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08 09:34:2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Zgz

2016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卷

姓名 准考证号码 本试题卷共六大题。全卷共 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所有试题均需在答题纸上作答,未在规定区域内答题,每错一个区域扣卷面总分1分,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和试卷上。

3.1~12题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其余各题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题目序号后的横线上(不要超出边线)。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标号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①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虽有暇疵,但还是迅速蹿(cuān)红网络。②这首歌让.我们记起了那个声音清辙细腻但又沧(chāng)桑忧郁的摇滚老炮儿许巍。③许巍的音乐之.路,同样也是一段由叛逆反抗的少年小钢炮,逐渐蜕(ruì)变升华成一个淡然超脱的老炮.儿的厉程。④喜欢许巍,就是在于他的歌词和旋律可以戳(chuō)中心中最疼的那个地方,.让我们哭泣,随后激励我们。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一词与例句中“人家”一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中国美术馆展厅的山水画《谷口人家》,画面浓墨重彩,意境深远,令人心驰神往。 A.姑娘人家要内秀,要斯文。 B.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 C.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D.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

3.流行语有时可用古诗词来表达,例如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翻译”成“天高地阔,欲往观之”,别有一番情致和韵味。下列流行语与文言诗句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有钱,任性/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B.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欲图大事,莫忘小节 C.重要的事说三遍/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D.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尽美尽善,不忍卒观

语文试卷 第1页(共9页)

Zgz

4.对下面一则演讲标号部分是否简明得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尊敬的评委,对各位聆听我的竞选演讲表示欢迎。②我当过班长,工作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也开展过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③如果能当选,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做出更大的成绩。④如果不能当选,我会为没有遇到伯乐而深感遗憾。 A.第①句中“聆听”“欢迎”两词用语不得体。

B.第②句不够简明,应删去“也开展过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 C.第③句表述简明得体。 D.第④句表述简明得体。

5.在下列语段的空缺处,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展厅里,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 ”,其开阔的画面及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魅力,也仿佛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对下列两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②其实地上本来就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重庆洋人街标语 A.第①句中,作者认为希望是本没有的,就如地上本没有路,但只要你想到有路,路自 然就会出现在前方。

B.第②句启迪人们:如果一直踩着众人的脚步走,就会无路可走;必须要善于创新,另辟 一条新路。

C.这两句都用“走的人多了”来强调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 携手前行,永不言弃。

D.这两句话都用了比喻修辞,对“路”的内涵进行了形象的诠释:路是人用脚走出来的, 我们只要跟着别人走,就能走出一条路来。 7.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其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B.机会是均等的,但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C.胸怀大志,不应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 D.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合作,方能成功。

语文试卷 第2页(共9页)

Zgz

8.对下列微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纤 夫 姚益强 一声高亢的呼喊 拉直了 嘉陵江曲折的岸

A.本诗以极其凝练的手法,写出了嘉陵江纤夫的形象,使诗达到了高度的真实、高度的浓缩。

B.本诗把嘉陵江号子的“呼喊”与“拉直”的纤绳连接起来,由听觉转换为视觉。 C.本诗把“拉直”与“曲折的岸”结合在一起,造成“紧绷的纤绳”与“拉直的岸”二 者意象的叠加,通过想象的激发,意境跃然而出,诗趣奇妙。

D.“拉直了/嘉陵江曲折的岸”一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尽了纤夫的艰辛,歌颂了纤夫的伟大力量和阳刚之美。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乙】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鸡虽有鸣者 B.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C.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D.岂非前日之幸乎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方虚骄而恃气 ②犹疾视而盛气 B.①其德全矣 ②其始折旋疾徐 ....C.①望之,似木鸡矣 ②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D.①鸡已乎 ②岂非前日之幸乎 ....11.下列各句与所给例句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惟舟师之是听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语文试卷 第3页(共9页)

Zgz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其德全矣”一个“德”字,点出了本文的主旨,本文表面上是写斗鸡,实际上是在规劝国君。

B.【甲】文通过训练斗鸡的故事,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修炼内功,不怒自威;治国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C.【乙】文通过楚人学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不断进取。

D.【甲】【乙】两文在写法、构思上都有相同之处,都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以小见大,寓意发人深省。

三、文字表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13.将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椎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14.根据提供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出另一句。(任选句,2分) ..2..

作为一名杭州G20峰会的志愿者,为了向与会嘉宾展现杭州特有的四季之美,你可以这样来介绍杭州——杭州之美,美在自然山水,美在诗词风韵:春天,“几处早莺争暖树, (1)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夏天,“ (2)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 (3) ,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冬天,“疏影横斜水清浅, (4) ”(林逋《山园小梅》)。 15.语言运用题

(1)下面是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的三句对话,这三句对话看似答非所问,其实对话中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你重写标号为①②的两句话,既要答为所问,又能揭示出原句的内涵。

师父:“小龙,你为何习武?你到现在还没有回答我呢。”

①李小龙:“师父,你可以告诉我‘东亚病夫’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②师父:“好小子,从今天开始我就教你实战招数!”

① (3分) ② (3分) (2)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画,以芽为主体,描绘发芽的过程,抒写发芽时的心情。要求:①用第一人称;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③想象合理,立意突出;④字数100—120字。(5分)

语文试卷 第4页(共9页)

Zgz

四、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掀起诗词狂欢

在央视热播、圈粉无数的《中国诗词大会》昨晚迎来了最后一期总决赛,5位诗坛高手,向擂主李子琳发出挑战,最后的总冠军被黑马——法律系女大学生殷怡航夺得。有专家点评,与其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诗词高手的较量,还不如说是一场诗词的狂欢。该节目之所以火爆,在于寻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途径,用流行方式引导国人传承中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a

赛制扣人心弦 黑马挑下大热门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从2月12日起每周五晚播出,至昨晚结束。昨晚的总决赛现场,照例是以5位挑战者对抗百人选手团的模式进行。赛场上法律系女大学生殷怡航、夏昆等5位挑战者与百人选手团同时答题,除比拼答题外,还要看5位挑战者每道题对抗百人选手团的击败率,以“对错+击败率”的计分方式产生攻擂者,进入下一轮竞赛。

已是第4次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的夏昆,刚一登台就迎来阵阵掌声,可惜在回答苏轼诗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后两句时,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蒌蒿”误为“芦蒿”,遗憾败北。殷怡航获得唯一一个攻擂者宝座,与李子琳展开华山论剑。最终,殷怡航把5次登台、4次赢得擂主、呼声最高的李子琳挑下马来,斩获冠军。

从首场比赛到昨日的总决赛,这种创新的赛制和评判标准,不可预知性的一对多、点对面的多维度PK模式,别开生面地避免了场上选手互动不足的缺憾,增加了赛事的戏剧性。

内容别开生面 全民参与嘉宾也出彩

夏昆告别舞台时,没有一丝沮丧,他感慨地说,参加这次比赛,看到了中国诗词复兴的

语文试卷 第5页(共9页)

Zgz

希望,居然有这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喜欢古诗词,自己结交到那么多优秀的后辈,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同样被吟诗诵词这种“美好的事情”吸引的还有很多网友。除比赛规则扣人心弦外,节目组还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b

据悉,导演组历时10个月海选,从全国5万多名诗词爱好者中,筛选出106名诗词达人组成比赛选手团。这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覆盖7~60岁各年龄段。记者注意到,入选节目的诗词题目都称得上耳熟能详。从金戈铁马到琴棋书画,从忠肝义胆到千里婵娟,让观众感受到了最美的诗词文化。 c

其实《中国诗词大会》不仅选手之间激烈的对决吸引人,两位嘉宾的点评也特别出彩: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精髓。诸如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解读,每一句都有一个故事、典籍、意境,让观众感到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更应有诗和远方。

在传承中创新 诗句点亮今天的生活

《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全民学习、诵读古诗词的热潮。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推广方式,真正实现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了全民基础。

d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研究员邓文卿认为,传统文化节目有丰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如何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传播潜力,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是电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为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寻找到了创新的表达,让历久弥新的诗句点亮今天的生活。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6.将“有网友感慨:‘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古代经典诗词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文化基因。’”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是(3分) A.a处 B.b处 C.c 处 D.d处 17.下列对“诗词狂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好评,掀起了全民学习、诵读古诗词的热潮。 B.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从总角之年到古稀之年无所不包。

C.《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D.参赛选手胜亦欣喜,败亦坦然,即使憾别赛场,也为自己欣逢此会而深感庆幸和欢欣。 18.依据全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之所以能掀起诗词的狂欢,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

语文试卷 第6页(共9页)

Zgz

扬有着全民的基础。

B.大多数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豪放与婉约之美。 C.嘉宾精彩的点评,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引入,也是节目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D.“赛制扣人心弦,黑马挑下大热门”是《中国诗词大会》大获成功的主要因素。 19.文中说,“该节目之所以火爆,在于寻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途径,用流行方式引导国人传承中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请结合全文,具体说说“中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对当今人们生活的引领或激励作用。(4分)

20.一般来说,优秀的诗词歌赋有着提升自我人生体验和价值的功效。请借用一联古代诗词名句,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和体验,针对自我或他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遭遇,加以激励或劝勉,字数50-70字。(5分)

五、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酒 婆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

语文试卷 第7页(共9页)

Zgz

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2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酒婆在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

语文试卷 第8页(共9页)

Zgz

解馋”“自得其乐”,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等首善街的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E.老板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说出来,这表现人们只图喝了痛快、不想招惹是非的心理状态。

22.小说开头的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场景描写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3.文中画线的句子在人物描写上有哪些精彩之处?突出了酒婆怎样的个性特征?

24.“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征?作者以“首善”称之又有怎样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说明。

25.文章末段“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谈谈应如何避免类似的人生困惑和人间悲剧。

六、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贝壳,小女孩拥有很多雨花石。小男孩想用所有的贝壳与小女孩的雨花石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但小男孩却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贝壳藏了起来,仅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雨花石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雨花石?

请全面理解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试卷 第9页(共9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2n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