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网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2-19 09: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2、我国目前接入网的现状如何?

答:目前我国正在针对接入网进行电信网历史最昂贵的升级,正进入第二次电信革

命时代。接入网技术进步推动了多种宽带接入技术的产生,这些技术队AN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为什么要发展接入网技术?

答:①、传统的通信网络包括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单调的业务和并不丰富的的信息

资源无法牵动用户群体在数量和平均消费水平的大量上升。

②、宽带继而口已经成为当前不可逆转的潮流。

③、接入网的发展是近年来通信网络建设上最为重要的网络升级,这既是网络

运营商发展的一次机会,也是网络运营商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④、新型的宽带接入技术具有相当高的性能,它不仅支撑单个用户的接入,也

完全可以满足多个用户的接入要求。

4、推动接入网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需求,技术,开放和竞争。 二、1.请画出接入网示意图(P1)

接入网用户设备核心网2.接入网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什么(P2)答:这场竞争的本质是争夺用户! 3.从提出接入网概念到标准发布,接入网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P3)

答:①1975年,英国电信营运商BT在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会)第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接入网组网概念。

②1976到1977年在Manchester,Scotland and London地区进行组网的可行性试验和推广应用。

③、1978年,CCITT第二次研讨会正式肯定这种组网方式,命名为“接入网组网”技术,并编入“电信网技术”。

④1979年,CCITT以RSC(远端用户集线器)命名者类设备并进行框架性描述,接入网正式诞生。

⑤80年代后期,ITU-T国际电联-电信标准部)制定了V1~V5系列窄带接口标准。 ⑥90年代初,ITU-T制定VB5系列建议宽带接口标准和接入网总体标准G.902。 ⑦90年代中后期,在Internet冲击下,产生NII和GII概念。 ⑧2000年IP接入网总体标准Y.1231诞生。

⑨当前,ADSL,cable,modem和以太网接入技术生等新兴技术盛行。

第二章 一、名词术语 接入网(P8):(AN)是由一系列实体(如线缆装置、传输设施等)组成,为在一

个业务节点接口(SNI)和每一个与之相关联的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提供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一个实现。

接入网的接口(P9):接入网的三种主要接口:用户网络接口NUI,业务节点接口

SNI和Q3管理接口。

IP接入网(P12):有网络实体组成的一个实现,为IP用户和IP业务提供者之间的

IP业务提供所需的接入能力。

二、1.请画图说明IP接入网总体结构(P14)

RP供管理接口IP接入网系统CPNRPIP服务提供者1IP服务提供者2RPIP服务提供者3IP接入功能接入网传送功能IP接入网

2.制定接入网标准的机构是哪个,迄今为止发布了哪些接入网标准(P6,P11) 答:国际电联ITU的电信标准部ITU-T,电信接入网总体标准G.902和IP接入网总体标准Y.1231。

3.Y.1231与G..902建议相比有哪些优势(P17)

答:①IP接入网包含有交换功能和IP接入控制功能。

②IP接入网提供传送功能,可以独立于业务,从而使接入网的传送、业务、控制三者相对独立,符号现代电信网络的封装趋势。

③IP接入网每种接口有多种业务,给用户动态选择ISP的权利。 ④IP接入网实现了接入网和核心网的分离。 4.常用的接入网技术有哪些(P19)

答:①、双绞线接入。②、电话线接入。③、同轴电缆接入。④、无线接入。

第三章 一、名词技术 交换式以太网(P24):采用交换机作为以太网主体结构的网络。 CSMA/CD协议(P33):是共享式局域网的一种十分著名的协议,是以太网的一个

发明专利和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也是以太网的标志性协议。

二、简答题 1.请画出表示IEEE802.3-2002以太网帧格式(P33) DA SA Len/type MAC client data FCS 2.请画图表示以太接入网P2P光纤模式和P2MP光纤模式示意图(P29)

100Mb/s单纤100Mb/s双纤1Gb/s单纤1Gb/s双纤

以太接入网P2P光纤模式

以太接入网P2MP模式

3.以太网的最新标准及版本是什么(P23)

答:目前以太网的最新技术标准时IEEE802.3标准,最新版本是2002版IEEE802.3-2002。 4.2002版的以太网标准中,对帧格式作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由什么意义(P33) 答:2002版标准中的最大改进是由于增加了type字段含义,802.3帧可以封装多种 协议的数据,改变了1985版中只能封装802.2/LLC协议的重大缺陷,大大提高了 802.3协议的效率,开始建立了IEEE82.3在以太网标准中的唯一地位。

5.IEEE802.3ah标准规定了哪几种物理接口,各自的特点(P31)

答:①单模光纤P2P模式:运行在电信营运商的点到点接入光纤上,数据传输速率 可为100Mb/s或1Gb/s,传输距离要大于10km。

②单模光纤P2MP模式:运行在电信运营商的点到多点接入光纤上,数据传输速率 为1Gb/s,传输距离可达10km或20km。

③市话铜缆模式:运行在电信运营商的市话接入铜缆上,数据传输速率为2Mb/s, 传输距离小于2.7km。

④驻地网铜缆模式:运行在驻地网运营商的接入铜缆上,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s, 传输距离为750m,可以数话同传。

第四章

PON(P44):无源光网络。

APON(P47):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 GPON(P54):在APON的基础上专门针对APON的缺点发展起来的,目前最为理想的宽带光接入网技术。

EPON(P55):基于Ethernet的无源光网络。

1.FTTC,FTTB,FTTO,TFFH分别代表何种意义,各自适合哪些应用场合(P39) 答:FTTC:光纤到路边,适用于ONU(光网络单元)设置在路边交换箱或配线盒的场合。

FTTB:光纤到大楼,适用于ONU直接放置在居民住宅公寓或单位办公楼的某个公

共地方的情况。

FTTO:光纤到办公室,适用于ONU放置在办公室的情况。 FTTH:光纤到家,适用于ONU直接放置在用户家庭。

2.光接入网的组成和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的功能有哪些(P41 图4-3) 答:光接入网一般是一个点到多点的结果,包括光线路终端(OLT)、光分配网(ODN)、

光网单元(ONU)和适配功能(AF)。

OLT:面向网络侧为OAN提供与中心局设备的接口,完成光电交换,同时提供ODN

的光接口。

ODN:位于OLT和ONU之间,提供光传输技术。

ONU:在用户侧提供用户到接入网的接口,完成光电交换,同时连接ODN。 AF:为ONU和用户设备提供适配功能。

3.APON、GPON及EPON的结构及特点各自是怎样的,比较三者的异同(P49、

P54、P56 请画图)

ONUOBDATM信元APONOLTATM交换机APON结构图

APON特点:①、以ATM技术为基础。②、标准化程度高,使得大规模生产和降

低成本为可能。③、物理层采用PON技术,链路层采用ATM技术。

OUN/ONTONT受到保护的ONTONT受到保护的ONTPON保护环CWDM覆盖城域网接口GbEOC-3/STM-1OLTGPON结构图

GPON特点:更高效,高速,提供从622.080Mb/s到2.4Gb/s的可升级的框架结构,

支持上下行不对称速率。

ONU无源光纤分支器上行交换机ONUPOS下行OTLEthernetONUEthernet帧

EPON结构图

EPON特点:在与APON类似的结构和G.983的基础上,物理层仍采用现成的PON

技术链路层以太帧代替ATM帧,构成一个可提供更大带宽,更低成本和更宽业务能力的新的集合体。

第五章

一、名词术语 电话铜线(P63):是双绞线中最常见的一种介质类型。 二、简答(画图)题

1.请画出表示ADSL系统参考模型(P74)

TEADSLmodemATU-R分离器分离器ADSLAM用户线ATU-CData network电话PSTN2.请画出说明ADSL数据帧的结构(P77 图5-14)

每246us送出一个帧

快速缓冲区 交织缓冲区

快速附加信快速数据 息位 123us快速附加信息位 交织附加信交织数据 息位 123us交织附加信息位 ADSL数据帧的结构图

3.ADSL接入的特点有哪些,与话带modem相比,有哪些优势(P74)

答:①、频谱划分为三个信道,承载信道分为双向低速信道和下行高速信道。 ②、有ATU-C、ATU-R的功能参考模型。

③、运用复用、前向纠错输出和星座编码输入三种数据帧。

④、采用CRC校验、扰码和前向纠错和交织技术三种差错检测和纠错技术。 ⑤、采用QAM、CAP和DMT三种编码调制技术。

⑥、有激活和回应、收发器训练、信道分析和参数交换四阶段的初始化过程。 (优势大概就是TMD特点吧!)

4.与ADSL相比,请说明ADSL2和ADSL2+各有哪些新特点(P86) 答:ADSL2:①、数据速度和距离的提高。②、增强的功率管理。 ③、增强的抗噪音能力。④、故障诊断和线路测试。 ⑤、多线对绑定。⑥、提供信道化的业务。 ⑦、分组转移模式(PTM)。

ADSL2+:①、有ADSL2的所有特点。②、ADSL2+传输速率高。

③、ADSL2+减少CO(中心局)与RT(远程终端)之间的线路串扰。 ④、ADSL2+有扩展的宽带,RT可将1.1MHz以下信号基本滤除。

第六章

1. 请画图说明HFC网络的系统结构(P99)

500~2000户光纤结点同轴电缆头端光纤双向放大器光纤服务器126~500户2·CM接入的组成和系统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功能是什么(P102)

CM系统工作在双向HFC网络上,成为HFC网络的一部分,有两部分组成:电缆调制调解器端接系统(CMTS)和电缆调制调解器(CM)。

CMTS:安装在HFC网络的头端,其功能是将HFC网络与互联网或本地业务网络

连接起来,并为CATV用户分配带宽。

CM:安装在用户端,将计算机等设备接入HFC网络。

第七章 1·目前有哪些无线接入技术,各自的特点是什么(P122)

答:①、WLAN,一种是用无线传输的局域网技术,网络覆盖半径约为100m,工

作在2.4GHz和5GHz频段。

②、WMAN,一种城域接入网络,覆盖半径为10km到几十km。

③、WWAN,不直接使用物理介质,基于已有的通信设施构建的,基于移动通

信这一强大的广域通信设施实施广域网接入。

④、卫星接入技术,覆盖范围广。

⑤、WPAN,工作于服务10m范围的“个人区域”具有IEEE802.15标准。

1. 有哪几种类型的卫星系统,各自的特点及适用场合是什么(P124)

答:①GEO,典型系统是电视直播卫星,对地面相对静止的地球同步卫星,适合家

庭级用户宽带接入。

②MEO,典型系统是国际海事卫星,中地球轨道卫星,适合户外活动及救灾抢

险场合。

③LEO,典型系统是铱星系统和全球星系统,低地球轨道卫星,为手持终端提

供接入服务。

第八章 1·CSMA/CA协议是如何实现对站点进行访问控制的(P141)

答:采用CSMA/CA技术后,信道由忙转闲时是最容易发生冲突的时刻,该技术使

需要访问信道的多个站点在时间上分散开,将降低冲突概率,即通过随机延时的机制(又称随机回退)让一个站先发送,其他站随后常数发送,它们会因为侦听信道载波为忙而等待,从而避免冲突。

1、 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各自使用的技术及特点有哪些(P150) 答:

802.11a 802.11b 802.11g 发布时间 99年7月 99年7月 03年6月 工作频段 5GHz 2.4GHz 2.4GHz 传输速率 54Mb/s 11Mb/s 54Mb/s 不重叠子信道数 12 3 3 调制方式技术 OFDM DSSS/CCK OFDM/CCK

2、 目前市面上无线局域网的接入设备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功能有哪些(书没) 答:无线网卡,作用类似于以太网中的网卡,作为无线局域网的接口,实现与

无线局域网的连接。

无线网桥,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独立的网络段,这些独立的网络段通常位

于不同的建筑内,相距几百米到几十公里。

无线路由器,是带有无线覆盖功能的路由器,它主要应用于用户上网和无线覆

盖。

无线交换机,带有无线覆盖功能的交换机。

第九章 1·IEEE802.16定义了哪两种系统结构,各自的组成及特点,各部分功能是什么(P173)

答:一)PMP接入结构

组成:一个或多个BS,若干SS,可选的RS(中继站),还包括系统内部BS之间

的链路。

特点:SS只能直接接入BS或通过RS接入BS,而SS之间没有直接互连接口,SS

之间不能通过无线链路直接通信,所有SS发送的信息都必须通过BS(或RS)进行转发,SS也只接收来自BS(或RS)的信息。

功能:①BS和SS,基站和用户站。②RS,用于对BS与SS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③F接口,FBWA与核心网络的接口。④G接口,FBWA与用户端系统的接口。 ⑤核心网络,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互连多个BS,病负责实现多个BS之间的路由。

二)mesh接入结构 组成:如PMP结构

特点:一部分SS具有中继转发功能;增强了网络的鲁棒性,有效地避免了PMP中有是可能出现的SS孤点情况。

功能:如PMP结构,另SS增加了中继转发功能。

1、 IEEE802.16定义了什么样的分层模型,各层的技术特点是什么(P192) 答:①、Wireless MAN-SC,使用10GHz~66GHz频段,单载波调制方式,视距传 输,FDD和TDD双工方式,上行采用TDMA与DAMA结合方式。

②、Wireless MAN-Sca,<11GHz频段,单载波调制方式,非视距传输,允许 信道带宽不小于1.25MHz,FDD和TDD双工方式,上行采用TDMA与DAMA结 合方式,可选支持自适应天线系统(AAS)、ARQ和空时编码(STC)等。

③、Wireless MAN-OFDM,<11GHz,采用256个子载波的OFDM调制方式, 非视距传输,FDD和TDD双工方式,可选支持AAS、ARQ、mesh模式和STC等。 ④、Wireless MAN-OFDMA,<11GHz,采用2048个子载波的OFDM调制方式, 非视距传输,允许信道带宽不小于1.0MHz,FDD和TDD双工方式,可选支持AAS、 ARQ和STC。

2、 IEEE802.11的MAC层主要的技术特征是什么(P177) 答:①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②多种宽带分配机制。③竞争分解。④通用的寻址方式。 ⑤PDU猝发。⑥SDU分段、重装。⑦SDU拼装。⑧认证与加密。 第十章

1、 无线广域数据业务分为哪几种,通常如何实现这些业务(P203)

答:1)电路交换数据业务:完全依托移动电话网,数据终端通过无线调制调解器 或数字接口与移动台相连,移动台通过无线接口接入基站,数据传输时占用话音通 道,采用电路交换技术,对移动电话网没有任何特殊要求。

2)分组交换数据业务:从目前的技术体制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 是依托移动电话网进行拓展,与话音业务共享无线资源或划分专用信道,并在原有 移动电话网上增加必要的分组设备,实现分组业务的传输;其二是基于下一代完全 的分组交换网络。

2、 试比较CDPD技术与GPRS技术(P206)

答:①、CDPD采用数字分组技术,GPRS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②、GPRS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频谱效率高。

③、GPRS传输速率较高(可达十几Kb/s,CDPD才15Kb/s)。 ④、GPRS可以快速接入,随时在线。 ⑤、GPRS按流量收费,计费灵活。 ⑥、GPRS业务更多。

3、 3G的技术特点有哪些(P221)

答:1、传输速率高。2、系统容量大。3、提供业务多。4、全双工通信。5、安全

可靠。6、与多网络互联。7、全球漫游。8、收费合理。

第十一章

1、 用户接入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哪些内容,其中最重要和核心的内容是什么(P226)

答:①、认证,授权和记账的AAA管理。②、QoS管理和安全管理。 最重要和核心内容是:AAA功能。

2、 涉及用户接入管理的协议通常有那几种,各自的作用(P230)

答:①RADIUS协议,通过NAS和RADIUS服务器的交互执行认证,授权,记账等功能。

②PPPoE等PPP协议族,对以太网用户而言是IEEE802.1X协议,其承载有用户信 息,接入界面信息,交互认证信息等,在用户与NAS之间传送是一种链路级协议。 ③、PAP、CHAP协议等认证协议,在用户与NAS之间交互,通过提供用户名、口 令密码及可能使用的非常复杂的加密算法,在用户和NAS之间相互进行身份认证, 以达到可能接入的目的。

4、 CDMA2000-1X可以提供哪两种业务,各自的系统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功能是什么(P219)

答:一)简单IP业务(SIP)。

SS7网络HLR归属运营商网络被访AAA无线网络(RRC,PCF)被访运营商网络IP网络归属AAA归属IP网络中间AAAAAA中间网络VLRMSPDSN

二)移动IP业务(MIP)。

SS7网络HLR归属运营商网络被访AAA无线网络(RRC,PCF)PDSNFA被访运营商网络IP网络归属AAA归属IP网络中间AAAAAA中间网络HA归属ISP,专用网络,被访运营商,归属运营商

VLRMS功能:PCF:分组控制功能,主要完成无线资源的请求,管理病记录无线资源的使 用状况,建立、维护和终止与PDSN的第二层连接,缓存分组数据,收集与无线连 路相关的计费信息等。

PDSN:分组数据业务节点,主要实现PLMN与外部IP网络的连接,建立、 维护和终止与移动用户的PPP连接,以及与PCF的第二层连接,为SIP用户提供 IP地址,为MIP用户提供外地代理功能。

AAA:认证,授权,记账,主要对移动用户的身份合法性进行认证,对合法 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并对其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记录,而拒绝非法用户的接入。 HA:归属代理,为移动用户归属网络上的一台路由器,对简单IP而言,并不需要。

第十二章 简答(作图)题

1、 用户接入管理协议模型是怎样的,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P232)

接入认证/控制协议接入管理协议接入管理BAS用户接入链路协议服务器接入管理协议网络层接入认证/控制协议接入链路协议物理层接入认证/控制协议接入链路协议物理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接入管理协议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接入链路协议:用户与BAS间的链路协议,不仅要提供链路通信服务,更重要的 是能提供或便于实现基于用户的接入控制功能。改协议通常作为接入认证/控制协议 的承载协议。

接入认证/控制协议:主要用在用户和BAS之间用来实现对用户的认证和接入控制。 接入管理协议:主要用在BAS和接入管理服务器之间,用来实现对用户的认证、 授权和账务管理,即AAA管理。

2、 请画图说明PPP协议操作的五个阶段(P236)

链路死亡准备就绪链路建立(UP)失败DOWN协议停止链路终止3、

打开认证失败认证成功/无认证关闭网络层协议

请画图说明RADIUS的协议模型(P253)

用户接入client接入认证协议NASRADIUS协议RADIUS server接入serverRADIUSclient用户管理数据库

第十三章 作图题

1、 分别画出通过PPPOE协议和IEEE.1X协议进行接入控制的以太管理应用图,并分别说明各自设备的作用,各自涉及到的协议有哪些,比较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

答:一)对以太网用户的PPPoE接入管理实例:

用户PPPoE(PAP/CHAP/EAP)以太网BASRADIUS接入管理服务器以太网以太网交换机PPPoE接入服务器IP网络RADIUS服务器

PPPoE接入服务器:对用户试试接入控制。

RADIUS服务器:对访问对象提供认证和账务服务。 涉及协议:PPPoE、PAP、CHAP、EAP、RADIUS。

缺点:用户的所有通信都必须经由PPPoE接入服务器转接,影响通信效率。

二)对以太网用户的802.1X接入管理实例:

用户802.1X(EAP)以太网BASRADIUS(EAP)接入管理服务器以太网IP网络RADIUS服务器以太网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具有802.1X能力,作为BAS,分离用户的业务数据和AAA管理数据。

协议:802.1X、EAP、RADIUS。

优点:提高了802.1X以太网交换机的接入服务提供和接入管理的工作效率。

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光纤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质量高、性能稳定、防电磁干扰、保密性强等优点。在接入网中,光纤接入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光纤接入网是发展宽带接入的长远解决方案。

1. 我国光纤光缆发展的现状

光纤接入网(OAN),是指用光纤作为主要的传输媒质,实现接入网的信息传送功能。通过光线路终端(OLT)与业务节点相连,通过光网络单元(ONU)与用户连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OLT和远端ONU。接入设备本身具有组网能力,可以组成多种形式的网络拓扑结构。同时接入设备还具有本地维护和远程集中监控功能,通过透明的光传输形成一个维护管理网,并通过相应的网管协议纳入网管中心统一管理。 光纤接入网(OAN)从系统分配上分为有源光网络(AON,Active Optical Network)和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Optical Network)两类。 一)、有源光纤接入网

有源光网络又可分为基于SDH的AON和基于PDH的AON,但以SDH技术为主: 1.基于SDH的有源光网络

SDH网是对原有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准同步数字系列)网的一次革命。PDH是异步复接,在任一网络节点上接入接出低速支路信号都要在该节点上进行复接、码变换、码速调整、定时、扰码、解扰码等过程,并且PDH只规定了电接口,对线路系统和光接口没有统一规定,无法实现全球信息网的建立。

2.基于PDH的有源光网络

准同步数字系列(PDH)以其廉价的特性和灵活的组网功能,曾大量应用于接入网中。尤其近年来推出的SPDH设备将SDH概念引入PDH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这种改良的PDH系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广泛应用。

二)、无源光纤接入网络 无源光网络(PON),是指在OLT和ONU之间是光分配网络(ODN),没有任何有源电子设备,它包括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PON及基于IP的PON。 无源光接入网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无源光网体积小,设备简单,安装维护费用低,投资相对也较小。 (2)无源光设备组网灵活。(3)安装方便,它有室内型和室外型。(4)无源光网络适用于点对多点通信,仅利用无源分光器实现光功率的分配。(5)无源光网络是纯介质网络,彻底避免了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极适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使用。(6)无源光网络扩容比较简单。 2.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其他接入技术相比,光纤接入网具有如下优点: (1)光纤接入网能满足用户对各种业务的需求。(2)光纤可以克服铜线电缆无法克服的一些限制因素。(3)光纤接入网的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不断下降,而铜缆的价格在不断上涨。(4)光纤接入网提供数据业务,有完善的监控和管理系统。

现在,影响光纤接入网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而是成本。但是采用光纤接入网是光纤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目前各国发展光纤接入网的步骤各不相同,但光纤到户是公认的接入网的发展目标。

结语 光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 起到重要作用。虽然经历了全球光通信的“冬天”但今后光通信市场 仍然将呈现上升趋势。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也将成 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 人们期望的真正的全光网络的时代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如愿到来。

参考文献:论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辛化梅,李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毛谦.电信科学 接入网技术.雷维礼.马立香等

浅谈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科技资讯.曾雪云 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王磊;裴丽.中国科技信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4x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