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00: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mism

系(院)名 称: 外 国 语 系 专 业 班 级: 学 生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2012 年 5 月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安阳工学院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Ⅰ 英文摘要、关键词???????????????????????? Ⅱ 引言?????????????????????????????? 1

第1章:委婉语简介??????????????????????? 2

1.1委婉语的定义???????????????????????2 1.2英语委婉语??????????????????????? 2 1.2.1英语委婉语的分类??????????????????? 2 1.2.2英语委婉语的特点??????????????????? 3 1.3汉语委婉语??????????????????????? 5 1.3.1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5 1.4委婉语的功能?????????????????????? 5 1.4.1避讳功能??????????????????????? 6 1.4.2礼貌功能??????????????????????? 6 1.4.3掩饰功能??????????????????????? 6

第2章:英汉委婉语比较………………………………………………7

2.1关于年老的委婉语???????????????????? 7 2.2关于贫穷的委婉语???????????????????? 8 2.3关于职业的委婉语???????????????????? 9 2.4关于失业的委婉语???????????????????? 9 2.5关于老(old)的差异????????????????????9 2.7有关“死” 的差异????????????????????10 2.7.1从表达形式看????????????????????? 10 2.7.2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 10 2.8关于厕所的差异????????????????????? 10 2.9有关“small”的差异???????????????????11 2.10有关于称谓委婉语的差异?????????????????11 2.11有关伤病残方面的委婉语?????????????????12 2.12有关犯罪方面的委婉语??????????????????12

第3章:英汉委婉语体现中西方文化相异??????????13

3.1礼仪文化差异?????????????????????? 13 3.2价值标准的差异????????????????????? 13

3.3宗教信仰的差异????????????????????? 14 3.4伦理文化的差异????????????????????? 15 3.5社会制度的差异????????????????????? 16

第4章:研究意义????????????????????18 结论??????????????????????????19 致谢??????????????????????????20 参考文献????????????????????????21

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

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汉英中的委婉语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中西两种语言反映在民族特性、文化传统、宗教礼仪、道德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委婉语的使用,对其社会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跨文化对比,以求减少和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委婉语而引起的障碍。

本论文通过对委婉语的历史来源及定义,英汉委婉语的简介及比较,透视出中西文化在礼仪、价值标准的差异、宗教信仰、伦理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由于委婉语在英语中应用比较广泛,所以了解委婉语的使用对于我们学好英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帮助。委婉语的对比研究除了可揭示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外,对外语教学、翻译和其它应用语言学科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委婉语 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

I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mism

Abstract: Using euphemism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and it?s a more polite way when people talk about unpleasant or embarrassing things. It is not only a socio-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cultural phenomeno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mism hav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is reflected in the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traditions, religious rituals, ethics and values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euphemism and compare its social function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ross-cultural, in order to reduce and overcome the obstacles caused by the euphemism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thesi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sources and definitions of euphemisms, and the introduction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mism perspec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ces in etiquette, standard of value, religion, ethics, culture, social system between both country.

Euphemism is widely used in English, so 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euphemisms is very helpful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well and our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ntrast of euphemism not only can reveal its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foreign language, but also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other applicat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Key words: Euphemism, Comparision,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ces

II

引言

众所周知,委婉语是一种含蓄,得体,高雅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隐晦模糊说法去替代另一种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礼貌的表达方式。此种措词手段由来已久,言语时如遇到“不好说”“不宜说”“不能说”等一些较为粗俗、无礼或禁忌话题时,言语者往往都会化“不利”为“有利”,挑选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好听话来委婉表达自身意思,以博取对方的好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原来难以建立的人际交往变得顺利起来。

使用委婉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应用于英汉语中,具有许多的相似与差异之处,由于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在委婉语方面的差别尤为明显。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这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在表达形式以及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既有相同之处,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英汉委婉语介绍及用法差别进行比较,从而透视出中西方文化在礼仪、价值标准、宗教信仰、伦理文化、社会制度的相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委婉语而引起的障碍,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

第一章:委婉语简介

1.1委婉语的定义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中, euphemism 一词定义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对委婉语的定义是: “ 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式。

《委婉语现象的立体透视》中写到: “ 语言使用者考虑到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为避免对读者和听者造成伤害,通过使用一个礼貌的说法及其它语言或非语言手段代替一个直接的普通的说法”。

16世纪80年代,英国作家George Blunt将之定义为: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当代英语尤其是美国英语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委婉语的再度盛行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委婉语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委婉语是指通过语言系统中各种手段,包括语音,语法或话语,临时构建起来的具有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 狭义的委婉语即委婉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词或短语.总的来说,委婉语是各种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考虑到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它的重要社会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种或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崇尚心理。

1.2英语委婉语 1.2.1英语委婉语的分类

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所谓传统委婉语亦称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象生、病、死、葬、性、裸、拉、撒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那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如:distinguished gentleman(尊贵的先生,婉指老人);grande dame(贵妇人,婉指老年妇女,老妇);seasoned man(经验丰富的人,历经沧桑的人,婉指老人);senior citizen(高龄公民,资深公民,婉指老人)等。

2

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所谓文体委婉语,亦称实际上是恭维话、溢美之词,与禁忌语并无关系。英、美人(尤其是当代美国人)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为了避免刺激,或是为了争取合作,有时会采用夸饰的手法,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以美言相称。

1.2.2英语委婉语的特点

(1)民族性:委婉语是世界文化中普遍的语言现象。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沉淀各异,因而不同语言中的委婉语必然也存在相当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体现,正是委婉语民族特点的体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文里对poor(贫穷)的看法。poor在英文中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它意味着生活困窘,也标示着社会地位低下,所以poor的代用语也极多,有一段描述一位年轻妇人生活困境的文字不无讽刺地展示了一系列poor的委婉语 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 Then they told me I wasn?t poor, I was needy. Then they said it was self-defeating to think of myself as needy, that I was culturally deprived. Then they told me deprived was a bad image, that I was underprivileged. Then they told me that underprivileged was overused, that I was disadvantaged. I still don?t have a dime but I have a great vocabulary!”(Harper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Usage)这段话的大意是:“起初我认为自己贫穷。后来他们对我说我不是贫穷,我是缺乏生活日用品。后来他们说认为我自己缺乏生活日用品太自馁了,我是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后来他们又告诉我丧失是一个能引起不良联想的字眼,我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但紧接着他们又告诉我至今我仍然是一无所有,但我已拥有了一大堆词汇!”短短一段话,采用了四个与poor同义的委婉语:needy(缺乏生活日用品)、culturally deprived(丧失教育机会)、underprivileged(社会地位低下)、disadvantaged(生活条件差)。

(2)地域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风俗习惯自然多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当中就表现为语言的地域性差异。委婉语多与民间俗讳相关,其地域性自然也就分外显明。如面包是英国人的家常食品,因此就出现了“tak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来表示“抢走某人饭碗”的意思。又如:humble(地位低下的)是umble和numbles两个词的讹变。umble和numbles都指“鹿等供食用的动物的内脏、下水。”在一千多年前诺曼底人征服英国时,当时

3

只有庄园主和贵族才能吃得上用鹿肉做的馅饼,而猎人和仆人只能吃用鹿内脏(umbles)做的馅饼。吃这种馅饼本身就表明“地位低下(humble0”。后来由于读音的变化,umble读成了humble。恰巧这一变化又同吃这种馅饼的人身份相符,因此“eat humble pie”就成了委婉表达“被迫低声下气地赔不是”的委婉语。

(3)语域性:在不同的语境中,或在同一语境中不同年龄、身份、地位或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委婉表达也不尽相同。例如:上厕所,女士可能说to powder one?s noise,to freshen up;男士可能是说to go to the toilet,to relieve oneself,because nature calls to rear;而儿童可能说go to the pot and make number one。委婉语的使用率,女子高于男子,贵族高于平民。因为女子比男子多受社会规则约束,自然形成了说话谨慎小心;贵族为了标榜其高贵,大量使用“雅词”。

(4)时代性:语言的变化取决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因此时代性也可称为可变性。从历时的观点看,语言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新词不断出现,旧词逐渐消失。委婉语更是这样。少数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的委婉语是临时的(temporal),随着它们使用范围的扩大,在得到人们的承认后便成了固定(fixed)委婉语。当然固定也是相对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委婉语会逐渐失去委婉的特性。例如:表达“怀孕”的意思的委婉语在英语中曾先后出现如下这些表达方式:Cancel all her social engagements; Be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 be in a delicate condition; be knitting little booties; be in a family way; be expecting; be pregnant。又如:对“黑人”的称呼,在美国一直从 “Negro”到“black people”,再到现在的“African American”,这些都是随着美国黑人的人权运动而改变的。

(5)间接性和相关性:委婉语的本质是避免直接提及那些令人感到不快的事物或现象。对这些事物的间接提及或委婉说法便构成了委婉语的灵魂。所以,间接性是委婉语的最明显的主要特点之一,也称为含蓄性。所谓相关性,这一特点体现委婉语的一个构成原则,那就是,它必须使其直接所指的事物与它间接所指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委婉语必须使人能够通过它所提及的事物联想到它所代表的事物。如:

——“Don?t you think my cooking is wonderful? ”The girl asked. ——“Are you fishing for compliments.”Her boy friend responded.

4

这则对话那位男式用了含蓄性的说法,既回答他女朋友的问题,又不使女友不高兴,达到了说话的效果,避免了尴尬,这就体现了委婉语的间接性。

(6)幽默性:委婉语的使用可以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把残酷的事实寓于幽默中。委婉语中这类的用法非常之多。例如:“battle of the bulge”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幽默说法,而现在用于描绘为保持体形而进行的反肥持久战。把女士们为了苗条而进行减肥的行为夸张到如同打仗,幽默的说明众减肥女士的决心和毅力。又如:在东西方家庭中夫妻二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就如朋友一样,不分层次,遇事商量,共同决定,但也有主从式(也称主仆式),即以一方为主,有的妻子比较强硬,丈夫软弱,这样丈夫常被称为“妻管严”戏称“气管炎”谐音)。英语中却形象的把这样的丈夫称作 “hen-pecked husband”(被母鸡啄的丈夫),幽默有加。

1.3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1)禁忌类委婉语: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之类。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中的禁忌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禁忌、涉及个人的禁忌话题、涉及宗教神灵的禁忌语以及涉及用动物表达的辱骂性词语.这些禁忌语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语境因素、心理因素、民族文化因素等等,其中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主要原因。

(2)婉转类委婉语:如把“上厕所”说成“方便”谦词与敬词也属于这种类型。谦词和敬词都是为了表示尊敬有礼,在交往和称谓中应谦称自己,敬称对方。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尊敬。用语中讲究谦词,敬词,充分反映了人们在交往中的文明程度,反映了社会精神风貌和人际伦理道德规范。

1.4委婉语的功能 1.4.1 避讳功能

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与禁忌语休戚相关。人们试图用迂回曲折的,更令人愉快的方式来避免令人害怕或不愉快的事情。因此它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便是“避讳”功能,即用“绕弯子”(beat about he bush) 的方法达到最终目标。例如:表示上厕所去,妇女则fix one?s face, powder one?s nose, freshen up , rest room 等。在表达性

5

及性行为时,人们还是忌讳那些有四个字母所组成的露骨性描写的粗言秽语,比如:fuck, tits, shit, cock 等,而是用一些文雅含蓄的词,如: act of love (爱的动作),amorous congress (爱的聚合) , to approach (靠拢) , art or pleasure (欢乐术) , make a love (做爱) ,等等,此类委婉语使人联想到爱的美好与神圣。而女性“来月经”不用menst ruation , 而说sickness , course of Eve , monthly friend , blue days等。

1.4.2 礼貌功能

委婉语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在交际中避免冒昧和不礼貌。当迫不得已要涉及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时就要选择委婉的说法, 而不是直接地说出令人难堪的事实,伤害对方的感情。在英美国家人们为了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往往使用委婉语将他们往上类比。如:清除垃圾的清洁工,被称为sanitary engineer (卫生工程师),这种讲法既美化了清洁工的职业,又避开了垃圾给人带来的不好的联想。同样的,理发师成了beautician;管道工被称为pipe engineer等。这些对某些行业人员的称谓,体现了社会对他们劳动的肯定和尊重,使他们完全避免了“卑微工作”带来的精神不安和自卑情绪。

1.4.3掩饰功能

人们在交际中使用委婉语的另一种原因是委婉语具有模糊色彩,有相当大的欺骗性,于是成了政治家、外交家及某些政客们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工具。如近年来,在日本,一些右翼政治势力竟然美化当年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他们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军队对中国的“侵略”辩称为“进入”、“帮助中国”、“中日友善”等,具有极大欺骗性以掩盖他们犯下的罪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被独立检查官调查有关他和女实习生的性丑闻事件时,只承认“我说错了”,而拒不说“我说谎了”,极力地掩饰。因为他很清楚美国人民是不会支持一位没有诚信的总统。这类委婉语也常在军事、商业等方面出现。如:战争、冲突、掩盖消息、保密等。

6

第二章:英汉委婉语比较

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所以各种语言又有各自的特点,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必然也会在委婉语中有所反映。

例如汉文化比较注重等级观念,这从汉文化中的避讳艺术可见一斑。在封建社会中有国讳,所谓国讳,主要是避开皇帝本人的名姓及服饰。比如与皇帝名姓相同的字音要回避。除此以外,还有家讳、圣讳、官讳种种。而且汉文化中的等级观念至今还在延续。对于上级、领导,人们谨言慎行,惟恐不敬,大多不敢直呼其名,而冠以职位,某某处长,某某经理。而西方人则喜欢与人平等相处,所以下级可以直呼经理名字,儿子可以直呼父亲名字。又如众所周知,中国人情感细腻,语言表达方式比较含蓄。即使受到称赞表扬,内心很得意时,嘴里也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您过奖”之类自谦之言。这就是避讳中的轻言艺术。

反过来,西方人性格率直,喜欢受到赞扬、鼓励,他们会欣然接受溢美之辞,并真心表示谢意。与中国人事事时时轻言自己以示谦恭相反,西方人更看中个性的张扬。现进行具体分类比较:

2.1关于年老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老”、“老人”的委婉语特别多,反映了西方国家特别忌讳“老”的社会心态。他们往往认为“年纪大”“老了”简直就是没用了( useless) 的同义词, 因次常常避免使用“old”,“aged”等词。于是老人变成了“政界元老”(elder statesman) ,至少也是“年长公民”( senior citizen) ,或闪烁其词称为“养老金领取者”(old age pensioner) ,他们并非“老”,而是生活经历较长(longer living),因而备受称赞。明明是风烛残年,却美其名曰“黄金年华”(golden years)。在汉语中恰恰相反,人们称上了年纪的人为老人、寿星,常在他们的姓名后加上“老”字或称“您老”以表示恭敬。在中国,我们认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从青年到中年、老年是自然规律,甚至还有些人争相比老以老而自豪。

2.2关于贫穷的委婉语:

7

“贫穷”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敌人。人人都想摆脱贫穷的困扰,但贫穷恰恰是产生委婉语的一片沃土。在西方这样科技发达的国家里,生活困难,忍饥挨饿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1/10,但贫穷依然是为人所不齿,自然要想方设法加以掩饰。社会上下、政府、传媒及各个行业也在想尽一切花言巧语予以掩饰,结果委婉语层出不穷。如:“poor”一词可以按委婉程度被needy,culturally deprived,underprivileged,disadvantaged等代替。汉语中关于贫穷的委婉语常见的有“拮据”,“手头紧”,“揭不开锅”,“手头不方便”等。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读书人倒有一种“士不理财”、“视金钱如粪土”的观念,钱财竟然成了禁忌的对象!时至今日,许多作者还不好意思跟出版社提报酬,而西方人往往首先要订个合同,而且是理直气壮地问“what are your terms ?”(你们给我什么样的条件?)。

2.3有关职业的委婉语:

英美人奉行“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介绍职业时,为了免于贬损自我以及他人形象,人们常常通过美化社会地位相对卑微低下的职位,来上扬或拔高职业名称,进而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以及避免职称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刺激、尴尬和不快的联想。正因为如此,他们特别注重职业委婉语,比如:“garbage collector”(垃圾工人),不但表示垃圾工人社会地位低,而且还极易使人联想到肮脏不堪,臭气熏天的垃圾,这自然需要加以回避,用“sanitation engineer”(环卫工程师)来替代。“undertaker”(焚尸工)被称为“grief-therapist”(哀伤治疗专家),“boot black”(擦皮鞋工人)美称为“footwear maintenance engineer”(鞋靴保养工程师)。地位低微的职业通过美化摇身一变而身价百倍,形象美好,“mechanic”(机修工)成了“automobile engineer”(汽车工程师),“school-principal”(中小学校长)成了“educational engineer”(教育工程师)。这充分表现出英美国家普通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突出自我、注重能力。相反,汉语中这类职业委婉语却很少,因为中国人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民间流传的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最能体现这一点。建国以来,政府大力提倡“工作不分贵贱”、“劳动最光荣”的职业观,还提出农民最可亲、农民最可敬、农民最可爱。在这种情况下种田的也不会觉的不好意思,他们认为那是在改良土地。因此,人们在言及自己的职业,常常是实话实说。伤残因受伤或天生残疾而引起肢体器官或功能缺陷

8

的意思,比以往“残废”更具婉曲尊重的性质,也反映了“残而不废”的积极意义。

2.4有关失业的委婉语:

“失业”是英汉委婉语的共同主题,英美国家属于私有社会,劳动力流动性较大,失业与再就业都相对频繁,有关“失业”的委婉语较多,表达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如: between jobs,between shows,to be developing a new project,to be self employed ,“失业者”也成了“the claimants 或the less fort unate 。相对而言,汉语中有关“失业”的委婉语就较少,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待业”、“下岗”、“下岗职工”等,这些委婉语来自于官方的渠道。还有些来自于地方方言,如“卷铺盖卷”、“炒鱿鱼”,至多还有几个来自古汉语,如:“解甲”等。

2.5关于性爱的委婉语:

西方人在这方面显得较开放一些,而中国人则相对保守一些。如:未婚同居在西方称为“trial marriage”(试婚),或者“married but not churched”(结婚但尚未去教堂的婚姻)。“情妇”自然也成了“妻子”即“unmarried wife”(尚未结婚的妻子),他们的“私生子”便称为“love child”(爱情之子) 或“natural child”(自然之子)。比起西方民族,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时至今日,人们对所谓的“桃色事件”、“第三者”、“外遇”、“插足”、“失身”等社会现象还是颇有微词的。

2.6有关于“老”(old)字的差异:

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特别是那些不再年轻的人,对他们的年龄非常敏感,而且很忌讳老(old)字,自然地,他们会用一些委婉语来代替上了年纪,在中国人们提倡和坚持千百年来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老人多以“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为荣。老人不惧怕谈老,社会自然就不忌讳“老”字。所以年长者称为“您老”或“老人家”,还颇有几分敬意。在中国“老”字常被用来委婉地表示资深历练的内涵,如:老师傅、老大、老师、老总、老板,等等;还可作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称,如“苏老”“谢老”等等,这些表达方式都是汉语所特有的。而且这个老牌词缀现阶段仍在不断催生有别于传统的新词,如“老外”(指外国人或外行人)“老记”(指记者)“老编”(指编辑)“老炊”(指炊事员)等。而在英语国家

9

中“老”字却很受忌讳。当代美国社会就流行“adult”等其它词语来委婉地表示“老年”之意。由于美国人口年龄老化,养老能力日益不支,老年人就像是社会的累赘,首先遭到?精简?。为此,美国人怕老,对老的惧怕心理造成了old(老)一词的忌讳。于是出现了许多词汇来委婉地表示“老年”这一概念,如:ageful(上了岁数), elderly(上了年纪),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 the advanced in age, the longer living,(生活经历较长的人) seasoned man(历练的人), home for adults/the aged(养老院),an adult community(老人区),等等。

2.7有关“死” 的差异:

有些词当中人们在口头交际中永远回避的一个词就是死亡(death),尽管人们知道每一种生物都不可避免死亡,但人类对死亡总有种抵触情感,因而想方设法避免直接提到死亡,在英汉语中,都有大量用以替代死亡的说法,而这些词在英汉语中存在差异:

2.7.1从表达形式看:

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因阶级、地位、等级、身份、对象、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但英语“死”的委婉语却没有这么繁多。例如:皇太后、皇后死也称“晏驾”。对美女的死称为“香消玉殒、玉碎珠沉” ,战死为“牺牲、捐躯、阵亡”等;名人死为“逝世、谢世” ;一般亲友为“安息、离世” ;一般人死为“完了、断气了、翘辫子了”等;死(dying)是一个物理过程,在英语中用(breath one?s last)代替死亡,相当于汉语中“停止了呼吸” 。汉语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流尽了最后一滴血”。breath one?s last 或 “停止了呼吸”都是对事实的陈述,而“流尽最后一滴血”是一种比喻,从字面上讲,“断气”相当与breath one?s last,但语气不同,“断气”的说法不正式,有贬损之意。

2.7.2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

英语中“死”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或基督教,如go west,go to better world,be taken to paradise,be in the heaven,be with God,to be called home,to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etc;汉语中则主要是来自与道教和佛教,例如: “仙逝” ,“登仙”,“圆寂”,“转世”,“归真”,“坐化”等等。

2.8有关“small”的差异 :

10

英美文化是一种崇尚金钱的物质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崇尚传统的农耕文化,必须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现。”在当代英语国家中,尤其是在工商界,为了顾全面子,尽量避免使用“small”一词,对中或大的东西会再夸张得大一些,故用“intimate”或“limited”代替“small”。所以“small room”成了“intimate room”(小房间);“a limited number of”实际上是“a small number of”。美国生产的“compact cars”(精巧汽车)实际上是“small cars”,他们不会说“sub-compact cars”(超精巧或袖珍汽车)为微型。在中国,“小”字就不像英语国家那样忌讳。能拥有一辆小型或超小型汽车不但不失面子,反而是一种荣耀。在古代,许多文人骚客经常形容娇小女子为“小巧玲珑”,把小户人家的女孩说成“小家碧玉”。以前的人有裹脚的习俗,诗人称小脚为“三寸金莲”。相传明朝朱元璋的皇后因其脚大而被人戏称为“大脚马皇后”。在西方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由此可以看出英汉民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不同。

2.10有关于称谓委婉语的差异:

中国人特别重视名讳。这是因为王权思想在两千多年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占据着核心地位,并且根深蒂固。因而封建帝王被尊称为“真龙天子”、“天之骄子”,代表神的意志,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严。唐太宗李世民忌“世”、“民”二字,将“世”改用“代”,“民部尚书”改为“户部尚书”。在古代,君王的名要避,家族尊长的名也不例外。臣民对自己祖先、长辈的名字同样讳莫如深,不敢出口,否则就是对祖宗的冒犯,这是不敬的。如“苏轼的祖父叫苏序,苏轼的父亲苏洵写文章时不写‘序’字,改用‘引’字代替。苏轼为人作序则改用‘叙’字。”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中国传统文化对“宗”从来都极其重视,中国人尊祖敬宗的习俗和称谓上的禁忌已沿袭至今,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子女不敢直呼父母或尊长的名字,否则会被看作少教无礼。这种“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及“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等传统礼制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崇长辈的民族心态。英国人在称谓方面没有太多顾忌,英美人奉行“人人平等”思想,认为“All men are createdequal”,在他们眼里,过于郑重其事的称呼,会妨碍人际间的交往。英美人喜欢用名字称呼对方,以示亲切,即使是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授也可直呼其名。在西方如称老太太为“Grandma, Granny”,她会明确拒绝,宁愿别人直呼其名,也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Grandma”会使人觉得老,所以英美老太太是不会乐

11

意接受的。“同样,在英美国家,晚辈沿用长辈的名字也是十分普通的现象。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父亲叫伦道夫·丘吉尔(Randolph Churchill),首相的儿子也起名叫伦道夫·丘吉尔,祖孙同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儿子也名富兰克林·罗斯福,父子同名。显然这种观念与我国的传统习惯大相径庭。”

2.11有关伤病残方面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Ca—Cancer(癌症);heart condition—heart(心脏病);ill—a bit under weather,a little complaint,out of condition,off colour,feel sleep;the handicapped—the cripped(坡子);special student—disabled student(残废学生)等。汉语中“癌症”称为“不治之症”;“性病”称为“脏病、梅毒、花柳病”;“偏瘫”称为“半身不遂”;“身体有病”常说“欠安、不适、不舒服、不大好”;“面带病容”常说“气色不好”;“秃顶”常说“谢顶”;“傻”常说“弱智、低智”;“聋”常说“耳背、重听、听力差”等。

2.12有关犯罪方面的委婉语:

在英语中如:prision(监狱)称为correctional center(改正中心);young criminal(少年犯)—juvenile delinquents(行为不良少年);rape(强奸)—criminal assault;light—finger gentry(扒手)等。在汉语中如:“监狱”称“大墙、高墙、班房”;“少年犯”称“失足青年”;“工读学校”指对犯罪青年进行教育改造的学校;“小偷”称“手脚不干净、三只手、梁上君子”等。

第三章:英汉委婉语体现中西方文化相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中使用委婉语的意图大致是相同的,即使语言变得更加文雅礼貌,易被接受。但在进一步的观察中,我们发现这两种语言使用委婉语的情景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正是汉英两种语言所归属的文化特性、伦理观念、价值取向等文化差异决定了语言的相异性。

12

3.1礼仪文化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3.2价值标准的差异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体系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行为规范。”(Rokeach 1986 ,161) 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价值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需要和行为方式。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往往赋予其语言以同的文化内涵。对年龄的看法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但各个文化的侧重点却并不相同在东方文化中,长者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实际上,中国人尊老,与中国人的家庭观有关。中国自古以来为宗法制社会,老人一般来说自然是长字辈的,理应受到尊敬。此外,中国人认为“老即福”,能活到老,是社会的光荣。中国素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认为

13

“仁”是一种最完美的道德品质,主张“仁者爱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谦和有礼、尊老爱幼的社会准则。所以,在中国称“老干部”、“老师傅”都含有尊敬的含义。而“马老”、“李老”则带有非常尊敬的色彩,常用于对一些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或老艺术家等名人的称呼。在中国公共汽车上,常常可以看到“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字样,这体现了汉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英美老年人对old (老)则十分敏感,他们不喜欢old people 以及aged 甚至the elderly 等称呼,宁愿人们称呼senior citizen (年长的公民) 或golden ager(黄金时代的人) 。西方人有一个价值观,那就是保持青春活力,崇尚健美。他们深信“It’s great to be learned; it ’s greater to be young.”所以国外的公共汽车上虽也有类似座位,但上面写的是:“Courtesy Seats”(优待座位) ,这种用语委婉,可避免让人感到尴尬。西方人不愿意谈年龄,忌讳年老,于是有大量的委婉语来婉转地表达old这层含义。比如: getting on years (年岁增长)、advanced in age (高寿)、elderly (年岁大的)、senior (年事已高的)、past one’s prime (过了鼎盛时期)、senior citizens (年长的公民)、feeling one’s age (感觉到上了年纪)。由此可见,东西方价值观不同,其语言中忌讳什么,不忌讳什么,也会有所不同。

3.3宗教信仰的差异

谈到宗教文化,法国宗教社会学派代表人物杜尔凯姆认为,全部宗教现象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范畴,即信念和礼仪。两种不同的文化往往体现出其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观念,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上明显地表现出来。换言之,宗教信仰这一文化现象势必影响到语言的运用。从英汉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可以看到由于不同宗教信仰而导致的有关“死亡”的不同表达方式。基督教文明是西方文化的奠基石。英美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God)创造和安排的。基督教相信人死后灵魂可以升入天堂,得到拯救。于是,英语中大量的关于“死亡”的委婉语与基督教相关。如:be with God,go to meet/join one’s Maker,be in / go to heaven,be/ rest in Abraham’s bosom等。在中国,佛教、道教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著名的齐物论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14

这种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否认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别,模糊与缩小生死、寿夭、富贵、贫困等对立两极的界限,追求一种冥漠的浑沌境界。在道家看来,死是自然之变化,人死与生并没有极端差别,人死只不过是灵魂还归道山而已。道教还追求肉体长生,生命不死,希冀死后凡胎能像蝉蜕化那样尸解登山。由道家这一死亡观,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死”的婉辞。如“归道山、归山、蝉蜕、升仙、仙逝、仙游”等。佛教从东汉时代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社会也有着广泛的影响。佛教的死亡观认为,人死则功德圆满,诸恶寂灭,归于超脱生死的境界。人生一世,最后的归宿,则是回归本真。出于佛教的有关“死”的婉辞也是大量的。《释氏要览》卷下:“释氏死、谓涅、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由此可见,英汉关于“死亡”现象的不同委婉语,体现了中西文化中不同宗教信仰的影响。

3.4伦理文化的差异

伦理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伦理意识现象(例如道德价值、道德情操、道德品质、道德思想等)和受伦理意识支配的伦理活动现象的总和。伦理文化在民族文化结构中占据特殊的地位,从外延看,伦理文化会涉及到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对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看法等诸方面。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以家庭为本位。这种以血缘纽带相联系的社会组织形式促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姻亲关系的网络,伦理情感渗透了一切。这种伦理观念影响到情感层次方面,导致长久以来中国的两性关系常受到强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而相对缺少西方所注重的男女之爱的精神意义。在中国的传统观念看来,人生应当致力于美德的修养,而不应追逐感性快乐。男女之爱的情感表达也只能按照“礼”所规定的方式进行。旧时中国社会中的男婚女嫁往往不是爱之必然,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需要。男女接触有着严格的限制。《礼记·内则》中有“七年,男女不同席”的说法。而诸多封建礼教的教条如“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也限制了男女间的自由交往。宋代理学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在近代,随着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加深,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旧的封建礼教逐渐为人们摒弃。在西方伦理价值观中,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是人生的天然目的,爱情的表白是人生价值的一大实现。在西方人的眼里,人生如果没有爱情那将是无意义、无色彩的。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定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15

在此,仅以英汉语关于性的委婉语为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中西民族伦理文化的差异。性,不管古今中外,都属于禁忌的范畴(put under taboo),对涉及性的一切词语一般都要用委婉语来表述。中西方文化在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上是有差别的。相对而言,西方性观念开放。而这个渊源可以追朔到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人文思想。人文主义者主张一切以“人”为本,提倡热爱生活,追求爱情、美和感官的快乐等,反对禁欲主义(杨周翰等,1982),故而英语中这方面的委婉语词义模糊且多为中性化。如:homosexual partner(同性恋伙伴)、spouse equivalent(等值配偶)、venereal disease(性病)、social disease(社会病)、illegitimate child(私生子)、love child(爱情之子)等。而在汉文化中,人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特别是“三纲五常”的影响,将婚姻视为十分严肃、重大的道德问题,将喜新厌旧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加以唾弃。于是谈到性自由、性行为不检点时,汉语委婉语的词义多为贬义,如“不正当关系”、“水性杨花”、“红杏出墙”。而非婚生育在中国至今都被视为非法的行为。因此汉文化里“私生子”基本上是禁词,而英语里则用“love child”(爱情之子)表示,似乎蕴含了英美社会对这类现象的理解和宽容。

3.5社会制度的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而西方社会的格局和人际关系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截然相反。西方人很早就摆脱了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取而代之的是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因此社会组织结构不象中国那样等级森严,而是倾向于平等的格局。我们知道,对人的称谓敬辞是人类最早的委婉语。英汉不同的称谓委婉语就明显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制度文化的差异。总的来说,汉语的称谓委婉语相当复杂,不但有称谓敬辞,还有西方语言中所没有的称谓谦称与贬辞。如称呼帝王有“圣上”、“万岁”、“皇上”等,平辈间敬称有“尊夫人”、“尊兄”、“令母”、“令堂”等。自谦之词有“鄙人”、“在下”、“愚兄”等。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等级差异的强调,重视“长幼尊卑贵贱”。它也正是中国封建帝制历时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等级社会的见证。英美两国虽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因其政治体制的差异,在称谓上也有不同。英国是一个古老的君

16

主立宪制国家,称谓委婉语中有不少贵族名号,不过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称谓从总体上说正趋于平等。如英国社会较常见的尊称有Duke(公爵)、Duchess (女公爵或公爵夫人)、Earl(伯爵)、Viscount (子爵)、Baron (男爵)等。而美国一开始就建立了联邦议会制,没有封建王朝贵族,因此一般情况下,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加姓氏即可。

第四章:研究意义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本论文通过对委婉语的历史来源及定义,英汉委婉语的简介及比较,透视出中西文化在礼仪、价值标准的差异、宗教信仰、伦理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

17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交际变得愈来愈重要。所以很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英美等西方国家的风俗文化,这不仅能增强我们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而且能明显地提高英语的鉴赏和应用水平;此外,将会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以及对外往来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避免交往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冲突或不良后果,从而加深了对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的理解,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再者巧妙地使用委婉语有利于我们社交语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因委婉语有避讳、礼貌、掩饰的功能,掩饰了羞于启齿的令人难看的事实,避免了交际中的尴尬和唐突现象。所以它被大家所喜爱,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较为广泛的用法细心研究,熟悉委婉语的使用及其社会功能,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恰如其分地使用委婉语。这样我们就可做到既尊重他人又体现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己在社交语境中处于不败之地。巧妙的使用委婉语可以增强语感,提高交际语言的能力。所以我高度赞成大家巧妙地使用委婉语。

最后要指出的是:中西方委婉语有差异也有相似性,我们在用对方语言进行交流时尽量避免生搬硬套,要学会用对方的语言进行思维,学会理解并主动吸收对方文化。当然,委婉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民族之间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委婉语体现的民族文化个性也会逐渐地转化为人类文化通性,也就产生了英汉委婉语的趋同现象。

结 论

结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关键。语言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语言文化需要和实践的产物。委婉语作为特殊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因委婉语差异产生误差,

18

甚至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益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促进跨文化交际。

从以上委婉语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委婉语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而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从现象深入本质可以更加清楚语言之委婉语现象的实质,从而把握其方向。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委婉语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致谢

致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19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高艳军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她的谅解与包容。没有高艳军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高艳军老师的严谨治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师表风范是我终身学习的楷模,在此向恩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感谢安阳工学院的老师们,感谢他们对我的认真教导,增加我的知识储备!

再次感谢两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活;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含辛茹苦、无怨无悔地把我抚养,给了我无私的支持、关爱与呵护,让我拥有了不断前进的力量。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参考文献

[1 ] Enright D. J ( Ed) Fair of speech - The uses of Euphemism [ M ]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 Hudson , R. A. Sociolinguistics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

1980.

[3 ] J udith S. Neaman & Carole G. Silver. Kind words: Thesaurus of Euphemisms [M]. Word Publishing. CorP.1983.

[4 ] Random House , Inc. 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Revised Edition) [M]. New York: Random Huse , Inc.1979.

[5 ] 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6 ] 邵志洪. 英汉语对比研究[M] .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7 ] 张拱贵. 汉语委婉语词典[M] .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8 ] 李鑫华. 英语修辞格详论[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 ] 胡文仲, 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10 ] 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1 ]马学良,瞿霭堂.普通语言学[M] .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2]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Z]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13 ]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 .青岛出版社,1998.

[14] 邓炎吕,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9,219-224. [15] 陈原 . 社会语言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57-360. [16] 朱跃. 英语与社会[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1999,120-122.

[17] 胡文仲.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250-260. [18] 杨才英. 浅谈美国社会现象与英语委婉语的使用[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19] 郭熙. 中国社会语言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28-246.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jg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