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国卷高考作文材料解读及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24 10: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词化育后代

——2017年高考全国2卷高考作文

一、原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诗词材料作文审题要点

1.读懂诗句,分析深层意义(如比喻、象征义等) 2.分析重点词语,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理清材料内在、外在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互补关系),整体阅读。 4.因果法分析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类比联系生活。 三、审读材料 1.读懂材料 (1)审清材料:

选材:中国文化中的诗词文化,“化育后世 ”的六个名句。 (2)审清关系:

六个名句(并列、互补)→化育后世

(3)思考材料:六个名句说了什么?从哪些方面“化育后世”的?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思亲、乡愁、家国情怀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特立独行、内在修养、豁达自信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位置与格局、远大理想、社会责任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正视现实、责任担当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立足当下、坚定自信、责任自信 (4)提炼关键词: 第1句关键词:自强 第2句关键词 :思乡

1 / 13

第3句关键词 :内在美、自信 第4句关键词:眼界、视野、远大理想 第5句关键词:正视、敢 第6句关键词:风流人物、今朝 (5)审清要求

任务要求:六则材料,至少六个话题

①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提示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触 ②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要求根据名句内在联系进行组合运用。 ③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2.确定立意

①⑤:自强奋发、敢作敢为?? ③④⑤: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 ①③④: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 ②⑤:家国情怀、社会现实?? ③⑤⑥: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 3.拟题

胸怀天下、直视人生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自强勇敢,方可成就强大自我 内外之美,绽放中国耀眼光彩 若为成功故,君子当自强 四、范文

1.长江后浪,今朝风华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在这片土地上曾孕育出了许多英杰。同样地,作为“长江后浪”的新时代的年青人,更应该助力发展新中国,展现“长江后浪”的风华。

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强不息助国昌。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不仅是衡量个人品质优劣的凭据,更是展现一个国

家精神风貌的重要因素。谭嗣同冷面刑台,“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慷慨陈词彰显了一个民族的自强精神;国学大师季羡林从容面对他的“牛棚十年”,用自强不息的人生准则书写了自己的百年人生。我们作为时代的后继之人,更应该学习并传承前贤的自强精神,密切关注科技发展的前进方向,用每一个人凝聚起来的自强不息的雄壮力量,推进祖国蓬勃发展,为祖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尊自信报国强。

易安居士曾作诗:“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万花丛中,我们也许是其中最不起眼的几朵,但何须在意那些有着出众样貌的高贵的花呢?无论那些花多么明艳动人,我们都要时刻保持着自信的姿态。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将他搜集的砖铭、古陶、壁画、石刻等文物

2 / 13

古迹上的符号、图形和文字汇编成《天书》,让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活水长流。复旦附中才女武亦姝更是将新一代年青人的自信很好的展现了出来,面对劲敌,万人瞩目,她以散发着无上自信的姿态赢得了胜利。中华后辈敢争先,用自信创造未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英勇无畏正国风。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 敢当。“鲁迅先生如是说。辛幼安21岁参加抗金义军,《美芹十论》和《九议》展现了其英勇无畏的气魄,穷其一生,力主抗金。再者,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一个个凝结了中华民族英勇气魄和高尚灵魂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人们记得他们的年轻,记得他们的伟迹,记得他们的无悔生命永垂不朽!同样年轻的生命,他们可以用热血书写出不一样的人生光彩,我们又何尝不能像他们一样英勇无畏?我们后一代人应敢于正视,敢想,敢说,敢做、敢当,方能为国风兴振尽一份绵薄之力。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身处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的我们,要以自强、自信、英勇无畏的面貌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用年青人的蓬勃朝气振兴民族的未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长江后浪;观兴振国邦,只览明日盛世风华!

2.做一位君子

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君子的观念出现在中国各家中。孔老夫子在《论语》就多次提到了君子一词。在古代君子是德才兼备的代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其追求的理想人格。身为中学生也应当具备君子的品质,做一位正真的君子。

做一位君子当自强不息。《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名垂青史的君子莫不都为了自己的追求而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司马迁忍辱含垢接受宫刑,为完成父亲遗愿,他自强不息,刻苦奋斗,他大笔如椽,发奋而作,才最终写出了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做一位正真的君子必应自强不息,刻苦奋斗,若是言行不一必定不会成功。

做一位君子应当敢于正面人生。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做一位君子也应当如此。孙中山发起的反清革命运动不断失败,但他用于正面人生,勇往直前,越挫越勇,再接再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创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张海迪自幼患小儿麻痹,下肢瘫痪,面对这样的人生她选择积极面对,她凭借个人毅力,自学了多种语言,并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在医学方面有很杰出的成就。人生中难免会有许多的不美好,但君子应当敢于面对,勇往直前。

做一位君子应当不断充实自己。魏源曾说过:“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君子当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这也是我们应当做的。俗话说:“学到老,活到老”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事就必需要不断的学习,这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的更加开阔。魏源作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不断学习西方的文化制度等,一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做一位正真的君子。

毛主席曾说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身为中国未来的花朵,应当要做到自强不息,直面人生,不断学习,正真拥有一个君子所应当具备的品质,正真实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豪情,做一位真正的君子。

3 / 13

3.做大写的人

“人”字,一撇一捺,表现的是人格的张力。而人自然要顶天立地,做一个大写的人,不枉来这世间一遭。我认为,做大写的人,要有敢于正视的勇气,接纳开放的心态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做大写的人,要有敢于正视的勇气。

鲁迅先生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感想敢说敢做敢当。做一个大写的人,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才能看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此来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依据。倘若一个人不敢正视自己,只活在自己为自己营造的幻想乡,这样的人难以被社会所接纳,所做出的行为也可能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与经验,往往无法取得成功。加拿大魁北克建筑大学在设计桥梁时,没有正视自己的建筑水平,盲目的提出全钢铁衍架桥的构想,最终桥梁倒塌,仅84名工人生还。他们的失败,很大程度是缺乏敢正视自己的设计与建筑水平的勇气。有了敢于正视自己的勇气,做事就会实际慎重,做人也是堂堂正正。

做大写的人,要有接纳开放的心态。

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交流越来越便捷,而那些能够迅速获得利用信息的人就可能成为时代的宠儿。魏源说过,受光于庭户照一堂,受广于天下照四方。一个人有了接纳开放的心态,对外界的批评指正就可以客观的对待,更能够迅速吸取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大写的人。而如若故步自封,在常人看来便是偏执,甚至是癫狂,自然无法成为大写的人。中国民科界“赫赫有名”的雷绍武,被无数拥护者成为雷老师,在无数报刊论坛上阐述自己反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观点,大肆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连法拉第也予以否定。但他从来不接受系统的物理学习,认为别人都是错的。这样的人以旁观者看来,简直是精神障碍的患者,人格也是相当渺小。因此,若想要成为大写的人,接纳开放的胸怀是必要的。

做大写的人,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于常人来说亦是如此。想要做大写的人,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想着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己,磨练自己的人格与品质。被粉丝们成为“神主”的zun,在日本工作的前几年时,常常受到公司同事的排挤。但是他没有应此消沉放弃,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自强不信,最终创作出《东方project》,创造了一代神话。而他本人,也被粉丝看做了人格的模范。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人在精神上就是充实的,人格也是强大的,自然也是大写的人。

有了直视自己的勇气,接纳包容的心态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的人格便会伟大起来,人,自然也是大写的人。

4.做国之脊梁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中国人再也不是当年的东亚病夫。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应该树立做国之脊梁的远大抱负。

做国之脊梁,需要我们自强不息。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该自我力求进步,发愤图强,不可懒惰成性。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只有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努力拼搏,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攀上人生的新高度。巨鹿之战中,项羽面对前方强大的敌人和

4 / 13

作壁上观的盟友,没有恐慌、畏惧,而是带领着几万士卒破釜沉舟,用以一挡百的气势,最终最终击退了兵力达数十万的敌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鲜活例证。

做国之脊梁,需要我们心忧天下。

个人的命运和祖国、民族的命运总是紧密相连的,国既衰,民亦不免矣。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把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话,那么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国家也一定会繁荣昌盛;相反,如果人们做事只为自己着想而不考虑他人的话,那么贫富差距就很可能会拉大,社会发展变得畸形,而国家也就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因此,编撰过《海国图志》的清末著名思想家魏源才大声疾呼,“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为国家、为社会做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我们今天更要把它传承并弘扬下去,这一点在现代中国的转型时期中尤为重要。

做国之脊梁,需要我们抓住时代机遇。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不应该沉湎于过去的荣光,也不需要展望未来的美好,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在世界上已经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年轻人也拥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快递、创业咨询、共享经济?一个个新行业、新工作不断涌现,这就是社会活力的象征。面对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发挥自身优点和长处,成就人生,做国之脊梁。

自强不息,心忧天下,抓住时代机遇?这些都是成就国之脊梁所必不可少的。机会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年轻一代要不负历史的重托,不负国家的期望,不悔个人的理想,努力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就国之脊梁。

5.自是花中第一流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李清照的一句词,也不愧是李清照的词,写出了李清照的独特心性和不俗气质。何必去寻求和别人一样浮华艳丽的外表,没有脂粉钗裙,我自有我的一番理想和志趣!当别的女子还在闺阁描眉画鬓的时候,李清照已经在读四书五经了。当别的女子穿针引线做女红的时候,李清照已经在吟词作赋了。当别的女字柴米油盐的时候,李清照已经牵着丈夫的手行走在金石古玩的巷尾街边了。所以,李清照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一代女词人,而其他“浅碧深红”淹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人和人是相同的,但是又是不同的。在众生当中自然有大多数认可夸赞的地方,但是你是否要和它们一样呢?李清照的回答是——不要!

而要有对独特自我的认可和自信!

希腊神庙镌刻的铭文就是:认识你自己。意在告诫人们,不要被外在世界所迷惑,要反求诸自己的内心,不断认识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只有独特的自我才是无人能匹敌的,这与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异曲而同工。

对独特自我的认可,可以不畏惧流俗,就像李清照一样。更可以成就一番伟业。比如说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当遵义会议确定了他的绝对领导地位的时候,他写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抒发的正是自己在这纷乱的时代中独特的自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

5 / 13

责任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鲁迅面对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局面,团结文化战线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笔作武器,敢于揭弊;也勇于解剖自己,对国民劣根性而痛,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担当。有人批判现如今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钱理群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我们不会忘记“耶鲁哥”秦玥飞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农村,做一个村官;不会忘记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工作者,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会忘记中国维和人员奔赴战乱国家的战场一线,用行动争取和平;不会忘记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几十年内无偿提供给贫困国家而不计个人报酬??

扎克伯格在回到母校演讲时说,FACEBOOK有志创造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就是命运共同体,气候变化与你我相关,基因组全球共享为治愈某些病症提供契机。中国致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一个大国立于民族之林,也离不开格局和担当。

12.“敢”字为先,风流再现

风流人物在当代为何难以寻觅?为何责任和担当在日常渐渐缺席?我们丢掉了什么?惟一“敢”字而已。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知识占有量都不逊色于以往的大师,但当代的大师和风流人物却渐渐难觅踪迹。因为缺失了“敢”。鲁迅先生笔下之不敢正是现实写照。我们不敢于正视自己、社会,只是用功利层层包裹自己虚弱的内核。这样的时代又怎能期待着风流再现?欲见风流,必要先“敢”。

松开囚禁的锁,让自由引领灵魂自省。

时时约束,处处限制,最纯真的生命也难免于被功利同化。孩子的时间都被课外班、补习班所挤占,自己的时间也流于无益的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可期望孩子能突破重围正视自己?规矩,为约束提供了教鞭,失去了自由的孩子只能被同化。没有犯过错的孩子,又怎会懂得承担自己的过错?救救孩子,不只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而是救救未来。我们怎忍心见到如此瘦弱的脊梁扛起未来的重担?不敢正视自己的人,知识占有再多,也无异于社会的蛀虫。而东坡在人生最低谷处仍能解放自己的视野,敢于正视自己,终在黄州突围后成为“千古风流”。欲风流,必敢正视。

伸出助力的手,让“敢”推动责任担当。

我们总是在逃避着正视自己和社会。我们太想要逃避。亦步亦趋中我们谁也不想做出头之鸟,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扛起来。我们难道忍心见到,小悦悦在马路上被车轮碾过,路人却只是旁观?难道忍心见到,老人在马路上跌倒,他人却因怕被讹而无人搀扶?难道忍心见到,共享单车作为带来便利的工具,被肆意的破坏和偷窃?不,我们不能。但我们却在旁观。因为不敢。那么,如果无法完全战胜怯懦,何不一同携手,每个人互相推动,让责任和担当在社会蔚然成风?社会的进步绝不会得益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知道会因此陷入困境却义无反顾的那些“敢”的人。敢承担,方有风流。

张开勇敢的翅膀,以“敢”克服自己的怯懦。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者,就是敢于承担。承担自己的命运,也承担社会的重担。若无陈寅恪先生

11 / 13

几近失明又身处漩涡但仍担负文学发展,何来诸多关于诗词的传世著作?若无蔡元培重压之下仍为教育而行动,何来北大今日的辉煌?他们用敢做,成为了传世之风流人物 。而今已然没有了社会的压力,何不就此抛却逃避之意,鼓励自己,用勇气克服不敢,以让风流再现的豪气处世?

敢于正视自己和社会,用“敢”让责任和承担在社会传播开来,敢于化“不敢”为“敢”,才能让国之未来更坚实。

若此,风流人物,应在今朝!

13.筑梦中华 舍我其谁

文化为大国复兴的原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当有此担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粹粕并存优芜互见,终能一脉相传,滋养后世。无论是清泉还是粪水,当各有优劣之处。世上也并无一厢情愿式的纯净与美好,面对传统文化之时,也必然会存在墨守陈规者以至于抱残守缺,也一定会有如临大敌者不免矫枉过正——这原本也无可厚非。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颇具奥意,时事与时人,却常有“一把火烧掉大宅子”之类的主张。本人以为不然,如何面对,略有浅见。

首先要有自信。今天的中国人,不自信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某种程度上比百年之前尤为严重。是凡中华文化中与友邦相牴牾的,必要先反恭自问三省吾身,必要达到那个见贤思齐的境界,本人所处的教育行业尤甚。其实外来文化大可借鉴,而没必要妄自菲薄,否则如邯郸学步,悔之晚矣。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自己的是不可替代的,人如此,文化也如此。如同易安词中咏桂花句意,“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所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自信,才不盲从。

其次要化神髓。传统文化对今日的我们来说,弃其糟粕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取其精华。熏陶浸润,如鱼得水,厚积薄发,根能深入叶才能茂盛。其实文化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毕竟是先有了人,才有文化;人有差异,文化必不相同。所以,以自家文化为精神故乡,是必要的,也是美好的。总是浅尝辄止,必难体验到“月是故乡明”。

还要能有胸怀。受光于庭户只能见一堂,受光于天下才能照耀四方。有什么样的高度,就有什么样的见识。中华文化历来都容纳万端为己用,可谓是大有胸怀。不全盘接受,不固步自封,为我所用,去芜存精,当是正道。今天过个洋节就能导致文化的缺失,那么存亡续绝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轻易和大众化了?

最重的是,要能担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有那些批判儒家百般缺陷的时间,不如修炼自身品质,让自己与夫子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大厦将颓,我为独木。义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批评者,不因噎废食;反对者,能乐见其成。传承不是复古,创新不是破坏。不偏为中,不易曰庸,中庸者,恰到好处而已。在最好的时间遇到最好的人,就是最好的故事。在当今文化传承过程,做了该做的事,就是最好。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时代召唤声起,君子当自强不息。筑梦中华,风鹏正举,我辈须有功于后世。

12 / 13

14.燕雀心态与鲲鹏境界

鲲鹏一跃九万高空,而燕雀不过蓬蒿之间。正所谓“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视野往往决定了见识,胸怀常常影响着格局。

山高入云,与其近观,不如俯瞰;海阔接天,与其视下,不如眺远。由此我想起北宋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其实是期许能够放开自己的胸怀,去爱这个世界。

然而当下我们却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犬儒主义者”,更多的则是“燕雀主义者”。 虽然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但是真实的境况却是:诗不知远在何方,而眼前却只剩下了“苟且”。君不见因为座位而慨叹“坏人变老”,因为“扶与不扶”而陷入全民集体纠结;君不见地沟油污染了多少人家的餐桌,共享单车某些人居然也在努力“私享”;君不见有人台面反腐台下贪腐而满壁“辉煌”,也有因为权力离婚而不离家的“奇葩”??

我们许多人恰如一只萤火虫,只想照亮自己,同时也以为人人都是萤火虫。

然而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越想利益到自己,却越会损害到自己。正如《大学》所谓“货悖而入,亦悖而出”,又如《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一切都源于因“短视”而急功近利,正如燕雀视野的限制和心胸的偏狭,自然难以理解鲲鹏的层次和境界。

真正利己者常常是利人者,有大胸怀者亦常常是大成就者。

这种成就可以体现为一种成功,也可以体现为一种尊重。“印度的良心”阿米尔·汗无论主持访谈节目还是拍摄电影,都在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尤其是《摔跤吧,爸爸》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特蕾莎修女为了印度街头濒死之人建立“死亡之家”,将全部身心奉献穷人,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得到世人爱戴,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因为心中怀有世界,脚步才能不断向前。

儒家经典《大学》让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华严经》主张“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因此才有摩西带领族群跨越红海、范仲淹忧乐天下,才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因此才有今天的“中国梦”、“一带一路”。我们虽为匹夫,然亦有责,虽不能至,至少心亦向往之。

13 /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9p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