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城市危机

更新时间:2024-03-05 08: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节 城市垃圾

一、城市垃圾概念: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城市垃圾的成分很复杂,但大致可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和可回收废品等。

食品垃圾:指人们在买卖、储藏、加工、食用各种食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这类垃圾腐蚀性强、分解速度快,并会散发恶臭。

普通垃圾:包括废弃纸制品、废塑料、破布及各种纺织品、废橡胶、破皮革制品、废木材及木制品、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和尘土等。普通垃圾和食品垃圾是城市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对象。

二、垃圾污染的造成的危害: 1

垃圾在堆置或填埋工程中产生大量有毒物质,严重污染水质。据调查,全国 60%的河流存在污染,氟化物严重超标,水体丧失自净功能,影响水生物繁殖和水资源利用。 2、对大气的污

在垃圾区,由于焚烧或长时间的堆放腐烂霉变,释放出大量含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粉尘和细小颗粒物随风飞扬,致使酸雨现象、扬尘污染频频发生。 3、城市垃圾引发的民生和政治问题

三、对于垃圾焚烧厂选址问题你怎么看? (一)针对“洋垃圾”入侵中国看法:

“发展中国家对于垃圾的处理技术本来就相对落后,加上经济支持不足,把垃圾输入到发展中国家,表面上是把环境污染转嫁到其他国家,实质上只是把船舵交给一个可能更不懂驾船技术的舵手手上,可最终大家还是坐在同一艘船上。” 如何理解以上那段话:

1、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进口废物的监管,消除“世界垃圾场”。

2、改变“世界垃圾场 ”的自杀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让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产品出口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3、建立中国特色的“绿色贸易壁垒”制度。通过提高门槛,限制破坏我国环境物品进口。 四、垃圾处理技术

1、分类回收与利用 2、堆肥处理 3、焚烧处理 4、填埋处理

问题:垃圾焚烧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烟气处理不当会造成更严重的二次污染 垃圾填埋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成本不断提高

五、垃圾分类案例

1、美国:垃圾分类深入生活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便利,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并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垃圾管理公司是一家全美闻名的垃圾收集和运输上市公司。

2、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

每家的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了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每条街边设有不同分类的大垃圾箱,有垃圾回收中心,专门收集分类后的垃圾。

3、日本:垃圾分类的典范

(1) 一般垃圾,包括厨余类、纸屑类、草木类、包装袋类、皮革制品类、容器类、玻璃类、餐具类、非资源性瓶类、橡胶类、塑料类、棉质白色衬衫以外的衣服毛线类。

(2)可燃性资源垃圾,包括报纸 (含传单、广告纸)、纸箱、纸盒、杂志(含书本、小册子)、

旧布料 (含毛毯、棉质白色衬衫、棉质床单)、装牛奶饮料的纸盒子。

(3)不燃性资源垃圾,包括饮料瓶(铝罐、铁罐)、茶色瓶、无色透明瓶、可以直接再利用的瓶类。

(4)可破碎处理的大件垃圾,包括小家电类(电视机、空调机、冰箱/柜、洗衣机)、金属类、家具类、自行车、陶瓷器类、不规则形状的罐类、被褥、草席、长链状物(软管、绳索、铁丝、电线等)。

①地方政府会在网站上公布详细的垃圾分类方法、丢弃方法以及收集各种垃圾的时间表,每个月还把这些资料发放到每一个住户的信箱。日本有家用分类垃圾箱,人们在家就可以轻易地给垃圾分类。

②日本民众自觉地服从政府的垃圾回收管理。比如纸类的回收,还分为报纸、杂志、饮料包装纸类、纸箱等,各家各户都会把这些纸类分类丢弃。

③对垃圾的处理有着严格规定。有些工厂还有专门把有机垃圾处理成肥料的大型设备,现在日本政府也在积极推广有机垃圾处理机,因为这样可以把蔬菜等有机垃圾处理成生物肥料或者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环境污染。 六、关于垃圾分类你有什么想法? “为垃圾买单”

台北市实行垃圾计量收费后,垃圾减量明显。

效仿台北的成功案例,我国内地许多城市也开始进行试点,如广州、北京、深圳。

广州每天大约会产生1.8万吨生活垃圾,经分类和资源回收后仍有1.4万吨的垃圾进入终端处理系统,与目前垃圾实际处理能力持平。目前绝大部分以填埋的方式处理,一部分进行焚烧。

七、城市垃圾的处理对策 1、城市垃圾资源化:

①加强我国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②征收城市垃圾费。③大力发展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 ④加强废旧回收,推动旧货市场的发展。⑤加强城市垃圾资源化治理。

2、技术的改进:

填埋技术、堆肥技术、焚烧处理技术的应用。对于一些密度小、体积大的城市垃圾,进行压缩处理,减小体积,便于运输和填埋。

3、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扩大融资渠道。

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配合政府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工作 。

第二节:城市交通

一、假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城市的拥堵?

原因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伴随机动车的快速增长。

原因二:城市规划不合理主流商业圈的集中。

世界城市规划格局无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一中心模式,另一种是多中心模式。 合理的城市规划应以主城为辐射中心,在主城附近规划若干个卫星城,每个卫星城又相对独立,具备较为健全的城市功能。

然而,单中心的城市格局在我国颇受青睐。 二、采取措施:一是“限”,二是 “扩”。 (一)限

措施一:交通拥堵税

推行城市:重庆、伦敦、新加坡

争议:征收交通拥堵税受到很多人欢迎,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因为收取交通拥堵费,无论

用何种形式,都是费时费力:是派员到场,在路口逐车收取呢?还是通过电子眼监控,事后将费用附加进车船税中呢?怎样收取、怎样监督,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也有人质疑所征得的税费能否用于发展城市公用交通事业。 措施二:错时上下班

推行城市:全国10个城市

争议:错时过后反而与公务人员时间叠加了; 车辆逐步增多效果已淡化。 措施三:尾号限行

推行城市:北京、成都、贵阳 利:(1)缓解局部地段拥堵。

限号以后上路车辆减少,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特定时段、特定进行单双号限行,可以较好地解决局部地段经常性拥堵的问题。 弊:(1)出行受限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

由于同一辆车出行受限的频率过高,所以也容易导致市民遇到急需用车的时候难以开车出行,从而会给市民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与不便。

(2)部分家庭可能会购买两辆车。

部分家庭可能会购买两辆车,以规避相关管理规定,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可能会大量增加。 (3)限制公众对所有物的使用权 。 单双号限行的实质,是限制了公民对所有物的使用权,使公民购买的汽车降低了一半的使用价值,等于贬值了一半。单双号限行常态化近似于对物权的部分剥夺,是违背法律精神的。 措施四:购车摇号

推行城市:上海实行拍卖汽车牌照;北京实行摇号购车;广州宣布限制每年新增机动车数量的政策

争议:缺乏公信力,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措施五:涨停车费

推行城市:北京15元/小时 深圳15元/小时 成都一环内10元/小时

争议:停车费涨价也刺激了逃避涨价的行为,违章停车现象大幅增加,加剧了“提价区”周边拥堵。是肥了停车场经营者,损了私家车车主利益;利于公款支出的公车用车,压制私家车车主用车。

其他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现行办法存在悖论

1、部分道路上禁止左转保证了直行的畅通,但增加了绕行的车辆,使行车延误增加,客观上形成了不少无效交通;

2、 加宽机动车路面缩小非机动车路面,机动车受益却挤压了“绿色环保出行方式”——自行车和行人的行走空间;

3、 一些路段允许机动车借非机动车道通行,方便了机动车却妨碍了自行车的通行,迫使非机动车走上人行道,步行人群的安全受到威胁;

4、 年年增加出租车投放数量,仍然没有解决市民“打的”难的问题,反而加剧了交通的拥堵;

(二)扩: “扩”就是把市中心人口向外分散,建卫星城,修环路,一环套一环,使城市的“大饼”一圈大似一圈 评价(争议):

1、不科学的城市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宋迎昌 说:“在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土地财政和权钱交易等利益驱动,规划控制指标往往成了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规划缺乏应有的控制性。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成了官商游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工程系教授丁立民说:“交通的发展要对人们的出行需求有更为长远的理解,这个定位非常重要,一个城市光靠大马路、大广场就能够让人们生活惬意吗?显然不是。”

2、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马光远 :“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关键还是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所致,因此,公共交通应提速,而不是私家车止步。”

(三)中国启动BRT建设

BRT是BUS RAPID TRANSIT的简写,意为快速公交系统或巴士快速交通。 快速公交系统是指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空间上,保持轨道交通特性且具备普通公交灵活性的一种便利、快速的公共交通方式。 公交方式的优点:是载客量大,单位人数占用土地面积小 三、成都的公共交通系统发展 1、地铁建设 2、二环路建设

配套措施:(1)免费公交;(2)轻微交通事故“快撤快处快赔”中心;(3)推出出租车“预约电召”。 四、世界其他地方的城市快速公交系统:

1、巴黎设置了480多条全天或者部分时间禁止其他车辆使用的公共汽车专用道 。 2、日本东京以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著称,其地铁轨道布局合理,密如蛛网。

3、巴西库里提巴市的公交专用道系统,这里的公交专用道系统被誉为世界上应用最为成功的快速公交系统之一。

讨论:全国多个城市的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的建立真的能改善交通拥堵吗? 第三节:城市住房问题 一、我国住房制度变化:

在住房制度改革前后,我国的住房经历了一个从“福利”到“商品”;从“公产”到“私产”;从“单位分房”到“个人购房”的转变过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住房公有制度,住房统一由国家和单位建造好后分配给职工来使用,收取一些象征性的租金,房屋的维修和管理也由房管部门和单位后勤来负责。在这种体制下,房屋属于国家所有,职工只是租赁使用者。

住房商品化改革之后,从总体上,房屋开始成为城市居民最大宗的私有财产,城镇住房供应从单一的政府保障向市场供应与政府保障并重过渡。 二、我国目前现行的住房制度主要有两种:

一是纯粹由市场供应的商品房。商品房是一种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产物,主要是针对经济收入较高的群体;

二是政府保障的保障性住房。

(1)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既体现了一定的市场化运作,同时又带有特定的政府保障色彩,主要面对的是城市中低收入群体;

(2)廉租房。是政府住房保障制度的直接产物,主要针对城市特困户群体;

(3)公租房。即公共租赁房屋制度,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承租者能够承受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及外来务工者出租,以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制度。主要对象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具有临时性和救济救困的目的。 公租房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需要随着制度的实施以及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在公租房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重庆。

(4)拆迁安置房,是城市化过程中国家为实现城市更新所带来的直接产物;

住房公积金是一种住房储蓄,针对的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人员。 三、我国现行的城市住房制度弊端:

1、过度地赋予了住房的经济发展功能,使房地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地位,导致我国的经济曾长过度依赖房地产。

2、我国在目前处于经济尚不充分发达,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发展阶段,却过度市场化,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 。

3、货币化分配不能到位,职工住房消费能力与市场房价严重脱节 ,工资的增长永远赶不上房价的上涨。

4、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够。 5、加大贫富差距。

6、土地出让制度存在较严重的缺陷 。

7、房改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极不合理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体制。 8、经济适用房制度定位模糊,管理监督失控。

四、产生的住房问题。

比如:房价居高不下,买房难,获取住房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住房紧缺。

那为什么我国房价会如此的居高不下,人们买房这么难?那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房价居高不下原因: 1、土地问题

(1)国务院颁布的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就明确规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需要征用土地的,一方面要妥善安置被征地单位群众的生活;另一方面,被征地的干部、群众也要服从国家需要。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定义 “公共利益”。只要是各级政府的规划,就都属于公共利益吗?有些规划明显是向某些群体的利益倾斜了。 (2)按照宪法,我国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体人民所有,但在实践层面上,城市土地已经被具有自身利益的各个单位分割了,这种格局实际上与 “全体人民所有”是尖锐冲突的。在目前这种土地出让制度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共同推高房价和地价。地方政府在房价轮番上涨中,通过土地净收益和各种名目的税费获益很大,但却没有将这部分收益还原于社会,特别是对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上。

(二)针对高房价,我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限价、限购、限贷。

1、限价令:当然,想让地方政府有调控的诚意是很难的,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改变土地财政的现状就意味着需要重新审视整个中国的财政体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关系,显然,这是不可能的。限价根本解决不了高房价这一问题的根源。其实从各地出台的限价的细则看,限价令的背后就是限购令。

2、限购令:大多数住房限购令都是主要区别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一套房和两套房。有户口的可以在当地买房,没有户口的就只能缴够一定时间的税才能在当地买房。如果说靠限购来抑制房价的上涨,即使是有用,也只会是暂时的。 3、限贷

五、保障性住房榜样,重庆

“重庆模式”主要是加大保障房的建设,而放宽商品房的管制。只要老百姓都有房子住,商品屋价格该上涨就上涨,第一次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了双轨制。

另外,在保障房的分配上实行宽进严出。公租屋住满五年后,才可以购买下来,而卖掉的话也只能用经适房价格卖给政府。

郎咸平表示:他个人认为在目前的房地产形势下,只有重庆模式才能拯救中国房地产。如果推动重庆模式,将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定,我们的股票市场也将慢慢水涨船高。 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2o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