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

更新时间:2024-04-14 02: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

第一章 综合布线概述

第二章 网络总体方案设计

第三章 综合布线工程常用材料 第四章 网络互连设备

第五章 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技术

第六章 网络工程施工实用技术(电缆、光缆传输通道施工技术) 第七章 无线网络

第八章 综合布线工程测试 第九章 网络工程的验收与鉴定

第一章 综合布线概述

1.1 智能建筑

1.1.1 概念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本世纪末诞生于美国。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 (Hartford)市建成。我国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是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 将4C技术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4C技术仅仅是智能建筑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智能建筑应当是:“通过对建筑物的4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 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智能建筑物能够帮助大厦的主人,财产的管理者和拥有者等意识到, 他们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

建筑智能化的目的是:应用现代4C技术构成智能建筑结构与系统,结合现代化的服务与管理方式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 舒适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环境空间。

建筑智能化结构是由三大系统组成:

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1.1.2 智能建筑在中国

中国智能建筑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个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同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们这些需要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一时期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人们的热情是高涨的,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他们是智能建筑的第一推动。

在八十年代末建设部编制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就已经提出了楼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对智能建筑理念和各种系统有了比较全面的涉及。这个时候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理解主要是将电话、有线电视系统接到建筑中来,同时利用计算机对建筑中机电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各个系统是独立,相互没有联系,与建筑结合也不密切。

虽然把综合布线这样一种布线方式技术的引入曾使人们对智能建筑的概念产生一些误解,把综合布线当作智能建筑的唯一方式。但它确实吸引了一大批通信网络和IT行业的公司进入智能建筑领域,促进了信息技术行业对智能建筑发展的关注。同时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对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的模块化结构,在建

筑内部为语音和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1995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发布了《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和设计规范》,这些都促进了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同年上海正式颁发了地方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它根据不同的需求,把智能建筑划分为三级,为智能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

对智能建筑另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来自房地产开发商,在九十年代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房地产开发商,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智能建筑的时候,发现了智能建筑这个标签的商业价值,于是“智能建筑”、“5A建筑”、甚至“7A建筑”的名词出现在他们促销广告中。正是这些情况,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国普及起来,在九十年代后期沿海一带新建的高层建筑几乎全都自称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西部扩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各类智能建筑已近两千多项。迅速膨胀的市场在锻炼和培养一支智能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智能建筑的工程质量也出现一些隐患。

为此建设部在1997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这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实际上是个市场准入的标准,它禁止一切不符标准、不具实力、没有业绩的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以确保市场的秩序和产品的质量。到2001年底,全国获得建设部批准颁布的建筑智能化专项资质证书的单位共有905家(含国外独资企业)。其中工程设计资质257家,系统集成商资质339家,子系统集成商资质309家。

如果说把综合布线当作智能建筑的全部,同似过于简单化,那么盲目追求智能建筑一体化集成,则对智能建筑不分对象和需要,过于复杂化了,针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这个问题,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文化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1999年在北京举办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高峰论坛”,与会代表就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如何进行系统集成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有关代表提出了系统集成应该主要是以楼宇自控系统为主的系统集成、和利用开放标准进行系统集成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后来的系统集成实践中成为主要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智能建筑建设从盲目追求智能化、贪大求全转向务实。

这种实践务实的思想,在2000年出台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年信息产业部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这些国家级标准规范的制定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证。

中国对智能建筑的最大贡献是开发智能小区建设。在上世纪末在中国开发的住宅小区建设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住宅小区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住户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通信娱乐工具。这和以公共建筑如酒店、写字楼、医院、体育馆等为主的智能大厦有很大的不同,智能小区的提出正是信息化社会,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于1999年底颁布了《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导则计划用5年时间,组织实施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以适应21世纪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

推动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主角是电信运行商,人们试图通过投资建设一个到达各家各户的宽带网络,并以此网络开展各种增值服务如: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及其他各种数据传输和通信业务等,并以这些增值服务来回收投资。于是开发商和住户便享受起这个“免费的晚餐”,一个遍及全国的“宽带热”正在各地兴起。各种类型的公司纷纷加入这场“圈地”运动中,恶性竞争频频发生,甚至有些住宅小区同时几套宽带网络同时建设。为了规范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鼓励公平竞争,保证广大电信用户的权益,促进互联网和宽带业务的发展,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开放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开放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的框架意见》。

根据这两个文件中国将在13个城市首先开展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开放、管理试点工作。试点工作是为了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进而在全国推广,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宽带建设。虽然文件将宽带驻地网运营定义为基础电信业务,但也规定了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许可证的发放将比照增值业务许可证的发放方式来管理。因此《框架意见》的出台,虽然提高宽带市场的准入门槛,但还是明确了对有实力的企业开放了市场。

虽有人对这种发展建筑智能化的思路持怀疑态度,但这并不影响“宽带网”成为建筑智能化行业,乃至房地产行业最热门的话题。更重要的是他将会改变人们进行建筑智能化建设的技术路线和运作模式,也许这也标志着智能化已经突破建筑,走向整个城市、整个社会。于是有人对智能建筑进行新的解释和理解,所谓建筑智能化就是通过接入到各种建筑的寅带网络,为生活和工作在这些建筑内的人们提供各种人们需要的智能化信息服务业务,用户通过这个网络接受和传送各种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满足人们信息交流、安全保障、环境监测和物业管理的需要。

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

中国加入WTO以及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对世界,对中国都是一件大事,对中国建筑业,对中国智能建筑行业更是一件大事,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充满无限商机,也充满着挑战。

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广阔

据统计,目前智能建筑的投资约占建筑总投资的5%至8%,有的可达10%。其中,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投资稍低,而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投资稍高。根据最近几年全国平均建筑造价,每平方米约在1200左右,因此智能化系统的投资为每平方米60元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过去五年内全国各地共完成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22042.22亿元,并且增长速度强劲。若按其中四分之一建筑实施智能化系统工程,并且以6%计算智能化系统工程投资,那么在过去五年内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投资已达330亿元。

在本世纪开始5年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累计竣工面积将达57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为27亿平方米,农村为30亿平方米。如按“十五”期间新增城镇住宅的半数实现智能化计算,单就这部分智能化系统的投资就可达810亿元,其经济社会效益均不可低估。同时,已有城镇住宅的智能化改造也将逐步进行,同样会有不小的商机。此外,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对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办公楼,而且对量大而面广的已有办公建筑的改造都提出了智能化需求。根据过去五年资料估计,同期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投资约为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投资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中国智能建筑市场潜力巨大。

另外北京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数字奥运”的口号,北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将要建设众多数字化设施,这包括:2008年奥运会的技术指挥中心、数据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网络管理中心、安全监测中心等。同时在北京现有的通信网络基础上,加快建设各类先进的通信设施,最终提供一个高度可靠、高度灵活、可扩展、可重新利用,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宽带、数字化的通信系统。而广播电视要实现从模拟向数字的技术转变,为奥运会广播电视的转播和信号传输构筑网络的支撑平台。此外还要建设22个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提高场馆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这些本身就会增加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将会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必将极大地推动智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数字奥运”是实现北京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最现实的需求、最重要的机遇、最有价值的品牌和最直接的动力。

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未来

中国智能建筑广阔市场潜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但也随着中国加入WTO,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市场的开放,中国智能建筑行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对智能建筑要有正确认识,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发展智能建筑。建筑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他们能否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建筑的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和安全功能,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为服务对象不同其智能化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档次、不同地区的建筑因为需求的不同其智能化也应该有不同配置,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和优化,并为此制定出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建筑智能化发展道路。

其次要充分应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智能建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智能建筑中各种系统无非是各种服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工具,当今宽带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建筑智能化也应该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智能建筑中的问题,把这些技术作为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要认真、全面的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赶上国际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不应该重复别人走过的道路。

此外要理顺现行工程建设体制,按市场规则引导和推动智能建筑的发展。建筑智能化工程涉及到多个行政主管部门,过去那种层层审批,一件事多个部门管理的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智能建筑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这种管理模式将会得到根本改善。根据《建筑法》和《建筑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工程设计和施

工资质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这样建筑智能化各种单项工程资质需要得到公安、消防、电信、广电和建设等部门批准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变,这有利于把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统一的系统来实施。同时管理的手段将从控制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转为制订技术标准、规范市场公正竞争,这些都需要调整和完善现行的政策和法规,以促进智能建筑的发展。

建立新型的运行管理方式,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建筑智能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能建筑中很大服务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过去那种以一栋建筑和一个小区为单位运行和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发挥智能化系统应有的功能,应该把智能化系统构筑在社会统一信息平台上,并以此平台为建筑和建筑中的人员提供服务,这就需要对智能建筑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这种服务模式也有利于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和降低智能化设施维护管理成本。总之技术在进步、制度在变革,中国智能建筑充满着希望,也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共同探讨智能建筑的发展道路。

1.1.3

楼宇自控系统组成和功能

1、楼宇自控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建筑设备运行管理的监控,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的监控(HVAC);给排水系统监控;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监控;

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电梯运行管制。

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包括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及门禁系统;安保人员巡查系统;汽车库综合管理系统;各类重要仓库防范设施;安全广播信息系统。

诸多的机电设备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于是就需要完善的自动化管理。建立机电设备管理系统,达到对机电设备进行综合管理、 调度、监视、操作和控制。

2、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制定系统的管理、调度、操作和控制的策略;存取有关数据与控制的参数;管理、调度、监视与控制系统的运行;显示系统运行的数据、图象和曲线;打印各类报表;进行系统运行的历史记录及趋势分析;统计设备的运行时间、进行设备维护、保养管理等;

3、办公自动化

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现办公自动化就是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改善办公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防止或减少人为的差错和失误。 办公自动化是多层次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综合。一个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包括信息的生成与输入、信息的 加工与处理、信息的存储与检索、信息的复制、信息的传输与交流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等功能。 传统的办公系统和现代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信息存储和传输的媒介不同,传统的办公系统利 用纸张记录文字、数据和图形,利用照相机或摄象机胶片记录影象,利用录音机磁带记录声音。这些都属于模拟存储介质, 所利用的各种设备之间没有自动的配合,难于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检索和传输,存储介质占用的空间也很大。现代化的办 公自动化系统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系统中存储和流动,软件系统管理各种设备自动地按照协议 配合工作,使人们能够高效率地进行信息处理、传输和利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将使办公活动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最 终将实现无纸化办公。

(1)办公自动化的模式

事务型办公系统。应具有:文字处理、文字安排、文件库管理、行文处理、邮件处理、文档资料处理、编辑排版、电子报表和其他数据处理。对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事务处理型办公系统,应能担负起电视会议、联机检索和图形,图象,声音等处理任务。

管理型办公系统。具备事务型的全部功能,应增加管理信息系统(MIS)功能。

决策型办公系统。具备管理型的功能,增强辅助决策功能DDS,具有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组成的决策功能。

(2)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标准

一级标准:

1)应是集成一体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2)包括下列子系统:

? ? ? ? ?

文字与文件处理流程自动化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物业管理系统;

专业管理系统(酒店、商业、图书馆、停车场/库、银行、证券、期货等); ? 财务与电子转帐POS系统; ? 设备管理系统。

3)子系统功能:

? 办公与文字处理; ? 开放式信息数据库; ? 办公事务流程自动化系统; ? 辅助决策; ? 行政管理; ? 文档管理; ? 电子邮件; ? 网际网络操作; ? 产业与租赁管理; ? 设备管理;

? 大厦运作流程自动化; ? 防灾管理; ? 安全管理; ? 仓储管理; ? 设备与资源分配; ? 财务管理; ? 智慧卡管理; ? 票据管理; ? 多媒体站; ? 电子信息显示; ? 电子转帐管理; ? 通讯与网络线缆管理; ? 远程系统故障诊断。

4)建筑物内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具有:个人事务、办公事务处理,并支持用户专用信息处理。

5)建筑物内信息管理系统应具有物业管理子系统,综合服务管理子系统,共用信息库管理子系统。

二级标准:

1)同上述一级“4”;

2)建筑物内信息管理系统应具有:物业管理子系统、专业管理子系统、及综合服务管理子系统。

三级标准:

1)同一级“4”;

2)建筑物内信息管理系统应具有:物业管理子系统及专业管理系统等。

4、通信系统

智能建筑的信息通信系统是保证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如电话公网、数据网、计算 机网、卫星以及广电网)相连,与世界各地互通信息。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系统目前主要由两大系统组成: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和有线电视网(CATV )。前者是由电信系统方面发展 而来的,后者是广电系统方面发展至今的。今后随着4C技术发展将有可能使智能建筑的通信自动化系统统一。

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并能适应楼外电信部门的通信网向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宽带化及个人化发展的趋势。应考虑到适应公网在接入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方面的发展,向使用者提供快捷、有效、安全及可靠的信息通信服务,包括语言文本,图形、图象及计算机数据等多种媒体的通信服务。

客户可自行定义服务通信方式,调整通信服务功能。

通信网络系统的内容:

(1)固定电话通信系统:设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或采用公网的集中小交换机;

(2)声讯服务通信系统:

1)语音信箱:具有存储外来语音,使电话用户通过信箱密码提取语音留言。可自动向具有那个

语音信箱的客户提供呼叫(当语音 信箱系统和无线寻呼系统连接后)。通知其提取语音留言。 2)语音应答系统:通过电话查询有关信息并及时应答服务功能。 (3)无线通信系统:应具备选择呼叫和群呼功能。

(4)卫星通信系统:楼顶安装卫星收发天线和VSAT通信系统,与外部构成语音和数据通道,实现远距离通信的目的。

(5) 多媒体通信系统:1)INTERNET(Internet)国际互联网,它可以通过电话网、分组数据网(X25)、数字数据网(DD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桢中继网(FR)接入,采用TCP/IP协议;2)INTRANET(Intranet):是一个企业或集团的内部计算机网络。

(6)视讯服务系统:1)可视图文系统:接收动态图文信息;2)电子信箱系统:具有存储及提取文本、传真、电传等邮件的功能。3)电视会议系统:通过具有视频压缩技术的设备向系统的使用者提供显示近处或远处可观察的图象并进行同步通话的功能。

(7) 电视通讯系统:1)有线电视系统:可接收加密的卫星电视节目以及加密的数据信息;2)公共广播系统。

(8)电子信息显示系统(入口大厅) (9)视频点播(VOD)系统(客房) (10)同声翻译系统(国际会议厅)

(11)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应由网络结构、网络硬件、网络协议和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部 分组成。

1.1.4 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的关系

综合布线是智能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智能建筑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在建筑物建设阶段综合布线占总投资的3-5%。目前兴建高大楼群,既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科技发展需要,又不过多增加投资,由于综合布线系统独立于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增减不会影响到综合布线系统,因此目前综合布线平台是最佳的选择。

1.1.5

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关系

智能建筑利用综合布线与外网连接而进行信息交流,是智能建筑与外界联系的高速信息通道。没有与外网的对接,智能建筑就是一个“智能信息孤岛”。智能建筑的信息处理功能主要包括:(1)建设高速、大容量、宽频带的信息传输平台。(2)建立信息处理平台。(3)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原则,形成信息咨询产业。

1.2 综合布线概述

1.2.1 综合布线产生的背景

在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中,弱电信号的线路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应用系统:电话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保安监视系统、空调控制系统、自动电梯控制系统、背景音乐系统、门禁系统、三表远传系统等等。

传统布线是指每个应用系统都有各自的一套管路,都要铺设各自的专用线路。这使得大楼内的管道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多套管路系统造成冗余投资;信号线型复杂,没有互换性,给备用、维护及排错造成极大困难;各个系统都要配备维护和管理人员,浪费人力;每个系统的伸缩性和扩充性都较差。

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弱点布线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发了几个先进的综合布线系统,使智能大楼的弱点配线设计方法产生质的飞跃。其中典型产品有计算机网络“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和“扩充性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等。

1.2.2

传统布线系统的不足:

建筑物(大厦或园区)的布线系统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最末端,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信息服务质量。

传统布线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同应用系统(电话、计算机系统、局域网、楼宇自控系统等)的布线各自独立,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传输线缆构成各自的网络,同时,连接线缆的插座、模块及配线架的结构和生产标准不同,相互之间达不到共用的目的,加上施工时期不同,致使形成的布线系统存在极大差异,难以互换通用。

这种传统布线方式由于没有统一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都不方便;当工作场所需要重新规划,设备需要更换、移动或增加时,只能重新敷设线缆,安装插头、插座,并需中断办公,显然布线工作非常费时、耗资、效率很低。因此,传统的布线不利于布线系统的综合利用和管理,限制了应用系统的变化以及网络规模的扩充和升级。

为了克服传统布线系统的缺点,美国AT&T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于80年代末率先推出了SYSTIMAX PDS综合布线系统。

1.2.3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套用于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为计算机、通信设施与监控系统预先设置的信息传输通道。它将语音、数据、图像等设备彼此相连,同时能使上述设备与外部通信数据网络相连接。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PDS,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又称结构化布线系统,是一种模块化的、高度灵活性的智能建筑布线网络,用于建筑物和建筑群内进行话音、数据、图像信号传输的综合的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为适应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别设计的布线方式,它为智能大厦和智能建筑群中的信息设施提供了多厂家产品兼容,模块化扩展、更新与系统灵活重组的可能性。既为用户创造了现代信息系统环境,强化了控制与管理,又为用户节约了费用,保护了投资。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现代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布线系统应用高品质的标准材料,以非屏蔽双绞线和光纤作为传输介质,采用组合压接方式,统一进行规划设计,组成一套完整而开放的布线系统。该系统将语音、数据、图像信号的布线与建筑物安全报警、监控管理信号的布线综合在一个标准的布线系统内。在墙壁上或地面上设置有标准插座,这些插座通过各种适配器与计算机、通信设备以及楼宇自动化设备相连接。

综合布线的硬件包括传输介质(非屏蔽双绞线、大对数电缆和光缆等)、配线架、标准信息插座、适配器、光电转换设备、系统保护设备等。

1.2.4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采用星型拓扑结构、模块化设计的综合布线系统,与传统的布线相比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系统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模块化、扩展性及独立性等特点。

开放性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现行的标准,它几乎对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并支持所有的通信协议。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使得设备的更换或网络结构的变化都不会导致综合布线系统的重新铺设,只需进行简单的跳线管理即可。

灵活性

综合布线系统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灵活组网、灵活变位和应用类型的灵活变化。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星型物理拓扑结构,为了适应不同的网络结构,可以在综合布线系统管理间进行跳线管理,使系统连接成为星型、环型、总线型等不同的逻辑结构,灵活地实现不同拓扑结构网络的组网; 当终端设备位置需要改变时,除了进行跳线管理外,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布线改变,使工位移动变得十分灵活;同时,综合布线系统还能够满足多种应用的要求,如数据终端、模拟或数字式电话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打印机和主机等,使系统能灵活的联接不同应用类型的设备。

模块化

综合布线系统的接插元件,如配线架、终端模块等采用积木式结构,可以方便地进行更换插拔,使管理、扩展和使用变得十分简单。

扩展性

综合布线系统(包括材料、部件、通讯设备等设施)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因此,无论计算机设备、通讯设备、控制设备随技术如何发展,将来都可很方便地将这些设备连接到系统中去。

综合布线系统灵活的配置为应用的扩展提供了较高的富裕量。系统采用光纤和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为不同应用提供了合理地选择空间。对带宽要求不高的应用,采用双绞线,而对高带宽需求的应用采用光纤到桌面的方式。语音主干系统采用大对数电缆,既可作为话音的主干,也可作为数据主干的备份,数据主干采用光缆,其高的带宽为多路实时多媒体信息传输留有足够裕量。

独立性

综合布线系统的最根本的特点是独立性。在网络体系结构中,最底层是物理布线,与物理布线直接相关的是数据链路层,即网络的逻辑拓扑结构。而网络层和应用层与物理布线完全不相关,即网络传输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应用软件等与物理布线相互独立。

无论网络技术如何变化,其局部网络逻辑拓扑结构都是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或以上几种形式的结合,而星型的综合布线系统,通过在管理间内跳线的灵活变换,可以实现上述的总线型(如

Ethernet/IEEE802.3)、环型(IEEE802.5/Token-Ring,X3T9.5 TPDDI/FDDI)、星型(StarLAN)或混合型(含有环、总线等形式)的拓扑结构,因此采用综合布线方式进行物理布线时,不必过多地考虑网络的逻辑结构,更不需要考虑网络服务和网络管理软件,也就是说综合布线系统具有与应用的独立性。

兼容性

是指其设备可用于多种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将语音信号、数据信号和监控设备的图像信号的配线,经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采用各种传输介质、信息插座、交联设备、适配器等,把这些性质不同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

经济性

传统的布线方式,各个弱电系统是互不兼容的,每个系统都是独立设计、独立布线,因而每增加一个弱电电子系统都要安装一套新的线缆、新的管线,不能混合布线,费用增加很大。综合布线系统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当系统个数增加时,因其布线系统是相互兼容的,都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接插件、桥架和管线,故以后投资就少了。而且,它可以降低用户重新布局或设备搬迁变更费用。此外,综合布线系统的维护费用极低。

1.2.5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综合布线系统一般采用星型结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独立地接入综合布线中。因此,系统易于扩充,布线易于重新组合,也便于查找和排除故障。

综合布线系统由6个子系统组成(一间、两区、三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放置综合布线线缆和相关连接硬件、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由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配线保护设备等组成。

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应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确定。 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是一个可以独立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该子系统包括水平配线系统的信息插座、连接信息插座和终端设备的跳线以及适配器。工作区的服务面积一般可按5-10平方米估算,工作区内信息点的数量根据相应的设计等级要求设置。

工作区的每个信息插座都应该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及监视器等终端设备,同时,为了便于管理和识别,有些厂家的信息插座做成多种颜色:黑、白、红、蓝、绿、黄,这些颜色的设置应符合TIA/EIA 606标准。

管理区(子系统)

管理间子系统设置在楼层分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间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

水平区子系统

水平区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楼层分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水平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一般情况,水平电缆应采用4对双绞线电缆。在水平子系统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应采用光缆,即光纤到桌面。水平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和监视系统,并方便地进行管理。 水平子系统的电缆长度应小于90米,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由设备间子系统与管理区子系统的引入口之间的布线组成,采用大对数电缆或光缆,两端分别连接在设备间和楼层配线间的配线架上。它是建筑物主干布线系统。

建筑群干线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由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等组成。建筑群主干布线宜采用光缆。

建筑群子系统应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道和入孔的各项设计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予留1-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

从布线来说,综合布线又可简化3个子系统:即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示意图

1.2.6 有关标准

目前已出台的综合布线及其产品、线缆、测试标准和规范主要有: EIA/TIA 568-A 商用建筑物电信布线标准; ISO/IEC 11801:1995(E)国际布线标准;

EIA/TIA TSB-67 现场测是非屏蔽双绞线布线系统传输性能规范;

欧洲标准:EN5016,50168,50169分别为水平布线电缆、工作区布线电缆以及主干电缆标准; 我国于1995年3月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2000年信息产业部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

1.2.7

中国市场主要布线厂商及其总分销商情况

布线厂商一般不直接面向用户,而采取分销代理体制。分销商从厂家提货,向集成商发货。而集成商则负责承接工程,为用户安装并提供售后服务。一些进入中国较早的厂商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分销体制,他们与国内一些著名的分销商、集成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一些刚刚进入中国的布线厂商则正处于大力发展分销渠道的阶段。

厂商 美国朗讯(Lucent) 美国安普(AMP) 美国西蒙(SIEMON) 瑞士德特威勒分销商 晓通电子、清华同方、联想科技、浪潮集团、金信百汇 智诚大业、怡海、四通、海星 康达、迪威、英福 四通集团、达因集团 (Datawyler) 美国泛达(Panduit) 北京恒达益康、上海邮通科技、上海真真达因集团、广州泛迪 法国阿尔卡特(Alcatel) 怡海、北京通恒、厦门邮电纵横、福建创实

朗讯是世界最大的结构化布线厂商,也是最早进人中国布线市场的布线厂商之一。在中国市场上占有近50%的市场份额。

AMP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比较早,它的最新一代高速布线解决方案,NETCONNECT QUANTUM系统,其传输带宽可达300MHZ,性能优于目前市场上任何一种UTP布线系统。在中国市场上它的成绩也不错,从它的销售渠道、15年的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体系可以看出一二。在分销体制上,AMP直接面对的是分销商和增值代理商,分销商面对的是工程承包商和授权专卖店,其中授权专卖店目前有20几家,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增值代理商通常是各地区知名的系统集成商。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AMP,那就是假货太多。 西蒙公司在中国经过几年的经营,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销售体制。除了三家分销商和三家认证安装商外,还有分布在各地的众多认证代理商。西蒙的代理体制非常严谨,各代理商都是经过严格的资格认证,以便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完善的渠道、优质的服务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效益。西蒙公司99年承接的中国大、中型企业的项目数几近占总数的60%。

进入中国市场才一年多的瑞士公司德特威勒1999年在中国的销售目标是取得5%的市场占有率。不要小看这个了不起的比例,在中国布线市场上,由于朗讯独占鳖头,西蒙、安普等群雄并起,再加上不断有新的海外公司纷至沓来,5%的市场份额已是许多新加盟的厂商梦寐以求的目标,何况对于巨大的中国布线市场来说,5%的比例意味着令人垂涎的销售额。

有40多年历史的美国泛达公司1997年开始进入中国,至今在国内也已取得了多项大中型工程。泛达产品主要包括免打线超5类模块化插座和6类模块化插座,下一代光纤连接器,模块化和预装式配线架等。泛达提供系统15年、产品20年的质保。

总的来看,这些代表性的厂商都非常重视分销渠道的建立,因为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该品牌的信誉乃至生存,他们为代理商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资格认证,要求代理商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认证工程师。厂商定期还要对代理商资格进行审议,不符合要求将取消代理资格,这些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质量保证也是这些大布线厂商很重要的服务内容,对此各厂商各有不同的承诺,有的提供一定年限的产品质保,有的提供一定年限的系统质保.还有的提供终身质保。这些都值得国内厂商借鉴。

第二章 网络总体方案设计

网络系统一般由网络平台、服务平台、用户平台、开发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平台、网管平台、安全平台和环境平台等组成。 1、 网络平台 常用传输技术 常用交换技术 常用接入技术 同步数字体系(SDH);准同步数字体系(PDH);数字微波传输系统;数字卫星通信(VSAT);有线电视网(CATV); 异步传输模式(ATM);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以太网(Ethernet);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千兆位以太网; Modem;Cable Modem;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超高速数字用户环路(VDSL);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TDMA、CDMA无线接入; 综合布线系统 1) 传输介质-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无线; 2) 综合布线设备-信息插座、端口设备、跳接设备、适配器、信号传输设备、电气保护设备、支持工具; 3) 桥架、金属槽、塑料槽、金属管、塑料管等 网络互联技术 网络操作系统 路由器、网桥、中继器、集中器、网关、交换器、防火墙等; Novell NetWare;Unix;IBM LAN Server;Pangan Strcettalk;Windows NT,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2003 Server;Linux; 服务器 网络测试设备

2、 服务平台 VOD AOD MOD(多媒体信息点播) 视频广播(如DVB) 音频广播(如立体广播) 数据广播 WWW Email FTP News等 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Mail服务器、域名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 电缆测试仪、局域网测试仪、光缆测试仪等 信息点播 信息广播 Internet服务 远程计算与事务处软件共享 远程CAD 远程数据处理 联机服务 理 其它

3、 用户平台

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 EDI MIS CIMS 电子商务 办公自动化 多媒体监控系统 4、 开发平台 Web开发工具 数据库开发工具 多媒体创作工具 通用类开发工具

5、 数据库平台 Access VisualFoxpro Approach Oracle Informix Sybase DB2 小型数据库 大型数据库

HTML VRML Java CGI ODBC JDBC VB、Delphi、PowerBuilder 图形图象 动画 多媒体 VB C/C++ 会议电视 可视电话 IP电话 远程医疗 监测控制 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 6、 网管平台 HP Opec View;IBM Tivoli TME10;CA Uni-center TNG; SUN SunNet Manager; Cabletron Spectrum; Cisco Works;3Com Transcend;Bay Networks Optivity; 管理者的 作为代理的 7、 安全平台

防火墙 分组过滤 代理服务器 加密与认证技术; 8、 用户平台 PC+浏览器 电视机+机顶盒 办公软件 9、环境平台 机房 电源 其他辅助设备

装修符合国标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主要技术指标 ACP UPS,网络监控软件 控制插件 网络打印机 磁带机 扫描仪等 第三章 综合布线工程常用材料

3.1 双绞线 3.1.1

概述

双绞线(TP:Twisted Pairwire)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双绞线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双绞线一般由两根22~26号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如果把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在双绞线电缆内,不同线对具有不同的扭绞长度,一般地说,扭绞长度在38.1cm至14cm内,按逆时针方向扭绞,相邻线对的扭绞长度在12.7cm以上。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双绞线在传输距离、信道宽度和数据传输速度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但价格较为低廉。目前,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lded Twisted Pair)和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 Twisted Pair)。

虽然双绞线主要是用来传输模拟声音信息的,但同样适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特别适用于较短距离的信息传输。在传输期间,信号的衰减比较大,并且产生波形畸变。采用双绞线的局域网的带宽取决于所用导线的质量、长度及传输技术。只要精心选择和安装双绞线,就可以在有限距离内达到每秒几百万位的可靠传输率。当距离很短,并且采用特殊的电子传输技术时,传输率可达100Mbps~155Mbps。由于利用双绞线传输信息时要向周围幅射,信息很容易被窃听,因此要花费额外的代价加以屏蔽。屏蔽双绞线电缆的外层由铝泊包裹,以减小幅射,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辐射。屏蔽双绞线价格相对较高,安装时要比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困难。类似于同轴电缆,它必须配有支持屏蔽功能的特殊连结器和相应的安装技术。但它有较高的传输速率,100米内可达到155Mbps。

另外,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具有以下优点:

(1)无屏蔽外套,直径小,节省所占用的空间 (2)重量轻、易弯曲、易安装 (3)将串扰减至最小或加以消除 (4)具有阻燃性 (5)具有独立性和灵活性,适用于结构化综合布线。

3.1.2

规格型号

EIA/TIA为双绞线电缆定义了五种不同质量的型号。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使用第三、四、五类。这五种型号如下:

1、 一类:主要用于传输语音(一类标准主要用于八十年代初之前的电话线缆),不用于数据传输。

2、 二类:传输频率为1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4Mbps的数据传输,常见于使用4Mbps规范令牌传递协议的旧的令牌网。

3、 三类:指目前在ANSI和EIA/TIA568标准中指定的电缆。该电缆的传输频率为16MHz,用于语音传

输及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10base-T。 4、 四类:传输频率为20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16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基于令牌的

局域网和10base-T/100base-T。 5、 五类:该类电缆增加了绕线密度,外套一种高质量的绝缘材料,传输频率为100MHz,用于语音传输

和最高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100base-T和10base-T网络,这是最常用的以太网电缆。 双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与非屏蔽双绞线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又分100欧姆电缆、双体电缆、大对数电缆、150欧姆屏蔽电缆。具体型号有多种,如下图所示(图中AWG表示美国线缆规格)。

3.1.3

性能指标

对于双绞线,用户最关心的是表征其性能的几个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衰减、近端串扰、阻抗特性、分布电容、直流电阻等。

(1) 衰减

衰减(Attenuation)是沿链路的信号损失度量。衰减与线缆的长度有关系,随着长度的增加,信号衰减也随之增加。衰减用“db”作单位,表示源传送端信号到接收端信号强度的比率。由于衰减随频率而变化,因此,应测量在应用范围内的全部频率上的衰减。

(2) 近端串扰

串扰分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FEXT),测试仪主要是测量NEXT,由于存在线路损耗,因此FEXT的量值的影响较小。近端串扰(NEXT)损耗是测量一条UTP链路中从一对线到另一对线的信号耦合。对于UTP链路,NEXT是一个关键的性能指标,也是最难精确测量的一个指标。随着信号频率的增加,其测量难度将加大。

NEXT并不表示在近端点所产生的串扰值,它只是表示在近端点所测量到的串扰值。这个量值会随电缆长度不同而变,电缆越长,其值变得越小。同时发送端的信号也会衰减,对其它线对的串扰也相对变小。实验证明,只有在40米内测量得到的NEXT是较真实的。如果另一端是远于40米的信息插座,那么它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串扰,但测试仪可能无法测量到这个串扰值。因此,最好在两个端点都进行NEXT测量。现在的测试仪都配有相应设备,使得在链路一端就能测量出两端的NEXT值。NEXT测试的结果参照表3.1.3-1和表3.1.3-2。

表3.1.3-1 各种连接为最大长度时各种频率下的衰减极限

最大衰减20oC 信道(100米) 链路(90米) 频率(MHz) 3类 4类 5类 3类 4类 5类

1 4 8 10 16 20 25 31.25 62.5 100 4.2 7.3 2.6 2.5 4.8 4.5 3.2 2.2 2.1 6.1 4.3 4.0 8.8 6 5.7 10.2 6.7 6.3 11.5 7.5 7.0 14.9 9.9 9.2 11 10 6.8 6.3 13.2 8.8 8.2 10.3 9.9 9.2 11.4 12.8 18.5 24 10.3 11.5 16.7 21.6 表3.1.3-2 特定频率下的NEXT衰减极限

最小NEXT 信道(100米) 链路(90米) 频率(MHz) 1 4 8 10 16 20 25 31.25 62.5 100 3类 4类 5类 3类 4类 5类 39.1 53.3 60.0 40.1 54.7 60.0 29.3 43.3 50.6 30.7 45.1 51.8 24.3 38.2 45.6 25.9 40.2 47.1 22.7 36.6 44.0 24.3 38.6 45.5 19.3 33.1 40.6 21 35.3 42.3 31.4 39.0 33.7 40.7 37.4 35.7 30.6 27.1 39.1 37.6 32.7 29.3 以上两个指标是TSB67测试的主要内容,但某些型号的测试仪还可以给出直流电阻、特性阻抗、衰减

串扰比等指标。

(3) 直流电阻

TSB67无此参数。直流环路电阻会消耗一部分信号,并将其转变成热量。它是指一对导线电阻的和,11801规格的双绞线的直流电阻不得大于19.2欧姆。每对间的差异不能太大(小于 0.1欧姆),否则表示接触不良,必须检查连接点。

(4) 特性阻抗

与环路直流电阻不同,特性阻抗包括电阻及频率为1~100MHz的电感阻抗及电容阻抗,它与一对电线之间的距离及绝缘体的电气性能有关。各种电缆有不同的特性阻抗,而双绞线电缆则有100欧姆 、120欧姆及150欧姆几种。

(5) 衰减串扰比(ACR)

在某些频率范围,串扰与衰减量的比例关系是反映电缆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参数。ACR有时也以信噪比(SNR :Signal-Noice ratio)表示,它由最差的衰减量与NEXT量值的差值计算。ACR值较大,表示抗干扰的能力更强。一般系统要求至少大于10分贝。

(6) 电缆特性

通信信道的品质是由它的电缆特性描述的。SNR是在考虑到干扰信号的情况下,对数据信号强度的一个

度量。如果SNR过低,将导致数据信号在被接收时,接收器不能分辨数据信号和噪音信号,最终引起数据错误。因此,为了将数据错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必须定义一个最小的可接收的SNR。

3.1.4

测试数据

100欧姆4对非屏蔽双绞线有3类线、4类线、5类线和超5类线之分。主要的性能指标为衰减、分布电容、直流电阻、直流电阻偏差值、阻抗特性、返回损耗、近端串扰。标准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

双绞线的标准测试数据(a) 分布电容 直流电阻 直流电阻偏差值 类型 率减(单位db) (以1khz计量) 20oC测量校正值 20o时测量校正值 <330pf/100米 < 9.38欧姆/100米 5% <330pf/100米 同上 5% 5% 3类 <2.320sqrt(f) + 0.238(f) 4类 <2.050sqrt(f) + 0.1(f) 5类 <1.9267sqrt(f) + 0.075(f) <330pf/100米 同上 双绞线的标准测试数据(b)

类型 阻抗特性 返回损耗 近端串扰 1Mhz至最高的参考频率值 测量长度>100米 测量长度>100米 12db 12db 23db 43db 58db 64db 3类 100欧姆 + 15% 4类 同上 5类 同上

3.1.5

常用的双绞线电缆

综合布线中最常用的双绞线电缆有以下几种: 1、5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

它是美国线缆规格为24的实芯裸铜导体,以氟化乙烯做绝缘材料,传输频率达100MHz。导线组成如下表所示,物理结构如下图所示。

电气特性如下表所示。其中,“9.38 欧姆MAX. Per100m @ 20℃”是指在20℃的恒定温度下,每100米的双绞线的电阻为9.38 欧姆(下表中类同)。

5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电气特性

衰减值 1.1 1.5 1.8 2.1 4.3 6.6 85~115 8.2 欧姆 9.2 11.8 17.1 22.0 NEXT(db) 直流阻抗 (dh/100)Max (最差对) - - 66 64 55 49 46 44 42 37 34 9.38欧姆 MAX.Per 100m @ 20oC 频率需求(Hz) 阻抗 256K 512K 772K 1M 4M 10M 16M 20M 31.25M 62.50M 100M 3.1.6

双绞网络线接法详解

- - - 1、 双绞线接法有两种国际标准,分别是EIA/TIA568A和EIA/TIA568B。它们的连接方式见下表:

EIA/TIA568A标准 引脚顺序 介质直接连接信号 双绞线绕对的排列顺序 引脚顺序 EIA/TIA568B标准 介质直接连接信号 双绞线绕对的排列顺序 1 2 3 4 5 6 7 8 TX+(传输) TX-(传输) RX+(接收) 没有使用 没有使用 RX-(接收) 没有使用 没有使用 白绿 绿 白橙 蓝 白蓝 橙 白棕 棕 1 2 3 4 5 6 7 8 TX+(传输) TX-(传输) RX+(接收) 没有使用 没有使用 RX-(接收) 没有使用 没有使用 白橙 橙 白绿 蓝 白蓝 绿 白棕 棕 实际上标准接法EIA/TIA568A和EIA/TIA568B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颜色上的区别 ,用户

需要注意的只是在连接两个水晶头时必须保证:1,2 线对是一个绕对;3,6 线对是一个绕对; 4,5 线对是一个绕对;7,8 线对是一个绕对;

双绞线中4/5,7/8这四根线没有定义。而具体做线时,往往不注意接成了1、2、3、4(在前几年做NOVELL网连接10M网络时就是这样连接的,但10M网络相对而言带宽窄,连通性好,故连接成1、2、3、4也可以互访)。由于100M的高带宽,再连成1、2、3、4就不能很好地工作了。要命的是,该故障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计算机在进行连接后,网卡和集线器/交换机上的指示灯均正常点亮;有的计算机却是网卡上的指示灯正常亮,而集线器/交换机端的指示灯闪烁,从而增加了排错的难度。所以这个错误一定要高度重视。

2、何为直通线缆?何为交叉线缆? 通常,我们会看到双绞线的两种常用的连接方法:直通线缆和交叉线缆。

(1)直通线缆:水晶头两端都是遵循568A或568B标准,双绞线的每组绕线是一一对应的。颜色相同的为一组绕线。直通线缆适用场合:

交换机(或集线器)UPLINK口-------------交换机(或集线器)普通端口 交换机(或集线器)普通端口-------------计算机(终端)网卡

(2)交叉线缆: 水晶头一端遵循568A,而另一端遵循568B标准。即两个水晶头的连线交叉连接,A水晶头的1,2对应B水晶头的3,6;而A水晶头的3,6对应B水晶头的1,2。颜色相同的为一组绕线。交叉线缆适用场合:

交换机(或集线器)普通端口------------交换机(或集线器)普通端口 计算机网卡(终端)-------------计算机网卡(终端)

标准的交叉线缆 A端水晶头排列顺序 白橙 橙 白绿 蓝 白蓝 绿 白棕 棕 引脚顺序 1 2 3 4 5 6 7 8 B端水晶头排列顺序 白绿 绿 白橙 蓝 白蓝 橙 白棕 棕 说明:如果两个集线器/交换机的物理距离较远,一般采用级联方式。需要注意的是:IEEE802.3u 100 BASE-TX CLASS II 类HUB 之间的级联长度不能超过 5米, 100M以太网中两个交换机的最大距离为 100米。如果已经使用了UPLINK口级联,它旁边的普通端口就不可以再用了。

3、一种特殊的双绞线做法

除了以上常用的两种连接方法,还有一种特殊的双绞线做法。此种方法应用于如下场合:

交换机(或集线器)单个使用正常,但是一旦两个网络设备级联起来用,就出现两个网络设备之间的工作站不能相互访问的情况,尽管级联线是按照标准来做的。原因是由于交换机(或集线器)的PHY对UTP的信号定义与一般情况不一致引起的。下面这种特殊的双绞线做法一般可以解决这种问题。

下图连线适用的级联方式是:

交换机(或集线器)的UPLINK口------------交换机(或集线器)的普通端口 。

注意:颜色相同的为一组绕线,两组绕线中的一组交叉,请仔细看下图,你是否可以看出和上面示意图的区别呢?

引脚顺序 1 2 3 4 5 6 7 8 A端水晶头排列顺序 白橙 橙 白绿 蓝 白蓝 绿 白棕 棕 B端水晶头排列顺序 橙 白橙 白绿 蓝 白蓝 绿 白棕 棕 4、双绞线接头(RJ45)针脚号码定义

网卡/HUB端插孔

5、10M双绞线接头的标准接法

号码 1 2 3 4 5 6 7 8 信号定义 TX+ TX- RX+ 未用 未用 RX- 未用 未用 线缆之水晶接头

线对颜色 橙白 橙 绿白 蓝 蓝白 绿 棕白 棕 6、100M双绞线接头的标准接法

线材要求CAT-5(5类线),接头接法与10M完全兼容。 号码 1 信号定义 TX+ 线对颜色 橙白 2 3 4 5 6 7 8 TX- RX+ 未用 未用 RX- 未用 未用 橙 绿白 蓝 蓝白 绿 棕白 棕 7、1000M双绞线接头的标准接法

线材要求CAT-5e(5类增强线,俗称超五类),接头接法与10M/100M完全兼容。

1000 Base-T双向地使用了RJ45接头中全部信号线。线材用5类线虽然也能工作,但是推荐使用5类增强线。

号码 1 2 3 4 5 6 7 8 8、双绞线标准接法总结

综合上述10M、100M、1000M各种标准,可以发现尽管各标准对线对功能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最终

接头的接法都是同一的,如下图所示:

信号定义 BI_DA+ BI_DA- BI_DB+ BI_DC+ BI_DC- BI_DB- BI_DD+ BI_DD- 线对颜色 橙白 橙 绿白 蓝 蓝白 绿 棕白 棕

9、双绞线的标准接法的由来

如下图所示,双绞线的标准接法不是随便硬性规定出来的,而是为了尽量保持线缆接头之布局的对称性而作出,这样一来可以使接头内线缆互相的干扰相互抵消而降到最低,同时也使外界干扰的差分信号值尽量能相等以便抗干扰电路作相减运算来消除之。

所以说我们平时制作网络线时,如果不按标准制作,虽然有时线路也能接通,但是线路内部各线对之间的干扰不能有效消除,从而使信号传送出错率增加,最终导致网络性能下降。

上面所用的网线接法是EIA/TIA 568B标准,还有一个EIA/TIA 568A的标准,它只不过是将图中的橙线对与绿线对交换了一下位置(也就是绿白-1,绿-2,橙白-3,兰-4,兰白-5,橙-6,棕白-7,棕-8),线缆接头之布局仍然是对称的。

10、3类、5类、超5类线有什么不同

首先,为什么要用双绞线而不是平行线呢? 平行线不是更容易生产吗?这是因为网络线上通过的是>10MHz的高频信号,这时导线之间的绝缘线相当于一个介电板,它与导线所形成的电容对高频信号起旁路衰减作用(信号相位被滞后),由于信号频率之高而变得不可忽略,所以平行线传递高频网络信号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我们将该平行线对双绞,就会在线对形成电容的同时形成一个串联的电感,草图如下:

_____/\\/\\/\\/\\/\\_____ | = | --------------------

由电子电路知识可知,电感的作用刚好与电容相反,它使信号相位超前,只要调整电线的绕度,使线对形成的电感与电容就能够刚好抵消,而且随着线对长度的增加二者的作用均同等程度的增加,理想情况下信号就可以无衰减的在双绞线对上传输了。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市面上3类、5类、超5类线虽然从外观上看基本类似,其内部肯定有以下几方面区别:一是信号线的绝缘材料不同,线越好,它的介电常数就应该越小,从而使形成的电容越小,二是线对的绕度可能不同(根据绝缘材料介电常数确定)。还有一点就是越软的线品质越好,这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表明该线的导线含铜量很高(因为纯铜很软),它的直流损耗就会很小,另一面表明该导线可能是多股线而不是单股线,因为多股线对高频信号传递能力强一些。这与一种叫集肤效应的物理现象有关。

11、HUB上的级连口的妙用

通常HUB上都会留一个口用于HUB之间的级连,也就是将许多HUB连在一起用,为了在不级连时充分利用硬件资源,该接口一般与其旁边一个普通网卡接口是相通的。另外一种情形是设置一个拨动开关用来改变最后一个网口的功能,那么作为级连用的网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事实上非常简单,级连的网口就是一个标准的双机直连接口,也就是1与3、2与6交叉。知道这个事实,就可以在HUB没电的时候也可以用二条普通网线连接二台电脑,只需将一条网线插在级连口,另一个接它旁边的接口就行。对没有级连口的HUB,我们可以通过一条双机直连线将它与别的HUB级连起来(各插任意一个普通网口即可)。将双机直连线插入HUB之级连口,可以象普通网线一样插其它HUB网口一样连网(1与3、2与6交叉二次,又变回去了嘛),这样你出门只需带一条双机直连线即可,直连与插HUB二不误,上门服务人员特有用。

3.2 光纤

所谓光纤通信,是指将要传送的语音、图像和数据信号等调制在光载波上,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光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适合传导光的传输媒介,是光纤通信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2.1

组成结构

光纤和同轴电缆相似,只是没有网状屏蔽层。中心是光传播的玻璃芯。在多模光纤中,芯的直径是15μm~200μm,大致与人的头发的粗细相当。而单模光纤芯的直径为8μm~10μm。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以使光纤保持在芯内。再外面的是一层薄的塑料外套,用来保护封套。光纤通常被扎成束,外面有外壳保护。纤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横截面积很小的双层同心圆柱体,它质地脆,易断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护层。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陆地上的光纤通常埋在地下1米处,有时会受到地下小动物的破坏。在靠近海岸的地方,越洋光纤外壳被埋在沟里。在深水中,它们处于底部,极有可能被鱼类咬坏或被渔船撞坏。

3.2.2 工作原理

有两种光源可被用作信号源: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 diode)和半导体激光ILD(injection laser diode)。它们有着不同的特性,如下表。

项目 LED 半导体激光 高 数据速率 低 模式 距离 生命期 多模 多模或单模 短 长 长 短 温度敏感性 较小 较敏感 造价 低造价 昂贵 光纤的接收端由光电二极管构成,在遇到光时,它给出一个点脉冲。光电二极管的响应时间一般为1ns,这就是把数据传输速率限制在1Gb/s内的原因。热噪声也是个问题,因此光脉冲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以便被检测到。如果脉冲能量足够强,则出错率可以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3.2.3

分类

光纤主要分以下两大类:

1、传输点模数类

光纤的类型由模材料(玻璃或塑料纤维)及芯和外层尺寸决定,芯的尺寸大小决定光的传输质量。传输点模数类分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和多模光纤(Multi Mode Fiber)。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很小,8.3μm 芯、125μm 外层,在给定的工作波长上只能以单一模式传输,传输频带宽,传输容量大。多模光纤是在给定的工作波长上,能以多个模式同时传输的光纤。有62.5μm 芯、125μm外层和50μm 芯、125μm外层以及100μm 芯、140μm外层几种。与单模光纤相比,多模光纤的传输性能较差。

2、折射率分布类

折射率分布类光纤可分为跳变式光纤和渐变式光纤。跳变式光纤纤芯的折射率和保护层的折射率都是一个常数。在纤芯和保护层的交界面,折射率呈阶梯型变化。渐变式光纤纤芯的折射率随着半径的增加按一定规律减小,在纤芯与保护层交界处减小为保护层的折射率。纤芯的折射率的变化近似于抛物线。折射率分布类光纤光束传输如下图所示。

3.2.4

连接方式

光纤有三种连接方式。首先,可以将它们接入连接头并插入光纤插座。连接头要损耗10%到20%的光,但是它使重新配置系统很容易。

第二,可以用机械方法将其接合。方法是将两根小心切割好的光纤的一端放在一个套管中,然后钳起来。可以让光纤通过结合处来调整,以使信号达到最大。机械结合需要训练过的人员花大约5分钟的时间完成,光的损失大约为10%。

第三,两根光纤可以被融合在一起形成坚实的连接。融合方法形成的光纤和单根光纤差不多是相同的,但也有一点衰减。对于这三种连接方法,结合处都有反射,并且反射的能量会和信号交互作用。

3.2.5

接口

目前使用的接口有两种。无源接口由两个接头熔于主光纤形成。接头的一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用于发送)。另一端有一个光电二极管(用于接收)。接头本身是完全无源的,因而是非常可靠的。

另一种接口被称作有源中继器(active repeater)。输入光在中继器中被转变成电信号,如果信号已经减弱,则重新放大到最强度,然后转变成光再发送出去。连接计算机的是一根进入信号再生器的普通铜线。现在已有了纯粹的光中继器,这种设备不需要光电转换,因而可以以非常高的带宽运行。

3.3光缆

光导纤维是一种传输光束的细微而柔韧的媒质。光导纤维电缆由一捆纤维组成,简称为光缆。 3.3.1

光缆的特点

光缆是数据传输中最有效的一种传输介质,它有以下几个优点: (1) 频带较宽。

(2) 电磁绝缘性能好。光纤电缆中传输的是光束,由于光束不受外界电磁干扰与影响,而且本

身也不向外辐射信号,因此它适用于长距离的信息传输以及要求高度安全的场合。当然,

抽头困难是它固有的难题,因为割开的光缆需要再生和重发信号。 (3) 衰减较小。可以说在较长距离和范围内信号是一个常数。

(4) 中继器的间隔较大,因此可以减少整个通道中继器的数目,可降低成本。根据贝尔实验室

的测试,当数据的传输速率为420Mbps且距离为119公里无中继器时,其误码率为10—8,

可见其传输质量很好。而同轴电缆和双绞线每隔几千米就需要接一个中继器。

在使用光缆互联多个小型机的应用中,必须考虑光纤的单向特性,如果要进行双向通信,那么就应使

用双股光纤。由于要对不同频率的光进行多路传输和多路选择,因此在通信器件市场上又出现了光学多路转换器。

在普通计算机网络中安装光缆是从用户设备开始的。因为光缆只能单向传输。为了实现双向通信,光缆就必需成对出现,一个用于输入,一个用于输出。光缆两端接光学接口器。

安装光缆需格外谨慎。连接每条光缆时都要磨光端头,通过电烧烤或化学环氯工艺与光学接口连在一起,确保光通道不被阻塞。光纤不能拉得太紧,也不能形成直角。

3.3.2 光缆的种类和机械性能 1、 单芯互联光缆 (1) 应用范围

跳线;内部设备连接;通信柜配线面板;墙上出口到工作站的连接;水平拉线,直接端接;适用于使用环氧树脂或LIGHTCRIMP连接头端接。

(2)性能优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900μm紧密缓冲外衣易于连接与剥除;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提高了对光纤的保护;UL/CSA验证符合OFNR和OFNP性能要求;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409-CORE及IEC793-1/794-1标准;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

互联光缆单芯物理结构如下图3.3.2-1所示。

2、 双芯互联光缆

(1)应用范围

交连跳线;水平走线直接端接;光纤到桌面;通信柜配线面板;墙上出口到工作站的连接;适用于使用环氧树脂或LIGHTCRIMP连接头端接。

(2)性能与特点

光纤之间易于区分;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900μm紧密缓冲外衣易于连接与剥除;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提高了对光纤的保护;UL/CSA验证符合OFNR和OFNP性能要求;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409-CORE及IEC793-1/794-1标准;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

互联光缆双芯物理结构如图3.3.2-2所示。4芯光缆的物理结构如图3.3.2-3所示。互联光缆的机械性能如表3所示。

图3.3.2-2 双芯双套光缆

图3.3.2-3 四芯光缆

互联光缆的机械性能

3、分布式光缆 (1)应用范围

多点信息口水平布线;垂直布线;大楼内主干布线;从设备间到无源跳线间的连接;从主干分支到各楼层应用;适用于胶水型光纤连接头以及LIGHTCRIMP光纤头端接。

(2)性能与特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900μm紧密缓冲外衣易于连接与剥除;按照EZA标准色码标识;UL/CSA验证符合OFNR和OFNP性能要求;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409-CORE及IEC793-1/794-1标准;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防护网可抵挡尖锐物损伤。

分布式光缆分多单元分散型12芯光缆和多单元分散型24~72芯两种,其物理结构如图下所示。

分布式光缆的机械性能如下表所示。

4、分散式光缆 (1)应用范围

分散光缆组合;多根光纤交插连接,结构坚固;水平光纤到多站点出口,端接简单、直接;适于环氧树脂光纤连接头以及LIGHTCRIMP光纤头直接端接。

(2)性能与特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900μm紧密缓冲外衣易于连接与剥除;2.4mm独立光纤辅单元,允许带套连接头端接;UL/CSA验证符合OFNR和OFNP性能要求;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409-CORE及IEC793-1/794-1标准;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走线方式高度灵活;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提高了对光纤的保护。 分散式光缆有4芯、6芯、8芯、12芯。它的物理结构如下图所示。

分散式光缆的机械性能

5、室外光缆(铠装型与全绝缘类型) (1)应用范围

园区中楼宇之间的连接;长距离网络;主干线系统;本地环路和支路网络;严重潮湿、温度变化大的环境;架空连接(和悬缆线一起使用)、地下管道或直埋、悬吊缆/服务缆。

(2)性能与特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900μm紧密缓冲外衣易于连接与剥除;套管内具有独立TIA彩色编码的光纤;轻质的单通道结构节省了管内空间,管内灌注防水凝胶,以防止水渗入;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20-CORE标准;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提高了对光纤的保护;聚乙烯外衣对紫外线或恶劣的室外环境有保护作用;低磨擦的外皮使之可轻松穿过管道,完全绝缘或铠装结构,撕剥绳使剥离外表更方便。

室外光缆有4、6、8、12、24、36、48、60、72、96、144芯,又分铠装和全绝缘型,其物理结构如下图所示。

室外光缆的机械性能

6、单管全绝缘型室内/室外光缆 (1)应用范围

在不需任何互联设备情况下,由户外延伸到户内,线缆具有阻燃特性;本地线路和支路网络;严重潮湿、温度变化极大的环境;架空连接(和悬缆线一起使用时);地下管道或直埋;悬吊缆/服务缆;

(2)性能与特点

高性能的单模和多模光纤符合所有的工业标准;LSZH的设计符合低毒、无烟的要求;套管内具有独立TIA彩色编码的光纤;轻质的单通道结构节省了管内空间,管内灌注防水凝胶,以防止水渗入,注胶芯完全由聚脂带包裹;设计和测试均根据Bellcore GR-20-CORE标准;扩展级别62.5/125符合ISO/IEC 11801:1995标准;Aramid抗拉线增强组织提高对了光纤的保护;聚乙烯外衣在紫外线或恶劣的室外环境下有保护作用;低磨擦的外皮使之可轻松穿过管道,完全绝缘或铠装结构,撕剥绳使剥离外表更方便。

室内/室外光缆有4芯、6芯、8芯、12芯、24芯、32芯,其物理结构如下图所示。

室内/室外光缆机械性能

在进行综合布线时,应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参考光缆的应用范围和机械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光缆产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3k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