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尔禅 简介

更新时间:2023-07-21 14: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闲情偶尔禅》提要

读之有感的的禅宗解读!精微独到的妙理阐释!作者梅毅将自己对于禅宗得理解将本书划为三篇,上篇:巧妙化身“修禅问道者”,在“佛禅七宗问”中设七问,与自问自答中以通俗易懂的的语言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做了“禅宗”普及。中篇“28个好玩的公案”中选取禅宗历史上较为典型的公案,与叙述中加以禅宗典籍的解读,在彰显大师闷得境界之余更带给读者全新的性灵体验。下篇“42首愉悦的禅师”中选取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阐释(偈).妙理解读之后使人思想“涅槃”。

引子 少年一段风流往事 只许佳人独自知-------从“色”中悟“空”

说到禅,人们马上会联想到之大的觉悟、心性的圆满、本性的澄明、永恒的超越、精神的故乡、妙有的境界,以及种种生命的本源。作者本人,最早对禅宗产生兴趣,恰恰是有几首艳诗开始。一、克勤大师的“金鸭香销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二、克勤大师的师傅法演大师“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三、中仁禅师作“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四、惠洪婵师(浪子和尚)作“上元独宿寒岩寺,卧看篝灯映薄纱。 夜久雪猿啼岳顶,梦回清月在梅花。 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 却忆少年行乐处,软红香雾喷京华。”五、道潜禅师所做“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随春风上下狂。”六、大奇大俗,乃志明和尚打油诗:“春叫猫儿猫叫春,听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如此绮语丽句,如此孟浪唐突之言,出自印象中庄严肃穆的大和尚止口,乍读之下,着实骇异。但是,如果深悉禅宗的色空概念,我们一定会对这些意味深长的艳诗会心一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般若泼罗密多心经》.

语言,不过是思维的一种外化表现。禅那,乃真正脱离垢污的清洁自性,远远超越了语言文字。所以,《楞伽经》指出:“如来藏”,是“真实离名字”的圣境。言语,在禅宗看来,生灭法而已。不过是相对意识的产物。真正的禅语妙境,是真如本体,是绝对如如,但是参禅的的人,如果要导悟别人,却又不能离开文字。

以佛相为例,真正的佛,乃有法报应三身。所谓法身,,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所谓证得佛果之身,乃报身;而如来随终生机缘樱花呈显之身乃应身。所谓的佛相,是如来为了防止世人“断灭”心而暂时呈现的假相。以佛相为例,真正的佛,乃又发、报、应三身,所谓法身,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所谓证得佛界之果,乃报身;而如来随终生机缘应化呈显之身,乃应身。 无相的实相,才是真佛。比如说,泥塑木雕,涂抹饰金,乃希望的外箱而已。所以,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禅师们的话头颂语、禅师们的

话头颂语、禅诗以及一切言语,都是开悟众生的“工具”.无论是佛像庄严,还是词语秀丽,都是化导大众的方便法门。也正因为如此,一直号称”不立文字“的禅宗,后世却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洋洋巨著。

禅,超越千年的神秘微笑,超越了一切!

在人类生活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所谓的“第五文明时期”,楼价高启,股市升落,七情六欲,生老病死,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面对着一个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焦虑、紧张、恐惧、困惑、惊惶,不停地困扰着当代芸芸众生。

身处这种“多元”的困境中,如何从压抑和边缘状态中自我解脱出来,如何突破生活的陈旧模式,确实需要精神层次的彻底“刷新”才行。怎样才能生活地更好。自古以来就是人生一大问题。古代的中国人,特别是居住在山野寺院的大德高僧,当然不会比我们思维在质的层面上浅陋或者简单。只会,是人的心灵的体证和感悟。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特有的体验,但每一代人也有自上而下叠加的烦恼。

我们生活中的个体,在科技以几何速度高度发展的今天,在表面上看生活日益安适的当下,其实,内心之中,不仅没有更多的满足,恰恰相反,我们感到的反而是更多的失落。

为什么呢?我们越来越“理性了”!刀锋如此锐利,桎梏却如此坚牢。表象思维,始终带给我们是“上帝死了”的迷失,是无家可归的的茫然。在我们大脑深处,已经失去了昔日诗兴安居的家园。

真实不虚的消极”虚无主义“,绝非“后现代”的高科技所能解决。禅宗,具有一种贯通古今中外的共性。当我们思考、阅读禅的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古人,距离我们根本不遥远。他们的大智大慧,他们的精灵通透,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有趣味,那么发人深省,那么的催人莞尔。

古代禅师的公案‘机锋,古人的禅诗悟词,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讲,就是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矿山,其中的体验‘灵感’只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在光怪陆离、日益异化的世界里,我们恍然发现,济世良方,原来就在那些发黄的古卷之中。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很有可能,古代的禅师,大的可能没有现代人如此明晰的批判意识和理性思维,但是,他们醍醐灌顶的禅心禅悟,却能远隔千年的黑暗岁月,点燃我们垢蒙已久的智慧之灯。

慧能大师的“顿悟”,神会禅师的“无念”,马祖道一的“非心非佛”,赵州和尚的“无处不禅”,临济义玄“叱佛骂祖”,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光耀照人。 今日的人类,处境尴尬。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人类的精神,却日益陷入窘境。

人与自然,越来越疏远;人与人,越来越冷漠;人与自己的的内心,越来越分裂。技术的的唯我独尊,工具理性对人性的宰治,以:自然主义“,价值标准的沦丧,价值终极根基的溃摇,使得我们现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精神危险。

面对绵绵不绝,扑面而来的危机和困惑,我们的心花枯萎。

路道绝处开生面,终于,我们穿越了岁月的迷雾,重新发现了禅!

禅,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超越。它超越哲学,超越理性,超越历史,超越语言,超越文字,超越时间,超越一切意识形态。

通过愉悦的禅悟,我们可以把握住虚无的隐蔽本性,从“空”的哲学高度出发,超越时代的局限的氛围,真正进入人性的实存体验之中,从而去认识那种超

越于相对的“有”以及相对性的“无”的相对性的存在!

禅风禅语,导引我们臻至最大的和谐。当六组慧能高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时候,就是实在的同一性(真如)存在于事物的表象被夺去后而呈现出的绝对无(空)的精彩刹那。

不过,对于我们今人来讲,谈禅论道,已经不是为了获取“禅定”的宗教体验。在振聋发聩的公案和飘渺神奇的诗句中,我们最想得到的是那种难以言表的禅悦。

其实,这种乐受的“禅悦”,在真正的的禅宗境界中,还只是中等的层次,不是正午的最高层级。虽然涅槃的境界非常美好,天花乱坠,但我们滚滚红尘间的凡夫俗子,仰望那种绝对真理的顶峰,我们就不必固执地再向上进行“理性回溯”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平时心是道。本来面目是禅。

禅宗的高情远韵,禅师的锦心绣口,已经带给我们无限的愉悦。这些已足够我们受用不尽。

上篇:佛禅七问。

1.怯怯的发问之一:什么是佛?

佛,是外国的舶来品,禅却是我们中土佛教的一个分支。追根溯源,佛教是由古代印度一个小国王子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一种宗教。佛教有“三宝”,包括佛、法、僧。三宝具备,才构成完整的佛教。佛,本意是”觉”,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十二因缘”等等。“四谛”指“苦”、“集”、“灭”、“道”,也就是人生的四中真理,十二因缘及人生的十二个部分: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佛教本来就是出世法,要从根本上灭除无明让人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脱离苦海。

在古印度地区,佛教经历了从原始,部落‘小乘、大乘‘密教等发展的阶段。我们在这本书不是讨论佛教的,所以不想就此展开。为解疑答惑,我们简要谈谈佛教在中土流传的过程。

佛教入中国大概在公元一世纪,即东汉明帝时代。明帝晚上做梦,见一神人,浑身发光,飞在殿前。转日,他询问群臣,一个叫傅毅的大臣表示说:“天竺(古印度)有得道者,号位“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陛下所梦,大概就是“佛”了。

于是,汉明帝派人去西域等处抄写佛经,而后又在洛阳城外盖起白马寺。无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是此说见于东汉末年的《离惑论》,大致说明了佛教对中土产生影响的时间。

佛教初入中国,时人都把它当作方技的一种,中土信奉的人也不多,也没有职业的僧尼,三国两晋时期,随着译经活动的展开,逐渐出现了专门的出家人,两晋时期,僧尼已经有数千人之多,东晋十六国期间,外来僧人相继进入中土,其中最有名的,要属那位娶了十多个美女的大翻译家鸠摩罗什,而大师佛图澄、道安‘慧远、支遁等人的出现,更使得佛教在中上层广为流传影响越来越大。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土大爆炸式的发展。原因很简单,皇帝们纷纷开始信佛。虽然经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在中土,佛教都非常兴盛。明清两朝的统治者虽为少数民族,皇帝却都信奉佛教。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本人就是和尚出身,所以,佛教在这三个朝代都还发展的不错僧尼的生活也不赖。只是,随着

国家政权的强盛,佛教不再以单独的政治势力存在,而日渐成为皇权的附庸。 明清之时,佛教与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群的关系日益疏远,佛教真正潜在的社会价值日益沦丧,慢慢降格位超度亡灵的教门。加上僧尼素质下降。僧团形象日渐模糊,“人间佛教”的印记非常黯淡,由此佛教的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它的升级越来越弱。

特别是清朝的雍正帝,他阴蛮十足,以帝王之尊,插手佛教内部事务。从那时起,佛教便完全变成政治权利的从属了。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前,在我们广大的汉族聚集地,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道家的逍遥,儒家的礼乐,仔细推究,还不算宗教层次的信仰。佛教传过来以后,在隋唐前与道家合流,玄谈为主;隋唐之后,它找到了儒家理论作为伙伴,吧命、忠、孝也当成招牌,如此一来,佛 教就满足了不同阶层的不同需求,自然涓滴成流,一发不可收拾。

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这个简单的常识性问题,一定要讲一讲。 “乘”是梵文yana的音译,大概是“乘载”,“道路”的意思,公元一世纪左右,古印度佛教内部有些人自称能普度众生,并能运载大众从生到死的此岸到涅槃解脱的彼岸,于是他们就自称为“大乘”,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教”。比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他们当然吧自己的信奉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不会自认为是“小乘”.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第一,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观点方面。大乘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法力无边的全能佛,小产佛教只是把释迦牟尼当成一个总是和完全觉悟的人;第二,大乘与小乘的修持方式不同。大乘偏重菩萨行,即要普度众生,把释迦成佛前的菩萨阶段当成自己修行的榜样。主张“三学”,即“戒、定、慧要通过持守戒律而获取大智慧。第三,从教义上说,大乘佛教认为“人法两空”,“性空幻有”,即否定人的主观精神,有否定客观存在;小乘佛教则“人空法有”,只是否定人的精神主体,第四,大乘和小乘的修行目的也有差异。大乘佛教要普渡众生,以成佛为最高境界;小乘佛教则追求个人解脱,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其实,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互为联系。从分布情况看,从印度传入中国、朝鲜、日本、蒙古等地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而传入泰国、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包括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属于小乘佛教。

从宗教上讲,我们的中土佛教大致分为十宗,这些大宗下面,还分为不少支派。有时候,这些支派也对外称“宗”,比如禅宗下面又有临济宗、曹洞宗等。所有佛教的大宗派之中,最影响我们中国人精神的,无疑,就是禅宗。

大乘佛教的许多宗派,一直没能把佛性和人性混而为一。而禅宗,在最大限度上,为我们解释了“佛心”与“人性”的关系问题,在佛国净土安置于每个信仰者的心中,使得佛心与人心的距离越来越短。最终禅宗使得我们能够既望自己,在日益沉沦的俗世沼泽中,有可能解脱出来,在“即心即佛”的追求中达向超越的彼岸。

2.怯怯地发问之二:禅是怎么回事?

说到禅宗,大家一定会首先想起那个“一苇渡江”的碧眼老胡僧达摩,更会想起他“面壁十年”的传奇。其实,如果讲早期的禅法,东汉的安世高大师已经开始宣讲《禅行法想经》以及《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等经文。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鸠摩罗什,也通过翻译《坐禅三味经》《禅秘要经》等经典,大肆弘扬禅法。

禅,原始的含义,是梵文“Dhyana” (禅那)的简称。对于这个词汇,鸠摩罗什翻译为“思维修”,玄奘大师精益求精,翻译为“静虑”。意思其实都差不

多,是指安详、宁静的深思。2、通过禅定。可以摆脱“欲界”诸等欲望的困扰,从而为宁静的思虑提供一种精神层次的保障。与这个概念相类似,我国古代的荀子所说的”虚一而静”,庄子的“守神”、“坐忘”,”心斋”,“守一”等说法,都与“禅那”的意思非常接近。

正因为如此,禅法,加上它本身特有的神秘主义的诱惑和非常的体验,比如它奇特的“呵佛骂祖,自性是佛”的反佛价值取向,比如它“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的行为规范,使之在中国佛教的哲学、心理、道德等一系列领域,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大震荡,反而吸引了更多人的好奇关注,得到迅速普及。

当然,禅并非是禅宗一家独有的专属品。但是,自慧能开始,以“禅”为宗,自成一系,这不仅仅是在中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固有产物,也是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具有特殊价值取向的宗教派别的必然选择。

在汉地,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圈中,禅宗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任何宗教能超过它,禅宗,也成为汉地佛教文化的代名词。禅宗的真正创始人,自然是慧能。即使从菩提达摩开始算起,下面还有慧可,僧倅,道信、弘忍等“四祖”,但真正“禅学”意义上的中华“师祖”,仍然首推慧能。

达摩当时只称他所宣扬的是“南天竺一程宗”。丛慧能开始,才正式以“禅宗”为自己的宗派命名。

禅宗为什么能从众多的宗教派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呢?

无他,禅宗简单明了,妄尽心静,任性随缘,更能让大众接受。也就是说,无论是张秃子还是王麻子,只要相信自己的内心,就能成佛。即使是日月嗜血的屠夫,放下屠刀,也可以发下屠刀,立地成佛!

如此速成得道的快捷方式,使得古代那些自认为精英的上层贵族以及芸芸众生的苦劳大众,都不能不喜闻乐见!

试想以下,你可以不背诵繁冗的佛经,可以不布施财物,可以不经过累世的修行,可以不清灯苦坐,可以不遵守清规戒律,只要求助于自己的内心,就可以成佛。这样的“以心觅菩提”人人心向往之。

如果从哲学方面来甩”大词”,那么慧能以后的禅宗,也就从“客观唯心主义”,变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后期。禅宗把人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看成是解脱苦海的妙道。也就是那几句话:”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从此,禅的存在,不仅仅使得僧侣的生活世俗化,而且佛教中的名相,也就越来越多开始延用中土的意象。儒道杂糅,诗史互现,精彩陈现,即便是那些对佛教没有兴趣的人,也能够从此对“禅”悦赏玩不已。

而禅宗,不仅仅影响了宗教。它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禅,是否还会有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如果没有禅,是否还有苏东坡的“恰似飞鸿踏雪泥:,如果没有禅,是否还能有陆游的“今年睡足向禅房”;如果没有禅,是否还能再出现唐伯虎的“徒倚藤创对夕晖”,如果没有禅,是否还能有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3,切切的发问之三:禅宗是“农禅”吗?

提起禅宗,当代人肯定马上联想起高雅的神秘,昂贵的精舍,不俗的谈吐,玄奥的机锋,放荡不羁的诗人等等。

但是,禅宗肇始之初,远远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产生了大量流民。这样就为禅宗的产生和形成做足了人员方面的准备。两晋玄学,着重于清谈。而大乘禅法中放荡不羁、破旧立新的思维,也恰恰促成了佛禅分道,

对于士大夫阶层也构成了极大地吸引了。汉魏以来,血与火的洗礼,使得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种特别适宜于宗教生长的环境,人们对于心灵的关心和沉溺,甚至超过了对外在痛苦俗世的热情。因为,当人们能在此世中体悟到人生的终极境界的时候,那体悟的瞬间,也就成为了永恒。

当然,最早从“国家”的高度崇仰佛法的,是羯族石氏所建立起的后赵。而后,鲜卑、羌族、氏族等民族建立十六国中的不少国主,都纷纷拥推佛法。佛法能有禁欲、神异、调心的功能各层人士都对此大加注意。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鸠摩罗什、觉贤等人才纷纷被拜为上宾,敬守供养。如此,逐渐在北朝形成了“官禅”.北魏时期,佛寺数万所,僧尼人众达几百万,并且为了逃避兵役和沉重的赋税,而出家为僧的普通大众更尤为增加。人数的增加,并且在民间的边缘化游动,逐渐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游僧队伍。隋唐之际,官府严格控制度碟的发放,打击私度,但依旧不能阻止大量平民出家的热潮。

从此,从楞伽宗的道信禅师开始,他们在为了避祸强调“坐禅”的同时,开始召集门人开始抓佛法,促生产。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改变原始的佛教教义中鄙视劳动的做法,把耕田打工也当作禅法修行的必须内容之一。并且从弘忍大师开始,劳动和生产,这种内容,成为僧人的必修课。从此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最基本的保障。这时禅宗之所以能在慧能之后广泛流传,完全是因为它植根于普罗大众。所以南宗得势后的禅宗,禅宗成为“农禅”的肇始和扬波掀浪的开端。

4.怯怯的发问之四:达摩是什么人?

说到达摩这个“老骚胡”,从禅宗历史讲,恰恰可以概括为五个字:真实与谎言!最早给禅宗的传承祖系,最早的是慧能大弟子神会,神会编造的祖系名次,其实也不是他自己首创,基本抄袭自慧远的《禅经序》.他从如来开始,把达摩列为第八代祖师。后来,《坛经》,《宝林传》都等禅宗书籍,出于自身标榜的愿因,更是不断添油加醋,反复往名单里添加人物,最后形成了所谓的禅宗“二十八祖”.但其人物编排混乱,漏洞百出。

还好的是,岭南本地为慧能树碑立传的《曹溪大师别传》删繁就简,虽然也罗列“二十八祖”标示禅宗源远流长,但对与中土谱系却因陋就简,直接把达摩尊为“中华第一祖”.

那么,达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早记载达摩的史籍,应该是杨衔之的《洛阳珈蓝记》:“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东土。”从这个记载看,达摩并没有像后来那样被神话得一苇渡江什么的,也不过就是个从波斯来的骗饭吃的和尚。老套的编排简历,六十岁的人号称一百五十岁,肯定给人一种错觉:绿眼胡僧肯定有神仙大力丸、回春丹什么的。由此,达摩定能在洛阳广取布施。

后来,道宣禅师给达摩作传,就开始对这个人的出身进行渲染,并且还为他增添从南朝宋国北渡到魏国的故事,但,纵观南北朝时代的佛教史料,特别是当时僧人所撰写的著作,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到过达摩这个相貌奇特的外国老头。

种种迹象表明,从真实的历史上看,达摩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过,非常值得商榷。而且。知道隋末唐初,已达摩为名的禅法才兴盛起来。

达摩,是否真正有这个人,诚乃悬案至于后世所传的达摩著作,更全属伪造。不过,记在达摩名下的禅书确实不少:《达摩论》,《二人四行论》、《证心论》,《血脉论》等,洋洋大观。这些书目其中的理论,形成了后期系统的“心学”体系。渐渐地,他们弄假成真,被日后的禅师们当成导师的著作来研读。至于所谓的“达摩面壁”,原来是指一种修行的理念,即讲“心如墙壁,可以入道。”“面壁”的

原意本来是一种譬喻,本来是默想观心性的,后来却被讹传为老和尚动真格,大臀坐地对着堵大石墙瞎琢磨。

“壁观”心法,可能是早期禅宗一种修行方式,目的在于屏除杂念。已达摩为名的宗教,确实与传统的佛教修行有所不同。禅宗强调静坐默想的作用,以“身证”或者“现观”的方式,通过禅思悟道。由于达摩禅法把悟道和禅思的过程统一起来,就把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捏合在一起。由此禅宗,就成为人们成悟道的唯一法门了。

5.怯怯的发问之五:六祖慧能在禅宗的历史上那么重要吗?

慧能,一个大字不识的岭南农家弟子,竟能冲出重围,成为达摩禅系的正宗嫡系。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慧能,的的确确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真实人物。不过,有关他的生平,在他南宗弟子日后的添油加醋中,那则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慧能此人,最早见诸于文字的,当属大文豪所撰的《六祖能禅师碑铭》。而真正把慧能神秀两个人比试偈语诗句的故事弄得世人皆知的,乃慧能的门人法海禅师所撰的《坛经》。在这个故事中,慧能因为一首偈诗,从一个大字不识的一个乡巴佬,最终成为弘忍大师的正宗传人,得道了象征嫡传的“祖师袈裟”。

这样的“传奇”早在唐代就有许多人表示怀疑。因为根据资料可以看出,根据慧能的年龄.其实和神秀根本没有同时在弘忍门下为徒的机会,后来的慧能系弟子中,甚至还去篡改王维碑帖中的语句,来去填塞漏洞。如此一来,反而欲盖弥彰,暴露了禅宗各个派系争夺正统,党同伐异的意图。

从原始文献看,慧能不过是个出身于岭南新洲的普通老百姓,百分百“劳动人民”。见过弘忍大师后,给弘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大和尚深知这位新来的穷人根器与众大大不同。慧能后来弟子编造的故事,无非是想通过文学加工,来把他们的师傅传奇化,真实目的,还是想神话慧能,弘扬南宗,竭力想使广大信众对于作为南宗祖师的慧能更加心悦诚服。

历史,确实也给了南宗禅最大的机会。安史之乱后,一直在北方广受尊崇的北宗京派官禅遭到沉重打击,南宗趁机发难后来者居上,趁势争取到了与北宗平等的地位,他们日后更上一层,最终把南宗禅变成了“正宗禅宗”.

并且,为了迎合普通老百姓的心理,博取更多老百姓的支持、布施和同情,从法海‘神会开始,他们就极力神化慧能,然后又在记叙中渲染慧能大字不识的故事,同时这样的宣传,也为对于警惕性保持很高的王朝中央和地方官府为当权者所喜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又避免了政治风险。

南宗禅宗这种农民式的狡黯智慧,不可谓不大。并且,由于中国士大夫阶层对于抽象的,玄虚的形而上的空灵境界一直十分推崇和沉迷,所以才给了禅宗向智识阶层渗透的机会。禅宗那种文人化的趋势,导致了它日益与刻板的日常宗教生活和意识脱节,反而让士大夫越来越把禅宗放到了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禅,基本上成为中土佛教的代称。

6.怯怯地发向之六:禅宗如何变成士大夫的“宗教”?

禅宗,追根溯源.本来是失地农民,游方僧人和避乱流民的吃饭宗教哲学。随着事件的推移,怎么又成为了士大夫官僚族阶层的精神慰藉了呢?

禅宗的基础人众,除了那些武则天时代被招安的北宗禅法以外,多数还属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境况的劳苦游僧。存在决定意识。他们这些人,相对于当时那些“正统”的佛教徒,肯定具有更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潮流思想。饱经苦难的头陀游僧们对人世间的观察,肯定一直带着着冷峻、犀利的眼神,在与“传统“格

格不人的同时,农禅的僧侣们也日益享受着他们凭借自己双手创造出的“桃花源”。

山野中自由僧侣们恬淡、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场景,他们能给人以方便的“无念”.与“倾悟”,以及他们内省的精神自疗法和潇洒的超脱.使得那些一直饱受名教束缚和官场倾轧的士大夫阶层,蓦然产生了悠然神往之情.在清净无垢到自然适意的递进过程中,那种对心灵的追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具有“慧根’的士人。而且,禅宗本身特有的叱佛责祖的犀利批判精神.也越来越受士人所青睐.于是乎,士大夫们争相仿效跟风,追随禅师.遁人山野寺院,钻研经书典籍,去揭批人间的世事人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种中国士人骨子里的老庄主义,最终与禅宗的山林田园主义合流。中国的士大夫,终于在老庄以外又找到了一条安全的、舒适的避世自欺之路。

禅宗虽然是宗教,但是它具有鲜明的,建立在无常观念基础上的怀疑主义哲学体系。由此衍生出来的广具神秘主义的禅语机锋,更让自诩为智识阶层的士大夫心仪、兴奋不已。

禅宗的活泼,又化解了士人心中此岸与彼岸以及世俗与神圣的尖锐对立,使得文人士大夫在信仰之外拥有了某种非常超越姿态的精神世界,也使得他们日常生活的情趣大为生色,至于禅宗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扎根极深。回顾过后,我们可以发现:禅宗,一直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南北朝、隋唐、五代的禅宗,还是流民阶层的“农禅”为主流;而两宋时代的禅宗,就振衣抖袖,变成了文人士大夫书橱中的高级精神治疗剂。

正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氛围中,禅宗才那么悠远绵长地流传着,才把农民和士大夫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群,拉到同一口皇皇大钟之下.

元代而后,由于统治阶层处心积虑地加强控制,专制的阴影日益厚重,无论是农民还是士大夫,都越来越丧失精神独立性,作为特立独行的禅宗,自然也随之日益沦落。所以,给我们精神以极大愉悦意义的禅宗,其实应该属两宋时代的经过艺术加工的文人禅。

当沉重的信仰,变成了潇洒的生活哲学,人生,也就变得温情脉脉而且好玩了。在看似玄奥的机锋话语中,在谜语一样的譬喻和场景设置中,禅宗,随之时代的变化,它的意义式也在不断变化,让人觉得越来越亲切,最终融化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血液之中。

至今,禅宗仍然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7.怯怯地发问之七:“禅”的基本要义是什么?

禅宗的宗教哲学,汪洋恣意,上通下达,绝非仅仅是公案故事中那些禅师们让人会心一笑的话语和机锋。

说到禅宗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尤属《大乘起信论》独特。

这本禅宗典籍之所以有名,在于它在宣扬出世追求同时,又温情脉脉,大力体现了随俗人世的高远不羁的情怀。高妙不可企及的天国,完美地展现于人们内在的心灵之中,这部化名“马鸣菩萨’所作的禅学巨著,达成了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巧妙结合。《大乘起信论》,可称是凝聚了《华严经》、《楞伽经》、《涅槃经》等佛教‘如来藏’思想的精华,它发展了印度原有的空、有二宗,认为染净同于一心,宣扬“心性不二”。在方法论方面,《大乘起信论》利用“一体二面”等中国哲学理路通过体、相、用的不二关系,沟通了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永恒真理,揭示出“在世”与“出世”的二面,由此克服了印度空、有二宗的各自局限性,创造性地提炼出“心性本觉”的学说。

这部禅宗著作,为佛学的“中国化”,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境地。

禅宗从五祖弘忍开始,就强调“守本真心,妄念不生”,这完全出自《起信论》“一心即摩诃衍”的说法,特别突出了当下悟人心真如门的顿悟方式。六祖慧能的“无念为宗,为本”,是从生灭门直下悟人“真如本觉”的证悟方法。其师兄神秀禅师由生灭门出发经由“始觉”到“究竞觉”的渐修,慧能“见自本性”的顿悟,迈出了更大的一步。

总之论相比佛教的其他宗支禅宗具有下列卓尔不群的理论特征:

第一“缘起”的理论。从辩证法来说,就是因果论。禅宗认定世间万法,皆是循因而起,因果相依。

第二,“无神”的概念. 禅宗与一般的佛教不同点在于,它崇佛.却不妄佛。因为,它强调:.“佛是众生,众生是佛。”

第三,“无常” 也就是动态观。禅宗认为,世界万物,皆流转不定,所以.所有的事物都处于永恒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至于禅宗的理论最核心的内涵,无外乎两个字:‘空,“无.。这种“实相般若证人’的理论,是一种超越了表象、究世间万象原由的认识论。

禅宗对“诸法空相,是为实相”.的强调,反而为了一种灵活、辩证、活泼、深邃的哲学,并最终蔓延到了整个东亚的文学、艺术、建筑、音乐等各个领域。

一旦禅宗消解了鬼神与来世的概念,把自心的清净当成终极目标,逻辑与理论的束缚就得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宗教信仰成为了自觉的事情,修行形式顿化为简捷的感悟.戒律与道德的侄桔变为自心澄明的佛陀填界,于是,宗教的光荣,反而容易因“即心即佛”的纯智慧的心灵感悟而得以更加普遍的弘扬,并从世俗的尘嚣中秀然而出。

六祖以后,五宗分灯。各宗分支,相继开枝散叶,使得禅宗的理论不断得以发展和丰富。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土佛学就把“禅”当作为了核心LOGO, 中国的寺庙,也几乎都被称为“禅林”。南宗禅已经完成了佛禅中国化的进程,般若之空,老庄之无,相依相联,融会贯通,成为日后中国文人士大夫不可或缺的心理基因之一。

当然,禅宗由于其内在理路的欠缺和自然主义的放任倾向,也促成了它日后宗教性的内部瓦解。大动乱时代后散乱的人心,需要强力的戒律。去束缚和重整。禅宗宗教性的逐步衰减,使得它不能担负起一种宗教重建世俗的重任。

无论如何,禅理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让人爱悦不已。同时禅宗给中华古代的文人士子留下了相当丰厚的‘精彩绝伦的艺术思想和人生思路,成为大变动时代的镇痛剂和止血剂。

曹溪一滴水,巨浸竟连天。

中篇:28个好玩的公案

什么是“公案”

公,是“官方”的意识;案,律条。公案,也就是禅宗的”官方律条”。

禅宗用“公案”这个词,来作譬喻,做样板,做榜样,目的是为旁敲侧击地揭示真理,破解学人的执着,化迷为悟。有些时候,公案也被称为“机锋”,也就是刺解学人迷惑的话锋,刀锋。

由于禅宗一直标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从人内心去觅取佛性。长久以往所以、就很难有典籍可作为真理性的东西去依循,长久以往,禅宗中的古僧大德,他们教化学人的时候,有问有答,千奇百怪,棒喝拳击、机峰相对。于是徒众将这些问答、行为记录下来,就成为后人修学的公案。

公案多多,有些可解,有些不可解.有些悟性高的人,一眼就可看穿。有些

悟性低的人,至死也不明白。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故弄玄虚的。瞎胡扯的,歪门邪道的,离奇无理的,特别是越往后,“公案”就越不好作,只能去博更大的离奇出位来表示禅师自己的道行高深,弄不好吧,就过犹不及,觉得是丑人多作怪。

禅宗历史上那些真正的“顿悟”案例,如果不加以禅宗典籍的解读和解释,现在我们这些在滚滚红尘中迫逐名利的人,要通过“公案”中电光石火的三言两语,去实现、去理解禅悟和禅证,真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1.“廓然无圣”的胡僧

2.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3.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4.利剑斩却万根丝

5.磨砖成镜

7.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7.长空不碍白云飞

8.野鸭子飞过去了

9.庐陵米是什么价?

10.内有星星火

11.藏头白,海头黑

12.南泉斩猫

13.放下!

14.庭前柏树子

15.烧木佛取暖

16.髑髅里眼睛

17.汝道阿谁是后人!

18.月下披云笑一声

19. 始随芳草去 又逐落花回

20.寸丝不挂

21.看棒!

22.佛是麻三斤

23.大嘴巴子也能让你悟

24.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25.大雄山下出猛虎

26.逢着便杀!

27.焰里寻飞雪 水下火烧天

28.山是山 水是水

下篇:42首愉悦的禅诗

1.诗为禅客添花锦 诗是禅家切玉刀

2.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3.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4.不是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扑鼻香

5.潇洒剑客悟得禅

6.借景示法钓金鳞

7.只此浮生一梦中

8.焰里寒冰奇意象

9.心未有尘何用洗

10.一片闲云入户来

11.一道神光万境闲

12.雨霁长空净 云收一色真

13.禅思何妨在玉琴

14.铁衣着尽换禅衣

15.茶烟轻扬落花风

16.春光明媚梅花尼

17.弥勒大肚诗也禅

18.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19.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20. 金粟如来是后身

21. 浮天沧海远

22. 诗思禅心共竹闲

23.一轮明月到窗前

24.居士弹指华年过

25.禅心不为窈窕摇

26.闲学维摩坐禅定

27.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28.火候足时他自美

29.一树春风有两般

30.香艳从里存妙悟

31.凉风深夜月如钩

32.桃花烂漫始抬眸

33.曲中无限花心动

34.满目秋江澄似镜

35.不风流处却风流

36.花底清歌春载酒

37.更无尘事恼闲心

38.为爱吟诗懒作禅

39.梅影一枝窗上来

40.海天秋月一般圆

41.不结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

42半窗红日静炉烟

43.拽将红袖夜谈禅

禅的“非思量”,不是“不思量”,反而是同时包含着“超思量”和“思量”的内核。

“无相”之外,禅宗更积极的概念还有“无念”和“无往”。

佛禅的核心,在于“悉有”与“佛性”的非二元性。

历经风尘后,我们发现:禅宗,是宇宙人格主义的大哲学,是把我们人类的励志、意识逼向极限而最终引导我们超越和转化的智慧哲学。

禅悟,能够教会我们以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面对生活。经历了精神的“大死”,我们才能达致真正的涅槃。

禅宗的大机大用,能使我们超越肤浅的表象,去实现自我灵魂的真正救赎。如此吗,在过度膨胀的科技和理性的尘俗里,我们才能发现被遗忘的根源意识深处的无垢宝珠。陈总的核心,在于“悉有”与“佛性”的非二元性。

历经风尘后,我们发现:禅宗,是宇宙人格主义的大哲学,是把我们人类的励志、意识逼向极限而最终引导我们超越和转化的智慧哲学。

禅悟,能够教会我们以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面对生活。经历了精神的“大死”,我们才能达致真正的涅槃。

禅宗的大机大用,能使我们超越肤浅的表象,去实现自我灵魂的真正救赎。如此吗,在过度膨胀的科技和理性的尘俗里,我们才能发现被遗忘的根源意识深处的无垢宝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w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