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项目预可研、可研、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更新时间:2024-05-02 12: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总 则

一、为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规范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的组成与内容,使其达到所需的深度要求,依据《铁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铁路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包括新建(改建)铁路、铁路枢纽(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铁路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的文件组成三个部分和附录《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适用于新建(改建)的客货共线铁路、客运专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铁路枢纽、铁路特大桥等大、中型建设项目。

铁路中型及以上站房设计文件比照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编制。

三、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应在项目决策阶段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实施阶段开展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小型项目或工程简易的项目可适当简化,在决策阶段开展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开展施工图,其文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项目决策及实施的要求。

四、预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立项的依据,根据国家批准的铁路中长期规划,收集相关资料,经社会、经济、运量调查及现场踏勘后编制。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客货运量预测;系统研究项目在路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线路起迄点及线路走向方案和建设规模(改建铁路应对其运能与运量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拟定改建的初步方案,铁路枢纽应结合总图规划拟定研究年度的建设方案,铁路特大桥应结合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线路方案初拟桥址方案和桥式方案);初步提出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各项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及主要工程内容;对主要工程、相关工程、外部环境(包括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土地利用、协作条件做初步分析;提出建设工期、投资预估算及资金筹措设想;进行经济初步评价;从宏观上分析对各种保护区、集中噪声敏感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

五、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决策的依据,根据国家批准的铁路中长期规划或项目

·1·

建议书,进行社会、经济和运量调查,综合考虑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从技术、经济、环保、节能、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采用初测资料进行基础性设计。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落实各研究年度的客货运量;确定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稳定建设方案(包括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的线路方案)和主要技术设备的设计原则(改建铁路应解决扩能方案及重大施工过渡方案,铁路枢纽应解决主要站段方案和规模、枢纽内线路方案及其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重大施工过渡方案,铁路特大桥应解决桥址方案、初步拟定桥式方案);提出主要工程数量、主要设备概数、主要材料概数、拆迁概数、用地概数、施工组织方案、建设工期、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提出满足项目用地预审要求的土地利用资料;提出建设及运营管理体制的建议;阐明对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和防治的初步方案以及节约能源的措施;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的工程数量和投资估算要有较高的准确度,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的设计工作,应达到规定的深度。

国家或铁道部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控制的依据,批准的投资估算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法定限额。

六、初步设计文件是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可行性研究进行现场调查,对局部方案进行比选,采用定测资料,依据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及通航论证报告等,进行比较详细的设计。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确定各项工程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和技术问题;提出工程数量、主要设备数量、主要材料数量、用地及拆迁数量、施工组织设计及总概算;确定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初步设计文件经审查、修改、批准后,作为控制建设规模和总概算的依据,应满足征用土地、建筑物拆迁、进行施工准备及主要设备采购的需要。

初步设计总概算静态投资不应超过批复的可行性研究静态投资。因主要技术条件和重大工程方案变化等原因,初步设计总概算超过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5%时,应报请铁道部研究决策;初步设计总概算超过批复投资估算10%时,需重新履行规定审批程序后批准执行。

七、施工图文件是工程实施和验收的依据,应根据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采用定

·2·

测及补充定测资料编制,为施工提供需要的图表和必要的设计说明,并依据施工图工程数量编制投资检算。施工图文件应详细说明施工注意事项和要求,说明运营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安全施工的措施。施工图投资检算由建设单位进行审查后,按章节编制施工图总预算。施工图总预算原则上应控制在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概算之内,并报铁道部核备。因特殊情况超出者,须经铁道部批准后方可实施。

八、勘察工作应为设计工作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铁路工程勘察应充分、合理运用综合勘探手段,查明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影响线路方案选择的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工程地段的地质条件必须详细查明。

影响线路走向方案选择的长距离、大面积、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应在预可行性研究中开展遥感工作,编制遥感地质报告(内容可参照附录《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中的“遥感工程地质解译报告”),对线路走向方案作出地质评价。

影响铁路安全或控制线路方案的复杂地质地段,应在预可行性研究中提出开展专题地质研究工作的具体意见,以指导后续地质工作。专题地质研究工作的文件编制可视具体情况确定。

地形地质特别复杂、线路可能方案较多、范围较大的地区,应在预可行性研究中提出加深地质工作的具体意见,经审查后,在初测前安排加深地质工作,以确定初测方案,指导后续地质工作。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详见附录。

九、铁路勘察设计应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行洪、泄洪要求。要完善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的线路方案,注重沿线耕地补充、复垦和绿化,强化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高原高寒地区特殊环境的保护。对线路穿越的各类保护区,必须取得按法律法规规定的主管部门的批复意见。各项保护、防治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十、建设单位应按国家规定,组织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防洪影响评价、通航论证等工作,及时将成果报告的结论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应在设计中做好防护和保护工作。并在初步设计前组织做好征地拆迁(含三电、地下管线)、交叉跨越等与地方签定协议。

十一、本办法涵盖了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等。

·3·

对个别篇、章、条只适用于改建铁路或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者,若为新建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时可取消该篇、章、条。对有些需补充说明的事项,则用加“(注)”予以说明。

十二、本办法是按一般情况制定的,具体应用时,各篇、章、条的组成与内容在不影响文件编制深度的原则下,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增减后的篇、章序号不变。

十三、各篇(章)的组成与内容是按各专业的性质并考虑各专业篇(章)的完整性所做的统一规定,不涉及各设计单位的专业分工。

十四、各阶段的研究文件、设计文件均应有相应的电子文件。关于提供电子文件的事项,按铁道部及有关委托单位的规定或要求办理。

·4·

第 一 部 分

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

Ⅰ 预可行性研究

说明

第一章 概 述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年度(分近、远期,按国家的五年规划年度拟定) 四、研究项目的地理位置和径路

五、研究工作概述(含项目的提出、规划,研究历史,本次研究经过,研究思路及特点)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提要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二)近、远期运量和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 (三)建设方案和线路走向方案的推荐意见 (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推荐意见 (五)运输组织和运输能力 (六)主要工程数量

(七)预估算总额和资金筹措 (八)经济评价主要指标 (九)研究结论

第二章 区域路网概况

一、区域路网概况

·5·

(一)区域路网现状 1.区域路网构成

2.区域路网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3.区域路网的主要设施布局 4.区域路网运营概况 (二)区域路网规划 二、既有线概况(改、客)

(一)修建简历(建设年代以及历次改扩建概况)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三)主要技术设备概况

1.线路、轨道、路基、桥涵、隧道 2.枢纽(地区)及站场 3.电气化

4.机务、车辆、动车组设备 5.给水排水

6.通信、信号、信息 7.电力 8.房屋建筑 9.其它 (四)运营特征

1.客货运量(近五年的区段密度、客车对数及增长趋势) 2.运输能力和列车运行速度

3.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含现有环境问题)

第三章 经济与运量

一、社会经济特征 (一)研究区域界定

(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影响区域范围、社会和经济发展、资源分布和开发利

·6·

用、产业结构特点等)

(三)沿线社会经济概况(沿线吸引范围行政区划、面积、人口;资源利用和开发,工农业现状和发展;主要城镇概况)

二、交通运输结构

(一)区域交通网(包括综合运输网现状和建设规划)

(二)区域交通运输量(社会总运量及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三)沿线交通运输概况 三、区域铁路网运量预测

(一)预测的主要依据(包括路网构成,预测思路及方法,影响运量的主要因素) (二)区域铁路网运量预测(包括区域总量及流向、径路选择、相关线网运量分布态势)

四、建设项目运量预测

(一)货运量预测(地方运量、通过运量、区段密度,大宗货物品类、流量、流向) (二)客运量预测(客流特点、区段密度、客车对数、起迄点及径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预测高峰小时区段客流密度)

(三)全线区段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

五、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

第四章 建设必要性研究

一、既有能力与预测客货运量适应情况分析(分析区段能力适应情况、差值和能力不足区间数等)(改)(客)

二、建设项目替代方案可能性研究(研究分析利用或改建既有线分流、修建新线分流以及利用其它交通方式替代的可能性、合理性)

三、项目的功能和定位(根据项目的主要作用和客货运市场研究,提出本项目承担的主要运输任务,分析本项目功能和定位)

四、项目建设必要性(从完善路网布局、国土开发、解决运能紧张、满足运输需求、降低运输成本、节能环保、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国家防务等方面分

·7·

析)

五、建设时机(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项目合理建设的时机或分期建设的意见)

第五章 建设方案研究

一、线路经过地区概况

(一)自然特征(沿线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评价、气象、水文、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现状、规划对线路的影响)

(二)影响线路走向的重要因素(重要政治经济据点、复杂越岭、大河桥渡、重大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矿山、各种保护区、集中噪声敏感区及军事设施等)

二、建设方案研究(客货共线、客运专线、货运专线等及其它方案的比选和推荐意见)

三、线路走向方案研究

(一)接轨点和枢纽(地区)引入方案(含联络线及疏解线) (二)通过主要城市和经济据点方案 (三)线路走向方案

(四)线路局部方案(包括重大桥渡、越岭隧道方案、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方案等)

(五)推荐方案综述(推荐方案的线路起迄点和走向,运营长度、建筑长度,必要时列出分省、市的长度,重大工程等)

四、分期建设方案意见

第六章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一、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比选

(一)相邻线主要技术标准(含现状、规划或改建线路标准) (二)主要技术标准比选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 (一)铁路等级

·8·

(二)正线数目 (三)设计行车速度 (四)线间距 (五)最小曲线半径 (六)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 (七)牵引种类

(八)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 (九)牵引质量 (十)到发线有效长度

(十一)闭塞类型或行车指挥方式、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十二)建筑限界

第七章 运输组织

一、车站分布

二、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 三、客货列车开行方案

四、设计的通过能力、输送能力 五、客货运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六、设计列车运行速度及客货运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七、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的措施

第八章 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和主要工程内容一、线路、轨道 二、路基、土地利用 三、桥涵、隧道

四、枢纽(地区)及站场 五、电气化

六、机务设备及车辆、动车组设备

·

七、给水排水

八、通信、信号、信息 九、防灾安全监控 十、电力

十一、综合检测与维修 十二、房屋建筑

十三、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十四、其它

第九章 相关工程及外部协作条件

一、相关工程 二、外部协作条件

第十章 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阐述工程实施对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环境的主要影响及应对措施。当地(省、市级)环(水)保部门的意见及存在的问题

第十一章 建设工期、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主要工程数量(含桥隧比重)、控制工程及建设工期 二、预估算

(一)编制范围和单元划分 (二)编制依据

(三)预估算总额及指标 三、资金筹措

第十二章 经济评价

一、基础资料

·10 ·

二、财务评价 三、国民经济评价 四、结论

第十三章 研究结论

综合说明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工程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出结论性意见

第十四章 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五章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 二、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 三、预估算诸表 四、经济评价诸表 五、有关纪要及公文 六、图纸目录 附图

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

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质和环境敏感区,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

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比例视具体情况选定)

四、线路方案平面图(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质和环境敏感区),比例1:10000~1:50000

五、线路平面图(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质和环境敏感区),比例1:10000~1:50000

六、线路纵断面图(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比例横1:10000~1:50000 、竖1:1000

·11·

七、工程地质图,比例1:50000~1:200000

八、控制线路走向方案、地质复杂的特大桥、长隧道工程地质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说明书正文内)

九、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和接轨站、区段站及以上大站(含段、所)平面布置示意图(装订在站场正文内)

·12 ·

Ⅱ 可行性研究 第一篇 总说明书

说明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范围(含相关工程)及研究年度

(三)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加深地质工作、专题地质工作的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四)线路概况

1.线路地理位置和径路

2.自然特征(概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

水文、水土流失等,并说明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市、交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现状、规划对线路的影响)

(五)线路在国民经济与铁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建设的必要性(改建铁路为改建必要性及改建目标)

(六)研究工作概述 二、经济与运量

(一)经济特征(线路吸引范围内国民经济、工农林牧业、交通、资源等现状及发展趋势概况)

(二)路网构成

(三)研究年度客货运量预测、区段货流密度及旅客列车对数(说明客货运量特点和流向;改建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附既有线或通道近两年统计资料,客运专线、城际铁路预测高峰小时区段客流密度)

(四)全线区段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

·13·

(五)远景年输送能力 三、线路方案 (一)新建铁路 (二)既有线改建 1.改建线现状 (1)历史沿革

(2)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限制坡度、最小曲线半径、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建筑限界等)

(3)技术设备概况(概述各项技术设备的分布、规模、标准、类型、运营使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4)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

(5)适应客货运量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 2.扩能方案研究

(1)既有能力与预测运量适应情况分析 (2)扩能目标(运输能力、列车速度等) (3)扩能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 (4)分期实施意见

(三)客运专线(或城际)铁路 1.既有线概况 2.线路方案研究

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

(二)设计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概述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行车速度、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或行车指挥方式与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建筑限界等的选择及推荐意见)

五、运输组织 (一)车站分布

·14 ·

(二)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

(三)各研究年度客货列车对数及需要通过能力 (四)设计能力及分期扩能措施 (五)铁路局(公司)界划分的意见 六、主要技术方案比选

(一)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比选 1.接轨方案或引入枢纽(地区)方案 2.重大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

3.通过环境保护或其它特殊地区线路选线(既有线改建)采取的对策 4.推荐方案的拆迁工程和用地概况

(二)其它技术方案比选(枢纽客货运布局方案、大站的站位和站型方案、机车交路方案、牵引供电方案及其它主要技术方案等)

七、各项技术设备的主要工程内容 (一)轨道

轨道结构形式分布及轨道类型 (二)路基

1.路基工程简况(含既有病害整治) 2.路基面形状和宽度、路基基床及过度段 3.重点路基工程概述 (三)桥涵

1.沿线桥涵分布和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概况 2.设计洪水频率、设计活载及桥梁建筑限界 3.重点桥渡工程概述 (四)隧道

1.沿线隧道分布和既有隧道改建概况 2.隧道建筑限界及洞内轨道结构形式或类型

3.重点隧道工程概述(重点隧道指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

的隧道)

·15·

(五)站场

1.全线枢纽(地区)概况(名称、范围、总图布置、总图审批情况、各主要站

及联络线、迂回线、衔接线)

2.既有线车站数目、性质、规模、布置形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改) 3.新建与改建车站的数目、性质、规模及布置形式

4.新建与改建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集装箱中心站主要客运站及其它大站

简述

(六)电气化 1.牵引网供电方式

2.外部电源情况及对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案

3.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的分布及牵引变压器类型和容量 4.电力调度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 5.需要功率及用电量

6.接触导线及接触网悬挂类型

7.既有牵引供电设施的利用和改建简况 8.维护管理简述

9.受电气化影响的电力线路的处理

10.路外(内)易燃、易爆品库及油、气管道的电磁干扰防护 (七)机务设备

1.机车交路(改建铁路含既有机车交路) 2.既有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简述 3.设计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简述 4.救援设备分布 (八)车辆、动车组设备

1.既有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 2.设计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

3.车辆安全防范预警系统及车号识别系统设置 4.动车组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

·16 ·

(九)给水排水

1.给水站设置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改建铁路含既有和新建) 2.既有给排水设施利用及改建简况 3.旅客列车卸污站的设置及卸污方式 4.水源、水处理及污水处理、排除方案 5.主要给排水构筑物、设备选择 (十)通信

1.通信网构成原则(含相关工程) 2.通信线路类型及容量选择

3.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系统的选择(包括传输及接入、数据通信、电话交换、

移动通信系统、站间行车电话及其它专用通信系统、站或场通信系统、会议电视电话、应急通信等系统的概述)

4.既有通信线路、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改) 5.路外通信、广播及其它设施的电磁干扰防护 (十一)信号 1.信号系统的选择

2.接轨站信号设备改建原则

3.既有信号设备利用及改建概况(改) (十二)信息

1.系统构成概述(以铁路信息化规划为基础,提出信息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 2.系统设置简况(各站、段、所信息系统的类型,各系统处理中心设备简况) 3.系统主要软硬件配置原则(各应用系统处理中心设备、网络设备、安全平台、

系统软件的配置、选型原则)

4.既有信息系统的利用和改建简况(改) (十三)防灾安全监控

1.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构成概述 2.系统设置概况 (十四)电力

·17·

1.供电负荷的分布及电源概况 2.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

3.既有供电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改) (十五)综合检测与维修 1.设计原则 2.主要设计内容 (十六)房屋建筑

1.机构设置的意见及定员总数、每正线公里定员数 2.房屋配置原则、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及每正线公里房屋面积 3.站房建筑设计初步意见 4.暖通空调卫生设备设计原则 八、土地利用

(一)铁路用地设计原则及全线用地总数、平均每公里用地数及占用地类说明 (二)铁路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符合国家供地政策的说明

(三)占用耕地、补充耕地(含复垦)方案可行性及资金保障的说明

九、地质灾害危害性、地震安全性、压覆矿产资源、防洪影响等评估(或评价)简述

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一)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二)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变化

(三)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 1.控制污染的原则

2.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 十一、节约能源

(一)主要耗能点的分布与能耗分析 (二)节约能源措施 十二、相关工程

·18 ·

十三、外部协作条件 十四、建设工期 (一)建设总工期 (二)工期总体安排意见 十五、估算、资金筹措 (一)估算

1.主要工程数量(含用地、拆迁概数)

2.估算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附总估算汇总表) (二)资金筹措 1.资金来源

2.资金筹措方案的建议

十六、建设及经营管理体制(合资铁路列) 十七、经济评价 (一)基础资料 (二)财务评价 (三)国民经济评价 (四)结论 十八、研究结论

十九、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含环境特殊敏感区主管部门的意见)

二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设计文件及电子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 二、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含主要工程数量,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 三、图纸目录 附图

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 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

·19·

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选择适当比例,图幅长度不宜超过3米) 四、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站场正文内) 五、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装订在运输组织正文内)

第二篇 经济与运量

说明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三)路网构成 (四)远景年输送能力

(五)线路的地理位置及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吸引范围内经济概况 (一)吸引范围的确定

(二)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及产值 (三)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 (四)工农业现状及发展 (五)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三、货运量

(一)预测方法及依据

(二)改建铁路现状货运量分析(区段货流密度构成的特点,近几年货运量增减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要对既有通道货运量增减趋势进行分析)(改)(客)

(三)地方运量

1.主要品名和产、运、销分析 2.主要站货物发到运量说明 (四)通过运量 1.货流径路的选择

·20 ·

2.主要品名的构成、流向及大宗货物的分析

(五)区段货流密度(说明地方、直通运量构成的特点及比重,主要货流方向及增长趋势;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预测通道总货运量并进行分配)

(六)货流波动系数 四、客运量

(一)预测方法及依据

(二)客流特点、主要流向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新建铁路(含路网客运量的分流及其它交通工具旅客转移量情况) 2.改建铁路(含客运量构成的特点、旅客列车对数开行情况,近几年客运量增减的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客运专线(或城际)铁路(含既有通道客运量分析等情况)

(三)主要站(大中城市所在地)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

(四)客运量预测(说明上、下行客流密度构成的特点及增长情况;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需进行OD、出行调查、出行分布、交通量分配、全年和最大日及高峰小时区段客流密度等说明)

(五)旅客列车对数及开行方案(含旅客列车种类、起迄点、径路、数量、配属、编组、载客量及行包专列对数等)

五、全线区段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 六、运量预测中不确定因素的分析 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大宗货物始发终到表 二、分站货物发到运量表 三、分站仓库运量及面积表 四、分站专用线发到运量表

五、分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表 六、各研究年度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表

七、枢纽货物交流表(不单独编制铁路枢纽设计文件时附)

·21·

注:以上各项,改建铁路应附近两年实际统计资料

八、图纸目录 附图

货流图(含主要品名,改建铁路应附实际货流图)

第三篇 运输组织

说明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三)线路起迄点、经由及长度

(四)研究依据资料(经济运量及远景年输送能力等) 二、建设方案

(一)新建铁路(线路方案) (二)既有线改建

1.改建线(既有)运营现状 (1)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2)车流组织及工作量 (3)通过能力及利用程度 (4)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 2.既有线改建

(1)既有能力与预测运量适应情况分析 (2)改建目标(运输能力、列车速度等) (3)改建方案和分期扩能措施研究 (4)改建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 (5)分期实施意见

(三)客运专线(或城际)铁路 1.相关既有线概况

·22 ·

2.线路方案

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

(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

(二)设计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行车速度、线间距、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或行车指挥方式与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等)

(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 四、车站分布 (一)车站分布原则

(二)车站分布概况(含站名、车站性质、数目等) (三)满足客货运作业要求的说明 (四)满足技术作业要求的说明

(五)增开、封闭、改移既有车站的说明(改) 五、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注) (一)运输组织模式 (二)运营管理方式

注: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货运专线铁路附运输组织模式,合资铁路附运营管理方式,其它不附

六、车流组织(注)

(一)列车编组方案(旅客列车为定员标准、动车组类型、编组辆数等;货物列车为编组计划原则,编组站分工、空车调整、直通及地方车流组织等)

(二)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各研究年度、不同起迄点、不同径路的各类旅客列车数量)

注:货运部份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及货运专线铁路;客运部份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及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

七、行车量及车站工作量(注)

(一)列车对数(各研究年度、各区段的各类列车数量。说明计算依据、相关参数及分析采用情况)

·23·

(二)主要站工作量

1.客站工作量(含分工原则、办理各方向始发终到及通过列车数)

2.主要站货物装卸及调车作业量(含编组站、区段站、工业站、港湾站及作业

量较大的车站;区段站以上按无调中转、有调中转、本站货物作业车分列)

(三)工业站、港湾站及较大工矿区所在车场的交接方式、取送方式及次数 (四)调机类型、台数及配属站

注:货运部份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及货运专线铁路;客运部份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及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

八、通过能力及输送能力

(一)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及参数 (二)研究年度需要通过能力 (三)设计能力及分期扩能措施 (四)列车运行图(必要时附) 1.运行图要素 2.运行图编制 3.运行图指标统计分析

九、施工干扰对运输能力的影响及运输组织措施的意见(改)

十、管理机构设置、管辖范围、运输机构定员、调度区划分(说明现状及设计的铁路局或公司界、调度区划分,车务段、列车段、客运段的设置,客货及行车定员、班制等)

十一、行车设备(列尾装置、货票传递系统等) 十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图纸目录 附图

一、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 二、列流图

三、列车运行图(必要时附)

四、机车交路图或动车组交路图(必要时附)

·24 ·

第四篇 地 质

说明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三)勘测依据 (四)勘测范围

(五)勘测经过(含加深地质工作、专题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六)初测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的要点(勘察内容、方法、质量要求)及执行情况 (七)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八)主要参考资料

二、自然地理概况(含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地震动参数区划等) 三、地层及构造 (一)地层岩性 (二)地质构造 四、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下水分布及特征

(二)沿线水质对混凝土侵蚀性评价 五、工程地质特征

(一)不良地质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 (二)特殊岩土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 (三)既有线病害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改)

(四)地质条件复杂、控制线路方案的路基、桥梁、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

六、重点天然建筑材料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对储量和质量的评价

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结论

·25·

八、工程建设、天然建筑材料开采对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影响 九、线路方案(改建方案)的地质条件、评价及比选意见 (一)受地质因素控制的选线原则

(二)线路方案(改建方案)的压覆矿产资源情况和评价 (三)线路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

(四)线路改建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改) (五)比选意见

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加深地质工作的主要文件(安排有加深地质工作地段时附) 二、专题地质工作报告(列有专题地质工作项目时附) 三、图纸目录 附图

一、全线工程地质图(含推荐方案及各主要比较方案),比例1:10000~1:200000 二、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一般在“地质构造”说明内作小比例尺插图,当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控制线路方案时,应作附图),比例1:200000~1:500000

三、详细工程地质图(含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改建铁路含绕行线),比例1:2000~1:10000

四、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含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改建铁路含辅助纵断面图等),比例横1:10000,竖1:100~1:1000

五、重大工点的工程地质图件(含地质条件复杂、影响线路方案的重点桥梁、隧道、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工点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说明、工程地质图和有关的工程地质断面图及勘探测试资料),比例视具体情况确定

第五篇 线 路

第一章 线 路

说明

·26 ·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含加深地质工作、专题地质工作的有关审查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三)线路所经地区情况

1.线路地理位置(含起迄点、经由点)

2.自然特征(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气象、地震动参数区

划、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等,重点说明对线路方案选择起控制作用的地形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

(四)既有线概况(改)(客)(注) 1.历史沿革

2.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3.线路特征、运营特征和技术设备概况

(1)线路特征(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最短夹直线长度、曲线、直线长度及曲线半径分布等情况,线路纵断面:限制坡度、加力坡度及纵断面坡度等情况,病害情况,车站分布、站坪长度及坡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运营特征 (3)技术设备概况

注: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项目可酌情简述

(五)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市、交通及环境保护特殊地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现状、规划与铁路建设的相互影响及有关部门对线路设计的要求(并标注在线路方案平面图上)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

(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比选 1.铁路等级

2.正线数目(根据远景年输送能力和各研究年度运量,结合牵引种类、机车类

·27·

型等的选择、对正线数目进行研究选定。当正线数目采用双线时,还应分析运量增长情况,研究一次修建或分期实施的方案)

3.设计行车速度、线间距及最小曲线半径(结合铁路性质、等级、地形、工程

情况及运营条件等因素综合研究比选。改建铁路,结合改建后铁路性质、既有线线路特征综合研究比选。如保留既有线的限速地段及小半径曲线,应说明理由)

4.限坡坡度或最大坡度(根据具体情况,也可结合重大线路方案以及牵引种类

和机车类型的选择,并考虑相关路网坡度综合研究比选。改建铁路,结合改建后铁路性质、既有线线路特征、牵引种类和机车类型的选用,综合研究比选。如保留既有线动力坡应说明理由。客运专线铁路最大坡度要从路网标准、经济性、协调性等方面综合研究比选)

5.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

6.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考虑相关路网标准研究比选) 7.闭塞类型或行车指挥方式与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8.建筑限界(改建铁路根据采用的牵引种类、通过超限货物等级、线间距、集

装箱运输要求、既有建筑物限界情况和其它改建工程进行综合研究)

(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含各种联络线、走行线等) 三、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的比选(注)

(一)接轨方案或引入枢纽(地区)方案(从服务运输及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比选。若接轨方案与重大线路方案关系密切,应合并综合比选。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

(二)重大线路方案(重大线路方案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距离较长、影响较大的线路走向方案。方案比选内容应说明其概况、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方案评价、环境要求的相关内容及推荐意见,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线路改建方案应与运输组织篇中的改建方案综合进行研究比选,作出技术经济比较,结合对方案的运营评价,提出推荐意见,需要时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

(三)线路局部方案(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新(改)建铁路的线路局部方案应结合推荐方案进行比选,提出推荐意见。其中含既有线改建方案、增建第二线左右侧位置或预留第二线位置的选择、绕行线比选及各种改建局部方案)

·28 ·

注:技术经济比较表应含所有工程的工程量、估算指标、费用等,较大方案应有运营费比较

(四)通过环境保护或其它特殊地区线路选线(既有线改建)采取的对策(附线路穿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噪声、振动及环境敏感区等相对位置示意图)

四、线路平面及纵断面

(一)车站分布、车站性质、站坪长度及坡度

(二)平面(含双线或预留双线。结合路段设计行车速度说明,缓和曲线、圆曲线、夹直线等选用标准及最小曲线半径分布情况等。改建铁路含改建既有线、增建第二线平面设计情况,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

(三)纵断面(含缓坡、竖曲线、坡段长度和最大坡度差的采用标准,以及坡度设计的其它要求。改建铁路含坡度抬高、降低及动力坡使用情况,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

(四)线路平面位置和沿线高程控制的说明 (五)利用既有线地段(客)

(六)与相关既有铁路联络线平、纵断面(客) (七)动车组走行线平、纵断面(客) 五、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的设计原则

六、重大改移道路、平(立)交道的设计原则及说明 七、拆迁工程概况

八、铁路线路安全设施设计原则(含安全保护区、防护栅栏、维修通道等) 九、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含城市规划、环保、水保、压覆矿产资源等影响线路方案的重大问题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

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 二、增建第二线左右侧及线间距表(改)

三、拆迁建筑物表、拆迁建筑物汇总表(含其它各篇拆迁) 四、改移道路、平(立)交道表

·29·

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 六、图纸目录

注:除技术资料汇总表、重要协议、纪要及公文、图纸目录外,其它附表单独成册

附图

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 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

三、线路方案平面缩图(绘出推荐方案和各重大线路比较方案,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重大不良地质范围),比例一般1:50000

四、线路方案平面图(推荐方案和各重大线路比较方案、线路局部方案,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重大不良地质范围,并标出有关水利、城市、交通及环境保护特殊地区对线路设计的要求),比例一般1:10000

五、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平面图(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不良地质范围),比例1:2000或1:5000

六、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平面图(改) 七、绕行线平面图(改)

八、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00,竖1:500~1:2000 九、增建第二线纵断面图(改) 十、辅助纵断面图(改) 十一、改建既有线纵断面图(改)

十二、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等相关线路平、纵断面图,比例尺同正线(客) 十三、既有线放大纵断面图(附地质资料,成底图供审查用,不附入文件),比例横1:10000,竖1:100或1:200(改)

十四、线路平面布置示意图(增建第二线需要时附,图中含线路绕行、第二线、左右侧、换边地点以及车站、桥梁、隧道等重点工程)(改)

十五、技术复杂的改移道路、平(立)交道附设计图,比例同线路平、纵断面图或与公路部门的有关规定相一致

第二章 工务有关设施

·30 ·

第九篇 桥 涵

说明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三)沿线主要河流水系特征及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等自然情况

(四)沿线农田排灌、水利工程(含规划)及水工建筑物、水源保护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区等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五)沿线水陆交通、地下管线现状及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六)城市规划对铁路桥涵布设的要求。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或其它铁路)对景观设计的考虑

(七)既有线桥涵概况(修建沿革、设计标准、运营情况,病害及其原因分析,实际的载重能力和建筑限界等)(改)

(八)既有线水害情况(改) (九)既有桥涵孔径的核对情况(改) (十)大中桥水文勘测方法及计算说明

(十一)小流域水文参数选择、流量计算公式的采用及验证情况 (十二)沿线桥涵分布概况 二、主要设计原则 (一)采用洪水频率 (二)设计行车速度 (三)设计活载

(四)通航(含流筏)净空、立交净空及建筑限界

(五)桥梁桥面布置原则(如采用整孔箱梁可能导致桥面布置有变化时附) (六)增建第二线左右侧及线间距的选择(改) (七)对单绕或双绕方案及施工过渡方案的意见(改)

·36 ·

(八)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的原则,以及对桥涵封闭的意见(改) (九)新建桥涵式样、孔径、基础类型的选择及改建铁路接长涵洞的设计原则 (十)建筑材料选用的初步意见

(十一)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意见 (十二)特殊地区桥涵的设计原则(如通过水库区、漫流区、地震区、软土区、岩溶区、盐碱区、湿陷性黄土区、多年冻土区、高原冰川及泥石流区、膨胀土区、采空区、严寒及有承压水地区等)

(十三)改建桥涵施工过渡方案的意见(改)

(十四)桥涵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径流、水土流失及灌溉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十五)贯彻国防要求与安全防灾工程措施 (十六)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

三、常用桥跨结构、施工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必要时) 四、常用桥梁施工方法初步意见(必要时) 五、防洪影响评价简述

六、重点桥渡说明(分工点说明)(注) (一)自然概况及主要控制因素 (二)桥位方案的比选 (三)桥孔决定的依据 (四)桥式方案的比选 (五)墩台及基础类型的选择

(六)水流导治及河道整治的意见(水文不控制者可不列) (七)既有桥加固或改建方案(改) (八)施工方法的初步意见

注:重点桥渡指:特大桥;技术复杂的桥;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独特或系控制工程投资的代表性工点;墩高在50米以上的高桥及复杂的立交桥等。后同

七、工程数量说明及与预可研的对照分析 八、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7·

附件

一、特大、大、中桥表

二、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特大、大、中桥按工点,小桥涵按类型、孔径分别汇总) 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 四、图纸目录 附图

一、沿线水系示意图,图中绘出特大桥、大桥分布情况(必要时附) 二、重点桥渡设计附以下各图

(一)桥位方案平面图(图中绘明河流情况,各桥位方案的线路中心线,既有线的中心线,桥梁位置及各水文断面的位置等),比例1:2000~1:5000或1:10000

(二)桥址平面图(一般利用线路平面,图中绘明新线与既有线的中心线、桥梁平面、导治建筑物平面、洪水泛滥线等。地质复杂时,加绘必要的地质资料),比例1:500~1:5000

(三)桥式方案比较图

图中绘明全桥立面、各种水位及必要的地质资料(含岩层分界线、岩性特征、基本承载力、地下水位等)、设计单桩承载力、结构主要变形与变位、勘测时水位等;各方案的主要工程数量表、总造价表;推荐方案加绘简单平面、主要结构轮廓尺寸。比例1:200~1:1000

(四)桥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1:5000,竖1:50~1:500 (五)既有桥加固或改建方案比较图(必要时附),比例1:500~1:1000(改) 三、新技术、新结构设计略图

四、泥石流、漫流、岩溶等地区地形图(必要时附)

第十篇 隧 道

说明 一、概述

(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

(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38 ·

(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等情况 (四)既有线隧道概况(修建沿革、建筑限界、设备及运营情况、病害和原因分析)(必要时)

(五)沿线隧道分布概况 二、主要设计原则

(一)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建筑限界及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 (二)既有隧道的利用和改建原则 (三)两隧道间的最小净距要求 (四)衬砌支护类型

(五)隧道洞门、洞口缓冲结构及救援通道 (六)结构的耐久性 (七)建筑材料的选择 (八)防水及排水 (九)抗震设计及国防要求

(十)运营通风(改建隧道含既有通风设施的利用或废弃) (十一)隧道轨下基础类型及照明设置

(十二)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意见 (十三)洞内附属工程设计原则

(十四)隧道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弃砟、污水、地下水资源、灌溉、居民生活水源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十五)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意见(必要时) (十六)与其它专业的设计接口的原则

三、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隧道说明(分工点说明) (一)隧道线路方案或隧道改建方案比选(其中含新建或改建,单绕、双绕修建一座双线隧道或修建两座单线隧道以及分期投资方案的比选)

(二)隧道特征(含地形、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 (三)隧道方案设计 1.隧道洞口位置的拟定

·39·

2.隧道纵断面设计 3.隧道横断面设计 4.辅助坑道方案选择

5.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意见(含施工工期分析、施工方法、施工通风、施工排

水、施工安全等)

6.弃砟处理方案和对环保、水保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四)运营通风方案选择,运营通风机械设施(含主要机械设备的选择、既有设施的利用或废弃及节约能源措施等)

(五)隧道防灾救援设计

(六)特长隧道施工期间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 (七)新技术采用与主要科研项目 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件

一、隧道表(含明洞。表中应有围岩分级统计、各级围岩临时措施、超前支护参数等内容。改建铁路说明既有隧道利用、改建或废弃及新建情况)

二、主要工程数量表

三、运营通风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 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 五、图纸目录 附图

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隧道附下列各图 一、隧道线路方案平面图,比例1:2000~1:50000

二、隧道平面图,比例1:2000或1:5000 (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洞顶部分的比例 可用1:10000)

三、隧道纵断面图,比例横1:500~1:5000,竖1:200~1:2000(横竖比例也可一致)

四、隧道洞身横断面图(必要时附),比例1:200或1:500

五、隧道洞口纵、横断面图及特长隧道的洞门设计图(必要时附),比例1:200

·4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n1g.html

Top