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语录,当年明月经典语录

更新时间:2024-02-13 18:0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王阳明十大语录

王阳明十大语录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1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2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3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4

篇二:原来可以这样看历史-当年明月

原来可以这样看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

一位网名叫“当前明月”的明史讲述者自叙:“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他的这番设想果然得到证明,在新浪、天涯社区两个著名网站上,《明朝那些事儿》发布时的点击率均超过百万,受到热烈的追捧。

这位年轻的明史爱好者(因为他没有历史学家的头衔)凭着网络的手段,将发生在明朝三百年间的许许多多真实而生动的史实,一下子就把我们众多的读者带回到那风起云涌、波诡浪谲的年代。他在网络上从容地讲述明代的历史,不用权威和教授的口吻,不做不容置疑的结论和判断,当然更不用添油加醋胡扯瞎掰的戏说手法,而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其间不乏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现代的人文视觉,让读者感觉到亲切与亲近。简单的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以自己的观点讲述历史,并借用历史事件折射现实问题的故事集成。它的主线完全忠实于《明史》,从核心人物到重要事件,都是有影有形的,和所谓的戏说、大话很不一样。

但是仅仅幽默可能是不够的,至少不能足以打动上千万读者。最难得是他让我们看到一个朝代背后的东西。权利、欲望、人性、挣扎、责任、坚持、虚妄、贪婪、气节、正义等等。或许每个词语都能对应到不同的人,当年明月以娴熟的历史驾驭能力以及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力,揭开了一个个人物背后所隐藏的注脚。 其一,无上的权利,巅峰的富贵荣华,都不过是浮云。从明代开国功臣,到历任内阁首辅,名垂青史者有之,万世骂名者亦有之,但得善终者几乎没有。权倾一时的严嵩,也终究落得抄家,孤独乞讨而亡;聪明的张居正,也难逃抄家的厄运,儿子被逼自尽,子孙十几人活活饿死。如此者几乎是周而复始,终究难逃出仕为官、人生巅峰、家族没落的轮回。又如飞蛾扑火,明知前任,前前任的遭遇就是将来自己人生的写照,仍然前仆后继,该嚣张的时候依旧嚣张,该整人的时候从不含糊。或许这就是权利的魔力。

当年明月在后记中一语道破,“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其二,在谈到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当年明月总结为“气数已尽”。这是个很玄的说法,但似乎也很难找到比这更合理的解释了。在大结局最后一句,他用了同样也是开篇朱元璋登基时最后一段的一句话,“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出来混,很多事情莫不如此!

以前,一直误认为吊死在景山那棵歪脖树上的崇祯皇帝很是懦弱无能。其实不然,崇祯从搞定魏忠贤开始,就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才能,无论他怎么勤俭,穿补丁衣服,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是终究没能挽救大明王朝的灭亡。或者就是气数已尽,毕竟以前被那些当木匠的皇爷爷们耽误的太厉害了。虽然不能再回头,崇祯最终选择了一个留有尊严的方式。他终于解脱了。他也应该获得应有的敬意。

其三,当年明月在最后写到了徐霞客。这是意外的收获。而他只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给这本书一个完美的注脚。“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这个自幼极其厌恶科举考试,后来独自一人游历天下二十余年,走遍大明全部十三个省的徐霞客,却超越了所有的王侯将相,权利荣辱。只因为,他做到了他自己。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恰在于细节。历史规则和学者的结论其实都要靠细节来支撑,没有细节的历史是苍白空洞、缺乏说服力并让人厌倦的。由细节组合成人物性格和形象,组合成完整的事件和故事,历史就不再干瘪,而成为丰满而精彩的曾经存在过的真实了。细节让历史得到还原,还原了的历史才能让读者读出韵味、读出蕴涵、读出意义。每个爱历史的人,自会从中获得教益和判断。

《明朝那些事儿》虽不是历史学著作,只是对历史的讲述,但我以为,它给我们的远比那些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专家们声嘶力竭要证明的“历史规律”要有价值得多!

篇三:艺术人生采访当年明月全文字记录

艺术人生采访当年明月全文字记录

此时明月还未上场

朱军:接下来就要上场的这位嘉宾啊,说他的名字,我想大家不一定一下子能对上号,他的名字叫石悦,再告诉你们一个跟他有关的,当年明月,这是他书中的笔名。来,让我们掌声有请石悦先生。

此时画面为当年明月的照片

旁白:石悦,1979年10月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他是一个学法律专业的公务员,同事,也是一位从全新角度品尝历史的人。2006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发表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篇,文章还有一个副标题: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在我第一次接触历史的二十年之后,我开始动笔,写给我自己,也写给所有喜爱历史的人。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仅此而已。(屏幕右下角著名:——《明朝那些事儿》引子 画面转会演播厅

朱军:我刚才看见他以后,吓了我一跳因为我看他的书的时候,我觉得至少年龄应该比我年长才对,结果看上去,一看长张娃娃脸,我就纳闷儿了,你怎么就年纪轻轻的把明朝那点事儿弄个那么明白?

石悦:这是专业嘛,就像做节目是你的专业,写这个也是我的专业。

朱军:是你的专业,你是学什么的?

石悦:我是学法律的。

朱军:你看这也不是啊,你学法律的,你又不是学历史的。

石悦:算是业余爱好吧,不过只是业余爱好呢,可能这个占得份额大了一点,只能说这个是个意外。

朱军:从你的书里头我们能感觉得到,你这辈子应该读了不少书,所以就觉得跟你这个年龄靠不上。

石悦:这也是有原因吧,我小时候主要的兴趣呢,是读书。但是呢也必须坦率地说,不是说我想读书。这个主要是很早的时候,我爸呢,他这个懒得管我,这个索性就给你放家里,那么放家里呢,这样他这个也没什么事干,当年这个电视机呢,普及的也比较晚,我主要只好在家里找点事干。那么当时呢在他的书架上,主要摆的是两套书,一套叫《上下五千年》,另外一套叫《唐诗三百首》,我想来想去啊,读《唐诗三百首》实在是读不下去,所以只好读上下五千年(此时朱军笑)。所以我有时候感慨一下,如果当时我要读了《唐诗三百首》,没准今天就搞诗歌了。

再次进入旁白,屏幕上时08年以后跟明月有关的一些影像资料。

旁白:进入2008年,由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导演,石悦担任编剧的话剧《明》在国家大剧院首演,2009年,明月写下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笔,至此,他的处女作已取得了千万字的销量,青年成名的石悦,已成为很多年轻人励志的榜样。紧随而来的,还有报纸,期刊,杂志,和电视台的采访

出现当年明月《面对面》专访的影像资料

石悦:那个时候,我感到一种无比的喜悦。 采访者:喜悦。

石悦:我感到我在不断地向前进。有很多人会认为你现在没有必要每天写了,他也很难理解,你每天写对你而言有什么意义吗?我觉得有意义。

采访者:什么意义?

石悦:提醒你自己,你没有变。你明白自己的渺小,很多时候,你才能理解,才能继续去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情。

画面转回演播厅。

朱军:你到现在还是一个业余作家?

石悦:对,是业余的,现在在海关总署工作。

朱军:有没有想过要去当专业作家?

石悦:没有,我觉得很多事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兴趣去做,你投入的精力和投入的热诚可能会更好,也应该说也能够更投入,如果说你把它当成工作,那就很麻烦,你知道像做那个记者编导,他总要做命题作文,哪怕他不喜欢这个人,哪怕他不喜欢跟这个人交往的或者说交流的这个过程,他也得跟这个人弄下去,所以我觉得这是比较残酷的。

朱军:真的,把他作为一种来挣饭吃的工具的时候,可能就会失去那种激情。

石悦:很痛苦。

朱军: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文字为什么会那么迅速地被读者所接受和喜欢。

石悦:我倒是一直在分析(此时朱军“嗯”了一声,不过没有字幕),我觉得啊,很有戏剧性啊,因为现在所谓国学热、历史热嘛。大家希望得到一种愉悦的方式去了解过去的事情,这个但是问题是,当代人又比较懒,你别说文言文,你不学那个,你就是翻成白话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他也不看。但是呢,他偏偏又喜欢看这个东西,所以说呢用合适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然后呢可能还要加入一些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情感,这样的话我觉得可能会比较受欢迎。而且我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投入了一定的情感。这也是个很玄妙的事,因为我觉得很多东西,光是一个形式做出来,是不会……怎么说呢,不会经得起考验的。同样的东西,如果你把你的情感投入进去,它就有了一种性质,这个性质叫做灵魂。所以我觉得,是因为你把你的情感投入到你的东西里边,然后所有看得人他会有感受,有感受他就会有共鸣,有共鸣他就会喜欢。

画面转向观众鼓掌的场面。

画面转回。

朱军:那走到今天,你有没有回去谢过您的爸爸,感谢他当年把你关在屋里头,没有给你什么玩具。

石悦:真的是非常感谢他。但是呢,他也有个特点,我爸这个人脾气不太好,他每次看见我的时候,都不表扬我,肯定不表扬我。我记得有一次,是去年我回去,还跟我拍桌子,不要以为你小子现在什么什什么什么。

朱军:没什么了不起的……

石悦:你就敢跟老子这样说话。但是我能体会到,从他那几句话里面,我能感受到一点东西就是,我觉得他是为我而自豪。他为有我这样的儿子额自豪。他很感到骄傲

画面转向观众故障的画面。

画面转回。

第三次进入旁边,画面上是明月的影像资料

旁白:2000年,石悦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员,2006年3月10日,公务员石悦成为了当年明月。白天,他是在海关工作的公务员石悦;晚上,他是在电脑前书写历史的当年明月。两种身份的转换,带给了十月怎样独特的人生感悟?

画面转回演播厅

朱军:刚才说了都有一个规定动作,要写出2009年内心最强烈最深刻的那个感受的关键词。 。 明月开始写,片刻后将写好的字交给了朱军。朱军向大家展示。

朱军:这个在我的意料之外。认识,认识什么?

石悦:认识自己。这是跟我本人这个今年一个经历是有关系的。我今年呢,进了医院,动了一个小手术,是这个肾结石手术。进了医院他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你丧失了一切社会身份。医院,他是一个什么单位呢?他是一个让你认识到自己是个人的单位。因为它会告诉你这个结构,你的人体这儿有问题,哪儿有问题,把你当部位构解出来。我记得当时我做B超的时候,是一个老大夫给我做。我是先背着,背对着他,他给我做这个。然后他说:“翻身”。我就翻身,翻身正对着他。他说:“你是不是前几天上《面对面》那个?”我说:“是啊是啊是啊。”他说:“行,趴下,再翻另外一半身。”然后弄完了,他就说:“你不行啊,这么年轻,又有脂肪肝,又有肾结石。”我脂肪肝很严重。然后拍了拍我肚子,“减肥啊!”简单地说,对他而言,你是病人,你就是个病人。

朱军:你就是个病人,很简单很单纯。

石悦:对。这个我是这么想的,因为以前说很多人可能看你的书,他可能看你的节目,或者他觉得你写得很好。只是因为你在这方面有才能,在我自己看来,很多人太

过高地看待自己。原因就在于,他平时听了太多吹捧他的话,因为你有着某方面的资源,你有很多人的尊敬,你有着媒体铺天盖地的说你吹捧你,你就会当真,你就会认为那上面那个人就是我,他的水平和他的技巧和他的能力没有任何变化,但他却错误的认为自己有了很多变化。他错误的认为自己就是像别人所说的那样,我的一举一动都是正确的,我的每一个判断都是正确的,我的每一个想法都是正确的。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更重要的是不会有人在你面前说,你不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哪?不在于说你飘起来,而在于说如果你飘起来,总有一天你要落地的。

朱军:会摔死的。

石悦:哎,对,得摔死。我可能明年、后年还会有一个写作更厉害的,然后他可能销量更多,可能两千万,三千万。这个都,这个我觉得都很正常,我觉得我也坦然接受。有个人跟我讲过一句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话——没有只升不降的波浪,所以你有升起来的那一天,你就一定有落下来的那一天。所以呢我觉得,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非常深刻的认识,就是:别把自己当回事儿。

画面转向观众鼓掌的场面。

画面转回 朱军:我非常赞同石悦刚才说的这番话,我们也经常会说,但是我们有另一种解读,我可以跟你一起分享,我时常会告诫我自己,当别人都拿你当回事儿的时候你千万别拿自己当回事儿,当别人都不拿你当回事儿的时候你可一定要拿自己当回事儿,对不对?

明月:对。

朱军:真的,来抽一个。

石悦(读纸条):请用一种颜色来描述2009年你的心情,你会选择哪种颜色?红色。 朱军:红色?那么热烈的一个颜色?

石悦:对,每次看到红色的时候,我就觉得它是一种向前的颜色,我记得我在我书的后记里面,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我说要跟自己说,这个世界很美好,很光明,很有希望。但是这句话不要在你特别高兴的时候说,要在你对这个世界感到很绝望,很灰暗,很阴沉很没有希望的时候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5j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