: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动,使??屈身)

共74页 第37页

五、古今异义的词

1、首领:①古义:头颅,借指性命。 ②今义:一个团体的领导人。 2、慷慨:①古义:胸怀大志。 ②今义:情绪激昂;不吝啬。 3、私人:①古义:私党。

②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个人之间的。

4、痛心:①古义:痛恨。 ②今义:极端伤心。 5、颜色:①古义:脸色。 ②今义:色彩。 六、句式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2、贤士大夫者,冏(jiǒng)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判断句) 3、断头置(于)城上(省略句) 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于)道路(省略句)

5、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反问句) 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定语后置) 7、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定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译: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做表率的人,替他(周顺昌)诉冤,伸张正义。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译:当官而能做到不改变志向的,全国这么大,有几个人呢?

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他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较那五个人的死,轻重到底怎样呢? 4、亦以明死生之大

译:也就是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

《登泰山记》

一、通假字

1、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二、多义词

1、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2、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余始循以入(开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3、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 4、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共74页 第38页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5、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三、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名作状) .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名作动) .四、古今异义词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五、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2、余所不至也(判断句)

3、(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 4、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5、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病梅馆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告诉,上告)

2、明: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公开)

3、欹:以欹(qí)为美(倾斜) 二、一词多义 1、使:

①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动词,让)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派) ③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驱使)

④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遣) 2、病: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生病的)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的)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⑤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对??感到困苦) 3、解:

①悉埋于地,解其综缚(解开) ②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 ③有不解处(理解)

④太后之色少解(放松,缓和) 4、本:

①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 ②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树梢,引申为次要的)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探究根源)

共74页 第39页

5、穷:

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用尽)

②四时之景不同,其乐亦无穷.也(穷尽)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完)

④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困)

四、词类活用

1、绳: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名作动,约束)

2、隐: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动作名,隐情)

3、直、密、正: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形作名,挺直的枝干,茂密的枝干,端正的枝干)

4、夭、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动用法,使??奇形怪状,使??成为病态)

5、病:予购三百盆,皆病者(名作动,生病)

五、难句翻译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

译:有人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

2、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译:(对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即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

3、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译: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挺直的(枝条),删掉稠密的(枝条),除掉端正的(枝条),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共74页 第40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i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