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与国贸理论

更新时间:2023-07-21 14:18: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产品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国际贸易

理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产生

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商品:奴隶及奴隶主追求的奢侈品 希腊雅典,奴隶贩卖中心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商品仍以奢侈品为主 西方:呢绒,酒 东方:丝绸、香料、珠宝

农产品国际贸易

阿拉伯民族是7—8世纪的贸易民族 国际贸易中心:地中海东部,

我国的丝绸之路

公元11世纪后,到14世纪,整个欧洲已经形成了几个主要贸易区,如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包括德意志北部和北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汉萨贸易区,还有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等。与此同时,在亚洲形成了以中国、日本为主的东亚贸易区,和包括现今越南南部和柬埔寨的东南亚贸易区,和以印度为主的南亚贸易区。

直到15世纪前,国家之间的贸易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依照自愿交换的原则进行。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只是人们经济生活的一个补充,直到出于交换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出现并获得长足发展。此时还不存在真正的“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国家之间的贸易带有很强的区域色彩。

三、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

(一)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地理大发现”的直接结果是将各洲独自发展的国家联系起来,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了“世界”的概念。

地理大发现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异使得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急速增加,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产生的巨大利润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

农产品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呈现出的特点:

国际贸易总量实现快速增长。

1720-178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为1.5%,世界贸易增长率为1.1%;

1780-1820年分别为2.6%,1.37%;

1820-1840年为2.9%,2.81%。但是世界经济发展到1840年,情况发生变化,1840-1860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开始超过世界工业增长率,年率分别达到4.84%、3.5%。1860-1870年,相应数字分别为5.53%,2.9%。世界贸易增长在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1800-1870年实际贸易量增长了9.6倍。

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机器大工业建立和发展以后,机制纺织品,特别是棉纺织品成为欧洲大宗出口产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另外,这一时期,机器设备、金属制成品如机车、铁轨、蒸汽机、矿山机械等,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在提高。 最后,这一时期,农产品,特别是谷物贸易大量增加,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由于其大规模生产的优势,也加入谷物出口国家的行列,扩大了谷物可贸易量和实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因而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到19世纪中期,随着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经济相继获得快速发展,它们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与英国展开竞争。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各自占有的比例为33%、9%、10%、5%,1870年相应比例为22%、10%、13%、8%。尽管如此,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动摇。19世纪50年代,英国

农产品国际贸易

的机器制造商囊括了全世界的机器、机车、铁路设备的制造。1870年,英国拥有的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荷、法、美、德、俄等国的商船吨位的总和。

(三) 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19世纪中期—一战前)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特点

国际贸易规模继续扩张,但增长速度减缓。

1840-187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3.4倍,而1870-190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1.7倍,1900-1913年仅增长了62%,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100多年。并且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也明显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1870-1900年,世界工业年增长速度为3.7%,世界贸易年增长速度为3.2%;1900-1913年,相应数字分别为4.2%,3.8%。

原因:急剧扩张的生产能力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国家,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先后出现几次经济衰退,除英国之外,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限制进口,抑制了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比较稳定,但内部结构发生变化。1876-1913年,世界初级产品贸易增加了2.1倍,制成品贸易增加了2.2倍。制成品贸易中,纺织品所占比例持续下降,金属产品的比例持续上升,化学产品、纸张、木制品、玻璃制品也增长迅速。在初级产品中,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矿产原料所占比例快速上升,食品和农业原料的比例下降。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尽管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据第一的位置,但重要性却在大大降低。1870年,英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为22%,1880年下降到16.3%,1913年继续下降到13.1%。

农产品国际贸易

但是,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仍控制着世界贸易,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1913年,欧洲占世界出口量的59%,世界进口量的65%,二是其他国家对外贸易对欧洲的依赖程度,19世纪80年代,美国出口市场80%以上集中在欧洲,1913年,虽然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在提高,美国增加了对加拿大、亚洲等地的出口,但对欧洲出口仍占据其出口市场的60%。拉丁美洲对外贸易60%以上是与欧洲国家开展的。

(四)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贸易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增长极慢,1913-1938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仅为0.5%。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重要变化表现为,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例迅速提高。由于战争的原因,这一期间的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其他国家地位上升,特别是美国地位上升很快。1913年,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近2/3,到1937年下降到1/2,同时期,美国的比重从13.2% 上升到15.5%,其他亚、非、拉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比重从20%上升到24%。

(五)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第一阶段:二战后—1973

第二阶段:1973--1990

第三阶段:1990--?

农产品国际贸易

第一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

1950-1973年,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9倍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高于之前任何一个时期,也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

第二阶段: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

1975-1980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仅为4%,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进入80年代后半期,国际贸易增长逐步恢复,整个80年代,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达到5%。

第三阶段,国际贸易重新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增长波动很大,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快速发展期,多数年份增长率超过4%,截止到2003年,除2001年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世界GDP的增长速度。这一阶段的增长归功于发达国家经济整体的复苏和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发展也对

农产品国际贸易

世界贸易的增长做出贡献。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195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世界商品出口总值的34.9%,1953年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之后便呈现稳步攀升的势头,1960年为55%,1970年65%,70年代,两次石油提价使初级产品比重上升,制成品比重下降,从1970年的65%下降到1975年的57%。80年代以后,工业制成品贸易在稳步增加的同时,结构继续变化,2000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比重提高到74.8%,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迅速增加,机械设备出口已经占发达国家出口的1/3以上,OECD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在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从1992年的30%提高到2000年的40%。同时,在制成品贸易中,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和钢铁等金属产品的比重在下降。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十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1970年世界服务出口额为800多亿美圆,1980年增加到4026亿美圆,1990年8962亿美圆,2000年翻了一倍,达到16136亿美圆,1985年,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为16.1%,2004年上升到19.26%,近年来基本稳定在20%的水平。在服务贸易中,旅游、通讯、计算机、信息、保险、金融行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旅游服务从1980年的26.2%上升到1997年的31.7%,通讯、计算机和信息从37.8%上升到40.7%, 保险和金融从2.9%上升到5%。传统的服务行业比重在下降,如运输贸易所占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33.6%下降到1997年的23.2%。

农产品国际贸易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在世界货物贸易中,发达国家所占比重1950年为60.7%,1960、1970、1985、1990、2001年的数字分别为65.9%、71.5%、65.5%、71.4%、64.1%。 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也是主体,2000年,发达国家在世界商业服务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73.3%。

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20世纪60年代,北美、西欧和日本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0%弱,198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1%,1993年将近47%,到2000年后,基本稳定在50%左右,也就是说,世界贸易的50%是在发达国家内部开展的,属于发达国家内部贸易。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都参加一个或多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

由于各种类型的经济贸易集团都程度不同地在成员国之间推行贸易自由化,极大地促进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开展。欧洲经济共同体区内贸易比重1958年为34.1%,1990年上升至59.1%,1999年又上升到62.6%,2004年,欧盟实现东扩,成员国达到25个,区内贸易已经升至对外贸易总额的80%。亚太经合组织内部贸易比例1980年为57.6%,2000年达到72.6%,同期,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比例从33.6%升至54.9%。

6.各种类型国家经济发展

农产品国际贸易

对贸易的依存度都在提高 1965-1997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3.2%,同期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年均增长率为5.7%,由此导致世界贸易占世界GNP总值的比率迅速提高,从1970年的28%上升到目前的40%以上,其中,低收入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即对外贸易额占GNP或GDP的比率)从18%提高到40%,中等收入国家从25%提高到50%,高收入国家从29%提高到41%。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度报告,199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6.8%,同期世界GNP年均增长率仅为2.3%,对外贸易依存度在继续提高,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地提升。

四、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纽带和基础

1、

2、

农产品国际贸易

①世界价格 → 国内开放部门价格 → 非开放部门价格

②国内价格 → 产量与就业变动

③产量与就业 → 整和经济变动

因素:①经济开放度 ②进出口量在世界中的比重 大国/小国 ③双边贸易关系 过程:

***************************

4/经济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

农产品国际贸易

贸易系数

出口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 进口总额 ×100% 出口总额 ×100% 国内生产总值GDP 进出口总额 ×100%

传统“依存度”与经济开放度计算方法及局限性

(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是一国进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又叫对外贸易系数、贸易密度。

(2)出口(进口)依存度:即一国出口额(进口)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很多人一般把对外贸易依存度当作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度的指标,在90年代以前,进出口贸易具体限定为一国商品的进出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国对外经济交流不仅涉及商品进出口,也涉及服务进出口,国际资本及要素移动等。所以,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是商品、服务及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是不断随着国外经济环境变化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稳定地发展的重要途径。仅以“外贸依存度”衡量一国经济开放度显然是不合理的。依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1995年,

印度、美国、香港、尼泊尔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20%、19.5%、255%、41%。从这些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到印度与美国的“经济开放度”几乎相同,但事实

农产品国际贸易

上其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完全不同

,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表现完全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是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还是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都在持续上升。其中,商品进出口/GDP从1980年的12.6%上升到

,1991年为35.1%,1985年的24.2%,1990年30.7%

1994年为46.1%,1995-1997年分别为40.1%、36%、37%。通过分析战后许多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发展变化,一般而言:

(1)一国人口规模及人口密度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众多定量分析表明,依存度随一国人口的增大而下降。

(2)人均GDP较低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随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提高,但随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则依存度增长放慢,并逐渐减少,当GDP达一定水平时,依存度趋于定值。

(3)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外贸依存度影响较大。随世界生产总值与世界贸易额比值的上升,外贸依存度一般呈下降态势。反之,则相反。

(4)一国经济政策使该国依存度围绕其理论值变动。

(5)一国经济结构对其外贸依存度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两个外贸依存度相同的国家,其经济结构可能不一致,甚至差异很大。

(6)一些偶然的、突发因素对外贸依存度也有较大影响。

(7)随着经贸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有巨大波动,但长期趋势是上升的。

(8)外贸依存度的大小能在一定程度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在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随外贸依存度增大,外贸对该国纵向比较其重要性是增大了。但其减少也并不意味外贸不重要了。

(9)外贸依存度横向国际比较存在巨大差异,可比性较差。

(10)实践表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其规模大,参与外贸的企业众多,出口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较高,几乎所有部门参与了国际贸易。其人均外贸额和

农产品国际贸易

GDP很大,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比值也较高,但其外贸依存度处于中等水平(20%-45%),如美、日、德等。美国,其外贸依存度很少超过25%,但其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大国。 GDP源拥有量较少,我国外贸依存度有较大的增长。但其中又有一些因素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动:

(1)我国外贸依存度增幅较大的时点与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

革有较大关系。如1986年7月15日,人民币与美元从1:3.2下调至1:3.37,使外贸依存度从1985年的24.2%上升到26.7%。1989年12月16日下调为1:4.722,1991年外贸依存度上升至35%;而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从1:5.762下调为1:8.687,下调幅度达51%。使外贸依存度从35.6%上升至46.12%,上涨幅度达49.6%。1995-1997年,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并有小幅度升值,则使外贸依存度小幅度下降。所以,我国外贸依存度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有较大关系。

加工贸易、转口贸

易比重较大时 (2)我国进出口贸易中,

高时,则外贸依存度较为平稳。

均高出7个百分点,所以外贸依存度从1980年12.6%上升为40%,是较为合理的。 ,外贸依存度一般偏高,当一般贸易比重较 (3)由于外贸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速,分子比分母增长快,则外贸依存度也变化较大。1978-199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速达16.6%,GDP年均增速为9.5%,外贸比GDP平

(4)外贸依存度高并不说明中国对外国的依附性、依赖性,它仅仅是经济工作用以分析问题的一个系数,一个指标,不具有任何政治含义。如果我们认为外贸依存度大,就是依附性大,不安全,那么依存度经常超过100%的荷兰、新加坡、韩国不就亡国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我国现在的依存度只能算中等水平,出口市场及引资来源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北美、港澳台,外贸与外资的多元化才能使我国对外经贸事业发展的风险减少。当我们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依存、依赖关系越深,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这种经贸关系应该说是最稳定的。例如美日之间经贸摩擦不断,但两者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始终不受根本动摇。美国对台湾与大陆的政策随着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不断增多而发生微妙变化

农产品国际贸易

加工贸易

90美元 10美元

100美元

3、 对外贸易是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维护经济权益的重要手段 武器

第二节 国际分工

一、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

1.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密切联系的

国际分工既是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的基础,又是它们的产物,国际分工属于生产领域,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属于流通领域。从生产与流通角度看:

分工:部落分工---地区分工---国内分工---国际分工

贸易:集市贸易---贩运贸易---国内贸易---国际贸易

市场:集市中心---地区中心---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3.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国际分工的制约。

⑴国际分工发展较快时期,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也较快。

⑵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 ⑶国际分工制约各国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分工越密切,贸易关系也越密切。 ⑷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

⑸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不断提高。

(二)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国际分工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制约,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自然条件、各国在

农产品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所执行的政策等。

1、 社会生产力使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蒸汽动力发明,应用于生产,机器大工业100年超过此前人类创造的财富。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发明与应用,10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0倍。

(2) 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新的部门和领域

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发展

(3) 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主导----从属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内容与形式。

形式:新的形式不断出现,部门分工向企业内部、工种、工艺间的分工发展

垂直分工向水平型和混合型分工发展

内容(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中间产品、技术贸易、劳务贸易日益成为重要内容。

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国土面积大小等)

(1)自然条件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国际分工的基础。离开自然条件,任何生产都难以进行。(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

(2) 自然条件提供了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例如石油、煤炭开采),重要性小于生产力。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依靠生产力发展程度。

(3)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科技进步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人工合成材料和替代品的大量出现,使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重要作用在下降。

3、 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结合

使国际分工固定化和组织化

4、 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二、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和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这个时期里,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经济落后地区开发矿山,建立经济作物种植园,为本国生产和提供农作物原料,扩大本国工业品生产和出口,从而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2. 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

在这个时期中,英国等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建立起机器大工业。大工业使各国社会分工获得空前发展,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农产品国际贸易

(1)机器大工业对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表现如下:

①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民族的封闭性被打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被纳入国际分工的轨道;

②机器大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和规模,使其产品销售及原材料供应必须寻求国外市场。机器大工业所生产的大批商品,已使国内市场饱和,必须寻找国外市场;机器大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需要大批原材料,也迫使它需要国外的原材料供应。这样,机器大工业就把销售工业品和输出原料、食品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国家,都卷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

③机器大工业为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机器大工业巨大的生产规模和速度,使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建造成为可能。

④机器大工业成为开拓市场的重炮。

(2)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工厂、世界农业”,80%棉织品外销,100%棉花进口。“实际上,现在世界的1/5的土地是我们英国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世界各地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白银送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为我们提供黄金,中国为我们种茶,西印度把咖啡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葡萄种植园,地中海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从英联邦和其他国家获得棉花。”

马克思认为:“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绕着它运行。”

(3)世界市场交换的商品已由仅满足贵族和商人需要的奢侈品转为大宗商品,如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

3.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新的生产力,如蒸汽涡轮机、内燃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推广使用,新兴的电力、电器、石油、汽车等工业部门的建立,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商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也就形成了。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特征。

(1) 亚非拉国家经济变为畸形的、单一的、片面的经济。① 经济生活上依赖

少数凡种产品 ② 高度依赖世界市场

(2) 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他们之间以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关系形成(国

际生产专业化倾向加强)

(3) 各国的相互依赖加强。每国都有许多部门是为世界而生产的。

(4) 新的运输和通讯方式更密切的把世界联系起来。

4.深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二次大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各殖民地纷纷开始独立,以发展本国经济为主要任务,使他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国际分工的发展进入深化阶段。这个时期,国际分工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1) 世界工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已削弱,工业国之间的分工成为主导形式。科技

发展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

工。

(2) 各国之间工业部门中内部分工有日益增强的趋势

①工业专业化,即把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工序根据各国的条件和技术水平配置

在有关国家的协作厂美国开采,苏联进行铀的提炼加工

农产品国际贸易

②零部件专业化:波音飞机、福特汽车

③产品专业化:跨国公司影响,内部分工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任务》一书中说:“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从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一辆庞蒂克勒曼库汽车时,其中3000美元是支付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零件制造商,700美元是西德设计师的报酬,400美元是用来购买台湾、新加坡的零部件,250美元付给英国的广告商,余下不到4000美元才能供底特律的通用汽车公司以及纽约的银行、保险公司分享。

再比如:全球闻名的“耐克”球鞋年产9000万双,每年都推出100多种新产品和新款式,但是,美国“耐克”公司7800多名职工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和销售,而生产却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

又如:日本生产的袖珍计算器,其微处理器芯片来自美国,外壳由印度生产,一部分零件从韩国采购,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或阿尔及利亚装配,然后贴上“日本制造”的商标,最后销往世界各地。

(3)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和作用

(一) 类型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性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试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杨曦宇《经济师》2001年第2期)

a垂直型国际分工

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成为“新经济”的引擎和火车头,技术水平的差异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中的发展不平衡,并由此造成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由所谓的中心地带向中间地带、外围和边缘地带逐步扩散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一体化程度不同的梯级状态。技术水平的差异和经济结构的差异还使得世界各国就有了“头脑国家”和“躯干国家”的说法。谁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获得了当今知识经济革命的主动权。

产业内垂直分工就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过程中,按照价值链的比较优势,从生产组织上把技术密集工序与劳动密集工序在空间地域上分开的分工体系。跨国公司大都在母公司、投资国控制着产品开发及设备、零部件的生产,技术产权完全为发达国家所垄断,产品设计、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都严格地限制在发达国家生产,大量固化在设备和零件当中的技术代替了能工巧匠的作用,留给人的一些接插、焊接、安装、操作等工作只需要非熟练劳动

农产品国际贸易

力就可完成。于是就把组装工序扩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产业内非熟练劳动与技术交换的分工形式,即产业内的垂直分工。对于产业发展更为关键的另一类技术,即产业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则严密封锁,采取多种措施来防范专有技术的扩散。

在高科技时代,象半导体材料就已经成为一种“原料”和初级产品,完全受到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左右,美国让日本、韩国等国去生产这种投资大、产品率低的“原料”,而自己集中全力去发展软件产业、网络产业和电子商务。日本则把零部件、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设备转移到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去组装加工,美国同时又居高临下地控制着东南亚各国的产成品的最后实现。美国早在1946年就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 NIAC,而现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计算机几乎都是从海外进口的。但是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中央处理器(CPU)几乎都是Intel或AMD的产品,软件用的大都是Microsoft的产品。这样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构成一种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梯级结构。

b.国际水平分工

跨国公司主导的,以控制所有权为特征的国际直接投资才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还通过股权式并购和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这两种主要形式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股权式并购和非股权联系的企业战略联盟,促进了国际水平分工的发展。国际水平分工更多地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由于技术水平、经济结构层次大体相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更多地体现出专业化生产,横向经济协作的特点。

股权式并购

跨国企业并购和合并则成为目前跨国公司不断扩张的更为重要的形式,成为当今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优势互补型的跨国企业兼并和合并明显具有从对方获取某些自身不具备的优势,以削减成本,进行技术创新,缩短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周期,巩固、扩大现有市场占有率,抓住市场竞争的有利时机,进入新市场,以及出于对股市行情考虑的战略动机,随着全球企业兼并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水平分工得以进一步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企业内国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使国际间的分工协作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协作,从而扩大了企业内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流量和存量。这种“交易内部化”的国际贸易结构,更体现了中间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国际贸易的特点。

(二)非股权式的战略联盟

在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产品周期日益缩短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本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花费昂贵且困难重重的事情。于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战略联盟便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其他组织,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由产品联盟发展到技术联盟和知识联盟,目前还出现另一种形式的联盟,即动态联盟。战略联盟中的合伙各方规模和实力相当,目标一致,资产互补,它们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开展横向经济协作,实现技术转移和知识创新,培育、发展企业核心能力。战略联盟也存在着大伙伴与有实力的小伙伴结盟的情况。

(二) 作用

1. 积极作用

(1)各国可通过分工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农产品国际贸易

(2)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提高社会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3)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2. 消极作用

(1)国际分工使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的单一化和依附性

(2)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剥削和控制

三、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

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各有优势和劣势。为了更快的发展自己,各国都必须扬长避短,在生产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达到节约本国社会劳动,获得较好效益的目的。

(一)、新技术的推广是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进一步削弱

1、从分工的格局上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化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形成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的国际分工格局

2、从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分工上,原来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逐步削弱,某些工业品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农业技术革命(生物技术、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使发达国家成为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二)、各国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互依赖正进一步加深

由原来各工业国之间不同部门的分工转为国际间工业部门的分工

各国产业结构上的互相补充和互相依赖日益加强

产业形态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转移的特点

(三)、地质性自由贸易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日趋紧密

下章专门介绍

(四)、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1、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2、发达国家技术转让战略的要求

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成本上升,产业升级需要

(五)、服务贸易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1、 知识(科学和技术)将成为影响国际分工的关键因素

在知识经济中,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资本、土地和一般劳动力,而是知识,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有价值的信息等

知识资源可以低成本的不断复制和可以递增报酬的事实,使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的。同时这不仅是长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而且也是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因此在知识经济中,土地等自然资源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制约影响将越来越小,而知识资源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将日趋明显。而从今后的产业制造模式来看,与知识密集产品(计算机、医药、飞机等)伴随而来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的竞争中劳动力成本的作用日益降低,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从投资流向上看,一个重要特征是投资大量流向高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无形资产投资,如劳动力的培训、计算机软件和专门技术也日显重要。

2、 混合型分工将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

知识经济的到来标志着世界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世界生产力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以世界性工农业经济对立而表现出的垂直国际分工和大工业时代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水平分工体系,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来,他们中

农产品国际贸易

间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接近、经济结构相类似的国家间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分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

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可以充分的利用彼此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发挥各国不同技术素质的优势。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使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通过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

在知识经济初级阶段,惟有通过这种混合型分工体系,才能在较n 大限度上发挥各国各种不同的技术素质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实现各国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经济化和最优化。

3、 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作用。知识经济一方面将导致新兴产业的兴起,如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电子贸易等;另一方面,又对传统产业发起猛烈的冲击,使传统产业越来越知识化,并对产业的变化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使过去依赖于自然垄断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方式难以为继,使知识在短时间内成为区域及世界性的商品。

从国际分工的广度来讲,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发达国际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集约程度高的工业部门,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这些技术密集程度高的部门,往往需要巨额资本、很高的科研费用、庞大的生产规模和高精尖的技术设备。这一切已日益超出了一国单独发展的能力,要求跨越国界的组织经济。

第三节 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1.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

15世纪-18世纪中叶,其基本观点是“零和”理论。

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大卫。休谟指出其明显缺陷,贵金属会随着各国贸易收支的变化成反相移动,将在各国间流动。

亚当。斯密指出另一缺陷,各国贸易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贵金属,而是为了获得物质财富。

2.比较利益与自由贸易

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 里昂剔夫之谜

3.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政府干预,或者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

第一 绝对成本说(绝对技

农产品国际贸易

术差异论)

亚当。斯密

无贸易时,每国要生产两种产品

有贸易时:

交换价格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b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