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5-14 20: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历史课堂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学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和半成熟的状态、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他们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身心正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的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此外,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综合分析,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针对初中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教师该怎样培养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把握课文中最基本的历史材料,重视阅读课本非常必要。课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而阅读的过程是对历史记忆、概括、归纳、比较和分析等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的前提。下面就以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人教版]中的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课文,谈谈课堂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教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课文引言的阅读理解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的原动力。高超的课文导入艺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因而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引言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该课的引言引用了毛泽东的《长征》诗,课堂教学导入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让他们找出诗歌中所提到的地名。再让学生思考这些地名与诗歌的题目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能很快找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这些地名,也能分析得出这些地名都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地方。这样通过对引言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很快就能够记住本节课的中心课题是长征。随后,笔者指出诗歌中提到的这些地名只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千山万水中的一部分,接着笔者创设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红军长征除了诗歌中提到的地方外,还经过了哪些地方?红军长征渡过了几条江河呢?红军长征走过了多少个省份?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红军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样通过对课文引言的阅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课堂教学很顺利地转入下一进程。

二、加强对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史料,运用史料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出发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别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教材运用大量的史料,让学生明白现在所学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根据来源于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史料这些历史证据建构起来的。 教材中正文部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阅读材料,怎样依托教材让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其潜在意义呢?

课文的正文分成两大部分: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二、长征的胜利。这两部分内容把红军长征的起因、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最后的结果以及长征的历史意义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进行阅读,把握一些关键词,

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他们要简要概括并叙述长征过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对过程中出现的有些现象也很难深入理解。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笔者把该课的基本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让学生掌握长征的原因,开始的时间、地点,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历史意义,长征结束的时间和标志,以及长征的历史意义。随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拓展,积极思维。如:遵义会议为什么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要用“生死攸关”这个词语?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再次阅读与分析,能够概括出结论:长征开始后,红军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拼死英勇冲杀,虽然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已损失过半,而且敌人在红军要去的湘西路上已经布好了陷阱,等着红军前去。红军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时刻,红军改变计划,夺取遵义并及时召开会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正文的阅读,引领学生逐步分析,层层深入,培养其阅读和分析能力,使其能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探究原因,领悟规律,形成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课文地图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历史地理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从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一张色彩鲜明的地图,能够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可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所展示的历史环境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笔者运用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地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图。如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等,同时要求学生能记住这些地名,并能知道它们位于哪个省境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并且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知道这些地名是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对引用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材中引用的资料有穿插在正文中间的小字内容,也有一些配套的插图资料。这些文字和插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 红军长征途中除了在军事上要应付敌人的围追堵截,还面临着十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的困难。红军长征2、5万千里,经过了10个省份,渡过了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大大小小22条主要江河,翻越了8座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中央红军草地行程300千米。为了让学生能切身体会红军长征历经的艰难险阻,教材安排了有关飞夺泸定桥的文字和插图《红军强渡的泸定铁索桥》,还有翻雪山、过草地的有关内容和《红军长征途中吃的野菜》的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阅读,结合课文中的动脑筋题目,让学生思考: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红军是怎样克服的呢?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逐步分析,使学生明白和理解长征精神的含义: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通过学生对课文各部分内容的阅读,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识图、填图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运

用比较、联系的方法,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热情付诸行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5z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