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检测试题库一(附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4-02-26 15: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教育学》各章检测试题二

及参考答案

导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

的。 ( )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 )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

了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 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 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教育漫话 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教育漫话 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 》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 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库恩 D.柏拉图

二、多选题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沛西·能 D.杜威

2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包括 。 A.对生活的理解 B.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C.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 D.教育即生活 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 。 A.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B.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及其规定性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 C.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D.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E.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4.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 。

A.梅伊曼 B.拉伊 C.杜威 D.克伯屈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梅伊曼 B.拉伊 C.杜威 D.克伯屈 6.古代教育的特点是 。

A.鲜明的阶级性 B.鲜明的等级性 C.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教育形式简单 7.关于现代教育本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 A.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B.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

C.教育概念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 D.教育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

8.美国教育学者索尔蒂斯认为定义的形态为 。 A.规定性定义 B.描述性定义 C..叙述性定义 D.纲领性定义 9.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的基本学说有 。

A.“上层建筑说” B.“生产力说” C.“社会实践说” D.“教育文化说” 1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 A.生活与教育 B.教育即生活

C.对生活的理解 D.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

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 ) 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 ) 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

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

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 )

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

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 )

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 )

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是“特殊范畴说”的观点。( )

9.对教育进行事实描述的同时不能缺乏价值的追求。( )

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表现。

3

( )

四、材料分析题

1.当非洲南部狮的数量还很多并容易加以观察的时候,人们已发现,非洲南部狮通过一种有意识的体操动作进行自我训练,把树桩当作猎物练习猛扑。一头狮子由于距离判断得不准致使一匹斑马逃脱,或者不能正确地跃到悬岩顶部,从那里轻易地扑向猎物,此后,这头狮子便多次重新开始仅仅是独自的练习。接着,在这头狮子练习时会有两头狮子突然来到,这头狮子先引着到来的两头狮子围着悬岩转,使后者了解困难所在;当两头狮子被领回起点时,这头狮子便跃向悬岩以结束其演习。目睹这种情景的本地人曾指出,在这种奇怪的情景的全过程中,狮子不断地吼叫,不断地“交谈”。多亏了这种自我教育,才使那些会从事技巧活动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能干。

这则故事说明动物界中的教育与人的教育其本质是一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2.古代印度的教育: 全社会分为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只有第一、二种姓的人可以接受教育。《吠陀》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请结合材料,谈谈对古代教育的认识。 五、论述题

1.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谈谈对现代教育本质的认识。

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一、单选题

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

4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

A.教育性质 B.教育目的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培养目标 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 。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现代 D.社会本位 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 。

A.多元化 B.个体本位 C.完满生活 D.社会本位

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

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 。

A.教育宗旨 B.培养目标 C.教育指南 D.教育方案

8.教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 )。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堂目标 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 。

A.社会需要 B.人的需要 C.人的情感 D.人的个性

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 。

A.占有性个人主体 B.共存的类主体 C.交互主体性 D.主体论

二、多选题

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 。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指令性 D.社会本位 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

A.教育制度 B.教育工作总任务 C.培养人才总目标 D.培养人才途径

3.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有 。

A.席勒 B.裴斯泰洛齐 C.康德 D.赫尔巴特 4.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 。

5

统的方法去培养人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规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品德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必须遵从认识活动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就是探讨教育活动的内外规律性特征的。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把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来看待,它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因此,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几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要让经济规律来取代教育规律,让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自生自灭,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有预谋地残害教育,也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

材料3:

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他们依靠对学生知识、思想的影响,主导着社会的智力状况和思想走向,是一股特殊的不客忽视的力量;学生是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群层,并有着独特的文化;教育设施是标志教育存在状态的一类独特存在;教育活动是一类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学校中的课程虽来源于社会文化,但自有内在规律,并自成体系。

上述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四、论述题

1.试论“教育先行”

2.试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阐释“科教兴国”提出的战略意义。

第五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一、单选题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

11

的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公共性 D.模糊性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 的特点。 A.教育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 。

A.1986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9年 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 。

A.柏拉图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

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

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 。

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主体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二、多选题

1.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有 。

A.《明天的教师》 B.《明日之学校》 C.《明日之教育学院》 D.《教师专业标准大纲》

2.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弗朗西斯·富勒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以

下 。

A.教学前关注阶段 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C.教学关注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3.“外塑论”学生观的代表有 。

A.洛克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卢梭

4.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有 。

A.勒温 B.斯腾豪斯 C.埃利奥特 D.凯米斯

5.美国学者伯顿认为教师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

A.求生存阶段 B.调整阶段 C.专家生涯阶段 D.成熟阶段

12

6.现阶段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 。

A.教学研讨 B.案例分析 C.专题讲座 D.经验交流 7.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

A.主体性 B. 发展性 C.完整性 D. 个性化

8.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的特性 。

A.积极地旁观 B.给学生心理支持

C.知识传授 D. 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 9.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 。

A.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 B. 自我调控能力

C.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 D. 教学直觉与想象能力 10.历史上曾经提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的教育家有 。

A.苏格拉底 B. 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马克思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 ( ) 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 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 ) 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 ( )

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 ( ) 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 ) 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 ( ) 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 ) 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 ) 10.美国霍姆斯小组在一篇报告中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 ) 四、分析题

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

13

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五、论述题

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第六章 现代课程

一、单选题

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 B.胡塞尔 C.杰特 D.惠勒

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学习 D.学会做事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 。 A. 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 B.强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自然即课程 C.强调同社会融为一体,生活即课程 D.强调向自我开放,自我即课程

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 。

A.泰勒的目标模式 B.惠勒的过程模式 C.塔巴模式 D.博比特

的“活动分析法”

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 。

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B.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 C.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D.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 。

A.布鲁纳 B.阿特金 C.斯腾豪斯 D.斯基尔贝克 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 。

A.课程设计的方向 B.课程设计的标准

C.课程设计的模式 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 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

A.课程设计 B.课程实施 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 D.课程管理体制 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

A.终身学习 B.全民教育 C.和平文化 D.人文文化 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 )

A.皮压杰 B.布鲁纳 C.斯腾豪斯 D.卢梭

二、多选题

1.自然设计模式的要素有 。

14

A.目的 B.立场 C.慎思 D.设计

2.要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A.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B.课程是系统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 C.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

D.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 3.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 A.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

B.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C.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态观 D.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 E、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F、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 。

A.认知类 B.技能类 C.情感类 D.价值类 E.应用类 5.课程要素一般包括 。

A.目的 B.教材 C.教与学的方法 D.教学评估 E.内容 6.生态主义课程的表现形式有 。

A.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B.生态政治课程观 C.国际理解教育 D.开发教育 E.后现代课程观 7.泰勒认为课程资源的类型有 。

A.目标资源 B.素材性资源 C.教学活动资源 D.组织教学活动资源 E.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 8.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 。

A.共享策略 B.需求导向策略 C.增强特性策略 D.因地制宜策略 E.全员参与策略

9.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 。

A.忠实取向 B.创生取向 C.相互调适取向 D.缔造取向 10.兰德变革模式的阶段有 。

A.启动 B.实施 C.合并 D.评价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

反映。( )

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 3.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

具理性”。( )

4.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

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 ) 5.科学人文性就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成一个整体。( ) 6.自我即课程,意味着以我为中心设计课程,关注自我的知识和文化。( ) 7.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以理念来统领实践。( )

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

畴的确定。( )

9.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

15

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 )

10.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 ) 四、材料分析题

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

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2.试论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及新的发展特点。

第七章 现代教学

一、单选题

1. 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C. 洛克《教育漫话》 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教学制度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合作学习 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 、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 B.综合 C.明了 D.统合

4.教学过程是实现现代教学目的、 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A.任务 B.内容 C.方法 D.策略

5.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 B.交互主体性 C.学生主体性 D.教师主体性

6.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 来具体操作。

16

A.形式 B.策略 C.模式 D.内容 7.在教学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是 。

A.教学原则 B.教学策略 C.教学设计 D.教学模式 8.设计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 的基本准则。

A.平等 B.民主 C..合理 D.及时

9.先行组织的设计是针对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 的作用。

A.辅导 B.定向 C.目标 D.方式

10.教学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 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 A.设计 B.协调 C.评价 D.反馈

二、多选题

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有 。 A.叙述教学法 B.分析教学法 C.综合教学法 D.直观教学法

2.狭义的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其中,教

师有目的地进行教,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 ,使其获得发展。 A.技能 B.情感 C.态度 D.能力

3.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 交往关系,是一种基

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A.合作的 B.动态的 C.平等的 D.民主的 4.教学动力的主要特征是 。

A.方向性 B.转化性 C.强度性 D.多样性 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 。

A.指导性 B.系统性 C.操作性 D.预演性 6.现代教学策略具有的特点是 。

A.指向性 B.灵活性 C.多样性 D.创造性 7.教学目标一般分为 。

A.认知领域 B.心理动作领域 C.情感态度领域 D.人际交往领域

8.教学监控策略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

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 、控制和调节嗦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

A.计划 B.检查 C.评价 D.反馈

9.师生互动策略指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的诸多教学策略的统称,主要

有 。

A.规范约束策略 B.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 C.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 D.行为矫正策略 10.教学活动中,反悔方式一般分为 。

A.现场言语反馈 B.专家反馈 C.摄像反馈 D.测验反馈

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

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

2.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

3.从教学的存在形态上看,教学是以交往为一般形态存在的,所以教学是

17

师生之间的一般交往形式。( )

4.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温

故知新等教学原则都是对传统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

5.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

程。( )

6.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

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

7.教学动力来源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本身和社会系统。( )

8.史密斯和瑞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分析、策略、实施和评价阶段。( ) 9.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只需在教学完结的时候进行评价。( ) 10.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

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 )

四、材料分析题

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

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2.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

五、论述题

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2.试析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3.试论现代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策略。

第八章 现代德育

一、选择题

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 。

A.农业经济 B.现代信息社会 C.现代工业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 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 D终身化和全民化 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 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 C.德育是平等的 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 。 A.交往的发展 B. 个性的发展 C. 思维的发展 D.情感的发展

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18

A.皮亚杰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是 。 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 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 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

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 。

A.德育任务的制定 B.德育内容的确立 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 D.德育途径的实施 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

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

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 A.体谅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榜样学习模式 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 。

A.灌输 B.疏导 C.模仿 D.奖惩 11. 德育方法是 。

A. 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C. 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

想道德 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5. 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

19

哪种方法的重要性。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

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

A.说理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9.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 。

A.制定政策目标 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 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 D.让学生掌握理论

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

代表人物为 。

A.彼得·麦克菲尔 B.路易·拉斯思 C.弗雷德·纽曼 D.科尔伯格

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德育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

2. 德育是阶级社会才有的教育。( )

3. 德育要以灌输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道应植根于道德知识灌输之中。

( )

4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 )

5.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

6.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 )

7. 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

8.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 ) 9. 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 ) 10. “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 )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2.联系实际,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3.试述我国当前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方面?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 材料1: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

20

(1)现存问题

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 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

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

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2)现实途径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 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 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

关系的对立与冲突

(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

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 现代课程

一、单选题

1—5 CBADA 6—10 CDCCD 二、多选题

1.BCD 2.ABCD 3.ABCDEF 4.ABCE 5.ACDE 6.ABCDE 7.ACDE 8.BCDE 9.ACD10.ABC 三、辨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 四、材料分析题

1.

(1)课程资源的类型: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师、学

生及家长等人力资源

(2)对资源的评价: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的适合性;课程资源的

31

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

具有开放性、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

(4)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

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功能也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

(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

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而且是充分运用、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

(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 (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

(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

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

(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

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 五、论述题 1.

(1)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点的矛盾

冲突

(2)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

合趋势

(3)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2.

(1)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课程价值取向 A、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 B、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 C、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第七章 现代教学

一、单选题

1-5 BACAB 6-10 ACDBB 二、多选题

32

1.ABC 2.ACD 3.BCD 4.ABCD 5.ABCD 6.ABC 7.ABCD 8.ABCD 9.ABCD 10.ACD 三、辨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材料分析题

1. 答案摘要:

长期以来,我们将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遵从“知识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整个教学注重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教学和生活相分离,人和自然相分离,培养的是知识化、理性化的人才,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问。批判和反思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创造未来社会文化的资格和权利,最终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师生双方并不把对方看作一个对象,而是一个跟“我”讨论共同“文本”的对话的“你”,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存在的。现代教学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答案摘要:

这是以为中国教育界对“教学”一词较为普遍的观点。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先生也认为,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五、论述题

1. 答案摘要:

(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

(2) 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3)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现代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留有适当的余地,并且能够规范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主动的学习,促进他们去积极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总结法则等。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起来。

(4)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现代教学应努力克服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割裂开来的偏向,在强调从书本中系统掌握间接经验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掌握直接经验的乐趣,以实现现代教学的目的。

(5) 动力与操作的关系。现代教学的良性循环需要教学动力和教学操作的良性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6)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现代教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

33

整合的基础上,将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教育需要融合在现代教学中。 2. 答案摘要: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终结性评价。 2. 答案摘要: (1)准备策略。这一阶段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之前所做的有关各项准备工作的策略。教师需要从学生、教学目标、检测及候课几方面做准备。

(2)实施策略。是指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及结束等过程的不断调控,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成预定教学目标。常用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设疑导入等;课中策略主要有先行组织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策略、联系策略等;结束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归纳、比较异同、巩固练习等。 (3)管理策略。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策略有指导及诱导策略。

(4)监控策略。是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所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包括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策略、主体自控策略、课堂互动策略、教学反馈策略等。

第八章 现代德育

一、选择题

1.BC 2.ABCD 3.D 4.C 5.C 6.CD 7.ABCD 8.A 9.B 10.AB 11.D 12.A 13.D 14.D 15.D 16.B 17.C 18.D 19.ABC 20.A 二、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三、论述题

1.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高尚情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塑造和影响的过程。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在逐步健康地成长过程中,初步形成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坏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侵蚀,出现优良思想与不良思想曲折斗争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已有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在前进中产生新的矛盾,有些已经改正的缺点和纠正的错误,在新的环境下又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重犯或反复现象。但是这种反复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点滴进步的反复。可见,德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针对德育过

34

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对德育充满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对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更应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多次反复,不能误认为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而应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每反复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次提高。

2. 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

说服方式有灌输和疏导两种。灌输是指教师通过讲解、报告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这种方法多用于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的讲授和德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主要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疏导指教师通过讨论、对话形式,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旨在解决“信不信”的问题。

说服教育的关键是说理,以理服人。其实,说理的过程就是证明理论、观念、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合理的论证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

在对青少年进行说理教育时,首先,说服教育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要用平等的态度,而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要耐心地灌输和疏导,反对居高临下的态度、强制的方法。否则,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其次,要做到说理的内容真实,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出发,善于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切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反对用假话、空话、套话来教育学生。假话、空话、套话只会使学生产生怀疑和厌烦,不相信教师所讲的道理和理论。再次,说理教育具有情感性,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对学生的无限厚爱来唤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说理教育的感染力。(联系实际略)

3.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我国德育的基本内容: (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长期政治思想理论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来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品位。特别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树立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思想。 (2)爱国主义教育

爱祖国,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勤劳人民的无限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首先要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祖国可爱的感性观念,使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里,是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的。在此基础上,逐渐上升为爱国的理性认识。最后,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情感相结合,升华为爱国的信念和报效祖国的行动。总之,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是使青少年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和效国之行。 (3)理想教育

马卡连柯曾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理想是人们以现实为

35

基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教育的实质在于树立青少年远大的理想,因此,理想其实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理想教育,使青少年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是索取,而是默默地奉献,要从“自我”的枷锁中解脱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

(4)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感情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逐步形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树立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并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工作能力。 (5)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教育他们积极地参加体力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以劳动为光荣,以懒惰为可耻的品质,自觉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的恶习的影响。其次,劳动教育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爱惜劳动成功和爱护公共财产。 (6)纪律教育

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对一定集体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章

程和制度等。纪律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育学生履行《学生守则》,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维护学校的秩序,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作风。 (7)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的发扬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体现,行使公民民主权利力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民主教育应使青少年学生了解民主的本质与形式,在他们日常民主生活实践和熏陶中,培养他们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会民主方法,养成民主习惯和民主作风。

法制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制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的中小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青少年学生对基本的法律常识有一定了解,知法而后守法。

民主教育和法制教育是相辅相成。因为民主是法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

法制又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民主教育、法制教育相互依存,殊途同归。 (8)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的内容。因为文明行为习惯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的反映。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就是让他们逐步掌握基本的道德礼仪和规范,学会为人处世,接人待物。 (9)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一些不良品德行为的背后,往往隐

36

藏着不健康的心理。像偷窃癖、性变态、暴力狂等常常是由于某种心理变态所导致。可见,要培养优良思想品德,必须有健康的心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方面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健康情感,善于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学会面对挫折,正视现实,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2)分析说明: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 (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

2:答案要点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2)分析说明:

①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②分析我国当前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错误。

(3)如何借鉴借鉴韩国抓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方法。 ①应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②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 ③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

第九章 现代班主任工作

一、单选题

1.C 2.A 3.C 4.B 5.D 6.B 7.A 8.D 9.C 10.B 二、多选题

1.ACD 2.AD 3.ABC 4.BCD 5.ABD 6.ABCD 7.BD 8.ABCD 9.ACD 10.ABCD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分析题

1.班干部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因此,班主任都非常注重班干

37

部的任用与培养。在选择班干部时,有的班主任认为为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让学生轮流坐庄,轮流当班干部;有的班主任认为,班干部就应当选择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来担任。您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上述两种看法都存在片面之处。好的班干部应具备以下几点条件:一是思想品质好;二是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三是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四是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五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如果班干部实行轮流坐庄制,那些不具备当班干部的同学当上班干部后,不能形成榜样的作用,不能起到团结同学的作用,就会影响班集体的建设。同时,学习好的学生未必思想品质好,也不一定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因而也不一定是好的班干部。

2.有些班主任认为既然学校任命自己当班主任,班里的大小事情就应该自己说了算,与其他老师毫无关系?您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虽然所教科目不同,但教育对象相同,教育目的一致,共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所以,一个班不是班主任在“单枪匹马”地工作,而是一个教师集体在工作。为此,班主任应当:①树立大局观念,增强合作意识;②尊重科任教师,帮助他们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③加强与科任教师的联系,注意倾听科任教师的意见与建议;④淡化成绩归属,共享成功喜悦。 五、论述题

1.请您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 参考答案: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前提。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了解自己所在班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不良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洞悉他们的心灵世界。只有充分地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在教育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收到实效。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资料分析;②观察;③谈话;④家庭访问;⑤日检册(或可称为“班级日志”)。

2.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为什么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如何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请谈谈您的经验与做法。

参考答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比在学校生活的时间来得早,来得长。家庭成员给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既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又要了解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情况,更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教师对孩子的要求。班主任与家长互通情况,班主任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就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从而与学校教育的力量形成合力,更好地方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了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班主任可采用下述办法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①家访;②开家长会;③建立“家长委员会”;④书面联系。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接待家长来访、举办家长学校、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这些方式对于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8

第十章 现代教育制度和管理

一、单选题

1.C ; 2.B ; 3.B ;4.D ;5.C 二、多选题

1.ABCD;2.ABC;3.ABD;4.ABCD;5.BCD;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材料分析题

1.把学校视作工厂,这是一种科层组织观。

科层组织观强调组织内部的秩序 重视提高学校组织的效率 忽视了学校中人的维度

过分简化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2.反映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学习化社会的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 终身教育制度的特点 五、论述题

1.校本管理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学校自主、共同决策 校本管理与我国校长负责制异同

校本管理对我国教育管理的重要启示在于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政府与

学校的关系;一是校长与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的关系。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局限表现在过分制度化、一次性、霸权性、封闭性。

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en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