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 王敏

更新时间:2023-12-24 06: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近现代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精粹》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专业:2007级学前教育

学号:20074005005

姓名:王敏

1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措施和主张,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但很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就任为临时大总统。他上台后立即开始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以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包装的孔孟之道禁锢青年,使他们成为安分守己、不争、不燥、不犯上的顺民。1915年,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展开了反封建复古教育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鬼神迷信,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的变革在新文化运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进步人士对旧文化旧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在这种抨击中自然会涉及到旧的儿童观和旧教育观。于五四前后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随感录》以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小说、杂文,表现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抨击各种社会时弊,对儿童命运、儿童教育问题十分关注。

二、鲁迅的生平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他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鲁迅一直非常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他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中国。他反对用封建思想来教育儿童,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强加于儿童身上的奴化教育,主张通过书本、玩具等手段给儿童以科学知识,对儿童施以爱和美的教育,养成其科学的精神、健康的个性。作为儿童教育家的鲁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教育实践和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

鲁迅1909年从日本回国,到1927年定居上海,其间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直工作在教育岗位上,教育工作是鲁迅从事的唯一的社会职业。早年在绍兴,鲁迅就曾和三弟周建人联名发表《维持小学生之意见》,建议当地政府重视小学教育,设法使绍兴的儿童都能接受小学教育;在教育部工作期间,为推动儿童教育的发展,他亲自筹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历时两月有余。鲁迅为儿童教育、儿

2

童的健康成长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即便是在上海,鲁迅没有在固定的学校任教,但他仍然很关心儿童教育,多次到学校去演讲,积极参加教育战线的战斗;鲁迅非常关注儿童的生存和受教育状况,此期间鲁迅写了大量的关于儿童教育的不朽著作,其思想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展现了一个教育家、革命家的思想高度,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是我们今天研究儿童教育的宝贵的精神资源。

三、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最主要的精髓就表现为彻底地批判封建教育和奴化教育对儿童的迫害,充满了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并积极发扬民主与科学的五四精神,主张从孩子中培养“新人”,并提出了教育孩子的解放、理解、指导三原则。在他的作品中,折射出对儿童命运、儿童发展和教育的高度关注,对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痛恨和对中国新型教育的衷心展望。

鲁迅非常重视儿童生活的环境和后天的教育作用,因此,凡是儿童、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决不能依仗“天才”,而必须给予合理的教育。 (一)“救救孩子”,摆脱传统教育束缚。

1、“救救孩子”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狮子吼”。鲁迅认为,只有改造旧的社会,儿童才能得到解放和发展,要办好教育,首先必须彻底改造社会。他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1]。所以只有改造了社会,才可能对教育进行改造。鲁迅尖锐地看到,要“救救孩子”,最根本的是必须进行社会改革,他大胆地揭露旧社会摧残、压抑儿童的罪恶,并严峻地提出控诉。

2、“救救孩子”矛头直指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揭露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严重摧残。鲁迅把对旧教育制度的批判作为对旧社会全面批判的一个重要侧面。他认为,一代新人的培养,必须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入手,因此对儿童寄以殷切的希望,希望他们从小受到合理的教育,一代代的长大成材,一代比一代长得更好。

3、“救救孩子”抨击旧的家庭教育,批判“只管生不管育”的错误态度和旧式家庭教育的错误模式。鲁迅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个性特点、个人理想和志

3

趣以及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读书人家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弄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2]就是家庭对儿童的影响。

(二)“以孩子为本位”,发展儿童个性,促进儿童成长。

鲁迅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一贯思想“以孩子为本位”,即对于孩子的幼稚行为,应从发展的眼光去看,不必大惊小怪;大人对于孩子,既应爱抚,引导,又应放手大胆地让他们走路、成长、做人。

1、“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教育思想潮流。

顺应儿童自然生长的教育学说,夸美纽斯早在17世纪时期就提出来了,到了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提出了相类似的主张。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教育与民主社会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提倡教育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主张从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作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宣扬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以儿童为本位。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受到当时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思想的影响的。他以教育进化、儿童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孩子为本位”这一打上时代烙印的课题,其独特、高明之处在于己经看到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把它作为批判封建教育的利器。

2、批判“长者本位”,解除封建专制教育对儿童的桎梏。

鲁迅认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而且父母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而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按照生物进化论的观点,鲁迅认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本位应在幼者,而不是在长者。”[3] “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但没有家庭的革命是做不到的。”[4]这是鲁迅学习、发展、超越“儿童本位”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显然,鲁迅的这种“幼者本位”思想,是对“孝”、“梯”等封建纲常礼教的颠覆与反叛。

3、“以孩子为本位”,强调解放儿童,发展儿童个性。

所谓“解放”儿童,就是要让儿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反对把子女看作是自己的财产。他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己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

4

人。因为既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主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唯有完全解放我们的孩子,才是拯救儿童的唯一办法。父母的责任应是交给孩子自立的能力,而不是将他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加以占有。”[5]鲁迅主张发展儿童的个性,除了德智体以外,还包括美育,甚至还有当时人们所讳言的性教育。鲁迅在性教育问题上,他主张顺其自然,不神秘化,据鲁迅夫人许广平回忆:“对于孩子的性教育,他是极平凡的,就是绝对没有神秘性。赤裸裸的身体,在洗浴的时候,是并不禁止海婴(鲁迅之子)走进走出的。实际的观察,实物的研究,遇有疑问,随时解答,见惯了双亲,也就对于一切人体都了解,没有什么惊奇了。鲁迅对性教育的这种态度,在当时可谓开明之至。

(三)探讨家庭教育原则,改革家庭教育方法。 1、尊重、热爱、理解的教育原则

鲁迅在谈到家庭教育时强调教育儿童必须首先要理解儿童,然后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效果。鲁迅认为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思想境地和成人是很不相同的。“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6]这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和必经阶段。教育者应该理解它,发展它,而不以可用成人的思想和要求去压制和摧残它。

2、倡导“父范”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思想。

鲁迅认为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有效地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家庭男女相处,要着重正面教育,积极诱导,使儿童从小受到训练。要教出高水平的孩子,教育者本身应该是比较“高明”的。

首先,针对当时旧封建教育的传统,他提倡人们在做父亲之前,应先进“父范学堂”[7]去受教,取得一定的“资格”。即要求家长必须学习与应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以便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他反对溺爱孩子。鲁迅对儿童的爱是一种理智而有分寸的爱。他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方面非常爱护,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海婴鲁迅49岁得子,他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但他并不溺爱海婴。在教育海婴时,鲁迅为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k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