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的城原文

更新时间:2024-02-13 12:4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李氏家训

李氏家训

凡李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學必勤,动必端,言必谨。事君必忠吁,居官必廉慎,乡里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毋富而骄,毋贫而滥,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薄风,毋忌嫉贤能,伤人害物;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谲诈,饮博斗讼,毋满盈不戒,妙微不谨;毋坏名丧节,灾己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疾病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以供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勿忽!

篇二:说说霍邱的李家圩地主庄园1

说说霍邱的李家圩地主庄园(一)

庄园位置和建筑部分

一、位置及概况

地主庄园李家圩座落在本县马店镇以西约3公里处,是全国闻名的地主庄园。清光绪年间,曾挂过“双千顷”牌(20万亩)。解放前,土地占有面积居全国之首,其政治势力仅次于四川省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李氏家族从清咸丰初年(1851年)开始发迹,到民国38年(1949年),历经四世,称霸一方,残酷地统治和剥削农民长达100年之久。

二、庄园建筑

1、选址

据民国17年(1928年)《霍邱县志》记载:李家圩“咸丰中,首筑寨”。当时掌管李家财产的是李道南、李亚南、李图南弟兄三人,人们背后称他们“大老道”、“二老道”、“三老道”。他们十分迷信风水,在选择建圩地址时,遵循“靠山出人,近水出财,金银都归洼处来”的观念,将圩址定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平畈中央。背靠银珠山,面对马鞍山,东傍长山,西依煤山,且有泉水堰、煤山堰两溪,从东西两方汇流圩前,环李家祠堂,绕马鞍山东流入城西湖。风水先生称此处为“藏龙卧虎”之地。

圩址确定后,于咸丰六年(1856年)开工,动用数百名工匠,同时强迫4000多家佃户为其出工,烧砖瓦、挖濠沟、搬砖石、运木料,劳民耗资,历时10年营建,方告峻工。占地70多亩,有房屋430多间。佃户在出工建圩时,被冻、饿、累、体罚致残致死的无计其数。农民王会友和赵大体弱多病,抬不动石头,被李图南用铜管旱烟袋活活打死。百姓说:李家圩是用农民的白骨堆砌起来的。

2、布局

建国前,站在跑马岗上俯视李家圩,沟壑环寨、吊桥悬空,座北朝南一片青堂瓦舍。仔细看,一寨分三宅、一宅分四院,头门至堂楼一线串珠,五排房一幢高过一幢,真是门庭似海深,一道一门关。

每宅头门外,防卫濠宽两丈,深数尺。濠外边巨石护岸,濠内墙用丈余条石自水底垒砌,上接城砖高耸太余。砖墙上有卧、跪、立三排射击孔。在圩墙的东、西、北三面竖立6个炮楼,突出在墙外。炮楼三面都有枪炮眼,可供射击。头门楼屋顶上五脊六兽,正中间铁打的雄鹰展翅俯冲,呈抓鸡之状。门内开阔地南北宽180尺,东西长140丈。平时在这里训练家丁,午秋二季就成为收租场。

二门前围濠修成荷花池,养有“寿龟”,种植荷花。门楣上描金篆书“天荷仙府”四个大字,显示其“大雅脱俗”。紧靠门前沟坝口立有上马石,在此,武人要下马,文人要落轿。门砧立有狮子卧鼓、张口狮子、盘球狮子三种款式石雕。

第二道门楼与第一道门楼的建筑样式基本相同。

二道门两边的厢房、耳房,分别用作碾屋、牢房和护围亲兵以及族门远房亲戚的住宅。三道内别有洞天,按照封建等级制度设置不同功能特点的楼、堂、厅、阁和偏室、耳房、敞棚。三个院落内都设有上下书房,供少爷、小姐读书习字和

接待文人雅士,配有精美对联和字画,非常雅致。

以柜房为主的庭院,供管家和帐房先生居住、活动,在此存放契约帐册,以及作为接待商旅大贾,交谈经纪的密室。

东院三道门内建有戏台戏楼,常年供养一个戏班子(庆福班),为其一家一户演出。

还有接待佃户交租送课人用的敞棚,以及存放粮食和其它食品的仓房。 三个院子最后一进都建有正堂楼,是尊辈长者养尊处优的居室。正中一间供奉着李家祖宗牌位,宝鼎烛台是祭祀福禄寿三星及天地君亲师的地方。

每院正堂楼两侧建有东、西堂楼,是小姐们的闺阁绣房,并配有供丫环使女们居住的厢房,另有妾婢们居住的矮屋。

整个建筑布局对称协调,高楼矮屋檐牙交错。大小院内房屋都是出挑廊檐,通往院落的露天有路廊相连,或有腰门相通,廊腰缦回。此建筑形式夏避骄阳,即使滂沱大雨,漫地泾流,穿厅过院也不湿鞋。

天井小院严密紧凑,厅堂庭院大而不旷,布以花台、花池,雇用专职花匠栽培四季应景花卉。

圩内修有三口砖井,各有用途,东井供人饮用,西井饮马,院内井专供浇花。

3、建筑技艺

整个房屋建筑,都是驮梁起架结构,重梁木椽,笆砖铺顶。靠墙立柱一半嵌入墙内,一半露在墙外,呈弧形,并有铁制墙钩穿墙而过,巴结墙身。立柱油漆黑亮。

立柱下面有磉礅,既可以承受压力,抬高建筑物,又可以防潮。磉礅用青石琢成,有扁鼓形、长鼓形、方形、六角形,雕刻各种纹饰。

房内方砖铺地,砖的规格视厅堂大小,尺寸各异,或铺成斜纹形,线条直曲有序。院落用方石铺成。

各层廊檐下都有台阶,用坚硬青石琢成,宽50厘米,厚20厘米,长3~4米不等,从南向北2~7级逐幢增高。东院堂楼地势略高,台阶7级。西院堂楼地势较低,台阶9级。

在窗台以下为纯砖砌成的基础墙,石灰浆砌,横平竖直,做工精细,墙厚50厘米。窗台以上墙身是“金包银”砌法,俗称“里生外熟”。外墙只砌一条砖厚的墙面,白灰抹缝;内墙用土坯砌筑,坚固厚实,冬暖夏凉。

楼、堂、厅、室、厢房、耳屋,不论班挑翅角,一律都做有屋脊。脊座用瓦片线线砖砌成,脊身是空心面砖烧制的,脊的高矮不等。面砖浮雕各种花纹,脊帽出边走线,脊两端配有龙、鳌兽头。脊正中精塑多种狮、鹤等坐兽飞禽,十分壮美。

各道大门都是矩形,黑漆红堂,书刻“国恩家庆”、“人寿年丰”、“龙飞凤舞”等对联。厅堂多为六扇或八扇格子门,其他有月洞门、椭圆门、六方门、花瓶门,门页制作精美,上有龟纹、破冰等各式花纹亮格,中下部抄角、起鼓、丢堂、木刻花卉,加以彩绘油漆。窗户有矩形、扇形、圆形、六角形、菱形,窗扇制作的花墙丰富多彩。

在中院三道门内,又对称地分东西两院,门楼上有砖雕。西院刻“行恒”,东院刻“履素”,字体苍劲有力。中院大客厅对面的照墙上,刻有斗大的“知命乐天”四大篆字。此院落尚保存,较为完好。

民国元年(1912年),李渐亭投靠北洋军阀政府,通过贿赂,买到一个税务官的职务,在三河尖设卡,比其父辈更加残酷地搜刮盘剥,对来往于正阳关至河

南一带淮河上的船只,任意搜查征税。同时,他还当上三番帮会头子,勾结当地土豪劣绅,开烟馆、设当铺,榨取不少“黑心钱”。随于民国3年(1914年)在马店乡马井村(距西圩、老圩一公里处),又建造一座新圩寨(又称东圩、双圩),占地30多亩,双圩沟、双圩墙、双吊桥,独门入圩。圩四周设立雕堡,前后6层房、4道院,内有堂楼、客厅、书房、柜房、腰屋、花园等,屋内一律西式陈设,为李渐亭独家居住。死后由其子李希良继承。民国20年(1931年),红军曾围攻一个月未打开,仅将圩主李希良一人击毙。此新圩寨于民国37年(1948年)毁灭于战火。现仅存圩沟、墙基,圩内已成耕地,种植庄稼。

篇三:必修三,必背课文原文加注释

蜀道难 作者: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问你西游什么时侯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向西望着,长长地叹息。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4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5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78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

凝重,愈加深沉??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12

马嵬 其二——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

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

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

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0j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