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董思想

更新时间:2024-05-27 09: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董仲舒

(一)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

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枣强县)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

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二)政治哲学思想

哲学是关于宇宙观的问题。这是最一般的哲学,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哲学还可以分为政治哲学、伦理哲学(道德哲学)、文化哲学、艺术哲学、教育哲学、经济哲学、科学哲学、社会哲学等门类。从董仲舒的哲学观点及其应用方法来看,则属于政治哲学范畴。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中探讨的都是政治问题,虽然有时也讲到天、气、阴阳、五行,也都是围绕政治讲的,有的只是用来比喻、类比政治问题。例如在《天人三策》中,说王者想做什么,“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主要是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的阳在夏天,帮助万物生长,天的阴在冬天,起着肃杀的作用。冬天万物都藏起来,所以天的阴在冬天“空虚无用”。 他认为,表明天“任德不任刑”。王者就要效法天,“任德不任刑”;重视道德教化,尽可能不使用刑罚。但是,刑罚还不能没有,也像天不能没有冬天那样。刑罚是德化的辅助。这里讲的是政治而不是气候。又如董仲舒常讲阴阳五行,也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在《五行变救》中说:“五行变至,当救以德,不出三年,天当雨石。”这是总论。具体说,春天下雨多,原因是“徭役众,赋敛重”,如何救呢?“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长困穷”。这讲的自然,也是为政治而说教的。

董仲舒讲“天人感应”,也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在《天人三策》中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在这里,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大量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 “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实质上正是秦末农民起义强大武装力量的一个客观投影。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足以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最高封建统治者,使之自敛。用 “天”来限制皇帝。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董仲舒所讲的“天”是当时社会最大的政治问题。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为什么要采用“天人感应”的形式呢?首先,当时社会科学水平不高,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还是极其深刻的。于是,董仲舒就采用了“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并把秦始皇无法无天,权力不受制约,为所欲为,以致引发强大的农民起义,而导致迅速亡国的历史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使社会各种矛盾得到某种协调、解决。从这种意议上说,董仲舒的政治哲学限制了皇帝个人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思想以及关于教育作用和道德教育的主张。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一、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二、行选举以拔擢贤才 三、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董仲舒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有:教育对人性的教育,他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划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人性中有善德要素,但这善德要素并非即使善,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虞礼乐教化,政治上首先的事情就是德政。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

董仲舒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的道德教育,灌输着君权、父权和夫权的封建统治思想。他主张“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明道、重志,强勉行道,进善诛恶”。

王充

(一)生平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二)哲学思想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天自然无为

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天不能故生人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神灭无鬼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今胜于古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论衡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

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天人感应\的要旨就是\天帝\有意识的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27一约100)字任仲,上虞人(今浙江省上虞县),祖上原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细族孤门”,自幼从师受《论语》、《尚书》,好博览而不守章句,终生不与时苟合,充满战斗的批判精神。一生中除做过几年州郡小吏外,其余时间都居家教授,致力著作。他的著作很多,《讥俗》、《政务》、《养性书》等都已失散。现存只有《论衡》一书,用意在于反对虚妄,注重“实论”,“所以诠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表示出他对儒学正宗的叛逆精神,以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衡量一切,评判一切。清末学者章太炎,评价王充是“汉代一人”,并不为过。

一、对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的批判

自西汉以来,董仲舒所创立的神学化儒术与“谶纬”学说结合为新的神学体系,孔子被神化为通天教主,儒学也流入巫师、方士的奇

谈怪论之中,腐蚀了学校教育,僵化了学术思想。王充对这种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一)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王充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问难”。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为了“证定是非”,他主张“问难”。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道于理?”他大胆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并具体指出孔丘之徒不能“极问”和孟何某些思想的模糊与混乱。所有这些,不仅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而且他从正面提出“极问”“问难”,反对“信师是古”等积极主张,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王充对当时教育上但拘一经,或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风气,作了深刻批判。他认为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他还批评当时的文吏教育“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河私为己,勉赴权利”,认为这种急功为己的道路是错误的。同时王充也指出儒生“不览古今”的通病,认为“不览古今,论事不实”,他极力主张要“博览”,认为“人不博览”,就不能“闻古今”、“见事类”、“知然否”,这就犹如目

盲、耳聋、鼻塞一样,不成为人了。他还主张人的知识应该“无所不包”,纵要了解“古今行事”,横要通晓“百家之言”。同时对于所学知识,要能应用,正面提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贵通”,“贵及能用之也”。王充的这种主张,在“师法”、“家法”之严的东汉时代,无疑具有很大的积极、进步意义的。

二、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一)重视教育作用

王充重视教育对于人性发展的作用。他综合先儒关于人性的说法,认为“孟子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而人的性所以有贤愚善恶是由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不是天意的结果。由于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他认为禀气厚薄决定人性的善恶,如像麦药多少决定酒味好坏一样。这是一种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解释人性的观点。虽然他把人性分为天生的三等是不对的,但他强调教育对人性形成发展的作用,却是正确的。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通过教育使之定型。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即使对于人性善或恶之人,他肯定性可以变化,人性善可变恶,恶可变善,重要是教育。他说:“在化不在性”,“在于教不独在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返恶,(近)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这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

之性,也无不可教之人。重要的是“教导”、“锻炼”、“渐渍”,只要通过教育或环境的影响便能“反情治性,尽材成德”。

王充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他打比喻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染自黑。”人的本性,也和麻篙、白沙一样,由于渍染的不同,质性就会变异,就有了善恶的区别。

王充肯定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一方面论证人性可以改变,说明了教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认为教育可以使善变得更善,恶世可变为善,从而说明教育的必要性。他说:“久居单处,性必交易”;“简练于学,成熟于师”,都说明教育的必要性。

(二)培养目标

王充针对东汉当时文职官员中,文吏与儒生更受重视的情况,把人才划分成四个层次。他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授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由此可见,他的培养目标,最理想的是鸿儒,因为鸿儒能精思著文,连接篇章,又能独立思考。第二是文人,好学勤力,博学强识,掌握古今知识,且能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第三是通人,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划授为人师者”。第四是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王充这种培养目标的思想,是他对当时经学教育不满的反映。他一贯主张的人才不仅应具有

广博的知识,而更为重要是,应具有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思想是很可贵的,很有见地的。

三、知识论和教学思想

(一)知物由学,反对生知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但他反对生知之说,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他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如何获取知识?王充认为首要依靠耳目去接触客观事物,他说:“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反之“如无闻见,则无所状”;“不目见间,不能尽知也”。又说:“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押也。”他认为不与外界事物相接触,不目见、耳闻、口问、手为就不能学得知识。

但是王充并不主张学习只停留在耳目的感性认识上。如果只凭耳目,人们会得到虚假的知识,“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即“铨订于内”,“以心意议”。这就是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这样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订其真伪,辨其虚实”。

“订其真伪,辨其虚实”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说:“事莫明于有效,论奠定于有证”,可见“有效”、“有证”,就是检查知识真伪的标准。所以王充认为学习过程应包括以实际效果来检查知识真伪的功夫。他说:“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这就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动人,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效验”的方法是“引物事以验其言行”,即引用实际事物来证实他的言论行动,这是他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论。

(二)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 l.距师和问难。

汉代儒生“信师是古”,造成教育空气沉寂,学术枯萎。王充提出反对迷信古人和书本,提倡解放思想、独立思考,针对“师法”“家法”提出“距师”,他说:“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千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主张破除对教师的迷信,敢于问难求解。他在《论衡》中,大胆写出《问孔》、《刺孟》,以其“失言”、“失实”来证明“贤圣所言皆无非”是荒谬可笑的,并以此表达了距师的意义。王充这种批判和问难的治学主张,是其思想精华之所在。

2.专心一志。

王充认为学习的好坏就是专一与否的结果。他说:“称于将之利,

刺则不能击,击则不能刺,非刃不利,不能一旦二也。??方圆画不俱成,左右视不并见,人材有两为,不能成一。”由于他主张学贵专一,所以他对人的评价和要求也不求全责备,他说:“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非劣也,志意不为也;非拙也,精诚不加也。”人专心致志于一种本领,而其他本领也就相形见绌,因为他没把心思用在这上面。因此王充要求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定对象上,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这种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3.循序渐进,“勤学不舍”。

王充主张学者要“好学勤力”,强调循序渐进,他以河水结冰,积土成山为例说明学习靠日积月累,不断进取。他说:“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主张“宿习”,反对“暴习”,认为“学不宿习”、一曝十寒是很难成功的。他以古人成才为例,进一步说明在学业上不能急于求成。他说吕望、百里奚都是到了老年才封侯显贵,任用为相,始表露才华,认为“大器晚成”,“任重,其取进疾速,难矣”,说明学习也必须循序渐进,勤学不舍,才能有所成就。

董仲舒与王充的历史对决

针锋相对

西汉的动中枢与东汉的王充都生活在社会较为稳定的时期,但思想上却有很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ig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