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 元杂剧里的蓝宝石

更新时间:2024-06-01 18: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窦娥冤》——元杂剧的蓝宝石

摘要: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戏剧是其重要发展部分,杂剧则属于戏剧的一个分支,关汉卿和他的代表《窦娥冤》作为杂剧史上璀璨的明珠,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窦娥的悲惨命运及其造成的原因为我们展示了元代社会和官僚的黑暗,也引起了大众对传统“贞孝”妇德思想的讨论,批判或宣扬,人们对此众说纷纭。《窦娥冤》一剧也部分地表现了关汉卿自己的思想观念,他想通过作品向广大百姓传达的东西也得到了明白的表述。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贞孝”,黑暗社会。

引言:从关汉卿创造《窦娥冤》到现在,它反映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一内容是《窦娥冤》研究者基本上认同的观点,但是针对造成窦娥自身悲剧命运的传统“贞孝”妇德思想是褒是贬却一直得不到统一的答案。有人认为我们对其持宣扬态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发扬;但也应该有人说正是这“贞孝”害惨了窦娥,养成了她的悲惨命运,所以应该摒弃这种落后的传统思想,但我认为关汉卿并没有对窦娥的“贞孝”做出褒贬,他写窦娥的性格有着更深层次的挖掘,他通过窦娥的性格写出了造成窦娥悲剧性格的原因,进一步反映了元代社会深渊般的黑暗。 正文:

戏剧作为我国耀眼的传统艺术,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白戏,隋唐戏弄等到金末元初在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与舞蹈、说唱、科诨等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了戏剧。而元代

的戏剧又分为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关汉卿作为元代剧坛最杰出的的代表之一,推动元杂剧走向成熟的顶点。他酣畅淋漓的笔墨下诞生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巨作,他擅长从喜剧中向人们传达反抗思想、揭露社会黑暗的现实,而他的悲剧创作更是无声地揭示着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就是他悲剧创作的典型代表,在我看来,关汉卿主要用窦娥的悲惨命运达到了两点目的,一是揭露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二是引发人们人们对“贞孝”这一妇德思想的关注,我们对其该歌颂还是该批判?《窦娥冤》,是一本取材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著名的悲剧。读了这本悲剧,没有人不感到同情、惋惜和愤恨的。它给人一种窒息和压抑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以强烈的要求改变这种压抑的启示。从窦娥一生的遭遇中,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在她短短的一生中,遭到

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这种种不幸和灾难,一下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从而交织成了“惊天动地”悲惨无比的大悲剧。

窦娥本出生在书香世家,但因家境贫寒、自小丧母养成了她孝顺的性格,后来父亲为了让抵债将她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好不容易等到成婚,丈夫却因病去世,哪料天不识人,苦难接踵而来,张驴儿父子于无意间救了危难中的婆婆,并借此机会住进了他们家中,不仅如此,张驴儿父子俩还强迫窦娥婆媳委身与他们,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想毒死病中的蔡婆婆,结果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最后反而诬陷窦娥毒死了自己的父亲,让窦娥含冤入狱,窦娥本以为官府会给自己一个公道,岂料昏官乱判,让窦娥含冤而死,最后还是她做了“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为已成一缕冤魂的她平反。窦娥悲惨的一生无处不透着元代黑暗社会对广大百姓的迫害,父亲因没钱上京赶考而买了自家女儿,这是科举制的迫害,科举这一制度使所有的读书人都以考取功名为唯一出路,要是读书人心中多有几条出路,科举制的影响没有这么强烈,窦天章也不会为了上京赶考而买了自家女儿;张驴儿父子想乘机把窦娥婆媳占为己有,但窦娥抵死不从,他本想下毒害死蔡婆婆,岂料自家父亲喝下了毒汤水,于是将其嫁祸给窦娥,窦娥本着自身亲白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可贪官是非不分、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了千古奇冤,这是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的典型表现。

本剧并未正面写官吏受贿,但从侧面透露了一点消息。负责审理这

件人命官司的楚州太守桃杌上场就念:“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当告状人向他跪下,他也赶忙跪下,并解释说:“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这些说法,虽是元杂剧里常用的滑稽打诨的套语,如:“我做官人只爱钞,再不问他原被告;上司若还刷卷来,厅上打的狗也叫”(见《救孝子贤母不认尸》);“虽则居官,律令不晓;但要白银,官事可了”(见《灰栏记》);“官人清似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和,糊涂成一片”(见《魔合罗》);但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当作通常的插科打诨来看待。实际上,应该看作是作者鉴于当时环境和禁令,有不能明白直写的苦衷,故意用些与剧情似有关似无关的闲笔,逗乐取笑的陈套,使人看了不露痕迹,以旁敲侧击的巧妙手法来揭露、讽刺官吏的贪污腐化。最后,让窦娥鬼魂明确地说出“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的话,与“要金银”“衣食父母”的说法前后呼应。可见那些看似闲笔的打诨的话,实寓有深意,是正面的话,而不可等闲看过。全剧布局重点是放在衙门的黑暗和受害者的坚决反抗上的。这就不难窥见作者创作意图之所在了。像这样一桩人命公案,负责审案的官吏并未详细审问,研究案情,弄清真相;而只是一顿毒打,屈打成招,草草了事,视人命如儿戏。所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成了官吏逼供的普遍用语和最方便的方式。窦娥当然也逃不了这样的毒刑,她被打得──“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这类毒刑打拷,在元剧里也有着极普遍的详细的描绘和反映。甚至比较开明一点的官吏对之也发出无

限感叹,作了一个真切的比喻:“??俺这衙门如锅灶一般:囚人如锅内之水,祗候人比着柴薪,令史比着锅盖。怎当他柴薪爨炙;锅中水被这盖定,滚滚沸沸,不能出气,蒸成珠儿,在那锅盖上滴下,就与那囚人衔着冤枉滴泪一般。”──这个比喻很形象,的确道出了衙门的残酷、黑暗和囚人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痛苦、冤屈和绝望。不正是这样吗?窦娥这场冤狱的造成,酷刑起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它对坚贞不屈的窦娥本身不起作用,但要用之对付蔡婆以威胁窦娥的时候,善良的窦娥,却不得不以自己的死来代替婆婆的受刑了。看来,贪污、酷刑、冤狱三者结成不解之缘;可以说:贪污是造成冤狱的必然原因,冤狱是贪污的必然结果,而酷刑则是联系着两者的锁链。多少个善良的窦娥屈死在这条锁链之下呵!“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对当时统治者血腥罪行的控告,是被压迫人民忿怒的呼声!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另一大原因是窦娥悲剧性的性格,她虽家境贫寒,但从小便出生于书香世家,收到的教育自然胜于旁人,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便养成的孝顺性格让她缺少了足够的反抗性,昏官对窦娥乱用私刑,打得她“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时她没有屈服,为了让自己婆婆不遭毒打,她忍着剧痛和不公含冤招认,这是她悲剧性格的一个典型方面,由于自己的善良孝顺把自己推向了死亡,也反映了元代善良的百姓在面对黑暗无情的官僚阶级时,他们善良的本性没有为他们带来应有的幸福,反而遭到了更严重的迫害,甚至得到的只有死亡,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性格的优良传统。

她虽年轻守寡,但对婆婆非常孝顺,决定侍养婆婆到老。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解救婆婆的危难,这是超乎寻常人所谓“善良”的范围的。临刑之前,还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在前街遇见婆婆,引起老人的伤心和气愤。──她为婆婆想得太周到了!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说得多么委婉可怜,多么令人同情!甚至她做了鬼魂,案情大白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嘱告自己的父亲收养蔡婆。──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窦娥的性格中还包含着“贞”这一方面,当蔡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不应对张驴儿父子抱任何幻想。甚至用“怪不的女大不中留”等一连串的俏皮话,讽刺这个六十多岁还准备嫁人的老太婆。老太婆之所以终于没有招张驴儿的父亲做“接脚”,当然是受了媳妇的影响。窦娥自己呢,不用说,不听张驴儿的花言巧语,不受他的调戏侮辱,更不受他的威胁逼诱。我们不能说“贞”这一思想是不对的,我们只能从窦娥的遭遇中看出它的悲剧性来,由于窦娥自身的贞洁,所以她才不肯屈从与张驴儿,从反方面来看或许窦娥从了张驴儿她的命运不会这么悲惨,但如果她这样做了我们又该如何去评判,故事又应该如何发展呢?所以说,窦娥的“贞”对于故事来说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没有她的贞孝,关汉卿也就没办法通过窦娥来表现他想要表现的东西——元朝社会的黑暗以及它对人民百姓的迫害。所以,我认为,作者主要并不是相对窦娥身上反应的传统妇德思想做出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它来表现社会的黑暗

面。关汉卿借窦娥悲剧性格之手把造成她性格的刽子手暴露在广大百姓面前,让大家意识到窦娥的性格并不仅仅是自己养成的,造成她自身性格的还有万恶的黑暗社会,可见,关汉卿写窦娥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在写她的性格,他还旨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揭露。在实在忍无可忍之时,窦娥性格中仍残留的一些反抗性喷薄而出,她跪于刑台之上,被刽子手绑得不能动弹之时,含恨怒骂“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发出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这三桩誓愿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反常现象具有批判现实的力量。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对不幸命运的抗议,她不是在乞求上天怜悯她,而是用命令的口吻让天地听从她的支配,这充分表现窦娥相信自己、相信真理。这三桩誓愿给人的感受不是悲悲切切,而有悲壮之美,激扬人们向上;是愤怒,是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那种昂扬斗志,尤其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更直接攻击了统治者的罪恶,说出了人民的心声。真是一针见血,大快人心。这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描写表达了关汉卿的希望,在黑暗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压迫下,人们基本上都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与自己无关的事都只是持观望态度,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自身尚且难保,人们早已无暇顾及他人的生死了,另外,在千百年封建思想的熏陶教育下,人们早已养成了历来顺受的心理,面对压迫人们想到的往往不是反抗,相反人们会抱怨老天,抱怨命运,把所有悲惨的遭遇都归罪于天意,正是因为这样,在面对邢台上的窦娥的三桩誓愿时没有人怀疑案件的真假,有的只是看热闹的态度,所以,窦娥只能怨死。在看完关汉卿对窦娥死

前的描写后,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想通过剧中人们面对窦娥的无动于衷来唤醒人们心中对世道不公的愤慨,更想唤醒世人的良知,让人们为自己的命运和黑暗的社会做出应有的抗争!他想告诉世人,面对黑暗社会的压迫,他们能够选择的不仅仅只有认命,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只有人们心中有反抗,有良知,有同情,有判断,然后通过世人的抗争,希望总会出现,否则留给世人的只有永远笼罩的黑暗。

全剧的结尾也是引人深思的,窦娥的冤亲虽得到了父亲的平反,但当窦天章立于书案前时,是窦娥的几番提醒才让他注意到了书案上的文卷,若非如此,这一千古奇冤怕是要被永远尘封了,况且,窦娥得以平反靠的还是亲人手中的权利,要是换做他人,窦娥的平反还会不会发生我们不得而知,但窦娥的悲剧确实注定会发生的,因为这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而是黑暗社会长期养成的结果,同时也是作者对元代官吏机构怀疑态度的表现。这一戏剧性的结尾更加增加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性。结尾另外一个功能是,尽管窦娥的的命运悲惨,但跟关汉卿作品中大多具有顽强坚定意志,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人一样,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和崇高精神,显而易见,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贯穿这样的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由于关汉卿向往法正民安的社会环境,因此,其悲剧作品的末尾,往往会出现执法严明的“清官”,这固然是善恶各得其报观念的体现,但最令人难忘的,依然是他战胜邪恶势力的信念,是悲剧主人公敢于

抗争的刚烈品性,可以说,关汉卿是元代最善于以抗争激情感染大众的戏剧家。

《窦娥冤》作为元杂剧中一颗闪耀的蓝宝石,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起到了呼吁正义存在的作用,更让人对传统的“贞孝”妇德观进行了深思,它代表了关汉卿深厚广博的艺术修养,也体现了他对元代黑暗社会清楚的认识,是关汉卿众多优秀创作的代表,更是元杂剧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关汉卿以他“一空依傍”之笔,创作了“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窦娥冤》的审美价值,也就集中体现在它的悲剧美之中。窦娥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非分之想、过分之求的女性,是一个格守封建妇道的女性,是一个安于命运摆布的女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性,居然也不容于封建社会而含冤被杀。每一个读者和观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之震动,引发思考,从而感受到了悲剧之美。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无声无息而屈死者成千上万。而窦娥,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是在发出了悲愤壮烈的三誓之后而死的,这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妇女虽然遭受了千百年的压抑,而依然敢于抗争的精神。因此,这已不是仅仅令人悲悯的命运悲剧,而是充满着悲壮意义的社会悲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in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