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全集

更新时间:2023-10-21 01: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4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1、时评两篇

学习目标

1 、了解时评的写作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结构、思路,评价作者关注的社会现象,领会并学习时评精练的语言;

3 、掌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运用;

4 、对作者的观点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社会上的一些反常现象能给予理性的分析,能正确处理生活中情与理的矛盾。

课文解读

《车队与红灯》的作者善于 “ 小事 ” ,展开评论,挖掘出 “ 小事 ” 中蕴含的重大意义。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取材于百姓的曰常生活,揭示月饼消费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有力地论证了 “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 的观点。

学习设想

一、课前预习:

1 、速读时评两篇,找出每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2 、梳理并列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3 、试分析文章是如何分析、论证观点的,简单评价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4 、总结这两篇议论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各有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阅读文本,请找出每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中心论点。 三、研读文本

1 、作者写《车队与红灯》时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作者是如何分析此现象的? 2 、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评价课文的逻辑思路。 四、归纳总结

1 、这两篇议论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各有哪些特点? 2 、这两篇议论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两篇议论文在写法上都采用乐 “ 以小见大 ” 的手法,喜中带忧,旨意深刻。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课外参阅有关的报刊杂志或关注电视热点节目,关注社会新闻时事,捕捉生活素材,深厚社会积累,丰富个人人文素养。

2、论 “ 雅而不高 ”

学习设想 一、整体感知

阅读文本,思考本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1

二、研读文本

1 、作者如何使文章绘形显理呢 ? 2 、文章论证方面有何特色? 三、拓展阅读 就本文展开联想,重新观察、搜集尽量多的类似现象,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

1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 、原文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3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与建议? 4 、其他方面的观点与见解。

第二单元 议论文 4、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一、 学习 目标

1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分析现实的能力。

2 、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品味本文形象而严谨的论证语言。 3 、联系学生的切身感受,增进学生对中国=的感情。 二、 学习 步骤 (一)导入

(二) 学习 环节 1 、写作背景(略) 2 、重点字词(略) 3 、整体感知课文

从议论文结构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4 、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后练习一、二。 明确(略)

5 、梳理文章脉络。 三、总结。

5、拿来主义

教学设想: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先生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领会文中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尖锐、幽默及诙谐的语言风格;学习其形象化的说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问题点拨法及读练结合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课时安排:2课时

2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并解题。 2、 熟读课文。

3、 解决字词音、形、义上的问题。 4、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第二课时:

1、 从研习因果论证方法入手,分析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2、 从研习比喻论证方法入手,分析如何实行“拿来主义”。 3、 阅读与口练:

⑴ 阅读有关的“软力量”战争的资料

⑵ 结合自己的感悟,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谈谈在新形势下自己对“拿来主义”的看法。

4、 作业:将自己所思考的“新时期的“ ‘拿来主义 ’ ”形成文字,写一篇短文。 5、 课后记。

6、善良

一、 学习 目标

1 、了解王蒙及其善良哲学,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2 、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3 、学习课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二、 学习 重点: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培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学习 步骤: (一)作者简介(略) (二)写作背景和意义 (三)文本分析 1 、梳理文章脉络: 导入善良话题

批驳对善良的错误理解 善良的力量与凶恶对比 善良的本质 呼唤善良 2 、重点分析

( 1 )分析第三、四段写作技巧。

( 2 )分析作者在第三、四段连用五个问句的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3 )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并分析其作用。

( 4 )找出课文中 “ 善良 ” 与 “ 凶恶 ” 的对比并谈一谈对比在论证中的作用。 四、课后拓展:让学生谈谈有没有因为善良而被欺骗的时候,请大家说说对善良的看法。 五、作业:推荐阅读:王蒙《我的处世哲学》

3

第三单元 小说

【教学目标】

1 、细致揣摩作品,领悟文章深邃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 2 、学会鉴赏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描写。 3 、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习写作书评。

4 、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研究性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强调整体感知、领悟课文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深刻内涵,强调多种表现手段与文章主旨的内在联系。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课时安排】

《宝玉挨打》3课时、《阿Q正传》3课时、《变形记》2课时、《失街亭》2课时、《棋王》1课时、表达交流活动 1 课时、《采尽百花细酿蜜》 1 课时(对《三国演义》和《呐喊》进行研究性阅读指导),书评 1 课时、《红楼梦》导读 1 节 ( 如果课时不够,就先保证基本篇目的教学 )

【单元导读】

“ 基本阅读 ” 三课。 “ 扩展阅读 ” 两课。

“ 推荐阅读 ” 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下面是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概述。 《宝玉挨打》主要表现新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本文通过对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描写,揭示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社会背景,同时也展示了相关人员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逐层递进的情节设计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都写得非常出色。

《阿 Q 正传》是传统课文,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是要掌握的重点。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思想行为的方式,即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实质上是自欺欺人。阿 Q 在现实生活中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永远得意,就因为他用了这种行为方式的缘故。

《变形记(节选)》的作者卡夫卡运用了表现主义手法写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情感流动过程,展现了格里高尔悲哀的 内心世界。

四第四单元 文言文

14、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 、能够归纳出 “ 疾、止、见、过 ” 四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 “ 无乃 ?? 与 ”“ 何以 ?? 为 ” 。

3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4

1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2 、对孔子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 1 课时 【 学习 过程】 一、导入 1 、孔子介绍 2 、背景介绍 3 、解题

二、学生翻译课文,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 1 )把握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见辅助课件)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无乃尔是过与? ② 何以伐为?

③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④ 君子疾夫舍曰 “ 欲之 ” 而必为之辞。

⑤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讲解课文

四、评价孔子的政治主张 五、结语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 “ 当仁不让 ” 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六、布置作业:背诵

寡人之于国也

【 学习 目标】

1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 , 归纳多义词义项 , 了解某些句式。 【 学习 重点难点】

1 、孟子和孔子思想的传承

2 、辨析多义词:数、兵、直,掌握文言句式 3 、孟子语言的雄辩风格 【课时安排】 2 课时 【 学习 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 、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 、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二、导入新课:由成语 “ 五十步笑百步 ” 这句话的出处导入 三、介绍作者、作品。 四、文章梳理问答。

1 、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2 、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7r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