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萧氏

更新时间:2023-09-19 04:02: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兰陵历史沿革

位于山东省苍山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苍山县兰陵镇,其得名相传是因为“高陵”上遍生兰草或兰花的缘故。至于这个“高陵”是指地势曾高出周围平原地表的“兰陵故城遗址”,还是指兰陵镇以西l公里处的小山丘“温陵”(南北长约l000米,东西宽约300米,高出地表约8米),无据可证。温陵很有名气,《汉书·五行志》记载:“惠帝二年(前l93年)正月癸酉旦,有两龙见于兰陵廷东里温井中,至乙亥夜去。” 温陵“阳多瓦砾,相传兰陵盛时,民居至此,是廷东里地也”(民国五年《临沂县志·古志》)

战国时期,楚国在兰陵置兰陵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首次任兰陵令,乃受楚国相春申君黄歇聘请。由此可考出时在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兰陵作为县治,至今已有2260多年的历史。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兰陵为东海郡之辖县。西汉沿秦制。三国魏时,兰陵为东海国辖县。西晋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郡置兰陵郡,郡治于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驻地峄城镇),兰陵县属兰陵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兰陵郡,郡存在293年。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丞县置兰陵县,治今兰陵镇。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兰陵县为丞县,属沂州(州治今临沂城)。贞观元年(627年),兰陵县治移鄫州(今枣庄市峄城镇)。宋因之。金明昌六年(1195年),丞县复称兰陵县,治今兰陵镇,属沂州。从元代起,兰陵地域归属沂州临沂县。抗日战争时期,兰陵镇为兰陵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于l953年8月撤销兰

陵县建置。

萧氏起源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明清之际的学者顾炎武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

中国萧氏姓源有出自嬴姓萧氏、姬姓再出于子姓萧氏、外族改姓萧氏三种。东夷族领袖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赐嬴姓。其裔孙孟亏在商代被封于萧(今安徽萧县西北),以国为姓称萧氏,即嬴姓之萧姓。西周初,周公东征,嬴姓萧国灭亡,其子孙有迁今浙江萧山者,亦有迁湖广等地者,其事迹史籍记载甚少。外族改姓萧氏是北宋时期,北方辽国契丹族拔里氏、乙室氏、回鹘述律氏、奚族石抹氏等,因崇拜西汉丞相萧何而改姓萧姓。兰陵萧氏则源于姬姓、再出于子姓。对于这一种萧氏起源,《新唐书·卷七十一下·宰相世系一下》有明确记载,原文如下:“萧氏出自姬姓,帝喾之后。商帝乙庶子微子,周封为宋公,弟仲衍八世孙戴公生子衙,字乐父,裔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今徐州萧县是也,子孙因以为氏。其后楚灭萧,裔孙不疑为楚相春申君上客,世居丰、沛。汉有丞相郧文终侯何,二子:遗、则。则生彪,字伯文,谏议大夫、侍中,以事始徙兰陵丞县。”这段记载历史面目是:萧氏源于“姬”姓,再出于“子”姓。相传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北),长于姬水,故以水名“姬”为姓。黄帝曾孙喾,代颛顼为帝,史称“帝喾”。其子“契”,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陕西省商县),赐以“子”姓。契后裔“成汤”,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今河南安阳市),以治殷民。周初,武庚参与叛乱,周公以成王名义率军东征,杀武庚。商帝乙庶子名“启”,归周被封于微(今山东微山县),位列子爵,故称“微子”。周公又封微子启于宋,都商丘(今属河南省),以奉商祀。微子启有弟名仲衍,其第八世孙“戴公”。戴公子衍,他的曾孙“大心”,于周庄王十五年(前682年)讨伐宋国大夫南共宫长万(其杀宋闵公而立公子游为宋君,使宋国大乱)有功,立闵公弟“御说”为宋桓公,被封于附庸国萧,曰萧君。其子孙以萧为姓,大心为萧氏受姓始祖(萧国位于今安徽省萧县)。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楚国灭萧国。其第十四世孙萧不疑,为楚相春申君黄歇上

客,世居于丰、沛(今江苏省徐州市辖之二县)。萧不疑子萧琳,即西汉开国丞相萧何之父。

以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中称萧遗、萧则为汉丞相萧何二子,以及萧则生萧彪之说有误:据《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及《汉书·卷三十九·萧何传》,萧遗、萧则均萧何孙,非子也;萧彪之

父乃萧何次子萧延(长子为萧禄)。

兰陵萧氏世系演变概要

兰陵萧氏是西汉开国丞相萧何的后代。《南齐书·高帝本纪》记载:“太祖高室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小讳斗将,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子也。何子酂定侯延生侍中彪……”《梁书·武帝本纪》记载:“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何之后也。何生酂定侯延,延生侍中彪……”萧彪因事免官后,迁“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今苍山县兰陵镇北4公里处的小仲村),成为兰陵萧氏家族的

始祖。

萧彪生公府掾萧章,萧章生萧皓,萧皓生萧仰,萧仰生御史大夫萧望之。萧望之是西汉宣帝、元帝时的大臣,曾迁居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20里)。生光禄大夫萧育,萧育生御史中丞萧绍。萧绍晚年由杜陵迁回兰陵居住,生西汉光禄勋萧闳,萧闳生西汉济阴太守萧阐,萧阐生东汉吴郡太守萧永(据《南齐书·高帝本纪》,《梁书·武帝本纪》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萧冰),萧永生东汉中山相萧苞,萧苞生东汉博士萧周,萧周生东汉蛇丘长萧蟜,萧蟜生东汉州从事萧逵,萧逵生三国魏孝廉萧休,萧休生广陵府丞(据《南齐书·高帝本纪》,《梁书·武帝本纪》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广陵郡丞)萧豹,萧豹生西

晋太中大夫萧裔,萧裔生萧整。

萧整,字公齐,西晋末年任淮阴令,因“永嘉之乱”而造成的北方战乱频仍,携家跟随晋琅邪王司马睿南渡江左,迁居晋陵武进县(故城)之东城里(今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当时,以河南、山东为主的北方人民与王、谢、周、林、黄、陈、萧、郑等士族大量南迁。东晋政权为了安抚流民和招徕北方士族,在江南地区设置侨(寄居、客居)州、郡、县,保持北方人原籍贯。侨置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例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侨立徐州、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县西北)侨立琅琊郡与临沂县。东晋收复青、徐等州后,曾把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郡、县相区别。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后,又取消原州、郡

名前的“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萧氏“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

萧整有3个儿子:长子萧儁、次子萧辖、第三子萧烈。萧儁,字子武,为东晋即丘令。其子萧乐子,字闺子,仕宋为辅国参军,昇明二年(478年)九月赠太常。其子萧承之,字嗣伯,仕宋为冠军将军。有3个儿子:长子萧道度,次子萧道生,第三子萧道成。萧道成便是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为西汉相国萧

何第二十四世孙。

萧辖生治中萧副子,萧副子生南台治书侍御史萧道赐。萧道赐有三个儿子:长子萧尚之,仕南齐为步兵校尉;次子萧顺之;第三子萧崇之,南齐东阳太守。萧顺之,字文纬,南齐丹阳尹、临湘懿侯,系齐高帝萧道成族弟。萧顺之有十个儿子:即:萧懿、萧敷、萧衍、萧畅、萧融、萧宏、萧伟、萧秀、萧嶦、

萧恢。其第三子萧衍,粱开国皇帝——梁武帝,为西汉相国萧何第二十五世孙。

萧整第八世祖东汉中山相萧苞的第九世孙萧卓,字子略,仕东晋为洮阳令。其女萧文寿,为宋高祖刘裕继母——孝懿皇后;其子萧源之(萧文寿弟),字君流,东晋徐兖二州刺史,袭父爵为封阳县侯。萧源之子萧思话,郢州都督。萧思话有6个儿子,即:萧惠开、萧惠明、萧惠基、萧惠休、萧惠朗、萧惠茜。萧惠茜,南齐左户尚书。生萧介,字茂镜,梁侍中。萧介生萧引,字叔休,南朝陈吏部侍郎。萧引生萧德言,隋秘书少监。萧德言生萧沈,太子洗马。萧沈生萧安节,唐相王兵曹参军。萧安节生萧至忠,为唐中

宗、睿宗宰相。

梁武帝萧衍长兄萧懿,字元达,封长沙宣武王。其第五子萧渊明,字靖通,梁第六代皇帝(贞阳侯)。其曾孙萧文憬,任湖州司马。萧文憬生萧元祚,萍乡侯。萧元祚生萧谅,汝州刺史。萧谅生萧直,给事中。

萧直生萧革,邵洲刺史。萧革子萧邺,字启之,为唐宣宗宰相。

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去世后谥曰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萧詧,后梁宣帝。萧詧第三子萧岿,后梁明帝。萧岿子萧瑀,唐高祖宰相。萧瑀兄萧珣,后梁封南海王。其子萧钧,太子率更令。萧钧子萧瑾,字

玄茂,渝州长史。萧瑾子萧嵩,唐玄宗宰相。

萧嵩子萧衡、萧华。萧衡,太仆卿、驸马都尉。萧衡子萧复,字履初,唐德宗宰相。萧复生萧湛,萧湛生萧寘,唐懿宗宰相。萧宾生萧遘,字得圣,唐僖宗宰相。萧华,唐肃宗宰相。有子萧恒、萧悟。萧恒,殿中侍御史。其子萧俛,字思谦,唐穆宗宰相。萧悟,大理司直。其子萧仿,字思远,唐僖宗宰相。

萧仿孙萧顷,五代后梁宰相。

兰陵萧氏自西晋淮阴令萧整南迁江左后,家族兴旺,名人众多:刘宋时,因萧文寿为皇太后,宋外戚萧氏显赫。自南齐至后梁,萧氏皇帝计17位(侯景私自所许临贺王萧正德、王琳所立永嘉王萧庄除外),王侯者数以百计。南朝宋、齐、梁、陈,兰陵萧氏任宰相的有24位:宋宰相萧道成、萧赜;齐宰相萧映、萧嶷、萧子良、萧锵、萧晔、萧铄、萧鸾、萧坦之、萧遥光、萧懿、萧惠休、萧颖胄、萧宝源、萧宝义、萧衍;梁宰相萧渊业、萧宏、萧范、萧渊藻、萧会理、萧伦;后梁宰相萧欣;陈宰相萧摩诃。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萧氏又因有隋炀帝皇后之关系,不乏显宦,萧琮为宰相(内史令)。而到了唐朝,萧氏家族呈现辉煌局面,计有17位宰相。《新唐书·萧瑀一传》在赞萧瑀这一房云:“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

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隋开科举制以后,兰陵萧氏出了5位状元:唐代萧颖士、萧邺;宋代萧服、萧国梁;明代萧时中。

兰陵萧氏迁徙述略

自西汉相国萧何孙萧彪迁居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起,萧氏在此后的400余年时间里,在兰陵共有l8代。西晋末年,萧整迁居江南晋陵郡武进县故城东城里,这一支萧氏便成为“南兰陵兰陵人”。但当时在兰陵尚有萧氏未迁,这从《陈书·萧济传》和《陈书·萧摩诃传》中记载他们为“东海兰陵人”、“兰陵人”

足以证明。虽然萧济、萧摩诃等与萧整一支的关系史无记述,但他们都是萧彪的后代并无疑问。 在南北朝对峙的160余年问,南迁萧氏主要活动于南朝宋、齐、梁、陈。齐梁两代分封于各地的郡王,不乏携带亲属赴任者,有的便留居任所周围传嗣。史载“皇舅房”萧引在梁末侯景叛乱时南迁广东“以存

家门”: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曾迁封地福建晋安(今南安县);后梁宣帝萧詧第八子萧岑后裔迁湖南长沙外,亦有不少江南萧氏“投奔”了北朝。大体有以下6种情况:一是遭追害和怀着不满情绪“叛逃”的,如齐明帝萧鸾第6子萧宝寅,当萧衍诛杀萧鸾诸子时投奔北魏,梁武帝萧衍第二子萧综,自以为是齐东昏侯萧宝卷子而于梁普通六年(525年)降于北魏。二是在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叛乱时逃到北朝的,如梁武帝八弟、南平郡王萧伟子萧祗及子萧放,梁武帝九弟、鄱阳王萧恢子萧退及子萧慨,一起奔于东魏,继入北齐;临川王萧宏子萧正表太清三年正月降东魏。三是梁末成都、江陵沦陷后入北朝的,如武陵王萧纪第五子萧圆肃、安成王萧秀子萧摄及子萧济成都沦陷后归西魏,继入北周;萧懿孙萧吉、梁简文帝萧纲第九子萧大封、第二十子萧大圜,于江陵沦陷后归西魏,继入北周。四是梁亡入北朝的,如萧恢子萧泰(字世怡),萧恢孙萧该,始兴王萧憔孙萧悫,有的奔北齐,继入北周,有的到长安,入隋。五是从后梁入隋的,诸如后梁宣帝萧詧第八子萧岑,后梁明帝萧岿子萧珣、萧瓛、萧瑒、萧瑀等。六是南朝陈国灭亡后归隋的,如陈侍中、骠骑将军萧摩诃、光禄大夫萧允等。留在兰陵的萧氏,在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分裂局面的情况下,其中不少名士自然与原兰陵萧氏南迁宗族的后裔走到一起,官居长安及其他任所之地,为隋特别是大唐帝国的

繁荣做出显著贡献。

唐朝末年,战乱不已,出现了继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之后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的高潮。而在此之前,兰陵萧氏家族后裔有的因避战祸,有的因官守土、贸易经商等原因,先后迁徙于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随着岁月流逝,往往以新居之地作为籍贯,如南齐郢州刺史萧思话第五世孙萧德言,陈亡徙居关中,《旧唐书》称其为“雍州长安人”;梁鄱阳王萧恢第七世孙萧昕,《旧唐书》直云“河南人”,若无《新唐书》言其为萧恢七世孙,“世居河南”记载,很难知其为兰陵萧氏后裔。这种情况,此后的史书中亦同。诸如《旧五代史》载后唐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南)人萧希甫传记;《宋史》载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萧注,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萧服,温州平阳人萧振,临江军(治今江西樟树西临江镇)人萧燧,临江军新喻人萧贯,建昌新城(今属江西)人萧雷龙,永新(今属湖南省)人萧焘夫,太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人萧明哲等人传记:《明史》载华容(今属湖南省)人萧授,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萧鸣凤,泾县(今属安徽省)人萧彦及其弟萧雍,泰和(今属江西省)人萧岐,万安(今属江西省)人萧廪,庐陵人萧近高,延安卫人萧如薰和江西泰和县人萧镦、江西南丰人萧汉等人传记;《清史稿》载湖南湘乡人萧孚泗、萧庆衍、萧启江、萧庆高、萧意文,湖南蓝山人萧得龙,湖南武陵(今常德)人萧捷三,湖南清泉(今衡阳)人萧翰庆,湖南邵阳人萧良昌,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萧震,安徽桐城人萧穆,安徽芜湖人萧云从,四川富顺人萧世本等人传记。在这些萧氏名人中,得到家谱印证的,都为兰陵萧氏后代,他们所言籍贯和萧德言、萧昕类似。即便尚未从谱牒中找到线索者,亦可证明他们源出兰陵。理由是:这从萧氏堂联、对联中可找到证据。如福建漳州追远堂堂联云:“源溯兰陵,宋代科名推首选;派分书社,清时仕籍看重辉。”湖南省民国萧氏谱戏台联云:“文著六朝,本本脉源昭日月;相传八叶,矫矫忠骨贯虹霓。”贵州《兰陵黔沿萧氏族谱》对联云:“祖君殷朝功垂汉室,宗延升史帝统齐梁。”“流芳八世家声远,派源千秋世泽长。”兰陵萧氏起源与发展的历程,几乎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通史。而到现代,兰陵萧氏后裔遍布海内外。在全国13亿人口中,萧氏占总人口数的0.66%,约860万人口,2007年新公布的100个华夏大姓中,萧氏

列第三十位。

堂号是中国姓氏之中某一姓氏的一个支派或一房(家族的分支)的称谓,用以标志某一姓氏或同一姓氏中的某一重要分支。堂号一般以郡望(汉代以后对每个郡显贵世族之称,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或始祖的居住地为名,有的直接以祖先有影响的人物、事件或突出成就为名。堂号大都具有浓厚的宗亲制度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表示子孙不论后来迁居何处,都不会忘记故土的祖根。堂号主要刻写于宗族祠堂门头

之上,或写在家谱、族谱封面、扉页及记载书中,或书写于书斋、店铺堂上及家用物品之上等。 全国各地萧氏堂号有定汉堂、追远堂、兰陵堂、八叶堂、河南堂、敦睦堂、思源堂、师俭堂、正诒堂、敬爱堂、昭穆堂、敦本堂、积庆堂、孝友堂、经述堂、三瑞堂、世德堂、四美堂、制律堂、友爱堂、听松堂、同文堂、笃本堂、俭让堂、永思堂、有序堂、雍睦堂、芳远堂、书山堂、斗山堂、诗礼堂、凤翼

堂等。

兰陵堂:为萧氏主要郡望,其后裔以兰陵堂为徽号。福建晋江萧氏门匾均书“兰陵衍派”;福建漳州、泉州称《兰陵萧氏联修族谱》;湖北蒲圻称《萧氏宗谱<兰陵堂>》,贵州称《兰陵黔沿萧氏族谱》等,都

以“兰陵堂”为其堂号。

八叶堂:南朝迄唐,兰陵萧氏有两大分支:一日皇舅房,二日齐梁房。皇舅房系南朝宋皇太后萧文寿弟萧源之的后代,因萧源之是宋开国皇帝刘裕的舅舅,故这一房兰陵萧氏称为“皇舅房”。萧源之第九世孙萧至忠,为唐中宗、睿宗宰相;齐梁房分为齐皇房、梁皇房:齐皇房指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这一房兰陵萧氏;梁皇房指南梁开国皇帝萧衍这一房兰陵萧氏。萧衍后代在唐朝有萧璃、萧嵩、萧华、萧复、萧真、萧倪、萧傲、萧遘八位宰相;萧衍长兄萧懿后代在唐代有宣宗宰相萧邺。八叶堂以萧璃等八位宰相为堂号。

河南堂:江西进贤有《河南郡萧氏家谱》,湖南益阳有《萧氏七修家谱<河南堂>》,福建武平有《河南郡萧氏族谱》等,皆以河南郡为萧氏郡望。河南郡当为地处黄河以南,或与兰陵籍萧听等人移居河南有关,以上已言及。兰陵萧氏在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不断分支、分房而出现新的堂号,是必然之事。

书山堂:为梁武帝萧衍后代。书山祠堂位于台湾彰化县田中镇顶潭里,建于1930年,经1981年、

2008年两次增修,规模很大。

斗山堂:亦为梁武帝萧衍后代。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建萧满泰祠,光绪六年(1818年)更名为斗山祠,1934年重建,2005年10月28日完成古香之祠貌。祠堂座落于台湾彰化县社头乡俾斗村。

现台湾有萧氏20多万人,列第二十八姓氏。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之幼孙萧彪。《南齐书》和《新唐书》都云萧彪系萧何之孙,被免官后,迁居于兰陵,此后才有了兰陵萧氏(不排除之前有其他萧氏支系先定居于此)。萧彪官至侍中,后免官迁居东海兰陵,传有四世出现了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位列三公的萧望之,这是他的玄孙,也是萧何的七世孙。后来萧望之迁居杜陵,萧望之八子中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长子萧伋袭关内侯,萧咸、萧由、萧育则兄弟并显,皆是朝堂高官,国之重臣,父子四人“一公三卿”,满门显著。直到其孙御史中丞萧绍一支又迁回兰陵,萧绍即萧育子,而萧望之其他子孙仍世代居杜陵,是为杜陵萧氏(此支至东汉时十

分昌盛,其中萧由子孙达二千石者六七人)。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自此兰陵萧氏成为山东大族,历数百年不衰。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四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寓晋陵武进(今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晋于此地侨置兰陵郡,称南兰陵,故萧氏遂为南兰陵(今常州)人。从萧整五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可谓满门文武相兼,人才济济。在南朝萧氏共掌国一百一十二年,历齐、梁(西梁)两朝。 南朝时期萧氏一门共出三十多位宰相: 萧思活、萧缅、萧嶷、萧嵩、萧晔、萧子良、萧锵、萧铄、萧子懋、萧子明、萧钧、萧铉、萧昭粲、萧坦之、萧惠休、萧遥光、萧颖胄、萧秀、萧憺、萧宏、萧樽、萧伟、萧纶、萧渊藻、萧会理、萧恪、萧业、萧范、萧宝义、萧宝源、萧欣,萧摩柯、萧鄅,再加上两朝【南齐,南梁(西梁)】二十一位天子,与王、谢、袁并称为四大侨望,即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并称:[王谢袁萧]。西梁灭亡后,因萧皇后之故,兰陵萧氏成为隋朝外戚,满门显著。 南北朝时期, 南兰陵萧氏创建了齐梁两个皇朝,走出了二十一位皇帝,三十多位宰相,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文人雅客。文人中最突出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昭明文选》。

此为武进名人馆“齐梁帝王”展室中的齐梁诸帝群像中的一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yr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