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培训论文

更新时间:2024-05-10 13:43: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中学德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摘要】新时期农村的德育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加强农村中学德育教育,首先要明确德育的内容,树立德育核心的教育理念,规范自主的制度建设,整体育人的队伍建设,学校大德育环境的建设。要完成德育要求,加大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力度;培养一支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队伍,增强学校德育力量;加大学生社团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家校联合,形成合力,并借助社区教育,营造立体、多层次、宏观的学生德育体系。 【关键词】农村中学 德育 方法 途径 【主要内容】

一、农村中学德育的现状

(一)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交通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与教育方式,学校相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水平。

(二)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停滞不前,难以有所突破。在当前影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社会因素;二是人的素质因素。经调查,在学生中进过网吧、游戏厅、舞厅、录象厅、桌球室娱乐过的占43%,70%的学生有自卑感,85%的家长有不同程度的封建迷信和重男轻女的思想,85%的村庄存在赌博现象,有37%的家长参加赌博,因而,在学校里,这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小学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0%,高中毕业仅占10%左右。加之农村信息闭塞,教育观念落后,16.2%的家长认为送子女到学校的目的就是给学校帮看管,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在一年的时间里,以5%的家长从未主动与学校联系过,相当部分家长对子女在校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造成家校联系脱节。 二、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的内容 1、树立德育核心的教育理念

从办学思想和理念上把握德育的核心作用,从课程建设的整合中体现德育的核心作用,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发挥德育的核心作用,从学校的管理整合中巩固和发展德育的核心作用。 2、学校大德育环境的建设

以新的校园硬件建设为契机全面设计、建设并完善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

3、整体育人的队伍建设

确立德育工作是各项工作的核心这一理念。从抓骨干到抓全员,根据工作的不同要求,充分发挥德育三支队伍即以班主任为主的骨干育人队伍,以中层干部为核心的中坚育人队伍,以全体教职员工组成的全员育人队伍的作用,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育人体系。

4、规范自主的制度建设

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网络,建立值周制,由值周班对在校学生的几乎全部日常行为自主管理。

三、农村中学德育的方法

(一)加大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力度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骨干力量。如何带领班主任走向专业化,这是我们农村学校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大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力度。可以制定《班主任专

业化发展档案》,人手一册,以班主任为主体,学校为自培阵地,通过班主任发展专业计划、自学自评、集中培训、教育故事和案例评析等活动,促进班主任不断的反思、研究自己一班集体教育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培养一支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队伍,增强学校德育力量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教师队伍建设要本着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一方面要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帮助其总结、提高。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更多新的内容。

(三)加大学生社团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组织,也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团支会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竞赛,激发学生自主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的龙头作用,落实德育工作。学校支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工作的领导、帮助与督查,除认真抓好学生“一日常规管理”、 “升国旗”、“国旗下讲话”、“法制讲座”等常规德育活动外,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尊老爱幼、义务活动等,在多样化、丰富化、经常化的活动中,展开、充实学校德育工作。 (四)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可以开展“快乐?养成”主题活动,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开展德育研究。每周一班会课的前30分钟为“快乐?养成”教育活动时间,分为快乐十分钟和学生养成教育点评20分钟两部分。 “快乐10分钟”,学生自导自演,或唱歌、或跳舞、或乐器、或小品、或相声、或知识抢答等,展示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自主、自觉意识等,放松一周学习的压力和疲劳,口号“快乐10分钟,愉快又轻松”。 “养成教育”20分钟点评,由各位班干部各自依次总结当天的工作,总结工作时,必须指出在各种良好习惯如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礼仪习惯、守纪律习惯养成中,哪些学生做得好,哪些学生做得不够。做得好的加操行分给予表扬,做得不够的要减操行分,提出善意的批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让学生在自主的管理和评价中自觉地促进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农村中学德育的途径

(一)发挥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作用

学校要因地制宜,利用每周的校会、班会、周会、思品课,选择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

育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低起点、系列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科任教师注意文以载道,重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会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互助合作,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能力。

(二)建立学校、家庭长效联系机制,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实施德育

要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成立 “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聘请教育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为学生家长进行教育经验讲座、疑难问题解答,向家长宣传现代教育理念,使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职责。

(三)通过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营造学生德育宏观环境

开展社区教育是实现三教结合、加强青少年德育的有效途径。社区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光靠学校和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生活在社区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正如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的“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校内外协调一致的德育工作网络。”各地成功的经验表明,要真正实现社区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必须重视社区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的地位。

总而言之,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这需要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这样才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德育科学导论》,莫狄,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2、《教师德育积极性及其调动》,杨炎轩、杜时忠,煤炭工业出版社《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 第10期。

3、《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德育反思》,黄书光,煤炭工业出版社《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 第10期。 4、《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方法和艺术》,赵玉生、王海霞,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7月。 5、《精神文明纵横谈》,文选德,湖南出版社,1997年4月。 6、《‘五根’并育 着力提高学校德育实效》,苗成彦、刘超元,煤炭工业出版社《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 第10期。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8、《国外中小学教育面面观》,克西斯曾特密哈里拉森,2000年4月。 9、《坚持与时俱进 推进德育创新》,丁伟丽、姜波,《班主任》2005年 第9期。 10、《现代教育思想专题》,方晓先,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9p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