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芜湖市金融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8 09:29:4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芜湖市金融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我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最近,为研究制定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市人民银行、银监局、保险业协会等单位对全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形成了本篇调研报告。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截至2007年底,全市现有金融业机构33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3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4家),证券业机构5家,保险业机构15家(财险9家、寿险6家)。另有典当机构8家,注册资本1.25亿元;截至08年6月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67家,注册资本12.27亿元。

(一)银行业

1、银行业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07年末,我市共有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等7大类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分支机构9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4家。全市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数390个,从业人员5126人;资产总额698.1亿元,同比增长24%。

近年来,我市银行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在原芜湖市郊区信用联社基础上改制重组的中西部地区首家农村商业银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开业。2007年,经银监会批准,浦发行芜湖支行机构正式升格为分行,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皖除省会合肥之外的唯一直属分行。2008年4月,邮政储蓄银行芜湖市分行在全省率先开业。与此同时,县域银行业的机构体系也日益完善。到2007年末,辖内三县信用联社统一法人改造全面完成,徽商银行率先完成在辖内三县布点发展,交行在芜湖县增设支行和扬子农商行在南陵县新设支行获准筹建。目前,我市在银行业组织体系、机构种类、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在省内仅次于合肥市。

2、银行业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1)资产负债规模双破600亿元大关。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分别达到689.35亿元和678.84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3.09%、21.96%。资产负债规模双双稳居全省第三位。所有者权益10.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3.76%。(2)各项存款增量首破百亿元。

截至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87.20亿元,居全省第四位,比年初增加120.16亿元,增量首破百亿大关,增量居全省第二;增幅达25.73%,高出全省8.9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通过我市和合肥、马鞍山两市的三年比较可以看出,我市各项存款余额增幅近三年来大幅增长,并已逐步超越合肥、马鞍山。

(3)各项贷款增量超过70亿元。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56.11亿元,居全省第二位,比年初增加72.35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量居全省第三。增幅18.89%,高于全省1.16个百分点。同时,存贷比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存贷比达77.67%。其中国有大型银行存贷比为83.19%;股份制银行存贷比为73.20%;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贷比为74.69%,其中,扬子农商行存贷比为73.10%。通过我市和合肥、

马鞍山两市的三年比较可以看出,我市各项贷款余额增幅在06年出现下滑,07年有所回升,但落后于合肥市。

3、银行业发展质量达到新水平。一是不良贷款持续双降。2007年,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减少1.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31%,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1.71个百分点。二是经营效益再创新高。2007年,全市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实现经营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38.12%。三是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者权益达到10.51亿元,较年初增长203.76%;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为18.59%,比年初提高7.78个百分点。其中,扬子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23%,比监管标准高6.2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92.9%,比年初提高21.93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102.74%,比年初提高8.93个百分点。

4、银行业金融创新出现新面貌。一是实施战略创新。全市银行业机构积极采取银团贷款、发行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方式,支持芜湖本土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二是推动制度创新。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六项机制,大力推进小企业贷款管理制度的创新,加快拓展小企业金融业务。截至2007年底,全市小企业授信户数达8627户,新增786户;小企业贷款余额96.39亿元,新增15.01亿元,增长18.44%。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21.13%。三是推进产品创新。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小企业贷款的评级授信、融资产品、担保方式上大胆创新,打造了多项融资服务产品。同时在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产品也不断推出。截至2007年底,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对原有产品进行梳理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优化整合和完善功能、提升内在价值等形式,推出的业务创新产品为101项。其中资产类业务产品45项、负债类业务产品32项、表外业务产品24项。四是坚持科技创新。全市共有ATM机、查询机以及存款机等自助设备356台。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猛。五是追求品牌创新,增强芜湖银行业的影响力。如浦发行推出国内金融系统第一个规范模式下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农行推行的票据创新业务,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较有影响的票据集散地之一;市徽商银行设立专营小企业贷款特色支行的创新举措则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金融时报》等国家主流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二)证券业

2007年,我市国元、华安、海通证券公司五家营业机构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942.7亿元,同比增长458%,其中股票交易额883.8亿元,同比增长491.6%;基金交易额15.6亿元,同比增长259.7%;权证交易额60.9亿元,同比增长174.1%,年末全市证券市场开户数9.6万户,比2006年增加2.6万户,同比多增2.3万户,成交量均创下历史年份最高水平。

2007年全年我市共有1家公司在境内股市发行上市,1家上市公司再融资,共筹资45.4亿元,其中精诚铜业在深圳中小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1亿元;海螺水泥向其股东海螺集团、海创公司定向增发3.1亿股(41.3亿元),收购其部分优质资产。截至12月末,辖区5家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达1245.8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841.6亿元。

此外,全市企业国内债券筹资也取得较大进展,市建投公司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海螺型材2006年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到期后今年再次滚动发行5亿元,但与去年相比,融资成本明显

上升,实际利率提高0.98个百分点。

(三)保险业

1、市场主体不断增加。至2007年末,芜湖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市级机构15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9家,人寿保险公司6家,与上年相比,新增都邦财险公司1家。

2、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人身险累计实现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5.4%;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35%。

3、保险功能不断显现。2007年,全市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累计3.1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人身险支出1.4亿元,同比增长33.5%;财产险支出1.7亿元,同比增长13.5%。据统计,2007年全市保险业为近60万人次、8万多各类机动车,3025家企业提供了保险保障。保险行业全市上交地方税款约2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

(四)担保业

截至08年6月底,我市现有注册中小企业担保企业67户,注册资本总额12.27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4亿元的1户,1-4亿元的企业5户,在1000万元-1亿元的有36户。2007年,全市担保机构累计提供贷款担保55.5亿元,07年度当年贷款担保额14.8亿元,2008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担保额9.2亿元。

目前,我市担保企业主要开展的担保品种有贷款担保、信用担保、出口担保、大型设备贷款担保、个人房贷担保、船舶贷款担保、民间借贷担保等业务。根据对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31户担保企业的调查,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贷款的有11户,占被调查企业的35.5%;从事房地产贷款、船舶贷款的有8户,占被调查企业的25.8%;未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企业有12户,占被

调查企业的38.7%。截止2007年7月底,31户调查企业累计担保金额52.06亿元,在保金额14.45亿元,其中市区企业累计担保总额为47.46亿元,在保金额11.75亿元。其中,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46.61亿元,在保金额12.79亿元;为房贷担保、船舶贷款担保、汽车消费贷款担保等5.45亿元,在保金额1.65亿元。政府通过市、县(区)建投公司参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有9家,注册资本合计6.88亿元,政府参股资金为3.0亿元,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政府参股8000多万元,08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担保5.1亿元,为企业短期融资2.4亿元。政府参股的担保企业在累计担保金额、在保金额上均超过50%,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五)典当业

截止2007年底,全市经商务部审批设立的典当公司8家,其中国有控股(或参股)的公司4家;分布在镜湖区6家,弋江区2家;总营业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注册资本1.25亿元;总从业人员66人,取得从业证书的10人。我市典当行业的经营范围主要是房产和地产的当金业务,这部分占到全部业务的八、九成,民品典当业务较少,其他质押、抵押典当业务流动性良好,无一笔绝当业务。

参加2007年年审的6家典当企业资产总额18942万元,比年初增长32.5%,注册资本1亿元。6家典当企业全年总贷款805笔,总当金额26281万元,年底当金余额14321万元,比年初增长了83.5%,实现税后利润543万元。行业总体发展上了一个新

台阶。

(六)金融环境

1、融资结构明显改善,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从正规融资渠道看,除本地银行贷款外,辖区企业其它融资渠道也不断拓宽:一是异地银行信贷资金继续稳步增加,据调查,2007年末异地银行在芜湖市的信贷投放约为80.6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27.1亿元,年均增长14.6%。二是委托贷款迅猛增长,2007年末,全市各类委托贷款余额35.1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25.6亿元,年均增长54.6%,其中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余额16.5亿元,较2004年增加12.2亿元,年初增长56.6%。三是债券收益贷款实现“零”的突破,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IFC)向海螺水泥贷款6.5亿元,期限长达10年,该笔贷款资金来源于IFC发行的11.3亿元熊猫债券收益,主要用于更新设备、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和改善公司财务结构。四是企业债券发行重返历史“舞台”,2006年,海螺型材短期融资券5.0亿元在银行间货币市场顺利发行,2007年到期后再次滚动发行;2007年,市建投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0.0亿。五是股票融资取得重大进展,本地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通资金的功能得以恢复。据统计,2007年芜湖市非金融机构部门以贷款、股票、债券三种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总计为105.3亿元,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股票、债券融资的比例由2005年的96.5∶3.5∶0演变为85.9∶10.2∶3.9,银行间接融资压力明显减轻。

(五)金融生态建设有待加强

从总体上看,芜湖市金融生态近年来得到有效治理,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客观环境不断得以改善,但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在全国50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排名中,绍兴位列第8,无锡位列第10,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法治环境欠佳,金融债权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法律保护,破坏了金融资本的正常循环,如金融债权纠纷案件的诉讼和执行周期长、成本高、效果差;不动产抵押登记机构分散,登记手段落后,登记的时间长、收费高、透明度低等。二是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导致金融资源配臵结构扭曲,如社会信用体系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不够,社会信用信息广泛分布于多个部门和机构中,尚未建成统一的信息处理和查询系统;一些中介机构为谋取私利,不惜出具假的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三是发展不平衡,县域金融环境欠佳,仍然存在少数企业“假破产、真逃债”以及一些公务员拖欠银行贷款现象;此外随着乡镇体制改革,基层机构精简,造成部分承贷或担保主体消失,债权难以维护。

从具体行业看,行业本身的发展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银行业。(1)资源人均占有量偏低。2007年末,全市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1.70个,人均拥有银行资产29790元,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远低于“长三角”同类城市。以无锡市、绍兴市为例,我市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数分别比无锡少0.3个、比绍兴少0.5个;人均拥有银行资产分别比无锡少56779元,比绍

兴少80244元,居民人均贷款额是无锡人均的34.72%、绍兴人均的42.4%;居民人均存款是无锡人均32.89%、绍兴人均的43.92%。银行业发展的总体规模偏小,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偏弱。

(2)银行业机构种类偏少。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偏少。目前,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浦发行在芜设立分行,而无锡市则有7家,绍兴市有5家。二是外资银行机构仍为空白。无锡市则有2家。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缺乏。无锡市拥有无锡国联全资控股信托投资公司1家。同时,无锡国联集团筹建财务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的申请已获银监会批准。四是农村银行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市虽有中西部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扬子农商行,但三县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仍未有实质性进展。而同期无锡市则有农商行2家,绍兴市有农合行5家。(3)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金融发展水平低。2007年末,市辖三县每万人拥有银行业网点数低于市区1.27个;县域贷款余额仅占全市贷款的16.1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5个百分点,比县域GDP占全市的比重低15.91个百分点。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各地信贷支持率差异大。2007年新增贷款最多的繁昌县为10.47亿元,增幅达44.87%,最少的南陵县只有2.17

亿元,增幅仅为15.74%。三是信贷结构不平衡,部分行业、企业贷款集中度高。从行业看,水泥、汽车、房地产、公路、电力、钢铁、有色、教育等9大行业5000万元大客户贷款占全市大客户贷款余额的比重高达71.01%。从企业上看,全市十大户贷款余额超过150亿元,占全市贷款近三分之一,而全市银行业小企业贷款只占各项贷款的21.13%,涉农贷款余额只占各项贷款的7.77%。四是信贷投放不均衡,存在大起大落现象。如2006、2007年连续两年第一季度贷款增量均占全年增量的七成以上,导致了一些大企业信贷资金浪费和挪用,也加剧了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二)保险业。(1)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在全省保险业中的市场份额和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统计显示,2007年我市保险业产、寿险保费合计占全省的市场份额为5.04%,较2006年下降近2个百分点,其中产险市场份额为5.54%,寿险市场份额为4.82%,均有所下降,2007年产寿险保费合计增幅低于全省增幅15.45个百分点,其中产业增幅低于全省18.3个百分点,寿险增幅低于全省15.46个百分点。

(2)保险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力不强。一是传统市场领域存在过度竞争的现象,局部市场的过度竞争导致费率不断下降,甚至低于正常水平,以至于发生分保困难,经营效益不能保证。二是一些新兴市场出现保险供给不足,比如“三农保险”,责任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三是经营短期化行为较为突出,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目标不能有效结合,业务波动性较大。比如:2007年我市企财险市场费率为万分之七,只有全省企财险平均费率水平的一半还不到。四是保险行业人才不足,现有员工素质不高,人才非正常流动较多,行业内部无序竞争时有发生。五是保险诚信体系建设不健全,保险中介及兼业代理制度不完

善。

综合上述因素,造成了目前我市保险业高手续费、高折扣率、低费率的保险市场环境。

表10芜湖市2007年保费收入占全省比例、同比增幅、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比较表 2007年保2007年单位 费收入增幅(%) (万元) 芜湖市 安徽省 107079 2082000 11.25 26.7 15.45 少百分点 (%) 5.14 其中:产险占比5.95,寿险占比4.81

456 311 与全省增幅比全省比例(元/人) 比例%) 1.81 2.82 芜湖市占保险密度(占GDP保险深度其中:产险低其中:产18.3个百分点,备注 险27.8,寿险低15.46个寿险4.54 百分点 全国:476全国:2.76 元 (三)担保业。(1)整体实力不强。虽然近年来我市担保企业发展较快,民营资本参股担保业的比重占86.3%,但半数为100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且经营业绩良莠不齐,还有的至今未开展贷款担保业务。(2)行业监管难度较大。由于担保行业发展较快,民营资本参与增多,行业协会尚未成立,监管难度较大。个别中小担保公司在开展业务上存在不规范的行为。(3)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担保的鼓励机制欠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是担保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没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2l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