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04 09: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同外部世界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据称,早在文明的初期,居住在当今中国的边疆居民,就同外来势力有了非常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接触。这些文化接触不仅来自陆陆,也有来自海上。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这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相容。文化传播和相容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过程。文化的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促成了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积淀。

由于各自都有着渊远的历史,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可以说在汉代就有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着之中有以为很有名的欧洲人叫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西方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之中,从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些快餐文化,好莱坞、走秀这些精神文化,到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世界中。

圣诞节可以说是国内最“火爆”的一个西方节日。其实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在欧美国家,圣诞节已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但是在毫无根基的中国,圣诞节绝却被一群自以为和西方人过当一个节日就能显示出自己的那多么大的优越感的众多无知儿童活生生地变成了“狂欢夜”,更可悲的是根据前新闻的调查,很多人连圣诞节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中国社会调查所目前公开一项调查表示,有90%的青年人表示今年会过圣诞节,37%的人表示同春节,元宵节一样把过圣诞节当成一种习惯。现在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等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火的同时,我国像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它们的味道却一年比一年平淡。在传统节日这块,西洋文化在神州大陆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至少在这快领域,文化的交融更多的体现成了侵占。正如著名作家流沙河说的一样,传统节日目前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可喜的是,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其实吸收外来文化而且会多少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比如之前提到的圣诞节,如果我国的传统节日保护得更好,这些洋节日完全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让外来文化的冲击起到补充的作用,而不是侵占。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圣经,那容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即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 有统治自然的权力;人与自然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这才能求得生存。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无对象的水平;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要达到中国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负载形式通常都是比较柔和的“琴棋书画”等“高雅”技术。而排斥经世

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 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思想家们都不愿意花力气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他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与战胜自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而中国古代思想家则不尽然,有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更主要的是天人协调说。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的规律,人也要服从这普遍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界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就是天人的协调,在这个方面西方的文化渗透就显然不像节日那样的深入,就好比如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即便在西方文化横行的今日,这方面依然如此。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所左右,它对于中国从古到今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儒家宣传“万般皆下品思想,唯有读书高”,但它所宣扬的书是四书五经,那些爱搞发明创造的人被称做是奇技淫巧,并被归类到地位低下的工匠行列中去。中国有许多古话,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等,所以有聪明才学的人都不以科技方面有所长为荣,那些不钻研做官技术而钻研科技技术的人永远不会得到荣誉,也进入不了上流社会。那些有文化的人无不沉迷于士大夫阶层所讲求的风流文雅,把时间花在风花雪月,吹拉弹唱,弹琴下棋,饮酒赋诗上。他们追求的是儒家所谓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才不会想到如何用自己的学问去帮助泥腿子们生产劳动。政府也对技术改进和发明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不在这些方面有所鼓励。在西方却不太一样,基督教讲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谁能创造财富,并施舍帮助穷人,谁就能进入天堂。基督徒是“一批指甲上沾着污垢的知识分子”,这种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从汉武帝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大思想家,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都出现在先秦时代,到了明清就更无足取,以后的中国学者,最擅长的是就前人的经典做文章,从书本到书本。这就说明了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对于人们思想的控制到了何种地步,而需要创新精神、挑战精神的科学就更加被深深地扼死了。

就上述的阐述而言,一个很简单的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因为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如此一来,导致西方文化在这些层次的“入侵”显得薄弱得多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对我国的文化是具有积极影响的。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弘扬自己的文化为主,在充分理解和客观看待的前提下,去选择西方文化的精髓,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之处,并加强对我们自身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样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的互相激动相互交织,华夏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壮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j5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