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08 19: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 学 设 计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课标与教材】 1、【课标要求】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2、【解读课标】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西汉建立的史实,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对汉朝的历史已经有所了解,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知道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和景帝末年经济富足的景象及其原因,也能找到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为什么推恩令能够解决王国问题?为什么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掌握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西汉经济”“王国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分组讨论、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你眼中的汉武帝”环节,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回答问题、动手画图、小组交流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教学方法和媒体】

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热场:课前播放视频,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伴着这首雄壮的歌曲,欢迎同学们步入历史殿堂。

有人说:能被学生记住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老师;能被老师记住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学生。今天,我不奢望被同学们记住,但我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被老师记住,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大家有没有信心? 导入新课:

介绍“东平陵故城”引出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上节课讲到,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伐无道诛暴秦;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困霸王。四海归一,汉家刘邦称高皇。

历经磨难的西汉,平定天下后,难道就高枕无忧了吗?请看一位经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设计问题:根据材料分析,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应该首先做什么? 学生回答:

一、文景安民创治世

材料一: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景帝末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沉沉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设计问题:对比分析,汉初和景帝末年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从西汉建立到汉景帝末年,短短60多年的时间,西汉的经济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才达到富足的呢?快速阅读课本67—68页,总结西汉初年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学生看书,回答??

从汉高祖开始施行的这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一改汉初的萧条景象,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国家安宁,人民丰衣足食,为后继的汉武帝达到经济繁盛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雄风大一统 所谓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16岁登基的汉武帝,年少气盛,一心想要成就这样一番大事业,震古烁今,但是,在他踌躇满志的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你看,这一天,汉武帝就收到了一封上书,心情立马变得烦乱起来:

今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设计问题:从中看出,汉武帝的政权内存在什么隐患?

材料一:《西汉前期形势图》(解释:黑线圈出来的就是中央直辖的地方。红色部分则是汉初刘邦为巩固统治所分封的诸侯实际控制的区域。)

材料二:“梁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地。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招延四方豪俊之士?每入朝,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 ——《资治通鉴》

材料三:淮南王(刘)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擅为法令,与人谋反,欲以危宗庙社稷。——《史记·孝文本纪》

吴王?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反,发兵西乡。 ——《史记·孝景本纪》

设计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王国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大、强、叛”

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呢?一个叫主父偃的大臣给汉武帝提出一项建议,叫做“推恩令” 播放视频《推恩令》,并根据视频内容,画出“推恩令”的简略示意图。 学生合作,展示??

思考“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同桌简单的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推恩令施行后,王国变得小、弱、服,但是数量增加了,汉武帝借口诸侯所献酎金的成色不足,视为大不敬,废去了100多个诸侯,史称“酎金夺侯”。之后,汉武帝又以种种借口废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汉武帝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王国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汉武帝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心情愉悦的翻看着大臣的上书,突然,其中的一封引起了他的注意,刚刚舒展的眉头再次紧皱起来: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设计问题:汉武帝的统治还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诸子百家经常聚在一起,对朝政进行批评,指责中央。汉武帝决定加强思想控制,儒、道、法三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之道:

儒家:王承天意,以仁安民 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强调法治,严刑峻法

你认为哪派观点更有利于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儒家代表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于是,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里所谓儒术,是董仲舒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为了实现独尊儒术,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回答:

从此,西汉的人们就只能读到儒家一派的的书了,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后世的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都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课堂总结:

课一、文景安民创治世堂总结

二、汉武雄风大一统基础

政治:颁推恩令加强集权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官营盐铁统一货币 军事:北击匈奴开疆扩土

汉武帝开创了封建社会以来最繁荣的大一统局面,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但是,实事求是的说,他的晚年也犯了不少过失,史学家对他也是褒贬不一,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

视频中给我们呈现了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你眼中的汉武帝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在这里,尽管汉武帝有过有失,但仍不失为一位雄才伟略的英雄皇帝。在此,老师也想用一段文字,表达对汉武帝的无限敬意。 总结升华,配乐朗诵: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

他,汉武帝

使西汉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 。

那是中国人锋芒外露的年代,

他,汉武帝

更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 唇枪舌剑,纵横捭阖[bǎi hé], 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

千载以往,意气飞扬,俱往矣。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hù]子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v6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