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逆境,散文

更新时间:2024-02-18 12:5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逆境中怀揣着感恩的心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你的灶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痛,你是否是依然怀揣着感恩的心相信未来?当残淡的斜阳孤独地徘徊在高原的脊梁,当阴冷的高原风煽动微弱的翅羽,你是否是依然怀揣着感恩的心相信光明?因而,我一直在思考:作甚感恩?张骞怀着对汉武帝的感恩毅然出使西域,两次沦落匈奴,委曲责备,却始终不忘肩头使命,终究开辟了丝绸之路,流芳百世。勾践怀着对百姓的感恩奋发图强,卧薪尝胆,疗养生息,终究报仇雪恨,为后人所歌颂。雷锋怀着对救苦救难的共*产*党的感恩而刻苦学习,克服困难,工作兢兢业业,生活艰苦朴素,乐于助人,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使得钉子精神发扬光大。中国女排姑娘们怀着对千万中国球迷的感恩,团结一致,尽地反击,终究让沉默了十几年的中国女排在一记重扣以后重新崛起。 回顾历史,综观现实,有许很多多在逆境中感恩的例子就缭绕在我们四周,需要我们往细细体会。记得聋哑盲人海伦·凯勒在她的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感谢大自然给予我热和的阳光,我感谢父母给予我敏感的触觉,我感谢我的老师给予我美好的知识……这样一位重度残疾的少女,就是怀着感恩的心面对本来不公的天赋,她乃至感谢上天给予她的不幸,由于正是不幸使得她比凡人更加坚强,更加不屈不挠。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奇迹般地成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记得蛙泳皇后罗雪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取100米蛙泳金牌后,这样说道:我感谢我的父母、我的教练和仇恨我的敌人。是的,敌人,正是赛场上的对手给予了她前进的动力,给予了她压力,更给予了她必胜的信心。我们何不像罗雪娟那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位对手?是的,停止抱怨生活、工作或是身边的人吧,当你真正怀揣着感恩的心往生活,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末美好:感谢亲爱的父母给你做的早餐,感谢大自然给予的阳光和雨露,感谢老师教会了你知识,乃至感谢你的对手让你克服了又一个困难…… 逆境中怀揣着感恩的心,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篇二:逆境中学会坚强 关爱中学会感恩

“我们的读书声,穿透废墟尘烟;我们的双手,挽起受伤的伙伴;生命的烛光,照亮平安的路;我们的肩膀,撑起明天的家园??”伴着这首《英雄少年》主题歌,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6月28日晚在北京隆重举行,英雄少年用他们与生命抗争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9岁的映秀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地震发生时他与几名同学被沉没在废墟之下,经过两个小时的艰苦挣扎,他终究爬出废墟。但他没有选择逃离险境,却返回废墟,救出了两名同学,头部因此而受重伤。7岁的小学生莘长林,凭着机灵和英勇带着三名同学成功自救。只有9岁的“国歌男孩”许中正,在被困的28小时里,带领同学们唱国歌,他们用国歌凝聚气力,他们在歌声中寻觅生的希看,救济职员正是寻着歌声把他和同学们救了出来。7岁和9岁,都是和我们一样的年龄,在父母的眼中还是稚嫩的孩童,但是在灾难降临时,他们表现出的却是超出他们年龄的成熟和坚强。而我们呢?却还在父母眼前撒娇、耍调皮,有时为一点小事而哭鼻子流眼泪 ,看到英雄少年们在灾区中的动人表现,我无言以对,惭愧难当,心灵遭到强烈的震动,我应当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坚强,学习他们的无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敬礼娃娃”小郎铮,他是一个只有三岁半的幼儿园学生,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小郎铮所在的幼儿园化为一片瓦砾,不可想象他是怎样忍耐伤痛,度过那20个小时的。但是,当浑身是伤的小郎铮被官兵救出来时,他抬起右手向救他的叔叔们敬了礼。这是一个儿童的纯真表达,他用这类特殊的方式表达了他那颗感恩的心!正是这份纯真,给了我们最为宝贵的感动和希看,小小的“敬礼娃娃”感动了全中国!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当感恩父母,感谢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当感恩老师,感谢他们传授给我们知识?? 英雄少年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他们教我们如何在困难眼前学会坚强,如何在他人的关爱中学会感恩。晚会上白岩松叔叔说过,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汶川、北川等重灾区的小朋友们振作起来吧,用你们的意志克服困难,用你们那勤劳的双手重建幸福的家园。

篇三:磨难·感恩·文学梦

磨难·感恩·文学梦

海南《国际旅游岛商报》在2010年11月29日B7版《茶韵书香》栏目里,以《磨难·感恩·文学梦--记海南知名作家赵太常》为题,对博友赵太常进行了推介。

文章前面,用较大字号写道:"海南知名作家赵太常先生,因为常怀感恩之心,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他的创作意识中自然流动出来的,从他的感恩心灵中自然奔涌出来的,从他的大爱激情中喷射出来的。"

下面就是商报记者陈文剑采写的介绍赵太常的文章。

磨难·感恩·文学梦

--记海南知名作家赵太常

商报记者 陈文剑

他命运多舛,半生坎坷,在北方农村生活了三十多年。他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但受家庭成份影响没有读成,直到恢复高考后才再次考上,整整花了15年的宝贵时光。四十多岁,他放弃家乡优越的条件,带着一家人投身到年轻的海南省。他在逆境中没有太多的怨艾,而是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祖国,感恩故乡,感恩生活,感恩亲人,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他就是海南知名作家赵太常先生。因为常怀感恩之心,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他的创作意识中自然流动出来的,从他的感恩心灵中自然奔涌出来的,从他的大爱激情中喷射出来的。

一个贫穷的高材生

赵太常四岁时母亲就过世了,父亲又不在身边,家境非常困难。从孩提时代开始,他就爱听书,爱看唱本,爱听豪侠轶事,爱央求老人们讲妖魔鬼怪的故事。上小学后,他的学习成绩在村童中明显高出一头,回回考试第一。当时,他挺受宠的,学习劲头也就特别高。考上中学后,他的家人买了一块二尺见方的花布,给他做书包;又买了一斤棉花几尺布,缝了一床薄薄的小褥子,又旧棉被拆了,缝缝补补、洗洗浆浆,重做一遍。这就是他上中学的全部行囊。家人又东挪西借,凑够8元钱,给他上中学时拿着。贫寒的家庭生活,燃烧着他的高远志向,激励着他的学习热情。他决心发愤苦读。

进入中学后,他疯狂地爱上了文学,成为阅览室的常客,大量地阅读喜爱的文学作品,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在阅览室读不完,他就借回来,就寝后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就在报刊上面发表消息、通讯、诗歌、小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等,还写有两个剧本。

1963年秋季,赵太常第一次参加高考,被吉林大学中文系录取。9月初,他从伊春去长春吉林大学报到,但在身体复查环节出了问题。后来,他才知道是由于他的家庭成分是地主。第二年,伊春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把他和家人一起赶到绥化农村当社员去了。

在务农期间,他仍然坚持写作,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没想到,这些东西成了祸害,他被造反派以"写黑诗、登黑报"和"钻进团内的走资派"的名义打倒,戴高帽、游街、蹲牛棚......他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和几千册中外书刊都被造反派抄家搜查、焚于一炬。他与文学也几乎"绝缘"了。

故乡是梦中甜甜的记忆

黑龙江的冬天,朔风凛冽,大雪漫天,零下40多度,嘎巴嘎巴冷,刮鼻子刮脸,能冻掉下巴。山山水水都冻成了一块冰疙瘩。即使这样,社员们也要顶风冒雪去刨大壕,修水利,战天斗地。夏天,热起来就像开了锅,社员们在地里干活,穿着棉布小褂,脊背都晒爆皮了,直流黄水。每天凌晨二点半,生产队长就敲钟喊人下地干活了,除去早、午两顿饭功夫,一直干到晚上八点钟,天黒透为止。其疲惫不堪、筋疲力尽之状可想而知。就是在这样的生存

条件下,他整整干了8年农活。

直到1972年,他遇见了生命中的贵人--时任黑龙江省绥化县利民公社党委书记的杨志新同志。杨志新经过考察发现,赵太常的思想水平、文学修养、文字功底,创作能力等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杨志新后来又派人将他的所有作品收集进行审查,鉴定,认为都是优秀作品,不存在"写黑诗、登黑报"问题。问题全部调查清楚后,公社党委作出决定,任命赵太常为利民中学民办教员,担任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兼语文组长。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折。38年过去了,他经常想念杨志新,这位他心目中最尊敬的人、生命中的贵人。他感恩所有在他极其艰难困苦的境遇中,曾经遇到的一些贵人。

"故乡是我梦中甜甜的记忆,故乡是我心中永久的牵挂,故乡是我思念中一缕殷殷的乡愁。"哪怕故乡曾经给过他太多太多痛苦的回忆,但在赵太常的心中,记忆里,都打着故乡深深的烙印,都蕴含着故乡浓郁的情味。在他心中,故乡是最美好的地方。哪怕故乡再贫穷、再落后、再封闭、再丑陋,也是他心中的宝、心中的爱、心中的最美;故乡是永远的精神寄托,总是一种心底的甜蜜,随着故乡潺潺的流水,伴着故乡明丽的月光,故乡的影子在心底徘徊。人生中最伟大的恩人

1977年,邓小平恢复高考制度。由于超龄、家庭困难等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公社书记为了不让他参加高考,承诺就是有一个转正指标,也让他转为公办教员,他没有报名,致使他错过1977年和1978年的两届高考。相反,他却带领学生考出了好成绩。等他领着学生高考回来,县教育科还真就拨来一个转正指标,但是,公社领导食言了,这个指标没有给赵太常。他确实是孤苦无援、走投无路了!想要再高考也没有机会了。然而,1978年8月,恰逢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在统招之后进行招生,赵太常及时捕获了这一线生机,逼上梁山,艰难倍偿,又克服了超龄、家庭困难、公社和学校阻挠,坚持下来,最后以优秀成绩被破格录取。1978年11月28日,他收到了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大专班的录取通知书。1979年2月25日,他报到入学。从1963年7月第一次参加高考,到1979年2月才真正意义上地走进大学校门,他花了整整15年的宝贵时光和青春年华。在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15年哪? 那天晚上,不知道怎么了,他就是睡不着。从上小学、上中学,到考大学,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像汹涌的河流,翻腾不息。特别是从1963年考上吉林大学中文系,没有念成,别的同学坐在大学课堂上学习,他却在冰天雪地里刨大壕,在炎炎烈日下锄大地,看不到一点前途。特别是这些年来,文学梦碎,挨斗受气,不能挺直腰杆做人,心里更是十分委屈。每当想起漫漫高考路,每当想起长达15年的乡间生活,既有不尽的痛楚,也有浓郁的温馨、甜蜜的情义、无限的美好。这温馨,这情义,这美好,就是来自他的老师、同学、乡亲、朋友、领导。"他们,都是我的恩人!是他们,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扶助、救助!对他们,我永志不忘。我把他们永远放在心灵的最高处。"

"邓小平,是我人生中最伟大的恩人,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的今天。感谢邓小平,感谢党中央拨乱反正。"这是赵太常最常说的一句话。每年邓小平的祭日,他都会按时进行祭拜。因为恢复高考真正地改变了他和很多人的命运。1978年,他到了33岁才考上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大专班。这一年,是他第二次参加高考,也是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有那么多的好人、恩人、德人,拉我、帮我、提携我,其恩、其德、其情、其义、其仁、其爱,我永志心怀,终生难忘。"面对逆境和苦难,他收获最大的反而是,感悟人生,感恩社会;笑对苦难,宽恕一切;和谐进步,科学发展。

老来再圆文学梦

赵太常在大学学的是戏剧文学,本来可以写出一些东西,况且他有极其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然而,他放不开手脚,心有余悸,不敢写,害怕将来政策一变,又不知哪里会写出毛病,招致祸患,破坏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于是,他毕业后,没有去做专职编剧,没有重拾文学之梦,而是走进了一家报社担任编辑。他的精力也慢慢地都放在新闻编采和理论研究上

了,出版了《新闻论稿》、《新闻论艺》、《新闻论美》等新闻学论著。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刚刚建省办经济特区,赵太常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被引进过来。当时,他已经调进伊春宣传部,仕途一片光明,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带上一家人,从祖国的最北方的黑龙江伊春来到最南方这个年轻的省份和陌生的地方。二十年过去了,他越来越喜欢海南,越来越热爱海南,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坚定选择。

2005年,赵太常退休了。他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虽已退休几年了,却仍在孜孜矻矻地学习新闻,钻研新闻,探讨新闻,撰写论文,编辑刊物,以从事新闻工作为荣、为乐、为美。可是,他的文学梦却没有退休。文学的精灵在他的心中时隐时现,跃跃欲试,总想要冒出头来。他现在生活安定了,无忧无虑了,总想还是要写一些文学方面的东西,以偿宿愿,以圆深埋的文学梦。现在,他几乎每天都在写博客,进行创作,有时还应邀到外地参加文学笔会。目前,他的散文集《乡间奇恋》、诗歌集《修身处世歌》已经付印,将于近期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逆境中,赵太常先生赢得了丰厚的生活积累,看到了大量的原生态事件,掌握了北方农村宝贵的原生态语言,结交了许许多多带有原生态色彩的人物做朋友。因此,他的北方农村原生态散文写作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使用北方农村的原生态的语言,显得十分滑稽、幽默、诙谐,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原生态的人物;却又十分实在、纯朴、厚重,讲述原生态的故事,原生态的时代,极富哲理性。譬如在《乡间奇恋》第一辑中,《大队妇女主任的婚恋传奇》的铁银珍、《花蝴蝶飞出的畸情曲线》的花蝴蝶、《楼老傻媳妇的恩怨情缘》的楼老傻媳妇等等,都是原模原样、原声原貌、原汁原味,奇事、怪事、异事,引人入胜。第二辑中的感恩系列,也是这样,真实记录了那些有恩于他的人物的仁心善意、高风亮节。第三辑中的思念系列,也莫不如此。除了原生态之外,"情真、意切、爱深"是赵太常作品的成功之处。诸如《那就是我最后的思念》、《我心中的木刻楞》、《凄美》等等,恩情、亲情、爱情,感天动地,是不可多得的美篇佳什。

"我将努力去追求、着色,再闪现出一点余辉。哪怕是一点点余辉也好。"对自己的文学梦,赵太常充满信心。

作家简介

赵太常,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口市社科联常务理事。从事新闻工作30年,出版了《新闻论稿》、《新闻论艺》、《新闻论美》等新闻学论著和《从松雪到椰月》、《冰泉小镇》、《爱许华章》、《高高的乌拉嘎》、《乡间奇恋》、《修身处世歌》等小说、散文、戏剧、诗歌集等书,曾有100多篇新闻、文学作品以及专著获市、省和国家级奖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4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